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不丧志的大玩家 [打印本页]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3-10-15 18:22     标题: 不丧志的大玩家

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2013-10-15 08:44:31



王世襄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CFP供图

王世襄旧藏“明青铜张仙像”在今年9月举行的嘉德四季拍卖会上以115万元成交。(嘉德供图)

《王世襄集》中收录的元代婴戏图剔红葵瓣式大盘。 (出版社供图)

正在恭王府展出的王世襄藏清紫红鹰水葫芦两具。 (嘉德供图)

《王世襄集》中收录的清代山水纹黑漆描金手炉。 (出版社供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王世襄集》。深圳商报记者 谢晨星

“十一”期间,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的王世襄先生昔日藏品180余件在恭王府乐道堂展出,这一名为“锦灰自珍”的展览是为纪念王世襄先生诞辰100周年举行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也将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髹饰录解说》、《竹刻艺术》、《说葫芦》、《锦灰堆》等十种代表作重新整理编排,结集为《王世襄集》出版,王氏绝学得以再度传续。

旧藏以115万拍出

王世襄是我国著名的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中国文物界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间游艺研究上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精深,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所毕生钟情的传统文化,筚路蓝缕、探幽索微;超然豁达、贯通雅俗。

王世襄1914年出生于北京南小街芳嘉园的一座四合院,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怀鸣虫,鞲鹰逐兔,挈狗捉獾,皆乐此不疲。”从1924年到1934年的10年间,王世襄是在北京干面胡同的美国学校读书。放学回家,父亲又为他请了国学老师,每天讲授两个小时。文化学者赵珩认为,相对自由的西式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共同造就了王世襄。

王世襄一生爱放鸽,喜斗虫,能玩鹰,尚美食,精书画法帖、诗词、漆器、明式家具,著作涉及美术史、文物鉴定、民俗学、中国古典音乐等多个领域。他称自己“玩物丧志”,书法家启功则称道王世襄“研物立志”,是“最不丧志的玩物大家”;画家黄苗子赞誉王世襄是“玩物成家”;翻译家杨宪益赞王世襄云:“名士风流天下闻,方言苍泳寄情深。少年燕市称玩主,老大京华辑逸文。”学者张中行称王世襄为“此之谓天生的奇才,世间罕见者也”。2009年11月,时年95岁的王世襄去世后,由于他的研究和学问的独创性和广博性,面临着断档的危险,即将成为“文化绝响”,三联书店决定出版《王世襄集》,既是对濒临失传的传统文物鉴赏和中华民间游艺的保存记录,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秉持与弘扬、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今年9月16日,嘉德四季第35期拍卖会“秋物熙华—活水居藏文房清供”专场中,王世襄旧藏“明青铜张仙像”十年后得幸复见于拍场,十分珍贵。据王世襄先生生前所记,他于上世纪50年代在地安门古玩店购得此物,之后于2003年11月26日在中国嘉德“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以16万元拍出,之后十年辗转藏家之手。本次拍卖起拍价为50万元,最终以115万元成交。此件作品造型规整浑厚,制作精致,铜质细密,应采用中原传统失蜡技术以青铜铸造而成。其表现手法、工艺技术及其装饰,亦吸收中原地区传统手法,具有典型的明代造像的特点。体现了明代造像的极高成就,以及明代冶炼和铸造技术的高度发展水平。

11月中旬,中国嘉德2013秋季拍卖会上将再次推出“锦灰集珍—王世襄先生旧藏”专场,560余项藏品均为首次对外亮相。

明式家具收藏“圣经”

王世襄鉴识明式家具的眼光独到,涉猎面很广,有很高的收藏品位。在古家具收藏界,他的明式家具嵬集、收藏并非是最多的,但品种之丰富、萃选之地道、品质之精良,在海内外所引发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却是毋庸置疑的。王世襄曾写道:其间“中外人士纷纷惠临舍间观摩欣赏。虽因堆叠存放,无从见其神采,仍被许为在世界范围内亦属最重要之家具收藏之一。”并且在2003年,荷兰王室授予王世襄“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其中一个重要原由就是他对明式家具研究的卓越贡献。

王世襄自行车后常装有一个能承载一二百斤的货架子,并备有粗绳索、麻包片等,以便购到家具就捆绑带回。节假日大多到京城郊县或远及涿县、保定等地,四处寻访,遇到可供研究的家具,能买下就买,买不到就请求准许拍照或测量尺寸。因此,他收藏的明式家具,不乏传世重器和罕见珍品。其中,宋牧仲旧藏明紫檀夹头榫大画案,该案牙条上刻作有光绪丁未(1907年)清宗室溥侗的追记题识,此案原为康熙朝曾官至江苏巡抚、吏部尚书的宋西陂旧藏之物。此案制作古朴,庄重典雅,自晚清以来,一向被藏界推为第一紫檀画案,为文物收藏界所熟知。再如明黄花梨透雕靠背圈椅(成对),线条婉转流畅,雕饰精致典雅,堪称明式圈椅之范本。另有明黄花梨凤纹衣架,在存世所见雕花衣架中,是设计、选材和雕工制作最精美而又保存得最好的一件,一再被诸多图籍刊用。还有一件清紫檀翘头案小件器,本为罕见的鎏金佛像前供案,更是书斋案头之物,久经把玩,莹润如乌玉,玲珑可爱。到上世纪90年代,王世襄将79件珍藏一生的明清家具捐给上海博物馆,成就了中国收藏史上的一段千古佳话。

上世纪80年代,已是古稀之年的王世襄,将儿时的诸多爱好写成文字。与晚年王世襄接触较多的赏石家沈宽记忆里,王世襄晚年专注写作,并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是:以前浪费的时间太多了,现在要赶快把满肚子的墨水变成文字。他的代表作《明式家具研究》汇集了40余年的研究精华,被誉为中国古典家具学术研究集大成之作和明式家具收藏者的“圣经”,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家具学术研究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奠基之作。在2010年获得了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启功称其作品“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注脚”。

逗蟋蟀也成一门学问

王世襄的另一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将一些即将失传、偏门的民间游艺提升到登堂入室的学术高度,把赏玩葫芦、养鸽训鸽、逗弄蟋蟀做成了精深却好玩的学问。他分别编著整理了《说葫芦》、《明代鸽经 清宫鸽谱》、《蟋蟀谱集成》等学术专著,记述生动,讲解精彩,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黄苗子称他“是一个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生活和民俗学的人,他做学问爱搞些‘偏门’,人弃我取,从不被注意的角度上反映中国传统文化”。

因为自幼爱鸽,养鸽、训鸽均为行家晚年,晚年的王世襄最关心的是观赏鸽的传承问题。我们一般知道的鸽子主要有广场鸽、信鸽、肉鸽,而很少有人知道观赏鸽。观赏鸽是民间经过人工选育培养的优秀鸽种,在古代宫廷和北京的贵族,甚至市井中都颇为流行。观赏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但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的天空越来越难听到鸽哨的声音,很多优秀的观赏鸽品种都逐渐消失了。然而,玩鸽子的人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不会对此进行有意识的记录和研究,许多经验一旦失传也就永远消失了,这让王世襄感到可惜,并开始进行呼吁和加紧研究。

在《蟋蟀谱集成》一书中更是收入蟋蟀谱17种,上起传世最早之本,下至1949年以前之作。王世襄当年遍访各大图书馆及师友之门,查阅图书,拍摄照片,最终纂辑而成,填补了我国蟋蟀谱古籍整理的空白。他还为各谱撰写提要,介绍各谱作者与内容。原书均无断句,也由王世襄断句并改讹、勘误、注释。王世襄先生的夫人袁荃猷女士曾说,这本书采用了整理编校古籍的方法,把玩好当学问来做。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