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读冯骥才委员提案有感
[打印本页]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3-3-9 22:25
标题:
读冯骥才委员提案有感
读冯骥才委员提案有感
中国网-资讯中心 china.com.cn/info 时间: 2013-03-08 责任编辑: 余乐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在今年的“两会”上,踊跃递交议案、提案。纸媒、网络相继“晒”出一批主旨鲜明、内容厚实的议案、提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关于建议政府不要建庙的提案》即是其一。读毕,感慨系之。
我国法律有明文规定,建造宗教建筑必须经过宗教管理部门审批,但古庙的重建因属文物范畴而除外。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便打起文化牌,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招幌,重新建造早已消失灭迹的古庙。应当承认,我国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历朝历代留存下来的古庙比比皆是,就连穷乡僻壤的贵州山区也散见古庙,它们为华夏文明标定了一个历史血型。就我所看到的极有限的文化资料和相关资讯,我国古庙的消失灭迹主要缘于:一是岁月的侵蚀,历史悠久的庙寺自然倾塌;二是地震、暴洪等自然灾害及兵燹战火,令古庙顷刻化为乌有;三是现代的城市建设,将一批古庙一拆了之。令世人惊诧的是,那会儿人为地拆除富有历史密码的古庙,这会儿却有众多的“仿古庙”拔地而起,豪华装修的锤音正叮当作响。
冯骥才委员在提案中指出:“这些‘重建’的古庙没有靠得住的史料依据,大多凭些口头的传说与记忆,想当然地干起来;而且为了‘再现历史辉煌’,盖得愈大愈好,以彰显‘文化政绩’。”这些既乏历史底谱又无文化底蕴的古庙,倘真要说是“文物”,那它前面应加上一个字:“伪”!前年,我去开封旅游,徜徉了一回“宋街”。这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地方政府投资了上千万元的仿古建筑,从楼牌到屋宇,从铺肆到店幡,从路面到饰品,规模、规格一如当年,甚至有的营业员身着宋代的服饰,那里也重建了古庙,尽管它富丽堂皇,但给人的感觉则是虚幻和滑稽,不可能有些许的历史回味和文化的熏陶。恰如冯骥才委员提案所云:“修起来的是毫无历史文化价值的东西,是不是有几个建筑就恢复了大唐大宋呢?”这一诘问,颇为着力!
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凸显自己的“文化政绩”,为了打造所谓的“旅游品牌”,竞相重建古庙,结果呢,大多成为现实的败笔,倘若留存之,则将会遗为历史的笑柄。冯骥才委员在提案中对此作了深刻的抨击:“这种做法是对城市的进一步破坏,把历史原物销毁之后弄一个‘垃圾’。这‘垃圾’都不好清理,还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占用了大片土地,最后则由国家买单。”显而易见,对地方政府重建古庙叫停,不仅是节约财政开支,更是澄清历史文化的源泉。
某些地方政府一面在执意重建古庙,一面却肆意拆除包括古庙在内的古建筑,前者与后者一样,绝非什么“文化政绩”,而是对历史的泼污、对文化的亵渎。我们在叫停重建古庙的同时,亟需花财力、精力、智力切实保护好所存无几的古庙。记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处处长阿*雷德尔女士对保护包括古庙在内的古建筑说过这么一番话:“对于保护古建筑的大原则,首先是必须遵循古建筑的真实性,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材料上。如果为了加固而使用替换材料,就必须使它显而易见,不能成为旧材料的一种模仿。还有一个原则,就是停止重新修建那些完全损坏的部分,在虚构开始前就应停止”。你看,连“重新修建那些损坏的部分”都应该“停止”,遑论整个古庙的“从无到有”的重建!我想,依法保护古庙等古建筑,与冯骥才委员提案叫停重建古庙,从精神内涵而言,乃是一脉相承的。
作者:
柳倩月
时间:
2013-3-10 20:22
信仰早已失落,真庙且忆渐渐做古,更何况假庙……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