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德】Hermann Bausinger:Folk Culture in a World of Technology [打印本页]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10-11 22:24     标题: 【德】Hermann Bausinger:Folk Culture in a World of Technology

作者: Hermann Bausinger
出版社: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译者: Elke Dettmer
出版年: 1990
页数: 208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0253311276

[attach]26704[/attach]

[attach]26705[/attach]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10-11 22:27

【美】丹·本-阿莫斯:《科技世界中的民间文化》序

作者:丹·本-阿莫斯(Dan Ben-Amos)
译者:李扬

【题记】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是德国图宾根大学民族学和民俗学教授,其著作《科技世界中的民间文化》(FOLK CULTURE IN A WORLD OF TECHNOLOGY, translated by Elke Dettmer, 1961)是研究当代社会变迁对民间文化影响的开山之作,影响了德国民俗学界的学术转向。该书1990年被译成英文,列入《民俗学译丛》系列,由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下文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民俗学教授丹·本—阿莫斯(Dan Ben-Amos)为英译本所作的序言。

《科技世界中的民间文化》英译本可谓姗姗来迟。当原书于1961年出版的时候,英国和美国的民俗学主要刊物都未有评介。七年后,当美国的学者开始讨论城市民俗经验时,也没有任何人提及鲍辛格的这部开山之作(参见1971年阿莫里克·帕利德斯等编、得克萨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经验与民间传统》)。尽管在七十和八十年代城市民俗和城市民族志的研究日趋增长,在英语民俗学刊物上对该书提及引用仍旧寥寥无几。然而在德国,该书初版25年后,坎波斯·沃勒格用流行版式重印此书,显示了它的生命力以及对学界研究取向的参考价值。英美的民俗学者对鲍辛格的理论研究孤陋寡闻,未曾从中获益。语言的障碍又一次阻隔了民俗研究的交流。

过去三十年城市民俗研究日渐红火的态势,居住/工业化/公司背景、当代传说、大众文化、民俗复兴、奇风异俗展示及商业化等话题的讨论,证实了鲍辛格的理论探索对当代研究的价值。当上述各个方面分别成为无数分析和描述研究的探讨对象时,只有鲍辛格试图将它们纳入到一个统一而系统的理论框架内,将之作为科技世界的反应物。面对突飞猛进的科技世界,许多人哀叹传统社会的消逝,鲍辛格则指出:当人类环境发生变化时,传统会有形态的变迁,但却不会消失。与传统瓦解论相反,他提出了一种科技世界中传统文化的扩展理论。

基于此,这是一部富于革命性的著作。鲍辛格将民俗研究导入当代社会,直面当下社会的变迁。他剥去了对民俗的浪漫情思和对传统生活的美化,在他的理论中,有着拥挤的街道、污浊的空气、种族杂居的城市,与开阔的田野、晴朗的天空、传统的村民一样,构成了民俗的“自然环境”。表现为思乡怀旧并成为民俗研究动力的城乡间的紧张关系,在鲍氏理论中变成了科技世界的一种功能;同样,作为民俗学关键概念的“传统”,并非作为民俗的起因而是作为结果获得意义。传统不是作为悠久的知识和价值观念通过语言、艺术、音乐代代相传,它常常状态混乱,在变化的压力下趋于分解;人们努力通过新的仪礼、展示、各种形式的娱乐,或通过复古以重建维持之。鲍辛格远在埃里克· 霍布斯鲍恩和特伦斯·兰杰(1983年出版的《传统的发明》一书的编者)之前,就将传统视为一种文化建造而非文化承继。

鲍辛格著作中涌现的见解,三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有新鲜感。其中三个突出的观念是:民俗的非民族化、扩展化和商品化。民俗在时空和社会维度上的扩展化是鲍辛格致力分析的主要观念,而非民族化、商品化的概念,其意义亦不在扩展化之下。

非民族化并不是指传统文化中一种民俗的进程,而是指一个现代社会对待民俗的应有态度,它反映了社会对民俗的一种评估(在此是低估)。民俗曾被当作是一个民族立国之本,鲍辛格则认为,作为正确论析的前提,必须低估民俗的民族意义。与浪漫主义的理解相左,他倡导将民俗研究作为一种分析理解人类行为的途径,而非发掘国家民族地位的工具。源于人文主义浪漫主义思潮的民俗学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联,已经渗入现代政治意识形态之中。浪漫主义将民俗视为民族精神的源泉和表现,现代某些执政党则歪曲浪漫主义的原意,用以荼毒其他民族。鲍辛格认识到,为了将民俗学从狭隘民族主义的魔掌中解救出来,特别是考虑到它曾被纳粹德国所利用,必须将之非民族化,脱离民族观念的干系,成为社会科学的一门学问。鲍辛格倾向于将民俗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由于这一选择,鲍辛格将民俗学引入了以往较少涉足的跨学科交叉地带。社会学家们对民俗学的价值不屑一顾,而民俗学家们也大都没有意识到社会学之于民俗研究具有的理论分析潜能(见肯尼思·汤普逊:“民俗学与社会学”,载《社会学评论》1980年28卷,249-275页),甚至鲍辛格本人在他的文化分析中,也并未运用任何社会学的理论或方法。鲍辛格设想两个学科可以在同一个主题上结盟:城市。对民俗学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社会学却已涉足多年。这一共同研究领域的提出,使得社会学而非人类学可以从中受惠。现在这两门社会科学的领域正在转移,农村社会学和城市人类学已是根基稳固,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城市化、现代性、高科技等话题所左右,使得社会学变成了鲍辛格更适合将民俗学非民族化的学科领域。

学术研究对象从农村到城市的转换,亦具有非民族化的功能。为此,鲍辛格揭示了浪漫主义忽略的一个方面,特意聚焦于使民族和地区差异同质化的社会情境。在城市环境中,传统和新兴势力都对源于农村的传统文化施加影响。对他们而言城市不再是熔炉,社会生活的新语境制造出自己的城市新传统。这种拔根再植的传统不再是民族主义者渴望的东西。因此,鲍辛格的民族化既见于其运用的方法,亦见于其分析的文化。

与浪漫主义的背景针锋相对,鲍辛格在将其民俗学理论介入科技世界的分析时,应用了一个相对正面的概念:扩展。他将城市背景和科技环境中的传统看成是一种扩展而非蜕变。这不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扩展,而是民俗的社会领域扩延至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展示其时空和社会的维度。在科技时代,现代派在原始和传统社会寻求的民俗的古老、仪式和神话特质已趋销歇,作为后现代民俗,其中的传统是有意制造甚至是用来出售的。在由社区基础到社会基础的转变中,它成了多重观点和不同评价系统审视的对象,在其新具的符号意义中,赝品由于新的语境而变为真品,原来的真品由于历史意义的丢失而仅具文物价值,亦可能变为赝品。

这是一种涵义和关系的扩展。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传统,在渴盼乡村牧歌的科技世界里达到新的高度,相关的事象在发达而忙碌的社会中得以象征性地稳定延续。一方面,民俗的扩展包含着超越地区、时代、阶级差异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成员的视野中,随着持续的变异,这种扩展又凸现出不同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民俗的最终变体之一是成为适合销售的商品。 在《民俗学:关于古代文化的研究》(1971)一书的第三部分,鲍辛格首次揭示了民俗主义的这一阶段。本书收入了这部分内容,它代表了鲍辛格理论的后期发展,是他早期思想的逻辑延伸,与他对现代社会的民俗分析一脉相承。“民俗主义”指民俗的商品化、传统的商业化(参见瑞吉娜·本迪克丝:“民俗主义:一种观念的挑战”,《国际民俗评论》1988年6期,5-15页)。当通过各种民俗产品和表演而获得经济收益成为传统社会可以接受甚至渴求的交换形式时,商品化必然发生,不是因为其自身原因或功能,而是因为它们浸透着地区、民族或国家的传统观念。这些产品被调整修改以获取最大的市场,因而常常以民族或地区陈年老套的传统特色作为招徕顾客的卖点。传统亦以旅游纪念品或表演团体的形式,成为出口市场的一部分。

鲍辛格将非民族化、扩展化和商品化三个概念引入到对城市社会民俗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当中。他的大部分例证取自德国,但其描述和理论框架是普适于各地的。人们可以从非洲、亚洲、澳洲、美洲找到相似进程的例子,虽然略有地方变异。他的理论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当现实生活里城市中心不断涌现时,原乡的价值观念、古老的传统在人们的想象和企盼中浮升,成为地区、民族身份的焦点所在。因此,在当代社会中,在那些饱受殖民主义碾压、奋力重建生活的人们当中,民俗可以成为积极的社会力量;但同时,在种族主义理论家手里,民俗亦可变成畸形的消极力量。我们必须严阵以待。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10-11 22:52

南池子 2013-10-11 22:23:48
大家可以配合本-阿莫斯的序和王杰文的《“传统”研究的研究传统》以及岳永逸的《忧郁的民俗学札记之五》一起阅读
还有瑞吉娜·本迪克斯的《In Search of Authenticity》与邓迪斯、道尔森的论文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10-13 14:21

中译本哪个出版社?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3-10-13 15:30     标题: 回复 4# 的帖子

中译本还没有出吧?李扬老师只翻译了英文版的序言。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10-13 19:32     标题: 回复 4# 的帖子

没有出过中译本,这是英译本,原著是德文版,《Volkskultur in der technischen Welt》(Campus Verlag,2005)= =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10-14 18:54     标题: 回复 6# 的帖子

户晓辉老师不是在翻译德文版么??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10-14 21:29     标题: 回复 7# 的帖子

还没有出版吧,不太清楚具体情况。
目前能找到的就两个版本信息了。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