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牛的传说
[打印本页]
作者:
吾~王丽丽
时间:
2013-1-11 00:28
标题:
牛的传说
很早以前,牛本是玉帝女儿乘骑的麒麟。
它常到凡间偷吃人们的庄稼。有一次把大片的庄稼吃完了,农民打它时,它还抵人、咬人。它的牙齿锋利,把人咬烂了,尝着人的肉鲜美,就不吃庄稼了,专门吃人。
有一天,一个农民正在挖地,麒麟驾云从天上下来,嘴里喷出大雾,笼罩大地,大声吼着来吃这个农民。这个农民胆量很大,拿着一把铁叉,一面抵挡,一面大喊:“救命!”周围挖地的农民听见了都来相助,它吃不了农民,气得吼声更大,震动了天宫。
天兵报告玉帝,玉帝带着天兵天将前来查看,见它张着大嘴要吃农民,玉帝喝令一声:“大胆畜生,竟敢吃人!”麒麟急忙跪下请罪,玉帝一脚踢掉它的上牙,罚它一生不能吃肉,并命天将用刀砍破它的蹄子,把筷子削尖从鼻孔穿个窟窿,给锁了个鼻圈,叫农民牵上去拉犁。
它有了鼻圈,一拉就疼,蹄子割成两半了一册也疼,从此就乖乖地成为给人拉犁的牛了。
作者:
吾~王丽丽
时间:
2013-1-11 00:29
标题:
日久见人心的由来
孔夫子到六十岁之后,不再周游列国。就在曲阜老家办了一座学馆,靠授徒为生。老先生喜欢吃鲜肉馄饨,天天下午都叫子路到馄饨店买馄饨当点心。
这天下午,子路又去馄饨店买了一碗馄饨,双手端着朝学馆走来。哪晓得刚走到学馆门口的老柳树下啊,一片树叶子被风吹下来,刚巧落在棍饨碗里头。子路一看,怎么办呢?
到店里换一碗吧,先生等着要吃;用手去拿掉叶子吧,又没洗手,对老先生不尊敬。忽然,他灵机一动,低下头来,用嘴去衔叶子。
正当这时候,孔夫子等馄饨吃等得心焦了,抬头朝窗外看,正好看到子路用嘴伸到馄饨碗里,他心里一动,也不吱声,等馄饨来了,端碗就吃,一面吃,一面心里就当心数了,果然只有十九只。“凭我的名望,店家从来不敢少我半只,总是一碗二十只。今朝为啥独独少了一只?子路啊子路,你是我的得意门生,竟会做出这等事来!”想来想去,着实难过了三天。
到了第四天,孔夫子独自上街散散心,勿知勿觉来到馄饨店门口。只见店主人满面堆笑迎了出来,招呼老先生进去坐坐。孔夫子情面难却,只好到店里去坐坐。端过主人泡的茶慢慢喝着。正喝着,又见店主人用碗盛着一只刚刚出锅的馄饨,恭恭敬敬放到老夫子面前。
老夫子一愣,“哎,老板,这算啥?”店主人讲:“嗬,三四天前头,由于小店客人多,就拿馄饨同面一锅下的,手忙脚乱,捞到后来,才发现还剩一只馄饨在锅里头,今朝特意给先生补上。”老夫子说:“一把只馄饨算得什么。”店主人道:“子路先生已付足一碗馄饨铜钱,我却少给他一只,这非礼之财,我是万万不能取的。再说,如果老先生是有心之人,发现少一只馄饨,勿是要怀疑子路偷吃了吗?子路先生勿是要被冤枉煞吗?”
听到这头,孔夫子自言自语道:“子路啊子路,老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实在不该!这真是日久见人心啊!”店主人听了,把“日久见人心”几个字牢牢记在心里头,还常在顾客面前提起。从此以后,“日久见人心”这句话一直流传到今朝。
作者:
吾~王丽丽
时间:
2013-1-11 00:31
标题:
通渭民风
通渭民风淳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不少农民精通书法、绘画、雕刻、瓷刻、刺绣、麦秆画、烙画、草编、宫灯技艺和小曲、皮影的演唱技巧。农闲时节,人们在修饰整齐的四合院里或书或唱、或画或编,加之纯香的罐罐茶、清淡天然的杂粮面、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构成了一幅和谐的乡村文化图。
近年来,通渭县高度重视对民俗风情游的开发力度。通过挖掘、整理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使民俗风情旅游品牌特色凸显。战国秦长城遗址、通渭古堡寨等文化遗产已成为人们研究陇中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一年一次的民间书画艺术节会和南屏山、清凉山、鹿鹿山等民俗庙会已成为集中展示通渭丰富多彩的书画艺术、民俗文化和农家风情的主要阵地;剪纸、草编、麦秆画、雕刻、春叶、遮面等艺术产品,特别是“通渭小曲戏”、“通渭皮影”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通渭民俗文化的品牌,正在走遍全国、走向世界;马营搅团、通渭荞圈圈和杂粮面以其味道纯正、做法考究,备受游客亲睐;正在兴起“农家乐”旅游,让游客对乡村自然风光、乡土民俗风情、民间文化艺术、传统耕作方式零距离感受。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