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学术期刊,不妨印些“抽印本”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3-2-4 10:37
标题:
学术期刊,不妨印些“抽印本”
■罗时进 文汇读书 2013年01月18日
●所谓抽印本,是将发表在刊物(或书中)的文章单独抽出来再编印成的小册子。
●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学术刊物来说,制作电子抽印本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困难,而这种抽印本更具有低成本、快捷性、低碳化、易传送、便保存的特点。
●在海外,学术圈内以论文抽印本交流颇为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受欢迎的程度与学术著作相同。
罗时进: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图书馆馆长、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岁末年初,正是高校学期结束时。这是一个各单位忙着科研考核的大忙时节,学者们统计业绩、填表呈报,特别是要复印所发表论文送交科研管理部门,甚为繁琐劳累,叫苦不迭。要想省却这些劳神事,在现行学术体制下,尚不太可能,但我想学术期刊如能印些抽印本,学者可就方便了不少。
所谓抽印本,是将发表在刊物(或书中)的文章单独抽出来再编印成的小册子。抽印本一般包括封面、封底、目录和作者的文章(原页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载有作者个人论文的原真期刊。在国际上,学术期刊一般都会惯例性地给作者寄送(赠或售)抽印本,我国少数刊物也有印制和寄送抽印本制度,但很不普遍,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大陆尚罕有印送抽印本的。
抽印本极便于收藏。其体积一般只有原刊物的十到二十分之一。对作者来说,相比收藏整本刊物,保存抽印本简便得多,不仅存取容易,物理空间也大为节省。由于其具有原真性,科研业绩统计和提交,也完全可以用抽印本代替学术刊物原件或复印件。至于专业职称评审或其它场合,也只要提交抽印本就可以了。目前国外不少一流期刊,都有网络版,因此电子抽印本(electronic reprint 或 electronic offprint)也很通行。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学术刊物来说,制作电子抽印本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困难,而这种抽印本更具有低成本、快捷性、低碳化、易传送、便保存的特点。如果直接提交科研管理部门,操作只在鼠标点击之间;即使需要打印提交,也相当简单便易。
抽印本也便于学术交流。如今学者若出版著作,尚有赠送前辈学者和友朋的习惯,题签、钤印、奉送,古风依稀,颇成风雅。而论文,则因每期都有不少其他作者,故一般不会以之赠送。在海外,学术圈内以论文抽印本交流颇为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受欢迎的程度与学术著作相同。学术,需要交流,只有交流过程中被认知、复述、批评的知识和观点,才是有价值的。当今学术交流应该有更多元的方式,如果在现有的各种形式之外,在学术川流中增添出纸质或电子论文抽印本,也许像一叶叶小舟激浪,又是一种新景观了。这对于学术事业的繁荣,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学术期刊印制抽印本,其内在精神是以文为本和对作者的尊重。寄赠样刊固然已经表明对作者研究成果的肯定,但在一定意义上这只是提供了一份“已发表”作者论文的“证明”,尚缺少情感回馈和周到服务的人文意识。而将学者论文印制成具有“个人论文期刊”色彩的抽印本,其行为本身就是对作者的尊重。无论征求纸质文本的需求,还是送达电子文本,其过程正是与作者的再沟通,能够增进研究者对刊物的理解,团结更多的学者。学术刊物之所谓以学术为务,以作者为本,应有具体体现,印制抽印本之善举,何乐而不为?
此外,抽印本的印制对学术论文写作质量的提升或也不无一定作用。谈及这一点先交待一段题外话。一次学术讨论会期间与海外学者闲聊,一位海外学者问道:“为什么大陆学者的论文往往总写得很简短?”因毫无准备,竟一时语塞。稍微思考了一下后,苦心搜刮出五个原因:一,我们在治学过程中曾经受到过一种教育,即文章价值不以长短论,言之有据,论之有理就行。精粹的几千字论文,其价值也许并不低于一篇“注了水”的几万字的论文。二,现行的学术管理、学术评价方法有问题,量化倾向严重,而所谓“量化”是以“篇数”统计的,一般规定三千字以上就可以算一篇了,这使得有些作者宁愿将一个题目的内容拆成几篇发表,也不愿意将一个题目写得题意无剩。三,有些学术刊物对部分作者收费,而收费往往是以“篇”论价,故一些刊物乐见作者写短稿,投短稿,而从中牟利。四,目前学术刊物评价制度本身也存在问题,以论文转载率为重要评价标准,而二次转载性刊物在有限的容量中,在扩大学术信息量的前提下要平衡各种关系,一些篇幅简短的论文便容易进入视野,长篇巨制反而难以入围。这种导向作用使得不少学术期刊不太愿意发长篇论文。五,与前辈学者相比,我们这一代学人多少已经浮躁,有些年轻的学者更不愿在“冷板凳”上坐下来研究问题,因急功近利而就易避难,论文往往是急就章,短平快。
当然,论文到底长些好,还是短些好,这本身还需要讨论。总的来说,这是由选题决定的,论文选题的题量大小内在地决定了论文应有的篇幅,当长则长,当短则短。我想,那位海外学者也是从一定选题的“应然”性角度提问的,是指“当长而不长”甚至“碎片化”的现象。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实在要做很多工作,而印制抽印本,也许不失为一个“偏方”。说是“偏方”,是因为作为一种规范性制度的建立,对学术刊物来说将能更慎重地对待来稿,对学术刊物的“碎片化”倾向时时警觉;对作者来说,能激发自尊意识,以短平快的作品借学术刊物整体声誉而自高的现象或能减少。页码之多少虽然算不上什么学术尺度,但这一“个体化期刊”可以成为一面镜子照见自己,从而渐进对学术研究“碎片化”的警惕。
学术期刊建立抽印本印行制,有利于学术刊物规范化运作,有利于学者在现行学术管理体制下对业绩的表达,也有利于学术信息的交流,甚或对论文写作方式和学术生态的改变能起一些作用。建议学术期刊不妨一试,看看效果如何?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