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乡村集市;农村市场;河北定州;庙会
文章来源于:《江海学刊》2012年第3期。
[摘要]乡村庙会和集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乡土社会扮演多种角色。今天乡村集市已在传统基础上有了重要变迁,成为整个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从华北乡村集市繁荣发展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庙会和集市的综合性功能在逐步消失,并逐渐演化为功能单一的农村低端消费市场。乡村集市的发展水平虽有待提高,但提升集市水平层次并不能带动乡村市场体系的现代转型。农村市场化建设和结构转型,关键还要靠制度、政策以及外部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要通过现代农产品市场等其他要素市场的建设,来带动农村社会的转型和发展。
[关键词]乡村集市;农村市场;河北定州;庙会
在如何推进中国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上,农村市场化建设已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理论着眼点。因为农村市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涉及“货往哪里卖,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走”这几个制约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所以,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对开创农村建设和发展新局面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农村的市场化?要破解这一难题,首先需要客观认识农村市场的历史、现状,从农村市场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去探寻市场发展及市场化形成的机制。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中国农村并不缺少市场。即便是传统小农经济,也非百分之百的自给自足,乡土村落亦非完全封闭。市场体系也是基层社会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基层社会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这一体系。①所以,当我们探讨农村市场化建设或市场发展问题时,如果把农村看成是市场的空白地,或脱离基层社会结构去想象理想型的农村市场模式,那都是不可取的。探究农村市场发展或市场化建设问题,需要有历史的和现实的联想。
庙会、集市与乡土社会
“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市集形式,解放后在有些地区仍被利用,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②作为一种集市贸易和交换的形式,庙会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对庙会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历史学。最早关于庙会的研究要数经济史家全汉升的《中国庙市之史的考察》,日本学者加藤繁的《清代村镇的定期市》也关注到了庙会。在他们看来,庙会是一种定期市,亦即定期开市的交易市场。他们主要考察和剖析了定期的开市日期、与附近村落的关系、交易货物、交易人、定期的课税及设备等问题。③
一些历史学的研究提出,庙会是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对市镇和墟集市场的一种补充形式。方行在对清代前期农村市场发展的历史研究中提出,农村市镇就是在墟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代前期,农村墟集已不再是“有人则满,无人则虚”的状况,而是“俱有民居,以鱼盐粟帛相贸易”的景象,“墟集北方各省一般叫集,西南地区叫场,广西叫圩,广东叫墟,湖广叫市”。④从清代山西的农村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庙会对农村市集也具有拓展作用。如光绪《文水县志》记载:“境内无多商贾,平居一箕之微,无从购置,惟恃有庙会,则四方齐集,百货杂陈,民间日用之需,耕获之具,皆取给焉。”⑤
无论是墟集还是庙会,其实都是传统乡村社会中的市场与交换活动,而且这种市场是定期的,并按照乡土社会的规则有规律地运行和发展着。由此可见,市集、庙会等市场形式实际上是嵌入于乡土社会之中的,这一点与波兰尼的嵌入性理论是一致的。波兰尼认为,传统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其实都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而随着社会转型,经济活动越来越走向专门化,越来越独立于社会关系之外。⑥所谓经济活动嵌入于社会之中,主要指经济活动依靠传统社会关系,如亲属关系、熟人关系等来组织、协调和构建。乡村市集、庙会的定期开市,就是建立在乡土场域中人们相互熟知的交往互动模式,即约定俗成规则的基础之上,是人们在这样特定关系及社会文化环境中建构起来的市场实践。在这里,没有专门的市场组织,也没有正式的市场制度,也无独立的管理机关。大部分活动都是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互动行为构成的,这些互动行为主要是乡村社会生活需要所驱动的。
关于市场与乡土社会生活之关系,施坚雅提出“基层市场社区”的概念,某种意义上突出了市场也是构成传统乡村社会共同体的必要因素。在其看来,较多人类学的研究通常只关注村落共同体,而忽视乡土社会的市场体系,似乎传统小农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从市场交换中获得生活资料。施坚雅虽意识到基层市场体系对乡土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但在对乡村基层市场体系的分析中,过多地偏重于乡村市场的地理模型,即市场中心的地理分布规律,强调地理位置及与村落的距离对市场中心的形成所起的作用。⑦然而从庙会等乡村的定期市的特征来看,乡村市场体系的形成及结构可能主要不是由地理因素决定的,而是与地域性的经济活动以及社会与文化认同有着密切关系,因为这些市场的运行和发展,实际上是与当地经济、社会生活及文化认同融为一体的。
其实从村落民族志(ethnography)的研究中亦可看出,人类学家也并没有把村落视为完全独立和自给自足的共同体,而更多的是强调村落作为一种最基层的生活空间,对其考察有助于理解基层社会的结构及乡土文化的意义。人类学的村落民族志中,也包含了关于农村市场与村落之关系。在《江村经济》中,费孝通不仅关注到农民的“内外购销”两种交换方式,“内部购销是在村庄范围内交换货物和劳务,外部购销是村和外界进行的交换”,小贩、零售店和航船在其中起到“中间人”的作用。⑧而且也描述了“贸易区域和集镇”:“每个贸易区域的中心是一个镇,它与村庄的主要区别是,城镇人口的主要职业是非农业工作。镇是农民与外界进行交换的中心。农民从城镇的中间商人那里购买工业品并向那里收购的行家出售他们的产品。”⑨
集市、庙会是中国乡村市场的重要形式,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市场都存在于乡村社会,并且不同程度地嵌入于乡村社会,成为乡村社会与文化的基本构成。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乡村市场的形式、规模和发展程度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乡村市场始终存在并发展着。即便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农村集市贸易受到意识形态和政策的限制,但乡村集市仍在一定范围内存续着。所以,在关于农村发展问题的探讨中,农村是否需要发展市场其实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可能在于传统农村市场体系为何始终是缓慢发展而无质的飞跃呢?赵凌云认为,中国古代市场并没有得到长足发育以至出现市场经济,由此而产生传统“市场发育的悖论”,而且传统市场发育的悖论问题可以用来解开所谓的“李约瑟之谜”,即中国近代没有出现技术进步带来的工业革命。⑩
然而,市场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尤其是在确定孰因孰果上,有着极大的困难。究竟是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市场发育还是市场发育程度制约经济发展呢?抑或有其他因素对两者都有影响?传统农村市场究竟能否实现向现代市场的转型呢?如果可以的话,那么其转型的条件和机制是什么呢?这些正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此项研究试图通过对河北省定州的庙会及市集的历史和经验考察,从市场结构和功能变迁与乡村社会之间关系的视角,来探讨农村市场变迁及发展的内在机理。
河北定州的庙会和农村集市
对庙会、集市及乡村市场变迁与发展的考察,较多研究聚焦于华北地区。(11)河北定州(原为定县)地理位置处于华北平原的中心地带,其农村经济发展和市场变迁状况具有典型华北特征。近代以来,受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及世界市场的影响,华北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农村生产也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材料来源之一,农村商品经济随之得以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华北农村的集市贸易及市场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据历史学研究显示,清道光时期(1821-1850年),定县平均每个集市关联39.4个村庄,涵盖110平方公里,涉及人口为18912人。到20世纪30年代初,平均每个集市关联5.5个村庄,涵盖面积为14.6平方公里,所涉人口为4819人。(12)村庄距离集市都在10公里以内,更多的在5公里以内。(13)由此看来,在百年之内,定县的集市在数量上和密度上都翻了7倍左右。
传统集市主要以村镇的庙会和集等定期市为主,在1931年,根据李景汉的调查,定县全县至少有50处庙会,即50多个庙会集市,其中北齐、东亭、药刘庄、东旺庙会规模较大,像北齐庙会占地约150亩,每日到会人数在万人左右。(14)
| 目前,定州有96处定期举办庙会,庙会交易时间达到131天(见表1)。这些庙会的举办地有县城、集镇,但较多的是村庄。庙会多以货物交易为主,逛庙会的人也以购物为主,或是在这里寻求市场机会。多数庙会与宗教节日或宗教活动没有直接联系,较多恢复起来的庙会,以集市交易为主,宗教活动、传统文化及社会交往活动已可有可无。而根据李景汉的调查,20世纪30年代定县的庙会活动,宗教、狂欢、社交的味道似乎很浓。
如药刘庄庙会,“神棚里有招待的人,男有男招待,女有女招待……庙会演戏前几天,村中就通告全村住户,住户也就接亲戚请朋友来看戏,预备好菜好饭,大吃大喝”(15)。由此看来,以往的庙会,在形式上更多地表现为地方性社会的一种祭神、聚会和狂欢,而集市交易似乎是一种附带的、延伸的或嵌入性的活动。
从时间分布上看,现有的庙会市集主要集中在农历二、三、四月份和十月份,也就是春季和秋季(见图1)。春季和秋季是华北地区农业生产较不繁忙的季节,同时也是天气较为温和适中的季节。目前的庙会,集市贸易已经是主体内容,而且大多数摊位都是流动的和露天的,因而天气过热或过冷都不利于集市交易活动。
在农历三月和十月份,定州的庙会活动最为频繁。或许因为这两个月是春种和秋收的时节,因而成为举办庙会活动的黄金季节。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定州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倾向已越来越显著。较多农户在维持粮食种植的基础上,开始积极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经济作物。近些年来,定州种植蔬菜、苗木花卉的农户越来越多,而且耕种的比例也有所提高,也有较多农户在扩大养殖奶牛和羊的规模。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为市场需求而种植和生产,他们对农村集市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也在提高。春秋两季,庙会活动之所以较为活跃,是因为农民要通过集市交易,为生产作准备以及交换或出售收获的农产品,同时也为从市场中寻求兼业收入的机会。
表1 河北省定州的庙会概况
庙会地点 次数 天数 时间(农历) 规模 庙会地点 次数 天数 时间(农历) 规模
清风店 4 12 二月廿二、四月十二、九月廿二、十月十七 大 北齐 2 4 三月廿一、十月廿一 大
李亲顺 2 2 正月十五、六月初六 中 西南佐 1 1 三月廿二 小
城里 1 1 正月十五 中 北门街 1 1 三月廿三 中
东沿里 1 1 正月廿一 大 内化 1 1 三月廿五 大
台头 1 1 正月廿一 小 油味 1 1 三月廿五 中
北庞村 1 1 正月廿四 小 东关 1 2 三月廿八 大
大寺头 2 2 正月廿五、十月廿五 小 佛店 1 2 三月廿八 小
东亭 2 4 正月廿六、九月廿六 大 南辛兴 1 1 清明 大
北紫京 1 1 二月初二 大 新店子 1 1 四月初一 小
李村店 2 2 二月初二、十月十三 大 西潘 1 1 四月初五 小
北渠河 2 2 二月初二、十月廿七 小 西杨村 2 4 四月初七、十月初九 大
西朱谷 1 1 二月初二 小 小油村 1 1 四月初八 小
东忽村 1 1 二月初六 小 廉台 2 6 四月十五、十月初五 大
东朱谷 1 2 二月初八 大 清辛庄 1 1 四月十五 大
只东 1 1 二月初八 小 南町 2 2 四月十五、十月十五 大
五女集 1 1 二月初十 中 东街 1 1 四月十五 中
西张谦 2 2 二月十四、十月廿四 中 刘家庄 2 2 四月十八、十月十八 小
赵村 1 2 二月十五 中 阜头庄 1 1 四月十八 小
砖路 3 5 二月十五、五月初五、七月初七 小 邢邑 2 4 四月十九、十月十五 大
大西丈 1 2 二月廿八 小 市庄 2 2 四月廿五、九月廿五 大
刘良庄 1 2 二月十九 大 高油村 1 1 四月廿六 小
后营 1 1 二月十九 小 西坂 1 2 四月廿八 中
子位 2 2 二月廿一、十月廿一 小 北东丈 1 1 四月廿八 中
西市邑 1 2 三月初三 大 钮店 1 1 六月十三 小
高头 1 1 三月初三 小 新店子 1 1 七月初七 小
明月店 2 2 三月初三、三月十八 小 小西丈 1 1 九月十五 小
沈家庄 1 1 三月初五 小 大辛庄 1 1 九月十七 小
大流 1 1 三月初六 小 西建阳 1 1 十月初二 小
北宫城 1 1 三月初六 小 曹庄子 1 1 十月初二 小
西关 1 3 三月初八 大 翟城 1 1 十月初四 小
北高蓬 2 3 三月十一、十月初一 大 息冢 1 1 十月初八 小
邵村 1 1 三月十五 大 沟里 1 1 十月初十 小
水磨屯 2 2 三月十五、十月十五 中 留早 1 1 十月十一 小
唐城 1 1 三月十八 小 陵北 1 2 十月十二 大
良村 2 2 三月十八、十月初八 中 苏泉 1 1 十月十二 小
楼底 2 2 三月十九、十月十九 中 会同 1 2 十月十五 大
合计 96 131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定州市全境交通图》信息编制。
从清风店镇的庙会现状来看(16),庙会就是乡村社会定期、定点举行的集市贸易。目前,在庙会上,流动的摊位大约有一千多个。经营庙会摊位的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职业性或半职业性商贩,一类是当地农民。第一类商贩主要以参与庙会和农村市集交易为生,他们大多是从石家庄市、保定市和定州城批发轻工产品和农副产品到庙会和村庄集市上销售给农村居民,其中销售商品以服装、鞋帽、日用品和副食品为主。这些商贩常年靠赶集和赶庙会为生,他们一般会在一些村庄的定期集市和庙会上流动经营,也有一些商贩会在镇上固定下来。第二类经营者是当地农民,他们主要是利用庙会和村庄集市,销售自家种植或饲养的农副产品及自家生产的手工艺品,其中主要以蔬菜、牛羊和布鞋为主。
{C4W803.jpg}
图1 河北定州庙会的时间分布
庙会上的经营者大约有三分之二以上属于职业性或半职业性的商贩,纯粹的农民销售者越来越少。因为对于农民来说,庙会和集市不是他们销售大宗农副产品的渠道和途径。尽管定州有较多的农户仍以种植粮食和蔬菜为主,但庙会上的粮市和蔬菜市并不发达。随着交通的便利化和市场的开放,多数农户一般都是就地销售粮食和蔬菜,即一些商贩会到村庄直接收购粮食和蔬菜,然后利用往定州运煤或其他货物的大货车直接运往外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