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众神的山谷:巴松三岩地区的民间传说
[打印本页]
作者:
范久辉
时间:
2013-10-17 22:25
标题:
众神的山谷:巴松三岩地区的民间传说
众神的山谷
据说,西藏和平解放后,社科院的专家曾应邀来巴松地区进行民族识别,最终因为当时巴松地区的总人数不到2000人,又没有自已的语言,所以没有成为少数民族的一支。当然,以上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巴松地区,尤其是扎拉、结巴、洛赤等巴松措周边的村落,有着与工布藏族不同的方言—“康卓巴盖”;虽是工布藏族,却不过工布藏历年而与拉萨一样过藏历新年;每个村庄有着土著神“扎拉”-----
还是据说,曾经有专家来巴松地区研究“康卓巴盖”语言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康卓巴盖的很多词汇,与欧州英德美法等八国的词汇相通;若做系统的分系,其语源最接近八国中的英国,比如吃的发音,康卓巴盖发成“易”,与英语“EAT”基本一样。巴松,是康卓巴盖的发音;在藏语拉萨方言中,则发音为扎松,意既是大家熟知的“三岩”之地。它西至朱拉沟,南到巴河镇,东抵冷布沟,北达扎拉村。三岩分别指朱拉沟的拉扎、多吉扎及雪卡宗的赞给扎,上面分别是观世音、金刚手与文殊菩萨的修行道场。而通向这三岩之地的三条通道,当地人叫三道关口或三道门,是从工布方面进出巴松地区,也就是如今进出巴松措的主要通道的铁门关〈如今的老虎嘴电站所在〉;从曾经的茶马古道及藏北重要的交通节点----嘉黎县,进入关口是朱拉沟的崩嘎尔根拉山;从波密地区进入的关口在冷布沟的冷布雅拉。除此之外,全为难以逾越的天堑!
这三岩与三门形象的道出了巴松地区的地理特征---环境复杂,山路崎岖,艰难曲折。两岸或倚飞鸟难越的悬崖峭壁,或临湍急幽深的河流湖泊。这让它交通坚难,相对闭塞。而山上森林密布,野兽出没无常,那高耸的山峰终年云雾燎绕,难识庐山真而目。善变的气候,令人捉模不定,终年积雪的山峦,变幻着各种姿态,令人心生敬畏------。大自然的伟力,对于生产力低下,自然知识极其贫乏的巴松地区的先祖来说,自然是不可理喻的。于是神山、圣湖的崇拜逐渐形成。它们成了人们的主宰,树木禽兽成了神灵的象征。在巴松地区,反映这些神灵鬼怪的神话传说多如牛毛,一山,一水皆成神话。走访了巴松措周边的措秀、扎拉、措高、结巴、洛赤等村落;采访的对象有安喽、旺久、多吉、仓堆、欧珠罗布,多布杰、祖古顿顿、拉春〈身份证上被误写为郎牛〉、顿珠、格桑多吉、格桑顿珠----------。向他们表示感谢!在他们的表述下,才有以下的文字。我们的采访也只局限在措秀、措高、结巴、扎拉、洛赤等几个村落,请不要对比整个巴松地区。
而将地名与神话故事粘连在一起,对大自然的进行解释,这是巴松措地区神话传说的一个显著特色。这在当地的格尔王传说中最为突出,格萨尔马蹄印、射箭处、脚印等遗迹多不胜数。第二个显著特点是阐述佛法的威力无边,比如措宗寺周边的圣迹------莲花生大师的伏藏、仙女头发化现而成的青冈树、虎爪印、桑杰林巴的脚印等等,这些在《转湖笔记》与《一岛一世界》等文内详细叙述。第三个特点则是真实与虚幻共存,比如在对当地语“康卓巴盖”的来源上,就有不同的说法。又如,结巴村与措秀村的一些村民还能记得最早在此安居的祖先名字,而对周边神山的故事却叙述模糊,版本较多,出入也较大。很多故事都是断简残篇式的片断。这可能与巴松措地区在一二百年前相传发生过一场“灭顶之灾”有关。灾难过后,很多古老的传说成为了记忆碎片;而近代的“祖先”却鲜活延续!
一.格萨尔王大战勒金
当地人都把格萨尔尊称为林格萨尔杰布〈杰布为大王之意〉,他大战恶魔勒金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家喻户晓,这些传说因为有了自然的“证据”而显得真实生动!相传在很久以前,巴松措地区有个魔王勒金,他修建的魔堡坚固无比〈雕楼,在巴河到巴松措的沿途有近十座〉;他手下的魔兵法力无边;当地的百姓在他的统治之下,受尽摧残、却又无可耐何。勒金听说垂涎于格萨尔王的妃子梅萨绷吉的美貌,趁出行的时候,把她抢到巴松地区做了自已的妃子。格萨尔王为了救梅萨绷吉,也为了解救受苦受难的巴松人民,单抢匹马的来到巴松地区,与恶魔勒金展开长期的战斗,最后毁了勒金的各个寄魂处,才最终取胜。
在藏族古老的灵魂意识中,有一种灵魂外寄的观念,认为一个人的灵魂、一个家族的灵魂,甚至一个部落的灵魂,都可以寄托或依附于某一个特定地点或动埴物身上。如果寄魂的物体被毁了,那么把灵魂寄托出去的那个人或家族,将会面临死亡。这种灵魂外寄的观念,在巴松地区的格萨尔王传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魔王勒金就有几个寄魂处与多个化身,如牛魂、鸟魂、树魂。其中最出名的寄魂处就是湖心岛内的魂树,格萨尔用从湖神阿玛措美杰姆龙宫内取出的金斧头砍断了魂树,魂树根部留在湖心岛,而尾部落到了达切拉山的一侧湖岸边。无论巴松措湖面涨得多高,魂树尾部都会露出水面。而信徒们在转湖的时候,都要试着用石头去打击尾部,以惩罚勒金。若在三个石头内能打中一次,将会带来好运!
传说中格萨尔王是从朱拉沟的崩嘎尔根拉山方向来到巴松地区的。勒金为了阻止格萨尔王的进入,在朱拉乡崩嘎村把河水堵住,形成一个大湖;格萨尔王用马鞭子奋力一抽,大山从中间劈成两半,湖水顺着裂缝冲了出来。如今这峭壁还能看到。格萨尔王与勒金第一次的交锋不是恶战,而是斗智。勒金特别会算命,于是格萨尔王与其打赌,游戏规则是勒金猜格萨尔王藏在某处的物品。若猜中,格萨尔王就打道回府;若勒金猜不中,则放了梅萨绷吉,不再为害百姓。格萨尔王用沙子做了9座大山,在沙山后向下挖了9个连环洞,最深的洞内埋了个大铜缸;叫个老百姓躲在铜缸内,用鸡毛把铜缸填满,最后再把铜缸盖上。在这尤如绕口令般的躲猫猫游戏中,勒金输了。于是恶战不可必免的开始了。勒金的灵魂寄存在四种不同的动植物上面,牦牛、鸟、树、鱼。格萨尔王必须一一消灭各种寄魂体,才能完全的打败勒金。
格萨尔王在结巴村往措高村方向射箭,射中了勒金的寄魂鸟,如今的措高村还有他的射箭场。在结巴村的后山上,格萨尔王久觅勒金不得,就在山上打了个盹。勒金的寄魂鱼有机可趁,于是就把巴松措的出口堵死,当湖水将要淹到格萨尔王身边时,他的马用蹄子打着石头,踏出了两个深深的蹄印,这样才把他叫醒。在结巴村的后山,现在还能看到此蹄印和格萨尔的足印。在百姓的提醒下,从阿玛措美杰姆的龙宫取出金斧头,砍断勒金在湖心岛上的魂树,至今人们经过时,还要用石头去扔它。勒金的老巢在勒鲁村的九层碉堡内,格萨尔趁勒金熟睡的时候,用箭射中了他的头,可勒金却没有死去;化身一变,长出了9个头。9个头都念念有词,一个头求格萨尔王不要杀它,双手却拿着利器,凶狠的砍向格萨尔王;其它八个头念着咒语,把自已的身体变成“金刚不坏之体”,刀枪不入,唯一的要害是在左腋下。格萨尔王慢慢处于下风,在旁边观战的梅萨绷吉生怕格萨尔王有失,忙把青稞粒撒在勒金的脚下,而把脱了粒的青稞皮撒在格萨尔脚下。格萨尔拼命一摔,勒金被脚下的青稞粒一滑,跌倒在地。格萨尔王趁机把剑插入勒金的腋下,最终除了恶魔。在勒金时代,巴松措湖水的颜色是红色的,格萨尔王往湖水中倾倒了大量的牛奶,才变成如今的深深的湖蓝色。
对比《格萨尔传》,巴松措地区的格萨尔王的传说与格萨尔灭北方的恶魔路赞的故事十分的类似。在《格萨尔传》中,路赞抢走了妃子梅萨绷吉,格萨尔为救妃子及当地百姓,依次灭了路赞的树魂、鸟魂、牛魂等才最终杀死路赞。尤其最后的场景,梅萨绷吉是撒豆子,让路赞滑倒,与上文的撒青稞粒同曲异工,同出一辙!它们应是同一底本下的不同版本。但《格萨尔传》中灭路赞的故事是从巴松地区流传出去;还是巴松地区的人们实行拿来主义,并比照当地的自然特点,加以改造?这是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二:众神的山谷
若说阿里的普兰是雪山围绕之地,那巴松措周边更甚之。解兴纳拉嘎布〈燃烧的火焰〉、阿玛给木达金、撒阿姆热扎〈国王的宝座〉、茹拉夏拉杰布、阿玛钟嘎拉姆等雪山围绕在巴松措的周边,护佑着这如一轮新月的碧玉之湖。
雪山之颠,有神灵居住。其中最大的神山是解兴纳拉嘎布这座雄伟壮丽的雪山,统管着扎松地区的所有神山。有人说,它的形体变化多端。因为人太渺小,站在不同角度就觉得山有不同形体。如果从日喀则方向看,它如同飞翔的白鸽,称之为“结穷嘎蕃”;从拉萨看,它如同一只白绵羊,称“拉鲁嘎蕃”;从西康看,它如同一头牛,称“直拉热巴”;从波密看,它就像一头野牦牛,叫“拉雅嘎巴”。解兴纳拉嘎布与旁边阿玛给木达金是一对夫妻,连在中间的小雪山则是它们的儿子。相传解兴纳拉嘎布当初并不是此地最高的神山,它的妻子阿玛给木达金比它高了一头;解兴纳拉嘎布一怒之下,抽出刀子将妻子的山尖削平了。所以阿玛给木达金雪山的山顶是平的。山神也结婚生子,也有嫉妒之情;看来山神同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带有明显的人的特征。从解兴纳拉嘎布削去妻子的山尖上分析,似乎透露出一丝远古记忆。
而扎拉则是当地的一个行踪飘忽,却又无处不在的神灵。每个村落都有一个扎拉,甚至每个村民身上都有扎拉。扎拉们好斗,扎拉村的扎拉和雪卡村的扎拉打斗,把雪卡村的打得痛哭流涕;扎拉村的扎拉得意的回到了村子,大摇大摆,让身上的佩饰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扎拉类似于万佛殿中战神,能保护崇拜者的生活,帮助他们克服各种障碍,避免及击退敌人〈也包括厉鬼,精灵等〉的伤害,并能帮助他们增加财害。所以,在每个藏历新年的正月初三〈洛赤村是正月初七〉,祭拜扎拉是每个村子的头等大事,虽然没有人能讲清楚扎拉的模样。祭拜扎拉的地点是固定的,每个村子都不一样。结巴村的地点在守护神山岩恰那切森,扎拉村在妖怪之石都通巴,洛赤村的叫帕拉金,而措秀村则在村后的“茹拉占金”山的高处。
不知是否是因扎拉好斗的原因,大部份的村子,如结巴村,措高村,扎拉,洛赤等,在祭拜扎拉时,都要带着涂上红色的木制的刀与剑。刀与剑的大小不是太讲究,最长的逾二米,最短的只有四十厘米。祭拜扎拉是个纯爷们的游戏,女人们是不能参与的。村子所有的男丁,聚集在祭扎拉的地点,煨上桑,然后在周边的树上或直接拉根绳子挂上刀剑,一人只能挂一个,一起念祈祷经文。经文的大意据介绍是祈求扎拉您为我带来幸福快乐,免受困苦灾难。整个巴松地区祭拜所念的经文都是一样的,且平时不能无缘无故念。所以我们在巴松没能听到这个祈祷文。进行这个仪式后,村子的扎拉神将会挡住来自村外的灾难,厉鬼及恶灵,也将给参加仪式的男人们带来好的运气。祭拜扎拉也不是非得到每年的正月初三才能进行,在每次的煨桑中,也能向它祈祷,以求它的护佑。
措秀村的祭拜方式稍有不同。祭拜点茹拉占金山因山势形似一个魁梧的男人而得名。由于祭拜点在山的高处,行走不便,村子里年老体弱的人就会选一个身体灵活强壮、人品又好的男人代表大家去祭拜。带的不是涂上红色的刀剑,而是红色的经幡旗。当“代表”爬到祭拜点后,煨好桑,念了祈祷经文;然后在周边砍下树技,插在地上,再把经幡挂上。与其它村的一样,也是一人一个。
除了公共祭拜扎拉之外,在藏历新年期间,巴松地区的每户人家也会进行自家的相关仪式。在正月的初或初二,都要更换立在房顶正中的经幡柱。柱子的顶端一般会插上刻着星星太阳月亮图案的木片,星星在最上端。为了防止飞鸟停在上面,污秽了图案,在星星的上端还会装上尖端的针。在初三,则是在山上水边,田头地里,插上挂着染红的毛团的小树技。这些仪式,据说都与祭拜扎拉有关。
三:康卓巴盖
就如上文所说,巴松地区的当地语言康卓巴盖十分的奇特;不过此地在古代交通闭塞,十分封闭,不可能有欧洲人到达;说康卓巴盖来源于欧州的专家,可能只是当地的杜纂。“康卓”意为空行母,“盖”则是语言之意,康卓巴盖既为空行母的语言。各村对康卓巴盖来源的说法大同小异,都明确的说此语言是康卓达耶旺姆创造的。康卓为尊称,而达耶旺姆是其真实的名字。康卓达耶旺姆在巴松地区无异于雅典娜对于古希腊,只是她比雅典娜更现实。
今年58岁的措秀村村民旺久说,在他爷爷小的时候,康卓达耶旺姆第一次来到了措秀村,并定居于此村。她盖了所与众不同的房子,里面的火炉也不是当地常见的三石火塘。可惜由于岁月的变迁,她的房子没有保存下来。当时,措秀村还住着一个从洛赤村来的男子。日久生情,两个结成秦晋之好。而洛赤村的村长念巴多吉则说,康卓达耶旺姆在措秀村与洛赤的男子,最后搬到了洛赤村,她还生下孩子。可是最后她抛开了家庭,一心向佛,在洛赤村对面山上叫涅康日的山洞修行,最终获得正果。若能爬到涅康日山洞里面,闭眼静听,有时还能听到她念经的声音、摆弄法器的声音。只是现在到涅康日的梯子朽坏,再也没人爬上去。康卓达耶旺姆除了在涅康日修行外,在每个月的5号、10号、15号这三天里,都会到离洛赤村不远的夏日嘎布念经修行。所以洛赤村的村民会在每个月的这几天去转夏日嘎布,以求康卓达耶旺姆的护佑。夏日嘎布山脚下,密密麻麻的耸立着众多的水利转经筒,那也是信徒们置放的。
虽然只是简略的描述,但是也大体上勾勒出康卓达耶旺姆的平生------从外地来到巴松措后,结婚生子,然后静心苦修,最后与尊者米拉日巴一样,既身成佛!康卓达耶旺姆修得正果后,给巴松地区挑选出特殊的语言---康卓巴盖。据传,康卓达耶旺姆是从一百种语言中挑选每一种语言的精华之处整合成康卓巴盖;又传,她当时是与众多的神佛一起挑选出这种语言的,因为此语言中含有很多的佛咒,这样当地人在说话的时候,就顺便念了佛咒;还传,这种语言是她与各村的扎拉开会时所用的语言,后来流传到村庄,而形成的神灵语言。
所有的说法都指向着康卓巴盖的佛性,令大家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而抹去神秘的一面,方言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以前经济不发达,人们直接交流的范围比较小,所以只需要在一定范围内统一语言,这就出现了方言。巴松地区环境闭塞,进出不容易;且在传说里的社会动荡和战乱所迫而造成过多次的人口迁移,也是康卓巴盖方言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在当地的传说中,流传着准格尔蒙古部落入侵的故事。在蒙古人入侵巴松地区时,周边有一百多个村落,在蒙古人的烧杀抢劫下,除了扎拉村之外全部被毁。结巴村被毁后,来自雪卡附近的嘎拉村的次颠,郎昴的两位男子分别与果娘,哲布巧巧及满果等三个女人结成两个家庭后,慢慢生息繁衍,才形成了现有的规模;而措秀村灾后也是色拉江欣,达娃鲁姆等二户人家,后来嘎巴措姆,贡嘎,贡巧等三户的加入才形成如今的二十一户的规模。人口的迁移,则发然会发生民族的融和与语言的相互影响,加之巴松地区封闭的自然环境,康卓巴盖方言就此慢慢形成。
总之,巴松地区的神话,传说与故事极为众多,庞杂,从创造到繁衍和发展应是个漫长的过程,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被遗忘的远古时代。而佛教的传入,给当地的神话传说增添了新的内容与色彩。在解释自然现象的同时,又掺入了佛教的思想内涵,这样给巴松地区的神话与传说打上一层层的时代烙印。
在众神的山谷,众多的神灵掌据着人世间的生生死死,恩恩怨怨。他们有善也有恶,带着巴松地区人们的渴望与幸福的向往。在众多神灵的护佑下,当地人自足常乐,平和乐观又无所畏惧!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