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王飞】新西兰毛利人教育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打印本页]

作者: 代启福    时间: 2013-1-22 13:57     标题: 【王飞】新西兰毛利人教育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新西兰毛利人教育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来源:《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9期)

  2012-10-19



  摘 要:随着世界各国对多元文化的重视,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西兰政府对毛利人的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成为世界各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样板。新西兰毛利人教育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是:语言教育是民族教育的灵魂;以民族文化和哲学为依托是开展民族教育的关键;从意识层面改变主流社会对少数民族的看法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关键词:新西兰;毛利人;怀唐伊条约

  作者简介:王飞,男,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北京 100048)。

  新西兰是蔚蓝的南太平洋上镶嵌的一颗璀璨的珍珠,面积26.8万平方公里,人口430万,大部分为白人,其土著居民毛利人约占总人口的15%。根据毛利人的传说和家谱记载,大约1200年前,伟大的探险家库珀(Kupe)发现了新西兰,自此之后,来自太平洋中部的波利尼西亚人在酋长带领下,乘坐独木舟漂洋过海,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定居,他们就是后来人们称为的毛利人。首先发现这片陆地的欧洲人是荷兰航海家贝尔·塔斯曼(Abel Tasman),随后根据荷兰兰泽省(Zeeland)的名字将其命名为新西兰(New Zealand)。1769年,英国皇家海军的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再次发现了新西兰,自此大量的欧洲移民纷纷涌入。大量外族人的涌入打破了新西兰的宁静,土地、贸易等方面的摩擦不断出现,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1840年2月6日,英国与毛利人签署了《怀唐伊条约》(the Treaty of Waitangi),主要内容有:(1)毛利人放弃领土主权,正式将领土纳入大英帝国的权辖之下,所有的毛利人平等地成为大英帝国的合法公民,并得到大英帝国的保护;(2)毛利人仍拥有他们的土地、森林、河流,可以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3)确立移民在新西兰合法的公民地位。[1]

  尽管《怀唐伊条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白人的利益,但是它也明确承认了毛利人拥有土地、森林、河流,可以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与白人移民一样是大英帝国的合法公民,享受大英帝国公民的权利。但是从建国伊始到20世纪70年代,《怀唐伊条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毛利人失去了大量的土地,毛利人的文化和语言遭到毁灭性打击。尽管条约中明文规定毛利人与白人享受同等的权利,但是由于最初成立的国会中没有毛利议员而使毛利人管理国家的权利未能得到执行。在白人议员一面倒的情况下,国会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将毛利人的土地转归政府和白人私人所有。[2]随着土地的丧失,毛利人的生活处于艰难的境地。为了生存,大批毛利人离开家乡移居到城市寻求新的生活。为了在白人主导的社会找到工作,他们不得不努力学习英语,学习白人世界的习俗和文化,这给毛利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毛利语逐渐趋于衰落。

  一、毛利语言和文化的复兴

  20世纪60年代开始,毛利人逐渐意识到毛利语言和文化正面临濒于灭绝的危机,于是民族复兴运动兴起。毛利人以《怀唐伊条约》为依据,要求政府给予毛利人同等的对待。在毛利人的抗争和一些有远见的白人的呼吁下,新西兰政府最终决定遵守条约的基本精神,以条约为基本原则来制定有关毛利人的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西兰政府对毛利人的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成为世界各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样板。新西兰毛利人的教育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功,是因为其教育改革是一个成体系的综合系统,它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对毛利人的教育进行了改革:

  (一)教育立法,从法律上保障毛利人获得平等的教育地位和权利

  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也是传递文化的主要工具。在先民社会中,语言是主要的沟通工具,即使在文字出现之后,语言也仍是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就内在功能而言,语言传递文化资本,促进个人智力发展;就外在功能而言,语言负载价值观,促进个人产生族群认同。[3]所以语言的复兴是教育和文化复兴的首要标志和体现。由于学校不教,媒体不用,族人散居市郊,毛利语的流失速度非常迅速,从农村到城市,越来越少的人使用毛利语,到了20世纪80年代会说毛利语的儿童已经不足5%。[4]为了复兴毛利语,1985年,毛利人各部落首领起草了“毛利语言宣言”,明确要求“毛利语应被接受为全国官方语言之一”。Waitangi法庭的法官在广泛咨询和讨论后,向全国建议:(1)毛利人有权在法院和任何政府机构中使用族语;(2)政府应设置机关以监督并促进毛利语言的使用;(3)政府应研议规划相关的教育政策,以增进毛利族人学习毛利语的机会;(4)国家有义务在媒体广播中扩大毛利语的运用;(5)相关政府官员的任用资格应要求双语能力(英语和毛利语)。[5]法庭的宣判使毛利语取得了合法地位,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奠定了最重要的一块基石。新西兰国会随后于1987年通过了“毛利语言法案”(The Maori Language Act 1987)。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有:(1)毛利语与英语同为官方语言;(2)任何人都有权在法律程序中使用毛利语;(3)设立毛利语言委员会,负责推广毛利语的使用,监督毛利语的推行。[6]这就从法律层面为毛利语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1989年和1994年新西兰政府先后颁布了新西兰教育史中两部非常重要的教育法律文件《1989年教育法》和《面向21世纪的教育》,制定了两大目标:一是协助毛利人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度,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使毛利人与其他族群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成就;二是强调毛利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两种额外困难,第一是学习适应白人社会的价值观念问题,第二是学习应用母语为教学媒介的问题。这两个改革文件都将提高毛利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作为新西兰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7]至此,作为新西兰最大的少数民族——毛利人的教育被逐渐提上议事日程,并认为毛利人的成功就是新西兰的成功。

  1999年新西兰政府颁布了第一个毛利人教育战略计划《政府优先发展毛利教育政策》,政府承诺提高毛利人教育的质量,鼓励更多毛利人参与到教育政策的制定中来,支持开办高质量的毛利学校等。2005年政府再次发布《政府优先发展毛利教育政策》重申政府对毛利人教育的承诺。2008年政府颁布了《加大毛利教育执行力度政策》,其目的是使教育系统为所有毛利人提供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独一无二的潜能,通过教育满足自己的需求并取得成功。

  (二)改革学校课程,从内容层次保障毛利人受教育的机会

  立法只有体现在具体的细节上,才能真正起到预期的效果。课程作为教育内容的载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所以,教育立法只有通过学校具体的课程得以体现出来,其目的才能得以实现。课程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在现行公立学校中实施双文化课程,以单独设科方式介绍毛利人的语言和文化,或者在部分科目中融入毛利文化;开办双语学校或者双语教学班。

  文化和教育不仅在教育系统内部是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的,而且在学习环境的创设方面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当毛利儿童在课程内容中看到有关毛利人的家庭、生活、习俗、文化等时,他们会更容易接受和学习知识,更有益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更有利于产生文化认同感。在部分科目中融入毛利文化或者单独开设毛利文化和语言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毛利人对自己文化和民族的认同,而且非毛利民族的学生通过学校开设的毛利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可以了解毛利人的文化,这不仅有助于减少民族之间的误解,增进民族团结,也有利于形成包括各民族文化在内的国家文化认同。

  (三)创设体制外的新型学校

  对毛利人而言,最能体现其传统文化内涵,并达到文化传承和语言学习的途径是创设体制外的新型学校,也就是设立幼儿养护所和民族学校。虽然在公立学校中开设了部分毛利语言和文化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占公立学校课程的比例很小,这样学习到的毛利语言和文化是支离破碎的。因此创设体制外的学校,为毛利人提供专门的学习毛利语言和文化的场所就显得格外重要。

  幼儿养护所的目的是向毛利儿童提供一种学习毛利语言和文化的环境,让儿童在纯正的毛利语言和文化中获得自然的浸染。典型的幼儿养护所大约能够容纳20名儿童,招收0-6岁的幼童。在幼儿养护所中,毛利语言和文化具有绝对的优先性,部落文化和宗教信念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幼儿养护所中,由部落中懂得传统文化和语言的老人以毛利人传统的方式教导儿童,以使毛利文化和语言能够世代相承。具体而言幼儿养护所要遵循如下四个原则:一是说毛利语,这是幼儿养护所的中心原则,其目的在于提供毛利儿童一个完全讲毛利语的环境,以复兴民族语言;二是强调传统习俗,幼儿养护所为所有儿童提供一个完全的毛利文化传统的环境,无论是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还是对幼儿的养护,以及奖惩措施,教授内容,甚至室内布置等各方面都充分体现毛利人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藉以使儿童浸染其间,自然陶冶,获得毛利民族的价值认同和观念;三是大家庭,幼儿养护所的成员不仅包括教师和幼儿,还包括所有儿童的家长们,是一个扩大式的家庭。四是自我决策,幼儿养护所的所有家长都参与决策,共同讨论和决定教什么、谁来教、如何教。[8]

  幼儿教育养护所除了促进毛利儿童从小获得纯正的毛利语言和文化传统外,还促进了民族教育体系的发展。由于幼儿教育养护所的成功,它对中小学、甚至大学都产生了借鉴意义。新西兰各地纷纷成立民族中小学和学院。

  伴随着新西兰有关毛利人教育的各项措施的施行,毛利语言和文化逐渐复兴,到2009年,所有新西兰在校学生中有多达19.9%的学生都接受了毛利语言教育。2009年毛利儿童在学前教育中的比例达到17%,学前教育中毛利人教师的比例达到8%;中小学教育中,在校毛利学生人数占总在校生的22%,毛利人教师比例为10%;毛利语学校的在校生人数达28171人,占总在校生760859的3.7%;目前新西兰有8所综合大学,20所技术大学,3所毛利人学院(Wananga),39所工业培训机构和14所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在校毛利学生83790人,占总在校生人数的18%。[9]

  二、毛利人教育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一)语言教育是民族教育的灵魂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重视和保护民族语言是政府不容忽视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促进民族繁荣复兴的保障。新西兰政府不仅从法律上保障毛利语的合法地位,将其视为国语,而且还从具体的措施上积极鼓励和支持毛利人及其他人学习毛利语,比如,为教授毛利语的教师提供额外补助和免费的教育培训,为学生提供免费的毛利语教材,为学生提供以毛利语编制的小说、图书、CD,从幼儿园到高中所有课程的录音磁带等,注重毛利语言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及毛利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等。[10]正是新西兰政府采取了如此多样丰富的措施才保障了毛利语言在新西兰的复兴和繁荣。

  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53个少数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数量超过80余种,其中有的民族拥有两种以上的语言,如锡伯族除了使用本民族语言外,还使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语、俄语等语言。调查显示,在我国1亿多少数民族人口中会使用本民族语言的约有6400万,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0%以上。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还帮助傣、彝、壮、苗、哈尼等民族改进或创制了文字。我国现有22个少数民族在使用28种文字,全国有3000万少数民族公民在使用本民族文字。[11]全国有13个省、自治区的21个民族的中小学生使用29种文字(包括汉字)进行学习,每年编译、出版中小学各科教材近3000种,总印数达1亿多册。[12]尽管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会使用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总数为3000万,不足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会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尽管有60%,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多少数民族选择进入城市生活,而城市中少数民族语言环境的建设却相对落后。新西兰毛利人语言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首先是政府应加大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立法保护工作,从法律层面给予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以合法的地位;其次,积极吸取新西兰政府的做法,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建立少数民族语言学校,提供少数民族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机会,并积极组织编写少数民族教材;再次,学习新西兰毛利语言教育从下而上复兴的途径,鼓励少数民族家庭为孩子提供语言学习的环境,从小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最后,在非少数民族聚集区的中小学教育教材中融入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教育的内容,在中小学中设置少数民族语言选修课程,既方便散居的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也鼓励其他民族的学生学习该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增进各民族的相互认识和了解。

  (二)以民族文化和哲学为依托是开展民族教育的关键

  新西兰毛利人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毛利人的教育是建立在毛利人的哲学、文化和价值观之上的,而不仅仅是在课程中零碎地加入一些毛利语言和文化的教育。[13]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仅仅通过成立少数民族语言学校或少数民族语言选修课或者班级就可以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健康发展的,因为每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哲学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将少数民族教育建基于其本民族的哲学、文化和价值观之上,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作用。比如,在新西兰的科学课程学习中,毛利儿童与白人儿童对科学的认识存在差异,白人儿童认为石头、河流、树木等东西是没有生命的,而在毛利儿童的世界观中,这些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二者的哲学、文化和价值观存在差异。[14]

  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文化和价值观,这些哲学、文化和价值观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政府有义务保护各民族的哲学、文化和价值观。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中,应该积极吸取新西兰将毛利人教育建基于毛利人文化、哲学和价值观之上的做法,只有这样少数民族教育才不会流于形式,或者简化成单纯的语言教学。

  (三)从意识层面改变主流社会对少数民族的看法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更要注重意识层面。意识层面是指在全社会,各民族中形成各民族都是国家平等的组成部分,都是国家文化的缔造者,各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国家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的观念。新西兰政府在反省过往的基础上,把新西兰定位为由白人和毛利人共同组成的国家,承认毛利文化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并努力将毛利人文化建设成为新西兰的主体文化。[15]在政府的努力下,如今,毛利人的鸟名、植物名和地名也在全新西兰通用,从文具到高水平的装饰设计,无不采用毛利人的图案,在国际论坛上,毛利文化及其艺术形象是新西兰的代表。学校鼓励学生在保持自己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倡导学习其他文化,把少数民族语言课作为选修课,尊重和宽容其他文化成为学校及整个社会的时尚。

  我国应积极倡导国民成为自己多元文化的设计者,即除了拥有和发扬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外,兼容并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使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同时实现对文化差异的平等态度和对文化多样性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张秋生.新西兰毛利人的历史与现状[J].世界民族,1996,(1):54.

  [2]林爽.纽西兰的原住民[M].台北:世界华文作家出版社,297-298.

  [3]谭光鼎.原住民语言文化复兴——毛利人幼儿养护所经验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1.

  [4]Armitage, A. Comparing the Policy of Aboriginal Assimilation: Australia, Canada, and New Zealand[M]. Vancouver: UBC Press. 1995,175.

  [5]转引自谭光鼎.原住民语言文化复兴——毛利人幼儿养护所经验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2.

  [6]转引自李晶.新西兰土著毛利人的历史与现状[J].世界民族,2006,(5):77.

  [7]转引自高燕.新西兰毛利人教育政策的历史发展研究与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11.

  [8]Johnson, B., Johnson, K. A., Preschool Immersion Education for Indigenous Languages: A Survey of Resources. Canadian Journal of Native Education, 2002,(2):107.

  [9]Annual Report 2010[DB/OL]. http://www.minedu.govt.nz/theMinistry/PublicationsAndResour- ces/AnnualReport/AnnualReport10. aspx. 2010-6-30.

  [10]Support for Maori Language Education[DB/OL]. http://www.minedu.govt.nz/NZEduc ... iTaumataMatauranga/ HuiTaumataMataurangaSeptember2004QA/Support_for_Maori_Language_Education.aspx. 2008-8-7.

  [11]我国现有6000多万少数民族公民使用本民族语言[DB/OL].http://news.xinhuanet.com/ society/2009-06/03/content_11479566.htm,2009-6-3.

  [12]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6.

  [13][14]Mckinley, E. Bodies of Knowledge: Narratives of Colonialism, Science, and Education[A]. In Kenneth Tobin& Wolff-Michael Roth(eds.) The Culture of Science Education[C].2007: 348, 349.

  [15]李晶.新西兰土著毛利人的历史与现状[J].世界民族,2006,(5):76.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