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海门山歌 一枝独秀满园春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3-3-6 11:44     标题: 海门山歌 一枝独秀满园春

作者:

海门市社科联课题组






海门山歌以其独特的地理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出其丰富的内涵和文化的异质多样性,在千百年传唱和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海门文化的显著特质,并成为海门的一张名片。2008年6月,海门山歌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张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

海门地处江海交汇之际,南北通衢之要。海门山歌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复杂的历史成因,集南北山歌之大成,将吴歌的甜润婉转与北方民歌的豪放醇厚融为一炉,在千百年的传唱过程中演绎出自己的独特的生命历程和艺术魅力。

●风格朴实自然

1.开篇自然
山歌来自于乡土,歌唱者为了抒发感情、渲泄情绪,在歌词的表达上,往往自然畅达,直观形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力求“开门见山”式表达,不用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成分。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起兴手法在海门山歌中运用十分普遍, 方式也十分灵活,有的以眼前之景起兴,有的由常见之物起兴,有的从身边之事起兴,还有的凭生活之理起兴。比如《心慌趿错哥哥鞋》:下田归,乐开怀,哥妹洗脚塘边挨,嫂嫂笑说我做媒,羞得阿妹忙跑开。忙跑开,忙跑开,心慌趿错哥哥鞋。
借种田归来起兴,展开接下来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衬托出欢乐和睦的家庭氛围。
2. 语言朴实
在海门山歌中,创作者往往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事物,将它们编排进歌词,如生活场景类:过石桥、唱山歌、莳秧、种田、捉鱼等;生活用品、食品类:八仙台子、金漆踏板、扁担、淘箩等;农作物类:芝麻、蚕豆、棉花等;动物植物类:黄蚬、鲤鱼、野鸡、螳螂、蜻蜓、燕子、芙蓉花、腊梅花、蔷薇、木樨花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事物在海门山歌中大量出现,使海门山歌充满了田野气息和生活情调,在艺术表现上也更接近自然形态。另外,海门山歌中也出现了一些方言词,如灶鸡子、癞狗巴、灯盏淄淄、旧年头、鸡汤淘饭、豁脱、一塌刮子、旱壳子、日里厢、夜里厢等,展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声韵和谐优美


海门山歌的音乐旋律丰富优美、唱词语言形象生动,在说唱表演中,朗朗上口,这表现出海门山歌声韵和谐的特点。海门山歌声韵和谐主要体现在:
1.叠词和叠字的运用
  叠词是民歌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叠词可以使民歌容易上口,便于记忆;突出形象,增强动感。海门山歌中常见的叠词形式有形容词重叠、动词重叠、量词重叠,如:我唱山歌稀奇稀奇真稀奇,洋毛鸡剥光飞到太湖西。(《我唱山歌真稀奇》)
  还有将双音节动词重叠成AABB式,再回环成BBAA式使用的情况,如:拨勒你看牛郎耕耕种种、种种耕耕……(《看牛郎》)
  这样的叠词形式,构成了山歌语言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叠字是海门山歌另一特点。叠字通常是把两个相叠的音节缀在一个单音节的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形成ABB格式。海门山歌用叠字来把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音、颜色、动态等模拟出来,呈现在人们面前,给人直观的形象,使语言富有独特的韵味。海门山歌的叠字主要从摹色、摹形、摹感三个方面来具体表现。

东天日出白浩浩,小姐抄米下河淘。
  

(《东天日出白浩浩》)

  苏州针软溜溜,杭州针滑油油。
  
(《看牛郎》)

  前头路上荒凉凉,眼泪落勒黄土里。
  
(《前头路上荒凉凉》)

  除了常见的ABB叠字格式,海门山歌中还大量运用BBA的叠字形式,如端端正、顶顶亮、冰冰凉、铁铁青、崭崭新、溜溜圆等,都增强了海门山歌语言的形象性与韵律性。
2.句式的变化
  海门山歌歌词常见句式为对称的七言两句式,一曲山歌由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数个两句式组成一段或多段。短歌以四句居多,也有六句、八句,字数以七言为主;盘歌、对歌句子较多,字数也以七言为主,在句式上形成了一种对称美。
  但是山歌是活跃于人民的口头传唱上的,其形式肯定是灵活多变的,海门山歌的句式没有拘泥于严格的对称,而是在传唱中适当地增字减字,形成了四言、五言、九言、十几言或多言的多样句式,极大地拓展了海门山歌抒情叙事的语言空间,也体现出了口语的鲜活性,如:揭开盖儿,抖开圆领,偷眼一斋,斋斋我哩小亲亲丈夫,好像我娘家屋里叫花子手里白象这位“触记”的一个活狲精。(《嫁个小丈夫》)
  这种变化的句式,虽然增加或减少了字数,但在声律节奏上,在七言的三音步曲律中,增加了一种变化格式,使乐曲富于变化,形成曲律的婉转起伏,在对称美中增加了变化美。
3.押韵的和谐
  押韵可以使韵文音调和谐悦耳,富于音乐节奏,诵唱顺口,好唱易记。海门山歌通常是偶句押韵,首句通常也入韵。其押韵方式主要有几下几种:一韵到底、中间换韵、重韵、句句入韵等,在韵律搭配、句式结构上不拘泥于固定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手法,配合题材内容和音律,体现出节奏、旋律的和谐美。

●辞格丰富多样


海门山歌在修辞格的运用上,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首先辞格种类丰富,海门山歌中共出现了十余种辞格;其次辞格运用形式丰富,海门山歌辞格的运用,有单用、连用、兼用和套用的形式。如:铁龙穿过长江底,上海海门前后场。(《今朝海门换新装》)
  “铁龙穿过长江底”则是使用借喻的手法,直接将“铁龙”出现在本体“江底隧道”本应出现的位置上,非常贴切,十分巧妙。
  海门山歌经常选取生活中常见的鱼类和虫类,赋予人的行为,描写上非常生动。海门山歌在辞格运用上是丰富多样的,在很多歌词的表述中,往往综合运用了多种辞格,如:万树吐绿喜迎春哎,万花开放景色艳唷;万条江河奔大海哎,万船扬帆竞争光唷;万曲高歌声势壮哎,万鼓齐鸣冲云天唷;万众一心建四化哎,万马奔腾永向前唷!(《万马奔腾永向前》)
  这首山歌整体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整齐划一,气势磅礴,又套用了:拟人——树木“吐”绿“喜迎春”,万船“争光”,赋予树木、船只人的动作、情绪;夸张——对花、江河、船只、歌曲、鼓、马在数量上进行夸大,渲染出歌者建设祖国、建设家园的豪情。
  海门山歌历史积淀深厚,涉及生活面广阔,唱身边事,歌身边物,地方风味浓郁,语言质朴形象,声韵和谐优美,辞格丰富生动,这是海门山歌的语言艺术,也是海门山歌的艺术表现魅力。

传承与发展:在困境中歌唱


海门地处江海交汇之际,南北通衢之要。海门山歌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复杂的历史成因,集南北山歌之大成,将吴歌的甜润婉转与北方民歌的豪放醇厚融为一炉,在千百年的传唱过程中演绎出自己的独特的生命历程和艺术魅力。
  然而,同传统的古代文化所面临的命运一样,海门山歌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自己的瓶颈。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加之现代传媒和人们生活审美习惯的变化,使得人们有着更多的娱乐选择和表达的途径;而生产结构的变化和产业大潮的兴起,使人们离土地越来越远。海门山歌这种植根于土地,植根于水乡泽国的艺术样式,不可避免地将要面临尴尬的境遇,甚至是衰弱的可能性,所以如何加以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海门山歌面临的重重困境,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
  (一)内容和表现形式相对单一滞后,不能满足现在人快节奏、多口味的需求。
  (二)传播途径少,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遇。
  (三)在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海门山歌如何定位,如何在狭路中生存?
  在当下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海门山歌在保护自身独特魅力的同时,应与时代相融合,与时俱进,争取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得以生存,并得到发展。
  (一)海门山歌不能仅仅满足于固有模式和仅仅反映民间立场的内容,必须以开拓而又高远的眼光,立足于当下实际,融入现代人的所思所想,发展不同品味、不同层次的艺术形式的需求,并要丰富其内涵和表现,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依靠大众传媒,融汇现代科技,加大与外界的交流,将文学的底蕴与其音乐性的特质相结合,通过声效、画面等效果的运用,使之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效果,将海门山歌的民间性、地方性、通俗性的独特之处与时代发展的需要相融合,从而打破过去仅仅依靠口头传唱,即兴发挥受众面小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海门山歌可以走向更为广阔的生存领域。
  (二)冯骥才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海门山歌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山歌传唱传承人,其兴衰直接关系到海门山歌的存亡。但随着杰出传承人的逝去和老龄化,加之年轻一代对海门山歌的冷淡,传承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随时有着断层的可能。因此,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提高民众的参与度显得尤为迫切。为此,对于有志于海门山歌,或者是其爱好者,要加大培养力度和重视程度,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必须加大民间采风的力度,搜集整理流落或不被人重视的山歌;要广泛开展海门山歌的文本整理和音乐加工等相关工作,这是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要积极开拓海门山歌生存的土壤,在广大民间播下其发展的种子,只有这样,海门山歌才能在多元冲击的文化境遇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三)在当下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经成为了一种固有模式,但如何把这台戏唱好却是个难题。海门山歌的纯粹性和艺术性是维系海门山歌未来命运之所在。因此必须在适应经济浪潮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将经济因素作为一种手段,成为支撑自我发展的有利因素。
为了把海门山歌打造成为海门市的一张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我们应立足于地方实际,不断提升其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达到一种雅俗共赏的效果;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这种品牌效应,也有利于海门山歌自身的传播和发展,从而在时代大潮中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实现优雅的转型。

(课题组成员:赵新叶、何伟华、江鹤、张咏梅、丁富生、张颖伟)(社会科学报第1347期 第8版)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