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二月二综合信息贴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2-11 23:02     标题: 二月二综合信息贴

元宵节摆摆手走,二月二摇摇身来。
欢迎跟贴有关二月二的各方面信息。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30

二月二

百度百科



目录
    【二月二的简介】
    【二月二的由来】
    【二月二的发展】
    【二月二的传说】
    【二月二的民俗】
    【二月二的食俗】
    【二月二在各地】
    【二月二诗词】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30

【二月二的简介】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此俗唐代已有记载,白居易《二月二日》诗:“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著《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又汪灏《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朗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清咸丰《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此外尚有上工、试犁、炒蝎豆、戴蓬草、祭龙王、敬土地、谒高禖、嫁女住春、童子开笔等节俗活动。布依族二月二要进行三天,主要祭祀土地神。节日当天,家家杀鸡敬祖,吃两色(黑、白)糯米饭,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宁。 是日有许多关于龙的活动,故称龙抬头日。二月二龙抬头之俗,早见于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日,曰龙抬头,放元旦祭余饼,薰床炕,曰薰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清代仍沿其俗。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令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又,古以为龙为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蜇、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30

【二月二的由来】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
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人所共知,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所以我们自豪地宣称: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一个重要节日了,许多习俗也多与龙有关。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二月二春龙节由来已久。留下许多风俗。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云:“二月引龙,熏百虫。……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明宫史》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其中一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80年代中叶,在豫北一带还保留着吃黍米的风俗。二月二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煎黍米糕,群众称之年糕,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中午皆吃“老龙布蛋”。即玉米蜕皮俗称玉黍米加面条。其实,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根本原因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系。正如这首民谣所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因为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朝廷老子率满朝大臣都参加春耕生产,足见春耕不误农时之重要。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为什么要“二月二”才龙抬头呢?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为什么是龙“抬头”呢?因为二月初处于惊垫前后,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不过,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通常解释,通俗易懂。然而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为地球是不动的,是太阳在运动。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分,形成28个区间,称为二十八宿。“宿” 表示居住。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轮流住完,大约一个月,所以称“宿”。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7个宿。对这28宿,都给它们起了名字。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构成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箕宿是龙的尾巴。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至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说文解字》在解释“龙”字时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都是指这苍龙7宿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时期,角宿开始出现在天空,东方苍龙初露头角,即是龙抬头。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30

【二月二的发展】
  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把龙视为管雨水的动物神越来越明确,所以《左传》桓公五年说:“龙现而雩”,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这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战国时的地理、神话著作《山海经》中也说,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由于想象中的龙能腾云驾雾,于是迷信龙能给人带来祥瑞,来到人间便可以化身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直接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书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这些都可以看作后世耍龙灯的滥觞。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30

【二月二的传说】
  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 ”习俗的最早记载。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31

【二月二的民俗】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作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古天文学上的唯物解释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农历二月初二,是淮安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名叫“龙抬头”,也称“龙头节”。“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旧时淮安民间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春节前剃头理发到了二月二,已经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二月二龙抬头,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二月二剃头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也是这一原因,为取吉利在剃头中间加“龙”字,叫剃“龙”头,以区别其它时间的剃头,还有些女孩选此日穿耳孔。另外,家长们选此日送孩子们人学读书。 “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儿”。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同时还有“出嫁的闺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灯,看了娘家的灯死公公”的迷信说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儿不准回娘家。一个多月的时间,闺女想娘,娘想闺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仅已经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娱蛤无处藏”。这天,用过年祭祀剩下来的蜡烛点着,照房梁和墙壁,以驱灭害虫。另外,在这天,孩子们用筷子敲干瓢,边敲边说:“ 二月二,敲瓢叉,十个老鼠九个瞎。”用筷子敲酒盅说:“二月二,敲酒盅,十窝老鼠九窝空”,以此来驱鼠灭鼠。用白纸条书写“二月二,诸虫蚂蚁直入地”的“ 蜒蛐榜”,其中“诸虫蚂蚁直入地”要倒书,然后将其贴在桌腿或床脚上,以避虫蚁。 “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用青灰画粮囤或粮仓,或在门前用青灰画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大圆接小圆,祈祷丰收,这又是民间一俗。二月二,有的还有吃食除夕锅巴和妇女忌用针线的习俗。据说龙抬头时动针线,会伤害龙的眼睛。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建国后此俗逐渐淡化。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31

【二月二的食俗】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传说。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 ”,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 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如疥疮)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及维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据说,这个习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访民情,到浙南一农户家中,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读诗书。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正当准备做饭时,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张某临机一动,计上心来。叫其妻先准备开火,自己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且时至晌午,早已饥肠辘辘,一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
  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31

【二月二在各地】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山西省】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不成节日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秽气,迎接来年的兴旺。一般农村,在二月二时,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

  二月二在西北,山东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31

【二月二诗词】
  农历二月二日感怀
  刘小烽
  此日龙抬头
  抬头龙见喜
  南屏借东风
  万里波涛起
  注: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为民问龙抬头节。南屏借东风:《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诸葛亮在南屏山筑七星坛作法,借来东风,因此而使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火
  烧赤壁,大胜曹军。
  节日迎龙活动 ;冀中地区,农历二月初二,又称二节二,有“龙抬头”之说。是日清晨,村民争先恐后担水引龙。有谁家先把龙引到家,谁家庄稼长得好之说。另外,还有拍炕头、打旮旯、忌早饭吃粥之习俗。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32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扩展阅读:
    1.http://www.ce.cn/cysc/sp/newbig- ... 0319_10741889.shtml
    2.http://www.wswin.com/home/forumd ... /02/27/183083_1.htm
    3.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84498.html?fr=idrm
    4.http://zhejiang.d0086.com/slm/we ... ng/mstd/wh564.shtml


开放分类:
    民俗,节日,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惊蛰

更多 合作编辑者:
    jiahaoxie、张志真、美莎克、kk518k、紫月灵兰、寒星的天下、 [百科蝌蚪团]  窦氏一家亲、监理师、鼹鼠小π、yb1983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34

二月二 雪铁龙“抬头”送4000元超值礼

[2009-02-11 15:45:29]  太平洋汽车网   出处:pcauto 小笔    责任编辑: zhangxiaohong

    PCauto沈阳站讯:(本行情信息采集自当地经销商,以当日为准,并不代表厂家行为)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民俗习惯表达了人们新年劳作伊始、企盼又一个丰收年的美好愿望。近日,记者从东风雪铁龙沈阳鸿运4S店获悉,店内推出了“雪铁龙抬头送好礼”的购车优惠活动,即日起至农历二月二(2月26日)期间,在沈阳鸿运4S店购世嘉、新爱丽舍的用户,均可获赠价值4000元的5重好礼:全车贴膜、座椅套、脚垫、原厂挡泥板、车衣,5种礼品样样贴心实用。
……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35

郭德纲创作换思路 德云社二月二演出主打“你”

2009年02月11日10:41

来源: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牛春梅)2月26日(二月初二)、27日,德云社将在北展剧场举行两场专场演出,主打节目是郭德纲从2008年起推出的“你字系列”。

  “你字系列”和之前的“我字系列”最大的不同就是姿态上的不同。
在“我字系列”,郭德纲不断地把自己虚拟成一个小人物,调侃自己荒诞又顽强的小人物生活。《我这一辈子》《我要上春晚》《我要反三俗》《我要奋斗》等一系列“我字系列”作品,无一不是按照这个思路创作的。但在“你字系列”里,郭德纲的姿态摇身一变,从调侃自己改成了调侃别人,变成了一个想对别人生活指点一番的小人物。

  《你这半辈子》《你压力大吗》两段作品,都算是“你字系列”的新作。这两个段子之前已经有过几次演出,经过几个月的磨合,已经升级为比较成熟的版本。观众即便是以前听过,这次再听也会有些不同感受。在快节奏的生活下,“压力”无疑是个流行的话题,而郭德纲这部以“压力”为话题的相声,很有可能成为今年他的经典之作。

  在这两天的演出中,郭德纲还将推出根据传统相声《三节会》改编的《2009升级版新三节会之富贵逼人来》。段子是老段子,但郭德纲总是能给人惊喜。这段“升级版”的《三节会》究竟会怎么升级,到目前为止从未正式亮相,处于严格保密状态。等到现场,才能揭开惊喜的真面目。除此之外,郭德纲表示,还有一些新段子正在准备中,但目前尚要保密。

  郭德纲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我非常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德云社的所有专场演出,从来没有让主办方为卖票发过愁。”此次依旧,据主办方透露,最低价位180元和280元的票都已早早售罄,最高价880元的票也卖得不错。

  在这两场演出中,郭德纲还将首次穿着德云社品牌的“德云华服”公开亮相。
(责任编辑:久黑必白)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39

罗平:迷失在油菜花的春天(图)

CCTV.com  2009年02月12日 17:00  进入体育论坛  来源:央视网综合消息




[attach]1437[/attach]



[内容速览]  早春二月,滇西的油菜花黄了一片,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每年2月到7月,是油菜花的季节,也是旅游摄影爱好者和情侣们最向往的季节。

    迷失在油菜花的春天

    早春二月,滇西的油菜花黄了一片,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每年2月到7月,是油菜花的季节,也是旅游摄影爱好者和情侣们最向往的季节。

    油菜花开,一朵朵成簇,一簇簇成枝,一枝枝花开,一田田蛋黄色,农家春色最美如斯。油菜花,不着杂色,天蓝蓝,地黄黄,花色袭人,让人喘不过气来。几丘田花开,鲜黄一片,迷了人眼。

    云南千里油菜尽金黄

    这个油菜花的海洋,恐怕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大海了。春风习习,金色的花海,潮起潮落,荡漾着清香,吹奏着牧歌。罗平城在花海中沉浮,成为一座大海中的岛屿。当你站在白腊山上俯视这座县城的时候,但见近700万平方米油菜花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秀峰、村舍、道路、河流,皆融汇入油菜花海,蔚为壮观。

    每年春节后,雄奇瑰丽的花潮,引来了天南海北的人潮。每年农历二月二,九龙河附近的布依、水、壮、彝各族青年盛装聚此,对歌择偶,别具风格的兵器舞、狮子舞、高跷舞、野毛人舞异彩纷呈。至农历三月三,则有在距罗平县城东南33公里的多依河景区举行的对歌节,滇、黔、桂三省各族群众汇聚,场面也很壮观。而每年2月至3月间举行的罗平油菜花节,更已经成为云南旅游的一个亮点,成千上万中外游客、摄影家们纷至沓来,恨不得跳进金黄的花海中去打滚、亲吻那散发着浓郁芳香的油菜花。花潮人潮辉映在花海中,形成了罗平难得的一年一度奇观。

    攻略

    地理:在罗平观花,最佳地点一般推荐的是罗平县城东北方向的金鸡。登到金鸡峰上看花海,这里的田较平坦,稍远处有些孤峰拔起,感觉壮阔。也可由县城沿大水井去多伊河风景村的途中赏花,这里地形起伏较大,花田随地形种植,富于变化,也是拍片的好地方。还有城北的牛街乡,这里有梯田,梯田上有的种油菜,有的种小麦、蔬菜等,各种色块交织,与金鸡的花海不同,是另一种韵味。

    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最佳旅游时间是每年的2月中旬至3月初。

    交通:菜花节期间每天都有从昆明开往罗平的旅游专列。每天从昆明到罗平有多趟班车,几乎每小时一班。昆明至罗平也有火车,早上8:10由昆明发车,下午14:00从罗平返回。

    住宿:罗平从10元/人的招待所到星级宾馆都有。

    摄影:罗平地处温湿地带,阴雨天较多,这给拍摄带来一定难度。因为拍摄油菜花一般需要较明亮的光线,这样才能表现出它的鲜亮和艳丽。切勿逆光拍摄,尤其是当你面对大场景时,因为这样拍出的油菜花会显得灰暗,毫无生机。一般采用顺光或侧光,拍出的照片亮丽明快,层次分明,色彩饱和度高。

    其实,被当成庄稼来种的油菜花是百花中的草根阶级,然而,对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来说,亲眼见到油菜花开过了,这个春天才像真的过了一回。

    虽然油菜花的花形并不美,单独的一花一朵并没什么可看,但是到了花季,成畦成片的金黄色漫开来,淹没着田野村庄和房屋,晴朗的潮湿空气中似飘满了花粉般质感的微尘,让人领略到高原花海的万种风情,把你的心情,把你的思绪,把你的梦想,都染得金灿灿的。

责编:白霞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45

祁县河湾村舞龙灯:

起源于汉代,原用于祈雨娱神,尤其在河两岸的村庄盛行。祁县河湾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昌源泉河沙滩为河神献舞;温曲村则是在龙王庙前表演。温曲村的龙灯头重达20公斤,一般人举不动,所以由武术功底深厚者持舞。


山西新闻网  时间:2009-02-07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46

为何二月二日吃猪头肉?龙节要吃猪头肉(图)

中国消费网  时间:2009-02-10 15:41:56 来源:中国春节网

    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民间习俗春龙节来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叫“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肉,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为什么在“二月二”要吃猪头肉呢?

    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北方人在“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家家户户煮猪头,是因为初一、十五都过完啦,“二月二 ”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一般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腊月23日过小年时杀猪宰羊,正月一过,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

    “二月二”龙抬头,大地万物开始复苏,一切动植物都开始抬头 ,一年要开一个好头,迎来风调雨顺。龙王是管降雨的,他上到天宫 ,农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王吃。用猪头当供品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看来是有说道的。

    宋代的“仇池笔记”中曾记录了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腹饥,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熏熏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王中令吃着美馔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俗语还说:“哪有提着猪头找不着庙门的 ”这其中道理更是不言而喻。人若怀才不遇,不必气馁,早晚必会找到能够理解你,而又肯接受你的人。看起来“二月二”吃猪头是古代留下的传统,是吉祥兆头的标志。

    那么现在“二月二”猪头肉又怎么吃呢?想着宋朝王中令吃到的那盆和尚端出的蒸猪头,品着猪头诗,那番景象已经是历史。现如今 由北京金三元酒家发明的“扒猪脸”,就不一般了。他们把猪头肉给予了最高的待遇,载上了时代最时髦的称呼,并获中国菜肴首例专利 。

    “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大关卡的标准化生产,历经十多个小时的修炼,才能端上餐桌。吃金三元的 “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五千年的餐饮历史,该会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现。“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更为可喜的是当代的高科技和市场的结合让消费者不用到饭店,坐在家里就可尝到美味的“扒猪脸”。这正是:二月二,春龙节,龙的传人过龙节,龙节要吃猪头肉。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47

“晋之源”正月文艺异彩纷呈

山西新闻网  时间:2009-02-09 

  山西新闻网2月9日讯(记者 刘俊斌)唐风晋韵绽新颜, 锣鼓秧歌庆元宵。在2009年元宵佳节之际,“晋之源”和谐之春民间文化系列活动在太原市晋源区新城广场拉开序幕。

  正月十四上午,极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民间文艺汇演在晋源新城广场亮相。女子锣鼓敲响了时代强音,铁棍、背棍、飞火流星、狮子龙灯、高跷旱船、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不一而足。体现古晋阳璀璨历史文化和唐风晋韵民风民俗的民间社火表演让人目不暇接,精彩而诙谐的秧歌、舞狮、旱船赢得了群众的阵阵较好。

  展现晋源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就的五十辆彩车徐徐开过广场,满载着晋源区建区十年的辉煌成就,表达着全区人民对区委区政府的信任和喜悦,同时寄托着全区人民对未来的憧憬与期盼。

  “正月正开门红,二月二龙抬头”。据悉,晋源区整个庆祝活动将持续到二月初二。晋源南街的传统庙会、焰火等民间表演将成为亮点。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50

科普:农历二月二缘何“龙抬头”?

2007年03月19日 16:21:0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3月19日电(记者 周润健、蔡玉高)3月20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这一天“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抬头”是何意思?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解释说,“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

    专家介绍,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据天津、江苏两地的天文专家介绍,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雨水也会多起来。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51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www.XINHUANET.com  来源: 新华网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在饮食上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而吃饺子则叫“吃龙耳”。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天文专家解析“二月二、龙抬头”

    2006年3月1日是农历的二月初二,这一天在民间称“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在哪里?它是怎样“抬头”的?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与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中国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

    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 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在3月1日这天,如何在夜空欣赏“龙抬头”呢?赵之珩说,当日晚上9时30分,龙的两只犄角首先从东方的地平线上浮出。角宿一是明亮的一等星,放射着蓝色光芒,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1个小时后,龙的咽喉“亢宿”也升至地平线以上;到了子夜时分,龙爪“氐宿”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这之后,“龙抬头”的时间会逐日提前,每天提前4分钟。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提前”,到4月1日晚上9时30分,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新华网天津2006年2月28日稿)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52

民俗专家:二月二龙抬头与中国农耕文化有关

2008年03月10日 07:32:0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石家庄3月9日电(王昆)3月9日是农历的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抬头的日子,这天也叫春龙节。河北民俗协会的会长袁学骏说,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袁学骏说,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是中国古代先民祈福的心理写照。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命脉。古代推出的历法和节令,都是为农耕服务,在二月二会举行与龙有关的祭祀活动,以期盼风调雨顺。二月初前后正值惊蛰,春暖大地,雨水逐渐增加,适宜春耕。二月二过后,农民会停止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开始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

    袁学骏说,河北农村家家户户都吃摊咸食、火烧,放鞭炮来烘托节日的气氛。在石家庄市及周边,人们会选择在这一天去剃“龙头”,来讨个吉利。以前曾有过的吃扒猪脸的习惯,烹饪界正在恢复之中。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54

专家解说民俗——“二月二”是古代劳动节

发布时间: 2007-03-22         来源:新华社


巢湖市夕阳红龙灯队在街头舞龙灯。据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电  农历二月初二。北京市民俗协会主席赵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的节日,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劳动节,各地会演出一些崇尚劳动的节目。

    赵书说,农历二月初一称“中和节”,是太阳的生日,许多老百姓会在这一天祭祀太阳,并把春节时的节日装饰物摘下来,面对太阳烧掉,意味着进入新的一年。紧接着的二月初二,民间保留的习俗更多,比如“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 ”,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

    赵书说:“传说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的这个时候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亲耕。”宋朝的时候,“二月二”被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

    “今年的二月二,房山区佛子庄乡黑龙潭村要举行花卉大游行。”赵书说,“3月21日,朝阳门外的日坛要举行祭日仪式,同时演出北京‘四大民俗’,即蹴球、踢毽子、抖空竹和放风筝,同时要耍龙点睛,做许多太阳糕。”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3 16:57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图)

CNETNews.com.cn 2008-03-09 12:18:42

关键词: 二月二 二月初二 二月二龙抬头 春龙节 中和节 龙抬头

  【春龙节的传说】

  

  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 “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但据资料记载,“二月二,龙抬头”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 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4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移动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在地平线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到来的标志。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2-23 09:01     标题: 雨水和“二月二”【

雨水和“二月二”【字体:大 中 小】2009-02-13 14:00:47  来源:网络综合
拉保保
http://www.weather.com.cn/static ... 0090213/24313.shtml
雨水节气习俗
“雨水节,回娘家”是流行于川西一带汉族节日习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以尽快怀孕穗子。该习俗现在仍在农村流行。

“拉保保”是四川一些地区的民间习俗。旧社会,人们迷信命运,为儿女求神问卦,看自己的儿女好不好带,尤独子者更怕夭折,一定要拜个干爹,按小儿的生辰年月日时同、金、木、水、火、土,找算命先生算算命上相合相克的关系,如果命上缺木,拜干爹取名字时就要带木字,才能保险儿子长命百岁。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盛开一方之俗,传承至今更名拉“保保”。
在正月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还有不择时日地址所谓"拜拉路干爹"、"上门拜干爹"者。是日,罗汉寺山门前,古柏森森的道路上人流如潮,巫卜星相、低钱香蜡、小食摊点、流动商贩,云集道旁善男信女,大家闺秀、公子哥儿、山民村姑,三五成群,拉拉扯扯,挤来拥去,欢声笑语,热闹非常。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背着、抱着、牵着娃娃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如果顾娃娃长大有常识就拉一个知书识礼有字墨的文人为干爹;如果娃娃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材高大强壮的人作干爹。一旦有人被拉着当"干爹",有的扯脱就跑,有的扯也扯不脱身,大都爽快的应允,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信任,相信自己的命运也会好起来。而今,雨水节这天由竹溪公园举办“拉保保”,已成为游园中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
中华传统节日:“二月二”
“二月二”这一节日习俗起源很早,民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它是从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在南、北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节俗文化: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

二月二,排队剃头(资料图片)
按照北方地区的旧俗,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妇女不许动针线,恐伤“龙睛”;人们也不能从水井里挑水,要在头一天就将自家的水瓮挑得满满当当,否则就触动了“龙头”。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2-23 09:03     标题: 雨水节气的谚语

雨水节气的谚语【字体:大 中 小】2009-02-13 14:32:35  来源:中国天气网
http://weather.com.cn/static/html/article/20090213/24318.shtml

雨水-农事
“雨水”雨增温度升,华北大地渐解冻。
抓紧划锄冬小麦,化一层来锄一层。
大麦葵花和蓖麻,顶凌播种产量丰。
黄河来水快蓄灌,莫待断流浇不成,
河水井水双配套,水到用时有保证。
春田肥料早运上,耙耢保墒不容停。
大搞棉花营养钵,适时早播还省种。
地瓜育苗早打谱,抓紧盘炕和挖坑。
果园认真来管理,剪枝刮皮把土松。
牛驴骡马要加料,春耕春种如虎猛。
养鱼宜用废弃地,烧完砖瓦挖鱼坑,
结合积肥整鱼塘,塘深地壮鱼粮增,
水深才能养大鱼,上中下部鱼三层。

雨水-农谚
雨水节,雨水代替雪。
雨水非降雨,还是降雪期。
春雨贵如油。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宽。
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
雨水到来地解冻,化一层来耙一层。
麦田返浆,抓紧松耪。
顶凌麦划耪,增温又保墒。
麦子洗洗脸,一垄添一碗。
麦润苗,桑润条。
种地别夸嘴,全凭肥和水。
粪大水勤,不用问人。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低产变高产,水是第一关。
黄河水可用不可靠,来水赶快把麦浇。
黄河水可用不可靠,来水快把白茬浇。
水来蓄满塘,用时不慌张。
蓄水如囤粮,水足粮满仓。
水满塘,粮满仓,塘中无水仓无粮。
水是庄稼血,肥是庄稼粮。
水是庄稼血,没有了不得。
水是金汤玉浆,灌满粮囤谷仓。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人靠地养,地靠粪养。
会耕会耪,无粪不长。
粪是庄稼宝,离它长不好。
待要庄稼好,底粪要上饱。
地里铺上粪,家里座上囤。
春天粪筐满,秋天粮仓满。
春天比粪堆,秋后比粮堆。
作者: 辛灵美    时间: 2009-2-23 09:26     标题: 二月二的由来及习俗

时间过得真快,觉得刚过完春节,马上又要的农历的“二月二”了。二月二又叫“花朝节”、“踏青节”、“挑菜节”、“春龙节”、“青龙节”,俗称“龙抬头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苗族、布依族、满族、侗族、黎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族也过此节。因为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时间是在农历二月初二而得名。
        关于二月二的由来,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俗不同,人们对于它的由来的不同。这里只说一种:本来是在二月初一,后来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二。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节令。根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和三月上巳(十五)。其中两个节在正月,二月没有。唐德宗时,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便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此节在唐代就流行,人们在这一天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果子等相问遗,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白居易《二月二日》诗就写踏青:“二月二日新雨晴,草牙菜甲一时生。青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刘禹锡《淮阴行》、郑谷《蜀中新雨》诗都写到了挑菜、拾菜。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联系惊蛰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以驱虫害和祈求丰收为主的节日。
        传说龙在这天苏醒过来。我国古代民间极为崇拜龙,认为它能兴风作雨,主管天下的水,它的宫殿就在水中,也认为龙像蛇一样要进行冬眠。秋后,龙不在降雨,就回家休息;开春,它又醒过来,飞到天空,为人们布云降雨。因而在民间每年农历的二月二要过春龙节。这天,人们的纪念活动因地而异,有的地方做饼,称为“龙麟饼”;或做面,称为“龙须面”;还有的将发好的面做成盘龙状,上锅蒸好称为“圣虫”,甚至还要加上颜色美化一番,摆在供桌上。还有一种形式称“引龙回”,即将灰或谷糠从室外的井边或河边撒起,一直引到室内水缸边,再围水缸撒一圈,意思是希望风调雨顺。
        在山东地区在二月二的风俗普遍是,撒灰圈,吃炒豆。
        这天,家家早起打扫天井、大门口,用簸箕或木锨,让灰顺着流下,在庭院中画大圆圈,中画“十”字或梯子,放上五谷杂粮,谓之“打囤”,也有叫“收囤”的,用以祈求丰年;并以有无风来预测年景。早晨,民众多至土地庙祭祀。20世纪60年代以来,土地庙大都已废,作囤者渐少;近年来,有的乡村作灰圈这一习俗又有恢复。清人郭麟曾就二月二作《竹枝词》:“杨柳初垂杏未开,天仓安囤散灰圈,龙抬头日人先起,再散灰圈收囤来。”
        这天家家炒豆,名叫“蝎子豆”,含有炒死毒蝎,祛病消灾之意。蝎子豆有黄豆、黑豆、地瓜豆和糕豆等多种。炒脆黄豆是趁热拌糖即成;炒糕豆是用黍面加糖,切成小方块,炒熟而成,气味香,甜而酥,寿光称此为“炒焦叶”,安丘称此为“其子”。现在除了胶东部分地区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过在蝎子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这是炒蝎子豆的一个新发展。眼看二月二就要到了,各个商店的老板也不失时机的把各种各样的炒豆摆上柜台,准备在满足人们的需要的同时,挣上一笔。
        临朐一带要在房子周围撒一圈草木灰,叫做“打围墙”,据说穿山甲(领水之兽)害怕草木灰,不敢进宅子,“围墙”有阻挡洪水的妙用。此俗今已无。
        这天,男子剃头有吉祥之说,民间有种说法:二月二剃头,一百天不头痛。以前有种说法: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他舅。如果谁剃头就是咒他舅短寿。一般都在二月二剃头。现在都不讲究。
        有民谣传“二月二,龙抬头,乾隆皇帝使金牛,正宫娘娘把犁扶……”意含大地回春,春耕开始。节后,农家便春耕大忙。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24 01:58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传说


2009-02-16 15:35:44  来源:中国天气网

二月二,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 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24 01:59

雨水和“二月二”

中国天气网 2009-02-13 14:00:47  来源:网络综合


拉保保

雨水节气习俗
“雨水节,回娘家”是流行于川西一带汉族节日习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以尽快怀孕穗子。该习俗现在仍在农村流行。
“拉保保”是四川一些地区的民间习俗。旧社会,人们迷信命运,为儿女求神问卦,看自己的儿女好不好带,尤独子者更怕夭折,一定要拜个干爹,按小儿的生辰年月日时同、金、木、水、火、土,找算命先生算算命上相合相克的关系,如果命上缺木,拜干爹取名字时就要带木字,才能保险儿子长命百岁。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盛开一方之俗,传承至今更名拉“保保”。
在正月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还有不择时日地址所谓"拜拉路干爹"、"上门拜干爹"者。是日,罗汉寺山门前,古柏森森的道路上人流如潮,巫卜星相、低钱香蜡、小食摊点、流动商贩,云集道旁善男信女,大家闺秀、公子哥儿、山民村姑,三五成群,拉拉扯扯,挤来拥去,欢声笑语,热闹非常。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背着、抱着、牵着娃娃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如果顾娃娃长大有常识就拉一个知书识礼有字墨的文人为干爹;如果娃娃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材高大强壮的人作干爹。一旦有人被拉着当"干爹",有的扯脱就跑,有的扯也扯不脱身,大都爽快的应允,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信任,相信自己的命运也会好起来。而今,雨水节这天由竹溪公园举办“拉保保”,已成为游园中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
中华传统节日:“二月二”
“二月二”这一节日习俗起源很早,民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它是从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在南、北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节俗文化: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


二月二,排队剃头(资料图片)

按照北方地区的旧俗,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妇女不许动针线,恐伤“龙睛”;人们也不能从水井里挑水,要在头一天就将自家的水瓮挑得满满当当,否则就触动了“龙头”。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26 16:27

大家都是看客吗?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26 16:27

难道就不能动动自己的手指头吗?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26 16:28

扎兰屯: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内蒙古新闻网  09-02-26 15:08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六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天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故“二月二”这天,人们都要理发、吃猪头肉,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在内蒙古扎兰屯市这座百年小城可是“老令子”了。

2月26日是“二月二”,这天俗称“龙抬头”,受传统风俗影响,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记者分别对城乡几家不同规模的美发店进行了走访,各家美发店里的顾客比往日增多。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一家美发店的老板边忙着为顾客剪头边说:“‘二月二’这天人们来剪头就是图个吉利,因为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老令子”,如今,人们没有抛弃这传统习俗,而是发扬光大传承下来,这也许称是历史文化。”

  记者了解到,过去有“正月剪头‘妨’舅舅”的迷信说法,所以很多人正月不剪头,等到“二月二”来剪。近几年,重视这种说法的扎兰屯人少了,讲究“二月二”理发的人主要是城乡老中青和孩子们。这一天都不约而同地来到理发店挤着理发,就因为希望在“龙抬头”的日子里沾点喜气,所以这些人成为这天理发店里的主角。

  扎兰屯市城乡居民吃猪头肉的习俗还是挺“红”的。从2月25日起,城里乡下的不少熟食肉店和熟食摊打出了熟猪头肉促销的旗号,有的店铺在门口临时张贴促销广告,特别醒目,吸引不少人前去购买。声势浩大的宣传促销阵势让最后一个大年节日的气氛浓了不少,很多原本忘记这个习俗的人也跟着买起了猪头肉,熟食肉店和熟食摊人满为患,猪头肉成为抢手货。另外,农村一些家庭在“杀年猪”时,特意留存下“猪头”,在“二月二”这一天,烀好,招来亲朋好友共享美味佳肴。

  记者从农村一位老者哪里了解到,过去年代,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根本原因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系。正如这首民谣所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因为二月正是南方农作物播种的季节。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朝廷老子率满朝大臣都参加春耕生产,足见春耕不误农时之重要。

        据了解,日前,内蒙古扎兰屯市备春耕农资已掀起热潮,往年在“二月二”里,农民们仍然“猫冬”沉浸于节日氛围里,可今年不同,大年初七,一些农民就涌进城里提前选购春耕农用物资,备春耕生产了。今年,扎兰屯市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17亿斤。(记者 刘东 特邀记者纪明国)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刘东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26 16:28

"龙抬头”可把理发店忙坏了


辽宁新闻网 2009-02-26 14:52:06



  今日是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按习俗这一天都要理发或洗头。昨日记者走访我市多家理发店发现,站前地区的理发店人流微增;铁东、铁西、立山的一些理发店人流明显增加,生意好的甚至翻两番。

  中低档理发店顾客激增

  在各城区的一些中低档理发店里,虽然才二月初一,但人已经爆满了。下午3时左右,在铁西永乐某理发店内,每个发型师后面都有2到3个顾客等待着,该理发店老板说,“我们家的价位在10元左右,到这理发的顾客都是住在这附近的居民,赶着二月二理发以30到40岁的中年男士居多,20多岁的年轻人很少。 ”

  站前地区理发店顾客微增

  站前地区的几家理发店顾客也不少,某理发店的工作人员朱凯表示,“我们店受影响不大,客流也就增加20%吧。另外我们这里来做头发的女性比较多,男士理发的数量只能占到20%左右,所以二月二剪头在我们这体现不明显。 ”朱先生还说,“我们店光顾的客人一半以上都是20岁到3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一般对传统习俗很在乎的少一些。 ”

  VIP服务受冷遇

  在一些高档的理发店里,一般还会提供各种“贵宾美发”。根据提供的服务不同,价位有88元、158元、数百元不等。一位理发店服务人员说,“这个主要是由理发师的技术、理发店的环境、以及一些理发的专享服务决定的,比如设有单间,提供饮料和食品,还有专用工具等等。 ”

  记者了解到,选择高价位理发的人并不多,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本身就是针对少数人群设计的,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能接受,主要是为了迎合一些特殊的顾客。 ”

  理发店趁“龙抬头”着实“火”了一把。

  “龙抬头”咋来的?

  铁西区八家子街道办事处、国槐社区郑阿姨介绍:俗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过二月二雨水就多了,大地返青,春耕快开始了。农民都求“龙”能抬头,下一场透雨,有个好收成。按习俗,正月里不剪头发,都等到二月二才剪,寓意 “龙抬头”走好运。

  我市天文爱好者夏至庆介绍:“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记者张刘芳文并摄  


来源: 辽沈晚报鞍山版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26 16:29

学者称:“二月二”传承千年故事多





--------------------------------------------------------------------------------

  新华网沈阳2月25日电(记者魏运亨)26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所谓“龙抬头”的日子。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教授说,“二月二”这个时令节日已经传承了上千年,而且被后世附会了大量与天文、气象、农事、卫生、学业等有关的民俗内容,是一个故事多、讲究多的有趣节日。

  乌丙安教授说,“二月二”在北方称为“春龙节”,在南方称为“踏青节”。周代的“二月二”不过是一个祭祀的日子。到了唐代则演变成一个民俗节日,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好几首有关“二月二”的诗歌。

  与中国大多数传统节日核心内容相对单一不同,“二月二”的文化内涵特别丰富。首先,“二月二,龙抬头”与中国古代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四宫,并按照它们的形象附会为四种动物。其中,东宫七宿被想像成一条巨龙。每到农历二月,处于龙头位置的角宿会在东方地平线显现,所以民间认为“龙抬头”;“二月二”更是一个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日子。

  北方一些地方旧俗,这一天早晨家家户户要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要烧香上供,这叫“引田龙”。但也有相反的,有一些地方这一天忌担水,生怕带回龙卵或惊动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这一天的食品也多以龙命名:吃面条称“挑龙头”、吃油炸糕称“吃龙胆”、食煎饼称“揭龙皮”、吃麻花称“啃龙骨”,以示吉庆。

  “二月二”又是一个祛病禳灾的日子。惊蛰一到,百虫复苏,民间选择这一天驱毒保健。比如在家门前围以石灰,在墙上画一个药葫芦等。民谚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

  “二月二”也是一个企盼学业有成的日子。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学生们也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二月二”还是一个媳妇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所以民间又有“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的民谣,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心态。

  乌丙安指出,除了汉族之外,一些少数民族也过“二月二”,而且民俗活动独具特色。比如畲族的“二月二”,又称会亲节。闽、浙一带的畲族这一天要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气氛非常热烈。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26 16:30

今日农历二月二 吃饼剃头去踏青


    今天是我国传统的 “二月二”,又称“春龙节”。昨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一些与“龙”有关的应节食品,都被商家重点陈列,大张旗鼓地进行促销宣传。   

  二月二这天
北方有吃春饼的习俗,因春饼巴掌大小,类似“龙鳞”,所以又名吃“龙鳞”。不过,记者走访多家超市发现,这种春饼在我市并不多见。据知情人士透露,实际上,山西人在“二月二”这一天更习惯吃的还是葱花烙饼、煎饼等食品,俗称“揭龙皮”。在铜锣湾一大型超市,记者看到“二月二,龙抬头,葱花烙饼2.98元/500g”的标牌在一面食专区赫然入目。陈列柜中的有火腿鸡蛋饼、东北大饼、煎饼等各类面饼,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一位姓赵的主管介绍,最近“二月二吃饼”的宣传已经促使不少顾客尝试买饼,平日销售约100公斤的饼,最近两天能销售150多公斤。估计今天能达到二三百公斤。   

  除了饼类,豆芽也是热销食品。因为本地有煎饼卷着豆芽炒韭菜吃的风俗,所以近期豆芽销量也一路看涨。每500克只售0.68元的豆芽,平日超市购进50公斤即可,昨日购了100公斤到上午10时已经被抢购一空。有经营人士介绍,“二月二”当天最起码得购进二三百公斤才能保证供给。   

  “二月二,龙抬头,别忘了吃猪头!”,“二月二,春龙节,龙的传人过龙节,龙节要吃猪头肉。”据几家熟肉连锁店店老板介绍,二月初二吃猪头肉有“挑龙头”的说法。店内借机大力宣传一番。   

  除此之外,爆玉米花、炒豆也是这个节日的特色小吃。旧时小孩边吃豆还边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谚语。近期,黑铁锅、鼓风机这样一种消失多年的爆米花老装备,在半坡东街一带又重新出现。引得一拨又一拨的人们好奇地围观、尝试。准备爆米花的市民刘女士说:“好久没吃过这样的爆米花了,正好赶上过二月二,弄点给孩子们尝尝鲜。”   

  桃园路一家发屋的工作人员说,一般人们都是在腊月里理发,整个正月,发屋生意都很冷清,农历二月二这天,是一年当中发屋生意最好的一天。民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所以二月二这天,发屋的所有员工全员上班,营业时间也从平时的早9时提前到早7时,晚上客人不走完,决不关门。   

作者:本报记者 孙耀星 郝晓炜 文/摄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26 16:31

二月二

日期:2009-02-26 作者:郭梅 来源:新民晚报                     
 
 
    郭梅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的《二月二日》将早春花柳初萌蜂蝶欢舞的喜人景象描写得十分清新细致,尤其“花须柳眼”四字的拟人手法用得极妙,其知名度虽远不如李清照的“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但精灵活泼生机盎然的“柳眼梅腮”显然脱胎于“花须柳眼”——李义山用这四个字给早春二月点了睛,再想到白居易的句子:“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虽是乍暖还寒,但顿觉薄棉袄是穿不住了。不过,民间强调的是“二月二,龙抬头”,要过中和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又称春龙节、踏青节,或直接叫龙抬头日——所谓龙抬头是古代天文学的说法,也和大地回春,蛰伏的龙和冬眠的动物醒来有关。
   
    中和节始于唐德宗时期。当时正月和三月都有节日,唯二月没有节日。大臣李泌上书提议废除正月晦日,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德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人们又把祭祀土地神的社日与中和节合并,日子改为二月二日。中和节要祭太阳神、吃太阳糕,祭土地神和五谷神、喝社酒。这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以示吉庆,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油炸糕叫吃龙胆,吃煎饼叫揭龙皮,吃麻花叫啃龙骨,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也许就因此而得名。妇女在这天不能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刺伤龙眼。孩子们一早起来要踩门槛,叫“登龙门”;私塾先生则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学生们也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二月二”还是以前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就像传统小戏《翠姐姐回娘家》的情节一样,旧俗不允许媳妇正月回娘家,故民间习惯二月二接女儿回门。还有“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的民谣,表现出慈爱的父母盼望见到爱女的急切心情。不像现在,城市里的小夫妻要么独住,要么和岳父母同住,倒是和公婆生活在一起的传统模式相对少见了。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26 16:34

二月二正宗猪头肉的做法  


www.LN.XINHUANET.com   2009年02月26日 10:41:14  来源:美味厨房  



主料:

    猪头一个(约2500克)。

    调料:

    精盐30克、茴香7.5克、桂皮7.5克、酱油40克、甜面酱50克。

    制作方法:

    猪头泡入水中洗净,镊去细毛,割下双耳,去掉猪眼圈、嘴唇、耳圈、鼻子、脸劈成两块,下巴劈成3块,再放入水中浸泡,漂去血水。下水锅煮半小时,捞出洗净切成块。取锅上火放油,下甜面酱炒成甜酱色,加入卤汁,放入肉块、茴香、桂皮、酱油、精盐及清水,先用旺火烧沸,再用炆火煮约3小时至肉酥烂即成。

    特点:

    肥肉酥烂,精肉鲜香,味纯而嫩,香气芬芳。

    猪头肉的美味,慨而言之有四:

    一是肥。吃猪头肉大半是图它肥,但这种肥有别于其他肉类之肥,是肥中夹瘦、肥而不腻。

    二是糯。我至今弄不懂,东西南北各家老店老汤卤制的猪头肉,火候怎么都控制得那么一致。总能将肉煮得酥而不烂、酥糯爽口。

    三是香。猪头肉的香,是诱人的,将猪头肉切片装入盆后再浇上小磨麻油、洒些香菜等,那四溢的香气,总引得食欲倍增。

    四是脆。猪头肉的脆是因为猪耳朵中含有脆骨,且脆骨又包在肉中,因此,猪头肉的脆是糯而藏脆,别有风味。

    “黄狗猪头肉”是江苏宿迁的一款传统名菜,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此菜因其有色泽红润、香味浓郁、肥而不腻、烂而不糜、味纯而嫩等特点,故备受当地人的喜爱。

    提起这宿迁的“黄狗猪头肉”,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哩。

    相传,清乾隆皇帝一生曾六下江南,其中有五次留宿宿迁。一次,乾隆皇帝到宿迁时,先没有惊动当地的官员,而只是和几个贴身侍卫乔装打扮,到宿迁城里明察暗访。乾隆一行在城中溜达闲逛,不知不觉就到了晌午,皇上这时才感觉肚子有点饿了。

    这时他们来到宿迁的东大街,只觉得随着轻风飘来一阵阵香味,于是顺着香味一路赶去。只见在不远处有一家卖猪头肉的小酒馆。在宫里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一看卖的是猪头肉,简直不相信猪头肉会有这么香。他将信将疑地要了一份猪头肉,品尝后才知此店的猪头肉真的不错,当时他就击桌赞叹道:“好吃,好吃,真乃好菜”随之吩咐侍卫叫来店家,问道:“姓什名谁?”店家答道:“客官,小人姓黄名三,人称黄狗。”乾隆大笑,说:“黄狗,好难听的名字,不过你黄狗的猪头肉倒好吃。”

    待乾隆皇帝走后,黄三才听人说起刚才称赞他猪头肉好吃的客官乃当今圣上,于是精明的黄三喜不自禁,忙把乾隆爷吃剩的那碗肉汤留了下来,以陈兑新,并把酒馆的招牌改成“黄狗猪头肉馆”,黄狗猪头肉从此便声名大振,生意兴隆,世代相传。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26 16:39

“二月二”吃爆米花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2009-2-26 14:57:56) 来源:北京青年报





  今天是二月初二,是一年中二十四个节气里的惊蛰前后。民间谚语说:“二月二,龙抬头”,传说,龙睡了一个冬天,从惊蛰这一天起开始苏醒,它一甩尾巴,怒吼一声,天上就有了雷鸣,所以这一天又叫“春龙节”。

  世上并没有龙这种动物,但在我国民间神话和传说中,龙是一种威力最大的动物神:蛇身、鹿角、鹰爪,全身闪着金光,两条长须犹如飘带。

  春龙节各地有很多不同的风俗习惯,如陕西等地的妇女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以免刺伤龙的眼睛,遭到龙的报复。也有很多食俗,如吃春饼。不过,爆米花应该是二月二最美丽的故事。

  民间传说,武则天当了皇帝后触怒了玉皇大帝,他命太白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三年之内不向人间降雨,以示惩罚。

  没有雨水,河水也干了,庄稼颗粒无收。掌管河的玉龙不忍看百姓们受苦,他喝足了天河的水,张开大口向人间喷雨。玉帝知道后勃然大怒,将玉龙压在一座山下,并在山上立碑:“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为救玉龙的生命,百姓们到处寻找金豆,可一直没有找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一,人们去赶集,有位卖玉米的老婆婆没有扎好装玉米的口袋,金黄色的玉米粒撒了一地。人们一看,这金黄色的玉米多像金豆啊,如果用热火炒一炒,那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人们高兴极了,回家后便爆炒玉米,第二天就送到了玉龙面前。玉龙一见,大声喊道:“太白金星,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太白金星没有看出开花的金豆是爆米花,就一挥手收了拂尘,玉龙终于获得了自由。这一天正是二月初二。

  为了纪念玉龙的救命之恩,二月二爆玉米花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这是一个报恩的传说,关于爆米花还有一个抗暴版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陕西南部有一个姓包的木匠,他有个女儿叫包花。包花聪明伶俐,花容月貌,父女俩相依为命。


  当地有个知府叫赵千,贪财好色。一天,他让衙役把包木匠叫到知府衙内:“包木匠,本府到此地后就听人说你的木匠手艺好,雕什么像什么。本府倒要见识见识。命你在一粒玉米粒上雕出一朵花,限期三天。三天完工,本府重重有赏;三天完不成,就让你家姑娘来伺候本府。记住,二月初二,若是不到,就有杀头之罪。”

  包木匠出了知府衙门,脚步沉重地回到家。包花听了父亲的叙述也想不出办法。父女俩沉默了一晚上。第二天天刚亮,一夜难眠的包花早早起了床,心事重重地做早饭。她端着一瓢玉米进了灶房。烧着烧着,忽然锅里发出“嘭嘭”的声响,她赶紧揭开锅盖,原来是自己心不在焉,锅里没放水就点起了火。她抓起水瓢刚要添水,突然停住了——锅里出现了一朵朵小花,白的像棉花,黄的像九月菊,原来是玉米在锅里爆出来的花。

  二月初二这天天刚亮,赵千就击鼓升堂,命衙役“捉拿包家父女,不得有误!”

  “我来了!”包花不等传唤,径直走入大堂。“我就是包木匠之女,今天特来给大人送玉米花。”

  赵千看看姑娘手中的玉米花,又看看包花,三角眼一转,“好,本府说过,按期完工,本府重重有赏。来人,取十两纹银。”

  “谢大人!”包花转身要走,赵千又喊住她:“回去告诉你爹,本府明日登门拜访。”

  次日一早,衙役们鸣锣开道,赵千坐着官轿来到包木匠家。只见两扇门紧闭,一把大锁挂在上边。赵千气得大叫:“给我烧!”衙役们点着了房,火光冲天,西北风一吹,火顺着风向赵府一干人等烧了过来。赵千和众衙役四散奔逃,只听“扑通”一声,赵千掉进了村边的一个大粪坑里。待衙役们把他捞上来时,已是浑身恶臭没了威风。

  原来,包花那天接过银子时就知道赵千不怀好意。回到家中,她和父亲收拾好东西连夜逃离了包家村。从此,父女俩走街串巷卖爆米花,人世间多了这一类手艺人,生活中添了一种美味食品。 ■文/丹若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26 16:40

嵩山二月二 五岳共祈福

2009-2-26 15:23:54  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中岳庙前的广场上,演员们正在进行嵩山闹歌表演

    2月26日,由山东齐鲁电视台、陕西电视台都市频道、湖南经济电视台、黄河电视台(山西)、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共同举办的“二月龙抬头•五岳共祈福”全国电视直播活动在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同步举行。中岳嵩山的活动场地设在中岳庙前广场。
    农历二月二,我国各地向来有民间祈福的传统,民间素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敲梁头,金子银子往下流”、“二月二,撒灰圈,大囤满,小囤尖”等说法。“五岳祈福”将“二月二”和“五岳”结合起来,既是对中国传统二月二民间祈福文化的挖掘,又是对以“五岳”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弘扬,更有利于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月龙抬头•五岳共祈福”是五岳首次联合举办的大型活动,除在上述电视台、频道同步直播外,还通过境外的黄河电视台、美国斯科拉(SC0lA)卫星电视教育网、黄河电视台国际台、中国卫星电视长城美国平台、加拿大平台、拉美平台向北美和拉美地区播出。新浪、搜狐、腾讯三家门户网站进行活动的同步直播。
    据了解,这次直播活动总演播室设在山东,五家电视台各出一名主持人,分现场信号切到总控直播车,各台统一信号播出。五岳各山的文化、景观精华及五岳的特色节目均在直播节目中呈现。中岳嵩山的特色及民俗节目有:中岳名道祈福道场、少林功夫、嵩山英雄鼓、嵩山独角舞、嵩山闹歌、猩猩怪等。嵩山当地群众2200余人参与并观看“五岳祈福活动”。
    据了解,五岳祈福活动从今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2-28 09:11     标题: 多所高校的几十名师生调查2009年二月二赵县范庄龙牌会

2009年的赵县范庄二月二龙牌会如期举行,在叶涛老师的组织下,前来调查的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的师生数十人。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3-17 20:44

顶一个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