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解读中国叙事文学的故事主题 [打印本页]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3-3-25 16:16     标题: 解读中国叙事文学的故事主题

刘 杰

2013-3-22 16:01: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03月22日

  中国叙事文化学直接而重要的理论源泉是西方的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主题学发轫于19世纪德国学者格林兄弟在民俗领域的研究,主要探讨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发展变异。在中国,顾颉刚、钱南扬等学者也曾采用类似方法研究本土的故事传说。主题学要取得长足发展,需要在理论深度和个案探索等方面继续努力,而中国叙事文化学是借鉴主题学又有别于主题学的一种新型研究方法,其目标既不是母题情节类型,也不是某部完整的作品,而是具体的单元故事,它将传统的历史考据学方法与西方实证主义相结合,用以解读中国叙事文学的故事主题。

  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有益探索

  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研究由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第一,编制中国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第二,对各个故事类型进行个案梳理和研究;第三,相关理论的总结与归纳。目前在这三个方面均已出现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宁稼雨《先唐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一书,运用主题学方法对中国先唐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的流传演变情况作了一次总体整合研究。全书参照国际民间文学领域通用的“AT分类法”,将先唐叙事文学的主题故事分为天地、神怪、人物、器物、动物、事件六大类,展现了同一主题在各种文体形态中的流变情况,第一次将叙事文学的文本文献纳入考察视野,从而区别于以往主题学以民俗文学为主要编写对象的惯例。类型索引的编写,为之后的个案研究提供了分类原则和备选范围。

  对故事主题的个案研究,或以人物为中心,或以事件为中心,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尽可能完整的爬梳整理,体现了该研究方法对校勘、辨伪等中国传统文献学的继承和发扬。在此基础上,研究者选择与此相关的一些文化现象进行探讨,并在参阅主题类型索引的基础上,对具体的故事主题进行了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探讨。

  此外,相关的理论探讨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宁稼雨《主题学与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建构》、《木斋〈古诗十九首〉研究与古代叙事文学研究的更新思考》、《故事主题类型研究与学术视角换代——关于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学术设想》,刘杰《主题学对中国叙事文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借鉴意义》等。《天中学刊》2012年第3期和第4期“中国叙事文化学”专栏分别刊出了郭英德《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学理依据》、陈文新《叙事文化学有助于拓展中西会通之路》、张国风《中国小说、戏曲研究新视角——简评宁稼雨中国叙事文化学理论》和宁稼雨《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为何要“以中为体,以西为用”?——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丛谈之一》等文章。这些文章从理论源泉、系统建构、学术价值等方面对中国叙事文化学进行了学理探讨。

  一些学术期刊还开辟了中国叙事文化学专栏,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如《九江学院学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栏目2012年第2期设有“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专栏,《天中学刊》也曾开设“中国叙事文化学”专栏。

  为文学研究带来新视角

  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方法,中国叙事文化学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叙事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打破了文体和作品之间的界限。以文体为界限、以作品为基点的研究作为一种被普遍接纳的研究方法,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然而,过度强调文体差异和作品风格往往带来一些问题。中国叙事文化学关注故事主题的发展演变情况,故事主题类型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文体和单篇作品范围界限的突破和超越,其视野不再仅仅局限于小说、戏曲、诗歌、散文等这些文体界限和单个作品的单元区分,而是把故事主题相关的各种文体、不同作品中的相关要素重新整合为新的研究个案。

  其次是弥补了人为分割文学发展史带来的一些不足。为了研究的方便,学者往往将文学发展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文学史的分期方法种类繁多,最为常见的是按朝代更迭划分。这固然反映了文学与外部环境尤其是政治因素的关系,然而,文学的发展步伐未必与外在环境完全同步,文学的发展历程并不完全取决于外在因素。中国叙事文化学在探讨故事主题发展演变时,打破了以朝代更迭划分文学发展阶段的惯例,注重某一故事主题发展演变的延续性和传承性,由此,文学发展史的参照系由外部因素变为文学自身,这为文学史的探讨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此外,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出现,也将对文学观念、文学史书写、文化视野等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