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会与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贺学君
纪念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秘书处以“我与中国民俗学会”为题向会员约稿。这是一个好设想。每个会员都有自己想说的话,可写的事。我也不例外。
由于工作关系,在学会成立筹备期,我就有所参与,比如曾与民协(民研会)王汝澜老师在重要的会议上顶住压力,为“筹备成立学会”之事“鼓与呼”。也曾通知过首倡成立中国民俗学会七教授中属于社科院的容肇祖先生参加会议。1983年学会成立大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时为秘书处工作人员,以后30年间,先后担任学会秘书、副秘书长、秘书长、副理事长等职,与学会一起走过奠基铺路、推进发展、壮大兴盛的风雨历程。要说的话实在很多。这里只想写一件别人不知其详而对学会颇有些意义的事:2005年9月16日—10月15日,中国民俗学会负责筹办了我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
事情还得从 2003年说起。是年10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官方原先已开始进行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及民间正在积极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便很自然地与之结合,归入“非遗”保护。2004年8月,我国加入《公约》,成为缔结国,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类机构、会议、书籍、活动迅速增加。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同时很快制定相应的保护办法,并设立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05年5月18日,文化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召开。“非遗保护”由此全面进入政府工作日程,但“非遗”、“非遗保护”等名词、理念、方法在国内还未被大家广泛认知。
为迅速推广“非遗保护”工作,和寻求保护工作的智力支援,2005年7月,文化部召开了具历史意义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会前4月,北京东南角高碑店乡的“民俗园”,想搞一个为期一个月的“华夏民俗文化节”。他们找到中国民俗学会求助,学会派我负责此事。5月初,我去高碑店商谈,感到此事可做,而且我们有能力做。向学会汇报后,6月中旬起我即以顾问身份参与其事。
“民俗园”6万多平方米,是一私人老板投资的一片仿明清建筑。以南北、东西向的两条中街为轴,分成四个区。每区有两条或三条街,每街有相向而对的十多二十个房间,房子开间虽大小不一,然外观粉墙黛瓦划一整齐,东区是绿树环绕的池塘和草坪,整个园区给人以规整舒适之感。原来这里主要展览和销售明清式家具,据说风和日丽之时,不少收藏名人喜欢来此品茶、切磋,交流收藏心得,串屋淘宝。我在那里还真碰见过王刚等名流。自决定做“华夏民俗文化节”,家具商家就开始转移让位。当时我想,家具是物质的“宝”,很快我们就要让大家看到非物质的“宝”。
从6月中旬到文化节开幕,只有三个月准备期。为了确保完成学会交给的任务,这段时间,我几乎每周要挤出3-4天,早出晚归整天泡在民俗园里,与承办单位商议确定文化节的框架内容,并逐个斟酌、筛选,确定项目,邀请人员,提供联系方式,直至活动日程安排。这那里是顾问?简直就是一个具体工作者。承办方老板是“步步高”老总之一,直言他的团队没有做过文化节活动,但他自己是在北京胡同的四合院里长大的,对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热爱,表示在大讲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保护的当今也想做点有益的事。我感到他讲的是真心话,因为他们原本想用门票盈利,后经沟通整个活动期间免费向市民开放;活动期间民间大师们的吃住均由“民俗园”提供,大师们展示销售的收入全部归属大师本人。看到社会民间人士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真诚,我对自己当好工作人员更是乐此不疲。由于学会及本人与中国民协、地方民协的紧密关系,加之本人自80年代起与诸多工艺大师建立的友谊,很快在全国范围内联系到101位民间工艺大师。工作虽辛苦却也十分愉快。
[attach]25502[/attach] [attach]25503[/attach]
“首届华夏民俗文化节”门票,原需购买,后一律免费赠送。中国民俗学会为主办单位之一。
[attach]25507[/attach]
与萧放副秘书长一起看望年画大师姚敬堂
关系理顺,工作有条不紊积极推进。大师们陆续进驻民俗园,布置自己的展品,架设展示工艺流程的各类工具。其中,有连续两年被国家邮政总局确定为生肖邮票主图案的设计者、泥塑大师胡新明,天津泥人张传人张錩、天津泥塑大师逯彤、河南黄忠富、陕西于庆成、任建
,世界第一幅丝画作品《双猫图》的作者袁洪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的山东剪纸大师范祚信、“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大师邰立平,多次获得全国金奖的内蒙古民间剪纸艺术家刘静兰,七十年代以一幅《春锄》闻名全国的户县农民画家李凤兰,由陈慕华命名为“中华第一巧女”的广西壮族刺绣大师黄肖琴,土家西兰卡普织锦大师叶水云,漳州木偶制作大师徐竹初,热贡唐卡大师西合道,合肥泥金笺、粉蜡笺制造大师刘靖、上海顾秀大师戴月娇、钱月芳,南通蓝印花布工艺大师吴元新,江苏东台彩画葫芦大师王东元,山东面塑大师何晓铮,华县皮影雕刻大师汪天稳,贵州苗绣大师吴通英,陕西社火脸谱大师李继友,以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山东杨家埠年画,甘肃庆阳香包,南通板鹞(口哨)风筝,山西布塑,河南麦秆画,苏州、四川微雕,陕西碗碗腔皮影戏、刺绣、造纸和纺织工艺等等,都设有自己的专门展室,中国艺术研究院还设立了该院聘请的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展示区,可谓精工会萃、名家云集。为给大师们营造最好的创作、施展技艺的环境,我们根据大家的要求,在展室内盘炕(见刘静兰在大炕上剪纸)、搭门楼、砌围墙、安水缸……工作进展得有板有眼。
[attach]25509[/attach] [attach]25510[/attach] [attach]25511[/attach]
大兴旧宫“小车会”在民俗园内表演
[attach]25512[/attach]
陕西泥塑大师于庆成的作品
这时我已参加过国内外几个有关非遗保护的学术会议,7月又刚参加了“苏州论坛”,接触到更多关于非遗保护的理念,认为大师们丰富多彩的动态展示即是“非遗”最好的展览,办静态的展览可以侧重对《公约》的认识以及我们工作进展情况的介绍,二者本应是一体的,它们的结合将使“展览”更加完美。我当即表示办展览不成问题,只是时间太紧和缺少文字图片资料。那时网上资料不像现在那么丰富、方便,向指导单位请求支援又有诸多麻烦,不免有些着急。承办方的一些年轻人积极性很高,他们说,贺老师只要你有材料,时间紧不怕,我们加班加点,不睡觉都可以干。他们的精神实在让我感动!幸有文化部主管非遗工作的孙凌平处长及时给予帮助,顺利解决了材料问题。
迫于时间紧急,我以自己在学生时期曾担任过两个大型展览总策划的经历,很快做出展览大纲和版面小样。主要内容分四大块:
首先是“前言”(见附件1)——以简约文字说明展览的缘起与宗旨,唤起民众“一起行动起来”参加“非遗”保护。位置在展室进门迎面处,犹如影壁,面积大于其他展板。
其次,是“非遗保护”知识板块——主要介绍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相关内容。位于展室四周,处于主展区之首。为了提高宣传效果,不仅把“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定义)醒目地放在第一块展版,而且大大破格,将最后的“?”,以超出字体数倍的大小突显出来。很吸人眼球。《公约》中的其他一些重要内容:如“通过日期、地点”、“机关”、“保护措施”特别是“教育、宣传和能力培养”等等通过一块块展板得到介绍。
再次,是对我国已进入联合国保护名录的项目(昆曲、古琴艺术)和文化部正在开展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 39个试点项目以图文结合方式分别进行介绍。它们是:首批十个(2003年10月):
一、综合性试点3个:
1.云南省
2.浙江省
3.湖北省宜昌市
二、专业性试点7个:
1.河北武强县年画
2.广西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
3.海南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
4.贵州黎平县肇兴侗族文化保护区
5.西藏日喀则地区昂仁县迥巴藏戏
6.甘肃庆阳市环县道情皮影
7.新疆维吾尔木卡姆
第二批29个(2004年4月):
一、综合性试点3个:
1.江苏省苏州市
2.福建省泉州市
3.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二、专业性试点26个:
1.北京市民间音乐-京西古幡乐
2.天津市杨柳青木版年画
3.山西省地方戏曲-耍孩儿
4.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服饰艺术
5.辽宁省凌源皮影艺术
6.吉林省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
7.黑龙江省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
8.上海市民间曲艺-锣鼓书
9.安徽省民间歌舞-花鼓灯
10.江西省地方戏曲-弋阳腔
11.山东省杨家埠木版年画
12.河南省传统庙会文化(浚县、淮阳县)
13.广东省民间工艺-雷州石狗
14.重庆市铜梁龙舞艺术
15.四川省民间歌舞-卡斯达温
16.陕西省西安古乐
17.青海省热贡艺术(同仁县)
18.宁夏回族自治区民间歌舞-回族踏脚
19.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音像档案抢救
20.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民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遗产目录
21.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抢救(鄂伦春族、裕固族等)
22.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陕北小程村黄河原生态文化
23.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耀州窑传统工艺
24.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化遗产(贵州从江、威宁)
25.北京市民俗博物馆:老北京商业习俗
26.陈哲工作室: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
这些内容占用了80多个版面。
复次,是“我们在行动!”板块(见附件2)——以列表方式将“前非遗”(开展“非遗”专项保护之前)工作进行概要介绍。
最后,是简约的“结束语”(见附件3)——说明决心、责任与期待,并对有关方面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
静态展览占据了五个房间,“结束语”后面,直通工艺大师的展示台。静态的展览虽简单,也不华丽,却较好地介绍了有关“非遗”的基本知识和国内正在开始做的“保护”的试点项目。它与各位大师的动态演示结合一气,构成了我国第一个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文化节期间,还邀请智化寺音乐、西安古乐、民间花会、少数民族民间歌手参与表演,并举办多个民俗讲座,工艺大师们的展示室也成为传统手工艺教育展示基地,气氛相当红火。尽管交通不便,没有车可直接到达“民俗园”,一月内前来参观者还多达万余人次,有的甚至不至来一次,有的是老师带着学生,有的是家长带着孩子,民俗摄影爱好者更是趋之若鹜,一批接着一批;“民俗园”还专门安排一天接待各使馆的大使夫人们,对于民间工艺大师的表演,夫人们赞叹不已。期间适逢中秋节,我们与大师们一起赏月、一起品饼、一起登台欢唱。记得中秋夜的联欢会上,我也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做了即兴发言,其中有一句:“你们是泥土下的金子,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刻,现在是你们发光的时侯了,大家努力干吧!”竟成为大师们最爱的“名言”。
大师们带来的作品几乎被抢买一空,有的往返家乡多次,或拿原料,或运作品。文化节结束前大师们还组织义卖,将所得收入捐赠给国家有关部门用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他们还突击创作了一批与“08年奥运”有关的作品捐赠给奥委会。
“民俗园”的不少大师,后来参加2006年2月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全国非遗展览;不少人成为省市、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多次代表国家出国展示技艺;不少人参加奥运“中国故事”的非遗展示活动;不少人被中央美院、工艺美院、艺术研究院等学府聘为研究员。我也与他们结下了更深的友谊。
活动中,各地民间文艺家协会曾给予大力支持:广西民协韦苏文主席派人进乡入村通知“中华第一巧女”黄肖琴上京参加文化节活动,陕西省民协主席雷达组织工艺大师和西安鼓乐,亲自带队上京,甘肃省民俗学会、民协副主席王知三带来回族、藏族、裕固族民歌手,西藏民协副主席也亲自组团并带队参展,竟使藏族的各类精品占了大大的一个展室……没有他们的热情与辛劳,我们的工作会困难重重。借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忱!
整个活动,“民俗园”老板化了一百多万,没赚一分钱。但他还是想让“非遗”这样的展示方式继续留在“民俗园”。以后真有不少民间大师留下或进驻,在他们那里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室或工作室。如原中国民协副主席泥人张传人张錩就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老总还多次表示愿把这片建筑和场地提供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非遗”教育培训基地。这使我真切感受到,在“非遗保护”中有良知有担当的民营企业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他们应该受到社会的敬重!
一个月的“华夏民俗文化节”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保护公约”第一次通过静、动态结合的展览方式向市民做了介绍。中国民俗学会圆满完成了“文化节”、“非遗”展览的筹划、组织、协调等工作,获得承办方以及朝阳区、高碑店乡政府和指导单位的一致好评。在开幕式的午餐会上作为指导单位的中国艺术研院副院长,国家中心负责人刘茜拉着我的手一再表示感谢——我想这是对民俗学会的肯定与感谢。
2013年4月14日
附件1:前言
2005年9月
华夏民俗文化园
2005年9月1日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