Board logo

标题: 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打印本页]

作者: 草民何    时间: 2013-11-13 18:37     标题: 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日期:2013-11-05]        来源:  作者:王永健

2013年10月25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大学共同主办,山东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承办,《民族艺术》杂志社协办的“2013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隆重开幕。费孝通先生的女儿费宗惠女士、女婿兼生前秘书张荣华先生、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刘德龙出席本次会议开幕式并先后致辞,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周星、色音、纳日碧力戈、邓佑玲、廖明君、张士闪以及来自国内外的130余位艺术人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主持。

原计划亲临参加此次会议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由于临时有工作上的安排,他的致辞由方李莉会长代为宣读。在致辞中他指出,今年是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的第七年,七年来,学会发展的势头很好,从成立时的100多位会员增加到了500多位会员,而且每年的年会都非常有成效,都有一本厚厚的学术论文集问世。参加会议的除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学者外,还有来自国外高校的著名学者。现在学会不仅在国内的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日益提高。今年的会议尤为重要,因为在这次会议上将要颁发首届“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这是学会工作的一大提升和转折。因为通过评奖可以让更多的年轻学者们脱颖而出,让更多艺术人类学研究成果产生社会影响。艺术人类学以田野考察为基础,以文化的整体观来看待和探讨艺术与人类生活、艺术与社会发展、艺术与人的价值观、艺术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等关系,今天的研究正改变以往比较单一的研究方法。今天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其不仅涉及到人类学、艺术学,还涉及到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在这样一个跨学科的平台上,来自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们共同探讨人类发展所共同面临的许多问题。研究的视角已经扩展到一个更加广泛的领域中。这样的跨学科研究、跨文明对话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希望艺术人类学研究能在这样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中更好地体现出自身的社会价值。

费宗惠女士在致辞中,追忆了父亲生前的学术生涯,对“志在富民”、“文化自觉”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做了详细介绍。费女士对学术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寄寓了厚望,希望在座各位能够接好老一辈学人传下来的的接力棒,把艺术人类学的事业做得更好。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晖在致辞中,代表山东大学向前来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他简要介绍了山东大学办学历史的沿革和民俗学、考古学等优势学科,对此次会议所提交论文的学术广度给予了高度评价。最后,方晖院长祝愿本次学术研讨会能够圆满成功,祝各位专家、学者在济南期间生活学习健康顺利。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刘德龙代表山东省社会科学界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希望本届研讨会的召开能够为山东省人文艺术学科的发展提供学术支持,促进山东省社会科学界与国际国内学界的交流与学习。

此次会议首次设置了“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以后每两年评选一次,形成常规化评选。从提交参会论文中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一等奖奖金10000元,二等奖奖金5000元,三等奖奖金2000元,本次评奖奖金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提供。本次评奖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处复责具体组织工作,将参赛论文逐篇上传至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初审,检测程序之后,没有发表过或符合相关学术规范的论文采取匿名评审的方式寄送给评审专家进行评审,评审专家对论文进行了量化打分,最终由秘书处汇总专家评审结果评出一、二、三等奖,做到了公平、公开、公正。在本次年会的开幕上,张士闪宣读了获奖名单,一等奖获得者是云南大学文学院的向丽《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艺术制度问题研究》;二等奖获得者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杨民康《由反本质主义到臧否表象:民族音乐学后现代转型之路——兼论当代音乐民族志的语境研究观》、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博士李海云《信仰与艺术:村落仪式中的公共性诉求及其实现——鲁中东永安村“烧大牛”活动考察》和李向振《“非遗”传承人认定与集体性乡民艺术的保护——以冀南固义村“捉黄鬼”活动为个案》;三等奖获得者是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的耿波《文化自觉与正当性确认:当代中国非遗保护的权益公正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王永健《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轨迹》、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王拓《口述史:“非遗”传承人获得话语权的媒介与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杨杰宏《音乐祭礼:族群艺术的身份再造与多重表述——以丽江福慧村古乐祭礼为研究个案》、北京体育大学的吕韶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二次风险”的规避研究》。

在10月25日的主题发言阶段,英国杜伦大学人类学系的罗伯特·莱顿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艺术史学院范·丹姆教授、日本樱美林大学中生胜美教授、中央音乐学院的杨民康教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张士闪教授、云南大学文学院的向丽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邢丽教授分别做了主题发言。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方李莉研究员、复旦大学高等研究院的纳日碧力戈教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刘铁梁教授对各个主题发言进行了精彩评议。

在26日至27日上午的分组讨论中,与会的130余名专家和学者们围绕“艺术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型艺术研究”、“表演艺术与民俗研究”三个议题展开广泛地讨论。

第一组的研讨主题是艺术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于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田野调查个案。涌现出了王建民的《人类学艺术研究对人类学学科的价值和意义》、纳日碧力戈的《艺术的重现:身心言之意绝而实通》、周星的《“萌”作为一种美》、李向振的《“非遗”传承人认定与集体性乡民艺术的保护——以冀南固义村“捉黄鬼”活动为个案》、王永健的《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轨迹》等一批优秀的论文及重要发言。色音教授、纳日碧力戈教授和王建民教授对代表们的发言进行了评议。

第二组的研讨主题是造型艺术研究。共有21位学者进行了发言,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在此主题下发表了不同的研究观点,主要有民族服饰研究、建筑装饰研究、民间音乐等方面的研究。涌现出了张景明的《东北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与文化表意》、董波的《石堆上的音乐——内蒙古乌拉特地区蒙古族“敖包”祭仪“音声”考察与思考》、申波的《阐释与“误读”——从彝族“苏尼”单面鼓音乐考察引发的田野思考》等一批优秀的论文及重要发言。方李莉研究员、李丕宇教授、申波教授对代表们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第三组的研讨主题是表演艺术与民俗研究。该组的讨论涉及话题广泛,来自戏剧、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多个领域,“艺术的民俗化和习俗的艺术化”成为该组讨论与关注的重点。涌现出了邢莉的《民间节日文化的价值体系》、呼延胜的《从“火”到“电”:陕北火塔塔 转九曲等民俗活动的传承与演变》、龙圣的《明清杨家埠家堂画及其祭祀内涵的演变》等一批优秀的论文及重要发言。李祥林教授、徐英教授、崔荣荣教授对代表们的发言做了精彩的点评。

27日下午,大会举行了闭幕仪式,李立新、安丽哲、徐英分别代表一组、二组、三组做了总结发言。方李莉会长对为期3天的会议做了最后的学术总结,她指出:为期3天的学术讨论已圆满结束,相信大家在这个开放的学术平台上都会有所收获。田野调查是我们研究的根本所在,理论就存在于我们的研究中,在我们的实际考察中就存在着,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慧眼去发现,如果我们不做田野,我们就只有别人的理论而没有自己的理论。所以要想拥有自己的理论,必须要掌握最新的第一手资料,掌握最前沿的社会动态。我们不仅要关注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艺术还要关注不同阶层的文化和艺术,有些我们认为是官方的艺术,其实在某个历史阶段可能是民间的;有些我们可能认为是民间的艺术,可能在某个历史时期它又是皇家的艺术、精英的艺术。这些不同阶层的艺术和文化,也是互相转化的,并不是墨守成规的,所以我们在注重田野考察的同时,还要注重历史的维度和文献的研究。当然,我们也要关注当下现实问题的研究,包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分类大致是音乐、美术、舞蹈、戏曲、建筑和民俗,这些都属于艺术,但如果仅仅从艺术的角度来研究,我们就会有可能会产生某些误读。艺术人类学在研究艺术的过程中加入了文化的维度,加入了人类学的维度,是将艺术放特有的社会空间,特有的历史性语境中来研究,将其看成是完整的地方性知识的一部分,这样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以及其所形成的理论,会在促进非物质文化保护理论的更加完善化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方李莉会长还指出了这次会议提交的论文的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文献的引用方面,有些论文引用的过少或者是过于单一。二是有些学者在论文写作中只关注对自己所做的田野的讨论,很少关注别的学者所做田野,并与其做对比研究。三是有些论文在写作上还不够规范,在引用别的学者的观点时不注意写引注。最后,她希望大家的学术视野更加开阔,更加具有学术方面的批评精神。

会议期间,学会召开了一个常务理事扩大会,决定了明年的工作安排,一个是初步确定明年年会在北京舞蹈学院召开,另一个是论文评奖为两年一次,但是明年的论文后年也可以参评。

在研讨会期间,代表们观看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专场展演,参观考察了章丘朱家峪古村落和百脉泉。会员们感到这次会议收获良多,并对主办单位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表示感谢。

  

                                                        ( 王永健 撰稿)


首届“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评奖情况说明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首届“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截止2013年9月15日,共收论文129篇,我们对这些文章进行了初选,初选条件如下:



1.  参评者为我会会员;

    2. 参评者不得担任评委和评选组织工作;

3.  参评论文符合会议主题;

4.论文字数9千至1万5千字(过短[如三四千字者]或过长者[如三四万字者]排除在外);

5.论文未经正式发表(已经全文发表或部分发表的排除在外);

6.论文不存在学术规范上的问题(我们用知网对每篇文章进行了查重,存在问题的排除在外)



经过初选,有64篇论文达到参评论文的要求。

为了保证评奖的公平性,我们对这64篇论文作了匿名处理,删掉了作者信息。评委们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这些论文进行了初评和终评两轮评审,最终评出首届“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的获奖者。



    首届“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的获奖者获奖名单及论文如下:



一等奖1名(颁发获奖证书并奖金1万元)

向丽(云南大学文学院)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艺术制度问题研究》;



    二等奖3名(颁发获奖证书并奖金5千元)

       1.李海云(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信仰与艺术:村落仪式的公共性诉求及其实现》

   2.杨民康(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由反本质主义到臧否表象:民族音乐学后现代转型之路——兼论当代音乐民族志的语境研究观》
3.李向振(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非遗”语境下乡民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三等奖5名(颁发获奖证书并奖金2千元)

     1.耿  波(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文化自觉与正当性确认:当代中国非遗保护的权益公正问题》

  2.王永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轨迹》

  3.王  拓(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口述史:“非遗”传承人获得话语权的媒介与途径》
   4.杨杰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音乐祭礼:族群艺术的身份再造与多重表述——以丽江福慧村古乐祭礼为研究个案》

    5.吕韶钧(北京体育大学民族民间体育教研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二次风险”规避研究》   



    另,经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会会议商定,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http://www.artanthropology.com/n1488c10.aspx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11-13 20:23

向丽老师的单位是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 caiseshamo0716    时间: 2013-11-13 21:28

获奖的都是牛人啊,祝贺并学习
作者: 草民何    时间: 2013-11-14 08:43

热烈祝贺获奖者!
民俗学会也应该设立类似的奖项。
作者: 草民何    时间: 2013-11-14 08:44

钟敬文民俗学奖
那个民间文化青年奖范围过小。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11-14 10:16

获奖作品含金量 都很高!祝贺!
作者: 京师园丁    时间: 2013-11-14 12:05

会议论文参加评奖,难以具有权威性。
应该从本学科已经公开发表的成果中评奖,成果经过时间的考验,奖励才会产生效果。
作者: 草民何    时间: 2013-11-14 17:36

那成了终身成就奖了。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11-14 18:49

其中两位获奖者是我熟悉的,他们的研究以及获奖论文在中国艺术人类学领域是当之无愧的。因此管窥整个评奖,我想基本上能代表中国艺术人类学的较高水准。可能有些未参会的论文也水平很高,可毕竟这个奖是“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级别的奖,也只好在学会范围内了。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3-11-15 09:11

七年来,学会发展的势头很好,从成立时的100多位会员增加到了500多位会员,而且每年的年会都非常有成效,都有一本厚厚的学术论文集问世。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