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讨论】民俗学发展重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打印本页]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3-3-19 18:20     标题: 【讨论】民俗学发展重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和讯网 2013年03月06日15: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作者:翟江玲

  【核心提示】民俗学要进一步发展,除了要不断提高其学科地位,重点还是在于加强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蛇年春节期间,大江南北“庙会”纷纷登场,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成为重头戏。然而,在民俗产业日趋兴盛的当下,民俗学的发展却不容乐观。如何从学术层面理解民俗?民俗学怎样从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记者最近就此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采访。

  “新民俗”界定须谨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万建中表示,民俗就是一定人群在特定时空中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与生活情感。它有两层含义,一是看得见的民俗行为,二是看不见的民俗内涵这种内涵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愿望。

  “民俗有一种惯性,平时似乎感觉不到它对我们的生活作出什么规范,但其实,它无形中规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一旦有人偏离了民俗的轨道,周边的人都会千方百计把他拽回来,这就是民俗的力量。” 万建中对记者表示。

  有民俗学者表示,我国是传统的农业文明国家,文化传统多与农业文明有关,因此,民俗活动应重在恢复和保留传统。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民俗中增加了诸多新的形式,人们称其为“新民俗”。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的刘宗迪教授认为,新民俗的出现是正常现象,势所必至。但是,一种行为方式只有在一个民族或地区中世代流传,深入人心,为百姓祖祖辈辈循行不辍,并且凝结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价值,作为一种文化潜移默化地教化着人们的德行、慰藉着他们的身心、维系着世间的礼仪和秩序,成为连接一个族群过去与未来、生者和死者的文化纽带,成为一个族群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才可称得上是风俗或民俗。因此,我们并不能把时下一些流行一时的、取代了传统风俗的做法都视为“新民俗”,比如手机短信拜年,只能视为传统拜年风俗在现代通信条件下的自然延伸,而并不具有独立的民俗价值。

  在“新民俗”不断出现的同时,还有一种现象,即用传统的再生产方式,把传统民俗重新组合、排列、展示,赋予其新的含义,这也给民俗学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

  民俗学尚缺乏学术独立性

  目前,民俗学理论研究状况如何?刘宗迪认为,民俗学者贡献的过硬的、真正能够传世的学术成果还比较少。现在中国民俗学看起来似乎很热闹,但这种“热闹”很大程度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当前,民俗学还缺乏学术上的独立性。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石奕龙教授认为,民俗学作为一个学科,其本身就缺乏理论支撑,全国民俗研究方面的期刊也相对较少。传统的民俗学偏重于“俗”,基本上是描述,没有作什么讨论,民俗学本身没有太多理论方面的诉求。

  万建中表示,民俗学是人文色彩很强的一门学科,实践性也很强,这门学科确实要体验才能理解。所以,中国的民俗学者多分布在地方,因为只有当地的学者才真正了解自己地方的民俗。当前,民俗学理论研究队伍薄弱,年龄结构不合理,现在开设这个学科的高校也不多,并且在专业培养上几乎没有本科阶段。即使已经开设了民俗学相关学科的高校,由于教学时间与经费的限制,学生只能坐在教室里,不能深入开展田野调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的纵深发展。

  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有学者指出,民俗学要进一步发展,除了要不断提高其学科地位,重点还是在于加强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万建中认为,民俗学在学科研究中要特别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两个环节不可或缺。石奕龙提出,“俗”只是文化的一部分,研究文化要有一个全面考虑。与此相关,民俗学跟群体观念有关,都以本土文化为主,多是同一文化下的亚文化研究。而文化人类学是对不同民族的研究,当前民俗学可借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多参考文化人类学学科发展模式进行学科建设。

  刘宗迪认为,民俗学学科发展重点在于培养引领学科发展的学科带头人,提出并认真研究和回答为学术界、知识界所普遍关心的、关乎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现实境遇和未来命运的重大问题。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3-19 23:23

民俗学不适合开本科专业。
作者: 孟令法    时间: 2013-3-29 18:39

我认为,民俗学学科体系建设固然重要!民俗学人才培养更重要!而且,要将培养出来的人才放到适合的位置,说白了,他们要有一定的就业市场,才能把民俗学研究继承下去!这才是最切合实际的!说其他,都是白说!因为既得利益者,从不会考虑无利益者的利益!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3-3-30 21:49     标题: 回复 3# 的帖子

别的问题都是不是学术层面的问题,比如、资源、就业、利益,那是我们每个人活着都要去争取的。谁都不会马虎。
民俗学最大的缺点就是对理论的不认同,很多好的概念和理论出来,大家不以为然,也不去相互“吹捧”。。。这一点人类学很明显,他们很喜欢互相吹捧。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3-30 22:30     标题: 回复 4# 的帖子

我也认可,这个问题首先是学术的定位,如果牵涉到权力、资源分配,我想放诸任何学科都有这个问题,不独属于民俗学一家。

民俗学的概念和理论出不来,个人以为,有学者对“民俗”的认知本身出现了偏差,不能理解“民俗”不是自然的实在,而是我们学者的建构,因而出现社会学化和人类学化的呼吁,就好像我们无立锥之地,开始焦虑和不安。首先自己的认同和表述非常重要,因而不适合总是以个案来批评大框架。其实,我们应该向最大公约数寻找可能性,不宜过于另辟蹊径,造成很多术语重复、叠加又排斥。此外,如果现在其他的学科还认为民俗学主要是在做传统之“俗”的描述,恐怕本身也存在问题,当然更说明了咱们自己学科建设给外界的导向也有问题,更重要的可能是第一个问题还没解决得彻底。

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3-30 22:43

我觉得池子说的最大公约数,和对外界的向导。有一个例子,就是近年来媒体对“民俗”的报道现象。无论是电视、报纸还是网站,对清明节、春节、殡葬等的报道,可以看出他们理解的民俗是什么。他们很少提及“民俗学”怎样认为,而认为民俗就是民俗,不证自明,运用的相当自如。比如“传统民俗濒临消失”、“专家呼吁保护民俗文化”等这样的语言。给人感觉他们提及民俗,就好像剪纸、门神、春联那样自然而然,没啥好解释的。这样的媒体舆论导向,使受众据认为民俗没啥好研究的,就那样呗,好能整出朵花来?或者就是资料学。这些生活在民俗之中的“民”就觉得这个里学术太远,根本不能和物理、数学、哲学相比,因为这对于“民”来说并不陌生、并不难懂,甚至他比我们懂。
但这恰恰是民俗学的特殊性,我们研究的对象恰恰是把学术视为对象的对象。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3-3-31 10:12     标题: 回复 6# 的帖子

多多的这种理解比较恰当的抓住了我们学科的特殊性,就是一定要去倾听他们是怎样表述民俗的,所以学者发声也一定要注意你是代表谁在诉说,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是民的一部分,但是我们是研究我们自己的那一部分民,所以我们对民俗的体验和概括难免会有不同,老百姓可能用最现象学的方式表述了民俗是什么,但是学者却要把这个现象学的思维过程说清楚,这就难了。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3-31 11:10     标题: 回复 7# 的帖子

学术的“民俗”与民众的“民俗”一定要重合吗?多大的程度重合?学者的综合性成果能否建立一个整体性的“生活世界”?这个已经有周星、吉国秀两位老师讨论了。我觉得他们的思路很好,注意到了表述的差异,也明确了我们学术的有限性。正是因为存在研究主体和生存主体两个世界,因此不能老是对“民俗学”求全责备,不然就有杀人马者道旁儿的嫌疑。当然,时过境迁,现在学术界对任何学科的建设都是紧绷着一根弦的,咱们能够摸着石头过河犯犯错(何况咱们也没出多大问题)再修改的空间不是很大了,必须要成熟理性地逐步往前推进,所以啊,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滴。

我们不能听风就是雨,别的学科是要作为参照系,但是没有自己的时间轴,就真的容易不知所云,更不知道箭头指向何处。生活世界是重要,但是民俗事项真的就要弃之如敝屣,就没有任何学术阐释力(刘晓春教授与杨利慧教授的反思)?为什么历史学也会提出通过民俗研究历史,到底是因为“民俗学的学科建设”是伪命题,还是这根本就是任何人文学科研究的起点、切入点呢?我觉得这些问题还要想清楚些,以后才会更利于我们与其他学科的对话。最近在读某本人类学作品和孙郁《谣俗谱》,发现他们解释自己使用某种概念的原因是“民俗学的概念还没有确立”(早期中国民俗学的概念建构),说明外界已经在使用或者兼顾我们的研究成果了,只是还很少,但是情况应该还乐观吧。当然,我也不是认为要圈养“民俗学”,只手遮天,只管咱们一亩三分地,别人就不准在里面蹦跶了。

回到多多说的那个例子。我倒是觉得这样才是好的。民众有民众的表述,学者其实也参与其中的知识体系建设,因为有一些时候,民众生活于其中,他们并不会有非常大的反应,“原来,这个很有价值”,“这种文化还要保护起来”。还要理解我们是在表述民众话语的同时,也表述了我们自己,但是我们不是替民众说话,民众和民俗文化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否则我们在“改造民众”的时候,自己的思想可能也会被“改造”,还会让主体回避他们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这个有前车之鉴。因此,要倾听谁在说话,但是观念更重要。

你们说呢?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3-3-31 16:06

引用:
原帖由 南池子 于 2013-3-31 11:10 发表
学术的“民俗”与民众的“民俗”一定要重合吗?多大的程度重合?学者的综合性成果能否建立一个整体性的“生活世界”?这个已经有周星、吉国秀两位老师讨论了。我觉得他们的思路很好,注意到了表述的差异,也明确了我 ...
你这个思想倒是跟田老师所说的——民俗学是参与文化建构的学科——很相似!这也是符合现代科学精神的!
作者: 风林火山    时间: 2013-4-2 20:04

这个话题很好啊
大家继续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