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洛阳籍民俗学者陈连山解读您不知道的端午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3-7-17 17:55     标题: 洛阳籍民俗学者陈连山解读您不知道的端午文化

中国网-洛阳网 2013-06-09 16:39:14

  核心提示:6月3日,央视四套《文明之旅》栏目播出《您不知道的端午节》,解读端午文化和习俗,节目的主讲嘉宾陈连山是洛阳籍的北京大学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解读了河洛文化中的端午习俗,并表示,“过好”传统节日可以增强人生的幸福感。

  

  陈连山(资料照片)

  6月3日,央视四套《文明之旅》栏目播出《您不知道的端午节》,解读端午文化和习俗,节目的主讲嘉宾陈连山是洛阳籍的北京大学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解读了河洛文化中的端午习俗,并表示,“过好”传统节日可以增强人生的幸福感。

  河洛地区的端午文化

  “说起端午节,自然要说起端午习俗。”陈连山说,洛阳作为河洛文明的发源地,端午习俗和其他地区既有类似也有不同的一面。

  陈连山说,端午节时,我们仍保留着系五色线、吃粽子、插艾叶等习俗,但因为地理条件影响,赛龙舟、插菖蒲的习俗并没有在洛阳形成。具体到粽子来说,洛阳多食甜味三角粽;而在长江以南地区,粽子多为长条形咸味肉粽为主。

  “端午节的来源则要追溯到战国。”陈连山说,在人们观念中,端午节和纪念屈原有关。但根据他的考证,这个节日还与“辟邪”有关。

  五月初五接近夏至,古人认为这时大自然中阳气最盛,阴气开始兴起,阴阳斗争激烈。而且,这个时节气温暴热,各种毒虫、细菌活动加剧,人易得病。古人不清楚其中缘由,就称之为“邪气”,要在端午“辟邪”。在《礼记》中,就有要求人戒斋、戒声色,谨慎度过节日的记载。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要求体现了古人朴素的自然观和科学的保健观。”陈连山说,“辟邪”的观点在其他习俗里也有展现,例如,人们在端午当天割艾草,是因为一年中此时阳气最盛,采割的艾蒿药效好,是理想的驱蚊、除病保健草药。此时包粽子,也象征着大自然阳气包裹阴气。

  传统文化增强人生的幸福感

  “传统文化作为意识形态,解释了‘我们现在为什么是这样’的命题。”陈连山认为,继承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我们人生的幸福感。

  陈连山表示,洛阳牡丹、河图洛书等,都是古人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借助牡丹文化节的开展,我们的活动中不仅要有精英式的思想文化交流,也应发掘更多适合普通受众的民间文化,尤其是各景点的民俗、神话等,进行传播。这些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不仅能体现地方特色,也能吸引更多人关注洛阳,了解洛阳。

  “这也是追寻传统文化的意义。”陈连山说,在物质丰裕的时代,我们时常感慨节日的气息越来越淡,节日只剩下吃喝,这是因为人们对节日的内涵认识日渐淡漠。形式与内涵是互相依存的,缺一不可,人类是一种不断寻求生活意义的动物,如果对节日内涵的认识丧失,节日的外在形式就无从保留。

  “节日风俗是一种文化艺术,也是一种艺术想象。”陈连山说,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生活的艺术,在吃粽子的同时分享屈原、伍子胥的故事,把戴香囊、插艾叶当作一种艺术来做。完成这种美好的艺术想象,通过节日增加精神的富足,不仅能增强人生的幸福感,也能让传统节日焕发出新时代的鲜活气息。

  期盼家乡文化像牡丹一样飘香

  1963年出生的陈连山是瀍河回族区人,从小听着老人们口中关于龙门石窟、白马寺的种种传说长大。18岁那年,他考上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河南大学、北京大学任教,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

  从中原沃土走出去的陈连山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有特殊的感情。多年来,他走访全国各地,致力于民俗和神话研究,著有《游戏》《中国节典》(合著)和《话说端午》等。他的专著《话说端午》作为一本了解民俗文化的普及读物,详细介绍了端午的由来、传承、影响,还分析了端午习俗的现代意义,认为端午体现了科学、合理的人生理念,值得我们大力保护。

  “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参加家乡的文化交流活动。”接受采访的时候,陈连山正在准备参加秭归、嘉兴的端午节活动,他希望家乡的文化传统,也能像牡丹花一样飘香。

  (见习记者武怡晗)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