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保护传统技艺 传承优秀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任双霞    时间: 2009-2-19 08:45     标题: 保护传统技艺 传承优秀文化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下,在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抢救保护了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了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拥有辉煌灿烂、不可胜数的文化遗产,包括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传统技艺,如铸造、纺织、印染、造纸、印刷、酿造、烹饪等,它们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无时无刻不在受到严重冲击,其生存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掠夺性开发,生存土壤受到严重破坏。一些传统技艺传承后继乏人,处于濒危状态,面临失传的危险。针对传统技艺目前存在的问题,必须从自觉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将传统技艺保护作为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发展,特别是2006年、2008年国务院分别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1028项,其中传统技艺类项目有186项。目前,31个省、区、市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4155项,其中传统技艺类项目为720项。文化部也于2007年、2008年分别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77名,其中传统技艺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8名。各省、区、市和一些地市也相继公布了一批传统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工作的开展,表明了传统技艺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重视,也为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加强传统技艺保护,今年2月9日至2月23日在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分为剪纸画绘、印刷装潢、陶冶烧造、雕镌塑作、传统医药等部分,充分展示我国传统技艺保护的成果。二是传统技艺产品销售订货会,主要汇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一些工艺产品开展商品销售,接洽订货活动,以推动传统技艺及相关产业发展,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三是传统烹饪和副食加工技艺展演,以进一步弘扬和推介我国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四是元宵节民俗踩街活动。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邀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及相关学者、各地传统技艺类项目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为主题,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这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将集中展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项目13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8项,邀请130名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14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参与现场技艺展示活动。在北京的25家“中华老字号”也将在各自的店铺组织活动。参与这次活动的民间艺人有1176名,展出珍贵实物共2322件。可以说,这次活动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规模最大、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的一次传统技艺大展,将充分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这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的意义重大。一是将进一步宣传、展示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扩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增强广大群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努力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做出积极贡献。

  二是积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独特优势,在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三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这次系列活动中的展览和演出都是公益性的,广大群众可以免费参观,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

  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希望它能为广大群众献上丰富的精神大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做出积极的贡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215/11152674681.shtml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