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读书汇】关于民族主义、浪漫主义和赫尔德 [打印本页]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3-10-23 19:55     标题: 【读书汇】关于民族主义、浪漫主义和赫尔德

关于赫尔德的感想

               
    当我为了做课堂汇报,为了做PPT而读书的时候,我觉得我所获甚少,或者一无所获。我得到的只是干枯的知识,这知识里没有“我”,没有思考——因为没有时间思考,对小和尚来说,重要的是把经念出来,而不是去悟佛的智慧——更别提享受思维的乐趣了,以致于我不知道这次该写点什么。
    关于知识的梳理,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这次是我和晓宁做报告,只谈一些我的看法和困惑。
    德国民俗学的发端,始于民族危机,中国、日本亦如此(其他国家不甚了解)。在孟慧英的《西方民俗学史》中提到“政治和民族单位必须一致”、“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不可分割”,因为民俗学与民族紧密相连,因为民族被有些人理解为等同于国家,所以民俗学就应该与政治“不可分割”?放大来说,不止民俗学,很少有哪个人文学科不与国家机器、政治意识相联系,或者说压根就没有。那么这种“不可分割”的依据是什么?在远没有“国家”这台暴力机器的时候,人类就已经开始进行无意识的并且是自发的文化活动了,其在起源上都是远离政治的,那为什么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做了政治的“奴隶”,以致于有些人奴颜婢膝,一味讨好地、盲目地跟在意识形态后屁颠屁颠。我不否认赫尔德、柳田国男、钟敬文先辈们在民族危亡时刻所做的努力与奋斗,我敬佩他们,换做是我,也愿意振臂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只是很反感,民俗学或者人文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怎么就被“绑架”了?后现代将“人”都解构了, 为什么一些民俗学者还固执地画地为牢呢?我倾向于“为艺术而艺术”,“为文学而文学”,“为民俗而民俗”,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在他的长诗《阿贝杜斯》的序言中宣称:“一件东西一成了有用的东西,它立刻成为不美的东西。它进入了实际生活,它从诗变成了散文,从自由变成了奴隶。”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人们总在喊“诗人已死”,也是解释为什么再也没有《伊利亚特》、《奥德赛》、《格萨尔王》、《吉尔伽美什》那样永垂不朽的诗歌的原因,与其像赫尔德说的那样,从诗歌到散文,是人类语言从感性直观到理性抽象的发展过程,倒不如说是人在走向“文明”的路上,一步步丧失“自我”的过程。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的动力来源,一是时空分割重组,即在农业社会中,传统时间与地理坐标有关,而钟表的出现则意味着现代时空的出现:它分割时空,将时间从空间中剥离出来,这样的后果是距离感淡化,空间变成幻象,现代人倍感时间驱迫,这就是诗人所言,“大都市的人都在匆匆忙忙地走向死亡”。二是金钱与专家组合成了变革新机制:金钱足以消除差异,建立流通,提供信用;专家系统使得现代人在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要仰仗专家的监护和引导。吉登斯说这样的机制向人们提供无止尽的期望社会,以及永恒的变革前景。那么在这样的社会生活,是人类的幸运呢,还是不幸呢?
    关于浪漫主义,我再说一点。洪长泰的《到民间去》有这样一句话,“浪漫主义的理想化通常是要冒两种风险,一是夸张事情的真相,二是将事情的分析简单化”。我不知道这对浪漫主义来说是弊还是利,但浪漫主义如果失掉了这两种风险,还有立足之地么?
作者: 龙门扶风    时间: 2013-10-25 09:49

为什么你说的越来越悬,听不懂啊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3-10-25 17:31

引用:
原帖由 龙门扶风 于 2013-10-25 09:49 发表
为什么你说的越来越悬,听不懂啊
我错了 我不接地气,我故弄玄虚
作者: 冬之诺    时间: 2013-10-25 18:03     标题: 神的存在们~~~

在维柯之后,又出现了一个神一般的存在,即赫尔德。与其说赫尔德对民俗学的贡献,不如说赫尔德对德国民族的贡献。之前若男提到“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我表示十分赞同。特定的历史时期造就了这样一位人物。国内局势分裂,文化形式遭到抛弃;国外法国大革命带来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影响到了欧洲各民族。
西埃耶的《什么是第三等级?》中说:“第三等级是民族的一切,没有第三等级将一事无成,没有其他等级,一切将会无限美好。”这就是若男同学心心念念的“大同世界”。要是西埃耶在这个时代的话,他可能会看到,即便只剩下了第三等级也不会是无限美好的世界。
所谓的民族主义,是那些富于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们达成的,记得上次的中特理论课上,晓宁被梁济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感动的涕泪横流,现在每当我们走到积水潭,就会想起在这个曾经叫做鱼藻轩的地方埋葬着一个忧国忧民的现代屈原。这些忧国忧民的人,看到国家的衰落,寻找国家复兴的希望,就想我们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复兴”,我们强烈的呼唤着“中华这头睡狮你快醒来吧!”在《西方民俗学史》上,有一个标题为“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不可分割”,赫尔德对于民歌的收集是为了给国家一个出路,给民族一个源头,给人民一个神圣的启发。我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文化认同,内心满溢着对于国家的情感,尤其是在与国外对比时更能表现出来。文中还提到了民族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即民族中心主义,这是必须的。
费希特提到“教育的目的是将精神融入对国家的热爱”。我觉得这一点我们中国做的很好,我们对国家的热爱成为了对党的热爱。这就转到了政治的层面,但是我们什么都离不开政治,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在文化层面,打出的文化牌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总是在反思的时候发现它的意义,而这时已经错过了许多许多。
作者: 冬之诺    时间: 2013-10-25 18:05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我们总在今天怀念昨天,焦虑明天,却没有活在当下············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