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蛇年说蛇】2013岁时与生肖专题汇集帖 [打印本页]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3-2-2 16:42     标题: 【蛇年说蛇】2013岁时与生肖专题汇集帖



张勃:蛇年话蛇



  人和蛇都是自然界中的成员,而且关系密切。在民俗生活和文化中,蛇这样一种源远流长,类型多样,形态不一,浑身披鳞,无足而行动迅捷,体柔而凶猛异常,或有剧毒而置人于死地、或可解毒救人于疾患的奇异动物,既是人类的敌人,也是人类的朋友。人们恐惧它,也崇敬它;既与它作艰苦的斗争,又利用它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并不断讲述着与它发生的种种故事。

  敬畏对象

  美国哈里斯调查机构的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蛇是“普遍最恐惧的东西”。有研究者甚至认为,人对蛇的恐惧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怕蛇,根本原因大约在于长期以来人类的生命安全都受到蛇的直接威胁。我国不少历史文献都描写了蛇的狠毒和对人类的危害,如晋人郭璞《长蛇赞》云:“长蛇百寻,厥鬣如彘,飞群走类,靡不吞噬,极物之恶,尽毒之属。”唐人元稹《巴蛇》诗云:“巴蛇千种毒,其最鼻褰蛇。掉舌翻红焰,盘身蹙白花。喷人竖毛发,饮浪沸泥沙。欲学叔敖瘗,其如多似麻。”长蛇、巴蛇都是有名的毒蛇,宋人李石《续博物志》记载先提山上的钩蛇,长七八丈,尾端分岔,生活在山涧水中,也十分厉害,它会用尾巴钩岸上的人或者牛吃,它居住的水旁瘴气浓密,“气中有物,不见其形,其作有声,中木则折,中人则害,名曰‘鬼弹’”,是连鬼都害怕的东西。

  对于恐惧的事物,人类通常采取的态度和做法有两个:厌恶驱避,或者崇拜讨好,于蛇亦然。我国有不少与蛇相关的词语,最能反映人对蛇的厌恶态度。比如,蛇豕比喻贪婪残暴的人;蛇虺比喻阴狠毒辣的人;牛鬼蛇神比喻各种邪恶的坏人;蛇口蜂针比喻一个人心肠极其恶毒;贪蛇忘尾比喻只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蛇盘鬼附比喻相互勾结;蛇心佛口比喻假冒伪善;蛇鼠横行比喻恶人得势,胡作非为;为虺弗摧,为蛇若何,比喻不乘胜将敌人歼灭,必有后患;等等。蛇大约只有“攀龙附凤”、紧随“龙”后与其共同组成词语时,才具有了一些褒义,比如笔走龙蛇、大泽龙蛇、龙蛇飞动等,只是这样的词并不多见。

  将蛇视为不祥之物,认为见蛇不吉是厌恶驱避的另一种表现。民间素有“见到蛇脱皮,不死脱层皮”的说法。有两则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故事,说明早在先秦时候,蛇乃不祥之物的观念就已经广泛流传了。其一发生在齐国。有一次齐景公外出打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认为是不祥之兆,非常担心,就把晏子召来询问,晏子回答说:山是“虎之室”,泽是“蛇之穴”,上山见虎、下泽见蛇,没什么不祥。对于国君而言,真正的不祥是:国有贤人君主却不知道;知道了却不任用;任用了却不信任。这则带有强烈政治说教意味的晏子论不祥的故事,虽然意在说明治国道理,却也揭示了见蛇不吉的民俗心理。其二发生在楚国。楚国名臣孙叔敖还是儿童的时候,有一次出去玩,看到了一尾两头蛇,非常担心自己因此死去,回到家闷闷不乐,连饭也不吃了。母亲问明事情缘由后问他蛇的去向,孙叔敖说:“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母亲一听,就劝他不用担心,因为“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他绝不会死的。孙叔敖果然没有死,非但没有死,还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这则故事含有明显的福报观念,旨在劝人为善,同时反映出见蛇不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连几岁的孩童都深受影响。

  对蛇的崇拜讨好,主要表现在对蛇的祭祀方面。我国古代蛇王庙很多。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记载:“显灵庙在安陵东北,旧有蛇王祠。”苏州城东娄门从前也有蛇王庙。农历四月十二为蛇王生日,届时善男信女们齐趋庙中,进香求符,贴于户牖以避蛇害,渔民和捕蛙者供奉蛇王最为虔诚。民间传说蛇王就是因反对明成祖朱棣称帝而被灭十族的方孝孺,他所以惨遭受灭门之祸是因为他父亲曾经烧死“赤蛇数千”而遭蛇报复的结果。

  斗争对象

  蛇要生存,人要生活,当蛇与人共处同一方水土,并以人或家畜为食,其生存危害到人的生活时,冲突便不可避免。尽管蛇凶猛恶煞,人怕它惧它,但人又绝不会一味屈从,坐以待毙,他总是奋然而起,与蛇展开殊死搏斗,以赢得生活的权利。著名的李寄斩蛇故事就围绕着人蛇斗争的主题而展开。

  话说闽中庸岭西北低湿之地有条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当地人害怕它,经常用牛羊祭祀,可它仍不罢休,或托梦或告诉巫祝一类的人要吃十二三岁的女童。于是每年八月祭蛇时,就有一个女孩被送到洞口,供它享用。一条恶蛇弄得人心惶惶,不能自安。这一年又到了送女童的时候,将乐县(今福建将乐)李诞家的小女儿李寄主动要求前去,并预先备好剑和咋蛇犬。祭蛇的日子到了,李寄先将香甜的米饭放在洞口,大蛇闻到香气就爬出来吃。李寄瞅准时机,一边放咋蛇犬上去撕咬,一边拿剑猛砍,蛇疼得从洞中跳出,很快就死掉了。李寄到洞中察看,发现了九个女孩的骷髅,她不由感叹:“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这则故事告诉人们,对于恶蛇一味恐惧退让只能让它得寸进尺,造成更大危害,勇敢而机智的斗争才是免除蛇患的正确出路。

  但人与蛇斗,往往要付出很大代价,有时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民间传说七叶一枝花就是由因斗蛇而牺牲的八个人变成的。七叶一枝花,又叫重楼,是名贵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的功效,民谚云:“家种七叶一枝花,毒蛇咬伤不怕它。”相传很古以前有个叫东山的村庄,住着一对老年夫妇和他们的七儿一女。七兄弟耕地播种,妹妹采花采茶,一家人生活十分幸福。有一年,村庄里突然出现一条大蟒蛇,十分凶残,经常吞羊吃人,弄得鸡犬不宁。七兄弟决心为民除害,但不敌蟒蛇,全部牺牲。妹妹继承哥哥遗志,苦练武艺,然而最终还是成了蟒蛇的腹中物。不过妹妹早已做好打算,她穿上用绣花针编织的衣裙,结果绣花针像万把尖刀猛刺蟒蛇内脏,大蛇终于死了,山村又恢复了安宁。后来在蟒蛇死去的地方长出一种由七片叶子托着一朵花的奇异植物,人们发现捣烂了涂敷在毒蛇咬的伤口上,伤口很快就能痊愈。

  令人欣慰的是,虽然牺牲很多,代价很大,但在与蛇的斗争中,人类总是最终的胜利者。也正是在与蛇反复的斗争中,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观察蛇,认识蛇,了解蛇,辨析蛇,发现它的弱点,不断积累诸如“打蛇打七寸”这样的经验,从而在与蛇共生的恶劣环境中获得更大的生存优势。

  利用对象

  蛇种类多样,与人类的关系也颇不相同。在民俗生活中,蛇不仅被敬畏和斗争,也被利用。蛇肉可食,胆可入药,蛇本身还可以成为人的玩具或助手。

  国人食用蛇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山海经》提到过黑齿国,为人黑齿,“食稻啖蛇”,又提到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啖之”。食蛇之俗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南方,汉代成书的《淮南子》就提到:“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指中原一带)得而弃之无用。”宋人范成大《桂海虫鱼志》中有人们如何利用蚺蛇喜花的特性成功捕捉它并以之为食的记载。蚺蛇非常喜欢花,捕蛇人事先在头上插满鲜花到离它较近的地方,蚺蛇见到花,就停下来看,大家趁机蜂拥而上,抱住蛇头,并大呼“红娘子”,有人趁机上前用刀砍它的脑袋。大家随即散开,躲到远处观看。过一会儿,蛇有了感觉,“奋迅腾掷”,身旁的小树都被连根拔起,但毕竟蛇头已断,血已流,没有了生还的可能。几十人抬着蛇转回村中,大家由此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直到现在,在南方,尤其是广东一带,食蛇之风仍然盛行,即使当地政府明令禁止,也挡不住人们食蛇的热情。

  蛇肉可做各种菜肴,也有治病的作用。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记载有个叫卢元钦的人得了大疯病,十分严重,他听从别人的建议吃了一截蛇肉,结果三五天后病开始好转,百天后竟然痊愈了。晒干的蛇肉也可以入药。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一篇批评“苛政猛于虎”的好文章,里面提到永州(今湖南永州)出产一种十分奇特的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它的肉晒干了作为药引,能够“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治疗多种疾病。

  谈起入药,蛇胆的利用率比蛇肉更高。医学研究表明,蛇胆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铜、铁、钙、镁、维生素C、维生素E等,经常服用蛇胆,可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肌体循环,增强免疫力,起到外病内治的作用。现在我国以蛇胆为主配制成的中成药有十多种,如蛇胆川贝液,蛇胆川贝枇杷膏、蛇胆川贝散、蛇胆半夏散、蛇胆陈皮散等。蛇胆的药用价值很早就被发现了,唐代普安州已有专门的养蛇户提供优质蛇胆。采蛇胆通常在最宜合药的端午节进行,这已成为重要的民俗事象。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详细记录了端午节取蚺蛇胆的过程:

  每年五月五日即担蚺蛇入府,祗候取胆。余曾亲见。皆于大笼之中,藉以软草盘屈其上,两人舁一条在地上,即以十数拐子从头翻其身,旋以拐子案之,不得转侧,即于腹上约其尺寸用利刃决之,肝胆突出。即割下其胆,皆如鸭子大。曝干以备上贡。却合内肝,以线合其疮口,即收入笼。或云舁归放川泽。

  有时,蛇也成为人的玩物,弄蛇的做法古已有之。汉代武氏祠的画像石中就刻有弄蛇的场面,张衡也有“蟾蜍与龟,水人弄蛇,奇幻倏忽,易貌分形”的描写。社会上有专门以弄蛇为业的人,《聊斋志异·蛇人》中的“某甲”就是其中之一。至于印度的耍蛇人,更是远近闻名,在他们悠扬的笛声中翩翩起舞的蛇,不仅可令人暂时忘却它的可怕之处,还可以带来愉悦的感受。

  蛇对人的生活、生产也有所帮助。比如老鼠糟蹋粮食,传播疾病,对人类危害很大,蛇以鼠为食,就有益民生。在山东省定陶县,二月二龙抬头节早晨忌讳梳头,俗信梳头“屋里掉长虫”(即蛇)。但若对着粮囤梳头就没什么忌讳,因为蛇落在粮囤里,正好可以保护粮食不受老鼠的偷盗和啮咬。在江苏宜兴,每逢重大节日,比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除夕等,当地人都不忘祭祀蛇,称为请蛮家或斋蛮家。这倒不是因为惧怕,而是出于感恩。按《宜兴县志》:“旧有白蛇衔茶种来种之,得佳茗,尤为珍品。”宜兴种茶历史悠久,而且品质上乘,唐朝时还成为贡品,在宜兴人心中这是与蛇密切相关的。

  言说对象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蛇作为客观现实的一部分总是在多种文学作品中被书写和言说。蛇出现于诗歌中以《诗经》为早,《小雅·斯干》有诗句曰“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将梦中出现虺蛇视为生女的预兆。屈原也曾发出过“雄虺九首,倏忽焉在”、“一蛇吞象,厥大何如”的天问。蛇还出现在小说中,《西游记》67回即有唐僧师徒大战蛇妖的情节。《聊斋志异·蛇人》更是一篇关于人蛇关系、蛇蛇关系的精彩小说,写活了蛇的情深意长。民间故事中也不乏蛇的身影,人蛇婚是蛇故事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比如怒族蛇氏族传说,母女4人上山打柴,碰到一条大蛇,蛇强迫与其中一个姑娘结为夫妻,三女儿为保全家人性命,自愿嫁蛇,生下许多后代,成为蛇氏族。侗族也有类似传说,其始祖母与一条大花蛇婚配,后来生下一男一女,繁衍后代,成为侗家祖先。据说汉族的始祖女娲伏羲也是人首蛇身,汉画像石中就有两者交尾的图像。这些故事反映了人们在血缘上与蛇的认同,显示了人蛇之间有着更为复杂的关系。

  “反常为怪,物老为精。”在民间观念中,大凡植物也好,动物也罢,甚至无机物,时间长了,都会成精。蛇的寿命很长,“自兹繁巨蟒,往往寿千年”,蛇成精,最易化为美女,有些文学作品描写的就是人与美女蛇的故事。如《太平广记》卷458载:大唐宪宗元和年间,陇西士人李黄调选入京,遇一白衣女子,十分漂亮,“绰约有绝代之色”,自称袁氏孀妻。李黄到其处留宿三日,回家便全身化水,只余头颅。家人寻袁园,发现正是白蛇出没之处。另一则故事与此类似,也发生在元和年间。凤翔节度使李听的侄子李琯,出游时遇到一辆白牛驾的白车子和两个穿白衣骑白马的女子,为其吸引,跟随而去。在一所名香扑鼻的园子里,李琯又遇到另一个“姿艳若神仙”的白衣女子并同居一夜,回家后便觉脑疼,不久脑裂而死。家人在他昨日去过的地方发现一棵枯槐,树上有大蛇蟠屈的迹象,于是伐树发掘,大蛇已不见踪影,只有几条白色的小蛇,人们就将它们打死了。在这两则故事里,男主人公都是被蛇精幻化的美女害死的,字里行间含有美女等同毒蛇、务必不为所诱的教化意义以及蛇为毒物的观念。值得说明的是,一般认为,上述两则故事就是著名的《白蛇传》的原型,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白娘子虽是白蛇化成,但有情有义,一腔痴情,敢爱敢恨、善于治病救人,绝不能和置李黄、李琯于死地的美女蛇同日而语。从害人精到白娘子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抛开这个不说,仅这一转变,已能反映出人对蛇的态度其实既非单纯的恨,亦非单纯的爱,大抵是有爱有恨,爱少恨多罢了。

  该文发表在《百科知识》2013年第1期,有变动。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viewthread.php?tid=33450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3-2-2 22:46     标题: 南京彩灯艺人做"黄金蟒" 讨吉利寓意黄金满(图)

2013年02月02日 15: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春节将近,南京花灯艺人设计的蛇型花灯,将会很快出现在春节夫子庙花灯市场上。南京花灯艺人曹真荣介绍,蛇年的花灯造型最难设计,许多市民也不喜欢蛇,所以他们为2013年春节设计“黄金蟒”花灯,寓意“黄金满”。 卢辉 摄  中新网南京2月2日电 (卢辉)春节将近,南京花灯艺人设计的蛇型花灯,将会很快出现在春节夫子庙花灯市场上。南京花灯艺人曹真荣介绍,蛇年的花灯造型最难设计,许多市民也不喜欢蛇,所以他们为2013年春节设计“黄金蟒”花灯,寓意“黄金满”。

  2月2日,记者来到秦淮花灯的非遗传人曹真荣的花灯作坊。曹真荣正在和他的徒弟们紧张的忙碌着。曹真荣2012年制作了共1.5万盏花灯,其中80%已经预定出去,还留下一些他打算在春节期间现场销售。

  2013年是蛇年,曹真荣提前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了几款蛇灯,既有符合老人口味的花灯,也有针对儿童的卡通灯。“点蜡烛”是秦淮花灯的重要元素。蛇的造型细细长长,如何在中间摆上蜡烛,让曹真荣颇费了一般脑筋。他试过将蛇身做成中间宽两边窄的形状,也尝试了将蛇身盘起来的部分做空,中间放上蜡烛。

  为了新年讨个彩头,曹真荣还为自己的蛇灯取了个吉利名字——黄金蟒。“老百姓就喜欢讨个吉利,那么我就取了叫‘黄金蟒’。如果说哪个家黄金如果满了,那不是等于财富就丰富了嘛。”曹真荣说。(完)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3-2-2 22:47     标题: 各地蛇年吉祥物遭吐槽:何方妖孽 毁三观啊(图)

中新网 2013年01月31日 09:07 来源:华西都市报


  内江大洲广场上的蛇年吉祥物遭吐槽,市民称那颗大门牙真心丑。 (罗尹摄)

  西安大雁塔附近的蛇年吉祥物遭吐槽:“何方妖孽”。


  马上就到农历蛇年了,大街小巷都装点着蛇年吉祥物,各地网友纷纷开始晒身边的蛇年吉祥物,果然不晒不知道,一晒吓一跳。今年的吉祥物长相都很“奇葩”,有的像虫,有的像鸡,有的像鱼,就是不太像蛇。
  更有设计师在华西都市网发帖咆哮“蛇年的吉祥物真是毁三观啊!”网友“愤怒的小队长”直言:“蛇这个生物,你做直了吧,领导们说像根棍儿;你做逼真了嘛,领导们说太吓人;你做的卡通了嘛,领导们说根本就不传神……”
  这则网帖和相关微博迅速引发了很多设计师的共鸣,纷纷吐槽“蛇是12生肖里最难设计的形象”,微博网友“王小亚”也说“做母蛇像妖精,做个公的形状显得很三俗,搞长了像癞皮死蛇,弄短了根本就像蛞蝓,俗称鼻涕虫。这让我们属蛇的情何以堪啊!”
   华西都市网彭莎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3-2-2 22:48     标题: 澳大利亚蛇年邮票受捧 小型张讲述女娲造人故事

中新网 2013年01月30日 13:1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为迎接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澳大利亚邮政近日推出一套蛇年纪念邮票,其中包括一个莲花小型张。邮票一发售就非常抢手,无论是当地华人还是白人群体都纷纷购买。墨尔本华裔设计师潘德妮负责设计,这已经是她为农历新年推出的第6套生肖邮票了。

  这套蛇年纪念邮票分为1.8元(澳元,下同)面值和0.6元面值。1.8元面值的邮票画面主体为“蛇”的汉字,而0.6元面值的邮票则是“蛇”的象形文字的衍生体,而且加入了中国剪纸的元素。小型张则用中英文讲述了半人半蛇的女娲七日造人的故事。

  潘德妮在香港出生和长大,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设计邮票让其有机会“向中国的古老传统和民间传说致敬”。在潘德妮眼中,澳洲邮局每年致力庆祝这个佳节,对庞大的华人社区“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行动”。

  随着来自中国大陆的新侨民不断增多,春节也越来越成为当地华人社会的一个重要节日。兼容并蓄两岸三地年俗,并因地制宜结合主流过节特色,形成颇具异国特色的中华传统佳节。春节期间的文艺演出和家庭聚会,活跃了经济,也凝聚了假日气氛。

  潘德妮等人较早融入澳洲主流社会,通过文化的纽带,无形中带动了当地人对春节的关注。比如近些年,澳大利亚政要春节都要到唐人街给华人拜年,还用舞狮队和财神爷开道……

  不过当地人“凑热闹”也很有意思。悉尼的一个华人教师受访时说,她所在系的秘书也吵嚷着要在农历新年为师生们准备“红包”,可问她“红包”里放什么,她竟然回答“茶叶袋”,令人忍俊不禁。常工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3-2-2 22:48     标题: 蛇年春节纪念票今起发行 以“祥蛇贺岁”为主题

中新网 2013年01月25日 14:56 来源:西安晚报

   (记者 高乐) 昨日,记者从西安地铁运营公司获悉,自今天起二号线17个车站将同步发行“癸巳蛇年春节纪念票”。

  “癸巳蛇年春节纪念票”以“祥蛇贺岁”为主题,采用中国传统的水墨风格与象征着美好、善良、公正、纯洁的白蛇相融合,背面采用花开富贵的牡丹加以衬托,是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水墨作为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博大、丰富的精神内涵,整个画面和谐统一,又形成圆的整体,寓意着和谐圆满,生生不息。

  据了解,该票卡限量发行2000套,每套售价60元,在纪念册内含票卡一张,可乘坐地铁30次,不计里程,票卡需在2013年12月31日前启用(刷该卡乘坐地铁一次即为启用),启用后一年内有效。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3-2-2 22:58     标题: 古时蛇就是龙 "龙的传人"伏羲被指是人首蛇身

中新网 2013年01月31日 14:13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蛇被崇拜为神,为吉祥物。考古界在河南省安阳郡发现有2000年前镌刻在石头上的蛇的形象。

  人首蛇身的伏羲。伏羲氏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人文始祖”,传说他是人首蛇身。古时,蛇就是龙,故其后人被称“龙的传人”。传说他与女娲成婚,生儿育女,被尊称为人类的始祖。

  玄武。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玄武是由龟和蛇组合成的灵物。玄武为北方之神。《楚辞·远游注》:“玄武,北方神名”。为水神。《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玄武又是生殖之神,其以龟蛇合体的形状出现,被古人看作雌雄交配、生殖繁衍的标志。《周易·参同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纠盘相扶。以明牝牡,毕竟相胥。”玄武又是司命之神,是长寿和不死的象征。文/王铭珍
作者: Robot    时间: 2013-2-4 05:10     标题: [王宪昭]蛇年话蛇添福

作者:王宪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04 |



资料图片


  今天,看到张勃博士的《蛇年话蛇》,很受启发和教育。扳着脚趾算了一下日子,发现马上就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了。据说过了小年再过几天就是大年,今年的大年是个蛇年。虽然平日里对蛇有点毛骨悚然的潜意识,但很多人时不时地冒出一句“金蛇狂舞”,听起来好像是吉利话。于是,也来点“蛇年话蛇”凑凑热闹。

  还是从自认为比较面熟的神话母题方面说说吧。

  美国有个叫汤普森的人,自从与一个叫阿尔奈的人创立民间文学类型学的AT分类法之后,就一发而不可收,开始专门捣鼓民间文学的母题索引,粗略看了一下他的6卷本母题索引大书,查找出汤先生关于蛇的母题与代码如次:

  蛇(B91);蛇的产生(A2145);蛇是邪恶的动物(A2523.2);蛇为什么蜕皮(A2483.1);有腿的蛇(B765.23);蛇为什么没有腿(A2371.3.1);蛇引魔进入天堂被除去双脚(A2236.2.1);蛇为什么脑袋小(A2320.1);蛇原来有角(A2145.0.1);蛇的牙齿的产生(A2345.5);蛇为什么有毒(A2532.1);蛇的颜色的来历(A2411.5.3);蛇的食物   (A2435.6.2);蛇与人交换得以永生(A1335.5);杀不死的蛇(B765.7.1);神奇的蛇(B176.1);双性蛇(B726);巨蛇(蟒)(X1321.1);双头蛇(B15.1.2.1.1);会说话的蛇(B211.6.1);美女蛇(B29);蛇的魔力(B176);蛇是预言者(B145.2);蛇是房屋神(B593.1);有智慧的蛇(B123.1)

  汤氏母题索引中关于蛇的母题主要就是上面这些。看官可能会发现,汤先生的母题类型与逻辑顺序有点乱,其实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不容易了。

  如果对照一下中国各民族神话,我们会发现,关于蛇的神话母题更为丰富多彩,会远远超过汤先生当时的设计。

  一、蛇的产生

  1.蛇源于某个地方或自然存在

  蛇从天上来【满族、汉族】

  2.蛇是造出来的

  恶神造蛇【汉族】

  3.蛇是生育产生的

  天女生蛇【纳西族】

  人生蛇【汉族、珞巴族】

  龙生蛇【哈尼族、土家族】

  葫芦生蛇【基诺族、黎族】

  粪生蛇【高山族】

  卵生蛇【水族】

  女子与蛇婚生蛇【高山族】

  4.蛇是变化产生的

  神的血变蛇【藏族】

  恶魔变蛇【门巴族】

  人变蛇【汉族】

  龙变蛇【汉族】

  雪变蛇【彝族】

  肠子变蛇【苗族】。如彝族神话说,恶人的肠子变蛇

  其他特定的物变蛇。如普米族神话说,魔王吐出的气变毒蛇;苗族神话说,蛇是天上打下来的太阳;藏族神话说,魔鬼的尾巴变蟒蛇;拉祜族神话说,树根变蟒蛇。等等。

  二、蛇的特征

  1.蛇为什么蜕皮

  神规定蛇蜕皮【汉族】

  蛇与人交换后开始蜕皮【汉族】

  神为惩罚蛇让它蜕皮【汉族、苗族】

  蛇蜕皮是因为屎壳郎传错话【壮族】

  2. 蛇为什么没有腿

  蛇遭惩罚只能爬行【汉族】

  蛇原来的腿是被砍掉的

  蛇的脚被晒掉【布朗族】

  蛇引魔进入天堂被除去双脚【汉族】

  3.蛇是邪恶的动物【汉族、维吾尔族、撒拉族】

  4.蛇的其他特征

  蛇为什么脑袋小【汉族】

  蛇原来有角【鄂温克族、满族】

  蛇的牙齿的产生。如锡伯族神话说,天神赏赐给蛇毒牙

  蛇为什么有毒。如汉族神话说,以前人用蛇做绳子,神让它有毒后防身

  蛇的颜色的来历

  三、与蛇有关的其他母题

  如,1. 蛇的居所

  侗族、珞巴族神话介绍了“蛇住洞中的来历”;壮族神话分析了“蛇不能与人同住的原因”。

  2. 蛇的食物

  锡伯族神话说,“天神让蛇吃青蛙”;仡佬族神话探讨了“     蛇为人类捉鼠的来历”。

  3.蛇的婚姻。汉族传说中的法海你、你、你不懂爱,搞得素贞小青很无奈,也算个数吧。

  ……

  中国各民族神话的“蛇”,可谓群蛇乱舞,眼花缭乱。但蛇又的确是人们关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因为它的无腿乱窜,天冷能眠,僵而不死,脱皮善变,不但成为龙的主体,而且成为民俗中的大仙,有的研究者还说蛇这个东西与男女性器有关,反正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窃以为,只要不是农夫遇到的那条蛇,都是可以表扬的蛇。

  因时间已晚,小年的钟声已敲响过一阵子,并且涉及的关于“蛇”的神话及母题实在太多,不再一一详细列举,具体的情节与出处,以后再与读者分享,今天到此,故作神秘状吧。

  许仙去也。

  写于迎春斋

  2013.02.03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作者: karin    时间: 2013-2-4 08:05     标题: 蛇舞春门

石玉美 撰文/供图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03日 11 版)


蛇形乳白色项链,代表爱与守护,祝福所有佩戴珠宝的女性拥有长久的幸福。


亚当手链,精密布局的宝石重塑了蛇身上的鳞片。以亚当和夏娃的传奇故事为蓝本,这只卷曲的蛇将诱惑的理念提升到新的高度。


蛇的形象作为背景衬托出中央多彩明亮的宝石,立体缠绕的戒指让你觉得宝蛇正将财富置于蜷缩的身体下面。

黄金蛇形手镯,镶嵌翡翠、红宝石及钻石,卷曲的蛇形设计,魅惑中透露奔放遒劲。


黄金手链腕表,梨形表壳,香槟色直棱纹织磨光表盘,大气灵动。

蛇是古老而神秘的生物。在古代传说中,咬尾之蛇寓意生命的轮回,同时也代表治愈、死亡与重生。2013年是中国癸巳年,又为蛇年,以蛇图腾为题材的设计被大量运用于现代装饰物上,蛇为主题的珠宝具有妖娆和魅惑之姿,引人注目。
作者: karin    时间: 2013-2-4 08:10     标题: 蛇年说蛇票

 丁玉宝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02日   09 版)



  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中,蛇是受人们崇拜的形象,被称为“小龙”。神话中补天造人的女娲就是蛇身人面,许多传说故事中不乏“蛇郎”、“蛇女”的形象。在晋代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中有“蛇衔明珠以报恩”的记载,后民间视“蛇衔宝珠”为吉兆,并以此喻世人应积德行善、感恩知报。《白蛇传》中化成美女的蛇仙白素贞与许仙缔结下美好姻缘,成为人们心目中美丽、勇敢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民间流传的“蛇盘兔”、“蛇盘娃”,也都是把蛇当作一种保护神,可见蛇在人们心中有相当荣耀的地位。

  新中国发行三套蛇生肖票,第一套是1989年1月5日发行的T133由吕胜中设计的《己巳年》邮票。按照该轮生肖邮票的设计规律,是有底色与无底色循环交替,互映互衬。己巳年蛇票限用无底色,正好计白当黑,以素托花,众花形虽花枝招展,然而在集群系列中向心有序:起首是牡丹、顺列莲、菊和朵朵梅花,花中穿插5只蝌蚪状的小蛇,最后以榴实状的鱼鳞集片居尾部为结。蛇口衔瑞草,蛇头居中,体态顺着一条美妙的“黑色带”的轨迹委婉曲伸,尾部与头部同方向,翘然一甩,点向“中国人民邮政”字体,与面值按横向阅读顺序连成一个轨迹律动的整体。

  2001—2(T)《辛巳年》设计者和雕刻者都是呼振源。设计过1997年牛票和1999年兔票的呼振源在已发行的21套生肖邮票中,他参与了其中13套的雕刻工作。第1枚《祥蛇祝福》,图案出自民间剪纸艺人白秀娥之手。邮票中剪纸蛇的造型非常柔美,头向下微微低着,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第二枚《祥运普照》为民间剪纸艺术家贾四贵的作品。两条盘蛇相对衔朵莲花。中间为一轮太阳,意为大吉祥,两蛇尾部为两只石榴,寓意为“六六大顺”,蛇两侧为祥云,即祥运,下为蝙蝠,同福。整幅图绿底黄图,红字,十分吉祥。

  第三套即2013年《癸巳年》特种邮票1套1枚,面值1.20元,同时发行小本票一本,这套邮票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冠英设计的。邮票中蛇的造型,是一种缠绕的感觉,象征着连绵不绝、生生不息。蛇身的花代表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蛇尾设计了一个灵芝的造型,象征吉祥。蛇的口中衔有珠,这个珠就是《搜神记》里面讲到蛇衔珠以报恩的典故,取知恩图报之意。

  这三套生肖邮票体现了我国民间艺术的丰富表现力。设计者将民间剪纸和木刻年画的某些表现技巧和色彩特点融为一体,笔法是严谨工细的,造型却是象征性的。整个设计既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又易于为一般人所理解和接受,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作者: Robot    时间: 2013-2-4 08:42     标题: 蛇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图腾——我省学者杨顺清谈蛇年

[作者:王远白  来源:贵阳新闻网 | 发布日期:2013-02-04 |

  “蛇同人类有着极其悠久的不解之缘。在我国古老的民俗文化中,蛇曾经是美好的象征,是受人崇拜的形象。”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教授杨顺清说:“蛇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图腾,传说中的炎黄始祖,女娲这一氏族,正是以蛇为图腾崇拜的。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上古先祖多蛇形。人类的始祖伏羲氏、女娲氏都是人面蛇身,他们两神的交合便产生了人类。”

  “蛇年的来历,与我国古代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法有关。”杨顺清教授介绍说,将十二生肖和年号结合起来,就可以查出准确的年份。“人们习惯把某年出生的人确定属于该年的生肖。如2013年农历的天干地支为癸巳,生肖属蛇,即2013年是农历癸巳属蛇的生肖年。”

  杨顺清教授说,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是先贤们智慧的结晶。从古至今,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代代相传,留存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成为民间历史记忆最通俗的代码、符号和象征。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几千年来熔铸在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难以磨灭的徽记———属相,还有那令人魂牵梦绕的“本命年”情结。  

  蛇年的传说故事

  “《七妹与蛇郎》曾是上世纪风靡一时的贵州花灯剧。”杨顺清教授说,与蛇有关的故事十分感人:《七妹与蛇郎》叙述张家庄姊妹七人上莽山采茶,蛇郎赠七妹宝珠定情。婚后,夫妻勤劳持家,生活富裕。大姊贪羡七妹美满婚姻,将七妹推入井中,自己伪装七妹。蛇郎逐渐感到假七妹性格、品德与真七妹不同,十分苦恼。后得蜂翁与其他姊妹相助,用宝珠救活了七妹,大姊羞惭投井,蛇郎、七妹共庆团圆。

  “剧本刻画了七妹、蛇郎的勤劳善良和对爱情的忠贞。”杨顺清说,《七妹与蛇郎》语言富于民间文学色彩,比喻生动,质朴优美。表演艺术上运用了贵州民间花灯舞蹈动作。唱腔在民间花灯曲调基础上进行了选择与适当加工,保持了传统花灯音乐的特色。

  蛇年的风俗禁忌

  “告别龙年,迎来蛇年。”杨顺清教授说,蛇是十二生肖中最神秘的一个,它象征智慧及一种不怒而威的权力。

  杨顺清教授还介绍了蛇和龙的关系:蛇于龙之后,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六。龙是华夏先民创造的神物,是华夏民族最终的图腾。但龙是由蛇而来,龙的主体(龙颈、龙身)是蛇的形象。先有蛇,再有龙。然龙大蛇小,故人们常称蛇为“小龙”。崇蛇风俗,源远流长。《韩非子》说:“飞龙乘云,腾蛇乘雾。”龙蛇并称,龙年去,蛇年来。“蛇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至深,在古人的观念里,造物主女娲创造人,也创造万物。传说在夏商周三代,吉祥的龙就是由蛇加以神圣化之后而形成的。”

  有网友说,蛇年不宜结婚。对此,杨顺清教授认为这种说法没有根据。杨顺清教授说,生肖文化在农耕社会中自发自在地世代流传,甚至还载入《皇历》,使其家喻户晓,影响深远。生肖,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元素,已渗透到亿万人的生命时间确定和记忆的习惯中,渗透到人的赖以生存的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到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人生重要历程中,甚至影响到精神层面的信仰与命运观念。“所以,网络上有人说,蛇年不宜结婚。其实,十二属相不等于是人的属性。从文化科学的视角看,蛇年不宜结婚是没有根据的。”

  杨顺清教授还列举了国外的蛇文化。他说,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之外的巴比伦、希腊、埃及、印度等国,也有十二属相的民俗,并且毫无例外都有蛇。

  杨顺清教授说,在《圣经》故事中,伊甸园的蛇,敢冒上帝的禁律,启发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使人类从此知善恶,有七情六欲。蛇的这种壮举,同偷天火到人间的普罗米修斯是一样伟大的。希腊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宠幸物正是一条象征智慧和长寿的蛇。宙斯使臣赫尔墨斯手中也总是握着一根象征特权的双蛇杖。至于印度,更是一个充满灵蛇崇拜的国家。

  “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历尽磨难,不屈不挠,把心中美好愿望寄托于某种动物,又赋予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但愿蛇年祖国金蛇狂舞,万紫千红,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作者: Robot    时间: 2013-2-4 10:27     标题: 虚与委蛇的“蛇”为何读作“yí”?学界有三种说法

中新网 2013年02月04日 10:39 来源:扬子晚报

  “蛇”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shé和y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有委蛇(wēiyí)中蛇读作yí。近日,有读者向本报提问:为什么虚与委蛇中的“蛇”读作yí而不是shé?记者采访及查找资料后发现,关于“蛇”的读音,学界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个。

  通讯员 米雁 扬子晚报记者 朱威

  观点一:“委蛇”是联绵词,只记音不表义

  现代汉语中,“委蛇”连用的时候是个联绵词,“蛇”不读shé,也不指爬行动物。联绵词就是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组成词的两个字只表音,不表义,如葡萄、伶俐、骆驼等。因此,一个联绵词往往有多种写法。比如“委蛇”还有“委它”、“逶迤”、“逶迆”、“逶蛇”、“威夷”等词形。都读作wēiyí,含义也是绵延曲折的样子。

  古人用字没有现代规范,加上不同地域的用字习惯、方言以及时代变迁,造成现在一字多音的情况。在不少汉语研究著作中,学者常常举出“委蛇”这个例子,来说明联绵词只表音不表义,要解释这样的词,只能“因声求义”,不能看文字。

  链接:宋代的洪迈在《容斋五笔》中,说“委蛇”这个词有12种变化;明代的方以智在《通雅》中搜罗了“委蛇”的32种书写形式;近人符定一更是在《联绵字典》中,罗列了“委蛇”的84种不同写法。“委蛇”真可以说是联绵词的“变体之王”!

  观点二:“yí”是继承了古音的读法

  因为历史和地域分割的原因,古籍中同一个事物往往有好几个同音词来记载。记者查找了许多文字学书籍发现,经过考证,“委蛇”最初的字形是“委它”。“它”是象形字,在甲骨文当中,就是“蛇”(shé,爬行动物)的初文。同时由于“它”、“也”二字上古时期的形体、读音都很相近,古籍当中二者常常通用,故而以“也”“它”为声符的“蛇”“迤”“迆”等字上古音读音一致或相仿。唐陆德明《释文》中,“‘虵’,本又作‘蛇’,同音‘移’”。而“也”与“移”的上古音是相同的,都为余纽,歌部。在《字汇补》一书中,“委蛇”之“蛇”古音为“以遮切,音耶”。

  而随着历史上语音的演变,上古音中原本读音近似的“它”、“也”、“蛇”、“迤”、“迆”读音发生了改变,发展到当代,有些读音的差距已经很远了。“虚与委蛇”的“蛇”,因为凝结在一个词中,没有像其他词汇里的“蛇”一样发生很大改变,依然保留了古音读法。

  链接:古籍中几个同音词记录同一个事物的类似例子还有伏羲、宓羲、包牺、疱牺、伏戏等,他们在上古读音都一致,都是对“伏羲”名字的记录。另外,书本上记载的“音”只能说是拟音,至于上古时代具体怎么读,现代人已经不能准确地读出来了。

  观点三:表“曲折通过”时,“蛇”读作“移”

  “委蛇”中的“委”,是弯曲的意思。因为造字时取的是禾谷垂穗时弯曲的样子,所以它的意义符号是“禾”,“委”字下面的“女”字也有柔顺的意思。因此,“委蛇”的本义,也就是随弯就弯的蛇。

  随着时代的发展,“委蛇”产生了不少引申义。比如“蛇”是细长形,“委蛇”可以表示“绵延不绝”;蛇性好曲,“委蛇”也可以表示“曲折婉转”等。不管如何引申,都是从虫蛇的特性而来的。记者发现,“委蛇”最早见于《诗经》(“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用的就是引申义。

  宋朝陈彭年等人编著的《广韵》中,有这样的说法:当“蛇”表示“曲折通过”时,其读为“弋支切,音移”。

  链接:在《庄子·达生》中,“委蛇”被形容成“其大如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的模样。这里的“委蛇”仍是本义,不少人因为这句话判定“委蛇”是鬼怪,鬼怪是虚幻的,“虚与委蛇”的意思就是懒得跟鬼怪打交道,假意敷衍。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虚与委蛇”这一成语的确是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但用的是“委蛇”的引申义,即随便应顺。
作者: Robot    时间: 2013-2-4 10:30     标题: 蛇年《故宫日历》以生肖为主题 西周银蛇饰抢眼

中新网  2013年02月03日 12:03 来源:钱江晚报

  2010年,被遗忘经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了,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复刻版”问世。2011年,生肖开始成为新版《故宫日历》的主题,十二个月首的篇章页里,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辛卯生肖。

  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而整座紫禁城,简直无处不龙。于是,龙年的《故宫日历》,“紫禁龙时空”成为主题,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十二个类别,按照月份一一呈现。

  “收入《故宫日历》的只是故宫藏品中的沧海一粟。”《故宫日历》责任编辑王冠良介绍,“这里面有商代夔纹小臣缶方鼎,唐代白釉双龙耳瓶,元青花云龙纹梅瓶,清代平金九龙座屏风,有雍正的朱红玺印、乾隆的剔红飞龙宴盒、御用的三足金杯、帝后们的龙袍,更有故宫九龙壁、雨花阁上的龙雕。”

  为了展现纹饰繁缛的雕漆、玉器,龙年的《故宫日历》升级成了彩色版。“虽然有读者更喜欢黑白的怀旧效果。只是怀旧与清楚地呈现,实在难以两全。”

  到了2013年,生肖蛇成了一个难题。古人不爱拿蛇做文章,相关藏品稀少,于是今年的日历不得不另辟蹊径,树立别的相关主题。

  “但封面上的生肖图标已成定例,不能缺少。”王冠良说。为了寻找适合做成生肖图标的文物纹样,编辑部可谓绞尽脑汁。

  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一件流失芝加哥美术馆的西周青铜盘蛇饰让人眼前一亮。

  “这件文物除了头部双眼、双角等简单刻画之外,身体并无纹饰。封面上的烫金很难表现文物本身的斑驳,因此我们减少了蛇身长度,增加了纹饰,烫金之后略有斑驳,恰好符合表现沧桑感的目的。”

  现在,马年的《故宫日历》已经开始编纂。王冠良透露,有些珍品已列入“必选”行列,“比如宋代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元代赵孟頫《浴马图》卷,金代赵霖《昭陵六骏图》卷等知名画作都会一一呈现。”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3-2-5 14:06     标题: 【CCTV:文明之旅】陈连山 蛇年说蛇(20130204)

 

频道简介:《文明之旅》栏目是中文国际频道(CCTV4)重点打造的“国际化人文类高端访谈专题节目”。她立意国际化特色、秉承“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的频道宗旨,以中国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交流沟通为主要内容,力求搭建中外文明对话的平台。栏目以其国际化视野来体现人文特色、展示多元观点,做到“高关注度的内容、高端的嘉宾、高雅的风格”。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3-2-5 14:11     标题: 蛇年解蛇

新浪 2013年01月15日14:53  人民网

 《楚汉传奇》里的刘邦(左)和项羽,他俩都属蛇,刘比项大24岁。这两人的性格与命运可谓判若云泥,可见,属相并不是人生的决定因素。

  农历蛇年就要到了。作为中国传统十二生肖之一,蛇紧随龙后,通常为了好听,被一些人称为“小龙”,甚至还有很多父母给属蛇的孩子取名“小龙”“晓龙”,大概也是想给孩子沾点“龙气”吧。

  在世界上许多文化中,蛇象征着吉祥和神圣,当然,一些西方传说中,蛇也有力量与邪恶的意思。跟其余十一生肖相比,蛇这个属相也说法很多,比如,它是唯一的冷血动物;比如,除了龙这种虚幻的形象外,它是唯一身上长有鳞片的;再比如,它是华夏文化中出现得比较早的图腾标志之一……

  它很能吃也很古老

  蛇,看上去其貌不扬,浑身被鳞片包围,还喜欢在阴暗潮湿、人迹罕至的地方出没,但作为一种爬行动物,蛇在地球上的诞生要比人类早得多。几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初的陆生脊椎动物,便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所有后来出现的陆生脊椎动物,即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祖先,也曾是地球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类生物。还记得电影《侏罗纪公园》吗?影片中博士在公园里偷偷繁育的各式恐龙,便是远古时代爬行动物最煊赫最霸气的代表之一。只不过,在后来的地球演变中,凶猛霸道的恐龙没能活过晚于它出现的蛇,永远地留在进化树的分支上,而各种蛇类则一直生活到今天。

  中国古代有“蛇吞象”的谚语,它最早出于《山海经·海内南经》。文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大意是有一种巴蛇能吃大象,把象吞下去后,需要消化三年才能吐出象骨头。人吃了这种象骨,能治心、腹的疾病。传说中,巴蛇是生于南海的,它黑身子,青脑袋,长800尺。当然,也只有这么大的蛇才可能一口吞下大象,不过,它也需要消化三年才行。由此可见,即使是神话中的大蛇,吞下一头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后来人们便以此比喻人心贪得无厌。久而久之,还演变出了各种传说和典故。

  蛇的食欲强,食量也大,它捕猎时,通常先将猎物咬死、勒细,然后吞食。蛇的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蛇的牙齿不能把食物咬碎,不过,它有一套非常厉害的消化系统,吃东西主要靠“吞”。有些蛇在吞的同时便开始消化,同时,它在地上爬行蠕动,用肚皮和粗糙的地面摩擦,也是消化的一种方式,最后才吐出骨头。人们常说的毒蛇,毒液实际上是它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较强,可以溶解被咬动物的身体,“毒性”便由此表现出来。

  女娲与伏羲都是“蛇”

  在中华文化中,蛇是一种很重要的远古图腾标记。神话传说中,华夏民族起源于女娲与伏羲的结合,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有载“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女娲与伏羲是华夏民族的祖先,而伏羲与女娲最早的形象便是人首蛇身。也有学者考证,夏禹姓姒,姒即巳,巳即蛇;禹字从虫,在甲骨文中与巳同字,所以禹字本身就是蛇名,蛇也是夏时代主要图腾标志之一。

  在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蛇也被古人赋予了美好的形象,善良的性格。上古神话中第一个以母性光辉出现的女神当然是人首蛇身的女娲。神话中,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打败后气得用头去撞不周山,把天撞塌,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人类才得以安居繁衍。作为中国神话史上最为人歌功颂德的女神,女娲的主要功绩就在于造人和补天。而女娲被赋予蛇的身躯,或许便因为蛇本身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与旺盛的生殖力,是永恒生命的象征。另外,中国古代有许多蛇知恩图报的故事,像白蛇传的故事就很凄婉美丽,流传甚广。

  吉祥与邪恶的“双生花”

  世界上,还有许多地区把蛇视为吉祥与神圣的象征。

  由于外形以及多卵的特性,蛇被世界上很多地区的人民视为生命、能量和精力的源泉。比如,古埃及神话中很多女神都是蛇身;南非布须曼神话认为人是由蛇变化而来。此外,蛇喜欢生活在近水处,而下雨时的雷电以及雨后彩虹的形状与蛇类似,因此,蛇也被远古人当做雨神、水神来崇拜。印第安人在宗教日中喜欢跳蛇舞,祈望族人繁盛、大地丰收;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母神手持长蛇,寓意蛇能为人们带来丰收。

  在古代社会,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蛇的冬眠、蜕皮、衔尾等行为对先民来讲相当神奇,也被赋予了死亡与新生的意味。因此,在不同文化中,蛇也有长生不老之意。日本神话中,蛇是统治冥府的祖神,人从冥府而来,最后回到冥府去,生命的诞生便是从蛇到人,再从人到蛇的经历。在古人看来,蛇周期性的蜕皮似乎是一种返老还童的过程,所以传说中便有了蛇能掌握长生不老的秘密。巴比伦神话中,蛇盗走了吉尔伽美什辛苦找到的不死仙草,通过蜕皮获得再生的神力,而人类却永远失去了这种本领。古代琉球的传说中,月亮将不死之水赐予人类,而狡猾的蛇先于人跳入水中,人类从此无法逃避死亡,蛇却得到永生。

  随着文明的进化,蛇的灵敏、狡黠、甚至毒性渐渐被人赋予一种神圣的意味,在世界上某些地区,它成了一种智慧、神力的化身,蛇的形象往往与神祇、法术、咒语有关。许多民族文化中,神与蛇密不可分,蛇杖也因此成了权力的象征。希腊帕提农神庙曾经是蛇神殿,而且神庙中的雅典娜雕像右手持蛇身杖,衣服下摆也装饰了很多蛇头。在古埃及,人们把蛇看作法老的保护神。为了显示法老的绝对权威和尊严,他的皇冠上用黄金和宝石塑出眼镜蛇的形象。

  当然,在西方一些传说中,蛇也有不太光彩的一面,它有时象征了狡猾、邪恶、阴险毒辣。在基督教的创世神话中,蛇是引诱女人犯罪,导致人类先祖被驱逐出伊甸园的元凶。蛇潜入伊甸园,蛊惑了夏娃偷吃禁果,使得她违反了上帝的禁律,最后被赶出伊甸园,并被罚永受怀孕、生育之苦。蛇因此被描写成为“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的生物。古希腊神话中,与宙斯作对,赶走众神,力大无穷的堤丰就是一个腰部以下群蛇乱舞的怪物。宙斯的妻子赫拉为了杀死宙斯的私生子赫拉克勒斯所派出的复仇天使就是一对剧毒无比的蟒蛇。女妖美杜莎的头发是一条条恐怖的毒蛇,任何人看见她的头就会变成石头。《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的故事:农夫在冬季看到一条冻僵的蛇,他可怜这条蛇,把它放在自己的怀中,渐渐地蛇苏醒过来,本性暴露,不但不感恩图报,反而咬了救命恩人一口……更把蛇塑造成阴险毒辣、恩将仇报的角色。

  属蛇人说:我的属相挺不错

  作为一种属相,不少属蛇的人感觉,自己身边同属相的人并不多,今年36岁的胡先生便是一例。上小学时,胡先生发现,班里大部分同学属马,为了尽快找到“组织”,他特地到上一年级的学生中调查,发现那届学生大部分属龙,这下胡先生纳闷了,属完龙就属马,那属蛇的人都去哪了?小小年纪的他心里突然有一种感觉:人们不喜欢属蛇。后来在好奇心驱使下他统计了一下:那一拨属蛇的孩子,总数确实比属龙属马的孩子少!

  等到胡先生上了中学,市面上陆续出现了许多生肖饰品,其中,像马、牛、猪等属相的饰品都很多,但独独很少有属蛇的,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胡先生发现蛇一下子火了:很多人喜欢在身上搞一点蛇图样的文身,还有人带蛇纹戒指,蛇好像成了一种个性、神秘的象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了解自己的属相,看看人们的偏见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胡先生看了许多关于爬行动物的书,也搜索了很多古代文献中有关蛇的内容,他发现,蛇其实是一种挺可爱的动物。“比如说,蛇很干净,爱清洁;它很灵敏,即使独居也能生活得很好。蛇是华夏文明最古老的图腾之一,神话中的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的。这样看来,蛇其实是一种很不错的属相。”沈阳晚报记者 魏雯

  ■小链接


  属相怎么算 流行说法有三

  因为阳历和农历的新年日子错开,所以每年阳历新年之后、农历正月初一之前或者立春之前,这一段的孩子该属啥,历来有些不同的说法。

  立春派:立春才是“岁首”

  一些人把立春作为每年新属相的起点。民俗学家艾君在微博上表示:中国黄历是以立春确定生肖的。黄历是“传统农历”,它把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作为一年的起点,因此生肖应以立春为准。在中国古代都是这么定生肖。1913年,民国政府发文规定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这才催生了“以正月初一定生肖”的另一种民间习俗。那之前,农历大年初一称作“元旦”,立春称作“春节”,所以生肖应以立春为起点计算。

  初一派:节气不是年历

  也有民俗学专家认为,把大年初一定为一年之首更为合理。这是因为,二十四节气不是年历,确定何种年份,应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准。“在奉行公历的当今社会,如果我们在采用公历、农历的同时,再引入一套以立春为岁首的纪年体系,那么年份和月份会被弄得支离破碎,这就不太合理了。”目前,大部分人都是“初一派”。

  元旦派:让自己有两种选择

  民间有很多人这样做,这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属相有关。小马的儿子2002年2月初出生,那年是马年,但按老算法,没过年孩子应该属蛇,小马为了让儿子成为“二马”,干脆让儿子属马了。小张的儿子2012年1月份出生,按农历算是“兔尾巴”,可他更希望儿子属龙,“反正人人都称2012年为龙年!”(魏雯 整理)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3-2-5 14:13     标题: 蛇年说蛇:吉祥与邪恶的“双生花”_读书频道_新浪网



http://book.sina.com.cn/z/snss/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3-2-5 14:18     标题: 上古传说:伏羲女娲人首蛇身



http://book.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 09:45  

连载:西域密码·失落的文明   作者:舒敏   出版社:中国书店

  大西北的人文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中伏羲和女娲生活的远古时代。在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寓意深奥、构图奇特,极富艺术魅力和神秘色彩。

  传说,伏羲和女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神,早在战国时期的著作《山海经》中,就有了关于伏羲和女娲的记载。古史传说中的伏羲教人们结绳记事,结网捕鱼,驯养动物,于是我们人类才学会了计数,产生了渔业和畜牧业。女娲以泥土造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千百年来,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表达了人们对战胜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和人类对征服自然的美好憧憬。

  另一种传说是,伏羲与女娲是兄妹。远古的时候,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吞没了所有的人,只有伏羲和女娲活了下来。后来他们二人结为夫妻,繁衍了子孙后代,人类才免于灭绝。

  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出土了二三十幅伏羲女娲图。这些图大多出现在夫妻合葬的墓穴中,一般用木钉钉在墓顶上,画面朝下,少数画则折叠包好放在死者身旁,象征祥瑞,表示夫妻和顺,至死不渝。伏羲女娲图虽然在色彩、人物造型上略有不同,但是在大的构图方面基本相同。二人同是上为人身,下为蛇尾。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布满星辰,仿佛置身在浩渺的宇宙之间。源于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礼俗,画面上伏羲在左,女娲在右,伏羲的右手抱住女娲,女娲以左手抱住伏羲,两人四目相交,下身均为蛇形且相缠绕。大多数的图中,伏羲左手举着“矩”即拐尺,女娲右手举着“规”即圆规,象征着天圆地方。“规”和“矩”的出现,表明了人类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体现了建筑房屋和做木制器具方面,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准则。

  伏羲女娲图在交河故城附近的墓地中也有少量发现,在敦煌莫高窟建于西魏时期的285号洞窟的壁画中,伏羲女娲的尾部是分开的,显然是受社会文明进步的影响,这在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情形。

  伏羲女娲图自本世纪初出土以来,一直深受学术界的重视。早在1953年,科学家就发现,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是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竟然与伏羲女娲尾部相缠绕的造型非常相似。20世纪末,关于生命科学的研究进一步发现,我们人类的基本遗传基因也是双螺旋结构。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我们的祖先早已谙熟人类繁衍生存的奥秘?

  1983年,吐鲁番出土的一幅伏羲女娲图以“化生万物”为名,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杂志《国际社会科学》试刊号的首页插图。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3-2-5 14:19     标题: 志怪小说:充满“人情味”的蛇



《搜神记》中蛇意象浅议
新浪 2013年01月15日17:42  来源:中国知网

  摘要:蛇对中国古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在早期的小说中有很多有关蛇的记载,《搜神记》就是一部比较重要的著作。本文对《搜神记》的31则蛇故事进行了考察,从人蛇斗、凶吉征兆、龙蛇缘三个方面分析蛇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并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搜神记》  蛇  意象

  甲骨文中的蛇的本字是“它”,形似蛇。《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远古人民对蛇的恐惧是可见的,相互间问候的方式也很独特:“没有蛇吗?”这在今天的人们听起来似乎很可笑,却正是原始初民对蛇的恐惧心理现象的反映。

  作为一种文学意象,蛇出现于文学作品,《诗经》中早见,如《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将梦中出现虺蛇作为生女的吉兆。《楚辞》中也有蛇的踪影,如屈原《天问》曾发出“雄虺九首,倏忽焉在”以及“一蛇吞象,厥大何如”等问语。“巴蛇吞象”的传说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此外,晋人郭璞写过《长蛇赞》、《飞蛇赞》、《巴蛇赞》与《蟒蛇赞》等文学作品,如《巴蛇赞》一诗云:象实巨兽,有蛇吞之。越出其骨,三年为期。厥大何如,屈生是疑。而“灵蛇之珠”这个成语的出现则与晋人傅玄的《灵蛇铭》有关,“嘉兹灵蛇,断而能续。飞不须翼,行不假足。上腾云霄,下游山岳。逢此明珠,预身龙族。”其中,《小雅·斯干》、《天问》并不是专门写蛇的;《山海经》中写了关于蛇的传说,但文学性不是很强;晋人郭璞与傅玄的诗作是专门写蛇的作品,有一定的文学性。

  《搜神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名著,它开创了中国古代以神狐鬼怪为题材的志怪小说的先河,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蛇的记载也很多,并且颇有意味,无论是知恩图报的蛇郎故事,还是多情幻化的蛇女故事,抑或是富有谶纬意味的蛇现故事,都凝聚了人们的思考与愿望。

  事实上,无论在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中,蛇意象的出现,不仅与当时人的生活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人们对蛇的态度:或恶心、或恐惧、或好奇、或崇拜。这些矛盾的态度在《搜神记》中都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为人们在故事中对蛇的妖魔化、人性化、神幻化。正如李传江先生在《试析<搜神记>中的蛇文化》一文中所指出的:《搜神记》中有关蛇的记载中,神性、人性的占多数,这与原始的图腾崇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将图腾的演变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人的拟兽化、兽的拟人化、全人型。而《搜神记》中的蛇的神性、人性、本性这三方面恰好对应了这三个阶段。无论是人性、神性还是本性的蛇,都是早期人民对蛇的态度的反映。蛇作为古代人民的神话母题之一,仍然不断发展着,但总的趋势仍是人性化、神性化的占多数。

  《搜神记》中出现“蛇”字的地方有74处,关于蛇的短文31则。其中,卷十二中五气变化论一则只是提到“千岁之蛇,断而复续”的特点,并没有专门写蛇。分析这些短文中蛇意象的特点,笔者发现有三个质点:其一,人蛇斗;其二,吉凶征兆;其三,龙蛇缘。

  一、人蛇斗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既有威胁与被威胁,征服与被征服的对立关系,又有双赢互利、和睦相处的依存关系。同样,人与蛇也是如此。人在与蛇长期的相处斗争中,既有与蛇共处互惠互利的时候,相应地也有受到来自蛇的残酷攻击而遭受灾难或反击取胜的时候。比如《搜神记》中卷十九隋侯珠一则写隋侯救蛇,蛇衔明珠以报,故事中赋予蛇以人性,使其知恩图报,类似的蛇报恩还有卷十四窦氏蛇、金龙池。写人与蛇和谐相处的故事比较少,人蛇斗的多一些。

  《搜神记》中写人蛇斗的故事有13则,分别是寿光侯劾鬼、鞠道龙说黄公事、郭璞筮病、华佗治疮、华佗医喉病、羽衣人、蛇入人脑、李寄斩蛇、司徒府大蛇、扬州二蛇翁、华隆家犬、华亭大蛇、邛都陷落。其中,李寄斩蛇、华亭大蛇、邛都陷落比较典型。关于李寄斩蛇的描写非常细致: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隙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寄自潜行,不可禁止。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麦少)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瓷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研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李寄是一个少年女英雄的形象,巾帼不让须眉,故事中通过写她为民请命并成功斩蛇的过程,歌颂了她大无畏坚强意志和勇敢机智的战斗精神。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写女孩儿的气魄的故事并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缇萦上书救父。至于华亭大蛇三年报仇的行径,则与人类“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思想如出一辙,邛都陷落写官吏不分青红皂白,草菅人命,引起蛇报仇。这两则故事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思考人与蛇在相处过程中斗争存在的原因。

  分析《搜神记》中关于人与蛇关系的记载,我们不难发现人蛇斗是占主要成分的,即蛇意象的第一个质点“人蛇斗”。此外,人类对蛇的生活习性是有一定的了解:蛇是穴居的冷血动物、蛇胆可以入药,如《搜神记》中写颜含寻蛇胆。

  二、吉凶征兆

  魏晋时期,不仅是一个人性自觉的时代,还是一个谶纬横行的时代。在那个天下纷乱的时代,人们认为上天对于人间的灾祸是会有预示的,将那些怪异的蛇的突然出现作为一种变化的预兆,往往预示着某种凶吉。因此蛇在巫术中占有相当分量,成为了避邪攘灾的权威者。《搜神记》中关于蛇的吉凶征兆短文有10则,分别是管辂筮王基、蛇斗国门、九蛇绕柱、龙蛇邑斗、蛇斗庙下、德阳殿蛇、草作人状、临淄大蛇入祠、大蛇居神祠空树、冯绲绶笥有蛇等。

  晋明帝太宁初,武昌有大蛇,常居故神祠空树中,每出头从人受食。京房易传曰:“蛇见于邑,不出三年,有大兵,国有大忧。”寻有王敦之逆。(《大蛇居神祠空树》)

  车骑将军巴郡冯绲,字鸿卿,初为议郎,发绶笥,有二赤蛇,可长二尺,分南北走。大用忧怖。许季山孙宪,字宁方,得其先人秘要,绲请使卜。云:“此吉祥也。君后三岁,当为边将,东北四五里,官以东为名。”后五年,从大将军南征,居无何,拜尚书郎,辽东太守,南征将军。(《冯绲绶笥》)

  以上两则故事都有蛇的异常出现(或异常行为),占卜以为有凶吉之兆,后来果然一一应验,可见古人是非常迷信的,他们很多都是有神论者,认为很多事情的出现都是上天的安排,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命中注定的。加上当时社会的黑暗,佛教的盛行,中庸思想的影响,人们对生活多采取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即使对现实有很多不满,但都没有那个勇气去改变,总是一味妥协,再编造出一个让自己心安理得的理由(故事),转嫁矛盾,寻得心理平衡。

  三、龙蛇缘

  在与蛇斗争的原始年代,蛇成为人们心中恐惧的物,也由于对蛇的畏惧,使初民们以为蛇是一种神灵的附体。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蛇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作为一种有着图腾传统的“神”,蛇身上仍然有着一种神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开天辟地的盘古到创始人类的女娲氏,从共工、伏曦到黄帝、炎帝,这些具有至高无上权力并主宰人类命运的统治者都是人面蛇身,都是蛇神。据《楚辞天问》载“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为“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七化”,《拾遗记》卷二又载“蛇身之深,即羲皇也”。相传伏羲是蛇的后裔,是其母与蛇所生的孩子;据《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上古时人们还把五帝之首的黄帝轩辕氏认为是象征云气的“四蛇相绕”等。因而蛇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权力,后来保留下来的故事也始终无法脱离其影子。诸如此类关于蛇的图腾描述非常之多,说明上古时期蛇就被人们尊崇为始祖而崇拜。对于蛇的图腾崇拜在其它文献中也有记载。由此,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神话发展到龙以后,这种象征更为明显。这种象征在占卜问卦的过程中往往以吉凶征兆的形式出现,并且以“蛇化为龙,不变其文”的定义使蛇与龙产生了关系。于是,人们开始崇拜龙、盛行蛇。

  《搜神记》记载的几次蛇现都与国家大事有关。临淄大蛇入祠一则中蛇入于“景王祠中,不见”,此处蛇有帝王之意,是皇帝的象征;冯绲绶笥有蛇一则中冯见二赤蛇而连连升官,这里蛇象征着富贵、吉祥,象征着王权;其它几则也都印证着不同的国事。在中国古代,类似的事还有,如齐恒公见“委蛇”而成为霸主等所有这些蛇都意味着权力、财富、国家、王者等含义。后世历代帝王也无不以龙蛇的种属自比,所谓“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杜甫《哀王孙》),“不同的王朝在这方面的区别不过是龙体颜色的相异而已,秦统治者是白帝子(白蛇),汉统治者是赤帝子(赤蛇),所以一律统称为金龙天子(黄蛇)”。

  从蛇的象征意义来看,出中国蛇文化祥瑞的观念始于先民们对蛇的恐惧和崇拜,从最初的蛇神、始祖的神化和尊贵,逐步发展成为蛇变龙,真命天子的身份、权势、地位和吉祥的象征,并在民间民俗中广为流传。蛇的灵瑞、吉祥、神性,传达着人们对始祖、神灵的敬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平安、幸福、富足生活的祈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搜神记》的蛇意象中感受远古神秘的民族文化背景,也可以探讨早期人民矛盾的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干宝]著。《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

  [方韬]整理。《山海经》。中华书局.2009

  [李传江]。《试析<搜神记>中的蛇文化》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03-24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3-2-9 13:08     标题: 专家谈蛇年:民俗传承需“与时俱进”

2013年02月09日 12:01:36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太原2月9日电(王学涛、宋蒋萱)10日就迈入了中国农历蛇年。这本是辞旧迎新的喜庆时刻,但记者发现,岁末年初无论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蛇、蛇年的“禁忌”争论不休。

    在当前社会生活急剧变化时期,如何转换理念,在“与时俱进”中传承民俗文化成为社会关心的问题。

    蛇年“不讨喜”

    岁末年初,“无春年不宜婚嫁”在网上、网下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为此,有的人赶在“龙尾”“闪了婚”,有的还在犹豫要不要蛇年结婚。对此,网友“茉莉花开”直言,太迷信了,应该崇尚科学。

    除了这种争论外,记者在采访中也并未感受到“蛇”生肖元素营造的浓厚年味儿。“十二生肖里,蛇是最难搞的一个。”山西广灵县世界非物质文化剪纸传承人张多堂说,人们一般都害怕蛇,无论做得再卡通、可爱,也看着不怎么讨喜。所以今年他只做了两款“拟人化”了的蛇剪纸造型。

    在年货市场,受访者告诉记者,“蛇”的生肖年货遇冷,一方面跟动物本身有关,另一方面也跟风俗传统有关。因为“蛇”与“折本”“赊”谐音,所以经商的人普遍不喜欢。

    此外,跟龙年的“生龙活虎”“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相比,蛇年跟“蛇”相关的拜年词也少了很多。网友“海南李君”说,一直在想跟蛇有关的拜年词,可百度了一下,这问题也难住了各网友,还真没什么吉祥词。只能祝大家金蛇狂舞,能伸能屈。

    “蛇”文化深厚

    山西省民俗专家、原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玉魁说,“蛇”其实是美好的生肖之一,在传统文化中,是跟原始生命力、财富、美丽、知恩图报等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里,始祖女娲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王玉魁说,《史记》的《三皇本纪》中就有记载,因此蛇是具有原始生命象征意义的。

    王玉魁介绍,在中国传统民俗中,一般将蛇生肖称为“小龙”,并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这不仅是两个属相的美满相配,还逐渐演绎成了民间吉祥物。中国北方地区节庆时会做“蛇盘兔”造型的花馍。婚俗中,女家派人给婆家送“满家饺子”,中间捏成“蛇盘兔”,寓意婚姻美满幸福。

    此外,蛇也有美丽、善良的一面。王玉魁说,蛇身具有美丽的花纹,行动不露痕迹又带有神秘魅力。流传广泛的故事就是“白娘子传奇”,“这个故事写进小说,搬上舞台,而白蛇的形象也给予了人们追求美好爱情和自由生活的理想。”他说。

    王玉魁介绍说,“隋侯之珠”讲述灵蛇“衔珠报恩”的故事;《孙子兵法》里“常山之蛇”比喻善于用兵;介子推以蛇比喻辅佐晋文公的五位贤臣;曹植用“灵蛇之珠”形容才子;李白用“龙蛇走”称赞怀素的草书之美;明代袁宏道用“金蟒缠身”描写民间舞蹈等。

    “由于蛇的神秘性,民间对蛇的禁忌也比较多。”王玉魁说,在青海地区,若家中发现蛇,最忌讳杀死,认为蛇会报复;在福建闽南一带,人们也不会打死蛇,原因是认为蛇进门是带来了平安。

    如何传承民俗?

    如何调整理念,让传统民俗不再惹争议?

    传承民俗首先要与时俱进。山西省民俗学家杨进升说,现代社会里,民俗文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必须调整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民俗专家认为,在传统民俗文化中,绝大部分是民间的东西。有形的婚丧嫁娶是民俗,而民间信仰、迷信、禁忌等心意现象也属于民俗。在社会快速发展时期,旧的民俗会跟新的生活发生冲突,这时候就亟需调整理念。

    杨进升举例说,民谚有“见到蛇蜕皮,不死退层皮”和“惊蛰有雷鸣,虫蛇多成群”的禁忌,这些就如同“寡年无春,不宜结婚”的说法,没有科学根据,甚至带有迷信色彩,应该排除在现代民俗之外。他说,清明节“绿色祭拜”就是一个很好的与时俱进的例子。

    “民俗文化本来就是民间的东西,应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它的位置。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要传承一些正面的、有积极意义的文化,摒弃那些消极的、引争议的旧俗。”杨进升说。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3-2-9 13:20     标题: 专家:“蛇年忌红”不可信 没道理吓唬自己

http://www.cyol.net 2013-02-09
核心阅读

  农历癸巳蛇年马上就到了。近来有些说法称,这个蛇年是“火蛇年”忌穿红色,是“无春年”不适合结婚等。对此,民俗文化学家和科普专家认为并无道理。专家建议,我们要用理性、科学的态度,客观清醒地对待这些说法。

  针对“2013年是火蛇年,本命年的人不能配红色服饰”的传言,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任福君教授说:“‘忌红说’作为调剂生活,可以理解,但从科学的角度讲,这个说法没有依据。”

  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熙国教授解释道,“中国古代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以纪年,天干和地支都有其五行属性,如十天干中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十二地支中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辰未戌丑属土。十二地支又和十二生肖相配。农历的2013年是癸巳年,巳属火,在十二生肖中又代表蛇,故有火蛇之说。但癸巳年,天干癸又属水,故民间又有“水蛇”年之说。其实,所谓蛇年只是古人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并非与现实中的火蛇或水蛇有什么关联。因此,本命年配红色服饰、火蛇年不能配红色服饰的说法并无道理。

  “无论水蛇年还是火蛇年,都与日常生活没有实质关联,”任福君表示,“因忌火(红)而干扰了正常生活,是缺乏基本科学精神的表现。”

  针对“2013年是无春年、寡妇年,不宜结婚”的说法,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所教授萧放认为,其实一年无春,或一年两春是历法年周期与四季循环周期配合中暂时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因为夏历十二月的总天数往往比四季循环周期的总天数要少,为了协调历法与季节周期的关系,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闰月的调整过程中,会出现某些夏历年份没有立春的现象。“其实这丝毫不会影响人们的普通生活,更不会影响到婚姻生育问题。”

  专家表示,与“无春年”相对,农历年中还有“两头春”,即整个农历年中有两个立春日;当然,农历年也有只有一个立春日的。不管到底有无立春,均是正常的历法现象,不应将此与吉凶祸福相联系。

  孙熙国表示,我们生活在21世纪,应该科学地认识和对待这些说法,没有道理用怪理陈说来吓唬自己。

  “算算幸运数字、玩玩星座、按照民间习俗参与一些活动等,如果只是用作调节生活节奏和压力的一种方式,能理解也能接受。但如果变成一些人内心深处的迷信,让人生中的重大抉择也受到支配和控制,问题可能就比较严重了。”任福君认为,“我们应该用理性、科学的态度,客观清醒地认识世界。另外,国家也应该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推进科学文化在全社会的传播与普及。”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3-2-9 21:39     标题: 君为吉祥,野有彷徨

2013年02月09日 13:55   新京报


东汉实心画像砖,伏羲女娲。



汉代石刻伏羲女娲手执矩规图。



唐代绢画,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图。



  拉米亚与士兵。拉米亚是人首蛇身女怪,上半身是美丽的女人,下半身为蛇身。她原本是利比亚一位美丽的女王,宙斯爱上她并赋予她任意消除或更换眼睛的魔力。宙斯之妻赫拉得知后十分嫉妒,杀死了拉米亚的所有子女。约翰·威廉·沃特豪 画


希腊神话中的厄喀德那。



白蛇传。林风眠 画



  说文解“蛇”

  “蛇”的古体字是“它”,《说文》小篆“它”的写法,便露出蛇的原形,上面不是宝盖头,而是一条大蛇的头,下面的“匕”一弯钩是蛇身及尾部,后世书法家称之为龙尾钩。因此,“它”是“蛇”的本字,从“虫”的“蛇”其实是后起字。而《说文解字注》中对蛇的注释为:“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洪荒时代,蛇曳尾而行,是人类生存的一大敌患,“无它乎?”“无它”,即“无蛇”,等于现代口头语亲友相见问候“你好吗”。殷王武丁年代,龟甲文出现,尚有“无它”的占卜。《后汉书·马援传》中则有“望见吉,欲问百春无它否”之句,直比“岁月静好”之愿。如此看来,古人用“无它乎?”来相互问候平安,很实在。

  祥“蛇”神话

  蛇,在中国被视为初民时代最强有力的图腾之一,并被认为是龙的前身。闻一多先生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的。

  《诗经·鸿雁之什·斯干》认为梦见蛇是生女孩的吉兆:“维虺维蛇,女子之祥”。而女娲、伏羲作为上古神话中的创世纪者,其人首蛇神形象更是频繁出现,如《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郭璞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艺文类聚》卷十一:“太昊帝庖羲氏,风姓也,蛇身人首”、“帝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

  我们可以在唐代李冗的《独异志》中,看到较为完整的伏羲女娲的兄妹的神话故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前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

  创世之“蛇”

  在中西方创世神话中,“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前文已经谈到,人首蛇神的伏羲、女娲是中国创世神话中的形象。在《圣经》里,夏娃受蛇的诱惑吃了能辨别善恶的果子,致使神怒,被赶出伊甸园。后世神学家苦苦解析,为何神创造的至善的世界,会出现蛇来引发人类的恶,而依照圣·奥古斯丁的解释,是上帝给人以自由,来选择善或恶,因此,蛇虽引恶,却也带来了最初的自由。

  在“人类的世纪”的希腊神话中,曾这样记叙道:黑铁时代是宙斯创造的第四纪的种族。这时的人类全是罪恶的,他们夜以继日地忧虑,恶人可害善良,致使至善的左手执蛇,右手执火炬的女神离开人世,回到了永恒的神祇中去,给人类留下了看不到边际的悲哀。

  与此同时,还有厄喀德那,即是一个半人半蛇的大蛇。他与地之女神的最小的孩子堤半结合,生下了勒耳那水蛇(九头蛇怪)、涅墨亚狮子、喀迈拉(喷火的妖怪,狮头,羊身,蛇尾)、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兽)等妖怪。虽然蛇带来妖怪,但纵观人类历史,正是这些邪恶的存在,推动人类一步一步走向善,实在饶有意味。

  神“蛇”奇兆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一年草原上鼠害成灾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蛇勇敢地消灭了鼠害,同时献胆医治了很多疾病。天神深为感激,赐予生肖第六轮属相,并因其身形似龙被誉为“小龙”。

  作为先民图腾物的蛇,很早就已被纳入了符瑞系统,以其现身,向世人传达着祥瑞灾异,而这种祥灾,一开始表现在高堂之上,举例如下:

  《左传·庄公》曰: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之中,内蛇死。六年而厉公入。

  《汉书》曰:高祖以亭长送徒骊山,夜行,经丰西大泽,有大蛇当道,把剑斩之,遂行。后人至者,见一老妪哭蛇,曰:“此白帝子也,向赤帝子过而杀之。”媪因忽然不复见。

  在第一篇中,蛇的出现预示着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后一篇当为历代君王常用的谶纬之术,虽只是汉高祖杜撰出来、用以神化自己的附会之辞,却也可见蛇与俗世神话的紧密联系。

  《太平广记》中,另有一则“见蛇吉祥”的故事:

  张承之母孙氏怀承之时,乘轻舟游于江浦之际,忽有白蛇长三丈,腾入舟中。母祝曰:“君为吉祥,勿毒噬我。”乃箧而将还,置诸房内。一宿视之,不复见蛇,嗟而惜之。邻人相谓日;“昨见张家有一白鹤,耸翩凌云。”以告承母,使筮之。卜人曰:“此吉祥也。蛇鹤延年之物,从室入云,自卑升高之象也。昔吴王阖闾葬其妹,殉以美女,名剑宝物,穷江南之富。未及十七年,雕云覆于溪谷,美女游于街上,白鹤翔于林中,白虎啸于山侧,皆是昔之精灵。今出世,当使子孙位超臣极,擅名江表。若生子,可以为名。”及承生,名白鹤,承生昭,位至垂相。为辅吴将军。年逾九十,蛇鹤之祥也。

  谭“蛇”言义

  作为图腾圣物的蛇,民间就有流传甚广的“救蚁得状元之中,埋蛇得宰相之荣”之说。

  六朝志怪中与蛇有关的因果报应故事,不绝于篇,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如《窦武》一篇:

  后汉窦武母产武而并产一蛇。送之野外,后母卒,及葬未窆,有大蛇捧草而出,径至丧所。以头击柩,涕血皆流。俯仰诘屈,若哀泣之容,有顷而出。时人知为窦氏之祥。

  后来窦武果然父凭女贵,成为东汉时期最炙手可热的外戚权贵。

  再如《邛都老姥》:

  益州邛都县有老姥家贫孤独。每食,则有小蛇,头上有角,在泮之间,姥怜而饲之,后渐渐长大丈余。县令有马,忽被蛇吸之。令因大怒,收姥。姥云,在床下。遂令人发掘,愈深而无所见。县令乃杀姥。其蛇因梦于令曰,何故杀我母,当报仇耳。自此每常闻风雨之声。三十日,是夕,百姓咸惊相,谓曰:“汝头何得戴鱼”,相逢皆如此言。是夜,方四十里,与城一时俱陷为湖、士人谓之邛河,亦邛池。其母之故宅独不没,至今犹存。渔人采捕,必止宿,又言此水清,其底犹见城郭楼槛宛然矣。

  该篇中的蛇,面对恩人老姥的无辜被杀,表现出强烈的愤怒,甚至把城郭夷为平地。蛇类面对于自己有恩的人,表现出的人性,丝毫不逊色于人类。

  “灵”蛇酬恩

  昔人有言:“灵蛇衔珠酬恩厚,只为痴情漫金山。”说的就是义蛇衔珠报答人类恩情的故事。“水漫金山”的传说,出自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白蛇传》,是家喻户晓的白蛇传说的首次文本定稿。

  该拟话本写的是南宋绍兴年间,故事,估计大家都非常熟悉。药铺主管许宣一日祭祖回来,在雨中渡船上遇到一白蛇所化美妇人白娘子及青鱼怪所化丫鬟小青。经过了借伞还伞后,白娘子要与许宣结为夫妇,又叫丫鬟小青赠银十两,殊不知此银为官府库银,被发现后,许宣被发配苏州,在苏州与白娘子相遇而结婚,后又因白娘子盗物累及许宣,再次发配至镇江,许白又与镇江相遇复合。许宣得知白娘子为蛇妖后,惊恐万分,求助金山寺长老法海禅师,法海收蛇妖与青鱼怪,镇于雷峰塔底。许宣剃度为僧,化缘修塔镇住白娘子,留警世之言后坐化。

  除了白蛇的故事,关于蛇的报恩的神话传说还有不少。比如《搜神记》卷二十:“隋县溠水侧,有断蛇邱。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邱。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

  还有黎族传说中龙送给恩人万能夜明珠的故事,《五卷书》中蛇为主人解开身上的绳索等。感恩的蛇常用宝贵的珍珠来酬谢恩人,象征着心灵的美丽。古埃及的传说故事《沉舟记》中也有一个善良仁慈的蛇神形象。类似的故事,在希腊神话中也有,第一个预言人梅莱普斯救活了一条蛇,于是蛇教他通鸟兽语。

  文心雕“蛇”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菲利普·锡德尼,在其名文《为诗一辨》里,将诗歌比喻为生下来就咬死父母的毒蛇。而诗歌又有着惊人的美,于是法国戏剧家高乃依接着写:“是为了蛇的居所,上天才造就了这美妙的一堆吗?”

  当然,也不能忘记济慈的诗作《拉米亚》,拉米亚的名字来自希腊神话,拉米亚是人首蛇身女怪,上半身是美丽的女人,下半身为蛇身。她原本是利比亚一位美丽的女王,宙斯爱上她并赋予她任意消除或更换眼睛的魔力。宙斯之妻赫拉得知后十分嫉妒,杀死了拉米亚的所有子女。痛苦疯狂的拉米亚为了报仇,把所有她能找到的儿童都吃掉或者吸食他们的血。而济慈诗歌的灵感,则来自16世纪英国牧师罗伯特·伯顿的名作《忧郁的剖析》(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许多文艺家都钟爱此书中的希腊气息,有意思的是,这本书刚于2012年底出版)。原故事是这样的:

  二十五岁的迈尼普斯里修斯,在路上邂逅一位自称出生于腓尼基的美妇人。她带他到郊外的家里,说若他愿跟她在一起,就可自由地听她演唱,饮稀世美酒。美丽的她也愿与他生死与共。迈尼普斯里修斯是位哲学家,一向以稳重谨慎、克制激情著称,但这回却克制失效,决定与她结婚。婚礼上,他的老师阿波罗尼奥斯也来了。他发现,新娘是个半人半蛇的女妖,眼前奢华的一切,都不是实物,而是幻象。发觉自己被看穿后,她便哭起来,请求阿波罗尼奥斯别出声。但阿波罗尼奥斯不为所动,当众说出真相。于是,她和她的一切立即就消失了。

  开创了现代主义诗歌的波德莱尔,则将蛇的恶毒、美丽、诱惑、游移和在人间的多余感,都主体化为诗人的现代宿命。他在一首诗中写道:“看你走得袅袅娜娜,美人好懒散,人们都说是条蛇,棒端舞翩跹。”

  在中国当代汉语诗人西渡的长诗《蛇》中,蛇就直接地成为诗人灵魂困境及其表达的隐喻了:“在苦恼中,他吞食着自身,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自我之谜!”

  “蛇”的新意象,现代中国知识分子?

  著名杂文家何满子先生,曾在蛇年写文章《蛇年蛇喻》反思,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不耽玄想的务实的民族,这一民族气质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抽象思维的能力相对而言比较差劲,与之相应的,则是某种迹近说梦式的玄想,格外发达。他批评人们,在龙年的时候,迤迤逦逦大作龙年的文章,借着未开化的洪荒时期传下来的蒙昧观念,想方设法讨口彩,大大地表演了一番民族心态的童真,到蛇年又要翻新花样。

  何先生当头棒喝,“有志之士,早已呼吁我们民族上下都应有忧患感和紧迫感,处今之世……一味地发发思古之幽情,用点吉祥物来自我安慰是太不像话了。”

  那么,也许我们可以来看看关于蛇的新意象。这是由鲁迅创造的,如今看来,仍令人深思。说起来很有意思,鲁迅属蛇,他的不少作品表明他对于蛇的敏感。小说集《彷徨》的“彷徨”之名,便是古时对蛇的称谓。“彷徨”一语出自《庄子·达生》:“野有彷徨,泽有委蛇。”成玄英疏“彷徨”为:“其状如蛇,两头五彩”。

  鲁迅在《野草·墓碣文》中有一段令人震慑的情节:“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这个令人惊悚的情节,常常被研究者视为关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主体处境的著名隐喻。在这条正在吃自己、欲知其味的蛇身上,饱含着自我分裂的痛苦、残酷和反抗绝望的精神。鲁迅以蛇比喻内心混乱、分裂和痛苦的那个“我”,鲁迅研究界学者基本上都认为,此喻映射了现代中国艰难诞生过程中最为黯然销魂的心灵面目。

  编写 新京报记者 朱桂英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