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让“锔瓷”文化之路走的更远 [打印本页]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8 13:51     标题: 让“锔瓷”文化之路走的更远

让“锔瓷”文化之路走的更远

  

老陶/文   


瓷器是中国人伟大的发明,锔瓷,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锔瓷技艺相传始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上就有锔瓷艺人锔瓷的情景。锔瓷技艺由宋代流传到民国时期,流传了上千年,然后逐渐消失了,锔瓷技艺濒临失传。
      锔瓷:是将破损的瓷器碎片拼接好用绳子扎紧,然后用弓子和金刚钻沿着裂缝两边钻出小孔,再将锔钉横跨裂缝钉进去,让几毫米厚的瓷器碎片不被钉透还要互相牢牢地咬住,恢复原样的瓷器可以继续使用和摆放。锔瓷器是古代先民惜物如珍、朴素节俭的社会风尚的真实写照。
明代的意大利教士利玛窦在《中国见闻札记》中对于锔瓷技艺有着这样的记载:“这种瓷器还可以耐受热食的热度而不破裂,而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铜丝熔合起来就是盛汤水也不会漏。”
“锔盆、锔碗、锔大缸喽” 锔瓷艺人的吆喝声,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记忆,无法寻觅。古人留下来的布满锔钉的瓷器,浸透着岁月的沧桑,沿着瓷器裂痕排列的一个又一个锔钉,记载着一代又一代锔瓷艺人的辛劳与智慧。镶嵌在瓷器上的锔钉展现着一种工艺之美,让人叹为观止,呈现着人类对自身劳动成果的珍爱和情感。如今,锔瓷技艺已成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代锔瓷器成为了人们欣赏的珍贵艺术品。 
日本东京国立历史博物馆所诊藏的“蚂蟥绊(锔钉)” 龙泉窑青瓷碗,是日本国宝级艺术品。据说这件龙泉窑青瓷碗在室町时代(1333~1568年)的足利义政将军拥有时期出现裂痕,将军令人携带这件宝器远渡重洋,向明政府重新请赐一件,而那时的明政府已经难以找到同样的器物,只得将其锔补之后归返将军。之后,这件经过修补的青瓷碗在日本更是受到重视,现在东京国立历史博物馆将其作为国宝秘藏,只有数次被单独展出。
      2006年2月,台湾台北市举办了“宝璺藏神——锔瓷展”。同时,举办了“陶瓷锔钉暨现代修复科技国际研讨会” 系统展出了不同技法的历代锔瓷器实物200余件,其中有一件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唐山启新磁厂出品的花鸟纹茶盘锔瓷器。日本京都大学考古学博士生的陈馨女士还撰写了锔瓷研究专稿,希望对传统民间艺术和陶瓷文化的收藏、保存、宣传有所借鉴。随着人们对濒临失传的锔瓷技艺不断的关注和发掘,锔瓷技艺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更加凸显出来。
2012年3月29日至4月28日,由唐山市收藏爱好者翟国辉先生组织发起的“全国首次个人锔瓷作品展暨古代锔瓷艺术品展”在唐山市丰南区开展,这次展览是民间自发的公益活动。展出的古代锔瓷器大多是早年坊间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餐具、香炉、笔筒等,其中有明清时期以及民国时期的锔瓷器,还有1件日本的锔瓷器。展出的现代锔瓷器中,有一件曾被摔破复原的,由唐山启新瓷厂生产于1928年的釉下彩绘人物大瓶上,100多个锔钉如细密的针脚将破损之处“缝补”起来,看上去美观结实。展会上还展示了张云路复制的锔瓷工具“金刚钻”,现代锔瓷艺人张连柱现场表演锔瓷技艺,古老的锔瓷技艺在唐山获得了新生。
展览开幕式上,来自新华网、中新网、燕赵都市报、唐山电视台、丰南电视台等众多媒体现场采访报道。唐山众多社会名流应邀参加展览并接受媒体采访,多位著名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为观众题写书法作品,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唐山是中国主要的陶瓷产区之一,中国陶瓷工业化的发祥地,陶瓷文化底蕴深厚。唐山市收藏爱好者翟国辉先生在淘到一套百年以前的锔瓷工具后,与好友张连柱、张云路三人决心学习并传承这门技艺,他们的真诚和热情,得到锔瓷老艺人张善华老人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张善华老人锔瓷手艺的真传。功夫不负有心人,翟国辉、张连柱、张云路三人为传承和抢救濒临失传的锔瓷技艺,保护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他们的事迹先后被唐山以及国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特别是燕赵都市报进行了连续报道,在唐山被传为佳话。
在当前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唐山出现了以翟国辉为首的,自发组织起来,投入巨资为传承和抢救濒临失传的锔瓷技艺,保护和宣传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奔走的群体,这是唐山的光荣和骄傲。这是一个模范群体,他们的善举理应得到了全社会的尊重和赞扬。同时,我们也要想到展览结束后,一切将回归平静。在缺乏政府有关部门支持的背景之下,民间、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今后,锔瓷文化之路该怎样才能走的更远?怎样才能让祖国优秀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下去?怎样才能深入发掘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发扬光大?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锔瓷文化之路会很远,很漫长,但我们会坚定地走下去,走的很远,走的更远。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为保护祖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的人!

老陶成局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8 13:58

锔瓷老艺人张善华与藏友翟国辉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8 14:02

百年锔瓷工具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8 14:04

锔瓷艺人老照片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8 14:05

现代锔瓷艺人张连柱在锔瓷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8 14:07

张连柱锔瓷作品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8 14:07

张连柱锔瓷作品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8 14:09

张连柱锔瓷作品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8 14:10

张连柱锔瓷作品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8 14:10

张连柱锔瓷作品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8 14:12

南宋时期,一个精美的龙泉窑碗被传到了日本,一直被当成国宝珍藏。到了日本室町时代(1392—1573),碗流传到了当时的掌权大将军——足利义政手中。他非常喜欢这个碗,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最后碗底还是出了冲(指瓷器上有裂纹)。将军派遣使者携带此碗来到中国,恳请当时的大明皇帝再赐一只同样的碗。但访遍当时的各个窑口,都没有找出同样釉色的瓷器,大明皇帝只好命工匠将冲锔住,再由使者带回日本交给足利义政。
  因为修补这只碗所用的六个锔钉形状酷似蚂蝗,又被日本人称之为“蚂蝗绊”。此碗后来又经过多人收藏,最后进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 本帖最后由 老陶成局 于 2013-1-29 15:25 编辑 ]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9 15:29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
《宝璺藏神——锔瓷展》
图录
图录中有200余件古代锔瓷器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9 15:31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
《宝璺藏神——锔瓷展》
图录
古代锔瓷器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9 15:32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
《宝璺藏神——锔瓷展》
图录
古代锔瓷器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9 15:34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
《宝璺藏神——锔瓷展》
图录
古代锔瓷器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9 15:36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
《宝璺藏神——锔瓷展》
图录
古代锔瓷器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9 15:38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
《宝璺藏神——锔瓷展》
图录
图录中有一件上世纪二十年代
唐山启新磁厂出品花鸟纹茶盘
正面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9 15:39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
《宝璺藏神——锔瓷展》
图录
图录中有一件上世纪二十年代
唐山启新磁厂出品花鸟纹茶盘
背面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9 15:44

从台湾“宝璺藏神——锔瓷展”谈起
广州 陈馨 收藏杂志 2009-8-13 11:01:00
带“马(蚂)蟥绊”的龙泉青瓷碗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9 15:45

从台湾“宝璺藏神——锔瓷展”谈起
广州 陈馨 收藏杂志 2009-8-13 11:01:00
带“马(蚂)蟥绊”龙泉窑兽耳盘口瓶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9 15:47

从台湾“宝璺藏神——锔瓷展”谈起
广州 陈馨 收藏杂志 2009-8-13 11:01:00
按语:锔瓷是过去常见的传统技艺,台湾称为“补仔”。旧时无论大陆还是台湾,“惜物惜福”是人们的普遍观念。随着时代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台湾的“补仔”行业已成历史名词。2006年初,台湾历史博物馆与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宝璺()藏神——锔瓷研究展”,系统展出了不同技法的各代锔瓷实物。导览图册中还收录了时为日本京都大学考古学博士生的陈馨女士撰写的锔瓷研究专稿,希望对传统民间艺术和陶瓷文化的收藏、保存、宣传有所借鉴。

  “锔钉补瓷”是中国的一项传统工艺,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图1),却好似已离我们远去。笔者在2006年2月有幸应邀参加台北“宝璺藏神——锔瓷展”开展之际举办的陶瓷锔钉暨现代修复科技国际研讨会,深被台湾文博部门关注这一陶瓷修补技艺的举动所打动,也对锔瓷工艺产生了特殊的情愫。

  修补行为是为了维护或保持器物本身的纪念意义、艺术价值、商品价值,或者为了维持其功能而产生的。在中国,与追求完美外观的宫廷陶瓷修补相对,民间更注重恢复瓷器的实用价值。根据耗损破碎位置的不同,改变器物原有造型另行使用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更多的还是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的连接修补。在有效的锔钉技术应用在陶瓷器上之前,或者在不屑于用锔钉补瓷的时候,人们常常用树胶、沥青、蛋青或面筋加石灰、大米浆糊等各种方法对破碎的陶瓷器进行粘结。《墨娥小录》十四卷“粘碗盏条”中即有“未蒸熟面筋入筛,净石灰少杵百数下,忽然化开,如水,以之粘定,缚牢,阴干,永不脱开,胜如钉钉者远矣,但不可于水内久浸”这条记录,好似作者在拿粘碗秘方与锔钉技术作比较,非常引人深思。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29 15:48

全国首次个人锔瓷作品展暨古代锔瓷艺术品展
2012年3月29日-4月28日
在唐山丰南区大礼堂隆重开幕



[ 本帖最后由 老陶成局 于 2013-1-30 08:15 编辑 ]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8:18

本次展览的发起人
翟国辉先生
接受媒体采访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8:18

本次展览的发起人
翟国辉先生
接受媒体采访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8:19

本次展览的发起人
翟国辉先生
接受媒体采访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8:21

流传百年的锔瓷工具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8:22

流传百年的锔瓷工具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8:24

展出的古代锔瓷作品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8:27

展出的古代锔瓷作品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8:29

展出的古代锔瓷作品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8:31

展出的古代锔瓷作品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8:33

现代锔瓷艺人张连柱现场表演锔瓷技艺



[ 本帖最后由 老陶成局 于 2013-1-30 08:34 编辑 ]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8:36

现代锔瓷艺人张连柱现场表演锔瓷技艺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8:38

锔瓷老照片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8:41

现代锔瓷艺人张连柱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8:44

张连柱锔瓷作品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8:46

锔瓷工具“金钢钻”复制者:张云路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8:48

张云路与金钢钻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8:52

开幕式上,老陶成局致贺辞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8:54

开滦博物馆研究员
《开滦文博》杂志执行主编
中国煤炭史志委员会委员
中国煤炭博物馆客座研究员
原开滦党史办主任
原开滦档案馆副馆长
杨磊先生
应邀参观展览并接受媒体采访



[ 本帖最后由 老陶成局 于 2013-1-30 08:56 编辑 ]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8:58

原唐山市陶瓷公司领导
唐山市一瓷厂党委书记、厂长
葛士林先生
应邀参观展览并接受媒体采访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9:01

展会上书法家挥毫泼墨
为观众题写书法作品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9:03

展会上书法家挥毫泼墨
为观众题写书法作品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9:05

展会上书法家挥毫泼墨
为观众题写书法作品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9:08

杨磊、张云路、老陶成局、翟国辉
合影留念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9:09

翟国辉、葛士林、杨磊、老陶成局、张连柱
合影留念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9:12

全国首次个人锔瓷展在丰南开展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闫漪
  几经辗转,有着古老历史、如今已几近失传的民间老手工艺“锔瓷”品昨日在丰南礼堂正式与民众见面。此次全国首次个人锔瓷展暨国内第一次古代锔瓷艺术品展共展出了近200件锔瓷品。其中近百件为张连柱的锔瓷品,另外的百余件为古代锔瓷藏品,此次展出的锔瓷品多为清代、民国的古瓷、近代瓷等。据了解,此次展览从3月29日开始,将持续到4月28日。
  锔瓷相传始于宋代。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项中国民间传统技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陷入濒临失传的窘境。唐山丰南两位喜爱收藏的“淘友”翟国辉和张连柱为挽救濒临失传的锔瓷老手艺一直在四处奔走。张连柱从2011年11月份开始拜师潜心学习锔瓷补缺技艺,经过近4个月的研究,锔瓷近百件瓷器,而锔瓷工具“金刚钻”也被他们的好友张云路研制成功。所有这些都给锔瓷这门老手工艺的传承带来了曙光。
  “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并不知道锔瓷这门老手艺,我们举办这次锔瓷品展览就是要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手艺,也让更多人看到这一民间老手艺尚在。”翟国辉说。
  记者从此次锔瓷展看到,古旧的盘、碗、瓶罐、胆瓶、茶罐、帽筒、香炉、状罐等镶嵌上锔钉,显示着历史的厚重,同时也传达着一种历史的存在。翟国辉从民间锔瓷老艺人张善华老人手中淘得百年前的锔瓷工具在这里也与民众见面。很多参观者纷纷与这些渗透着历史气息的锔瓷品合影留念。
  唐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黄志强也是收藏爱好者。他认为,锔瓷是中国陶瓷文化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此次锔瓷展是一种出于公益的活动,体现着藏友对家乡的热爱。其实展览就是在体现一种老手工艺的故事,这样的故事用展览的方式记录,让更多的人了解,让更多的人记录,才能让这种老手工艺代代传承下去,经久不衰。这也反映出唐山民间文化的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黄志强说。
  “此次把民间传统老技艺重拾起来,让我们重新看到了民间老手工艺的生命力,对老工艺的传承意义重大。传承老技艺本身其实也是在传承一种文化精神,这显得更加重要。”开滦博物馆研究员杨磊说。 翟国辉和张连柱等人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希望有更多人参与进来研究这项民间老手工艺,让他再放光彩。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9:14

唐山市民办全国首个锔瓷作品展
修复百件老瓷器


中新网唐山3月29日电(白云水 胡向明)29日,由3位唐山市民自发组织的全国首个锔瓷作品展在此间开展。百件产于清朝、民国年间的瓷器被修补完好,再现了“锔活儿”这个有着千年历史、如今几近失传的民间手工艺。
  此次展览由唐山丰南区市民翟国辉、张连柱、张云路发起,现场展出了近百件从民间淘来的早年间锔过的瓷器,大多是早年坊间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餐具、香炉、笔筒等。在一件曾被摔破的由唐山启新磁厂生产于1928年的釉下彩绘人物胆瓶上,100多个锔钉如细密的针脚将破损之处“缝补”起来,看上去美观结实。
  展出现场,尽得民间老艺人真传的手工艺人张连柱展示着自己的锔瓷手艺。张连柱使用着一套19世纪的锔瓷工具,他把瓷器碎片拼接好用绳子扎紧,然后用弓子和金刚钻沿着裂缝两边钻出小孔,再将锔钉横跨裂缝钉进去。张连柱说,最关键的步骤是让几毫米的瓷器碎片不被钉透还要牢牢咬住。
  据唐山市第一瓷厂原厂长葛士林介绍,旧时百姓生活贫困,瓷器坏了也不轻易扔掉,锔瓷手艺随之产生,实际这是陶瓷用品的维护技术。唐山是中国北方瓷都,民国时期唐山陶瓷已盛行华北、东北,此次锔瓷手艺在此被发掘有其必然性。
  葛士林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还会看见锔瓷艺人挑着担子、走街过巷地吆喝“锔瓷锔碗锔大缸啊——”,百姓就会把损坏的瓷器拿出来,孩子们也会围上来看热闹,这个场景至今记忆犹新。虽然现在这门技艺的用处已不大,但它记录了一段历史。
  据唐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黄志强介绍,这是全国首次个人锔瓷作品展,对挖掘保护民间文化、发展现代陶瓷工艺颇有价值,作为艺术品收藏有独特魅力。在传承的过程中,应注重将工序流程、工艺技巧和锔瓷老艺人的历史故事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
  自发成立唐山锔瓷协会并担任协会负责人的翟国辉说:“锔瓷这门古老技艺曾与祖辈的生活息息相关,希望有更多的现代人学习、研究,如果下岗工人或有手艺的人想学,我们将无偿传授,让这门技艺不在我们这辈人手中失传。”
  锔瓷在宋代《清明上河图》上就已出现,至少有近千年历史。俗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即出于此。如今,它不再用于劳动者养家糊口,而常用于为新瓷器“作旧”。但是,这份残缺之美讲述着旧时代里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完)
作者:  编辑:中江网编辑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9:16

唐山市民自办全国首个锔瓷展 
视频
http://www.chinanews.com/shipin/2012/03-30/news63360.shtml


简介:
  3月29日,由3位市民自发组织的全国首个锔瓷作品展在河北唐山开展。百件产于清朝、民国年间的瓷器被修补完好,再现了“锔活儿”这个有着千年历史、如今几近失传的民间手工艺。  记者看到,这些瓷器大多是早年坊间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餐具、香炉、笔筒等,其中有8件产于早清时期,1件日本瓷器,皆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在一件曾被摔破的由唐山启新瓷厂生产于1928年的釉下彩绘人物胆瓶上,100多个锔钉如细密的针脚将破损之处“缝补”起来,看上去美观结实。
  (原唐山第一瓷厂厂长 葛士林)老百姓那个时候生活状况还比较落后,家里有了瓷器以后视如珍宝。包括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也不是轻易更换的。所以一旦家里的陶瓷用品坏了,摔坏了,就舍不得丢掉。由于我们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就有锔瓷这个工艺,这些艺人他们在唐山就很流行。老百姓把自己摔坏的瓷器拿出来锔一锔,还接着用,有些陈列品锔完了以后还接着摆放。是这样的。
  【解说】现场,手工艺人张连柱展示着“瓷器活儿”,他使用的是一套19世纪的锔瓷工具,他将瓷器碎片拼接好用绳子扎紧,然后用弓子和金刚钻沿着裂缝,在两边钻出小孔,再将锔钉横跨裂缝钉进去。张连柱说,最关键的步骤是让几毫米的瓷片不被钉透,却还要牢牢咬住。
  【同期】(协会负责人 翟国辉)我们希望在通过你们的关注后,有更多的人参与,共同研究锔瓷。使这项民间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不在我们这辈人失传。
  【解说】锔瓷在宋代《清明上河图》上就已出现,至少有近千年历史。俗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正是出于此处。如今,它不再用于劳动者养家糊口,而常用于为新瓷器“作旧”。但是,这份残缺之美,却讲述着旧时代里老百姓的生活状态。
  【同期】(唐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黄志强)锔瓷过去作为一个修复瓷器的一个老手艺,主要是为了使用。现在呢,锔瓷作品被作为艺术品来收藏,有它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失传的艺术重新被恢复被传承,是非常有意义的。对现在陶瓷工艺的方方面面,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
  付立冬 霍永悦 孙溢河北唐山报道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0 09:17

云南昆明市区广场的锔瓷艺人铜像



[ 本帖最后由 老陶成局 于 2013-1-31 19:38 编辑 ]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1 19:41

逐渐消失的传统手艺重现山东陶瓷艺术博览会


2011-9-13 17:17:36 来源: 瓷库中国  
  瓷库中国讯9月9日,在“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展”现场,观众欣赏顾群业的陶艺作品《和合》。
9月8日至18日,“2011山东首届陶瓷艺术博览会”在济南园博园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和合》为博览会期间举办的“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展”的参展作品。
 
《和合》以“锔”的手艺为主题,载体为中国传统储酒器皿。作者顾群业介绍说,无论是储酒的器皿,还是“锔”的工艺,都源于民间世俗的生活方式。锔艺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个“瓷器活”指的就是锔艺。老一辈或许还有“锔盆、锔碗、锔大缸”的记忆,但随着时代经济发展,锔艺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顾群业希望以此作品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文精神的物化、自然物象的重构以及生态意识的警醒。
  评论人士认为,顾群业把水蚀与风化的天然妙处渗透到塑造与加工的人为迹象之中,在师法自然的同时升华心源,从而塑造心中之物。因此,他的作品虽然以“陶”为载体,以“锔”为主题,展现的却是“和合”的精神。也就是说,通过天趣与人工的“共谋”,实现自然与心源的“和合”。“和合”观自上古时期就有,但在信息文明的背景和氛围中,顾群业把陶艺的符号作为一种表达工具,重新焕发出陶艺在当下的精神价值和生态意义。
据了解,“2011山东首届陶瓷艺术博览会”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性艺术陶瓷盛会。作为此次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展”定位高端、强调学术性,邀请了83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家参与。该项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何洁担任策展人,韩美林、杜大恺、刘巨德、潘鲁生、张志民等一批画家、设计家、陶艺家受邀参展,共同倡导当今陶瓷艺术的创新意义和当代价值。(苏想 编)
图:观赏者亲手触摸锔艺好的陶器(一)

[ 本帖最后由 老陶成局 于 2013-1-31 19:45 编辑 ]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1 19:42

图:观赏者亲手触摸锔艺好的陶器(二)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1-31 19:43

图:观赏者亲手触摸锔艺好的陶器(三)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2-3 07:51

何大齐先生在《老北京民俗风情画》一书中,寥寥数言即把锔盆锔碗的手艺人刻画得淋漓尽致:“铜碟晃动声丁当,锔盆锔碗锔大缸。紧拉竹弓金刚钻,破损瓷器复原装。”
过去,北京的街头巷尾常能见到锔盆锔碗的手艺人,他们肩挑一副担子,担子两头各有一个小木柜,木柜里放着工具、配件和材料,柜子上有一个支架,挂着直径约10厘米的铜盘,前后各挂一个小锤儿。锔盆锔碗的挑着担子行走时,盘锤相撞,发出叮当的声音,以此代替吆喝。
有人送活来,锔盆锔碗的撂下挑子,戴上眼镜仔细查看。议价后,坐在小木凳上,双膝垫上一块厚帆布,把破碎的瓷器一一对齐,再用细绳系好,双膝夹紧。先把金刚钻钻头绕在弓子的绳上,而后一手用小铁盅紧压钻头,一手持弓拉绳使钻头转动起来。当在裂纹两侧钻出对应的小洞后,取出合适的两端带尖的锔子对准小洞,用小锤轻轻地把锔子铆进去,解开绳,抹上白泥就算完活儿。
旧时,京城百姓家里的瓷器破碎后,要请锔盆锔碗的修补。这些手艺人执行“锔”字工艺,修旧如新,使支离破碎的瓷器恢复原状,继续发挥用途。
掸瓶、帽筒、花瓶儿、茶壶、茶碗等瓷器,特别是江西瓷的修补,属于细活儿,多用铜锔子,因为铜锔子既坚固又秀雅。而锔瓷盆、瓦盆、水缸、鱼缸等是粗活儿,都用铁锔子。人们把锔盆锔碗的喻为修复瓷器的圣手,这话一点也不过分。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2-3 07:52

收藏锔钉瓷


□束隆定

 
  大凡收藏的人都知道,越容易破损的古瓷器,人们往往越追求品相的完整,有的甚至达到十分苛刻的地步。因此,古玩界有一句行话说,瓷器“长毛”(开裂,行话为“冲线”),不值一毫。而对于有锔的修补瓷器,往往是开裂较长或是碎成几块,在以前的古玩市场上,价值更是大折扣,一般很少有人问津。
   在笔者收藏的古瓷中,不仅有“长毛”的古瓷,而且还有锔后留下“疤痕”的古瓷。修补过的古瓷,市场不认可,有的贩子甚至不收购。笔者当时购买品相好的古瓷时,不少贩子将锔钉瓷半卖半送;有时在买一件好的瓷器时,价格还不下来,这时提出与一件有锔钉的古瓷一起“走”,贩子往往十分爽快,结果是买一送一。由于销路不好,再加上锔瓷工艺几近失传,市场上锔钉的瓷器一般没有赝品,这对于刚开始搞收藏的笔者来说,不仅提高了眼力,还少交了学费,确实是一件幸事。因此,在近二十年的收藏过程中,笔者在收藏品相好的瓷器时,不仅收藏开裂的古瓷,而且也收藏那些锔过钉的古瓷。后来,甚至还有一种特别偏好。
   几年前,笔者曾在古玩市场快收市的时候,以极低的价格收藏到一只青花和釉水都十分漂亮的锔钉大罐,在这只清乾隆缠枝莲纹罐上,竟密密麻麻地锔了六十七个铜钉!一次看到藏友有一只清雍正青花瓷盘,满工的青花十分漂亮,可惜冲了线,但没冲到头。盘子外壁和底部锔了一排小巧精致的锔钉,藏友肯转让,但不要现钱,要和我交换藏品,最后笔者以一只清嘉道龙泉青釉东瓜罐作为交换品。用一件完整的大件换了一只小件残器,有人可能说不值,但笔者却不这样认为,若从收藏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看,还是物有所值的。
   开裂的古瓷,虽然市场价值降低了,但并不影响对其历史文化、工艺美术等价值的欣赏。锔过钉的古瓷,如同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岁月和生活的艰辛,在其身上留下了一道抹不去的疤痕。从这个角度来说,相对一般冲线的瓷器,锔钉的瓷器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而且还多了一份历史和文化的厚重。那一排排精致的锔钉,就是一门古老技艺和艰难岁月的见证。
   收藏锔钉的古瓷,便激发了对锔瓷工艺的好奇,平时也注意这方面的故事。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得就是锔瓷工艺。笔者小时候经常听到走村串户的小炉匠 “补锅——补伞啰”的吆喝声,可从来没有见到锔瓷艺人来到村庄,见到锔瓷工艺,仅在影视片中。锔瓷工匠将破损的瓷器拼接捆绑好,放在膝盖上,再用顶上安有飞轮的金刚钻打眼,那“咕嗞——咕嗞”的钻眼声,穿越时空,将人们带入那遥远的记忆。如今,这项在乡村早已失传的古老技艺,如同古瓷一起载入了历史。古老的锔瓷工艺,在清末民初时江浙沪一带十分盛行。江南徽州由于毗邻“瓷都”景德镇,锔瓷瓷艺人在解放初期就绝迹了。鲁迅在写于1920年小说《风波》里,就有对“钉碗”(锔瓷)事情的叙述。七斤将六斤打破的一只瓷碗,进城锔了十六个铜钉,用去四十八文钱,九斤老太很不高兴地说:“一代不如一代……。”因为这样的价格在前两年(1918),若是孔乙己使用,就不用站着吃茴香豆了,他可以坐在酒店里,有酒有肉、美美地吃上一顿。其实这都是通货膨胀惹的祸。还读过一篇文章,也是民国年间,江浙有紫砂收藏大家,以锔壶为美,竟不惜人为破坏完整的名壶,之后花大价钱请人锔,修补完整后在藏友间炫耀,这似乎是一种病态的举动了。
   锔钉的古瓷,细细鉴赏,就不得不为锔瓷艺人的高超技艺所折服。给瓷器钻孔,对现代人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将那些细小的锔钉,一个个均匀地钉在破损的瓷孔里,大小和距离丝毫不差,锔完钉后,断裂处便严丝合缝,摸不到一点不平的痕迹,用力也扳不开。在当时没有化学粘合剂的情况下,没有一定的高超技艺是做不到的。锔过钉的瓷器,只要不再摔坏,就能一直用下去,有的甚至用上几代人。
   由于国内制瓷业在近代就已经进入机械化生产,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日用瓷器价格也越来越低,致使锔瓷艺人退出市场。一些人家摔成碎片的古瓷,也就直接扔了。那些锔钉的古瓷,如同打过补丁的衣物,已不再使用或被丢弃。仅有少数人家,对于上辈留传下的古瓷,心中怀有一份念想,才保留了下来。
   如今,随着古玩市场持续升温,一块好的瓷片几十上百元人民币已是正常现象,数百元乃至更高也不稀奇。一些锔钉的古瓷也频频亮相古玩市场,价格也一路走高。收藏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同时更要有一点超前意识。股票投资的理念,古玩收藏也可以借鉴。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3-2-3 20:58

过来看看陶老的陶器呵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2-4 18:18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13-2-3 20:58 发表
过来看看陶老的陶器呵
谢谢英古阿格老师欣赏!“陶老”称呼不敢当!
“老陶成局”是北方瓷都唐山第一家陶瓷作坊,始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为我收藏一件带有“老陶成局”底款的青花瓷盘,故网名为“老陶成局”。

[ 本帖最后由 老陶成局 于 2013-2-4 18:30 编辑 ]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2-8 15:48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
2012-04-09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2-8 17:04

搪瓷也值得关注。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3-2-8 20:07

引用:
原帖由 张多 于 2013-2-8 17:04 发表
搪瓷也值得关注。
张多老师多指教!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