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江应樑:探秘滇西 [打印本页]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3-3-27 23:00     标题: 江应樑:探秘滇西

中国民族报 2013年3月15日

□ 许晓明


江应樑与芒市摆夷贵族新娘。

猛卯摆夷少女。 资料图片


  背弟妹的女童、汲水而归的男孩、着白衣穿筒裙赶街中的少女、持枪的土司兵、以腰机织布的老妪、金碧辉煌的佛教寺庙、枝繁叶茂的大榕树、工艺精美的银饰、神秘的宗教器具、别具风格的乐器……1938年,当一幅幅以滇西摆夷,即今天的傣族为取景对象的照片及精心收集的民族服饰和民俗、宗教用品呈现于广州和香港学界及普通民众面前时,异文化所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些视角独特的照片的作者和实物收集者,不是一般的摄影师或喜欢猎奇的收藏家,而是近代以来对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尤其是傣族研究作出开拓性贡献的民族学、人类学家江应樑。

  1909年2月,江应樑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一个家道中落的客家人家庭。他的成长环境是文化多彩纷呈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自幼耳濡目染、浸习于民族文化中,为他一生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埋下了伏笔。正如他在《我怎么研究西南民族》一文中所言:“我从事西南民族的考察研究,始于民国二十五年,不过,对于西南边疆的夷人,却自幼便有多少断残零碎的见闻。我是出生于昆明的广西人,广西的老家邻近,散居着不少瑶人壮人侬人,祖父父亲宦游云南,亦会到过若干有摆夷、倮等夷族散居县区。因是,我自幼便习闻长辈们谈到这些边民的特殊风俗习尚,这在我幼年的记忆中,是一些不可磨灭的印象。”

  1936年夏,江应樑凭着《研究西南民族计划》这篇论文,被中山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组录取,师承朱谦之和杨成志,从此确定了他终生的研究方向。1937年7月,中山大学为深入研究黎、壮、傣等民族之间的关系,派遣江应樑到云南考察傣族。1937年9月,江应樑以马代步,带着向导前往傣族聚居的腾龙沿边,也就是今天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进行考察,从此开始了他连续50余年的傣族研究。

  在长达10个月的考察时间里,江应樑走遍当时的芒市、遮放、猛卯、陇川、干崖、盏达、南甸7个土司地区,与村寨头人、普通百姓以及土司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以照片和绘图的方式记录了上世纪30年代末傣族的居住区域、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现实生活状态;还收集了许多民族服饰和民俗、宗教用品;完成了20余万字的田野调查报告——《云南西部的“摆夷”研究》。

  1937年至1946年,在多次调查德宏和西双版纳傣族的基础上,江应樑接连写出了《摆夷民族之社会经济制度》、《摆夷民族之家族组织与婚姻制度》、《滇西摆夷的七司政治》、《云南摆夷的生活文化》等论文和著作。为了做深入地调查,他在此期间还在思普沿边车里县,也就是今天的景洪市做了一年的县长。

  在江应樑的研究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傣族聚居的滇西地区不再是外人想象中的“化外之区,羁縻之地”,更不是民谣中所述的“要进夷方坝,先把老婆嫁”,“只见娘怀胎,不见儿上街” 的“瘴疠之乡、蛮荒之邦”,而是人类学研究的巨大宝库。他在《云南摆夷的生活文化》一书里谈到:“昔人说边疆是不毛之地,但云南的摆夷区域正相反,却是膏腴锦绣之乡。”在看到傣族、苗族、瑶族、傈僳族等民族的人们穿着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服饰,在同一个街子上出售各自丰富的物产时,他不禁惊叹道:“街子天就是一个民族和人种的博物馆!”

  谈及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性格时,史籍多以“凶暴强悍”来形容,而江应樑却认为:“惟有摆夷,正与此相反,而是‘柔顺懦弱’。摆夷村寨中,没有斗殴、轫杀、抢掠这类事。” 傣族人非常活泼,“在庄严隆重的宗教典祀,可以化为男女嬉戏调情的场合;凡有青年聚集之处,高歌狂笑的声浪便震荡于空气中”。傣族人生性浪漫:“月白风清之夜的田亩里间,处处散布着情歌的音响;纵是白了发的老头子,三杯酒下肚,也会毫无顾忌地高谈风流史,也会在青年人群中向年轻的姑娘调笑。”

  滇西与缅甸接壤,历史上是中国西南丝路的重要通道。当时,缅甸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欧洲现代文明取道缅甸传入滇西。江应樑眼中的土司们,过着可与上海外滩富豪们相媲美的现代生活。他记录下的猛卯安抚司代办刀京版卧室中的物品情况,反映了土司们奢华的生活状态:“1,R.C.A收音机一座(每夜用八十余个小电池收音);2,英造钢琴一架(能自弹);3,小提琴两把;4,吉他一把(弹中、西歌曲,指法极熟);5,京胡及广东腕胡各一把;6,留声机一台;7,英造双筒猎枪二枝;8,新式手枪若干技;9,手提机关枪一挺;10,德造120及135照相机各一部(能拍摄及自己冲洗)。”

  江应樑在滇西考察的过程中,不畏艰辛,以科学、专业、详实的历史学、人类学成果获得同行的认同,连土司们对此都赞叹有加。正如当时的遮放宣抚司副使多英培赠江应樑条幅所言:“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冬,江君应樑奉委来滇调查我边民族,不避风霜之苦而抵我边陲,凡居深山峭壁之村,虽有烟瘴之地,亲临其境,亲睹夷民,一切风俗人情皆详细,所得语言,细心翻译,丹野夷茅厦、男女老少均摄影留为志。且风姿大雅,举止端庄,尤其做事精敏,令人钦佩耳。”

  在50余年的傣族研究中,江应樑在扎实的文献考据、田野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傣族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世俗生活、宗教生活、民族关系等都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完成了《滇西摆夷研究》、《滇西摆夷之现实生活》、《摆夷》、《云南摆夷的生活文化》、《傣族史》等8部专著,论文30余篇,共约200万字,成为后人回顾傣族研究史乃至西南民族研究史中不能忽视的学者。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3-4-11 08:13

多珍贵的资料。是所有民俗学者的榜样。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3-4-12 08:38

中国民族学一代开拓者。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4-17 14:32

江老田野的精神和态度,影响吾辈甚深,德宏傣族的研究也还有进一步深入的必要。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3-4-18 08:36

杨堃、方国瑜、江应樑三学者,奠定了云南大学民族学研究坚实根基。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