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打印本页]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3-7-15 15:14     标题: 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作者:辽宁大学文学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15 |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民俗学(含民间文学)专业基础雄厚,学术研究历史较久,成果丰富。迄今已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卷),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获国家级、 省级奖励32项。本专业于1982年开始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迄今已毕业30余名,其中有9名考取了博士研究生。本专业于1990年成立了“民俗研究中心”,已同日本、 德国、韩国、蒙古等有专业学术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现今已确定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1. 民俗文化研究;
  2.民间文学研究;
  3.应用民俗研究。
  围绕上述研究方向,本专业设置了一整套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它们既可自成学术体系,又为考取博士研究生奠定坚实基础。主要课程有:社会文化人类学;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方法论;民俗学史;中国文化史;应用民俗学;民俗调查理论与实践等。
  本专业学术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图书资料、杂志齐全;科研、教学条件优越。目前,正按照新制定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大幅度提高专业综合实力,以满足过内外对于民俗学高层人才的普遍需求。
  学位授予单位代码:10140
  学科、 专业代码:030304
  学科、 专业名称:法学、民俗学(含民间文学)

  辽宁大学民俗学学科历史

  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学科历史悠久,迄今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早在辽宁大学创建之初,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就已经开始了。1955年,乌丙安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在中文系(此时为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1958年,原沈阳师范学院、东北财经学校,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辽宁大学)开设“人民口头文学概论”课程”,并指导学生创办了民间文学刊物《青苗》。1956年8月,乌丙安完成了近18万字的《人民口头文学概论》专著,并作为授课教材。这部在内部印刷出版的教材被高教部确定为新中国第一部民间文学高校交流教材,乌丙安先生在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开设的民间文学课,是继北京师范大学之后全国大学文科里第二个开设民间文学课的高校,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后,这门的课程一直讲到1957年末期。

  1981年,辽宁大学民间文学教研室正式成立,由乌丙安先生任教研室主任,专任教师主要有乌丙安先生和唐呐教授。1981年,乌丙安先生率先在辽宁大学开设了民俗学课程。1982年,辽宁大学获准招收民间文学专业民俗学方向硕士研究生,1986年,辽宁大学获得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本专业原学术带头人乌丙安教授所著《中国民俗学》先后被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24所院校作为教科书;《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原理》等著作也都具有学术领先意义。另外,本专业与日本、韩国、德国、蒙古等国家也开展了多次双向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为使民间文学专业向民俗文化方向拓宽,以及加强与国外的学术交流,1990年3月10日,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成立,由乌丙安教授出任该研究中心主任。乌丙安教授退休之后,由杨太教授接任研究中心主任。

  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创建时间较早,一辈又一辈的学者为专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1981年民间文学教研室成立,先后有乌丙安、唐呐、张朝柯、俞智先、金天一、孙绍先、吴秀杰等先生在本专业授课,培养了一批有一批优秀的民俗学毕业生。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上述教师先后退休或者调离。乌丙安先生退休后,杨太教授任民俗学教研室主任,2011年,杨太教授退休。教研室主任由周福岩教授担任,教研室现有教师专任教师4名,分别为周福岩、江帆、隋丽、吉国秀。此外,曲延斌、王巍老师也在民俗学专业授课。目前在职教师中有教授5名,讲师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3名。

  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教师除了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各项科研、教学任务外,还积极关注国家的文化建设、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论证、鉴别和调研,同时为许多省、市的移风易俗、民俗旅游、现代化发展的民俗应用、民俗节会、礼仪规模策划等多种民俗文化活动,献计献策、咨询论证。

  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依托辽宁大学和辽宁大学文学院先进的硬件基础,拥有多套摄像、照像、录音设备,以及一个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这些硬件条件为田野作业调查以及后期的加工制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另外,辽宁大学图书馆和辽宁大学文学院资料的大量藏书和电子期刊数据库,为民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辽宁大学民俗学学科展示

辽大民俗学学科历史
研究方向
培养计划
历届民俗学导师
我们的导师
我们的田野
我们的课堂
我们的读书会
硕士毕业生以及毕业论文情况
辽宁大学民俗学历年考取博士名录
优秀民俗学人展示
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与辽阳民俗博物馆的建设
辽园读书会——回顾与预告
辽宁大学校园风景
我爱我校——辽大四季


【相关链接】


辽宁大学文学院简介


  文学院拥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告学3个系,设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告学、艺术设计学4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文艺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3个博士点,设有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民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新闻学、传播学10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及1个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拥有文艺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3个省重点学科。学院有教授17名、副教授2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教师中拥有鲁迅文学奖获得者3人,拥有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辽宁省教育厅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获得者、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等。辽宁文学学会、辽宁语言学会、辽宁民俗学会等学术机构驻院。学院建有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A类)—中国文艺思想研究中心,设有CAN实验室,实验设备在文科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学院与日本富山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毕业生分布于文化宣传、党政机关、科教院所、集团公司等部门和行业。学院正在“一口妙语、一笔好字、一手美文、一身儒雅”理念引导下,向着同类学科领先的目标迈进。
  汉语言文学
  本专业以汉语言文学现象和规律为主要学习与研究对象,系统传授语言、文学知识,使学生成为具有写作、教学、宣传、文化管理、行政管理知识及能力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文艺理论、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应用写作、计算机基础等。
  新闻学
  本专业以新闻现象与功能、规律为主要学习与研究对象,培养学生了解党和国家新闻、出版的政策、法规,全面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综合技能,成为从事新闻出版与宣传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新闻理论、新闻写作学、新闻采访学、新闻摄影基础、新闻评论学、传播学、电视新闻、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计算机基础等。本专业特殊要求:男生身高170厘米以上,女生身高160厘米以上。
  广告学
  本专业以广告现象和规律为主要学习与研究对象,培养学生掌握广告知识、理论及进行广告实践的能力,成为在各种传播媒介、工商管理部门、新闻部门及公司从事广告经营管理、策划、制作、发布等实务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广告媒体、广告摄影、广告美学、市场学、消费心理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计算机基础等。
  艺术设计学
  本专业以传统造型艺术为基础。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具备为企事业进行整体策划、创意与设计的能力。
  主要课程:设计管理学、设计概论、展示设计、计算机平面与三维设计、标志设计、创意广告、CI设计、多媒体动画设计、艺术概论、艺术鉴赏、表现技法等。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文学院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3-7-15 15:51     标题: 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导师简介:江帆

  

  江帆,1952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现任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民俗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民俗学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东北区域民族与文化、生态人类学与民俗学、民间文学及传承人研究。其中,对著名民间故事家谭振山长达二十年的追踪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近十余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著有学术著作7部,田野采录作品集2部,参编民间文学教材2部。学术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及省级奖,1995年被授予“辽宁文艺新星”称号,1999年被辽宁省命名为“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

  主要著作有:《生态民俗学》、《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山林.人.文化--辽北山区生态民俗与可持续发展》、《民间口承叙事论》、《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合著)、《中国民族村寨调查?沈阳锡伯族新民村》(合著)等。

  主要获奖有:《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二等奖(2001);《生态民俗学》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三等奖(2004);论文《女性的民间信仰与变迁》获辽宁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9);论文《民间叙事的即时性与创造性》获中国文联第五届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一等奖(2005)。

  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以及中日、中日韩、中德等国际间合作、海峡两岸合作的学术项目十余项,其中担任主持人的有7项,主要为:台湾国科会项目”辽宁民间故事家谭振山研究 (1998~2001,协同主持人);辽宁省教委人文社科项目“辽宁民间故事类型研究(2000~2003);云南大学211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锡伯族”,(2003~2004,协同主持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辽宁区域生态民俗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3~2006);辽宁大学211项目“东北边疆与民族?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2003~2006);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中国东北朝鲜族民间宗教信仰与变迁研究”(2005~200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满族说部研究??叙事类型的文化透视”(2006~2009)。

  主要授业课目:本科生-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生-民俗学原理、民间文艺学、生态民俗学、田野调查与研究方法等。

    学术小档案:①http://chinese.lnu.edu.cn/info/news/editor_show/4683.htm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expert/index.php?ExpertID=162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3-7-15 15:55     标题: 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导师简介:杨太

  

  杨太 1951年生,沈阳市人。现任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辽宁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辽宁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

  教学与科研情况:

  一、自1989年始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先后主讲文艺理论,美学原理、西方美学史、民俗学概论、中国民俗文化、社会文化人类学、马恩文化论著精读,应用民俗文化学、中国消费民俗学等10余门课程。

  二、公开出版专著:《中国消费民俗学》(21万字,沈阳出版社,1998年版)

  三、作为主要撰稿人参编并公开出版著作:《民间文学概论新编》、《文艺学新编》、《美学新编》、《文艺美学辞典》、《青年审美手册》、《青年生活艺术》等。

  译著:《日本经济的结构分析》(18万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四、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 国家级刊物(A、B类):

  ①《论我国民间故事中的民族文化意蕴》(1.4万字《民间文学论坛》1995年第3期)

  ②《民间故事的群体性与阶级性》(《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2期)

  ③《从信息反馈原理看文艺批评的功能》(《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4期)。

  ④《论艺术品的本质构成》(《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6期

  ⑤《评〈朦胧诗纵横谈〉》(《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3期)

  ⑥《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综论》(《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6期)

  ⑦《当代我国大陆服饰文化嬗变论析》(《社会学科辑刊》2003年5期)

  ⑧《论我国消费民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社会学科辑刊》2004年增2期)

  ⑨《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浑融性及其呈因》(《社会学科辑刊》2005年1期)

  2.省部级刊物公开发表论文:

  先后在《辽宁大学学报》、《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理论与实践》、《锦州师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五、完成科研项目三项:

  1.《新时期辽宁民间信仰事象研究》(2001年1月?2002年6月,已获科研成果证书)

  2.《满族民俗与民间文学的文化人类学研究》(2003年1月?2005年6月,已获科研成果证书)

  3.《辽宁地域文化发展战略研究》(20002年12月完成,见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科研项目文集)

  六、获奖情况:

  1.获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省级优秀学术成果(论文类)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

  2. 获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省级优秀学术成果(专著类)三等奖1项。

  3.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影评征文一、二等奖,共3项;

  4.辽宁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

  5.辽宁大学教学优秀奖4项(含2005年辽宁大学优秀本科教师奖)。

  6.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7.辽宁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

  8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

  学术小档案:①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expert/index.php?ExpertID=188http://chinese.lnu.edu.cn/info/news/editor_show/4685.htm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3-7-15 15:56     标题: 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导师简介:周福岩

  

  周福岩,男,1970年5月生,辽宁沈阳人。1995年于辽宁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师从乌丙安教授。1998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民俗学博士学位,师从钟敬文教授。现为辽宁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民俗学专业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获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赴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系作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民间传承与大众传播的文化比较、口承文艺美学与民众社会意识研究。主要学术兼职:中国民俗学会会员、辽宁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主持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俗与日常生活──关于民俗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1998年以来主持并参与省级科研项目若干。现讲授中国民俗学、中国民俗学史、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当代西方社会人类学、当代西方社会哲学、符号学、民俗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等硕士生及本科生课程。

  2002年起连续评为辽宁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2005年获辽宁大学首批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6年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专著《民间故事的伦理思想研究──以耿村故事文本为对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编著4部;于国家核心学术期刊《民俗研究》、《人文杂志》、《民族文学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社会科学辑刊》、《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发表论文20余篇,成果在国内学界产生广泛影响。

  学术小档案:①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expert/index.php?ExpertID=160http://chinese.lnu.edu.cn/info/news/editor_show/4687.htm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3-7-15 15:58     标题: 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导师简介:吉国秀

  

  吉国秀,辽宁清原人。1993年7月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1998年9月考入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2001年7月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钟敬文先生和万建中教授学习民俗学。2004年6月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教师。2012年9月,始任辽宁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领域:区域民俗学;民俗学方法论反思。

  著作:

  1.《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以辽宁省东部山区清原镇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

  2.《中国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1,第二著者。

  论文:

  1.“婚姻支付变迁与姻亲秩序谋划:基于辽东Q镇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3)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家庭与性别评论》第1辑收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

  2.“知识的转换:从民众的知识到民俗学者的知识”,《民间文化论坛》,2006(3);

  3.“文献、田野与自我:关于民俗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民俗研究》,2005(3);

  4.“婚姻支付的变迁:一个姻亲关系的视角”,《民间文化论坛》,2006(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6(8)全文复印;

  5.“当代婚姻与民众生活”,《民俗研究》,2004(4);

  6.“清原镇族际通婚的变迁”,《满族研究》,2006(1);

  7.“东北民俗文化:区域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辽宁大学学报》,2007(5),《新华文摘》,2007(23)论点摘编;《新华日报》2007年12月10日、《浙江日报》2008年3月10日、《山西日报》2008年1月21日、《甘肃日报》2008年1月2日以及人民网等转载,

  8.“地方性知识的当下意义”,《民间文化论坛》,2006(6);

  9.“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合作机制:一种基于社会网络的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6(3),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5)论点摘编;

  10.“民间社会网络: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党政干部学刊》2006(3);

  11.“文化全球化:表述、想象与反思”,《辽宁大学学报》2006(4);12. “婚姻习俗研究的路径:评述与启示”,《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2);

  13.“功能、文化整体观与田野作业”,《民俗研究》2003(1);

  14.“发展与论争:人类学视野中的田野工作”,《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4)。

  获奖与荣誉称号:

  1.《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2007;

  2.《中国节》,“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化作品奖,2007;冰心儿童图书奖,2006;

  3.“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07;

  4.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选,2007;

  5.沈阳师范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2007;

  学术小档案: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expert/index.php?ExpertID=121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3-7-15 16:05     标题: 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导师简介:隋丽

  隋丽, 1997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2年获辽宁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获辽宁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交流访问。1997年留校工作,现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生态与民间文化传播。近年来在全国核心期刊、省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省级科研课题《辽宁生态文学与区域生态文化研究》、《辽宁锡伯族文化保护与研究》,参与国家级课题“满族民间故事”以及辽宁省社科基金课题“文学史话语权威的确立”“女性文化与女性诗学”等课题的研究。出版专著《现代性与生态审美》,参编的学术著作及教材有《女性声音的诗学》、《文学史话语权威的确立》、《文学欣赏》等。

  学术小档案: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expert/index.php?ExpertID=189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3-7-15 16:16     标题: 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的发展历程:相关文章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成立五周年
【摘要】 <正>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自1990年3月成立以来,到现在已满五周年。该中心在主任乌丙安教授、副主任杨太副教授主持下,连续四年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联合调查了辽宁省农业民俗文化,并编纂了中德文对照本《辽宁农业民俗图解手册》全卷,录制了民俗影带,收藏了大量照片及采访口述录音资料……
民间文学论坛 1995年03期 作者:廖民中
[attach]25906[/attach]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民间文学论坛 1997年02期 【作者】 廖达宣;

【摘要】 <正> 辽宁大学为了适应本校民间文学专业的发展需要,结合该专业向民俗文化研究方向拓宽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实际,在原民间文学教研室的基础上,于1990年3月10日正式成立了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由该专业学术带头人、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出任该研究中心主任,主持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中心现有在编研究人员6名,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兼职研究员30名,其中日本、韩国、德国籍兼职研究员9人,其余均为国内有成就的本专业学者。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承担了3个较大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并取得突出成绩……
[attach]25907[/attach]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民俗学专业简介
《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05期
【摘要】 辽宁大学从1955年开始在中文系开设民间文学课程。1957年,开始使用自编的《人民口头文学概论》(乌丙安编写),这是我国教育部系统的第一部民间文学专业交流教材。1981年成立了民间文学教研室,由乌丙安担任教研室主任,教师主要有乌丙安、唐呐,同时,张朝柯、俞智先、金天一、孙绍先、吴秀杰等教师也曾先后在本室任教。1981年,乌丙安率先在辽宁大学开设了民俗学课程。1982年,辽宁大学获准招收民间文学专业民俗学方向硕上研究生,1986年,辽宁大学获得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述教师先后退休或调离。目前,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的教师有杨太(教授,教研室主任)、江帆(教授)、周福岩(副教授)……
[attach]25908[/attach]

让辽沈民间文化瑰宝更耀眼
【报纸名称】沈阳日报 【报纸日期】2011-11-06 【分类号】K892.3;G239.2 【版名】文化·综艺大观 【版号】006 【作者】 陈凤军;
【引题】由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22位硕士生、6位博士生共同撰写的《满族民间故事·辽东卷》不久前出版。近日,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专门来函祝贺——
【正文快照】 11月4日,记者在省文联采访时,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夏秋展示了一封10月27日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亲笔写来的信:“欣闻《满族民间故事·辽东卷》出版,谨致衷心祝贺!……‘满族民间故事’非遗项目,因你们的工作成果而更具丰厚的精神文化内涵。相信这一民间文化瑰宝……
[attach]25909[/attach]
作者: 时菲菲    时间: 2013-9-2 16:51

这个展示周做的真好!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11-20 22:36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