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民俗学会30年纪念大会感言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晓峰    时间: 2013-6-1 08:41     标题: 中国民俗学会30年纪念大会感言

我是学中文的,后来改学历史。因为研究节日的缘故,2000年归国后偶然闯入民俗学圈子。但说到底不论是我给自己的定位,还是自己的知识结构,我觉得我都只是一名民俗学的门外汉。参加了530日的中国民俗学会30年纪念大会有了一点感想写到这里,也只是一个门外汉的感想。


一个感想是民俗学的立场和自我定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位美国民俗学会会长讲到的“拉老虎的尾巴”和日本民俗会长菅丰讲到的“在野”,都是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和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民俗学的学科性质直接相关。和其他学科比较,民俗学面对这个问题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回答的。“非遗”给民俗学带来了机遇和活力,但在新的时代,“民间立场”这四个字该如何思考,依旧是一个实在的真问题。进入2013年,我一直在构想“妖怪学研究”。参加这次会议,提醒我审视自己思考“妖怪学”时,该怎样摆好“在野”“民间”的位置。这是与会的一大收获。


感受最深的是这次会议让我再次体会到了民俗学界老人们独特的风采。我一直爱听刘魁立老师的发言。一头如雪白发、抑扬顿挫的语调、夹嵌在词语下时见闪烁的思想底色,自有一份亲和魅力。而乌丙安老人家更是有备而发,其力甚大——对今天30岁的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前中国民俗学历史的追溯,从这样一位历尽磨难的老人家口中说出,味道真是很不一样。会间曾和陶立璠老师请教绘画事情,在他的言谈话语中也时时能感受到一份胸怀。民俗学这些老人们,曾是这一领域思想的巨擘,他们曾经引领了一代民俗研究的步伐,照亮整个民俗学的星空。祝福这些民俗学界老人,祝他们精神老而弥坚,思想日久弥新。


《诗》云:“於穆清庙,肃祊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感谢为了这次盛会付出劳作的同仁,也期待中国民俗学会的发展今后更上层楼。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3-6-1 09:05

俯仰无愧上下,无愧时代。
任重而道 远,士不可不弘毅。
作者: 马向阳    时间: 2013-6-1 09:34

情真意切!
作者: 宁锐    时间: 2013-6-1 15:08     标题: “民间立场”的思考

该怎样摆好“在野”“民间”的位置。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6-1 17:41

思想巨擎。代代有才好!
作者: 车前子    时间: 2013-6-1 22:04

“民间立场”非常难得。在中国,民间立场也很难坚持。
作者: 孟令法    时间: 2013-6-2 12:40

世界正趋一体,城镇化的脚步在我国如火如荼,而“民间”的“势力”(概念)也在不停地被消减,但“民间立场”的持有者究竟是谁?谁又该为“民间立场”奠定基石?“民间立场”的终极理想又在哪里?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6-2 13:42

相关文献:

1、姚新勇:《歧义的“民间” ——关于当下“民间”话题的梳理与反思》,《文化研究(第5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2、户晓辉:《现代性与民间文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8月;
3、陈勤建、毛巧晖:《20世纪“民间”概念在中国的流变》,《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上册)》,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4、毛巧晖:《民俗学之“民间”》,《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5、陈思和:《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上海文学》 1994年01期;
6、刘晓春:《民间文化视野中的文化批评》,《文化研究(第2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7、吕微:《现代性论争中的民间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此外,民间立场还与“乡土意识”的发生关联甚密。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