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类学学科地位学术政治民族学社会学文化 | 分类: 人类学学科建设 |
学科地位之争
人类学不仅要有一种所谓的“中国话语”[1],而且,或许真的到了一个需要自己解救自己的时代了。这种自我意识和认同,相比过去似乎更为强烈。这是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类学背景的研究者进入到国内教学和科研机构之中,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种学科认同;同时还是时代发展到多元文化日益深入人心,世界的多样性和一体性交互作用影响到不同文化,并使其自身都在面临一种新的转型的当下现实所急需。因此,人类学这个学科曾经被绑架的地位,在今天需要有一种自我的松解,否则人类学的学科地位问题在中国将是一个永远无法得到确认的摇摆不定的难题。它可能既非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学,也非完全意义上的社会学,它有自身存在的研究领域和独特视角,它的内涵和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应该得到特别的重视。宽于“民族”学的“人类”学
上述这样的看法,不仅没有充分的学科发展史上的依据,同时也违背了当今学科发展的一种国际大趋势。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就是,今天有哪个国际一流的大学,它没有人类学的学科设置呢?又有哪个一流的有国际影响的大学,莫名其妙地会把民族学和人类学合二为一呢?这种选择显然是很不明智的,当然也一定是没有什么特别前途的,因为它缺少一种最为基本的不同学术取向间的包容性。人类学在中国的独立性
更为重要的历史背景是,人类学在中国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引入和消化的过程,逐渐通过与社会学的早期结合,而在发展着自身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和议题范围;并且,也已成为中国社会科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学科支柱,是大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其他还有人口学、民俗学等学科。这实际上是在社会学恢复之初,在费孝通等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倡议之下,将其并入到了社会学的大门类之下;并且,从一开始其并不是那样明显地去强调二者之间的区分,而是强调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的多学科的合作发展。依据王建民的文章,在 1995 年召开的北京大学社会学建所十周年的讲话中,费孝通曾经非常明确地提出“多科共存,相互交叉,各得其所,继续发展”的十六字学科发展目标,再次强调了这种学科之间共同合作,繁荣发展的学科构建原则。[url=file:///C:/Users/samsung/Desktop/%E4%B9%9F%E8%B0%88%E4%BA%BA%E7%B1%BB%E5%AD%A6%E5%9C%A8%E4%B8%AD%E5%9B%BD%E7%9A%84%E5%AD%A6%E7%A7%91%E5%AE%9A%E4%BD%8D.doc#_ftn3] [③] [/url]当今世界与人类学的文化安全
从学科地位之争转换到学科自身存在的意义而言,今日世界最为急需者乃是在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大格局中去思考人类学自身的地位问题。可能,在我们过度强调民族学一级学科地位这一点上,我们实际上也无意之中把中国自身放置在了一个相对狭窄的民族意识上去进行一种思考,但显然,文明史意义上的中国观念构想出来的中国意识远远超越于这种狭窄的民族意识和认知[12]。尽管在这一点上,笔者完全赞同民族问题本身对一个国家内政而言的独特优先性,但在面对整个世界发展的这一大问题上,作为内政的民族问题自然要求去做出一种让位思考。参考文献
[1] 罗布江村、徐杰舜.人类学的中国话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