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校百场学术讲座—叶舒宪教授谈“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打印本页]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2-12-23 15:18 标题: 校百场学术讲座—叶舒宪教授谈“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发布日期: 2012/12/17 14:00:33 信息发布单位: 社科处
讲座题目: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主 讲 人:叶舒宪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讲座时间:2012年12月25日下午1:30-4:00
讲座地点:闵行校区法商北楼529教室
主讲人介绍:
叶舒宪教授,在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研究等方面颇有成果,曾在《中国比较文学》、《文艺争鸣》、《上海文论》等刊物开辟个人专栏,在革新文学研究方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所倡导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已在国内形成声势可观的新流派。已出版《文学与人类学》、《中国神话哲学》等专著、译著24部,在《北京大学学报》《中国文化》《哲学研究》《文艺研究》等发表论文300余篇。1997年首批获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曾荣获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奖、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2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创立了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并建立了文学人类学学科体系,著有《文学人类学教程》。
内容提要: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作为我国新时期以来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已获得长足发展,在当今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中发挥着引领创新作用。从1980年代的文艺学方法论大讨论,到2012年8月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文学人类学骨干教师研讨班,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文学人类学教程》的问世,这门新学科的生长,对高校文学专业走出西化理论窠臼,启发本土文化自觉,重新审视和抢救以本土口传文学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造西方中心主义制约下传统学科——如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美学等,具有推广革新的应用意义。迄今的国家哲学社科重大基础理论选题中已有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三个项目。
文学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创新在于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再划分,将先于和外于文字的传统称为大传统,将文字书写传统称为小传统。并在大、小传统之间归纳出多级编码递进关系。文学人类学的方法论是四重证据法,即将传世文献作为一重证据,出土文字为二重证据,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三重证据,出土文物和图像为四重证据,全方位的重新进入古代文化传统,努力重构失传的文化信息,探寻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及其由来。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2-12-23 15:19
叶老师现在定居上海,从交大到师大,走路就十分钟,过来讲座很方便啊!~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2-12-26 01:06
叶舒宪教授谈“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12月25日下午,校百场学术讲座—叶舒宪教授谈“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法商北楼社会发展学院529会议室顺利举办。来自社发院民俗学所、人类学所以及中文系的近50名师生参加了讲座。
叶舒宪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是国内文学研究领域积极建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带头人,现任中国神话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等社会职务。
叶舒宪教授此次讲座主要从打破西方现代学术体制的角度来谈文学人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中国传统文史哲研究的传承与促进。首先,叶教授就《哈利波特》的“猫头鹰”和莫言小说“蛙”的意象导出文学人类学的关键词:大小传统、N级编码和四重证据法。其次,叶教授指出要把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文本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进而,叶教授通过自己对玉文化的研究,提出玉文化代表了华夏文明特有的核心价值观,玉器时代与神话历史是文学人类学关注的重点。最后,叶教授重申了文学人类学研究的意义在于确认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在研究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民间的、中华大地上南北方的文化,还要有一定程度的文献学和考古学知识,进而构成超越旧时代的新的知识体系。
[attach]23899[/attach]
我校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田兆元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他表示上海是中国神话学的重镇,叶舒宪教授入驻上海交通大学,也将极大地促进两校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他同时希望华东师大的同学要学习叶教授为学术、学科甘愿奉献的精神。叶教授在回答学生提问的环节时也一再强调打破学科局限的重要性,要为求真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做学问。讲座结束后,大家愉快地进行了合影留恋。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2-12-26 01:20
记得上半年4月份回家乡做调查时在湖北民族学院听到叶教授的讲座,那时候第一次见到学术明星,很激动,这半学期的研究生学习,冷静了许多,同时比较了田老师和叶老师的神话学研究,有很多异同点。其实叶舒宪老师相比田老师来讲,应该叫文学考古学,田老师搞的才是文学人类学,因为田老师近些年不断地“在田野里研究神话”,这和民俗学界杨利慧老师一样,运用的是真正的人类学的田野方法。
当然叶舒宪教授说他是在文献和博物馆里做田野,应该来讲还是一种文本式的讨论,而我们民俗学的田野也并不一定就是人类学的田野,但总是看到当代人活生生的神话实践和行为叙事了,不过究竟哪种方法更好,估计操作了的人都知道。
欢迎大家讨论,希望大家都抱着学术对话的方式来看不同学者的研究,不要一鄙了之。
作者: 小虾咪 时间: 2012-12-26 14:12
补充几张现场图!
作者: 小虾咪 时间: 2012-12-26 14:17
叶先生和田先生!
作者: 小虾咪 时间: 2012-12-26 14:20
师生互动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