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直播】学术报告:第一场(10:30—12:00)
[打印本页]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3-5-30 01:09
标题:
【直播】学术报告:第一场(10:30—12:00)
10:30—12:00
学术报告:第一场
演讲人:
比尔·艾伟(Bill IVEY) 美国范德堡大学中美教育与文化中心
菅丰(Yutaka SUGA)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罗承晚(Seung-Man NA) 韩国木浦大学国语国文系
乌丙安 辽宁大学文学院
主持人:赵世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作者:
张志娟
时间:
2013-5-30 10:38
本场主持人为赵世瑜先生。
[attach]25590[/attach]
第一个演讲人为美国学者比尔·艾伟
由于之前解释过的原因无法到场,由社科院朱刚先生代作报告:
今天我的报告主要想说一下合作伙伴的理念。中美民俗学会已取得一定合作成果,这种合作关系以后将更加稳固。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阿兰·邓迪斯等学者访问中国,给中国学者带来美国民俗学的新理论。2007年5月,我时任美国民俗学会主席,期间曾访问中国,与中国学者进行了初步的沟通,当时已形成了合作的想法。
在中国,很多文化传统保持完好,虽然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经过了种种社会变化,并且中国政府是一个年轻的政府,所以直到九十年代才开展关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而在美国,只有北美印第安人拥有独特文化,我们的民俗大多产生自都市文化,除此以外我们只能研究非洲裔美国人的文化记忆等民俗事项。所以鉴于双方的互补关系,中美的合作关系,我觉得意义甚大。
在寻找合作点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成为最早签订非遗保护条例的国家之一。这为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这正像美国乡村歌手所唱的那样,“我抓住了老虎的尾巴”,中国的民俗学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等一起,抓住了“非遗保护”这一老虎尾巴。与此同时,美国却进入了另一条道路。随着巴勒斯坦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们关于非遗的进程停止了,并且可能永远不会签署非遗条约,但这一点可能正是中美合作的契机。
在具体的合作实践上,我们有鲁斯基金支持双方民俗学者的交流。我们还准备在两国间开展民俗文化博物馆交流和民俗教学计划。现在第二阶段的项目还在审批之中,到2016年,博物馆和民俗教学计划都能实施。双方的高层交流也在展开之中,比如我和刘魁立先生曾有过交流和讨论。
我们同时也得到了其他方面的资助,例如北京的福特基金原本不支持这一文化研究项目,但他们对中美之间的交流感兴趣,于是对我们也采取了资助。
在过去的我们发现了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展开了会议研讨与交流项目,对于未来的进一步合作,美国民俗学会有三点意见:
第一,利用过去七年中达成的共识,应该思考怎样更好的推进中美学者加强他们的研究,什么样的研究项目能够推进民俗学的发展。
第二,提高两国民俗学的理论与实践。在研究传统社区上,在座的各位有丰富的经验,美国学者能够从中学到文化传承性、变异性上的经验。而美国学者对那些隔离的文化区域中的文化有较深的研究,这也许有助于中国同行理解城市中的传统问题。
第三,与政府的支持、旅游业中活跃的公司进行联系。但是政府和市场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应尽量避免其带来传统文化消亡的危机。
最后,美国民俗学会特意制作了贺卡:祝贺民俗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并致以诚挚的祝福!
[attach]25591[/attach]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3-5-30 10:55
期待后续消息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3-5-30 11:00
期待全程的录音ING,不能到场的孩纸坐在家里忧桑+欣喜。
作者:
张礼敏
时间:
2013-5-30 11:02
网络转播中~
作者:
张志娟
时间:
2013-5-30 11:04
第二位演讲人是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菅丰教授:
我是赵世瑜老师介绍的菅丰。今天是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我衷心祝福。
如叶涛先生刚才所念贺信,日本民俗学会亦向中国民俗学会致以最诚挚的祝愿。
两年前,中国民俗学会和日本民俗学会缔结了正式的交流协定,这为两国学术沟通奠定了基础。本次我想介绍下日本民俗学的学术史,并向中国同仁学习。各国民俗学有共通之处,应相互借鉴。
题目:
面向“新的在野之学”的时代——日本民俗学的一种选择
[attach]25593[/attach]
作者:
张志娟
时间:
2013-5-30 11:07
插播刘魁立先生给中国民俗学会的手写祝辞
[attach]25592[/attach]
作者:
张志娟
时间:
2013-5-30 11:20
菅丰教授演讲的细节:
明治维新后,日本积极向西方学习,产生官学学院派,形成目前整个日本学术的基础。同时社会上出现了抵抗官学学派的力量,即民间学。初期民俗学(20世纪初期),由柳田国男等在野人士创立。
正因为有这样的特性,日本的民俗学被称为“在野之学”,“在野之学”包括学问的在野性等四个特征。
在日本民俗学初期,首先发挥重大作为的有1985年组成“民间传承之会”,也就是现在日本民俗学会的前身,它的特点是整合了各地方的力量。期刊《民间传承》也发行了,但当时论文的量是比较少的,篇幅也不超过两页。民间传承之会也设置学会通信,让学生提出问题,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学会期刊和组织方式的建立,类似于学院派在近代的做法,但其内部其实埋藏着地方“在野之学”的运动性,以及对地方力量的整合性。
但是,作为这样一种特质的在野之学,之后渐渐走向了学院派的道路,渐渐成为“民间文化的解释学”,迷失了原本作为地方运动的特质。1949年,民间传承之会改名为日本民俗学会。《民间传承》期刊也随之改名。这一更名行为,柳田国男原本是反对的,但最后还是同意了。1958年,东京教育大学及成城大学中,开设了民俗研究课程,学院派的民俗学家从中成长起来了。1958年,东京教育大学组织了民俗综合调查,福田等老师作为第二代民俗学者,在大学中确立了民俗学的大学教育体制。1960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公共部门涉入,除了学院派之外,作为政府公共部门的民俗学产生。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民俗文化旅游兴起,普通市民对民俗文化的关注提高。
上世纪八十年代,民俗学虽然处于弱势,但在学术界还是取得了一定地位,但使一部分学者自我满足,对方法论的探讨没有进一步展开,导致现在民俗学整体处于比较低下的地位。在这一学术背景之下,当代社会中产生了这样的知识生产运动:不把学问当成职业的人们和职业的研究者们通过共同的研究,实践以及应用加深对地方的理解,并发现地方的问题,加以解决。这是新的在野之学。
新的在野之学特点有以下六点:1. 应用性的,实践性的;2. 摆脱学院派领域;3. 摆脱狭隘立场和学科属性;4.不同立场互相合作;5.实际的,现场主义的;6.回归性的,适应性的。
在新的在野之学中,民俗学作为地域文化和生活文化的专家参与其中。有两点:在深度融入个别地域的基础上,抽取被其他学科忽视的不可触摸的事物,在从地方内部得到理解的基础上,和地方上的人共同进行文化的维护。
比如我在新泻县调查斗牛,很多人以为我只是作为调查,参与观察。但我并不仅仅是调查的目的,而是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保护地方文化。超越研究者和地方的身份差异,共同完成文化的实践和知识的生产。现在这个地方正在申请无形文化财,我作为地方社会的一员,并不是站在政府层面,向他们传达了这一信息。
作为一个研究者,和地方社会融合在一起,这一模式在世界各地都在普遍开展。比如2005年,美国的卡尔·林达尔,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后,作为一个民俗学者,在当地开展了很多活动。在日本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中民俗学者也是一样。
日本民俗学经历了一个学院派的过程,也有公共民俗学的产生。今后另一个产生学问的方向,可能是在野之学。以前的在野之学,在学院派化的过程中丧失了其原本的本质,而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来看,各方面共同协作的新的在野之学,有可能发挥极大作用的民俗学正在被人们期待。这一方向性虽不是万能,但其中隐藏着民俗学在社会中保持其存在意义的一种可能性。
学院派和公共民俗学的研究都是民俗学的路径,而研究者和市民一起进行活动的研究姿态,也可能是将来的一条道路,日本民俗学希望和中国民俗学一起,进入到这样一条道路中。
作者:
张志娟
时间:
2013-5-30 11:21
赵世瑜先生点评:
先总结了一下菅丰先生的报告内容
这30年也是中国民俗学学院化、在朝化的过程;也希望中国民俗学界有新的在野之学的实践者。
作者:
张志娟
时间:
2013-5-30 11:24
第三个发言人是
韩国木浦大学国文系教授,韩国比较民俗学会会长 罗承晚先生。
他先用中文向大家问好,然后以韩文报告。
其题目为:韩国民俗学的研究动向及以实地调查为中心的研究
作者:
张礼敏
时间:
2013-5-30 11:29
请上照片~~
作者:
朱倩
时间:
2013-5-30 11:49
罗承晚先生及其翻译
[attach]25594[/attach][attach]25595[/attach]
作者:
朱倩
时间:
2013-5-30 11:49
标题:
回复 11# 的帖子
网络断了
作者:
朱倩
时间:
2013-5-30 11:51
补充一张菅丰先生及其中文翻译陈志勤女士的照片
[attach]25596[/attach]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3-5-30 11:53
好给力啊~
作者:
朱倩
时间:
2013-5-30 12:02
第三位演讲人是韩国比较民俗学会会长罗承晚先生,以下为演讲细节:
中文翻译: 黄今姬女士
首先对韩国民俗学相关团体进行介绍,然后论述韩国民俗学的研究动向。现在活跃的学会有韩国民俗学会,比较民俗学会,实践民俗学会,韩国民谣学会等。除了代表的韩国民俗学会之外,还有各种分支学会。其中研究口头文学的分支学会比较活跃,还有一些协会组成韩国民俗学会代表联合会进行活动。
下面介绍传统民俗学研究动向。分三个方向进行:一.传统民俗自身的研究,研究传统民俗的结构、形式和意义;二.结合民众生活进行研究的倾向;三.关于活用传统民俗的研究,主要指利用民俗恢复地区的节日、习俗等进行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民众生活史得到关注。金泰坤、李相日提出韩国民俗学是民间的学问,应该研究民间日常生活。林在海在《民俗文化论》中认识到民众和民众文化是民俗学的主要概念。罗承斌认为民众是民俗的主体,应该对其有更广泛的认识,而民俗学应该成为研究民众生活的学问。我关注都市里的民俗共同体进行调查研究,这是正在成长的小共同体网络,为韩国民众生活做出贡献。
第三个介绍的是国界的超越。试图越过国界,把亚洲作为民俗共同体来把把握,这是韩国民俗学的主要贡献。通过民俗文化的窗口来认识亚洲,就可以设定一个作为丰富多彩文化空间的民俗文化的亚洲。例如可以想象龙王的国度、妈祖的国度。通过这些来抵抗国家暴力和不平等,歌颂平等与共生的民谣共同体之间的活动,也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架构了指向幸福人生的亚洲群斗民谣共同体网络。此时,想象中的亚洲与以国界为准划分警戒线的亚洲截然不同。以各自的民俗文化为界限,描绘的亚洲共同体是亚洲民俗文化的并集。我觉得通过这些可以重新认识亚洲。
下面就是全球化时代韩国民俗学的定位。林在海主张民俗学者如果只是依赖对国外民俗学的引用,那只不过是国外学界的殖民学问。因此,要具有批判这种学问殖民化并与之抵抗的创造问题意识,并凭此调查分析自身区域的民俗,导出更高水准的新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力更生的国产学问的身份确保其独创性和身份特征,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讨论韩国社会的民俗现象,并开创新的学说,就是韩国民俗学的世界化。
民俗学作为一种人文学,其目标是人类的解放,是追求幸福人生的学问,因此,民俗学只有引导人类自由的生活步入特定的方向,或对统治和压迫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权力和财力的横向进行揭露和批判,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文学。
韩国民俗学的学问特征就是多样性。文化民族主义民俗学的倾向具有多样性,强调传统民俗并从中发现民族文化的身份。民众主义民俗学倾向于把民众生活史作为民俗学的主题,研究存在于现在时空中的民众的生活。这两种倾向互相交集,建构韩国民俗学这片森林。
赵世瑜老师点评:
非常感谢罗承晚先生。沟通、对话的重要性。
多样的文化现象因为什么形成相对的整体或网络关系,其背后机制如何?
如罗先生所言,应超越多样性的探索,升华到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整体上去。
作者:
朱倩
时间:
2013-5-30 12:04
第四个演讲人:辽宁大学文学院乌丙安先生
[attach]25603[/attach]
刚才关于学术说了很多,我觉得现在更多话题应该谈谈我们的组织,学术的话题,还有很多时间谈。
今年一个是三十周年大庆,一个是钟敬文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这两个是很重要的。还有就是非遗保护公约的十周年,以及我国的非遗保护十周年。
这些都是重要的时间。民俗很注重时间的符号。还有一点是私人的,这是我从事民俗研究的六十周年,还有一个是按中国甲子计算,我今年是八十岁了。我读过钟敬文先生,那是1983年3月20日,那是他的生日,他写了一篇文章。我现在很有共鸣。那时候和他见面,他还叫我丙安同学。一转眼我就这么大年纪了。
我曾经遇到法兰克福弗洛伊德学派的学者,他那时曾问我,你们民俗学会怎么才三十周年?我跟他讲,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有一句话,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今天开这个会,一方面要讨论现在的三十年河西,一方面也要回顾过去的三十年河东。而我们现在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在未来的三十年又会怎样?
黄河九十九道弯,每一道弯都做过河东,也做过河西。中国这两大河都是这种情况,历史的变迁也就是这样。何况现在又出现了新的自然生态,那就是黄河断流。我们中国民俗学现在你叫它河东也行,叫它河西也行,因为它中间断过流。我们都是纤夫,拉的是民俗学发展这条大河上的船。这个历史是必须要回顾的,中间断流也是很惨痛的。
我们今天是2013年,我想从1913年做起,再往前就看黄遵宪的东西,那太早了。我们就从1913年开始。
1913年12月,周树人先生在北大,曾向当时的教育部提出建议,建议成立民俗研究机构,当时是叫“国民文术研究会”,“以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详其意宜,辨其特性,又发挥而光大之,并以辅翼教育”。无独有偶,同一年周作人发表《儿歌之研究》,在中国最早使用了“民俗学”一词。
再到1923年,一个是1920年12月19日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由沈兼士、周作人、钱玄同发起并主持。1923年5月,常惠提出组建“民俗学会”。讨论时张竞生提出当时不适于叫“民俗研究会”,建议改成“风俗调查会”,5月24日正式宣告“北京大学风俗研究会”成立。这个是曾经准备以民俗学命名的,在这一时期有一个小的转折。
延续到1926年,当时北洋军阀迫害北大,也没有把民俗学迫害到绝路上。北洋军阀迫使鲁迅、沈兼士、顾颉刚、容肇祖等转到了厦门大学,他们又在厦大组建了厦大风俗调查会。我们说“建”,其实应该打引号,因为还是过去的民俗学会的延续。他们是带着民俗学会不断的被打倒,不断的再起来。
1927年,顾颉刚、容肇祖等转入广东中山大学,与钟敬文、董作宾一起组建了中山大学民俗会,这是第一个以民俗学命名的协会,影响很大。后来福建、浙江等地都成立了中山大学民俗会分会。
1930年,钟敬文、娄子匡、江绍原等到了杭州,也是他们收集的歌谣使他们被迫害,但到了杭州,他们又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并且出版了《民俗周刊》。
1933年,民俗学又繁荣起来了,创办了《艺风》刊物,出版了“民间”“人类学”“民俗学”多种专号。所以不是我们今天才繁荣的。就像之前说的,我们是三十周年,但今天不是而立,这在三十年代就做到了。
1943年,33到43,经历的最震人心魄的就是抗战的爆发。娄子匡等分散到大后方继续做民俗研究,不幸流落到沦陷区的,比如在上海,还在从事民俗调查。所以民俗学会是打不倒的,不会绝灭的。
到了1953年,期间中国又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民俗学会各地的分会和会员各自在做相关的工作。新中国成立,钟先生被邀请回到了北平。周恩来给钟先生的题词,他一直放在身边,这鼓励了他在新中国满怀信心发展民俗学和民间文艺事业。
建国后,民俗学组织一直没有得到恢复,但是民间文艺作为独立机构出现了。以后钟先生一直从事自己的文学艺术工作和民间文学教学工作。五十年代我,们进入了非常好的时间,但我们一直期待着民俗学组织的建立。钟先生虽然开设了民间文学的课程,但那时候他带我们在旧书摊上买了那么多的书,民俗学的书,他不仅仅是教民间文学。
到了1963年,那时候出现了反右斗争的会,大规模批判斗争。揭露民俗学派的反动观念,非常残忍,甚至是野蛮化的,不允许别人答辩。大家知道封建社会的羞辱刑,是刑不上大夫的,但对知识分子不是这样。在这里黄河断了流,民间文学断流了,这是很惨痛的历史。
后来民间文学慢慢恢复,在1979年,发出了呼吁民间文学立即复课。一次会议上有学者见到钟老,拉着他说你就是我们民间文艺协会啊,有你在我们就在这里成立吧。钟老说还没有准备好,时候还没到。
最后说一句,我为什么要讲这些。就像一开始说的几百年和三十年历史一样,像全聚德什么的都有百年历史,民俗学会的百年老店什么时候能恢复起来?民俗学会的旗帜不倒,我最着急的是不能把民俗学会变成一个有它连续历史的老学会。我希望能把两岸三地的民俗学者联系在一起,做中华文化的民俗学。
作者:
朱倩
时间:
2013-5-30 12:06
接下来由朝戈金先生向演讲人赠送礼物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5-30 12:46
乌老师提到的应该是“黄遵宪”
作者:
清婉
时间:
2013-5-30 15:51
祝贺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感谢巴莫老师和所有幕后志愿者的辛勤付出O(∩_∩)O~
在线关注中,期待更多精彩内容
作者:
Robot
时间:
2013-5-30 21:16
标题:
回复 2# 的帖子
@凤凰周刊:【网友称芝加哥飞北京一航班因乘客自杀备降】今日上午,微博网友@想要拥有姜Gary 爆料称芝加哥飞北京的美联航UA851航班上有乘客自杀,飞机备降阿拉斯加。当时,该航班飞到北极上空经济舱一名女子跑到厕所上吊自杀后被救下。新浪航空核实,该航班目前已取消,具体细节待进一步确认。
美国民俗学会前会长比尔·艾伟就是搭乘的这班飞机?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5-30 21:37
好可惜。不过乘客安全就好!
作者:
chxj02
时间:
2013-5-31 00:02
“民俗学会的旗帜不倒,我最着急的是不能把民俗学会变成一个有它连续历史的老学会。我希望能把两岸三地的民俗学者联系在一起,做中华文化的民俗学。”
乌先生的视野可见一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