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山西文化名人——傅山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师大李娟
时间:
2013-3-8 09:19
标题:
山西文化名人——傅山
傅山是山西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学者,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医药学家等等。他不仅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面对外来少数民族对国家的侵略,他更是表现出了非凡的气节。同时,他关心百姓,医术高超,深受老百姓的爱戴。直至今日,傅山一生中足迹所至之处,仍然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故事,建有许多傅山庙。在百姓心中,傅山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学者,更是一位亲民爱民,能够保佑他们的神明。
作者:
华师大李娟
时间:
2013-3-8 09:22
标题:
傅山生平
《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八·遗逸二》
傅山,阳曲人。六岁,啖黄精,不谷食,强之,乃饭。读书过目成诵。明季天下将乱,诸号为搢绅先生者,多迂腐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少媕冘。提学袁继咸为巡按张孙振所诬,孙振,阉党也。山约同学曹良直等诣通政使,三上书讼之,巡抚吴甡亦直袁,遂得雪。山以此名闻一下,甲申后,山改黄冠装,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继咸自九江执归燕邸,以难中诗遗山,且曰:“不敢媿友生也!”山省书,恸哭,曰:“呜呼!吾亦安敢负公哉!”
顺治十一年,以河南狱牵连被逮,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门人中有以奇计救之,得免。然山深自咤恨,谓不若速死为安,而其仰视天、俯视地者,未尝一日止。比天下大定,始出与人接。
康熙十七年,诏举鸿博,给事中李宗孔荐,固辞。有司强迫,至令役夫舁其床以行。至京师二十里,誓死不入。大学士冯溥首过之,公卿毕至,山卧床不具迎送礼。魏象枢以老病上闻,诏免试,加内阁中书以宠之。冯溥强其入谢,使人舁以入,望见大清门,泪涔涔下,仆於地。魏象枢进曰:“止,止,是即谢矣!”翼日归,溥以下皆出城送之。山叹曰:“今而后其脱然无累哉!”既而曰:“使后世或妄以许衡、刘因辈贤我,且死不瞑目矣!”闻者咋舌。至家,大吏咸造庐请谒。山冬夏著一布衣,自称曰“民”。或曰:“君非舍人乎?”不应也。卒,以朱衣、黄冠敛。山工书画,谓:“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人谓此言非止言书也。诗文初学韩昌黎,崛强自喜,后信笔抒写,俳调俗语,皆入笔端,不原以此名家矣。著有霜红龛集十二卷。子眉,先卒,诗亦附焉。眉,字寿髦。每日出樵,置书担上,休则把读。山常卖药四方,与眉共挽一车,暮抵逆旅,篝灯课经,力学,继父志。与客谈中州文献,滔滔不尽。山喜苦酒,自称老糵禅,眉乃称小糵禅。
作者:
华师大李娟
时间:
2013-3-14 23:42
标题:
傅山传说
太原一位有钱人,对傅山先生十分敬仰,屡屡向傅山求画而难得。傅山见其心诚,便对其说:“今年八月十五夜里,我可以为你作画一张,但到时还得看你我有无缘分。如果那天晚上没有月亮,这画我是断然画不出来了”。对方一听欣然不止,心想,八月十五晚上,岂能无月?到了八月十五,便早早将傅山请入家中后花园,先摆好酒宴,又设起书案摆上文房四宝,请傅山临场作画。但偏偏天上浓云密布,傅山让留下一名家人伺候,命主人和其他人全部离去。然后,傅山便边饮酒边作画。饮酒到微醉时,提笔泼墨,在纸上挥洒自如浓墨淋漓,傅山本人也手舞足蹈,整个身体也如癜似狂了。那名奉命伺候傅山作画的家人不知究里,以为傅山酒醉欲倒,急忙上前一把抱住了傅山。傅山的话兴被无辜打断,掷笔与地,叹道:“你败了我的画兴,这画是画不成了。”说毕,不辞而去。待那家主人问讯来到后花园时,只见书案上宣纸洁白,上面一团浓墨,并未再画出其它形状。因是傅山遗稿便不忍心扔掉,小心放回书房,展到书案上想在请傅山先生完稿。不料,这纸上的那一团浓墨中突然透出银光,竟照亮了整个书房。细看时,原来那一团浓墨分明是一团浓云,隐藏在这团浓云中的一轮明月,正在走出云团吐出一团光华。
作者:
华师大李娟
时间:
2013-3-14 23:53
傅山先生的传奇故事 2011-08-05 00:59:04| 分类: 民间故事 | 标签:文化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傅山活着的时候,人们尊称他为“医圣”;傅山逝世后,多少年来,人们都称他为“仙医”。清代笔记《柳崖外编》、《柳春浦编》、《茶余客话》、《鸥陂渔话》中记录了关于傅山医病的不少民间传说,甚至连刘绍 所撰的《傅青主先生传》也收录了两则传说,以证明傅山“医术入神”。这些传说究竟是不是信史且不论,但从
中可见人民群众对傅山的崇拜,则是无疑的。下面选介几个传说故事。
诊断巡抚母亲的相思病
傅山先生精于医道,晚年名声更大。对那些当官的、慕名而来访的,如果是求医看病则见,否则就拒绝见他们。山西某巡抚久闻其大名,早想见他,就是见不到。有一次傅山拄着拐杖在太原郊外散步,某巡抚恰巧路过那里,当离傅山只有半里之遥时,一位衙役报告巡抚:“前面拄拐杖的老人就是大人早就想见的傅山先生。”巡抚急忙派骑卫去追,巡抚乘坐的轿子也加快了速度跟上去。谁知傅山先生的脚步并没有加快,也不回头看后面,依旧悠悠散步,可追了十来里路,还是追不上,彼此的距离竟一点儿也不见缩短。那位巡抚只好说:“算了吧,不要再追了,傅先生大概是不愿见我吧!”又一日,巡抚的老母亲得了病,巡抚吩咐阳曲县令去邀请傅山先生。傅山先生说:“看病可以,可我不见那些达官贵人。”阳曲县令应承:“行。”傅山来看病,巡抚只好遵嘱回避,让县令代陪傅山给巡抚的母亲诊病。傅山给巡抚母亲把完脉,发怒说:“偌大年纪,怎能得了这病!”也不立方,拂袖而去。县令硬留住他,再三婉转地叩问病情,傅山开始不作声,后来才说:“是相思病,昨日午间起病。”傅山离去后,巡抚赶忙询问诊断情况,县令无言以对。可是巡抚之母在内室已听到傅山的话,叹息一声,说:“傅先生真是神医呀!我昨天午间翻箱笼,偶然看到你亡父的靴子,就得了病。你应当把此事如实告诉傅先生。”巡抚托县令把此事内情转告傅山,傅山只开了一服药,就治好了巡抚母亲的病。
(故事见于《柳崖外编》,既表现了傅山的人品高洁,又表现了傅山诊脉水平之高。)
巧治民妇气鼓
有位妇女,因为丈夫好赌,劝说无效,夫妻间就互相吵了起来,还被丈夫掴了一巴掌,气闷之下,得了气鼓。其丈夫这下着急了,去找傅山先生,说明情形,请先生诊治。傅山问清情况后,好像很随意地拣了几把野草,告诉他:“你拿回去,每天在你女人面前用慢火煎药,而且必须和颜悦色,低声下气。除了亲自给你女人侍奉饮食外,就一心一意地煎药,一天熬十几次。”那位丈夫按照傅山的吩咐去办,果然不到3天,妻子的病就好了。有人感到奇怪,野草怎能治病,况且怎么会好得这么快?傅山说:“病刚刚得了,还不是什么大病,用不着吃药。我以草为媒,让其夫日日侍奉,尽心尽力,平其心而和其气,就足以治好她的病了。”(故事见于《柳崖外编》,说明傅山治病之巧,实际上采用的是相当于现代的“心理治疗”、“精神疗法”。)
巧治妒妇腹痛
有一位妇女嫉妒心很强,闻听丈夫有了外遇,非常恼火,忽然肚子痛起来,痛得在地上直打滚。她的丈夫急忙赶去求傅山先生,傅山问明病情,让他找个破瓦罐,放在妻子床前,捣上一千杵,将其末服之,疼痛立止。按傅山先生的吩咐去做,果然立竿见影。
(故事出自刘绍 撰《傅青主先生传》。其事与上则《巧治民妇气鼓》类似,也是“心理治疗”。)
诊老人痰涌不死
有一位老人,痰涌到喉咙里,呼吸十分困难,眼看要断气了。他的家人一面准备后事,一面抱着一线希望请来傅山先生。傅先生诊断后说:“没有死,也不会死。”随即让老者的家属快把大蒜捣成汁,给老者灌下。蒜汁灌下去不久,老人便大吐起来,吐了好几升痰涎后人便苏醒过来。
(故事见于刘绍 撰《傅青主先生传》,难能可贵的是傅山以民间验方中的很简捷的办法救了老人一命。傅山读过很多医书,但他十分注意搜集民间验方,这从他现存的著作和手稿中即可找到证明。)
治少妇临盆昏厥
有位青年妇女,在临盆分娩时昏厥过去,长时间没有苏醒。家里人眼看人已昏死,便准备后事。她的邻居跑遍城关才找到傅山先生。傅山给少妇诊脉后便拿出银针,几次针刺妇腹后,那位妇女竟苏醒过来,安然分娩。她家人好奇,傅山告诉他们:小儿握住母心,所以闷绝。针刺之后,小儿放手,母亲自然无事了。你们看小儿手上一定有针刺的痕迹。家人细看,果然如此。
(故事见于《仙儒外纪》,说明傅山诊断高明而精于针灸。故事中所说“小儿握住母心”,是中医的一种解释方法,并非实际握住心脏。)
一剂治愈头晕险症
有位在北京经商的山西人,经常头晕目眩,必须用布将头裹紧,才稍好一些。就是在炎热的夏季,犯了病,也得用布裹上。他在北京找了一位名医,诊断后对他说:“脑髓已空,无药可救了。你赶快起程,或许还能活着赶回家去。”商人听了医生的话后,即刻起程。回到太原后,遂向傅山求救。傅山说:“症是险,尚可救。”给他配了一服升阳补髓之药,并让其找七顶年轻力壮后生所戴过的衬帽,油腻愈多愈好,煮成浓汁,再与煎好的药配在一起服用。结果只服了一剂,就治愈了那位商人的重病,使他恢复了健康。
(故事见于《仙儒外纪》)
望诊断生死
有一伙青年后生正在临街盖房施工,远远望见傅山先生向这边走来,其中一人说:“人们都说傅先生医术高,我们何不装病试探试探他。”便有一位小伙子从脚手架上一跃而下,假装有病。众人上前拦住傅山,说:“他病了,请先生给他诊治。”傅山停住脚步,望一眼那位青年的气色,大吃一惊,道:“他已经是个死人了。”众人听了大笑,都不相信。傅山说:“肠子崩断了,已经无法救治。”那青年突然大叫肚疼,众人把他抬起来,刚到家门口就断了气。
(故事见于《柳崖外编》,说明傅山望诊技术之高明。)
看书法断生死
傅山在一次酒醉后作了一幅草书后便睡了。他的儿子傅眉也善于书法,看见父亲的书法作品就模仿了一幅,悄悄地把父亲的书法换走,想看看父亲能不能分辨出来。傅山醒来后,看到桌上的书法,心情闷闷不乐。儿子见此情形,便问父亲为何不高兴?傅山叹了口气,说:“我昨天醉后偶书,今天起来看了看,中气已绝,大概我不久于人世了。”傅眉听了,大惊失色,就把自己换掉书法作品的事告诉父亲。傅山听了,更是难受,叹口气说:“如果真是这样,恐怕你等不到新麦上场了。”结果真如傅山所言。
(故事见于《柳崖外编》)
神治相思病
那年,山西蔡巡抚的母亲病了,请了多少名医也诊不清病症,他便亲自上门请傅山,并将傅山接到了衙门。
傅山为蔡老夫人作了细致的诊断,然后便请老夫人回后堂休息,并屏退左右对蔡巡抚说:“老夫有话直说,实不相瞒,据我判断,令堂得的是相思病。” 傅山的话音刚落,蔡巡抚的火腾地就上来了。他
怒不可遏地大声喝道:“来人,给我把这个倔老头子拉下去。”原来蔡巡抚的母亲早年丧夫,但贞洁自守,所以母亲在蔡巡抚的心中,真可谓冰清玉洁一般的神圣。不料傅山却说母亲得了相思病,怎能不让蔡巡抚大发雷霆之怒呢!
但就在蔡巡抚发怒吼叫时,忽然从屏风后面传来老夫人的叫声:“儿啊,千万不可这样对待傅山先生。”蔡巡抚一听母亲的声音,只得将怒气压了下去。蔡老夫人从屏风后哭着走了出来。她说:“儿啊,正是前一段我在整理箱子,偶然翻出你父亲从前穿过的一双鞋,从那以后,我就烦躁不宁,食欲不振。我刚才在屏风后面听到傅山先生说的完全是实话,傅山先生真不愧是当世神医呀!你可千万不要错怪了好人,让他好好为我诊治下药就是了。”
蔡巡抚一听,简直给惊呆了。他马上赔着笑脸对傅山先生说:“刚才卑职有失体面,对老前辈多有冒犯,还请老先生多多海涵。”说着就对傅山先生一揖到地。傅山见状赶忙抬手阻止道:“不必,不必,我们医生以救人活命为天职,我尽心看病下药就是了。”
后来,蔡老夫人连服傅山几剂草药,果然病很快痊愈,身体也康健如初了。
作者:张中伟
傅山借驴
秋分前后,是山民采药的最佳时节。可当儿子傅眉向傅山提出采药一事时,傅山却显得犹豫起来。傅眉似乎猜出了父亲的心事,于是说道:“爹,咱们借对门王狗毛的毛驴用用吧。”
王狗毛是松庄村里有名的刁钻狡猾之人,平常谁也不愿意与他打交道。但这次采药路远,出于无奈,傅眉还是向王狗毛家走去。对门的王狗毛早就想得到傅山的一幅画,但苦于没有机会。这次傅眉来借驴,不正是一个大好机会吗?王狗毛痛快地答应了傅眉。 借驴回来,傅眉便与父亲进了山。但由于采药太专心,等傍晚收拾回家时,发现毛驴不见了。傅山对儿子说道:“回去照驴钱送过去,让他重买一头。”于是雇了脚夫,挑着药材回家了。
再说,王狗毛见自己家的毛驴跑了回来,就藏了起来。他想,等傅眉来了装个大方,趁机让傅山给画上幅画。回到家后,傅眉就拿了几十两银子来到王家。哪想王狗毛这次特别大方:“一头毛驴,丢就丢了,何必那么认真。”死活不肯收钱。最后终于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你们要过意不去,就让你爹给我画上一张画吧。” 傅山三涂两抹,就画好了一头驴。傅眉一看:“怎么没有眼睛?”傅山说:“行了,送去吧。”傅眉将画送到了王家,王狗毛高兴坏了。
一天,从外地来了一位画商,看了画后说:“可惜是头瞎驴,要点上眼睛就更值钱了。” 王狗毛把画取下来,自己点起眼睛来。只见笔墨点处,那毛驴竟眼开脖动尾巴甩,似乎要跃下纸来。 等画商再来,王狗毛打开画轴一看竟是一张白纸。原来,傅山的画是神笔,凡飞禽走兽一旦点睛便会离画而去。贪心的王狗毛不知其中妙处,落了个鸡飞蛋打的下场。
作者:张中伟
傅山送给女儿做陪嫁的门帘
相传,傅山与妻子张氏除生了儿子傅眉外,还有一女,小名叫贇儿。到贇儿出嫁时清朝已入主中原,傅山家财散尽,拿不出值钱的陪嫁。出嫁前一天,傅山把女儿叫到面前说:“贇儿,明天你就要出嫁了。咱家现在没有象样的嫁妆给你,爹爹就送你一条门帘吧!你要记住去了婆家门帘要挂在家里的墙上,不要挂在门上。”贇儿感到特别奇怪,但也不便多问,心想先收起来以后再说吧。
第二天,洞房花烛之夜,贇儿拿出陪嫁的门帘按照父亲所说挂在墙上和女婿一起观赏起来。原来门帘上画的是喜鹊登梅的喜庆图案。画画得漂亮自不必多说,对于贇儿来说早已司空见惯。等到两个新人赏完画正准备休息时,突然听到了鸟鸣声,寻声望去,只见门帘上画着的两只喜鹊,展翅飞了起来,正在嬉戏。两位新人这才明白,这门帘原来不是寻常之物,怪不得父亲让挂在墙上。
日子久了,贇儿还发现只要头天晚上两只喜鹊飞起来嬉戏,第二天总是好天气,若只落在梅枝上不动,第二天就是阴雨天。这门帘成了今天的天气预报了。
有一天,贇儿一个人在家里没事,又仔细端详起门帘上的画来。她突然发现两只喜鹊都没有画眼睛。那贇儿是何等人,在娘家常见父亲和大哥画画,耳濡目染,也能画上几笔。于是取笔研墨,提笔在手往喜鹊的眼睛处轻轻一点,点好以后,离开门帘正要好好端详,只见两只喜鹊一扑棱翅膀飞起来,在屋里盘旋了几圈飞出去,没影了。这让贇儿好生后悔呀。
几天后,贇儿回到娘家求父亲再画一幅。傅山说:“贇儿,不是爹爹不给你画。我只能画一回,一被点破再画就不灵啦。”
此后,贇儿就再也没机会得到傅山的宝画了。
打“龙眼纸”
西村至今还流传着打“龙眼纸”的方法。
傅山在世时,对西村的农事非常关心。
就在康熙二十年给西村降黄河雨的秋后,傅山开始安排身后之事。这一天他回村把前半年找他求雨的三位老者找来,教给他们打“龙眼纸”的方法,预防冰雹的袭击。在农历二月二日的前一天,村里要公推三个姓氏不同德高望重的人,准备大红公鸡一只,锤子一把,凿子一个,一百张宣纸。到全村人去的最多的石碾旁,一百张宣纸,摞在一起放在石碾中间的眼孔上。等到后半夜即二月二天快亮的时候,大公鸡第一次打鸣时,打鸣声“咕咕咪”一响起就举锤,在声音还未响完前,锤子就打在凿子上,凿子把一百张宣纸打透,这样每张纸上都有了一个眼孔。这样的纸就叫“龙眼纸”。“龙眼纸”做好后,要在二月二这一天发给众人。等到夏天下冰雹时,拿出“龙眼纸”在庭院里焚烧祭天,冰雹就会散去,避免农作物遭受冰雹灾害。直到解放初,西村一直有人在二月二打“龙眼纸”预防冰雹。
说来也怪。多少年来,相距二里的兰村、镇城、尤其是柏板,经常遭受冰雹灾害。而西村却很少冰雹袭击。即使有冰雹,也不会造成灾害。
这也许与傅山先生教给了“打龙眼纸”有关吧。
傅山做法降黄雨
康熙二十年,向阳地区春旱成灾,直到阴历四月中旬还不见一滴雨。连刚开春就拉到地里的粪堆都未撒开,下不了种。于是村里人商量推选黄、王、刘姓三位老者到崛围山找傅山先生想法子。
于是,三位老者起了个大早,吃过早饭,上了崛围山。傅山先生一见是村里来人了。笑嘻嘻地迎上来问:“咱们那里忙吧?下种了吧?”三位老者苦笑着答道:“开春至现在,一滴雨未下,哪能下种呀?”傅山说:“不急,你们先休息,我去做些饭。”说着一边把他们让进屋一边顺手提着小沙锅,做饭去了。不一会儿就见傅山在院里四平八稳走了一圈方步。口中叙叙叨叨,把淘了小米的水,往空中一泼,又进了厨房。三位老者见状,面面相觑,都不知道傅山在做什么,又过了一袋烟的功夫,傅山端着在小沙锅里做好的小米饭和咸菜回来,让乡老们吃。三位老者一看,就这么一小沙锅小米饭,我们三个就是饭量再小也不够吃呀。傅山一看,很热情地给他们盛了满满三碗,端上桌前,说:“三位辛苦了,一大早爬山赶来,一定饿了,放开肚子吃,放心够你们吃的。”三位老者一看那就吃吧。等小米饭一到嘴里也不知是爬山饿了,还是崛围山上水土特别,比自己家里的小米饭好吃多了。三碗饭很快就吃完了,傅山在一旁看看,笑盈盈地问道:“三位老弟再来一碗。”三位老者心里想那么小的沙锅,能放多少东西啊。刚才盛出三碗难道沙锅里还有?就在他们一愣神的功夫,傅山已从他们手中拿过空碗,又给盛满了。看来是真饿了,三位老者把第二碗小米饭也吃了。傅山又给他们盛了少半碗。吃完了,三位老者都说:“吃饱了,再吃就撑着了。”这时傅山才东家长,西家短地询问他们村里的事,就是不提求雨的事。聊了大半晌,傅山说:“你们等我把最后一篇文章写完,到那时也就凉快了,再下山吧。”
傅山叫庙里的小和尚安排他们休息,自己到红叶洞里写书去了。太阳快下山时。三位老者等不及了。起身找傅山告别,傅山告诉他们:“你们要办的事,我已经办了,下山路滑慢慢走吧。”三位老者下山后看到树枝有有青色,地面上也长出许多嫩草,越走越有雨水,直到西村村边时,见街道上有刚流过大水的痕迹。村里人见三位老者归来。忙迎上去问:“你们见着傅山先生了吗?”“见着了”“你们走后,咱们这里下了百年不遇的黄色雨水。”三位老者忽然想起傅山在院子里迈方步,向空气泼淘米黄水,是在布雨。
等到第二天,田里能下脚了。人们下地播种时,只见地里的粪堆不见,已经齐刷刷地长起谷子苗。原来傅山不仅布了雨,就连种也帮着乡亲们下好了。
这一年秋后,西村谷子大丰收,用新米做成了小米饭和三位老者在崛围山吃的小米饭一样香。
西村的等堰
傅山在崛围山时,有一天看到西村方向出现一股青气。他就告诉西村乡民,在西村村南一个叫于家湾的地方做一条“等堰”,头向西北,尾向东南,以防汾河发洪水时淹没农田和村庄。当时于家湾一带都是西村的田地,离汾河堰还有很远的距离,以往发洪水从未淹没到此处,再加上修堰要占地,所以村民有些不愿意修。于是傅山无偿地让出自家正好在于家湾的二亩地,同时被傅山解救落户西村改姓的明朝朱家后代黄来发、黄来达也跟着让出五亩地做了堰基。经过一冬天的施工,总算修好了。但人们抱有侥幸心理,对防洪不够重视,等堰修得质量并不高。到了光绪十八年夏秋之际,汾河水猛涨,越过汾河坝堰,淹没大片农田还不断向北蔓延,直逼等堰。后来水势减弱,最终没有越过等堰。这才保住等堰北面农田的收成。到这时离傅山提议修等堰已经过去二百多年。人们这才意识到傅山多么有远见。就在这年的秋冬季节,人们自发地把被洪水冲刷得汲汲可危的等堰修了个结结实实,并每年加固。以后汾河再发洪水,有等堰等在那里,使西村多年来免受洪灾之苦。
傅山晚年时还嘱咐村里一件事,而未办成。是怎样一件事情呢?这还得从西村的地理位置说起。
汾河从兰村烈石口出来后向南流,到小留村遇阻折向东去。当时的西村正好处在汾河河湾里,是最易受洪灾的位置,但由于有等堰守在那里,却也多年无事。但洪水除了淹没农田还有一种危害,就是冲走河沿边的土地。所以,当地有句俗话:“卖豆腐的置下河湾地,浆里来水里去”。意思是,卖豆腐的辛辛苦苦成天在做豆腐的浆水里泡着双手,挣下钱买下了较便宜的河湾地,等到雨季又被洪水冲走了,等于白干。可见洪水冲走土地虽然不象洪灾淹没农田那么面积大,但每年或多或少都有发生,逐年累积起来损失也是很大的。傅山早年就看到了这种危害。于是在晚年嘱咐村里的保长,向村界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和四个角上运土堆起土堆,再栽上柏树。柏树就会越长越多,护住土地。结果,保长未听傅山之言。据老人们回忆从清朝到解放前被洪水冲走有九晌土地。若不是有等堰守在那里,还不知道现在如何呢?
直到现在,去西村叫于家湾的地里,还依稀可见明显高出南边田地的土埂。等堰离汾河坝堰仅百米之遥。
接着上回讲
南方画家朱耷,看过傅山家的影壁墙后,觉得画是不错,但也觉得有些乡土气太浓,蹬不得大雅之堂。于是就约傅山切磋画技。傅山慨然应允。
傅山是什么人,切磋画技的消息太震动啦。到了约定日期,太原府的知名人士都来观赏。双方约定同画《农夫乘凉图》。
等画好以后众人上前仔细观瞧。只见两人的笔力、构思,也都差不多,一农夫于树下乘凉。朱耷画的是农夫席地而坐。傅山画得是农夫坐在自己的一只鞋上,那只光脚便搁在穿鞋的脚上。朱耷十分自得,以为自己稳操胜券。便说:“傅山,你那位农夫坐鞋伸脚,不雅吧!”傅山听后微微一笑,随即画笔一点,只见那位农夫站起身来,穿鞋戴帽,下田干活去了。这一下把朱耷和众人都惊呆了。惊讶之余大家齐夸,傅山的画真是画活了,画绝了。朱耷也对傅山佩服得五体投地。
傅家门前的影壁墙
明朝时,傅山先生的住宅在西村前街一代,因离汾河近,地势低洼,非常潮湿,到清朝顺治初年,迁移到现在新兰路南面。那时候傅家处于兴旺时期,生活很富裕。宅院修得很象样子。大门前还建有个大影壁。刚建成时,他家人说要在影壁上写个“福”字,傅山先生说:“我画一幅画吧。”于是提笔在手,刷刷点点把当时西村古貌画在了墙上。只见画中远处是巍峨的崛围山,蜿蜒的汾河水从山脚下流过,垂柳成荫,两岸稻田千顷,偌大的西村就座落在汾河湾里。使人一下子想到了先生“西村带河曲”的词句。在村庄北面,有一座石板小桥,桥两旁有两块光溜溜的大石头。一个樵夫,赤着双脚坐在大石头上。一旁放着一担干柴,柴担旁丢着一只鞋。看样子樵夫砍柴归来,想在石头歇一歇再回家。
来来往往的人都夸这画画得好,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尤其是樵夫画得面目传神,活灵活现。
过了一段时间,南方一个叫朱耷的画家路过,被影壁墙上的画吸引住了。一打听才知道这是有名的傅山先生的家,但看了一会儿发现了其中的不足,樵夫怎么赤着双脚,可旁边却放着一只鞋,莫非傅山先生画得落了一只鞋。于是就坐在傅家大门前不走了,要等出来人问个缘由。大约坐了一个多时辰正好傅山先生出来了。这人上前问道:“敢问你是院子的主人吗?”傅山答道:“正是”。朱耷又问:“这墙上画是何人所做?”“是我画的。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教”。“画是画得不错。可我想请教一下樵夫两脚赤着,可旁边怎么只有一只鞋?”,傅山听罢,叫朱耷到画跟前细看。等到了近前朱耷发现樵夫的屁股底下露出了一点鞋尖,才明白了鞋没有落掉。
现在中华傅山园山门东侧文本墙上画的“西村古貌”就是妨照这一传说中傅家门前的影壁墙上的画画的。
作者:
华师大李娟
时间:
2013-3-14 23:56
傅山民间故事(一)
--------------------------------------------------------------------------------
时间:2007-07-24 01:56 来源: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我要评论
神奇的诞生
这天,教书先生傅之谟从外面回来,只听院子里传来两人的争执声:“让我从几千里外的浙江普陀山买来了,你却不要,这么贵重的东西,让我到哪儿去打发?”
“就这么个木头人,就要卖100两银子?货是我当时订下的,但现在这么贵,我不要了。”傅之谟一听,就知道是本家弟弟与一位行脚僧在争执。一年前弟弟曾与一名行脚僧订下了一尊浙江普陀山上的檀香木佛像。
当他分开众人刚要进门时,忽听见妻子陈氏的说话声传来:“别嚷嚷了,这佛像我买了!”傅之谟走过去对妻子说:“咱哪里有钱买这?不行就打发人家走吧!”
“用我嫁时带来的首饰换吧。”说着,陈氏回到家里将自己仅有的几件首饰拿了出来。陈氏将首饰交给那位行脚僧道:“师父,你看这几件首饰折合下来够不够?”那和尚将手一合:“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女施主,这就很够了!”
这天晚上,陈氏梦见自己来到一座大佛殿中,只见佛祖如来端坐殿堂,两旁的罗汉弟子们有的在温习经卷,有的在静坐打禅。于是陈氏怀着对佛祖虔诚的心情来到面前,佛祖道:“我看你是一片至诚待佛,就把我的这位弟子送给你去做儿子吧!”但当她再抬头看时,佛祖早已无影无踪,于是心中不由激凌,恍然觉来,竟是南柯一梦。
当时陈氏也没在意,不料从此以后,肚子竟一天天隆了起来。怀胎10月不见分娩,一直待到12个月头上。这天夜里,陈氏梦见佛祖送给自己的那位清癯罗汉忽然乘龙而至。这时,窗外雷电交加,大雨滂沱,陈氏从梦中惊醒,不一会儿,就产下一个男孩来。
这男孩后来长大,就是中国17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傅青主先生。
傅山画灯
搜集人:李智
流传地区:平定
傅山先生在平定冠山书院隐居时,平定城有名的提督大人窦 王宾请傅山先生为其母生日赐画,傅山欣然答应。
可是寿期到了,仍不见傅山的画,于是,窦 王宾便派人去取。傅山这才取过宣纸铺开,拿起毛笔三两下就画了一个大红宫灯,并用浓墨在上面写了一个寿字,然后同来人一起下山直往窦府。窦 王宾看了傅山的画,心里很不高兴,但当着他的面又不好流露,就让人把画收起。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窦 王宾吩咐家人点蜡烛。傅山却说:“高堂寿日,理当灯火通明,请把我的画挂起。”窦 王宾只好叫家人把画挂到墙上。说来也怪,不一会儿,上面的宫灯之内,就有烛光熠熠燃起,照得客厅内外如白昼一样。更神奇的是,宫灯如火如炉,一时间竟把个大厅烘得暖似阳春。
众人正在惊异,又见傅山取了烟袋装了一锅烟,举起来朝宫灯上方一吸,美滋滋地抽起烟来。窦 王宾这才知道,傅山的画是稀世珍宝啊。
松抱杏与凌泾塔
搜集人:胡凤林
流传地区:寿阳
龙泉寺北有一座凌泾塔,离塔不远的山崖处,有两棵非常特别的树。一棵松树,一棵杏树,它们摩叶抱枝紧紧相依,就好像一对如胶似漆的恋人,相拥在一处,久久不愿分离。
原来,传说在五峰山附近有一个小山村,村里有一对相爱的人,男的叫青松,女的叫杏花。二人常以上香为名,在龙泉寺偷偷幽会,并私定了终身。可是作为全村首富的青松父母却看不上出生贫寒的杏花。为了阻止儿子,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天,青松父亲叫过儿子,说眼前有一笔生意急着要你去做,出门三个多月才能回来。看青松不太乐意,父亲假意告诉青松,同意他和杏花好,表示他一走,便会向杏花家里人去提婚,等青松回来后就完婚。
两个年轻人恋恋不舍地惜别后,青松父亲就买通了本村的一名无赖,让他变着法子调戏杏花,败坏杏花的名声。很快,杏花在村里人的心中变成了一个不守贞洁不知廉耻的坏女人。出不得家门几乎要去自尽的杏花鼓足了生活的勇气,等着青松回来,希望他为自己洗刷耻辱,还她清白。
三个月后,青松回来后,却听到了父亲添油加醋的乱讲,竟然万念俱灰,一气之下,上了五峰山龙泉寺出家做了道士。杏花听说后,知道青松必定受到坏人的挑拨。她没有恨青松,而是在龙泉寺北面自己搭了个草屋住下来,终身不嫁,以示自己清白无瑕,希望青松醒悟能回心转意。这时,正好傅山游居在此,听说了这件事后,觉得这中间必有缘由。于是,他与道士郭还阳一商量,想出了一个证明杏花清白的办法。于是,在杏花的屋前放了一个盛满龙泉水的大缸。傅山对杏花说:“如果这缸里的水两个月后,仍然纯洁如初,那就证明你是清白的。”
杏花听后,越想越气,心想:“这放在露天的一缸水,成天风吹雨打的,还有不脏之理,这不是成心戏耍我吗?”一气之下,撞缸身亡。
傅山知道杏花误会了自己。他与青松安葬了杏花,并让青松在杏花住过的草屋住下来,观察缸内的龙泉水。严冬来临后,缸内的水依然清洁如初,结冰后再看,缸内哪里还是一块冰,分明是一块清白无瑕的玉!青松猛然悔悟,此后便云游天下,四处布施,在杏花的屋旁建起一座十一层高的八角砖塔,并向傅山先生请教塔名,傅山提笔一挥而就,写下了“凌泾塔”三个大字,让世人永记杏花冰清玉洁的爱情。
后来,青松归真后,让人把自己与杏花合葬在凌泾塔旁。若干年后,他们的墓已不复存在,但在墓地所在的山崖上竟然长出了两棵树,紧紧相依,不离不弃,一棵松树,一棵杏树。人们说,这是青松与杏花的化身。
点墨成鸟
搜集人:张中伟
流传地区:祁县
话说丹枫阁修起后,傅山应戴廷 木式之邀专程来到祁县,准备为丹枫阁书画题咏。
戴廷 木式一家见傅山到来,当下盛情款待,充满热烈气氛。戴廷 木式的母亲戴老夫人这时走过来对傅山道:“这次可得把你的全部本事拿出来,把这座丹枫阁妆点好,也让我这个老太婆饱饱眼福啊!”
“大娘,我现在就给您画一幅,让您先饱饱眼福。”傅山大声地对老人说。
这时,只见傅山从外面拿了把大扫帚,在早已磨好的大墨汁缸中一蘸,朝粉刷得白白净净的墙壁一洒,于是洁白的墙壁上立刻出现了许多黑墨点字,让人看上去好不舒服。戴老夫人嘟起嘴埋怨道:“看把白白净净的墙壁也玷污了!那怎么画画儿呢?”
傅山道:“嫌不好,咱们就去掉!”
“要去掉,那多费事!”老夫人很为难,当然其中也不无埋怨的成分。
这时,只见傅山随手拿起一支毛笔,将墙上的墨点只描勾几笔就是一只小鸟,而把小鸟的眼睛一点,这只鸟就扑棱棱抖动翅膀从窗户上飞走了。不一会儿,墙上的墨点就都给处理干净,墙壁又恢复了原来的洁白。
头脑清和元
相传,清朝雍正、乾隆年间,阳曲县回族人姓朵的一家,在太原南仓巷开设羊肉馆,专营山西地方风味小吃,那时,傅山先生也在太原三桥街开设医馆。傅山先生从钻研医道中,研制出一种起名为“八珍汤”的食品。“八珍汤”用八样配料:黄芪、莲根、羊肉、长山药、良姜、黄酒、煨面、外加腌韭作引子。傅山用此“八珍汤”供母食用,身体逐渐强健,至八十四岁而终。
傅山把此汤推荐给朵家羊肉馆,教给炮制方法,把“八珍汤”改名为“头脑”,把羊杂碎取名为“杂割”,并建议将羊肉馆改名为“清和元”。傅山亲书牌匾“清和元头脑杂割”。傅山的这一命名,意思是要“头脑杂割清和元”,寄托他反对元朝、清朝统治的思想情感。傅山先生还给卖“头脑”的人出主意,让店铺门上挂灯笼,天不亮就卖“头脑”促使人们早起打着灯笼来喝“头脑”。寓意是:不甘受外族统治,象征“天不欲明人欲明”的决心。
傅山当画
傅山不但是有名的书法家、医学家,而且还是个神画手。有一年春天,傅山拿着自己的一幅画去当,当铺掌柜拿起画一看,只见上面画着一个站着的毛驴,实在平常得很,就给傅山很低的收价。傅山说:“价由你给,但到冬季,我要赎回,到那时,我的画面不能有变化,变了,你就得赔偿。”当铺的掌柜不以为然地写了一张当纸,写明十月来取。
到了十月,傅山来赎画,当铺掌柜拿出画一看,不由大吃一惊。原来画上站着的毛驴竟成了卧着的。掌柜只好如约把画交给了傅山,不敢再要赎金。后来,掌柜才知道,傅山的画能随时节变化。春耕时节,画上的毛驴是站着的,到了冬闲,毛驴就卧下了。
醉书店名
傅山书法成就不仅在山西独树一帜,而且在全国颇具影响。每日上门向傅山求书者络绎不绝。傅山先生书法起来专心致志,如痴如醉,特别是酒后作书非常入神,挥洒自如,势不可遏。傅山平日练书有个习惯,字写完后即投入火中,很少留下,因而要想得到傅山的字十分艰难。
当时,在太原城内有一名气很高的商号,名曰“会锦店”,该店位于城内繁华地段,交通便利,货源充足,经营兴旺。店掌柜早就想出重金让傅山先生为其题书“会锦店”店名,借傅山名声扩大影响,可傅山一生轻官轻商,视官场与钱财如粪土,始终得不到傅山题字。店掌柜打听得太原打钟寺一僧人与傅山先生交往密切,于是去打钟寺打通了这个僧人,并许诺僧人如得到傅山题字,以千金相送。
有一日傅山来到打钟寺,和往日一样在寺内与僧人对酌交谈,饮至傅山似醉非醉的时候,僧人拿起早已准备好的毛笔,对着傅山在桌上反复写“会锦店”三字,写了一遍又一遍,表现出一种学而无进的神态,傅山见僧人如此便问起原故,僧人答曰:“我写这三字总写不好,不知什么原因,写了很长时间,用了许多纸仍不如意,如先生能以指教,定可长进。”傅山遂接过笔,欣然作书。
僧人一面装着临摹,一面趁傅山不注意时将傅山写的字揣了起来。傅山因饮酒半醉,一时忘记投入火中,酒后别了僧人离寺回家。
过了几天后,傅山经过会锦店,看得店门匾额上三字,如似自己手笔,一时却想不起何时书写。不久,傅山知是僧人为了店家银钱趁自己醉后所为,便不再到打钟寺,从此与僧人绝交。
作画赔驴
傅山先生经常上山采药,为乡间百姓疗疾医病。一次先生入山采药,向邻居借了一头老驴用作驮运。入山后先生将驴牧于山坡吃草,攀岭趆壑自去采药。不知不觉,走出很远,待返回时老驴不知去向。先生心想“老马识途”,老驴也一定吃饱自归去了。待回来问及邻居老丈,才知道老驴年迈昏馈,不曾归来,确实已经走丢了。先生知道邻居没有了驴耕作家务便没了依靠,十分过意不去,要给邻居老太赔驴。老太善厚之人,知傅山先生清苦度日,又感先生平素对人好处,说什么也不让先生赔偿。傅山想了想,对老太说:我给你在驴厩画头驴吧,全当你的驴还在。老丈心想,虽说画的驴与养的驴不同,毕竟算是先生赔过了,也免得先生心上过意不去,便应了傅山先生,以画作赔。傍晚时分,傅山来到驴厩,大笔浓墨,在驴厩墙上画了一头硕健的毛驴,画完嘱咐老丈后半夜时别忘了给驴上料,老丈不解其意,也没在意。半夜时分,忽听得驴厩中有驴嘶叫,老丈奇怪,急忙来在驴厩,点灯一看,墙上所画的驴也无一点痕迹,倒是槽头有一头真的驴与原来所画的驴一般无二,精神健壮,色如墨染。老丈又惊又喜,顺手摸摸驴屁股,湿漉漉的,灯下一看,原来染了一手的墨汁。老丈这才恍然大悟。
(编辑:武志卿)
作者:
华师大李娟
时间:
2013-3-14 23:59
傅山民间故事(二) 2010-05-05 16:36:57|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烂脚”治头疮
搜集人:张中伟
流传地区:平遥
傅山晚年,经常到平遥来,住在惠济桥旁的桥庙上给人看病。
一次,桥庙里来了一位长着一头烂疮的年轻人,求傅山看病。傅山诊断后对年轻人道:“年轻人,你头上的烂疮倒不可怕,怕的是将来你的两脚有保不住的危险。”本来这年轻人长得五大三粗,身如铁塔,但一听傅山先生如此说,竟吓得一下子脸色煞白,怯怯地对傅山道:“先生,难道事先想办法防治也不行吗?”“预先治也不能说不行,恐怕也只能保住一只脚,最后还得架双拐子。”傅山平静地对那年轻人道。
这年轻人听了,就让傅山给开了些药。回到家里,除了吃药,两只眼睛就是直盯盯地盯着他的一双脚,惟恐真的起了烂疮烂掉。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这年轻人的两只脚不仅没有烂掉,反而倒是头上的烂疮彻底痊愈了。
后来年轻人去问傅山:“先生,你说我的两只脚会烂掉,后来不仅没有烂掉,反而倒是头上的烂疮给好了,这是怎么回事?”
傅山笑道:“《黄帝内经》上云:‘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我诊断你的头疮病,主要是年轻气盛,上攻于头部,所以我就用惊恐的方法让气行于下。这样你的头疮病自然就好了。此乃‘釜底抽薪’一法也。至于说脚会烂掉,不是说烂就会烂掉的,关键是治好头疮就行了!”
傅山过张兰
搜集人:陈树义
流传地区:介休
清初康熙年间,介休张兰古镇东关外官道南面,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刹唐代寺院“三教寺”。
这天,山门外来了一个人,轻声问小和尚:石引禅师可在?小和尚见其衣冠不整,就漫不经心地说:“师父云游不在,改日再会罢。”说着就要关门,来人伸手制止,央求道:“小师父,你看天色已晚,能不能让我在此住上一晚。”小和尚瞧他这副模样,心里十二分的不愿意,但转念一想,万一师父真的认识他,那岂不是自己找训吗?便讪讪地说:“寺里已经没有好房间了,要住就屈尊了。”来人随后跟着小和尚来到偏院的一个小厢房。
第二天拂晓,来人与小和尚道谢后,便登程了。
不一日,来人又从门前经过,不想却被正在扫院的那个小和尚看见。小和尚连跑带喊地上前,叫住他,说道:“青主先生,留步,我师父云游回来了,请到寺内一叙。”
来人正是傅山先生。
原来,上次傅山走后,石引和尚归来,听小和尚说有人曾找他,且在后院住了一夜时,就满心的狐疑:为什么把客人打发在破禅房里住?待他到傅山住过的房间一看,不禁怒火中烧,将小和尚训斥了一番。
原来,在那张布满灰尘的桌面上,傅山写下了四个大字:“宁不入流”。
“我给你讲过多少遍了,佛门弟子,与人为善,慈悲为怀。对普通人尚且礼让谦恭,何况是当今的志士仁人呢?实在是‘不入流’呀!”石引禅师气愤地说:“你知道这人是谁呀?他就是我常说的傅山先生啊!”小和尚这才知道这个朴素的老者,竟然是丹青高手、济世名医傅青主。
小和尚端茶进来时,石引禅师正向傅山道歉。“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嫌贫爱富,实为市侩小人之见,不足取,徒儿确是“宁不入流”,先生斥得对,老僧惭愧!”小和尚满脸羞愧。
傅山见状,哈哈大笑道:“算了算了,闻过则改,就是好事。这次我就多呆几天了。”
石引禅师见傅山摒弃前嫌,便敬茶劝饭,以尽地主之谊。又让小和尚备下文房四宝,请傅山题字。傅山握笔在手,一挥而就,四个大字跃然纸上:“可以栖迟。”
后来,石引禅师请匠人在长五尺宽一尺四寸六分的两块木板上,分别镌刻了“宁不入流”、“可以栖迟”八个金色大字。这两块匾悬挂起来后,前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三教寺”香火从此不断,香客如云。
量塔赋诗
傅山小时候,3岁就有过目不忘的记性,7岁时已能应声赋诗,出口成章。
那年正月,傅山的父亲和知府大人一起,带着傅山和他的哥哥来到了双塔寺。知府大人看着双塔不禁叹道:“这巍巍双塔,真不知长有几何,高有几寻?”傅山的父亲随口应道:“大约总有百尺之多吧!”知府轻轻地摇了摇头:“可惜难以得个确数。”言下显得十分遗憾。不料这话让在一旁玩耍的小傅山听见了,他边玩纸鸢边说:“大人要想知道确数,这有何难?”
知府大人一听,不由吃了一惊,心想,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就有如此口气,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但他还是随口说道:“你能报来确数甚好,但不知如何报法?”
傅山这时笑了笑说道:“大人,这非常容易。”说着便将手中的纸鸢放飞出去,让人们看着纸鸢的高度与塔顶相平时,他才收住绳子,并在此处打了个结。然后边收线绳边量尺寸,等收回线绳正好为二十寻。于是,傅山拱手对知府大人道:“大人,塔高尺寸,正好二十寻。”
知府大人听了,不由连连称叹:“这孩子,真是才思敏捷,聪明过人!”
这时寺中住持让人捧来文房四宝,想让知府给寺院留点儿墨宝,以志纪念。知府脑子一转,俯身对小傅山说:“现在本大人就以《量塔》为题,让你作‘五绝’一首,如何?”
只见小傅山不慌不忙地说:“那我就试试吧。”说罢不假思索,随口就吟出五言绝句一首来:
双塔高入云,量塔绳一根。
凤鸢巧报数,塔高二十寻。
众人听了,无不啧啧称奇。只听知府大人语气格外加重地称叹道:“小傅山果然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真不愧是个传说中的小神童。”(本文作者:张中伟)
画驴戏无赖
在松庄走访期间,从村民口中得知了一些有关傅山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傅山画驴戏无赖的故事了。
话说这一年秋天,傅山先生要进东山深处去采药,就让儿子傅眉去借驴。借给傅眉驴的是松庄一个地皮无赖,名叫马二。这个马二,知道傅山的名望,一直盘算着想和傅山要幅字画,于是,便将毛驴借给了傅山。傅山父子有了驴后,便兴高采烈地进了山。满山遍野的草药,吸引了傅山,一时间,父子二人有说有笑地光顾采药了,却忘了拴驴。及至采完了药,父子二人才发现驴不见了。
其实,这头驴识途,见没人管着自己,便沿着羊肠小道一溜烟地跑回了家。正中下怀的马二立刻将驴藏了起来,就等着傅山父子前来“还驴”。
当傅眉无精打采地找到马二,陪着十二分小心告诉他驴丢了时,心知肚明的马二装起了好人,连声说道:“没关系,不用赔,只要你父亲为我画一幅画,就算是赔了我家丢的那头驴。”倘若在平时,傅山先生是绝不会答应给这种无赖画画的,可今天不行,丢了人家借的驴,毕竟理亏。于是,傅山想了想,便在画纸上信手画了头驴,送给了马二。马二如获至宝,捧着此画,直奔太原城。
在一家字画铺里,店老板打开这幅画,发现画上这头驴没有眼睛,于是,便对马二说,这幅画现在值50两纹银,如果你能让傅山先生画上驴眼,这幅画可就值500两纹银了。
500两!马二听得眼都直了。于是,他和店老板商定,第二天由店老板来松庄向他取画。
马二回到了家中,便犯起了愁。他知道傅山先生的为人,绝不会给他这种人再多添上一笔画的。可那是500两白花花的银子啊,又不能不挣。思谋了好半天,马二有了歪主意。他拿了毛笔,在画中驴眼的位置,自己描了个眼睛。谁知刚一描完,马二突然看到画中毛驴的尾巴摇摆了几下。马二以为眼花了,使劲揉了揉眼睛,再定睛看时,毛驴的尾巴又摇摆了起来。被吓坏了的马二急忙将画卷好放了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店老板接过马二递过来的画,打开一看,大吃一惊,那竟然是一张白纸,画上的驴不见了。马二更是一头雾水,大叫:“我的驴呢?我的驴哪里去了?”当人们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时,店老板气愤地斥责马二道:“你这人太贪心了,看看现在你连一文钱都挣不到了……”
马二成了松庄人世世代代茶余饭后谈论的笑柄,而傅山先生却更加赢得了人们的敬佩。于是,就有了“傅山画动物不点睛”的说法,因为一点睛,那动物便活了。(本文作者:刘春宇)
傅山“哄”人
清朝初年,朔县城内有家姓李的大财主,家里有万贯资财。李财主为了显耀门庭,从江南请来一位著名画家,给他做画。画家整整在他家住了四十天,画了一幅画。画面上是一串熟透了的葡萄。由于画家运笔巧妙,着色鲜艳,这串葡萄看去就像真的一样,只多着一张纸。李财主十分得意,还故意把画挂在院里,只见馋嘴的麻雀竟飞到画上啄葡萄吃。李财主为抬高自己的声誉,就四处炫耀。这件事一阵风似地传开了,一时间在朔县城内传为佳话。人们都说:“江南的画家就是技艺绝妙,画出画来能哄了飞禽。”
有一天,傅山先生路经朔县城,住在一家客店里,听到店里的人们谈论李财主的画。傅山先生是个谦虚好学的人,心想:耳闻不如眼见,这幅画果真画的好,应该去学点长处!第二天,傅山先生就去了李财主家。李财主虽然认不得傅山先生,从外貌看出傅山先生气度不凡。李财主更得意了,把画挂到院里墙上,让傅山先生观看。一会儿,果然飞来几只麻雀,啄食画上的葡萄。李财主喧天驾雾地吹嘘。傅山先生看着画微微一笑说:“这张画只能哄来麻雀,不足为奇!”李财主见傅山先生满不在乎的样子,很不高兴,对傅山先生说:“如果先生内行,也请露出一手!”傅山先生说:“如不嫌弃,请拿笔墨来!”李财主立即取出文房四宝。傅山先生左手托起砚台,右手握着毛笔,不慌不忙走出大门外,站在大门对面的照壁前。李财主紧紧跟在身后,不知道傅山先生要做什么。傅山先生举笔在照壁上作起画来,只寥寥数笔就勾出一块白布帘,布帘的左下角向外稍卷,似有微风吹起,露出一半字来,布帘的下边都分行露出少半个字。笔似行云流水,眨眼工夫,这幅画就作成了。李财主不解其意,认为傅山先生无甚本事,在胡写乱画,说傅山先生弄污了他的照壁,让给他立即洗去。傅山先生只是不理。李财主大吵大闹,惊动了左邻右舍。人们跑来,看是出了什么事情。有几个识字的人,看见照壁上挂着一块白布帘,布帘没遮住的地方,露出一些龙飞凤舞的字迹,就想揭起布帘,看看照壁上究竟写着什么文字。好几个人争先用手去揭揭来揭去揭不起来,还互相埋怨笨。后业才明白过来,照壁上没挂着布帘,而是一幅画。这时,李财主如梦初醒,忙找傅山先生赔礼道歉,可傅山先生乘人们哄吵时,早已扬长而去。
从此,李财主把照壁视为珍宝,在四周垒了矮墙,只让人远看,不让到跟前。可是不知情的人走到照壁前总要越过矮墙,到照壁跟前去揭布帘,想看看下面的文字。左揭右揭揭不起来。年长日久,竟在画着布帘卷起的地方戳下一寸多深的小窟窿。
后来,人们终于打听出这是傅山先生的笔墨,人们赞叹说:“江南画家的画,只能哄飞禽;傅山先生画的画,把肚里装着墨水水的人都给“哄”了!
讲述者:牛耀富 男 60岁 盲人 朔县南榆林乡辛寨村农民
作者:
华师大李娟
时间:
2013-3-15 00:01
傅山民间故事(三) 2010-05-05 16:38:25|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傅山画伞
相传,清朝皇帝曾多次请傅山先生进京做官,傅山先生不爱功名利禄,一直躲着不去。
一天,皇上又派了钦差大臣,上门传旨,命傅山先生立即启程,进京面见皇上。正巧,傅山先生回家看望老母,一时躲闪不及,被这位粗野的钦差大臣抱着塞进了铺着花缎厚棉垫的轿车里,轿夫赶着轿车一溜风似的向京城飞奔而去。
第二天中午,轿车出了雁门关,来到广武镇,钦差一帮人走的又饥又乏,进了一家客店打尖。傅山先生乘机钻出轿车,穿大街过小巷,急急向荒野奔去。眼看日近黄昏,只见西山后边卷起了乌云,顷刻,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幸好前边有一个村庄,傅山先生跑进村里,在一个门楼下避雨。刚刚站定。大雨倾盆而下。不多一会儿,一群庄稼人抗着锄头,冒雨直奔门楼。他们是本院财主阎老四的长工,一个个被大雨淋成了落汤鸡。其中一个上了年纪的长工,被雨拍的喘不过气来,傅山先生见了甚是同情。
天渐渐黑下来,雨却越下越大。长工中一个叫刘小三的后生,瞒着阎老四把傅山先生留在长工屋里。长工们把热乎乎的炕头腾出来,让傅山先生暖和身子,还把饭匀出来给傅山先生吃。第二天清早,傅山先生作了一幅水墨画,送给大家。刘小三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画着一把收拢的雨伞。傅山先生说:“你们把这张画保存好,每天下地干活时,先看看画上的雨伞,如果伞张开,天就要下雨,便别出工;如果伞收拢着,必定是晴天,就放心干活去。”长工们听了,都很高兴,依依不舍地送别了傅山先生。
刘小三把这张画挂在长工屋的土墙上,每天出工时都要看一看。连日来晴天,画上的伞一动也没动,大家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一天中午,天气十分闷热。长工们正在屋里歇晌,刘小三突然看见画上的雨伞张开了,他高兴的几乎跳起来,紧忙告诉了满屋子的人,大家都很惊奇。眼看起晌了,阎老四再三催促,大家只是不出工。阎老四大动肝火: “你们为甚不出工?”刘小三说;“今天后晌要下雨。”
“你咋知道?”
“我敢保险。”
“你敢和我打赌?”
“打赌就打赌。”
“咋个打法?”
“由你!”
阎老四望了望晴湛湛的天空,阴险的说:“如果后晌不下雨,你们全年的工钱都别赚!”刘小三干脆利落地接口说道:“如果后晌下雨了,那你就得给俺们赚双工钱。”阎老四狡猾地说:“行。”阎老四还是硬逼大家立即出工。刘小三说:“那就得掌柜和俺们一起去。”阎老四无奈,只好一起去了。
走到半路,阎老四见空中仍没有一丝云彩,十分得意,暗自盘算:你们非得给我白受一年不可!突然,“轰隆一声”闷雷响,霎时,天黑的向锅底。说话间,大雨倾盆而下。刘小三和长工们慌忙扭头往家跑。阎老四因身体肥胖,跑不动,呼爹唤娘,连摔几跤,滚成了个泥人。
遭了这场雨淋,阎老四越想越气,暗自思量:这些斗大字不识半口袋的受苦汉,怎能预知天气之阴晴?他便留了心,终于发现是长工屋子里的一张画在作怪。他立刻跑进屋去,一把抓下墙上的画,撕的粉碎。
画被撕破了,大家十分气愤。一天上午,长工们正在锄地,只见一人飘飘然向地头走来,定睛一看,正是傅山先生。大家立刻围拢上来。刘小三便把画被阎老四抢去撕了的事对傅山先生说了。傅山先生听后,微微一笑,立即拿出纸来,提笔又画了一幅,与以前的那幅画一模一样。傅山先生对大家说:“离此处不远有个山洞,你们把那幅画挂在山洞里,每天去看一看,便知天气阴晴。”从此,大家照傅山先生的吩咐,看到雨伞张开,便进山洞里去避雨。阎老四却蒙在鼓里,半点也不知道。
飞笔题书
傅山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他的作品留传后世很多,并且多在民间无序留传而不秩失,说明傅山先生书法艺术水平之高深受后世人们的推崇。关于傅山先生书画传说也流传很多、流传很广,近乎神奇。传说有一年,太原城新修城门,高大雄伟,甚是可观。门修好了,门额当然要题字。由谁来题,不用说论名论艺首举傅山先生。傅山既是太原人又是知府的好友,义不容辞,慨然答应。到题字那天,城门前早已搭好高高的云架,傅山先生登上高架,用五尺长把的大扫帚代笔挥毫,一点一画,雄健沉稳,气势磅礴。高架之下来看先生题书的人,一片喝彩。写完之后,先生搁“笔”下得架来,举目端祥,也觉满意。此时,看客中却有一人发现,先生所题“太原府”三字,少了一点,写成了“大原府”,人们顿时哗然。知府也过来客气,请先生再登高架。先生不慌不忙,微微一笑,并不登高。复又操起扫帚,拧去把柄,只留“笔头”,饱蘸朱漆,然后丹田用气,两臂用力,“嗖”的一声,将扫帚抛向空中,看客们只见一道红光飞起直扑城门洞顶,说时迟那时快,不偏不倚,正点在“大”字腿下,形如桃花瓣,势如坠空石,成一“太”字,妙似天成,毫无补笔痕迹。后太原知府命人依样凿刻,经几百年无损。
据说,直至太原解放后拆毁城墙城门始不得存,许多年长之人还记得傅山先生所题“太原府”三字,均赞不绝口。
傅山与炕围画
炕围子,准确地说,应该叫炕围画,包头地区叫它炕围子。
炕围子,就是在沿着靠炕的墙上画的各式图案,高度大约在二尺到三尺左右。图案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亭台楼阁,山水湖泊等等。根据个人喜好,请画匠绘制,着色以大红大绿为主,色彩明丽单纯,俗艳中透出对生活热烈的爱。在地处干旱寒冷地区的人们来说,不管多么恶劣的自然环境,不管任何季节,即使在冰天雪地的隆冬,回到家坐在炕上,周边美景围绕,怡人的景色放松着人们的心情,使人们心情得到愉悦。
在晋、陕、冀北部与内蒙接壤的地方,也就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相融的区域,在人们的居住地,不论城镇或乡村,炕围画做为一种传统的室内装饰,一直倍受当地人的喜爱。多少年来,谁家起盖新居后,画一盘自己中意图案的炕围子,就成了新居搬入前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当人们再啧啧称赞炕围画的精美漂亮时,也是主人脸上洋溢出自豪与荣光的时刻。
相传,炕围画的缘起与清初思想家、书画家傅山有关。傅山,山西阳曲人,明朝灭亡后,与黄宗羲、顾炎武联络反清复明事业,以其高尚的人格和深博的学问赢得了人们的拥戴,人称傅青主。后因反清复明活动,遭到清政府迫害,家人离散,各自逃命。其女儿一家逃至塞外土默川,在萨拉齐东十五华里处的西老藏营村隐姓埋名落户。清初的土默川,恳禁未开,天苍苍,野茫茫,草原自然生态,人烟稀少,生活物品短缺,外来人口生存极为不易。夏季还好,秋季一到百草枯萎,一派肃杀景象,冰天雪地接踵而来,生活的困顿与自然环境的恶劣一起强加在他们身上。此时傅山正在南方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听到女儿的生存境遇后,从几千里之外赶来探望女儿。时值冬季,塞外荒寒的景色和女儿憔悴的面容,让傅山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临行日期渐近,分别在即,怎样才能减轻女儿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之苦呢?傅山想到了绘画,他决定在女儿住所的炕围周边绘上家乡的山川风貌,珍禽百花,使女儿面对这些景色就像面对家乡山川景色,用画面来慰藉女儿愁苦的心灵。于是傅山提笔作画,在炕围边墙上绘就湖泊绿荫,鲜花鸣禽,湖光山色,一片内地风光。远离家乡的女儿看到眼前绘就的熟悉的家乡景物,心情不禁释然。
傅山走后,女儿一家一直生活在这里,因为有了父亲在炕周边上的绘画,他们的精神有了慰藉,生活也比以前有了几许快乐。据说傅山画的鸟在黎明时会在花丛间飞跃鸣啼,绘的花在拂面的风中会摇摆。周围人们听说后纷纷来观看,无不称赞。有人就叫别的画工照着傅山女儿家炕围画的样式在自己家绘制,果然满屋生辉。后来人们纷纷效仿,炕围画这一形式不胫而走,传播范围越来越广。现在炕围画在各地都有留传,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美的享受。
傅山画炕围画的传说是我姥爷在世时讲给我的。我的姥爷为人严谨、古板,在我的印象中姥爷也是个孤独的人,在与别人的交流中总是不分时宜,在那一代人中他也算一个念过书的人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读过几年私塾,可对学问真诚的敬畏我倒是看到过的。我小的时侯,政府正在大力提倡移风易俗,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受到强烈的质疑与批评,一般群众都以当时的宣传为准,我姥爷却不以为然,与人相谈开口“自古道”,闭口“自古道”,现在想起来,老爷的迂腐是确实的,可是对真、善、美的不能放弃也是真的。就因他的不合时宜,在我幼小的记忆中他被叫到派出所,那么多发黄的线装书都被没收。我母亲面带惊恐的神色,和舅舅去派出所看他时的窘迫,这一幕给幼年的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姥爷给我讲傅山画炕围画的故事时,我已是少年了,文化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学校停课闹革命,做为小学生的我也被这场洪流裹挟着,三五个同学上街选择一个商店的屋顶作为制高点,拿一个铁皮喇叭筒向过往行人诵念十六条,即《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决定》。那天恰好姥爷到我家,这一幕被他看到了,平日沉默寡言的姥爷那天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就对我讲起傅山画炕围的故事。在他绘声绘色的讲述下,我也被迷住了,一直牢记在心。现在想起我姥爷的举动绝对是冒险,幸亏我革命觉悟不高,没向战斗队反映,要是反映上去,他非得戴上宣传封、资、修的帽子不可。那个年代打个毒害下一代的坏分子也属正常。想到这里,我觉得读过几本书的姥爷,他的内心世界到现在我也无法把握。
炕围画的发源地在土右旗西老藏营村。做为萨拉齐早期一代移民的后裔,我的姥爷若在世也有一百二十多岁了,他言之凿凿的讲述,我确信是有根据的。
当代绘画名家杨飞云,自幼生长在土默川,以古典油画闻名于世。其作品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倍受青睐,这也得益于他从小画炕围画打下的功底,现在郊区沙尔沁一带还留有当年杨云飞绘制的炕围画,被村民爱戴着,保留着。当他的画作名留海内时,我就会想到傅山创作的炕围画,炕围画孕育了名画家,这一清晰的艺术脉络,是傅山当初画炕围画不曾想到的吧。
傅山与“龙门账”
傅山,明末清初山西帮商人。他参考当时官厅会计的“四柱清册”记账方法,设计出一种适合于民间商业的会计核算方法——“龙门账”。
龙门账的要点是将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
“进”指全部收入;
“缴”指全部支出;
“存”指资产并包括债权;
“该”指负债并包括业主投资。
当时的民间商业一般只在年终才办理结算(称年结),年结就是通过“进”与“缴”的差额,同时也通过“存”与“该”的差额,平行计算盈亏。“进”大于“缴”就是盈利,反之则为亏损。它与“存”、“该”的差额相等。就是:进-缴=存-该。
傅山将这种双轨计算盈亏,并检查账目平衡关系的会计方法,形象地称为“合龙门”,“龙门账”因此而得名。
“龙门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复式簿记的开始。
术到高时疑为仙
近日偶翻清代徐昆所著《柳崖外编》,上有“青主先生”一节,颇述先生晚年奇事,或有怪诞,然亦可一窥先生老来医术精深,几欲成仙之境。
先生精医,晚年以医见者见,不以医见者不见。一日,有抚军母亲有病,请先生至。先生诊脉毕,怒曰,如此年纪何以得此病!拂袖欲去。抚军强留婉叩,始告之,太夫人乃相思病也。太夫人听了,在内叹息一声,说先生真乃神医也,我于昨日见了死去多年丈夫的鞋,才得此疾。先生释然,一帖而愈。
又一民妇,因夫好赌夫妻吵闹,遂成气鼓,夫问诊于先生。先生随便从地上捋了几把草,告之曰,你在妇前用慢火煮之,颜必和,声必下,侍奉好饭菜外,每天需煎煮10次。过了不到3天,妇人的病就好了。有人问其中的道理,先生说,我不过以草为媒平其心和其气罢了。
又有一少年,正在筑土盖房,见先生经过,就说,都闻先生精医,为什么不装病一试呢?遂从高处跃下。旁边的人过来请先生为他诊治。先生一望,说这是个死人。围观者哄笑不已,先生又说,他肠断了。果然还未抬到家,人就已死了。
先生的儿子名叫眉,先生因为看出他寿命不长,故给他取字叫寿毛。一天,寿毛仿写先生字体,放在先生桌上,想让先生一辨真假。先生见之,忘了不是自己写的字,惊惧地大叫,我难道快要死了吗?为何这字如此没有生气?寿毛告之,这是他自己写的时,先生不由大声痛哭起来,不久寿毛真的死了。
傅山煮石头治病
清初,太原有个女子叫粉莲,因受了丈夫李小牛的气得了病。李小牛请了许多医生都没治好,就去请傅山先生。
傅山说:“这个病,不见病人也能治,只是我手头药味不全,你去捡一块鸡蛋大小的深色石头,用温火煎,水煎少了,再添上继续煎。啥时候煮软了,你来拿药。千万不能让水干了,要人不离火。”
李小牛捡了一块鸡蛋大小的深色石头,但是添了七七四十九次水,石头还没软。妻子坐起来问:“是不是煎法不对?”小牛说:“傅山先生就是让这样煎的。”妻子说:“要不,我看着火,你去问问。”说着下了炕。
小牛去问傅山先生:“已经煎了两天了,药引怎么一点也不见软?”傅山反问:“现在谁替你看火?”“我妻子看着呢。”“她病已好啦。此病要治首先得消气。她见你那么没明没黑地煮石头,气就消了。气消则肝木苏,肝木苏则脾胃自然运谷。她能替你煮石头,说明病已好了。”
小牛回家一看,妻子病果然好了。
傅山先生游芦芽
傅山先生久有游芦芽山之念。他有一首《雪夜》诗,其中有这样2句:“蒙松石磴老,梦寐芦芽松。”想到自己眼看就要在崛峒石磴来往之间衰老,更加向往芦芽山如海的松树,总想一游。傅山先生游芦芽山的年代已失考。据侯文正先生的《傅山游踪漫录一则》推测,先生游芦芽山可能在六十岁前后。当时全国性的抗清斗争已趋于尾声,傅山在此前后曾游华山,登北岳,目的在于消愁散闷,以畅心胸,不同于四五十岁时为进行秘密抗清活动而云游四方的情形。
傅山先生游芦芽山,取道静乐北上,途经宁武县石家庄(今为石家庄镇),经北沟滩村、西庵村(二村今属西马坊乡镇)上芦芽山。其中《西庵》一诗为证“禽向岩无句?神山秘不传,芦芽山一到,幽韵与谁言? ”
傅山先生一到芦芽山,便觉得幽韵无穷。山涧中流淌着消融的雪水,高大的松树染绿了天空。雪化冰消,云杉浓绿,这是芦芽山初夏之景。
登芦芽山要经过无边无际的林海。在绿色森林的照映下,天上的云、山间的溪,仿佛都被染成绿色,枯裂的老树像一条条虬龙。这是傅山先生对芦芽山的突出印象。傅山先生在林间行路常遇到眼前无路可走的情况,不知该往何处去。试着钻过一片树林,突然又见到了林间小道。渐往深处走,树林更繁密,树缝中露出一线蓝天,仿佛蓝天从树缝中“漏”了下来,林间积雪尚未化尽,药苗却穿过残雪,开出红花。如此幽奇瑰丽的美景,使先生兴致狂发,思酒如渴,竟然生出了“醉死花丛中”的奇想。但此时身边并无酒,酒在数百里之外的地方。然而,那里却没有松树。有酒处无松,有松处无酒。于是,先生只好移志移情于美妙的大自然了,以此来排遣心境。
傅山先生游芦芽山时,还欣赏了当地的山葡萄,将其比作美丽的小心翼翼的少妇,生怕有一丝半点失态之处,更叫人觉得怜爱。还品尝了当地的银盘蘑菇,感到它味道鲜美、浓烈、隽永,超过了南方美味江瑶柱。为此,傅山先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傅山先生游芦芽山时,芦芽山中的毗卢佛道场已毁。但是,芦芽山的磅礴迂回、绿色林海、雪中红花和幽美隽秀的自然风景,已将先生醉倒。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