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佛教协会发言人就拟拆除西安兴教寺部分建筑答记者问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4-15 18:20     标题: 中国佛教协会发言人就拟拆除西安兴教寺部分建筑答记者问

2013-04-12 14:20文章来源:中国佛教协会网

      近日,媒体和网络报道,安奉玄奘大师舍利的西安兴教寺,正面临被“强拆”的困境。兴教寺也向我会反映当地政府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由,在未征得兴教寺僧团同意的情况下,欲将兴教寺大部分建筑拆除。
     西安兴教寺始建于唐代,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批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教寺中有玄奘三藏法师塔院,玄奘弟子窥基、圆测塔并列左右,称慈恩三塔,是国内外佛教徒瞻仰朝礼有重大影响的古刹,在国际佛教界享有盛誉。
     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寺院面临“强拆”,引发了社会各界乃至海内外有关人士的强烈关注。我们对此更深感震惊和忧虑。我会就这一事件做出以下回应:
     一、在未征得兴教寺僧团同意的情况下,拆除寺院建筑,严重违反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侵犯了佛教界的合法权益。《宗教事务条例》规定: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所有或者使用的房屋、构筑物、设施受法律保护。需要拆迁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的房屋、构筑物的,拆迁人应当与该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协商。因此,在未征得兴教寺僧团同意的情况下,以任何理由强行拆除兴教寺的建筑和设施都是违反政策法规、侵犯佛教界合法权益的行为,我们表示强烈反对。
     二、西安兴教寺是国务院批准公布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其宗教活动场所的属性除国务院同意外,不得变更。
     1983年4月9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的报告》,其中将兴教寺列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在未经兴教寺僧团同意的情况下,拆除兴教寺的部分建筑,改变寺院的传统建筑格局和设施,将使僧团修学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正常宗教活动无法进行,兴教寺必然丧失宗教活动场所的功能,改变其宗教活动场所的属性。若将兴教寺改建为佛教文化风景区,更是直接改变其宗教活动场所的属性。任何改变兴教寺宗教活动场所属性的行为,必须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否则是无效和非法的。
     三、佛教寺院不得进行商业运作。去年十月,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坚决反对和制止一些地方受经济利益驱动,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意见》指出,寺观应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管理下,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指导、监督下,由佛、道教界按民主管理的原则负责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插手其内部宗教事务。严禁党政部门参与或纵容、支持企业和个人投资经营或承包经营寺观,不得以任何方式将寺观搞“股份制”、“中外合资”、“租赁承包”、“分红提成”等。我们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在处理涉及兴教寺的有关问题时,切实贯彻落实《意见》的有关要求,防止对佛教寺院进行商业开发的情况发生。
     我会强烈要求有关方面重视佛教界的合理诉求,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感情,切实保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拆除兴教寺建筑的问题上,与兴教寺僧团充分协商,认真听取佛教界意见,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防止事态扩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4-15 18:22

兴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也称护国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长安区杜曲镇少陵原畔,长安区樊川北原(少陵塬)。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公元664年,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圆寂后,葬于白鹿原,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为樊川风栖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4月初,当地政府称因为丝绸之路申遗需要,西安兴教寺正面临大规模拆迁。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4-15 18:29     标题: 南方都市报:保住一座有僧人的兴教寺

由于申遗、商业开发等元素的介入,有关兴教寺“拆迁”话题的讨论,舆论不乏批评的声音。寺院僧侣以及中国佛教协会都曾通过不同渠道表示反对拆迁,其诉求多基于相关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坊间对拆迁举动的激烈反响,除了担心申遗带来的景区改造,以及接踵而至的商业化渗透外,还对寺庙文化有着特殊的考虑。可以说,从一开始,对其关注就和往常的拆迁话题不尽相同。

  这其中,文化整体性被反复提及,寺庙建筑群落被视为维系寺庙文化景观的重要载体。此次拆迁涉及兴教寺2/3的建筑,除联合申遗名单上仅有的玄奘塔外,包括僧舍在内的其他部分建筑,将在西纬村重新选址、规划。据媒体报道,这意味着,现有僧人吃、住的地方都将被拆除。为塔申遗而牺牲其他寺庙建筑,此举颇有为渊驱鱼之嫌,无疑将会直接影响寺庙的文化状貌,另外,相对那些可能即将被拆迁的寺庙建筑,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生活在寺庙里的僧侣,其生存将因此受到影响。

  与寺庙建筑命运的关注热情相比,围观者对活动其中的僧侣则有所忽视。如果说,进入拆迁规划的建筑是维系寺庙文化整体性的硬件,那么,在此修学、生活的僧团则是维系这种文化景观的软件。他们能否延续在塔下的生活,对兴教寺的文化整体性至关重要。

  按照此前的拆迁规划,西纬村将成为僧人新的衣食起居之地。西纬村所在何处,与兴教寺距离远近不是问题的关键,可以确定的事实是,僧人们的住处将不再是西纬村的一部分。就此一个疑问不能不提:既然拆迁是基于“建筑体量、密度过大,与兴教寺塔环境风貌不相协调”,为何不可就地科学规划,改善建筑布局,而是代之以搬迁?若按目前的拆迁思路,僧侣们必将与寺庙脱离,可以想象,今后可能出现这样一幕:僧侣为兼顾修学与日常生活,不得不早出晚归,其状貌如同当下按时上下班的都市白领,试问若如此不伦不类的情形出现在千年古刹,申遗又有何意义?

  没有和尚的寺庙更是荒唐,昨日有媒体报道称,随着媒体的介入和报道,国家文物局和西安市文物局已经将拆除建筑的范围缩小,但接踵而至的问题是,因为拆迁建筑多为僧舍,有消息称寺僧近来正被驱离。于此节点,执行拆迁工作的机构难免要遭受新的诘问,请问寺僧的生存如何得以保障?另外,必须正视的是,对寺僧生存问题的关注不是简单地出于安置是否合理的考量,当前对兴教寺文化整体性的担忧,已由原先寺庙建筑这一物质载体遭受破坏的担心,转变为能否保存一个“有和尚的兴教寺”的疑惑。这样的疑惑对于兴教寺今后的命运至关重要,千年古刹能否延续文化传承,我们静观其变。http://roll.sohu.com/20130415/n372700696.shtml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3-4-22 12:10

见物不见人。还是老马那句话:如果有10%的利润让人疯狂,有50%让人不顾一切,有100%的利润可以挺而走险,有300%的利润,可以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3-4-22 12:1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莲池溪音    时间: 2013-9-17 23:54

的确很悲哀,很无语。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