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260 民间文学 阮彬 第三组 [打印本页]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9-23 19:08     标题: 260 民间文学 阮彬 第三组

亲们,我们组就在此扎根了,大家要踊跃发言啊,每周要评出发帖明星滴!



我们组成员不多,但也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希望大家积极盖楼,造出一栋有质量有高度的摩天大厦!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9-23 19:15     标题: 中秋望月 (阮彬 2011210740)

中秋望月

  子美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今年中秋,翘首望月之时,相信多少都是会对家人、故人以及那个生你养你的地方有些许的怀念吧!
  我的家乡位于鄂陕交界的十堰市郧西县,和大多数地方一样,中秋的故事,什么嫦娥如何偷药,吴刚如何伐桂,玉兔如何捣丹,我们都是自幼时便在那个被我们“呼作白玉盘”的神奇天体下,听了一遍又一遍。
  听故事是中秋节的惯例,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大家庭里,总会有那么些还未长成的孩子,愿意睁大眼睛,望着那白玉盘,时不时回头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月亮上有那些黑影,那个是嫦娥呢?”于是婆婆(家乡将外婆都成为婆婆)总是会回答,“那是桂花树的影子,嫦娥被遮住了”因为能看出一个女子身影的时候的确不多,斑斑驳驳的暗影,就像是不规律的桂花枝桠与散缀枝头的桂花。
  听故事是一家人吃完团圆饭之后的事。在中秋之夜的团聚,与过年不同,晚宴团聚起来的,是已经出嫁的姑娘们。她们带着丈夫和子女来到丈人家中吃晚宴,赏圆月,然后,在月夜下一同去逛灯会。当然,爷爷奶奶家也是要去的,只是那是在中午的时候。八月十五当日,我们可以懒懒散散地起来,早餐常被省去,然后就转战爷爷奶奶家,等着中午的那一顿大餐。对于孩子,月饼是大餐的核心。郧西当地的月饼,常常是学校过节时发的,那是有一层厚厚的,会边吃边掉硬硬的皮的一种,它最突出的特点除了硬得要咀嚼很久外,就是瓤统一是豆沙馅儿的。小时候爱吃甜,每次吃学校发的月饼时,总是二话不说地先把月饼掰成两半,直接吃馅儿,后来渐渐才觉的过于甜腻,勉强啃下一点皮混着嚼很久,方能咽下,这样便算是正儿八经地吃了正宗郧西月饼。其实宴席前发给小孩儿的月饼都是包装好了的,倒是酥软了许多,可是如今回忆起来,还是学校发的那些难以下咽的月饼,亲切可感。
  由于郧西地属鄂西北,在内陆,中秋吃螃蟹的并不算传统,河蟹的个头和口感毕竟无法与海蟹相比。不过在晚宴之后,赏月听故事之时,石榴石必是不可少的。想起儿时和哥哥为首的一群猴孩子,去邻家偷石榴时,若是碰上中秋节,即使被人逮着,也不是很要紧。记忆中郧西本地的石榴可大了,因为不喜欢吃硬硬的籽,我们偷来了之后总能吃好长时间,其实也不是吃,只是喜欢咬破晶莹的颗粒后爆出红水的感觉,溅了自己一身是小事,弄得满手红水后往别人身上涂才是关键所在。外婆家的院子里本就有各样的花草,金秋桂子花更是在院落周旁开得热烈。通常,中秋时节,家乡开始转凉,秋夜的微微凉风带来的桂香,成为自然调和一袭香味的主调,于是,月亮里看不出人物身影时,这主调便足以逼真地使孩子们相信,月亮上也是有着奇异的桂树的。
  听完故事,月亮依然园亮如初,此时散去意犹未尽,逛灯会算是郧西地方最有特色的中秋习俗了吧,是郧西七夕文化被发掘之后地方新习俗之一。郧西七夕过后,灯展是闲置着的,到了中秋方再次大放异彩。每年七夕的灯展是用于祈福的,到了中秋,虽赏的是相同的灯会,主旋律却不再是女子像织女星乞巧,情侣们同祝爱情忠贞不渝,而是团圆了的一家人饭饱酒足后随意地散散步、凑凑热闹。彼时,人流如织,场面壮观,整个滨河大道流光溢彩,充满家人们的欢声笑语,音乐喷泉一跃而起,夜景与灯光交相辉映,亲人与明月相携同行。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翘首仰望西北向的夜月,想起林林总总一些旧事,不知远方的亲朋们可否安好。望月怀人,想旧日种种如在昨日,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闲愁几许渐生,幸低头时,见桂花开遍的桂子山上,还有这么多相陪的朋友,遂叹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足矣。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9-23 19:27     标题: 荆州中秋(唐文茹 )

中秋节到来的前几天晚上,小孩子和大人们就开始关注月亮了。看着月亮一天一天的圆起来亮起来。听老人们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意思是中秋节那天月亮并不是最圆的,而是在中秋之后的那一天。等着月亮圆,当然是盼着要团圆啦。中秋节那天,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不论在哪都要赶回来和家里的老人孩子们团圆。长大成人的儿女们要给老人们送皮蛋和月饼。
        月饼当然是中秋必然要吃的,但至于为什么要吃皮蛋,我打电话问爷爷,爷爷也不太清楚。所以以前中秋过后的好多天,家里都少不了一道“凉拌皮蛋”或是“皮蛋拌豆腐”。
        小时候的中秋节,每每都是和妹妹姐姐在扮家家中度过。我们会像模像样的用砖头和木板摆成桌子,上面放上些白天别人送来的月饼,然后每个人拿个小陶瓷杯子装点茶当做酒,学起书本里常常讲到的古人赏月。现在想来,那时的感觉肯定是极好的。小儿女的游戏总是能把所有的节日都过的无比鲜活。
        总是觉得以前的每个中秋夜晚都是那么清朗而富有感情。奶奶会在月下讲“吴刚伐桂”和“嫦娥奔月”,那时我常常想,月亮里边既有吴刚还有嫦娥和她的兔子,也还是很热闹的。小时候晚上很少看电视,再加上中秋晚上那么诱人的好景致,自然会在月空下待到很晚。那时候一群小孩子追着月亮跑,但却有一个不知道谁提出的规矩:不能用手指着月亮。要是谁指了一下,那他的手指就会长到好长好长。小孩子就惧于这样的“魔咒”,因此绝不会随随便便就指向月亮。
        如今的中秋,再好吃的月饼也吃不出那时的味道了。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9-23 19:38     标题: 广水的中秋节习俗 (张智慧 2011213027)

谈到我的家乡湖北广水,今年家乡的中秋节格外引人注意,大家在很多媒体报道上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标题: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中秋偕家人直抵湖北广水市寻根问祖 。报道上如是说:“按照当地风俗,连战偕夫人连方瑀恭恭敬敬上香、献果、敬酒、鞠躬,行13道大礼,祭拜先祖连舜宾。站在先祖墓前,连战深情地对乡亲们说:“身在宝岛,引领北望,鄂北广水,祖墓萦心……当此中秋,渡海而来,恭祭我祖,俯首缅怀……忠仁孝悌,不敢违背,家国情怀,永当铭记.”
从这则新闻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广水的中秋习俗。中秋节月亮最圆最亮,于是便以圆月作为团圆的象征,故此,在我们家乡,中秋节又可称“团圆节”。很久以前,在我们家乡每逢八月中秋有祭月、拜月、赏月的传统习俗。祭拜月神之后,还要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俗称“团圆饼”“团圆酒”。以示祝福,喜庆团圆,寄托“花好月圆”的美好寓意。现如今,中秋节祭拜月神的习俗早已消失,广泛流传着吃月饼、送月饼、以通讯方式相互祝愿的方式的习俗。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月饼让人眼花缭乱,中秋节变成了单一的月饼节。值得注意的很特别一点是,在广水应山还有中秋节一家团聚一起品尝鸡炖板栗的习俗。

[ 本帖最后由 阮彬 于 2013-9-23 19:41 编辑 ]
作者: 刘金焕    时间: 2013-9-23 21:50     标题: 忆中秋

离家近三年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凝望越来越圆的月亮,我的家乡是那么近又那么远。我的家乡位于江汉平原的一隅——湖北省荆州市。我的父母当初是经人介绍认识的,一个河南男人一个湖北女人组成了一个新型家庭,一个传统节日氛围不是那么浓烈的四口之家。在我模糊的记忆里,那时候外婆还在,每逢中秋节,父母会带上我们去外婆家。在去的路上我们会在街上的小卖部买上月饼,那时候最便宜的一元钱一个,是那种冰皮月饼,它的皮就是那种一层一层的,薄薄的,吃进去又脆又香,里面有陈皮豆沙等等,小时候吃的时候,我总会把陈皮“揪”出来,大抵是因为小孩喜欢甜食,而对那些有点涩的陈皮并不爱好。最贵的我还没有机会见过,不过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吃的最高档的是蛋黄月饼,都是父母买的,每次只会买两个我一个哥哥一个。可是我并不珍惜,每次只是慢慢啃完外面的皮,而遗留的月饼馅就由我装进包装袋扔给父母,让他们“收拾”残局。到了外婆家,外公早早地买来菜,等待我们的到来。我们这些可以一饱口福的小孩子是非常高兴的,跑到外公的身边,转来转去,看看有没有能让我们先吃的。而外公总是会给我们一种白色的糖,这种糖是由一些废弃的塑料换的,是在小货车上换的。于是我们就满足地跑开了,追逐着,嬉笑着。终于到了中午我们一起享受美食,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家人近况的契机。就这样,不知不觉夜幕就这样降临了,而月光泻在我们手牵着的手上,散在我们的肩头,幸福洋溢心头,外婆对我们说:“你们如果能看见天宫里的大门开了,从此你们的好运就回来了。”于是我们这些小孩子眼都不眨地望着天空,唯恐错过了本属于自己的好运。但是就这样过了几年,外婆走了,相继外公也因病魔而离开了我们。之后我们也离家了,现在只剩下爸爸一人在家守着老屋子,妈妈和哥哥嫂子在一起,而我也在外读书,其乐融融的一家不得不忍受着分离不得之苦,从此的几个中秋就不怎么重视了,只是简单的聚餐(其实和平时差不多),而生活的过程却被我们遗忘了。每每望着天上的圆月,一阵阵悲叹涌上心头,月是以前的月······
作者: 翟庆玲    时间: 2013-9-23 22:53     标题: 淄博中秋

我的家在山东淄博,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境内,历史够悠久,然而过节的传统氛围在我看来却不十分浓厚。记得小时候的中秋节,家人就会将月饼、几样菜放在灶王爷的画像前,点香供养。香烧完了,供品撤下来了,小孩子就一哄而上,将月饼分了。月饼不是十分好吃,但过节的那份喜悦使那月饼都香甜了几分。
    中秋的晚上,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按照习俗,我们一家人去姥姥家过中秋。后来听妈讲,我们那儿过中秋,新媳妇刚出嫁的头几年,母亲会去女婿家看女儿;过几年,女儿就会带着自己小家的成员们回娘家。所以每年中秋我们一家人都会去我姥姥家,与我舅舅一家人过中秋。我想,这样的习俗,是为了抚慰出嫁的媳妇们思家之情吧,大概是觉得一年到头都在夫家过,于是在这样家人团聚之时,让她们回娘家,十分的人性化。
  阴历八月十五之时,天气冷热适宜。不阴天的时候,明月当空,秋风习习,在天井里支一张圆桌,酌酒,赏月,品月饼,谈佳话,亲人们放下了平日生活里的纷纷杂杂,只叙思念与期许。那样的惬意温馨,是让人难忘的温暖。有爱热闹的人家,便放上几串鞭炮,给秋月的静谧平添了几分热闹喜庆,是北方欢乐的味道。
  长大后,离家越来越远了,离这些节日也越来越远了。总觉得节日是属于家的,有家人在身边才有过节的感觉。记不清已经有多久没在家里过中秋,没与家人坐在天井里吃团圆饭了,有心情了,买个月饼,就当是过中秋了。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7 22:16     标题: 代唐文茹同學貼

   “马山民歌”国家第二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湖北省荆州市马山镇距楚故都纪南城(古称“郢都”)30公里,属郢中腹地。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自古以稻作农业为主。马山民歌就是产生于民间,流传久远的“田歌”。战国楚襄王时期,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过重属而和者数百人”。其后,唐、宋、明、清各个时期都有关于“郢中田歌”的记载。(馬山民歌圖片)
   湖北悠久的文化历史、富饶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批批杰出的人才。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孕育出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也孕育了独具一格的荆楚民歌。 楚国民歌拥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特征,大量运用方言土语,句式灵活,韵脚多变,结构上重章叠句使用较多,普遍采用比兴手法。荆州地区马山镇的民歌是楚国民歌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前。长期以来,马山民歌一直处于自发状态,基本根据日常生活创造而成,人们在生息劳作中哼唱以排遣情绪、表达情感等。据笔者调查,马山民歌的种类有“田歌”、“号子”、“山歌”、“灯歌”、“风俗歌”等数十种,由于其特殊的南方稻耕文化的缘故,尤以“田歌”著称。享有盛名的马山民歌五大调,即“喇叭调”、“叮当调”、“嘚嘚调”、“伙计调”、“天天调”等,在荆州广泛流传。马山民歌声调高亢,节奏明快,歌词短小精悍,幽默诙谐。民间演唱时配以大锣、大钹、唢呐伴奏,铿锵有力,气势恢弘,衬词衬腔十分丰富。
   

   荆州马山民歌是郢中南特色民歌的积存地,品种多样,内容丰富,曲调优美,风格独特。在已搜集的142首民歌中,田歌72首,占50%以上,此外还有号子、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宗教歌等,内容十分广泛,旋律简洁流畅,节奏活泼明快。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喇叭调”、“伙计调”、“得得调”、“叮当调”、“蛤蟆调”和五句子歌各具特色。

   

   1955年,荆州马山民歌合唱队参加湖北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受到领导、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1957年马山民歌王兆珍等将“喇叭调”、“嘚嘚调”唱进了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王兆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有黄清芳、段永红。

[ 本帖最后由 阮彬 于 2013-10-9 13:10 编辑 ]
作者: 刘金焕    时间: 2013-10-7 22:53     标题: 荆州花鼓戏

http://www.56.com/u64/v_NTYwNTA3NzM.html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俗称“花鼓子”,原称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沔阳(今仙桃市)、天门、潜江、荆州、荆门、孝感等市,波及邻近的鄂南、湘北等地。
作者: 刘金焕    时间: 2013-10-7 22:56     标题: 回复 5# 的帖子

对了在迟子建的作品中,看见了北方中秋有“祭月”之习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9 13:11     标题: 《浮生六記》中的中秋

下面是最近讀沈複的《浮生六記》時,看到一段記錄吳地中秋習俗的文字,摘錄如下,供大家參考:
   中秋日,余病初愈。以芸半年新妇,未尝一至间壁之沧浪亭,先令老仆约守者勿放闲人,于将晚时,偕芸及余幼妹,一妪一婢扶焉,老仆前导,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隔岸名“近山林”;为大宪行台宴集之地,时正谊书院犹未启也。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者烹茶以进。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芸曰:“今日之游乐矣!若驾一叶扁舟,往来亭下,不更快哉!”时已上灯,忆及七月十五夜之惊,相扶下亭而归。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沧浪亭幽雅清旷,反无一人至者。
  清代文言于大家而言應該很通俗易懂,自這段文字,清朝士人中秋賞月的情景,可見一斑啊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3 20:26     标题: 回复 8# 的帖子

今天是重陽節,很想知道荊州的重陽節怎麼過啊?
作者: 翟庆玲    时间: 2013-10-13 20:2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天重阳节,想爸妈了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3 20:43     标题: 回复 12# 的帖子

是啊,一片冰心在玉壺,不能回家陪伴他們,希望爸爸媽媽外公外婆都身體健康,平平安安的。
作者: 翟庆玲    时间: 2013-10-13 20:43

大家在家有木有听说过“阴婚”的事情?我听过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有点不太理解,对它也知道的不多,有没有人知道的?大家都来说说自己家乡那些阴婚的故事吧。够灵异,也够民俗。。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3 20:48     标题: 回复 14# 的帖子

好啊,大家好像對這個話題都挺感興趣的,其實在2011年5月22日,韩国已故女星郑多彬的母亲为她及文在成举行阴婚仪式了,這個連韓國也有啊!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3 20:53

阴婚,也叫冥婚,是为死去的人找配偶。有的少男少女在定婚后,未等迎娶过门就因故双亡。老人们认为,如果不替他(她)们完婚,他(她)们的鬼魂就会作怪,使家宅不安。因此,一定要为他(她)们举行一个阴婚仪式,最后将他(她)们埋在一起,成为夫妻,并骨合葬,免得男、女两家的茔地里出现孤坟。
好像還有這樣的一部小說,大家有時間有膽量找來看看,瞭解一下冥婚的習俗哈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3 20:56

大家想想,如果我們組要主要討論這個話題,要從那幾個方面入手呢?
比如慶鈴剛剛說她們家那邊有這樣的習俗,具體是什麽的,能不能分享下你的見聞呢?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3 20:58     标题: 回复 9# 的帖子

祭月,會對月亮朝拜名字?
作者: 翟庆玲    时间: 2013-10-13 20:58

不过我听过的是一个活人和一个死去的人阴婚啊。是一个女生,在加油站工作,因为去追没有给钱的大卡车司机,不小心被倒车的大卡车压死了。在她死后,她的家人为她和一个男生举行了阴婚仪式,据说男方家还给了女方家很多彩礼哦,一点也不必正常的婚礼少。所以我就有些不明白男方家是为了什么,是太爱那个女生了吗?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3 21:21     标题: 代唐文茹同學貼

冥婚,周代便已流传。其形式为替两家的已亡男女合葬定婚。冥婚的兴起,在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不给死去的未婚者“成亲”,家中会闹鬼,家人不宁。所以在迷信盛行的古代,冥婚普遍为民间认可,成为“合法婚姻”,墓主两家还成为“亲家”。
  晚清之时,福建泉州地区的冥婚荒唐到“娶木主”和“娶烈女”的地步。 娶木主有两种新类型:
  一是女方未婚先死,男方在和新的结婚对象结婚前,要先同已死的原配者的木主完婚,然后才能与新的结婚对象完婚。整个仪式是这样的:第一日,先用花轿迎娶已故原配者的木主。木主完全按活人装扮,用芋魁作头,插上首饰花针和花朵,披上头巾,戴上首饰,如活人一般迎进洞房,置于眠床架上。第二日,再用花轿迎娶后配的新娘。在地位上,木主的地位也要高于后来的结婚对象。在婚礼上,新的结婚对象都要拜祭木主,这时候,司仪念道:“拜阿姐,拜得心欢喜,桃花来接李。”说完,将木主送上厅堂就位。
  二是姑娘尚未定婚先死,她的父母为了能给她找到配偶,便将她的婢女作为新娘,抱着死者的木主出嫁。这种婚姻只有家境贫困的男人才愿意接受。男方可从这门婚事中减免全部聘金和彩礼,同时又得到可观的嫁妆。
  “娶烈女”,即男方定婚后,男方忽然死亡,女方不敢违约另嫁,只好作为烈女被男家迎娶进门。迎娶时,其女要照新娘的装束戴花冠、乘花轿,男方邀乡老长辈迎接。烈女进门后,将被送入烈女房,脱去喜服,换上孝衣,到厅堂拜天地,并随男方家人痛哭一场。这种婚姻往往使女性陷入苦境,一进夫家就被关进烈女房,终日不得出来与外人接触,房门及窗均紧闭或遮盖,唯有一妇女服侍其生活。
  冥婚应该说是生者对死者的婚姻生活的一种理想祝愿,这种冥合的古老习俗,虽然在晚清之时受到西方精神文明的冲击,但仍然十分流行。
  当时的北京就有这种婚姻陋习存在,老北京人称这种冥婚为“骨尸亲”。这种“婚礼”的迎娶仪式多在夜间举行。虽然是冥婚,但婚礼仪式一样都不会少的。只不过,婚礼的形式往往是红白礼仪混杂交错,这种婚姻,一般说来也要通过媒人介绍,双方过门户帖,到命馆合婚,取得龙凤帖。
  定礼多是一次性的,男方给女方送去的定礼,一半是真绸缎尺头、金银财宝;一半却是纸糊的皮、棉、夹、单衣服各一件,锦匣两对,内装耳环、镯子、戒指及簪子之类的首饰。彩礼送到的当天晚上,在女方家门口或坟上焚化。
  定礼之后,就是迎娶仪式了。迎娶那天,男方高搭大棚,宴请亲友,门前亮轿。喜房里供奉“百份”全神。对面炕上设矮桌,供“新郎”照片或牌位,前设苹果、龙凤喜饼若干盘。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郎”字样。 女方“闺房”中供“新娘”照片或牌位,亦如前所供,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娘”字样。 花轿到达女方家,由送亲太太将“新娘”照片或牌位取下,由娶亲太太接过来,放入花轿。这时,“新娘”的父母不免要大声嚎哭,而且要追出屋外,完全不是办喜事的气氛。
  喜轿回到男方家,仍由娶亲太太将“新娘”照片或牌位取出来,放于喜房炕上的供桌上,与“新郎”并列,并用红头绳将两幅照片拴起来(取月老牵红线之意),并复上红、黄两色的彩绸。 只要娶亲太太给全神“百份”上香叩首,就算夫妻拜了天地。然后由茶房端来“合杯酒”“子孙饺子”“长寿面”,供于“新婚夫妇”照片或牌位之前。 如“新婚夫妇”有弟弟妹妹或弟妹、妹夫等,即唤出来,给照片或牌位磕头行礼。两家亲家则互相道喜。
  这些仪式举行之后,男方会择个“黄道吉日”,将男女死者合葬。合葬是按阴阳先生指定的时辰进行的,即男女双方的棺柩放在同一墓穴。葬罢,在坟墓前,陈设酒果,焚化花红纸钱,举行合婚祭。男女双方的父母等家属(即两家亲家)边哭边道“大喜”。 此后,男女两方便当做亲家来往了。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3 21:25     标题: 代唐文茹同學貼

冥婚,周代便已流传。其形式为替两家的已亡男女合葬定婚。冥婚的兴起,在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不给死去的未婚者“成亲”,家中会闹鬼,家人不宁。所以在迷信盛行的古代,冥婚普遍为民间认可,成为“合法婚姻”,墓主两家还成为“亲家”。
  晚清之时,福建泉州地区的冥婚荒唐到“娶木主”和“娶烈女”的地步。 娶木主有两种新类型:
  一是女方未婚先死,男方在和新的结婚对象结婚前,要先同已死的原配者的木主完婚,然后才能与新的结婚对象完婚。整个仪式是这样的:第一日,先用花轿迎娶已故原配者的木主。木主完全按活人装扮,用芋魁作头,插上首饰花针和花朵,披上头巾,戴上首饰,如活人一般迎进洞房,置于眠床架上。第二日,再用花轿迎娶后配的新娘。在地位上,木主的地位也要高于后来的结婚对象。在婚礼上,新的结婚对象都要拜祭木主,这时候,司仪念道:“拜阿姐,拜得心欢喜,桃花来接李。”说完,将木主送上厅堂就位。
  二是姑娘尚未定婚先死,她的父母为了能给她找到配偶,便将她的婢女作为新娘,抱着死者的木主出嫁。这种婚姻只有家境贫困的男人才愿意接受。男方可从这门婚事中减免全部聘金和彩礼,同时又得到可观的嫁妆。
  “娶烈女”,即男方定婚后,男方忽然死亡,女方不敢违约另嫁,只好作为烈女被男家迎娶进门。迎娶时,其女要照新娘的装束戴花冠、乘花轿,男方邀乡老长辈迎接。烈女进门后,将被送入烈女房,脱去喜服,换上孝衣,到厅堂拜天地,并随男方家人痛哭一场。这种婚姻往往使女性陷入苦境,一进夫家就被关进烈女房,终日不得出来与外人接触,房门及窗均紧闭或遮盖,唯有一妇女服侍其生活。
  冥婚应该说是生者对死者的婚姻生活的一种理想祝愿,这种冥合的古老习俗,虽然在晚清之时受到西方精神文明的冲击,但仍然十分流行。
  当时的北京就有这种婚姻陋习存在,老北京人称这种冥婚为“骨尸亲”。这种“婚礼”的迎娶仪式多在夜间举行。虽然是冥婚,但婚礼仪式一样都不会少的。只不过,婚礼的形式往往是红白礼仪混杂交错,这种婚姻,一般说来也要通过媒人介绍,双方过门户帖,到命馆合婚,取得龙凤帖。
  定礼多是一次性的,男方给女方送去的定礼,一半是真绸缎尺头、金银财宝;一半却是纸糊的皮、棉、夹、单衣服各一件,锦匣两对,内装耳环、镯子、戒指及簪子之类的首饰。彩礼送到的当天晚上,在女方家门口或坟上焚化。
  定礼之后,就是迎娶仪式了。迎娶那天,男方高搭大棚,宴请亲友,门前亮轿。喜房里供奉“百份”全神。对面炕上设矮桌,供“新郎”照片或牌位,前设苹果、龙凤喜饼若干盘。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郎”字样。 女方“闺房”中供“新娘”照片或牌位,亦如前所供,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娘”字样。 花轿到达女方家,由送亲太太将“新娘”照片或牌位取下,由娶亲太太接过来,放入花轿。这时,“新娘”的父母不免要大声嚎哭,而且要追出屋外,完全不是办喜事的气氛。
  喜轿回到男方家,仍由娶亲太太将“新娘”照片或牌位取出来,放于喜房炕上的供桌上,与“新郎”并列,并用红头绳将两幅照片拴起来(取月老牵红线之意),并复上红、黄两色的彩绸。 只要娶亲太太给全神“百份”上香叩首,就算夫妻拜了天地。然后由茶房端来“合杯酒”“子孙饺子”“长寿面”,供于“新婚夫妇”照片或牌位之前。 如“新婚夫妇”有弟弟妹妹或弟妹、妹夫等,即唤出来,给照片或牌位磕头行礼。两家亲家则互相道喜。
  这些仪式举行之后,男方会择个“黄道吉日”,将男女死者合葬。合葬是按阴阳先生指定的时辰进行的,即男女双方的棺柩放在同一墓穴。葬罢,在坟墓前,陈设酒果,焚化花红纸钱,举行合婚祭。男女双方的父母等家属(即两家亲家)边哭边道“大喜”。 此后,男女两方便当做亲家来往了。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3 21:26     标题: 代唐文茹同學貼

我觉得冥婚这个习俗和中国古代小说比如聊斋里边书生和鬼怪的爱情也有联系,那些志人志怪小说和冥婚的联系,以及这里面体现的中国人对于生死的看法,和对死后世界的认识,死之后也可以完成生前没有完成的愿望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3 21:26     标题: 代唐文茹同學貼

这里面有好多可以挖掘的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3 21:27     标题: 代唐文茹同學貼

现在还有没有这个习俗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3 21:28     标题: 回复 24# 的帖子

有啊,慶鈴她們家那邊有,還聽何曉雯同學說,廣西那邊也有的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3 21:32     标题: 回复 21# 的帖子

娶木主的第二種,也就是已逝的女方讓女僕報木主的這種,在慶鈴她們那邊,好像不是女方出嫁妝,反而是活著的男方給很多錢呢
作者: 张智慧    时间: 2013-10-13 21:33

中国各地冥婚的形态存在着差异,有冥婚、冥配、鬼婚、幽婚、阴婚、娶骨尸、娶鬼妻、丧娶妇、配骨、鬼媒等的习俗.因这种习俗以让死者结婚为特色,故而自古以来就引人注目.这种习俗不仅见于中国,而且还遍布于东亚各地.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3 21:33     标题: 回复 21# 的帖子

娶木主的第二種,也就是已逝的女方讓女僕報木主的這種,在慶鈴她們那邊,好像不是女方出嫁妝,反而是活著的男方給很多錢呢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3 21:34     标题: 回复 27# 的帖子

不僅如此,好像韓國也有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3 21:35     标题: 代唐文茹同學貼

帝王死后要陪葬,以前还要活人陪葬,好像和冥婚也有一定关系哦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3 21:35     标题: 回复 30# 的帖子

恩,是的,所以冥婚大多是在富貴人家進行
作者: 张智慧    时间: 2013-10-13 21:41

冥婚的形态在中国各地存在差异,有冥婚、冥配、鬼婚、幽婚、阴婚、娶骨尸、娶鬼妻、丧娶妇、配骨、鬼媒等的习俗.因这种习俗以让死者结婚为特色,故而自古以来就引人注目.这种习俗不仅见于中国,而且还遍布于东亚各地.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3 21:52

這是在一篇博士論文中看到的,供大家參考哈

  ”未婚而死者,女或抱主成亲,男或迎枢为葬"这是清代活人嫁死人的冥婚形式"即活着的未婚妻,抱着已死亡的未婚夫的神主牌,完成结婚大礼"成婚后,这个妇人要守寡一生,待她死后来到冥间方可与早逝的丈夫团聚"望门寡的出现,体现了中国古代婚姻伦理的核心内涵)三纲!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女性成为贞节观念的殉葬品"人娶鬼,又称/先娶鬼后娶人0"这一婚姻形态在清代的东南沿海比较盛行"其特征是:男女双方已有婚约,女性不幸死亡,男性可以再娶"但再娶之前,必须先将已死的女性的神主牌娶回家,其仪式与聘娶仪式相同"已死的女性,在广东东莞和台湾等被称为“孤娘"故人娶鬼,又称”娶孤娘"据《台湾风土志》记载:“大抵未婚妻亡故,男家再议婚娶,当缔婚之日以一黑轿接”孤娘“牌位,以一红轿接姑娘,俗谓这两人为”大姐二姐“.一生一死,宛若姐妹"既至男家,新郎接孤娘牌位安置桌上,再出门迎接新妇"男家将-孤娘.名字记在祖宗世代灵位之列,永远供香火,以孤娘.为正室,以新妇为继室或二房"。这一记载说明,男女两性定婚后,即发生准婚姻关系"即未婚夫死亡,未婚妻要守贞节!从一而终,产生娶烈女的冥婚形态;而未婚妻死亡,基于从一而终的伦理要求,即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女性须被男性家族接纳,而男性可以再娶"即便男性可再娶,也要遵循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正妻与继室不得膺越,于是产生人娶鬼的冥婚形态"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3 21:53

這是在一篇博士論文中看到的,供大家參考哈

  ”未婚而死者,女或抱主成亲,男或迎枢为葬"这是清代活人嫁死人的冥婚形式"即活着的未婚妻,抱着已死亡的未婚夫的神主牌,完成结婚大礼"成婚后,这个妇人要守寡一生,待她死后来到冥间方可与早逝的丈夫团聚"望门寡的出现,体现了中国古代婚姻伦理的核心内涵)三纲!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女性成为贞节观念的殉葬品"人娶鬼,又称/先娶鬼后娶人0"这一婚姻形态在清代的东南沿海比较盛行"其特征是:男女双方已有婚约,女性不幸死亡,男性可以再娶"但再娶之前,必须先将已死的女性的神主牌娶回家,其仪式与聘娶仪式相同"已死的女性,在广东东莞和台湾等被称为“孤娘"故人娶鬼,又称”娶孤娘"据《台湾风土志》记载:“大抵未婚妻亡故,男家再议婚娶,当缔婚之日以一黑轿接”孤娘“牌位,以一红轿接姑娘,俗谓这两人为”大姐二姐“.一生一死,宛若姐妹"既至男家,新郎接孤娘牌位安置桌上,再出门迎接新妇"男家将-孤娘.名字记在祖宗世代灵位之列,永远供香火,以孤娘.为正室,以新妇为继室或二房"。这一记载说明,男女两性定婚后,即发生准婚姻关系"即未婚夫死亡,未婚妻要守贞节!从一而终,产生娶烈女的冥婚形态;而未婚妻死亡,基于从一而终的伦理要求,即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女性须被男性家族接纳,而男性可以再娶"即便男性可再娶,也要遵循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正妻与继室不得膺越,于是产生人娶鬼的冥婚形态"
作者: 张智慧    时间: 2013-10-13 22:02

《京华烟云》中的中秋  ——开蟹宴姚府庆中秋
 中秋节是一年的大节,傅先生应邀来姚家吃饭,也是立夫母子在姚家住的最后一个晚上。姚先生买了两大篓子最好的螃蟹。持蟹赏菊度中秋,是中国的老风俗。

  姚先生出主意把饭桌摆在石板铺地的院子里,更适于赏月,可是珊瑚说天气已经转凉,并且有点儿潮湿,何况螃蟹又是寒性儿,最好在屋里吃,要看月亮的话,可以拉开窗帘儿。结果桌子上摆的是温过的酒,每人面前一小盘姜醋酱酒油调好的佐料儿,这种热性的佐料正好和螃蟹的寒性儿互相抵消。

  全家人人都喜爱的一餐,没有胜过一桌螃蟹席的了,每逢吃螃蟹,总是热热闹闹的。一点儿不错,螃蟹是讲究美食的人最贪最迷的东西,香味,形状,颜色,都异乎寻常。在中秋,螃蟹正肥,这一年,夏季虽然多雨,对螃蟹这一道美味并没有害处。但是另有一种令人兴奋的理由就是吃螃蟹不同于吃别的饭那样由仆人伺候,由仆人端送,而是每个人都得自己忙,自己动。吃螃蟹本身倒还不如准备吃时,那份儿忙乱热闹有趣,经过自己一阵子忙乱,就使每一口螃蟹吃到嘴里越发觉得味美。有人吃得快,有人吃得慢。有人爱吃蟹黄,有人爱吃蟹肉,有人不嫌费事爱慢慢吃螃蟹腿。就和打牌一样——各人的脾气都受到试验。有人把肉吃得很干净,有人狼吞虎咽,不细分别。这种饭吃完,总是狼藉不堪,蟹壳儿蟹腿在桌子中间堆得高高的。

  大家都落座之后,一个直径一尺大的绿盘子,上面放满漂亮的螃蟹,端到桌子上来。全桌的人都惊呼了一声“啊!”傅先生和姚先生都卷起袖子。傅先生叫立夫卷起两只袖子来,立夫说:“咱们比孔夫子的办法还好,因为他老人家只有右边的袖子是短的呀。”

  莫愁说:“那是因为孔夫子只是写作的缘故。他若吃螃蟹,他也会把两个袖子弄短的。”

  人人都大笑。傅先生说:“这就证明孔夫子从来不吃螃蟹。”

  木兰说:“我可以证明他也吃螃蟹。”

  “你怎么证明?”

  “您记得孔子总是爱吃姜。那他就有爱吃螃蟹的嫌疑。”

  立夫说:“你虽信口胡诌,倒也满有趣味。”

  木兰接着说:“等一等。我还没说完。千字文第一句‘天地元黄’,元黄就指说的是蟹黄的颜色。这就证明自有天地以来,就有蟹黄。像孔子那么聪明的人,怎么会不知道怎么吃螃蟹?”

  于是大家笑得越发响亮。珊瑚笑得很厉害,竟把蟹黄抹到脸了。

  莫愁问:“要照你这么说,为什么《论语》上没有记下来?”木兰说:“孔子的弟子也不能把件件事情都记下来。也许记下来的被秦始皇焚书给烧毁了。在读古书之时,应当运用想象力。”说完挑了一只螃蟹腿,又接着说:“我想孔夫子的太太必须给她丈夫做一件专穿来吃螃蟹的衣裳,因为他在家有一件家里穿的袍子,这件袍子一只袖子长,一只袖子短。这种丈夫多么难伺候!做圣人妻子好难哪!”

  傅先生说:“说正经的,我想考考你。你说‘元黄’就是蟹黄的典故,出自何书?”

  木兰立刻回答说:“《红楼梦》上薛宝钗的咏螃蟹诗,有这样的句子:

  眼前道路无经纬

  皮里春秋空黑黄

  木兰的母亲说:“木兰,你别忘记吃,你的话说得太多了。”

  谁都看得出来,木兰的脸有一点儿发红,比平常话说得多。

  木兰又说:“还早呢。我妹妹吃一个螃蟹的工夫儿,我可以吃下三个呢。”

  莫愁说:“你不算是吃螃蟹。你吃螃蟹像吃白菜豆腐那样乱吞。”

  莫愁这时还没吃完一个螃蟹,倒真是吃螃蟹的内行。她把螃蟹的每一部分都吃得干干净净,所以她那盘子里都是一块块薄薄的,白白的,像玻璃,又像透明的贝壳儿一样。

  现在一个丫鬟端来一个热气腾腾的新菜,把螃蟹壳儿收拾下去。莫愁说:“等一等,剩下的腿还够我嚼十几分钟呢。”

  姚先生说:“不要舍不得那些腿。让丫鬟和用人拿去吃吧。”

  珊瑚说:“我给他每个人都留了两个呢。”

  现在木兰才开始真正大吃起来。

  她先喝了一杯酒,随后喝了第二杯,话又多起来。她再要喝第三杯时,姚先生说:“你今天晚上兴致这么好!别喝了。”木兰说:“我很好哇。”她喝完第三杯。她酒量不坏,不过她闹闹嚷嚷,已经有点儿醉,嘴里随便说话,说傻话,也会说出有才气的妙语警句。她说:“若夫螃蟹之为物也,非常物可比。若夫螃蟹之为物也,非常物可比。”

  立夫和木兰互相举杯敬酒。幸福与忧愁,快乐与痛苦竟如此之相似,那天晚上,谁也不敢说木兰是快乐,还是伤心。

  不久之后,大家离席洗手,用的是野菊叶子泡的水,全桌子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摆上了素淡的白米稀粥,咸蛋,腌咸菜。

  席将散时,傅先生说:“现在学校不教学生作诗,非常遗憾。不然,这种时光,一边儿吃螃蟹一边儿作诗,才真是一大快事。”

  珊瑚说:“我有一个主意。咱们来玩儿‘折桂传杯’吧。前天曼娘送来了桂花。这个游戏是把一枝子桂花围着桌子传,同时一个人打小鼓儿。到鼓声一停,桂花在谁手里,谁就得喝一口酒,说一个笑话儿。”

  于是开始玩这个游戏,由阿非打鼓。第一次鼓声停时,桂花在傅先生手里,他得说个故事。他开口道:“从前有一个教书的,没有学生找他去念书,他决定做医生。因为他念过点儿医书,就开始为人看病。不幸第一个病人吃了他的药,就一命呜呼。病人的家属要去告他庸医杀人,后来医生愿出丧葬费,事情就算了结。因为他穷,出不起钱雇承办埋葬的,只好由他太太,他儿子,把死尸送往坟地。死人有两百斤重,他太太要在路上停下来歇息一下儿。在她太太立起身来再抬死尸之前,叹了一口气,向丈夫说道:‘老头子,下次你出诊的时候儿,找个身子瘦点儿的病人吧。’”

  大家哄然大笑,于是游戏又接下去。第二次鼓声停时,桂枝正好在木兰手里。她吃了好多橙子,仍然觉得酒后的精神焕发。她开始说:“从前有一大队螃蟹兵,龙王爷要他们把守海口。螃蟹将军天天在海边沙滩上把这群螃蟹兵勤加操练,人都可以看得见那些小螃蟹演习列阵交战。一个大蛇精在海里造了反,这时正好赶上螃蟹将军生了病,龙王爷派珍珠仙母去领兵。她就浮出水面儿,站在海里一大块石头上,脸向沙滩下命令,叫螃蟹兵站立成排。螃蟹兵都从窟窿里钻出来,站好了排。举目右看,站得齐齐整整,珍珠仙母大为吃惊。她喊口令:‘向前走!’螃蟹兵不能向前往海里走,却向沙滩右边儿走去。珍珠仙母弄得毫无办法,就是不能让他们往前走下海去。于是她问一个螃蟹军官如何是好。军官请准代为发号施令。他说:‘向左转,向前走!’看哪!螃蟹兵一直往前,走向海水里。珍珠仙母大惑不解,求螃蟹军官说明缘故。螃蟹军官回答道:‘他们都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呀。’”

  每个人立刻明白,大笑起来,因为英文叫蟹行文字,是横着写的。

  下一次鼓停止时,桂枝是在珊瑚手里,珊瑚说:“我没有笑话说。”

  大家乱喊道:“谁也不能不说。只要说得惹人笑就可以。”

  珊瑚说:“说个绕口令儿可以吗?”大家答应了。于是珊瑚说:

  山前有个崔粗腿,

  山后有个粗腿崔。

  二人山前来比腿。

  也不知崔粗腿的腿比粗腿崔的腿粗,

  还是粗腿崔的腿比崔粗腿的腿粗。

  所有他们,自红玉,环儿到姚太太,甚至冯舅爷都想把这个绕口令说熟说快。只有小阿非和红玉说得好,姚太太把崔粗腿和粗腿崔说乱了。

  珊瑚说:“你看,还是两个孩子说得好。”

  姚先生正在来回溜达,停在窗前说道:“你们看,月亮有两圈儿晕。”

  珊瑚说:“咱们都忘记看月亮了。”于是大家都往外看,只见月亮周围有一堆白的云彩,靠近中间有两圈月晕。

  傅先生说:“这是国家不幸的预兆。一个朝代的末期,总有异象出现。这不是个太平时代,只是不知道有什么事发生罢了。”

  姚先生说:“天下纷纷,来自人心。”于是引证了山上关口旁亭子墙上的一首诗:

  天平地平

  人心不平

  人心能平

  天下太平

  大家又说了一会子话儿,然后就回房睡觉了。
作者: 张智慧    时间: 2013-10-13 22:05     标题: 回复 35# 的帖子

上次看到同学提到这本小说中的中秋节,最近刚好在看这本小说,复制过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好热闹的中秋佳节,但同时也带点淡淡的惆怅。
作者: 刘金焕    时间: 2013-10-13 22:07     标题: 关于冥婚作品

还可以看一下《菊英的出嫁》,《菊英的出嫁》是王鲁彦《柚子》集中的一篇佳作,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他以绵密的笔致展示了渐东农村特异的冥婚习俗。菊英是一个只有8岁阳寿的女孩,在她病逝十年之后,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已到时婚龄,于是顺理成章地为她订了一门阴亲并倾其所能预备了丰厚的嫁妆,然后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将她“嫁”了出去,把菊英的棺材由青色的轿子抬到男方家。冥婚制透现出愚昧落后的原始信仰,即以为人死后依然成长并且灵魂不灭;那铺排的煞有介事的程式在令人咋舌之余难免显得荒唐可笑。然而小说有关这一事件的始末通过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的意识之流渐次溢出,浸盈着浓厚的无依无托的母爱,对落后意识与习俗的批判与讽意由此淡化于一个母爱对早夭女儿彻骨的哀思之中。
作者: 张智慧    时间: 2013-10-13 22:09     标题: 回复 14# 的帖子

我家乡我没听到过诶,但以前看到过一本关于这刚面的小说,好像叫《古墓小新娘》
作者: 刘金焕    时间: 2013-10-13 22:21     标题: 关于中秋我们也许不知道的习俗

关于迟子建《北极村的童话》:1、有关于中秋这样的民谚“蛤蟆蛤蟆气鼓,气到八月十五。杀猪、宰羊,气得蛤蟆直哭”。2、他们的月饼也是自己做的。小小的,圆圆的,馅是青萝卜丝和白糖。月饼印着鱼和花的花纹。3、这天夜里长辈们会麻利的搬出桌子,端上一盘月亮,一盘柿子。姥姥说这是供月,求得美满吉祥。
作者: 刘金焕    时间: 2013-10-13 22:24     标题: 回复 11# 的帖子

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喝重阳酒

  “重阳酒”即用优质糯米酿成的甜酒,于重阳节装进小陶瓷坛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为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宜,所以酿出的酒特别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纯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
  “重阳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阳节时,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长成,欲开花时,这就是制作“重阳酒”的上好的材料。
作者: 张智慧    时间: 2013-10-13 22:35

据研究资料显示,在中国的宋代,冥婚最为盛行。据康誉之《昨梦录》记载,凡未婚男女死亡,其父母必托“鬼媒人”说亲,然后进行占卦,卜中得到允婚后,就各替鬼魂做冥衣,举行合婚祭,将男、女骨合葬。
作者: 张智慧    时间: 2013-10-13 22:38     标题: 回复 41# 的帖子

其实,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在中国的宋代,冥婚最为盛行呢?
作者: 张智慧    时间: 2013-10-13 22:43     标题: 回复 29# 的帖子

恩恩,这种习俗不仅在中国有,还遍布东亚各地,不知道这种习俗的发源地是哪呢,会是中国流传到东亚的吗?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4 09:09     标题: 重陽節詞一首

昨日重陽佳節,今早就恰巧讀到晏幾道詞一首





阮郎歸


             天邊金掌露成霜,云隨雁字長。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


             蘭配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14 09:10     标题: 代唐文茹回复 41# 的帖子

现实世界的冥婚有一些是摧残人性的,但很多小说里面涉及的冥婚却是美好的。有一些冥婚,特别是活人和死人的,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冥婚的活人一方不能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小说中反映的冥婚却是用来追求现实中所得不到的爱情和幸福的一种手段方法。
作者: 唐文茹    时间: 2013-10-14 19:36

我终于可以发帖啦~~~~谢谢组长一直帮我发帖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20 20:10

这星期,大家好安静,有没有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21 19:12     标题: 回复 42# 的帖子

唐朝因为皇帝姓李,所以道家更为盛行,会不会这个跟宋代佛教比较盛行有关呢?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21 19:14     标题: 回复 46# 的帖子

不客气,好事多磨,感觉文茹你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很好呢,希望以后在这里绽放你智慧的光芒啊!
作者: 唐文茹    时间: 2013-10-25 19:30

今天我查了一下,藏语“珠穆朗玛”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也称为“第三女神”。还有“珠穆”就是“Jo-mo“,也就是电影里的“度母”。
作者: 唐文茹    时间: 2013-10-25 20:06

藏族对我们来说本来就是一个神秘的民族,她有着很多我们所不了解的美好的神话传说。《红河谷》以描写藏族在面对民族危难时的刚强和不屈为主,并兼之以汉藏的民族团结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不屈。那么在电影中以藏族为主,突出藏族特色,神话的讲诉和穿插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和手段。这是从电影制作的效果来看。就神话在电影中的作用来说,珠穆朗玛女神就象征了西藏以及这块神圣土地的美好和纯洁。电影里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雪儿达瓦和格桑的爱情,一条是江孜地区所面临的民族危难和抗英的过程。电影中的奶奶讲述着美丽的珠穆朗玛女神的爱情故事,珠穆朗玛女神化作了湖水,而深爱她的人间的小伙子成了岸边的石狮,等待了心爱的人转世归来。这个故事很凄美,以之来与雪儿达瓦和格桑的故事相称,表现爱情的纯洁和美好。而片中丹朱自称的“度母”也带着神话的意味,西藏这块土地上的“度母”是神圣的,她保护着这个民族,同时也受着这个民族世代的虔诚的敬仰。最后丹朱决然赴死真正的化成了“度母”,也完成了自己对民族的使命。丹朱在死之前唱的民歌歌,悠扬苍凉,在雪域高原上回荡,仿佛拉近了传说和现实的距离,使我们看到了整个藏族不屈的灵魂。佛是慈悲的,所以会有之前格桑对琼斯他们的伸手相救,但是大地之母要保卫她的子民不受伤害,所以只要还有一个藏族人在,就会抗争到底。神话有时候不仅仅是神话,当它化作一种信仰的时候,它就有了无穷的力量。
作者: 张智慧    时间: 2013-10-27 00:20

电影《红河谷》中有珠穆朗玛女神的传说,刚在网上查了一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不大相同的珠峰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眷念人间山水美色的五位女神降临在人间,分别掌管着人间的福禄寿、农田、财宝、畜牧和容颜。在这五姐妹中,以三姐珠穆朗玛最为美丽。她不但容貌出众、心地善良,并且她又有着极强的个性,不愿让人接近。她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发怒,有时甚至会报复那些冒犯了她的人类。她居住的地方,靠着一个浩渺无边的古海。海边的山上,生长着高大茂密的森林,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甜的各种果子,还有许多山禽野兽来玩耍。这是一个山青水秀、美丽富绕的地方。
    不知何年何月,突然来了一群山妖水怪,它们兴风作浪,霸占森林,践踏花草,捕杀鸟兽。顿时,搅得鸟兽哭泣,花草枯萎,天地失色。惊动了女神珠穆朗玛,她用无比高强的法力,把山妖水怪镇压在了一座雪山底下。让山野重新恢复了宁静与祥和。她又带来了一群神牛和一双双鸳鸯。并亲手开凿了几处蓝色的冰湖。然后,拖着疲倦的身躯,隐入云雾之中,化作高山,俯瞰着蔚蓝色的大海和绿茵茵的草原。人们为了永久地纪念她,把她变化成的高山称为“第三女神”——即现在的珠穆朗玛峰。
    后来,每当天气晴朗之时,人们便会在珠峰顶上看到那漂浮着的云彩,像一面旗帜似的,在风中飘扬。有人会说,那些奇异美丽的云彩,便是那丧生在山妖水怪魔掌之下的万物的灵魂,它们感激珠穆朗玛的拯救之恩,于是从此化作云彩守护着这位伟大的女神。
作者: 张智慧    时间: 2013-10-27 13:21

在电影《红河谷》中,只有嘎玛马堆巴星升起雪山顶的时候才能下河洗澡,平时下水冒犯神灵,会降下灾祸,雪儿达娃不知情,而遭到格桑的责怪。简要介绍一下嘎玛堆巴星。

"嘎玛堆巴"为藏语,汉语意思是沐浴节,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一般在藏历7月6日开始,历时7天。秋日的青藏高原,风和日丽,当"嘎玛堆巴"星升起时,人们若用这时的河水洗澡,可以祛百病,全年身体康健,吉祥如意;洗脸可以耳聪目明,思维敏捷。人们在水中嬉戏累了便坐在河畔喝着滚烫的酥油茶,饮着清凉的青稞酒,啃着羊肉和牛肉。吃饱喝足后,大家便拨响古老的六弦琴,唱起深情的歌,围着火堆跳起"堆谐"和"锅庄"舞,直至启明星升起于东山之巅。就这样欢乐地度过整整七个昼夜,等"嘎玛堆巴"星慢慢消失的时候也就是人们回家的时刻。这就是神奇的"沐浴节",是藏族人民时刻盼望的节日。连续7个夜晚的沐浴,涤去身上的污垢,增强皮肤的抵抗能力,对于西藏居民来说,大有益处。
作者: 张智慧    时间: 2013-10-27 13:28

在网上查阅了一个关于嘎玛堆巴星的故事传说。

相传,远古时的青藏高原有一位神医深受藏民爱戴,并被人们尊为"门拉",即药神。当药神返回天庭后不久,一场无比凶残的瘟疫,肆虐在雅鲁藏布江两岸。草原上到处横陈着黧黑的尸体,帐篷里时时传出病患痛苦的呻吟。藏民们高高举起双手,向着天空苦苦哀告:"药神啊!门拉啊!请睁开慧眼,看看我们的悲惨境况吧!请重返人间,救助被瘟疫和恶疾残害的生灵吧!"在天国乐园中的药神闻此,心急如焚,急忙赶到天神之王旺波杰青那里,陈述人间苦状,请求重返雪域。神王旺波杰青说:"人有人的法律,神有神的规矩,你已去过一次人间,理应不能再去。姑念你心诚意坚,而且医术高妙,限你7天7夜时间,解救藏民,扫除瘟疫,如果超过期限,那么天上的惩罚可是无情的。"药神门拉便把自己化作一颗星辰,让自己的医术、药物以及一颗爱民之心,统统化作光芒射向雪域高原。也就是在这个夜晚,拉萨有位病得奄奄一息的姑娘,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药神门拉正站在城东南的宝瓶山之巅,将神药撒向人间。神药撒在山上,山上长满药草;神药撒向江河,河水变成药水。于是她挣扎着爬到河边,将全身浸泡在拉萨河里。很快,奇迹出现了,那使她痛苦不堪的疾病,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她那虚弱无力的身躯,一下子变得精神抖擞;她那黧黑干瘪的皮肤,一下子变得白皙光洁;她那暗淡无光的眼睛,一下子变得炯炯有神。于是所有的病人都奔向附近的江河湖渠,奋力洗濯自己的身躯。果然瘟疫退去,痛苦消除。得到解脱的人们,争相向药神门拉欢呼膜拜,恳求他年年光照人寰,医治众生身体的疾病和心灵的创伤。从此,这颗药神化作的星辰便被人们称作"嘎玛堆巴"星,每年初秋时分都会出现在宝瓶山顶的天空,7天后才恋恋不舍地消隐。
作者: 张智慧    时间: 2013-10-27 13:36

看了电影《红河谷》后,对藏族的神话故事(如珠穆朗玛女神和雪上女神)、生活文化习俗(结婚要经过头人允许、朝拜,僧人举行的一些活动)和他们生活中使用的一些物品(乌朵、酥油桶、片头片尾阿妈手中不停转动的东西等)都非常感兴趣,大家一起来查阅资料,研究研究这些藏民俗文化吧
作者: 唐文茹    时间: 2013-10-27 15:15     标题: 回复 55# 的帖子

乌朵是他们放羊放牛时用来赶羊赶牛的
作者: 唐文茹    时间: 2013-10-27 15:20     标题: 回复 55# 的帖子

还有片中出现的点酥油灯是有人去世了用来祈福的。点的越多越好,这样的话去世的人在阴间也会得到庇佑。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27 20:29     标题: 回复 51# 的帖子

恩恩,对于朱丹这个角色,开始由于她表现的有些任性,对雪儿很傲慢,有些不喜欢,并不觉得她适合“度母”的称号。可是她却始终只是坚持着自己的喜欢,并未作出什么伤害雪儿和格桑的事情,我反而喜欢上这个单纯野性的姑娘,喜欢就是喜欢,嫉妒就是嫉妒,全部写在脸上而已,她追求自己爱情,也尊重他人的爱情。真正使他成为度母的是她最后眼睁睁看着父亲倒下,含泪唱的歌,这样纯净的歌,只能在西藏的雪山下唱出它的空旷浩远。文茹说的对,也正是在这里,她用歌声告别人间,保卫她的藏族子民们,化为真正的度母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27 20:33     标题: 回复 52# 的帖子

也是个很美的神话,有点像我们的女娲,再加上累倒的夸父
作者: 张智慧    时间: 2013-10-27 20:40     标题: 电影《红河谷》中藏民俗文化研究

   电影《红河谷》虽以战争爱情为主体,古老的藏民族文化为载体,但在影片中古老的东方文化的运用为其增添了神秘、神圣的色彩,也让影片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藏民族的生活习俗与神话传奇的运用让电影更具深刻内涵,电影如史诗般美丽感人,让影片更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神话传说
   阿妈和雪儿达娃两个相搀扶的身影缓缓映入我们眼帘,同时,阿妈苍老的声音响起“在很久以前,女神珠穆朗玛梳妆不小心把波西掉下来了,落在草原上,她下凡来寻找,遇到放牛的小伙子……姑娘走过的地方,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波西也化为美丽的湖……小伙子日日在湖边盼望着珠穆朗玛女神下凡,不久变成 了石头,文成公主经过,将它刻成了石狮子”,美丽却又凄凉的爱情故事,增添了影片的神秘凄凉色彩,这里有一种坚守,有一种信念,也融入了关于人类对自然之物如湖泊,水草来源的具有哲理性的思考。影片的结尾又为我们讲述了雪山女神的故事,在遭受战争的摧残后,幸存的阿妈牵着孙子嘎嘎的手,同样的声音响起“雪山女神刚出生时是一个贝壳,过了很久,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女神,她有十个姐妹,生下的孩子中,老大叫黄河,老二叫长江,最小的一个叫雅鲁藏布江……”,中国大地上的壮丽河川在神话故事中有传奇的来源。这些神话中透漏出质朴纯真藏族人民对于美好事物的追逐,只有心灵纯净的人才能创造出如此感人的神话。影片首尾都采用神话元素,昭示着藏族人民坚定的信仰,战争可以消灭人类,但永远消灭不了他们的文化,只要有人幸存,这些故事将一代又代地流传下去,文化的血液就像那奔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永远流淌在人民感情躯体中,这就是神话的力量。
作者: 张智慧    时间: 2013-10-27 20:41

(二)藏文化习俗
   影片的开头,为我们展示一出祈雨的藏族仪式,“吾神圣河,百年大旱,万民将绝,特献童女二人,救黎民于朝夕”原始还带点野蛮残忍的祭祀仪式,一方面用童女献祭显得很愚昧无知,另一方面又说明这片土地的原始,与西方文明的截然不同;还有嘎玛堆巴星升起雪山顶的时候,才能下河洗澡,平时下水会冒犯神灵,降下灾祸,,雪儿达娃因不知情,而被格桑责怪,后又在湖边的狮子旁虔诚地祈求神灵的原谅,这包含着藏族人坚定的信仰,对神灵的敬畏。影片中有几次朝拜的影像,人们虔诚的跪拜着,一切力量都无法阻挡圣徒对于神的崇拜,五体投地,用自身的身体完成这个古朴而神圣的仪式。嘎嘎用牛粪糊墙,丹珠敬酒唱歌等等的生活习俗让藏文化更加具有独特魅力,影片结尾琼斯终于看见了梦寐以求的圣山,他扔下了那把罪恶的枪,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忏悔和敬重,为什么一定要一种文明去毁灭另一种文明,这使影片对于战争的反思更加富有力度,也使这种反思归隐于宗教文化的神秘气息中,从而在更高的层次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作者: 张智慧    时间: 2013-10-27 20:42

  影片中使用的道具很多是藏族所独有的,如一般人都大至了解的哈达,雪儿的哥哥要带雪儿走时,向头人敬献哈达,这是代表有事相求之意;雪儿和她的哥哥准备离开格桑家时,也是手捧哈达告别的,哈达是作为临别的赠品表达情感的。在本片的高潮部分,当格桑手捧洁白的哈达,满心喜悦地迎向那个昔日的朋友罗可曼时,却不料等待他的会是一整支侵略的军队,白色的哈达面对的却是成排的刺刀与炮口。一边是纯洁的热情飘逸,一边是罪恶的蓄势待发,善意的礼节却迎来罪恶的侵略,一声炮响,代表着友谊的哈达浸染着族人的鲜血,这种强烈的对比背后包含的东西无法用语言表达,这是两种文明的冲突,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炮火的同时,也带来了对文化传统的毁灭和颠覆。还有出现在阿妈手中的转经筒,片头片尾都出现了它小巧而精致的造型,它一圈一圈的转动着,就如在那里生活的藏民一年又一年,不管岁月如何转动,他们的古老的传说、敬奉的神灵、古朴神圣的朝拜还是依旧进行着,不会因外界力量而摧毁。
  
    文化的力量在影片中不可忽视, 它坚定而温和的存在着,影片对民俗文化进行了拓展和升华,而那些不为我们熟知的带有浓厚藏族宗教色彩的民风民俗也让影片更具独特魅力。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27 20:53

《红河谷》一定让亲们很感动吧?大家也一定会有很多思考,文茹和智慧已经分享了她们的看法和许多神话,大家继续加油,在这里来讨论一下《红河谷》的神话元素和功能吧!
大家可以从神话角度来思考神话的价值,最好以某个人物为例啊!
除了神话外,电影的主题,人物,民俗,生活方式,汉藏关系,爱情观,等级制度等等问题都很值得探讨。大家赶快在这里盖楼哈!期待你的每一砖每一瓦!
作者: 唐文茹    时间: 2013-10-27 22:34     标题: 回复 62# 的帖子

对,确实是。还有乌朵和枪炮的对比,虽然是所谓落后文明和先进文明的对比,但就像片中所说的西方是一个世界,而西藏也是一个世界,没有谁比谁好,谁比谁差。
作者: 刘金焕    时间: 2013-10-27 22:39     标题: 《红河谷》

《红河谷》中神话传说的穿插有何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神话开始,以神话结束,又贯之以神话,给人一种人神合一之感。
作者: 刘金焕    时间: 2013-10-27 22:44     标题: 《红河谷》

淡化悲剧色彩,他们死了,不如说永远在一起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27 23:03

《红河谷》给我们最大的感觉,尤其是影片开始的时候,是纯净唯美。即使上演了三角恋的剧情,却没有怎样凶险的勾心斗角,没有十分难看的脸色。他们的笑,是纯美的。老阿妈看着雪儿达娃扔着乌朵,自己噗嗤笑得扑倒在自己的怀里,嘎嘎和琼斯看着雪儿达娃剪出的鸟、牛、马和兔子,哈得一声仰头笑过去,露出了琼斯屁股上两朵泥印子。而丹珠的笑是最野性的,哈一声,都是张大了嘴巴,和雪儿的甜美而含蓄的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便是当丹珠看到格桑和雪儿一起策马奔腾,她的笑也是慢慢的落下,她也会心痛,但并不落尽笑靥,或许最后的那点笑意,是对格桑爱情的一点祝福。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30 15:43     标题: 大家对“冥婚好好‘想想怎么开题啊

亲爱的小伙伴们,我们组的成员似乎都对冥婚很感兴趣啊,那大家来看看我们具体从哪个角度切入呢?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0-30 15:51

我们将在下次课之前确定好主题,15周的时候有研究成果展示。
根据老师上课给的提示,我们最好可以把冥婚放在比较中研究,并且最好喝当代社会的问题结合起来。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影视盒书籍都有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挖掘,还可以对知道这类故事的不同地区同学进行采访。
目前形式大概有这些,我们要怎么确定主题呢?大家转转小脑袋吧!
作者: 唐文茹    时间: 2013-11-4 16:04     标题: 回复 69# 的帖子

可不可以将冥婚的历史,产生原因,在各民族的表现,对文学及社会的影响都梳理出来,然后在找一个着重点分析。
作者: 张智慧    时间: 2013-11-4 21:43     标题: 回复 69# 的帖子

要和当代社会相联系并进行比较研究,那能不能将古老的冥婚制度和当代社会的婚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呢
作者: 翟庆玲    时间: 2013-11-5 10:32     标题: 三种文化的交流,两个国家的决斗

我觉得《红河谷》中不仅是对藏文化的展现,它体现的是三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文化、藏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以雪儿达娃为代表的汉文化,电影开头就展现了祭河神的这一习俗,这个习俗我们应该都不陌生,《史记》中西门豹治河中就记载了这一习俗,虽说这一习俗有些愚昧,对人有所摧残,但也正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电影也因此进入到雪儿到藏族人民中生活,在习惯像一个藏人生活时,电影中有雪儿剪纸让琼斯和嘎嘎猜、和他们一起放风筝的镜头,正是体现了她将汉文化展现给藏人和西方人。琼斯是西方先进文化的代表,望远镜、打火机、照相机等等由他带入到藏人和汉人的世界,电影中他的一段段独白也是借他展现我们对不同文化接触中的思考,是否先进的文化就优于所谓落后的文化呢?汉人雪儿和英国人琼斯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先后闯入满载着藏文化的广阔的土地中,被这神圣、纯洁的文化所吸引,同时也向这里送去了新的气息,若是电影到这儿结束,也许这部电影就成了文化交融的一部美好的史诗了吧。
作者: 翟庆玲    时间: 2013-11-5 10:46     标题: 死去的人们照样死去,活着的人们照样活着

“死去的人们照样死去,活着的人们照样活着”,电影里的这段独白,应该是对文化交流融合之后最中肯的评价了吧。人们照样生活,草原照样广阔,太阳照样升起,这说明文化的交流不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本质上的改变。而改变人们的,是战争。来解读这场战争,我想聚焦在那个打火机上。本来是作为礼物,最后却将所有都送上死亡的路。本来的恩人与受恩人,却因战争短兵相向。电影中,在琼斯临走之际,格桑与琼斯互换火种,为人类带来文明的火种,这之中的意味需要我们去思索。格桑教琼斯使用打火镰,琼斯教格桑使用打火机,两人共同点起火堆,这一幕很让人感动。而到最后,这原本是作为礼物的打火机,这本来是象征友好的打火机,最后燃起了熊熊火焰,葬送了一切。“你和我,为什么不能做朋友呢”,电影最后,罗克曼说的这句话,道尽了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无奈。
作者: 翟庆玲    时间: 2013-11-5 10:51     标题: 回复 69# 的帖子

我觉得可以将冥婚与我们的鬼文化联系起来,发掘一下
作者: 翟庆玲    时间: 2013-11-5 11:02     标题: 来世,我还做女人

雪儿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曾被作为祭品的她,原来应该是恨自己是个女人的。不得不又扯上中国古代社会男权至上的事,而这又是在探讨这个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在雪儿被阿妈所救,在藏人中生活,在美丽的神话中蜕变,最后又与格桑相爱,这些都促使了她的改变,还做女人。这部电影在展现不同文化之余,还体现了我们这些文化共有的糟粕,是我们仍需看到的:阶级区别以及重男轻女。“头人的女儿永远是头人的女儿,差巴的儿子永远是差巴的儿子”,这句话在电影里被无奈的说了好多次,不可被忽视。虽然最后没有酿成一桩爱情悲剧,它同样让美好受到了影响。
作者: 翟庆玲    时间: 2013-11-5 11:07     标题: 回复 15# 的帖子

我在看韩剧的时候也看到了冥婚,所以说看来冥婚在韩国也有很深的渊源啊。不过这与韩国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很大有关系吧
作者: caiseshamo0716    时间: 2013-11-5 21:33

应该有很大关系,韩国曾经是中国的属国,对中原王朝俯首称臣。现在在黑龙江的唐朝渤海国遗址还有许多韩国人来朝拜,认为是他们祖先生活过的地方
作者: 唐文茹    时间: 2013-11-6 23:12     标题: 陕西与山西盛行冥婚风俗 诱发杀人卖尸案(图)

我看到了一篇关于现在冥婚习俗的新闻
作者: 唐文茹    时间: 2013-11-6 23:13

核心提示:一副“女骨”卖价3.5万左右,高额利润诱发系列恶性案件。一个刚被“嫁”出的智障少女,10余天后却成了一个死者的“阴婚”媳妇,杀害她的正是当初上门提亲的媒人。驱动“杀机”的是女尸买卖的高额利润与“冥婚”盛行下“供不应求”的女尸“市场”。


智障少女小娜成了女尸买卖高额利润下的牺牲品

以陕西延川县和山西省隰县作对比,以“新鲜”女尸来看,年青尸体价格,陕西延川最高在两万元左右,山西隰县则可以卖到四万元甚至更高,大龄女尸价格延川县在万元左右,隰县则在1.2万元左右,如果是终身未嫁的老人,延川在5000元左右,比隰县高出2000元左右。如果尸体已经腐败,价格则相应较低。山西临汾市、陕西延安点击查看延安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市的情况,价格大致相当。
作者: 唐文茹    时间: 2013-11-6 23:13

“我是为了挣钱,这钱来得快嘛!要不是失手得早,我还打算再做几件。”


——犯罪嫌疑人杨东艳”


未婚男人死后,找一位死亡的未婚女子,葬在一起,完成形式上的婚礼,被称为“阴婚”或“冥婚”。这一风俗在陕西、山西等地颇为盛行,但有所差别。


总的看来,女尸价格山西高于陕西,“阴婚”程序则陕西比山西复杂。警方人士解释,这和山西矿难等意外事故多发有关,意外死亡的男人较多,造成女尸紧俏价高,买家也没有更多选择余地。据调查,山西此前发生过一起类似杀人卖尸事件,陕西发生的绝大多数盗女尸骨事件,尸体最终流向了山西。'


1月7日早晨,山西省隰县城南乡张家村后山梁。几棵枯树在零下10℃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在陕西省延川县多名刑警的注视下,村民张建元挖开路边一个浅浅的土坑,那里是弟弟张秋元的坟墓,和张秋元埋在一起的是“阴婚”媳妇小娜。去年10月17日,张建元花3.5万元买来小娜的尸体,当天他亲手挖开坟墓,把小娜的棺材放进去,给弟弟结了“阴婚”。而今年1月6日,警察找上门,告诉他,小娜死于谋杀,杀人者为卖尸杀人。
作者: 唐文茹    时间: 2013-11-6 23:14

对于杀人卖尸的过程,警方有了初步调查的结果。去年10月16日,两名男子将小娜骗至陕西省延川县延水关的石湾处杀害,随后将尸体以15500元卖到山西。尸体几经转手,被家住山西隰县城南乡的张建元以3.5万元买走。


张建元的四弟张秋元在2005年农历正月十九被媳妇郭瑞云用毒鼠强毒死,郭后被法院判处死缓。张建元说,四弟的媳妇如此凶狠,他俩在阴间也不能做夫妻的,按照当地风俗,四弟算是单身,需要配“阴婚”,他便托周边的风水先生(当地介绍阴婚人的简称)找未婚女尸。“阴婚”也叫“冥婚”,即未婚男人死后,找一位死亡的未婚女子葬在一起,完成形式上的婚礼,在陕西、山西等地颇为盛行。


张建元记得,给弟弟配“阴婚”是阴历八月二十六(即阳历10月17日),按照当地的风俗,算是个吉利的日子。当天,他经中间人介绍买回了小娜的尸体,随后买了寿衣、棺材,当晚挖开四弟张秋元墓地,将小娜的棺材放进去,这就算给弟弟结了“阴婚”。


采写/摄影:本报记者 虞伟 深度邮箱:shenduduzhe@126.com
作者: 唐文茹    时间: 2013-11-6 23:20     标题: 《博物馆》初窥神秘鬼新娘 冥婚习俗真实再现

这也是现在的一则新闻





墓中尸骨

2003年,山东临沂的王羲之故居在扩建时发现了一座古墓,由于这座墓葬早年并没有被挖掘,从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以及三具尸骨,然而这座诡异墓葬的主人是谁,至今都没有答案。历史侦探小组接到任务,他们本期的任务就是要去解开这个谜团,查出历史真相。

历史侦探小组接到任务后,到达墓室勘查,墓室门外由红色的粉末涂地,墓室的中央呈现出龟背状凸起。经过专家证实,这红色是铁矿红粉,代表的是天子墓葬的规格,而墓室中央的龟背状凸起是用于防水,棺椁是放在龟背上,而且两个墓室的的形制应该是夫妻合葬墓。

据了解,这墓是山东地区唯一保存完好没有被盗挖的墓葬,墓中的尸骨目前收藏在临沂市博物馆。在博物馆侦探小组却只看到了3具幼儿的尸体,经过医学专家鉴定其中2具是1岁幼童尸骨另外一具是5岁儿童尸骨。由于尸骨太小,性别无法判定。按常理,这幼儿和夫妻合葬根本不沾边。中国古代只有夫妻才能合葬,但是这三个孩子年龄加起来才6-7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如此豪华规格的墓葬,为何安葬着三个没有成年的小孩,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历史侦探小组经过反复讨论,始终无法解决3个孩子之间的关系,但这是揭开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信息,为了调查这个问题,她们找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学部委员刘庆柱请教。刘庆柱老师表示,“按常理推测,三个幼儿不可能同时死,而墓室中又没有二次下葬的痕迹,显然三个人是同时下葬的。这个墓的格局是合葬墓,到了近代主要是夫妻合葬。比如在汉代,汉晋时期,大约16岁女孩子就可以结婚。、但这三个人加在一起第一不够16岁,按道理应该是瓮葬,就是装在瓦罐里埋后花园里就行了。但这个墓葬是按成人之礼埋葬的。这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冥婚。”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1-9 22:08     标题: 回复 82# 的帖子

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组如果确定要做这个主题的话,可能需要从具体作品入手,一些作家的作品可能会涉及,但我们要深入的话,可能需要对关于冥婚的故事归一下类,然后从故事中探究一下成因,不同区域的差别等等。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1-9 22:10     标题: 大家注意时间啦

我们本周需要把主题确定下来,接下来十一、十二两周查资料,十四、五周写论文,交定稿。十六、七两周课堂展示。加油啦,筒子们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1-11 10:46     标题: 关于我们小组的主题

筒子们,目前我们考虑在我国某一文化区域的《民间故事集成中》找5-10个关于冥婚的故事,初步考虑在东南地区(东南地区:指位于我国东南部的大部区域,包括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台湾等省,上海直辖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总称东南丘陵,其中以南岭为界,以北是江南丘陵,以南是两广丘陵,东部以武夷山为界,是浙闽丘陵)其中,香港台湾澳门,故事集中没有,我们暂时忽略。剩下的是,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和上海共6个省份,其中江西和上海没有找到电子版,今天我回去图书馆里找找,我们每人一本书去找。
主题上我考虑的是“从冥婚传说|故事中看国人死亡观念”,大家努力想一个大标题,然后小标题我们就限定一下我们考察资料的范围来源,大家看这样可以不?
关于区域的选定,根据尹小娇学姐的建议,说是江浙一带比较多冥婚故事,但仅仅江浙地区故事又偏少,所以暂时定为东南地区,大家还想弄别的区域也可以建议一下,主要是能找到故事哈

作者: 张智慧    时间: 2013-11-12 11:16     标题: 回复 85# 的帖子

我们要不要限制时间范围,如果仅限制区域,时间跨度会太大,很难研究。我查阅了一下资料,唐代笔记和传奇小说中冥婚故事较多。下至黎民百姓,上至王族公卿,处处可以发现冥婚的踪迹。在宫廷中,有唐中宗和韦后操办的,如太子重润的冥婚,见旧唐书卷八六《懿德太子重润传》。平民百姓中《太平广记》卷三三三《季攸》《常州陆氏女》,卷三三四《王乙》,卷三七一《曹惠》,卷三八零《魏靖》,这些都是唐人所记冥婚故事。如果分区域找的话,挺难找的,我们从唐代冥婚故事入手怎么样
作者: 唐文茹    时间: 2013-11-12 23:15     标题: 拱玉书教授讲座笔记简录

大致的把我在省图听到的拱玉书教授关于”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流传和演变”的讲座笔记写一下。
吉尔伽美什史诗主要流传在两河流域,其他地区也有。它最早是以苏美尔语成书出现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2100年。而后于公元前1800年,也就是古巴比伦时期,以阿卡德语再次流传出现。考古发现的11块泥板是其标准文本,但据说发现了第12快泥板。吉尔伽美什的意思就是“一个老人变成了年轻人”,这是一个寻求长生的故事。其实是先有这个故事,后有故事的名字。
这个史诗故事里面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半人半神的吉尔伽美什,一个是半人半兽的恩启都。拱玉书教授主要向我们讲述了11块泥板中具体的故事,当然也提到了第12块泥板。每一块泥板的最后一句和接下来的那块泥板的第一句相同,但很多泥板都已残缺,所以我们看到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也不完全。第一块泥板是序言部分,(具体的没有记录)。第二块泥板记叙了吉尔伽美什的一个梦,以及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的相遇,斗争以及言和。第三块泥板讲述了吉尔伽美什和恩启都相约去黎巴嫩之前征求意见。第四块泥板是讲他们到达之后乞梦。第五块讲述了他们在太阳神的帮助下征服雪松怪—哄巴巴。第六块讲了吉尔伽美什和女神Istar的冲突,同时也记叙了吉尔伽美什的梦——神在开会。第七块是讲神在开会研究吉尔伽美什和恩启都,他们两者必有一人要死。吉尔伽美什以此而思考人生的生死问题。恩启都也在将死之前做了一个梦,他化作鸽子飞入了地狱。
作者: 唐文茹    时间: 2013-11-12 23:16

还有一些,我明天再发吧,快熄灯了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1-13 22:55     标题: 回复 87# 的帖子

嗯嗯,大家没有事情可以多多去听讲座,各种类型的都可以,要算平时成绩的哦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1-13 22:57

亲们,这个星期天之前大家,请筒子们把自己看的那个省份的民间故事翻一遍

具体是,文茹负责浙江和福建,智慧负责江苏(有电子版的哦),金焕负责江西,庆铃负责广东,我负责上海

大家尽量多搜集,把可能的故事都做一个记号,并且概括一下故事,自己先有一定的分析哈

我们星期天再做下一步安排:分为,写论文,制作ppt和课堂展示几个部分。写论文中,研究综述主要由一位同学负责,论文部分主要由两位同学负责,制作ppt和展示这个我们一起商量一下再看怎么办。最重要的是我们先找到故事,然后各自把找到的故事讨论一下,我已经搜了的部分论文在共享里有,大家可以看故事的时候也看一下。
孩纸们加油!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1-13 22:57     标题: 回复 87# 的帖子

记录了,文茹听讲座一次哈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1-18 09:56     标题: 查阅资料过程中两点注意

1.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除了鬼狐精怪这一类以外,其他的比如“人物传说”“地方传说”这些,可能也会有冥婚故事,请筒子们对标题里面你觉得可能和冥婚扯上关系的都去看一看。比如我在上海卷的地方传说中,找到了《三女和弹神桥》的故事,是个很典型的冥婚故事。
2.对于冥婚的定义。前面我们在群里和论坛里都讨论了很多关于冥婚的当代状况,习俗,还有在韩国的一些情况。但我们现在的立足点是从冥婚故事去看东南地区的生死观念,故事很多和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而且《民间故事集成》中的故事,大多是世代相传的故事,很有典型性。所以,在阅读故事时,我们暂时看到是男女之间有爱情关系的(不一定非要结婚),至少一方死去的都记录一下,我们再根据故事的情况分类。
作者: 唐文茹    时间: 2013-11-19 23:15     标题: 接着没发完的笔记

第八块泥版的内容没记,接着讲第九块泥版。第九块泥版中讲到恩启都死了,吉尔伽美什以此而反思生命并决定进入原始森林寻找长生的方法,在森林中遇到了守山蝎人。第十块泥版中讲到了恩启都在原始森林中遇到了一个小店老板,并向她询问长生之路,老板告诉他渡过死海即可得。第十一块泥版说到恩启都渡过死海之后,得到了长生草,结果长生草被蛇吃了,从此蛇就开始蜕皮了。后来的学者还提到了第十二块泥版,但很多人认为第十二块泥版的内容不太好。
拱玉书老师提到一句话:没有人类,上帝苦不堪言。让我印象很深,可以思考一下。
作者: 阮彬    时间: 2013-11-21 13:15     标题: 回复 93# 的帖子

嗯嗯,最近刚刚讲完史诗,吉尔伽美什的故事在当初外国文学课上老师介绍过,很有寓意。从文茹的笔记来看,那天的讲座应该主要对史诗的故事历时流变做了梳理,我们组的冥婚话题,不知道也应该有部分对冥婚的流变梳理?很纠结,我们讨论的是冥婚故事,关于冥婚的习俗有无必要进行梳理呢?研究综述中是否也应当有所提及呢?
作者: 唐文茹    时间: 2013-11-25 09:25     标题: 回复 94# 的帖子

我是觉得有必要的,冥婚毕竟是个真实发生的习俗。不讨论习俗本身的话,就不是把冥婚当主题了
作者: 唐文茹    时间: 2013-11-25 09:27     标题: 浙江卷

在浙江卷的鬼狐精怪故事中,有几篇相关的故事:《鬼为媒》---故事开始有点类似于田螺姑娘,后来穷小子知道是一个女鬼在帮她,开始还有点害怕,后来女鬼跟他讲了她的事情,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很重要:若是男子招孤魂回家,鬼就变得有主了,强鬼就不能来欺辱了。冥婚习俗讲求生命的完整性,就算是死去了也要完成完整的生命历程。这种思想在人们脑海中潜移默化,最终也对鬼怪故事产生影响。
   《鬼夫妻》----将了一个死去的尼姑鬼帮助一个穷后生磨豆腐,后来他们结成了夫妻。
        《判官娶妻》---阴府的判官娶了阳间卖肉点老板的女儿为妻。
《鬼养崽》和《墓生儿》、《鬼母哺婴》的故事一样,都讲了一个母亲死后在坟墓里产下孩子,并且还去给孩子找食物的故事。福建卷和广东卷里都有这样的故事。
冥婚是一个可以真实发生的习俗,但不像婚嫁习俗一样在故事集中的风俗板块中有记录。所以它不着重与人们流传的故事,它应该更体现人们对于生命的一种看法,而我们找到的故事又可以集中体现这个看法和观念。
冥婚,一边是死亡的黑色,一边是婚嫁的红色,所以能够给人一种鬼魅神秘的感觉。但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念又是极度符合人伦常理的。
与故事不一样的是,真实冥婚习俗里面,不论是死人之间还是死人与活人之间的嫁娶都是有生人操作的,是被动的。而故事里面更多的体现了鬼娶妻的主动性,是他自己可以选择的。
作者: 翟庆玲    时间: 2013-11-26 09:37

我翻完了广东卷,现在我把我找的与冥婚有关的故事贴上来,大家看下,看看能从中发现点什么。
作者: 翟庆玲    时间: 2013-11-26 09:37

1、崔炜神游越王墓   (广东卷p31    不太算)
      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崔炜的人,一天路见不平救了一个老太婆,第二天老太婆找到他给了他一些艾绒,说是先王墓地越往岗上的艾绒,可以治一切赘疣,让他拿去替人治病,就一生衣食不愁,将来还会送他一个漂亮老婆。后来,崔炜就用这艾绒替一个和尚、一个大富翁治好了赘疣,但是那个大富翁想用崔炜的人头来祭拜鬼神,富翁家的小姐告诉了崔炜,让他逃跑。他在逃跑的时候掉到了一眼枯井里。枯井里有一条大白蛇,大白蛇也长了一个疣,崔炜就又治好了大白蛇。大白蛇为了感谢他,就将崔炜送出了枯井,却将他送入了一个宫殿般的地方,里面的仙女送给他一个宝珠,并承诺中元节时送给他一美妇作夫人。崔炜回去后给人看那颗宝珠,原来那颗宝珠是越王赵佗殉葬的国宝,他那天去的就是越王墓。到了第二年的中元节,崔炜按照先前的约定,到了约定的地方,后来果然来了一位美妇,这位夫人原是赵王的女儿,后因国破家亡,被越王俘虏,做了嫔妃,后又给赵王殉葬。
作者: 翟庆玲    时间: 2013-11-26 09:38

  这个故事严格意义上讲的不算是冥婚,主要讲了崔炜这个人的奇遇。这里面体现了古人认为人死之后会化鬼、化仙、或化妖的死亡认识。那位夫人之前殉葬而死,而后来又嫁给崔炜,也可以说崔炜娶了个鬼吧。
作者: 翟庆玲    时间: 2013-11-26 09:38

花鞋山      (广东卷p388)
  故事讲的是广州沙面一带原来都是一片烟花地,有一个穷书生名叫曾其,因上京赶考,路过此地,结识了歌妓秋娟,两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暗定终身。之后,曾其赴京考试落第,留京复习以再攻考,于是托人带信给秋娟,说明原因。而信却落到鸨婆手里,怕秋娟跟了穷秀才她失了摇钱树,就把信撕了,偷着把秋娟许配给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财主做九姨太。秋娟死不从命,决定自杀。她就上了利记叔的船,跳入江中,利记叔来不及救她,只抓得秋娟一只绣鞋。他十分同情秋娟,就把绣鞋留着,等曾其回来。曾其到第二科考试时果然考中,准备回广州接秋娟上京完婚。回去后才发现秋娟已殉情而死。于是曾其找了一块荒地,把花鞋盛葬立墓,并在坟头立碑拜祭,追人秋娟为曾门之妇。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