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邓州高山族的人口分布与聚居情况
邓州市地处河南省西南部,下辖3 个街道办事处,26 个乡镇,578 个行政村,总人口152万,面积2294 平方公里。邓州古称穰城,春秋时为邓国属地,秦朝时隶属于南阳郡之穰县,迨至隋时改称邓州,隶属豫州郡,金时为南京路,元时隶属河南江北道南阳郡,明清时隶属于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民国时为邓县。1948 年5 月邓县解放后,一度被分为邓县和邓北县,1949 年后沿用邓县名,1988 年撤邓县建邓州市。在1983 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当中,邓州的高山族人口仅有1 人,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到100 人,到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便达到830 人。根据邓州市公安局户政科的资料,截至2005 年8 月底,邓州全市又有321 人已改为高山族成份,其他自报高山族的人尚未变更民族成份。在邓州27 个少数民族中,高山族人口排在回族、蒙古族之后,位居第三。二、“台湾村”高山族各姓氏家谱与两岸间的交往
如前所述,邓州第一个自报为高山族的陈朝虎出身于“台湾村”的陈氏家族,而邓州高山族第一部被发现的家谱也同样出自“台湾村”的陈家。1989 年,陈氏家族朝字辈的陈云生(注11)在过世前把家谱留给其妻冯淑敏保存;1996 年4 月,冯淑敏因中风后大脑迟钝,遂把家谱交给其子陈堂三;2002 年,现任邓州文渠乡小学校长的陈堂三才开始在族内公开陈氏族谱。
三、“台湾村”高山族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张村镇“台湾村”高山族的非农经济十分发达,这主要是由于人均耕地较少和粮食种植收入低、赋税重。以林氏家族为例,该族共有107 户,493 人,人均耕地仅0. 7 亩。(注18)四、“台湾村”高山族的语言与风俗习惯
在台湾所做的田野调查表明,高山族各个族群之间的语言差异相当大:“番族平埔与高山不同,此社与彼社亦异,南、北、中路尤为大相径庭”; (注20)“番族语言各族不同,一族之中复再歧分,故其种类甚多……言语不通,则用手语,常有因此而发生误会,酿成斗争者”。(注21) 但在“台湾村”实地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这些分属于阿美、布农、卑南、邹的高山族,对某些亲属称谓,如父亲(爹) 、母亲(娘) 、姑奶(姑婆) 、姑姑、哥哥,却保留着十分一致的特有发音。我们在请教了曾在福建闽南话地区做过语言学田野调查的学者之后,了解到这些发音与闽南话的发音十分近似。五、涂征与“台湾村”高山族
涂征出生于1947 年,字凝公,现任邓州市政协委员。涂征与“台湾村”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在历史上,涂氏家族之于“台湾村”高山族,曾有救命之恩。据周氏家谱记载,迪摩达奥(周殿卿) 之岳父本恺感社酋长,其妻在番社生产之后跨海寻夫途中“遇匪劫持,蒙义兵首涂孝臣者解救”;涂孝臣后在黄廷属下任都督佥事屯唐河。据访问过涂征的涂月超记述,涂孝臣乃涂征的先祖。(注31)六、结语与讨论
相对于黄廷降清的五千铁甲和落籍垦邓的“三千兵马”(注34)而言,“台湾村”的高山族显然是微末一芥。在三百多年的落籍屯垦期间,“台湾村”的高山族经历了一个“闽营化”(闽南化) 、“邓州化”(河南化) 乃至“大陆化”(汉化) 的多重本地化过程。这样一个深具涵化意义的历史过程又使“台湾村”的高山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日渐迷失民族的文化表征。陈朝虎高山族身份的申报和陈氏家谱的发现,无疑成为“台湾村”高山族从族性迷失走向族性张扬的一个转捩点,来自“台湾村”之外的各方面的关注又进一步加速了这种反身追寻和张扬光大的进程,而民间知识分子在其间的阐释与构建更引发了“台湾村”高山族族属意识在更大意义上的想像、构建和认同。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