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给理想中的传承人画张像 [打印本页]

作者: 水焰    时间: 2013-10-27 20:45     标题: (转)给理想中的传承人画张像

像保护物种时我们特别强调品种的正宗与基因的纯正一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们同样强调各遗产项目品种的正宗与基因的纯正。这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基本目标——保护中华民族文化之DNA决定的。

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是否正宗,基因是否纯正,由什么决定呢?当然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决定的。只要传承人正宗,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正宗;只要传承人纯正,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能不纯正。因此,为确保申报项目的纯正与正宗,我们在项目传承人的选拔上,也必须严格把关,将那些最正宗、纯正的传承人选拔上来,将那些不正宗、不纯正的“传承人”拒之门外。

那么,什么样的传承人所传项目会更正宗、更纯正些呢?

与外来迁入者相比,我们更倾向于祖居者。这是因为那些未经太多外来文化浸染过的土著居民,具有更丰厚的本土知识,他们所传承非遗项目,也会更正宗、纯正。

与有文化的、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相比,我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没有文化、不识文不断字,但掌握有某种独特技艺的当地人。因为识字者可以通过读书、看报,获取更多外来知识——其多元的知识获取渠道无法保证所传项目基因的纯正;相反,那些不识字者,由于只能通过口耳相传获取本土知识,这对于以保护当地传统基因为基本特征的非遗保护工程来说,意义重大。

当然,这也存在特例。如中国的京剧、昆曲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学院式教育,这种通过主流教育来培养后继人才的“新”传统,不可能不影响到当下传承人的选拔。但即或如此,在传承人的选拔上,我们仍倾向于从师傅带徒弟这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选拔后继传承人。

与大企业型传承人相比,我们更倾向于普通手艺人,甚至是街边摊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过程中,许多大企业经常榜上有名。这是因为在许多人眼中,大企业更容易给当地带来丰厚的商业利益。其实,非遗评选所强调的并不是传承单位的经济贡献度,而是遗产项目中的传统手工技艺是否获得了真传。大机械化生产已经与“传统手工技艺”无关,如果我们将“传承人”这份荣誉颁发给这些大企业,也许从任命的那天起,事实上就已经决定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的“终结”。因此,选拔那些真正的民间老手艺人,更符合“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的宗旨。

与勇于创新的年轻人相比,我们更倾向于那些思想更为保守、传统的老年人。这是因为老年人思想相对保守,所传技艺更加传统,行业知识更加丰厚,他们所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就会更加原汁原味。相反,由于年轻人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又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一旦他们接触了太多的外来文化,很难确保其所传知识与技艺的原汁原味。

从近十年的调查中发现,年龄在50岁以下者,其所传传统技艺的纯正度都存在明显问题,而且,多数人的技术和技艺都存在着明显的“转基因”特征。如他们的民歌已经夹杂有很多美声唱法的影子,他们的剪纸已经融进了太多的西方绘画(如一点透视)的影子。这种承载有太多“转基因”成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旦进入传承人队伍,我们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很难不变色、走味儿。

与企业管理者、行政部门管理者相比,我们更倾向于工作在生产劳动第一线上的技术能手。尽管这些企业的管理者,或是地方行政官员也知道相关项目的技术技艺与工艺流程,但说到底,他们还是缺少这门传统技艺的专业传统。将他们升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但会伤害到真正能传承这门手艺的传承人的感情,造成新的社会不公,还会从制度上扼杀一族文明的有序传承。

总之,与外来迁入者、识字者、年轻人、企业家以及各级地方行政官员相比,那些祖居者、不识字者、具有一定生活阅历与专业经验的老者,以及工作在生产劳动第一线上的技术能手,由于他们接受传统技艺的方式相对单一,又较少接受外来文化影响,同时又有长期工作在生产劳动第一线上的丰富经验。因此,他们所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原真性方面,无疑占有更多的优势。

(文_苑利)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