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庙会受热捧沪语遭冷遇 申城不同民俗生存状况差异巨大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3-3-30 16:40     标题: 庙会受热捧沪语遭冷遇 申城不同民俗生存状况差异巨大

和讯 2013年03月29日01:14 来源:东方网 作者:殷莹

  东方网3月29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市近三成中学生不会说上海话、曾有的9000处石库门里弄被陆续拆除……在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下,一些传统上海民俗受到挑战。如何保护优秀的民俗文化,让其在城市发展中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上海民俗是指上海有史以来,当地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技艺、生活智慧以及思考方式。具体而言,衣食住行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语言系统、婚丧礼仪以及上海人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喜好等,都是上海民俗。记者调查发现,各类民俗的生存状况差异巨大。在语言方面,从2002年至今,沪语新增词汇仅7个,面向上海中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27.6%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会说上海话了。相对应的,一些童谣、戏曲也呈现出式微态势。石库门是上海民俗重要的承载,本市曾有石库门里弄9000处,占市区住宅总面积六成以上,但经过几轮大规模旧改之后,原汁原味的石库门已经不多。而与语言等相反,龙华庙会、豫园赏灯等民俗活动和一些传统美食,却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本报调查显示,有82%的受访者每年至少逛一次庙会,并对庙会上的活动有较高的知晓率。

  上海多位民俗专家都表示,民俗蕴含着一个城市民众的精神和智慧,保护民俗,对城市发展意义重大。如何让优秀民俗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陈勤建表示,上海一直在落实、树立本地的文化传统,这个过程也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地方法规的立法还要细化,民俗从生活中产生,也要回到生活中。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非遗处处长杨庆红说,不但要保护看得见摸得到的民俗,还要把里面的精神要素提炼出来。今年,有关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注重活态传承,开展生产性保护,推动民俗文化和非遗走进当代民众生活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3-30 22:53

个人认为,方言的习得和保护,与庙会组织活动、仪式等的民俗现象,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要分别讨论,并且没有可比性。要注明,上文说的是方言问题,而非语言民俗问题。
作者: 马向阳    时间: 2013-3-31 15:00

一种方言就是一种代表一种文化,正因为有这种方言,有些文化才被某些人知晓;方言一旦濒危了,那么多代表的某些文化也可能受到冲击,这些看似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其实,我个人认为有很大的联系。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4-1 21:33     标题: 回复 3# 的帖子

呵呵,当然有关系,人文社科哪个没关系。。我说的是语言学里面的汉语方言研究,和民俗学的语言民俗研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所以从保护角度来说“方言习得”的保护技术和“民俗文化”的保护技术,差异很大。。参看徐通锵《历史语言学》、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