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经验总结]
有时不解释比解释好
[打印本页]
作者:
宇栋
时间:
2013-4-12 07:50
标题:
有时不解释比解释好
今天,和同学去爬山,途中遇到一位老妇正在一个俄罗斯男人面前哭诉。围观的好奇心促使我们一探究竟。
大概了解了事情经过:俄罗斯男人的小孩和其他两个中国小孩,蹈坏了老妇家的豆子。老妇上门索赔,并要求道歉。老妇是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只会方言,连普通话都不会,面对老外,她以大声诉苦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不满,并且想要引起路人的注意。而老外,手中还推着一辆婴儿车,里头有个小baby在睡觉。据老外说,他们已经教育了自己的小孩,也愿意赔偿,只不过他们是在无法理喻老妇人一天三次来他家骚扰,也没说要怎么赔(老妇不会外语,当然不知道怎么说)严重影响了他家的生意和家人的生活,且犯错的小孩不止他家的小孩,凭什么就只盯他了?是不是以为他是外国人,当地的村民就欺负他了?
之后村民越聚越多,以中年妇女为主。突然发现中年妇女们的民族意识还是非常强的,觉得老外太欺负人了,必须要让他们好好认错,赔偿损失。(有打倒霸权主义的意思)
这种情况,不知道可不可以看成是“文化冲突的缩影”:
外国人的基本观点好理解:做错什么承担什么,但凭什么额外的指责和骚扰?
在场中国人的基本观点:老外就爱欺负人,孩子做了坏事,做父母的不让他在众人面前道歉,还这么拽,真是帝国主义的做派。
本以为,语言通了大家就能互相理解,化干戈为玉帛,实现世界人民大团结。故,一个英语系的哥们,就充当了两分的”交流大使“ ,将英语技能运用到实际。但事与愿违,文化与观念的鸿沟真的不是世界一体化可以抹平的,翻译后,老外加倍恼火,村民更加叽叽喳喳......
要在十几分钟内实现文化层面的相互理解,几乎不可能,也不是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学生能够办到的。但绝对不能让事态焦灼,就如同朝韩危机要有六方会谈,对立双方直接碰头就是火并。如若一语成谶,次日jh日报的头条就是:”俄罗斯男子与当地村民发生械斗“。
维护世界和平与中俄友谊的重大责任就落在我们几个人身上。可惜在场只有一个人是学英语的,另一个学的是日语,情急之下学日语的姐们,一个劲的”嗨嗨“;我和另外一个姐姐学的是中文,但可惜的是我们除了普通话什么都不会说(足见中国的英语教育是哑巴式的)。但人的天性告诉我们:”他们都是希望得到理解的“。
还好我学过中外文化交流史,尽管这门课的老师给我挂科,但我还是深得其中的要义,求同存异:文化冲突的根本除了实际利益的分配,再者就是理解的障碍,而理解的障碍又是不同文化生态的差异造成的,故要让双方在短时间内互相理解是不可能的。(这又一次讽刺了中国的教育不注重实际,只死背书本,加之老师素质不高,实际上是扼杀人才的,比如我)
所以,我不再指望两方的认同与理解。
讨论了一下后,我们决定对双方用不同的话语策略:
对老外:你们赔她点钱吧,这个老人生活困难,只是不会表达,所以老追着你,哭哭啼啼。
对村民:别和老外一般见识,他们道德教化不如咱中国好,他答应赔钱,并且会教训小孩,你们就饶了他们吧。
最后,我们完成了一次调解。老外对我们说”thank you “ 老妇人对我们说:”你们真是好人啊!“
斡旋的目的就是让两边不争斗,说白了是治标不治本的。可能到现在为止,那个老外也是非常讨厌这些村民的,那些村民也同样厌恶这些老外。但这也的确是最实际的、最有效的解决途径,总比械斗好吧。
作者:
时菲菲
时间:
2013-4-12 11:18
这又牵涉到了这样一群人——某些借弱势群体身份索求过分赔偿的所谓“受害者”。在中国,其实官员不好做,网上热火朝天的新闻也许只是弱势群体的借题发挥或是媒体人的商业运作,不能全部相信的。事实的真相永远不可能被真实地还原。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3-4-25 10:26
个人觉得可能更多地来自于文化理解模式的差异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