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学问的楷模
——纪念钟敬文教授诞辰110周年
薛 洁
1997—1998学年,我有幸赴北京师范大学师从钟敬文教授,在短暂而宝贵的访学时间里,钟先生的为人、做学问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在纪念先生诞辰102周年的日子里,我欲提笔写出感人至深的二三事,将我跃然纸上的思念之情,以缅怀、告慰先生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望。
刘魁立先生在他的《把毕生精力捧献给民间文化事业的人》一文中说:“钟敬文先生是把高尚的品格,融于他的‘言’、‘功’之中的。”是的,谈到钟先生的人品,无不令人敬佩。他言传身教,要求他的学生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并常常把自己比作“麦穗”、“泥土”。1996年9月,我参加了国家教委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民俗学)高级研讨班的学习,钟先生在高研班结业的专题报告结束时说:“我像一粒麦穗,洒到地里,待收获时,将是一片庄稼。”的确,他是一颗默默无闻且硕大无比的知识粒种,将其倾洒进学生心田,期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了将麦穗根植沃土,茁壮成长,结满果实,先生又把自己比作“泥土”,“舍得将身做泥土,春风酬汝绿荫园”。这是钟先生时常鞭策自己的警句。他说:“我愿作培花的泥土,不一定自己开花”;“我们在学术上希望看到的是春色满园,而不是一枝出墙的红杏”。泥土,深厚肥沃、朴实无华并孕育万物,钟先生内蕴的真诚心愿是要“化作春泥更护花”。钟先生把自己比作“麦穗”、“泥土”,这些深入浅出、富有哲理的话语,发人深思。“麦穗”和“泥土”情愿默默无闻奉献,寄寓着先生对他的学生的殷切期望。先生正是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麦穗”和“泥土”精神。
二、和为贵与一鼓作气
三、立足本土与特色研究
无论走进励耘红楼先生的家里,还是教室、路上,先生谈的最多的是民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指导我,先生一开始就列出了阅读书目,要求同博士生、硕士生一起上课并参加学术活动,不仅听本专业他和几位老师的课,还需学相关学科课程。这正是我从边疆进京拜师求学的愿望。先生的言传身教、渊博学识为我打下一定专业基础后,又教导说:“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研究注重田野调查。你生活、工作在兵团,那儿有着军旅优良文化传统,是五湖四海人群聚集,又处新疆多民族地区。你要利用地缘优势,立足本土,研究本土民俗文化,在教学和科研上作出特色研究。”导师的一席话,使我更加明确、坚定了研究方向。在先生的悉心指导和系、所老师的教导下,我不仅修满了研究生课程的学分,还以《石河子垦区的社会民俗文化》为题,交上了一份访学答卷。钟先生给的评语是:“作者根据自己生活在该地区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所记民俗事象真实且有条理,对研究社会民俗学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文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访学专刊上,并于2002年初被评为兵团“九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现在,钟先生的“麦穗”和“泥土”、和为贵与一鼓作气、立足本土与特色研究……这一切都已变成我心中永久的回忆和精神的动力。我将浸注毕生精力,争取做好先生这颗硕大“麦穗”倾心播洒在边疆民族地区土地里生根、开花而待收获的一片“庄稼”中的一粒籽。先生离我们远去了,而他的音容笑貌、做人、做学问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和我们。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