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光明讲坛】口才,乃人生必修课 [打印本页]

作者: karin    时间: 2013-2-4 07:39     标题: 【光明讲坛】口才,乃人生必修课

演讲人:张家声 地点:深圳·读书论坛演讲会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06日   05 版)

         

张家声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导演,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表演艺术家”,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香港普通话朗诵艺术研究会顾问。五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从话剧到歌剧,从广播到影视,从表演到导演,塑造了大量不同风格的人物形象、作品形象,曾荣获全国话剧演员最高奖“金狮奖”(《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全军歌剧导演一等奖(《刘胡兰》)、全国广播剧大奖——最佳导演、演员奖(《喜剧演员》)、全国电视散文演播一等奖(《梦中的喀纳斯》)、全国长篇小说演播政府一等奖(《抉择》)、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演播艺术家和受全国听众喜爱的优秀演播艺术家等称号。


张家声先生在现场表演

    口才,乃说话的才能。说话,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正因为人类会说话,才产生了电话、手机、电台、电视台、话剧、歌剧以及卫星上天等等,一句话,假如人类不会说话,则不可能有科学的今天,或许人类仅仅是普通动物而已。

    行行需要。朋友们,我讲学喜欢举例子,因为例子形象、动人,便于记忆,例子中还饱含着创作思想、规律、方法与技巧。

    口才,人人需要

    幽默,是生活、知识、智慧以及口才的结晶;语言的分量、魅力和幽默,往往体现在潜台词即内涵之中。

    一位新当选的市长,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刚宣布开会,一位记者就发问:“市长同志!您的父亲是一位高官,您这次之所以当上了市长,是不是沾了您老子的光了呢?”顿时,会场气氛紧张了起来。所有人的眼睛、镜头都对准了这位新市长,看他如何回答。这时,新市长微微地一笑说:“我非常欣赏这位记者的直率,而且这个问题也许不只是他一个人想问的问题。我很愿意回答,是的,我确实大大地沾了我老子的光,而且,终身受益!正在我认识社会和人生的中学时代,因为家庭牵连,我被关进了监狱。五年的监狱生活,使我经受了磨难,锻练了意志,学会了思考,懂得了公正、民主和法制对一个社会是多么重要;温饱、自由和尊严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这样的命运,并非人人都能遇到的。如果没有那个倒霉的老子,我也得不到这份礼物。这岂不是沾了大光了吗?(热烈的掌声)看来大家非常理解,非常赞赏。至于个人政绩,我不便评价,这是我和我市人民的事。但有一个事实,我要在这里提醒:我是由大家(人民)推举出的代表,选出来的市长,而人民,不会视他们的权利为儿戏的!”这番回答,得到在场所有人的掌声与尊重,这就叫“口才”!

    一位中央首长,1975年去联合国开会期间,许多国外记者采访他,一位外国记者突然大声问:“你们中国有妓女没有?”这位中央首长立即回答:“有,在台湾!”(热烈的掌声)

    同志们,这位外国记者,别有用心!他是问妓女问题吗?(众答:不是!)当时,是“文革”期间,大陆确实没有妓女,而台湾有,可台湾也是我们中国领土啊!假如,你仅仅是“大陆”概念,回答:“没有”,那么,这位记者就会说:“我经常去台湾,那里有许多‘红灯区’,台湾是你们的领土吗?”

    同志们,幽默,是生活、知识、智慧以及口才的结晶;语言的分量、魅力和幽默,往往体现在潜台词即内涵之中。现在舞台上、屏幕上的语言,较多的是令人遗憾的,而马三立大师的幽默,当今则太少了!

    一次,中央电视台的“曲苑杂谈”栏目,举办了“模仿马三立”晚会,来自各地的选手们,一一模仿。最后,主持人激动地说:“观众朋友们,马三立先生马老也在我们现场,请马老讲讲,哪位选手模仿得最像?”在热烈的掌声中,马老上场仅说了一句话,便引起热烈的掌声与笑声,马老说:“现在呀,假的比真的值钱哪!”

    1992年间,马老住在医院,我去看望他老人家。他躺在病床上,我坐在老人家旁边,老人拉着我胳膊激动地说:“家声,有件事我想不通。”我说:“您说说,看我能不能帮您化解化解?”马老说:“前些天,天津举办了个大型晚会,请我说个段子,压轴儿,车接车送,演出费五百,高兴,高兴啊!可是第二天,我听到一个情况,很不理解,在我前面有个节目,叫‘模仿马三立’,报酬是三千!家声,我弄不明白,真马三立五百,假马三立三千,看来假的比真的值钱哪!”可见,有分量的语言,多有内涵!而且不乏幽默。  

    我家住在北京陶然亭附近。一天,经过一个小胡同,来往的人很多。里面卖什么的都有:花呀,鸟呀,小金鱼呀等等,其中一位老农,蹲在地上,面前摆着个篮子,篮子上面盖一块布,布上面摆着两个咸鸭蛋。我本来走过去了,老农吆喝了一声:“咸鸭蛋,带油儿的!”我回头买了两斤,我就爱吃带油儿的咸鸭蛋。这句吆喝声,也体现着口才,体现着语言价值!

    以上诸多例子,仅仅为了说明语言的价值。口才,乃人生必修课,人人需要、行行需要,它关系到你的事业、命运、前途。据知,国外许多名牌大学都有口才课,或称演讲课、辩论课,而且是各门学科的必修课。

    我有一次在香港看到一篇文章,标题很吸引人:“当今世界有‘四宝’:口才、时间、金钱加电脑”。它把口才放在第一位。在座的朋友们来自方方面面的,虽然有着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的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需要的,那就是口才!

    有声艺术语言创作的规律

    有声艺术语言的创作规律是什么呢?八个字:理解作品,表达作品。

    所谓有声艺术语言,是指话剧、广播和影视等艺术中的人物语言,它的基础是生活语言。那么,有声艺术语言与生活语言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呢?生活语言是有声艺术语言的基础,一旦掌握了有声艺术语言的创作规律、方法与技巧,就能提高生活语言的水平。遗憾的是,中、小学语文课,重文不重语,或许因为升大学只考作文,不考口才的缘故吧!其实,教师讲课的主要手段,便是“讲”。回忆我上中学的时候,同学们特别喜欢一位生物老师,他的特点是语言亲切、形象和生动,感染力强。这位老师,能让全班同学,当堂记住所有教学内容。这就是口才的价值!

    朗诵艺术,是有声艺术语言的一种艺术形式。近年来,在全国有所重视与发展。许多城市成立了朗诵团体、举办朗诵会。像深圳还成立了“深圳朗诵艺术家协会”,并大力开展朗诵活动以及朗诵普及活动。

    那么,有声艺术语言的创作规律是什么呢?八个字:理解作品,表达作品。二者的辩证关系是,理解作品是前提、基础,不理解作品,无权表达作品。但是,理解了作品,未必表达得出来。因此,尚需要表达能力、技巧,二者缺一不可。

    理解作品有三个要素:理解什么(内容),怎么理解(方法),为什么理解(目的)。理解什么?有个专业名词,叫“规定情境”,即作品中的时代背景、人物、人物关系、事件、矛盾、冲突、主题、主题思想、艺术风格以及现实意义,等等。

    怎么理解?艺术离不开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要依据作品,调动自己与作品相近的生活以及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展开想象。

    讲到这里,我想到一个相关的例子:“兵车行”的故事,距今两千年了,我们不可能有当时的直接生活的经历。那么,如何激发自己具有作品所需要的、相近的思想感情呢?比如,朗诵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时,我想起了我二哥。他是个非常好的人,然而,在“文革”期间硬生生地被逼死了。他是在天津公园的一棵大树上,上吊自杀,两天都没人管。当时,我在北京……

    朋友们,当我朗诵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想起我二哥,眼泪就夺眶而出。

    变作品中的文字为生活中的形象,即变文字为形象,变作品中他人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之后,再考虑如何表达得更形象、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一次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录解说的情况。第一天是录《辽沈战役》的第一段,仅四百来字,正常情况下二十分钟就足够了,后来竟然录了两个半小时还没通过。审听的有总导演、导演共九位同志,每录一段,我都征求他们的意见,回答总是一句:“增加力度!”。于是,我一遍遍地录,嗓子快喊哑了,还嫌力度不够。

    这时,我说:“刚才我一直聆听大家的意见,下面能不能按我的设想录一遍?”总导演说“好!”。当我通过走廊,走进录音棚时,录音师积极而又小声地对我说:“您确实力度不够,您说到毛主席时,要激动万分;讲到蒋介石时,要咬牙切齿才成啊!”这显然是标签式的创作!我再录时,调子压下来,以一个参加过“三大战役”经历者的身份,以第一人称向观众朋友,包括台湾的观众介绍“我”的经历。“三大战役”是1947、1948和1949年的战事,而录音时,已是1992年了,我应该以1992年的国家形势、感情状态,向国人、向世界讲述“我”的经历,不需要、也不应该大喊大叫,喊叫不等于分量!录完第一段,我再度征求他们的意见,其中,八位审听者都面带微笑并有几分激动地看总导演,这时,总导演表态说:“老张,这次虽然没声嘶声力竭地喊,却很有分量,而且带劲儿!就这样录。”后来有人问,作品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故事,你怎么以九十年代的感觉去录呢?我说:“这是剧本规定的!”那位负责同志说:剧本没说解说者是1992年的感情啊?我说:“说了,而且第一句就声明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

    朋友们,永远记住“剧本,剧本,乃一剧之本!”一切表达态度和手段,都必须从剧本出发。切记!

    现在,做几个练习,请大家回答:去过北京吗?(听众:去过!)第一印像是什么?(听众:天安门!)好,请问:你头脑里是天安门形象?还是“天安门”三个字?(听众:形象!)天安门城墙是什么颜色?(听众:红的!)你头脑里是一个红字,还是颜色形象?(听众:颜色形象)朋友们,这就是“内心视象”!可是创作初期,尽管背得很熟,却不是作品需要的“内心视象”,而是“文字”!怎么办?掌握科学地创作方法——练习!

    再听一练习,请讲出五个由小到大的圆体来。(一位听众:小时候弹的玻璃球儿、乒乓球、垒球、排球和篮球。)请问,你回答问题时,头脑中是文字?还是形象?(答:形象!)好,这就是“内心视象”!

    当你尚未准确、丰富而又深刻地理解作品之前,不要忙于出声朗诵,尤其是初学者更要注意,这如同小孩唱歌,一旦跑了调,就不好改了。

    为什么理解?一句话,为了形象、生动而又颇具感染力、征服力的表达,以作用于受众。不能准确、深刻而又形象的理解作品,则没有资格去表达作品,硬生生地去表达,不仅很浮浅,往往还会歪曲作品。

    五十多年来,我演过不少戏,演播、朗诵过许多作品。我都是在准确、丰富、形象而又深刻地理解了作品之后,变作品中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用我塑造另一个“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正在剧院排戏,接到一个电话:“张老师,俺搞了一部电视专题片,准备参加国际比赛。请你给解说。”我问:“什么时候录?”他说:“最好在明天中午之前录完,俺要赶下午的火车回去。”我说:“那就请你今天12点半之前,把稿子送来,我得抓紧时间准备。”他竟然说:“呀!你还用准备吗?”我说:“呀!我不准备怎么给你录?”他说:“稿子不长,才三千来字!”我说:“就是三十来字,我也得准备呀!”他说:“你这么大的艺术家,还用准备?不用!俺以前请过两位著名主持人录过节目,他们都是进了录音棚,看上一遍稿子就录了。”我说:“我可比不了他们。我比他们笨!就是三个字的稿子,我更得准备!我得考虑为什么仅仅是三个字,竟然能解说三十分钟的片子!”于是,那天中午整整十二点半,我家门铃响了,一开门,这位导演看了我一眼,马上低头看表,以表示分秒不差,准时到达。(众笑)过了些天,他无比激动地打电话告诉我说:“咱那部片子在国际上获奖了!我说你啊,这么大的艺术家,竟然还那么认真准备!”      

    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有初读能力,乃至来不及备稿,就得去播。比如,播音界的老前辈齐越老师,曾在1953年的一篇文章中说:“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学习,一位领导突然送来一篇稿子,很悲痛地说:‘斯大林同志去世了,马上向全国直播。’我连看一遍稿子的工夫都没有,眼含热泪直播的,还好,没出错误。”

    朋友们!仅就语言发音规范这一点,就不能掉以轻心。比如,今儿个让念呆(ái)板,明儿个则改成呆(dāi)板了;今儿个让念解(jiě)数,明儿个则改成解(xiè)数了,诸如此类,你不准备、不学习成吗?当然,这仅仅是语言规范问题。那么,文章的内含、风格以及语言态度、节奏等相关的“规定情境”,要不要认真准备呢?答案是肯定的!你必须认真准备。否则,错误、笑话、误导会百出呀!

    大家知道,我国曾有位外交部长叫姬鹏飞。一天,我听新闻,播音员说:“我国外交部长,姬鹏,飞到机场,去迎接日本首相……”(众大笑)

    一次看电视,是知识竞赛节目,漂亮的女主持人出题问:“有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请问:作者是谁?答对了,加十分,答错了,扣十分!开始!”各组都举手抢答。主持人选定了一位回答:“苏东坡!”主持人愣了一下,为难而沉重地说:“很遗憾!你仅把姓儿答对了,准确地答案是:苏轼!”(众大笑)在场的参赛者与观众都愣住了,犹如影视中的“定格”!

    有声艺术语言的价值

    在实践中,使我更懂得了有声艺术语言,不仅要让受众听见,还要使之看见、闻见,要让受众身临其境。

    一家电视台曾播了一条新闻:一个四川籍的杀人犯,逃到广东11年了,经常在深夜12点至1点半钟,躲在黑屋子里,听中央台的广播“神州夜话”(这是个谈话类节目,关注新闻事件中人的真实故事。人生即选择!当你徘徊在十字路口,如何选择正确方向?)一次,该逃犯给主持人发了个短信:“我是一个逃犯,我也徘徊在十字路口,请你指个路……”最后,在主持人和有关部门的具体帮助下,逃犯自首了。后来,过了半年,又有一个杀人犯找这位主持人,要求领他去公安部门自首。

    朋友们,这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语言价值!      

    接着,再举两个我经历的例子。十年的“文革”,全国只准演出八个样板戏,不准演其他任何文学、文艺节目。1977年,“四人帮”刚被粉碎,中央电台文艺部的一位主编,邀我录播一部长篇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关领导对我说:“全国人民有十年没从电台听到文学作品了,这部书,曾教育了我们几代人哪!‘四人帮’被粉碎了,一定要播好!”经过认真准备,我用心录播了。随后,中央台收到近两千封听众来信。其中,竟然有23封信是想轻生的听众写来的,他们都在表示:向保尔学习,克服一切困难,坚定地活下去!我从中受到很深的教育与启发。

    1983年,中央电台又邀我录播长篇小说《故土》。播出之后,反响很大,中央电台接到听众的一千多封来信。其中有一封信是北京盲人工厂的人用盲文写来的,信中说:“……我们是一群盲人,本来什么也看不见,听了您演播的《故土》,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感谢您,张老师,给了我们的眼睛……”我看后,泪流不止,从中得到巨大的鼓舞与鞭策!(热烈的掌声)

    在实践中,使我更懂得了有声艺术语言,不仅要让受众听见,还要使之看见、闻见,要让受众身临其境。这必须自己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规定情境”中去。

    大家知道,有一部我国藏族、蒙古族的史诗,叫《格萨尔王传》,长120多部、100万行、2000多万字,比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古印度的《罗摩衍》和《摩柯婆罗多》的总和还长,乃是世界史诗之最,《格萨尔王传》包括诗歌、神话和谚语,怎么会流传了千年?这不是靠文字,而是靠说唱、吟诵流传下来的。

    我的艺术追求

    真挚的感情、鲜明的节奏、诗般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和突出的个性。

    下面请大家做想象练习,有一首俄罗斯民歌《三套车》,大家熟悉吧?(听众:熟悉!)好,我问一系列问题请大家回答。歌词中几个人物?(听众:三个。)哪三个?(听众:赶车的、乘车的和财主)还有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大家竟没想到,这个人物绝不可忽略!(一位听众很认真而大声地说:马!)对不起,那是畜牲。(众大笑)请问:“冰雪遮盖着伏尔加河”,是谁唱的?(听众:作者!)对!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是他叙述了这个故事,在把握作品的基调,绝不可忽视!就这首歌词,你看到了什么颜色?(听众:白色)为什么?(听众:因为是“冰雪遮盖着伏尔加河”。)好。诸位听到了什么叫声吗?(一位听众:乌鸦。)好!或许因为那里寒冷,没有乌鸦,但思路对头,符合作品基调。还听到什么声音?要有助于创作这首作品的气氛。(一位听众:老师,我听到一只老狼在山沟里叫,阴森森的、好恐怖啊!)非常好!既符合作品的气氛,又能激发演员的创作情绪。作品中的小伙子有多大?(听众:不到三十岁。)是个胖子吗?(听众:不,是个瘦高个儿。)穿什么衣服?(一听众:棉大衣。另一听众:不成,那儿零下三、四十度,得穿皮大衣。)不错。一次我在深圳大学讲课,问到这个问题,一位学生竟然回答:“那里很冷,我想是穿风衣哩!”(听众大笑)我问这个学生是哪里人?他说:海南三亚人!(听众大笑)

    朋友们!无论朗诵、演戏和演唱,必须要依据作品,联系直接、间接的生活,展开想象,投入到“规定情境”,即身临其境。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言之有物;心中有形,言之有情。

    朋友们,创作的前题是理解作品,而理解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深刻、生动地表达作品。肖伯纳曾说:“我们作家往往不如艺术家,我们写‘是’字,只有一种写法,而艺术家,会有多种说法且表现力强。”

    2007年,深圳为我举办了个人晚会“张家声从艺五十周年有声艺术语言欣赏晚会”,中央电视台九套一连播了六次。反响颇大。下面请大家看几个节目,看看我对作品理解得是否准确、丰富和深刻?表达得是否形象、生动和有感染力?

    (大家看后,报以热烈的掌声)

    谢谢!表达作品,重要的是:把握好基调、态度和节奏。把握基调很重要,是喜剧、悲剧还是歌颂、控诉?等等,必须弄清楚、搞准确。

    我的艺术追求目标是:真挚的感情(艺术之生命力所在)、鲜明的节奏(艺术之磁力所在)、诗般的意境(艺术之魅力所在)、生动的形象(艺术之活力所在)和突出的个性(艺术之征服力所在)。

    请那位穿白西服上衣的男同志站起来。你的大名?(我叫李凯。)好,我宣布“规定情境”,无论我问你什么,你只能用一个“我”字来回答。我问你:谁叫李凯?(李凯回答:我!)听说你刚才偷了个钱包?(回答:我?)(听众鼓掌!)

    好,请记住:语调、语式源于对事务的态度,而态度是语言的导向。

    再做练习:“我是深圳大学的学生”,不论我怎么问你,你只能回答这九个字,而且要答我所问。好,那位带眼镜的女同志。我问,你答。“请问,你是干什么的?”答:“我是深圳大学的学生!”“谁是深圳大学的学生?”答:“我是深圳大学的学生!”“你不是深圳小学的学生吗?”“我是深圳大学的学生!”(热烈的掌声)

    请问,同是这句话,人物关系、内含、心态和目的等一样吗?(众答:不一样。)  

    朋友们,朗诵也好,演戏也罢,必须重视节奏。节奏是语言的命脉,语言的魂儿。所谓节奏,就是音高、音强、音长以及停和连等之间的对比。

    节奏,分内部和外部节奏,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内外节奏一致;二种是外部节奏紧张,内部节奏松驰,如过去饭馆里跑堂的报菜名,语速很快,心里却很松弛;三种是心里节奏很紧,而外部节奏很慢,如警察欲说服一个要跳楼的人,心里非常紧张,而语言的速度、节奏却很慢。

    朋友们,时间,是最无情的!近四个小时过去了,讲题很大,挂一漏万。口才,乃人生必修课,人人、行行都需要!

    好,再会!(热烈的掌声)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