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王萍]民间小戏中的信仰色彩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3-7-17 19:06
标题:
[王萍]民间小戏中的信仰色彩
民间小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对象,通常我们从剧种、表演形态、审美特征等方面对其关注较多,而忽视了它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事实上,有相当部分的民间小戏植根于传统民间信仰土壤,它们或源于祭祀神灵的仪式,或脱胎祈福驱邪的巫术,总之,民间信仰在一定意义上是民间小戏生命滋养的重要源头。同时,民间小戏也是民间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在民间信仰的祭祀仪式中民间小戏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早在远古时期,原始初民的祭祀仪式不仅与图腾巫术相连,而且与乐舞诗综合表演直接关联。“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此八首歌通过乐舞诗的综合表演记录了远古时期祭祀仪式歌颂天地功德、崇拜祖先图腾的情景。因此,表演与仪式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如果说仪式是上古初民最早的文化精神实践活动,那么,表演则是仪式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叙述方式。
纵观戏曲发展史,从先秦、汉唐的傩舞、木偶戏、目连戏到宋代戏曲文化形成,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随着上古仪式乐舞诗在戏曲艺术中的渗透、整合,戏曲表演最终成为民间祭祀仪式敬神娱神的主要载体之一。当然,这一功能在后来商业性的舞台戏曲活动中已经看不出来,但是,千百年来相当多的民间小戏承袭了这一功能,而且作为体现民间信仰的主要载体,至今活跃在乡间村社的草台戏楼、神庙寺院里,成为民间表达精神图景的重要方式。
西北地区农耕文明比较发达,民间信仰氛围浓厚,大部分民间小戏都具有参与民间信仰的功能。首先,其主要标志是演出时间、地点与民间信仰直接相关。陕西、甘肃一带的皮影戏在演出时间和地点上与当地庙会时间一致,演出种类有“还愿戏”“过关戏”“驱邪戏”“平安戏”“祈雨戏”等。被称为“戏曲舞蹈活化石”的甘肃永靖傩舞戏,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举行,民间俗称“七月跳会”。它是百姓为当年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向神表达酬谢之意,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安居幸福而举行的民俗活动。
其次,小戏演出有一套仪式规制,这套规制与当时的民间信仰活动构成了一个整体,成为民间信仰语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主要体现在表演前的“请神”仪式上。如甘肃环县庙会皮影戏,通常在庙会的第一天晚上举行“请神”仪式,俗称“挂灯”,具体过程主要有:设神龛,上香,呈献食物供品,鸣锣放炮,诸神降临入座,焚烧“经方”等,以此表示请诸神来看戏。总体来说,不同地方不同剧种小戏在“请神”程序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大部分民间小戏都有“请神”仪式并且是小戏表演的序幕开端,“请神”后的“酬神”“祈神”、驱邪逐鬼等形成了小戏特有的艺术形态。
笔者2012年3月考察甘肃环县兴隆山庙会皮影戏演出时,班主韩向国介绍,皮影戏在当地有“神戏”之称,民间流传“祖师爷不看大戏,只爱道情皮影”的俗语。所以,演出时有一些“规矩”和禁忌,如艺人们在饮食上要戒荤腥三天,戏箱不许任何人坐在上面等等。当笔者向他提到观众太少这一问题时,韩向国很淡定地说:“神戏嘛!”在他们看来,观众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戏是给神看的”,因而丝毫不能马虎,从开始准备到演出整个过程,戏班艺人都很认真。
演出中颇具赐福和驱邪综合性意义的是“过关戏”仪式。这是信众(观众)借演关公戏以攘除灾难、祈求平安的一种典型方式,且多为孩子禳解。通常演过关戏前,家长要带小孩至亮子(影幕)前跪下,焚香燃表,当关老爷线子(影人)骑赤兔马、手提青龙偃月刀登场表演刀劈青龙、白虎、朱雀、鸡角、五鬼于马下时,扮关公线子的前台艺人会问:“某孩子所犯三十六关斩过了吗?”后台答:“斩过了。”问:“二十四煞斩过了吗?”答:“斩过了。”问:“一十二道迷昏锁斩过了吗?”答:“斩过了。”这时前台即唱道:“三十六关齐斩过,二十四煞一扫光,一十二道迷昏都斩断,我保孩子寿百年。”唱腔一落,家长把孩子从“亮子”(影幕)下送至后台,会长蘸公鸡血在小孩额上画“十”字,或后台艺人用燃烧的黄纸在孩子额头上方绕一下,再从“亮子”(影幕)下将孩子送出去,过关戏就算结束。“过关”象征孩子渡过了厄运,从此受到神的护佑,百病不生、百邪不侵。
此外,还有还愿戏等。笔者在环县兴隆山庙会考察皮影戏时,就有一对年轻夫妇为已经去世的父亲请三折“还愿戏”,说这是父亲生前给神许的愿,一定得还否则家里不平安。
民间信仰体现的是民众对自身存在及客观世界的一种精神态度,民间信仰也是民间诸多艺术的生命之源和赖以生存的土壤。民间小戏具有浓郁的信仰色彩,它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审美追求等文化观念都与民间信仰有直接关系。从展演仪式来看,仪式外化需要小戏表演作为载体来呈现,反过来,小戏表演也有赖信仰仪式的延续、传承,二者互为阐释、相互依存。民间小戏千百年来之所以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它作为民间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始终是民间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民众表达情感、观念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探索民间小戏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有助于从其本源以及形成、传播的文化生态去思考民间小戏传承、保护的措施和政策。事实上,只要民间信仰的传承纽带不断,民间小戏的生命就有滋润的养分。当然,在保护传承民间信仰问题上需要正确区分糟粕与精华,对迷信、愚昧、背离科学、危害社会的成分必须坚决抵制,我们所提倡的保护是指民间信仰中有益于民间小戏生长、传承的文化事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萍)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