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从卓刀泉传说看关公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Tamie    时间: 2012-12-19 15:44     标题: 从卓刀泉传说看关公文化

据《寰宇通志》明景泰六年(1455年)记载:“在府城东十里,汉昭烈郊坛上。世传关羽曾卓刀于此,有庙在泉上。
        清康熙时杜毓秀纂《武昌府志》载:“卓刀泉,县东十五里,为汉昭烈郊坛,寿亭候关羽行军卓刀坛下,有泉出焉。”
        又据所存之“卓刀泉记”载清光绪九年(1883年):“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昔汉寿亭侯关羽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
       《洪山史话》2004年武汉出版社东汉末年,朝廷衰败。群雄而起,经过无数次的征战与组合,形成曹,刘,孙三足鼎立之势。关羽是刘备桃园结义的兄弟,又是蜀国一员战将,手执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关羽在镇守江陵期间,曾率兵进入江夏的伏虎山。时逢江夏酷暑,高温如炉火,又遇久旱无雨,战马与士兵干渴难耐。关羽仰天长啸:“水也”将青龙偃月刀向地而卓,顿时所卓之处水涌如泉,解了兵马的干渴之苦。由此后人将泉命名为卓刀泉
       《简明武汉史》2005武汉出版:卓刀泉位于武汉伏虎山麓,在东汉末年,关羽曾驻兵于此,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来人们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
       《清康熙湖广武昌府志校注》 2011武汉出版社中对于卓刀泉的原文描述如下:“县东十五里,为汉昭烈郊坛。相传关羽行兵,卓刀坛下,有泉出焉。明楚昭王蒐而饮之,泉味甘冽。瓮以石,覆以亭,亭前有拜将台。”
        当然民间还有一段传说无注明出处。“赤壁大战前,关羽奉军师诸葛亮之命率兵马途经此地。时值盛夏,酷暑难熬,士兵极度缺水。于是,关羽派兵四出寻找水源。这里,一位银须飘拂的老翁告诉关羽:“这里原是水丰林茂之地,后来出了个老虎精,把湖湾水源全部截断了。百姓们为求水用,得给老虎精送去童男童女呢!”关羽闻之,凤眉横竖,怒不可遏。恰在此时,狂风乱起,一只猛虎随风而现。关羽祭起青龙堰月刀,刀在瞬间便化为一条青龙,呼啸着迎虎而上,龙虎相搏,一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不久后猛虎一阵惨叫,趴在地上化成了一座石头山。这就是伏虎山。伏虎为山后,大刀重回关羽手中。关羽以刀斫地,仰天大笑。没想到,就在大刀斫地之处,冒出了涓涓清泉。将士们痛饮泉水解渴,军威士气大为振奋。然后,关羽以刀蘸水浇洒石头山,山上即刻便绿树丛生。真个是“青龙降虎关云长,甘醇还数卓刀泉。”

        以上一段内容,为历代关于卓刀泉的史料汇编。应孙老师的提议,特开此主题贴,主要从卓刀泉(卓刀泉寺)出发,来共同探讨卓刀泉传说,并将之放于关公文化体系下进行近一步的研究,希望大家踊跃发表看法,也欢迎各位前来共同探讨指正。



[ 本帖最后由 Tamie 于 2012-12-19 15:45 编辑 ]
作者: 2010211210    时间: 2012-12-19 18:19

卓刀泉寺是一座融入多种文化的寺庙。不过,其中最浓厚的仍是它的佛教文化气息。
    据记载,三国至南朝,与玄学发展的同时,佛教和道教也都建立自己的营垒,在社会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三国吴时,就有天竺僧继祗难,在“黄武三年,与同伴竺律炎来至武昌(鄂州市),”并将带来只梵文经卷“译成汉文”。[ 肖德才编:《简明武汉史》,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汉明帝时就有名马师者筑灵山寺于高冠山(蛇山中峰)。宋代,因泉而建关庙,明代,此庙演变为卓刀泉寺。以后历经兵燹战乱,寺庙也屡建屡毁。
  目前的卓刀泉寺,虽然只有一间大雄宝殿,但在武汉佛教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湖北省佛教中颇有威望的大鑫和尚都曾驻锡(俗家所说居住)于此。这里还是当代高僧净慧法师的批剃祖庙。
  卓刀泉寺的建筑格局与江城寺院迥然不同。卓刀泉大雄宝殿与关圣殿前后错落,互相呼应,成为了西方佛教文化与我国关公文化相适应、相融合的最好佐证,形成了寺庙合二为一的独特景象。据佛经上讲,大雄宝殿是如来佛祖讲经说法的圣地。“大雄”是梵文“摩诃毗罗”的意译,是古印度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之一,意为“像大勇士一样,一切无畏”。殿内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及其弟子迦叶、阿难,两旁是十八罗汉。释迦牟尼佛像后供奉着自在观音,即佛经上描绘的大慈大悲菩萨,《愣严经》说他有三十二经身,此处是仿唐风格,宝像丰腴,现男身。据说观音从印度传入中国时本为男性,后来入乡随俗,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被中国老百姓变成女菩萨了。而这座观音像也是打破了自北魏灵太后以来我们所熟知的女性像,现出的是男身,这是在一般寺庙中难得一见的珍品,是卓刀泉引以为傲的资本之一。
  在大雄宝殿中出现的几乎都是佛教中的人物,除了大门内左侧有关羽拿刀直立的塑像。寺里的法师讲解道:关公在佛教里是护法神,被封为伽蓝尊者。据《佛祖统记·智者传》载,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一高僧到湖北当阳玉泉山建庙传教,夜见一长髯神人,自称蜀将关羽,现为当阳山主,愿为佛门弟子。该高僧奏于晋王杨广,遂封关羽为伽蓝护法神。另外,关公在儒教中崇为武圣,在道教中尊为三界伏魔大帝。也就是说,关公在儒释道三教均有名望,各占一席之位。
  卓刀泉寺既沿袭了古庙特征,又与通常寺庙有别,把“忠义仁厚”特色的关羽文化与佛教思想融为一体,更显得非同一般。其实,佛教传入我国有2000多年历史,早与我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相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的大雄宝殿与关圣殿融为一寺,则是最好的佐证。
   
作者: 2010211210    时间: 2012-12-19 18:21

除了悠久的关公文化,卓刀泉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井文化。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的一天,年仅9岁的楚昭王朱桢慕名来到了卓刀泉。当他品尝过清冽的井水之后,心中大喜,赶忙为卓刀泉办了四件实事:用条石筑井台,在井口加井栏,建井亭,题“卓刀泉”三字刻于井栏之上。
  尽管朱桢下令建造的这些井台建筑看似不起眼,但却蕴涵着很丰富的井文化。建筑专家认为,这个用三层较薄的条石组成的方形井台不仅古雅朴素,而且很有特色,它与用整块甃石打磨而成的圆形井口相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思想,在我国的井台建筑中并不多见。
  从实用的角度,这些建筑也让人不得不佩服年幼的朱桢有着智者的深谋远虑。围之井栏,覆以井亭,是防止雨天地面水的浸入,减少风天地面土的吹入,有助于用水的清洁卫生。同时也是防止夜间落井、盲人落井、童稚落井等危险事故,起着保障安全的作用。
  其实不光是井的建筑独树一帜,还有那暗藏古井深处的哲思文采,同样让人折服。被称之为寺中一宝的“卓刀泉”三字,刻于井栏,古朴苍劲。井以字为依托,字也增添了井的精彩。
  “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汉寿亭侯关公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斯泉之水,冬温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以疗疾。故上自省垣各大宪,下逮村氓咸取给焉。”这段寥寥数语的文字,言简意赅,包含着对井深刻、传神、精到的解释,并于清光绪九年镌刻于金石之上,形成井铭。让井沾了文化的气息,也成为了文化载体。
  有了文化的韵味,卓刀泉古井也被文人雅士纳入了一方景致。在民国时期任桐《沙湖志》中所列举的沙湖十六景中,就有“卓刀饮泉”和“泉亭松韵”两处。不难看出,卓刀泉也是一道古井文化大观。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0 17:53     标题: 卓刀泉的历史演变

卓刀泉,又名御泉寺、玉泉寺、泉寺、关庙,位于伏虎山麓。据明代《寰宇通志》和清代《武昌府志》记载及民间传说,东汉末年,蜀将关羽曾驻兵于此,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人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
  宋时在此依泉建寺,名曰“御泉寺”,以纪念关羽,一度是香火鼎盛、游人如织的地方。明初楚昭王朱桢在此井泉筑台建亭。今亭已倾废,井台与井栏犹存,井石上刻“卓刀泉”三字仍清晰可见。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时重建,太平军曾在此銮战惨败,庙木尽毁。清咸丰八年(1858),中丞胡林翼捐资重建。 清光绪九年(1883),重修,今存《古卓刀泉记》碑文。民国六年(1916),再次重修,定名为御泉寺,今存《御泉寺碑记》碑文。1956年曾将卓刀泉纳入东湖风景区的文物景点进行过维修,改名为“古卓刀泉寺”。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59年把它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惨遭破坏,庙里的和尚被赶走,大殿祖师台被挖掉,殿堂变成了存放骨灰盒的灵堂。1988年,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该寺退还给武汉市佛教协会,恢复为寺庙。2004年8月,能静法师晋院主持法务,正式恢复为佛教比丘丛林。 2005年11月,经一年的重新修缮,恢复了故有面貌,正式对外开放。现寺为三进院落,一进为山门,入眼即为关圣殿;二进为正方形院落,院中就是卓刀泉;三进便是大雄宝殿。
  2011年6月3日上午,武昌古卓刀泉寺隆重举行了山门工程竣工暨七宝如来禅茶馆开馆庆典,各界贤达名流云集。卓刀泉寺住持法云法师表示,该寺将贯彻《湖北宗教事务条例》精神,积极引导信教群众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道路,以“品千年古泉,拜忠义关公”为核心理念,将古卓刀泉寺打造成武汉关公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寺院。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0 17:54     标题: 卓刀泉寺的现状

据德如法师介绍,古卓刀泉寺在其周边的一批企事业单位全部迁出后,将与寺后的伏虎山整合开发,并纳入到东湖风景区整体规划。开发工程约要五年左右时间。届时,古卓刀泉寺占地总面积达15258平方米(包括后山6575平方米),将凭借其佛、道、关公文化,以及伏虎山上抗战英烈墓等,成为武汉市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最近重新修建的卓刀泉寺山门,高大巍峨,典型江南气息。根据规划,卓刀泉寺将建成具有“关公文化”、“佛教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景点。在新山门落成大典上,武汉市有关方面提出,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重点建设卓刀泉寺,打造武汉市第二大宗教文化旅游品牌,形成“北有归元寺,南有卓刀泉”。
应对该寺的旅游资源进行长远规划,武汉市将邀请有关专家挖掘关公文化,重新定位庙宇建筑风格,让关公文化成为我市宗教文化旅游的又一品牌。 最近,随着地铁2号线的建设,卓刀泉寺也进入了规划增建的新阶段,山门已经落成,两侧的殿堂正在陆续开工。
目前,武汉市已经规划了“卓刀泉公园”,将卓刀泉寺、伏虎山都纳入规划范围,这里将成为武汉的一个城市公园。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古卓刀泉寺山门附属工程竣工暨七宝如来禅茶艺术馆也已经开馆。人们在品茗时,还可欣赏佛教文物、名人字画、名家手工艺壶。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0 17:55     标题: 构造洪山的地标——论伏虎塔的建造

在卓刀泉寺后面,有一座山,名叫伏虎山。适应城市景观与旅游的需要,本人建议,应当在山顶建立一座伏虎宝塔。这座宝塔应当有相当的高度,起码要超过附近的高层建筑,使这一地段突显出来。理由是:
  1、贯通武汉的“龙脉”。
  从龟山、蛇山、洪山、伏虎山、喻家山一条线是武汉的“龙脉”。沿着这条龙脉,武汉经济的线索非常清晰。如今,龟山上有电视塔、蛇山上有黄鹤楼、洪山上有洪山宝塔、喻家山上有一座了望台,惟独伏虎山上什么也没有,感觉这条龙脉断了,建立一座塔可以在空间上连续起来;
  2、古寺配宝塔。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格局中,著名的寺庙往往有一座塔相伴。塔与寺庙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如今,卓刀泉的马路已经纳入规划,卓刀泉寺也将投入改造扩大。在这种形势下,卓刀泉寺也需要配一个塔。
  3、融入东湖的美景。
  东湖是有缺憾的,缺憾在于人文景点少,更不用说寺庙了,卓刀泉寺就是离东湖最近的寺庙,伏虎塔的建造后,可以从东湖远处就可以看见,形成东湖特有的风景,而且还可以吸引观光客。
  4、延续民间传说,增加文化质感。
  伏虎塔的建造后,可以延续关公伏虎的故事,成为武汉的聚财塔,并进而形成卓刀泉寺的独特风景线。再说,塔建成后,卓刀泉寺连同后面的伏虎山、塔都可以成为人们修闲游玩的良好去处。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0 17:56     标题: 卓刀泉寺规划总的布局构成

   (1)关公文化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左侧。涉及项目包括原有的关圣桥和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春秋书院、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三国书画社、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结义亭、桃园阁及工艺馆、集古斋等附属建筑和雕像。其中,工艺馆、春秋书院、集古斋、三国书画社、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构成一个相对对立的院落。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和结义亭、桃园阁分别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2)佛教活动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及中轴线右上侧。涉及项目包括已有的天王殿(关圣殿改)、大雄宝殿;天王殿(关圣殿改);前改建的放生池、新建的钟楼、鼓楼;古井左侧和右侧改建后的客堂、祖堂、斋堂;大雄宝殿后增建的藏经阁、法堂以及从中轴线向右侧依次新建的正心亭、观音殿、自在亭、经幢、长寿轩、传经堂、晒经石、财宝天王殿、碑林、云水堂、念佛堂、众贤居、香积厨,分别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3)前院休闲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右下侧。涉及项目包括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妙逸茶馆、菩提斋楼、濯莲池、闻泉亭、停车场,并与财宝天王殿、碑林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4)后山游览区:山体挡土墙以上,主要分布于后山右上侧。涉及项目包括从下面依次新建的印祖亭、郡主显灵处、昭王殿、关公伏虎像、伏虎塔等与佛教或关公信仰有关的构筑物、建筑小品及雕像,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游园。
以上八个空间单元,加上山门至天王殿(关圣殿改)的寺庙前庭区域,包括山门内侧左右新建的两个碑亭在内,共计九个空间单元。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0 17:58     标题: 规划范围和规划定位

现有范围、待拆迁的洪山区教学家具厂、洪山区园林局和省民政厅的有关建筑物所在地及挡土墙以上的局部山地
  在完善寺庙相关佛教建筑设施的基础上,进一部突出关公文化特色,深化关公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武汉市最具特色的关公文化中心和关公纪念圣地(如上所述,关公一生事业主要在湖北,武汉市佛教丛林较多,而关公纪念的不多,卓刀泉已有基础,将来建设方面应集中在关公文化和三国文化上,卓刀泉的传说,只能算得上卓刀泉关公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作为武汉目前唯一的一处纪念武圣关羽的场所,卓刀泉寺还有更丰富的关公文化内涵,规划要注重发挥卓刀泉寺中中所体现关羽身上忠、义、信、智、仁、勇的精神。佛教文化不宜过多表现。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0 17:59     标题: 规划原则和构想

规划原则
  1.在融合佛教文化、世俗文化、关公文化的基础上,突出关公文化特色;
  2.综合体现朝拜、休闲、旅游观光和文化交流多种功能;
  3.精减佛教建筑设施,增加能体现关公及三国文化的建筑设施;
  4.在保持依山而建、左右对称的寺庙格局基础上,强化园林化布局。
总体布局规划构想
  功能分区
  (1)关公文化区:以展示关公和三国文化为主。
  (2)佛教活动区:以举行相应的佛事活动和安顿僧人的日常生活为主。
  (3)前院休闲区:以休闲、品茶、进餐等游客活动为主。
  (4)后山游览区:以观赏自然景观和相关建筑、雕塑点景为主。
作者: Tamie    时间: 2012-12-21 19:43     标题: 卓刀泉寺视频

因为好像不能发视频,贴个链接好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kxMzkxNzE2.html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2 22:11     标题: 历史传说

多年以前关羽曾驻兵此地因缺水,乃以刀卓地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这口泉井至今仍在。据碑文记载:“斯泉冬温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疗疾。”因泉甘景美,故宋代便在此修为道场。明洪武五年朱元璋第6子楚昭王朱桢游于此,尝饮泉水后赞叹不已,便筑台建亭,命人取整块青石琢成泉井的围栏,并亲笔题写“卓刀泉”三字刻于其上。卓刀泉乃关羽在汉活动的见证物、“活化石”。全国关帝庙寺遍布城乡,据有人统计,全球约有关帝庙4万余座。而羽以刀卓泉,仅此一处。   古卓刀泉寺因泉而名,自宋以来先后名为御泉寺、玉泉寺、泉寺等。可惜,历尽沧桑屡建屡毁,一时曾被人们淡忘。经过几年恢复和建设,现在的卓刀泉寺已融庙、寺、陵、园林于一体,独具特色,魅力无限,往来游客与信徒日渐增多。寺庙后山便是伏虎山,传说因关羽降伏危害一方的白虎精而得名。山林风景壮丽,松涛阵阵,在山峰之间埋葬着近代革命先烈的忠骨:有党的一大代表李汉俊、爱国将领郝梦龄、辛亥革命志士蔡济民等。先烈们贡献一生的浩然正气,与武圣关公一脉相承,为世人所敬仰。   卓刀泉历来为武昌之胜景,据寺内石碑载:卓刀泉“四周松柏缭绕,拔地参天,每当烟开日出,天朗气清,则百鸟腾声,欢如乐作。及微风披拂,而云飞涛涌,谷应山鸣。其澎湃之声,恍如万马奔驰,杂沓而至。往往呼吸之顷,百灵变幻,莫测其端,词客骚人,靡不以得睹斯泉为快。”其美丽壮观之景致,令人神往,“故游其间者,恒累宿不能去”。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2 22:13     标题: 历史概况

现存卓刀泉建筑,是在1916年重修的原址上重建的。山门上额书“卓刀泉  卓刀泉
”三字,进山门后为一四合院的院落,中央为泉,左侧为挑园阁,供有刘、关、张塑像,左、右两侧为禅堂和客堂,再进为正殿,原供关羽塑像。20世纪50年代,曾将卓刀泉纳入东湖风景区的文物景点进行过维修。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59年把它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中,卓刀泉惨遭破坏,庙里的和尚被赶走,大殿祖师台被挖掉,殿堂变成了存放骨灰盒的灵堂。直到1988年,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才退还给武汉市佛教协会,恢复为寺庙。现在卓刀泉井已掏控和整修,恢复了故有面貌。井水清澈,四时不减;井栏上“卓刀泉”三字清晰醒目:大殿、禅堂、客堂、桃园阁等修葺一新;山门背面墙上镶嵌着《御泉寺记》、《卓刀泉记》等石碑。   1991年,区人民政府与省林业厅、空军武汉指挥所、卓刀泉村以及市佛教协会等单位共同协商,筹建洪山区的第一个公园一一卓刀泉公园。为此,区市政建设管理局将卓刀泉路300路段,由不足7米宽拓展为30米宽的沥青路,还修建了人行道,并由区园林局在路两旁栽种了白玉兰、夹竹桃等观赏树术,区城建委还  山门
投资修建了古卓刀泉寺的山门和小桥。于1993年11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该公园占地9公顷,目前已建成盆景园和大观园两大古建筑园林景观,还有彩控喷泉、游乐场等。   [1]2011年6月3日上午,武昌古卓刀泉寺隆重举行了山门工程竣工暨七宝如来禅茶馆开馆庆典,各界贤达名流云集。卓刀泉寺住持法云法师表示,该寺将贯彻《湖北宗教事务条例》精神,积极引导信教群众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道路,以“品千年古泉,拜忠义关公”为核心理念,将古卓刀泉寺打造成武汉关公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寺院。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2 22:14     标题: 主要景点

该寺为三进院落。入山门,步过关公桥,便是关圣殿。这里竖立着集忠、义、仁、勇于一身,儒、道、佛共同信仰的关公青铜神像,高4米的武圣,被关平、周仓护卫着。关公手执青龙偃月刀,勇武神威,令人景仰。出关圣殿,卓刀泉便呈现在眼前,楚昭王当年题刻的“卓刀泉”三字,依然清晰可见。游人来此,无不汲泉水而饮。这儿正是:“瞻圣容品甘醴望云卷云舒荣辱不惊,沐佛光闻梵音看花开花落道法自然”。大雄宝殿,这里供奉着佛祖及其弟子的群像。佛祖背后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像,与其他寺院不同之处是,这位观音菩萨雕像为男身,这在一般寺庙中可真是难得一见。
关圣殿
  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前进自成一个院落,前栋为山门和戏台,可惜后被拆毁,现在的牌楼为1986年所重建。牌楼正门楷书“关圣殿”,两侧门分别楷书“河岳”、“日星”二字,牌楼上浮雕有“二龙戏珠”、“童子望月”和“刘海戏金蟾”等人物故事。中进为大殿春秋阁及钟鼓楼等附属建筑,南北与前后进相接,东西为高耸的封火墙所阻。大殿为宫殿式建筑,高16米,长24米,宽14米,盖黄绿两色琉璃瓦,全部花岗岩台基。殿内供奉关圣帝,亭柱上刻有对联三副,分别为:“天地一完人,文武才情忠义胆;古今几夫子,英雄面目圣贤心。”“大义秉春秋,辅汉精叫悬日月;威灵存宇宙,干霄正气壮山河。”、“扶汉仰侯功,一心一德,浩气直吞吴魏;伏魔崇帝号,乃神乃圣,明威尚震华夷。”   关圣殿的最精彩之处在中进春秋阁。它矗立在一米高的花岗石基座之上,前后左右均有石阶登达。阁前石阶斜卧一条蟠 龙,两侧分列一对巨型石狮。巨狮各背负一只幼狮,幼狮搔首贴耳,娇憨之态可掬。殿阁为方形,四周檐廊用祁阳白石砌成栏杆,栏杆上雕刻着古朴精美的花鸟虫鱼走兽。殿阁分为两层,高大富丽,气魄雄伟。上以琉璃瓦盖顶,金碧辉 煌,飞檐兽脊,凤舞鸾翔。阁顶内侧倒悬着一条木雕贴金巨龙,口含丹珠,神态 飞扬。四周板壁透雕着人物故事,犹如一部形象的史书。攀木梯登上二楼游廊,只见江中百舸争流,街上车水马龙,满城风光,一览无余。如果说春秋阁是关圣殿的龙  卓刀泉
宫的话,那么阁前一对汉白玉镂空龙柱就是镇宫之宝。龙柱矗立在阁门两侧,上顶檐廊之极,下抵白玉狮座,高4.8米,圆周约1.5米。柱 为整体,龙为整形,龙绕柱旋,龙、柱一体。雕龙昂首翘尾,似腾云驾雾,如翻江击浪,造型生动,呼之欲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雕工采用镂空技法,一鳞一爪,一须一珠,丝丝入扣,极为精巧细腻,游人无不为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所折服。据介绍,这件镂空龙柱属国内罕见的珍品,除山东曲阜孔庙外,此处仅有。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2 22:15     标题: 卓刀泉寺禅茶艺术馆

这是武汉市著名的禅茶艺术馆,集古泉水、字画、禅音于一体,受到很多高僧大德的  
青睐。[2]2011年10月30日,宗舜法师到古卓刀泉寺参访,受到了古卓刀泉寺方丈法云法师的热情招待。在法云法师、禅斌法师的陪同下,宗舜法师一行参观了古卓刀泉寺,法云法师介绍了寺院的设计特点和发展前景,宗舜法师也认为寺院不在于大小,而在于精致及文化特色。四年之后的故地重游,宗舜法师赞叹了寺庙的新变化。   在古卓刀泉寺七宝如来禅茶文化馆,宗舜法师与其微博粉丝见面,一起品茶参禅。宗舜法师的微博粉丝目前已有近四万人,他清雅的文风,不时的幽默诙谐,让人在体味禅意的同时也会心一笑。他在微博上发起的“无尽传灯微博共修”,  
吸引了许多佛学爱好者的参与。宗舜法师是一个爱茶并精于茶艺的人,他教起大家怎样拨茶叶、倒茶,以及坐姿、怎样喝得文雅。粉丝们在法师的指点下也尝试泡茶,留给了他们独特的感受。@心不在烟说:“法师在教我们如何优雅。他的‘法器’好多,焚的香,沉的香,茶的香,真的很香……”@但行好事说:“禅茶一味,茶得香味需要静心去品,才能感受到。而内心的祥和安静才能泡好这碗茶。小小的一碗茶里功夫可真多。在给师父和各位师兄倒茶时,觉得倒好这壶茶真的不易。法师不仅是学识渊博、辩才无碍。也很随和,很容易亲近。”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2 22:33     标题: 关公何时成为佛教护法

“伽蓝神”,就狭义而言,指伽蓝土地的守护神;广义而言,泛指所有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在中国的佛教中,常以关公(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为伽蓝神。
    相传隋代天台宗的创始者智者大师,有一次曾在荆州的玉泉山入定,于定中听见空中传来:”还我头来!还我头来!”的惨叫声,原来是关羽的头被敌人砍下来,其愤恨不平,到处寻找自己的头。智者大师反问:”您过去砍去他人的头无数,您今日怎么不去还别人的头?”并为其讲说佛法。关羽当下心生惭愧,向智者大师求授三皈五戒,成为正式的佛门弟子,并且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
    明朝初年,关公降笔人间,劝谕世人修善戒淫,而且云:“吾已皈依观音大士,与韦驮尊天,同护正法(即伽蓝菩萨),祀吾者勿以荤酒。”由是远近播传,各处寺庙中,均塑关公尊像供奉,香火鼎盛,扶持正法,显灵民间,庇佑百姓。
  所谓“罗刹与菩萨,只隔一条线”,关公曾经是一位忠义两全、豪气干云的大将军,最后为人所害,因执著深切,死后阴魂不散,幸遇禅师开示,当下反观,体悟心性,千百年来,含恨未解之冤,顿时冰销云散。即发愿拥护佛法,镇伏魔军,当下即成护法菩萨,为中国佛教界中的伽蓝神。
作者: 2010211210    时间: 2012-12-25 21:51

《三国演义》120回中有72回发生在湖北荆州。三国故事围绕借荆州、还荆州、袭荆州、守荆州、失荆州而展开。历史上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关公画像,是依据关公在荆州玉泉寺显灵而作。关公最先显灵在荆州,最早的关庙在荆州,最早成佛也在荆州。湖北当阳是关公败走麦城之地,当阳关陵是埋藏关公身躯的地方,宋代以前为关羽古墓,明代在墓地建庙。当阳关陵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为中国三大关庙(湖北当阳关陵、山西解州关祠、河南洛阳关林)之一,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主推两大旅游品牌战略:宗教旅游和三国旅游

    湖北开发关公文化旅游资源总体上应采取以三国文化为主体,以关公文化为特色,以宗教文化和山水风光为依托的战略,主打宗教旅游和三国旅游两张牌。

    1、宗教旅游是关公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古代流传三大宗教,即儒教、佛教和道教,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三大宗教的教义、信仰、崇拜、戒规截然不同,但都把关公列入本教,关公几乎就是中国古代三大宗教文化的唯一交叉点。隋唐之际,从印度辗转传入中国的佛教逐渐进入兴盛阶段,并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浸透着中国文化的中国佛教。天台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教派,率先将关公拉入佛门,封之为守护佛法的“伽蓝神”。此后,道教、儒教分别封关公为关圣帝君和武圣人。从世界范围尤其是东南亚来看,关公文化作为旅游资源更广泛地立足于宗教文化的层面,而不是停留在历史文化游或者一般观光游的层面。无数的信徒对关公文化的崇拜上升到宗教信仰的高度,在世界范围内给关公文化旅游推波助澜。

    目前湖北关公文化旅游热点贫乏,游客总量差强人意,这和很多景点走观光旅游之路有较大关系。我们知道很多旅游景点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通过编故事、讲故事、听故事制造卖点。一旦听过之后便失去了新鲜劲,也就缺乏了“回头游”的动机。如何能让游客三番五次地故地重游,走宗教旅游之路是关公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产生信仰,信则灵式的信奉、许愿还愿的虔诚陪伴着纷至沓来的香客,旅游冷点、旅游温点自然变为旅游热点。关公因其“忠、义、仁、勇”而在社会各界影响力深远,有着广泛的民众信仰基础,这是开发关公文化宗教旅游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武汉市力争将古卓刀泉寺旅游资源开发纳入市、区宗教文化旅游总体规划,多渠道融资,市场化运作。邀请专家充分挖掘关公文化,主打“关公文化牌”,重新定位寺院建筑风格,准备用3年至5年的时间,使古卓刀泉寺成为仅次于归元寺的第二大宗教文化旅游品牌,实现“北有归元寺,南有卓刀泉”的设想,让关公文化成为武汉市宗教文化旅游的又一品牌。

    2、三国旅游是关公文化宗教旅游的必要补充

    关公从人到神的转变以及自身宗教色彩的不断加深,都是在关公死后很久才发生的。也就是说,以宗教旅游的路径开发关公文化旅游,是基于关公“神”的身份。而关公生前则是以人的姿态在三国时期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以及败走麦城。在满足一部分游客视关公为神的宗教旅游需求的同时,也应该兼顾另一部分游客对于关公作为一个人或者说作为人中英雄的旅游需求。关公文化存在的地区必然具备三国旅游元素,关公文化宗教旅游如果能和当地其他形式的三国文化旅游整合、联动,则相应的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范围会更宽广。

    二、关公文化旅游开发分级整合策略

    在对湖北关公文化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要对关公文化旅游开发实行分级整合策略。将湖北主要关公文化资源按其现有资源存量、资源活度(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因子等)以及已知的发展规划分为三个级别予以整合开发。一级整合区域包括当阳和荆州,是湖北关公文化开发的核心区域;二级整合区域向外扩散到武汉、南漳等地,这一区域的三国旅游资源最为丰富;三级整合区域则在一级整合区域的基础上向鄂西北辐射。整个分级整合开发过程中,要通过景区的合理串接,建立关公文化无障碍旅游区。三、市场推广整合1、关公形象整合

    目前湖北各地关公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的关公形象千姿百态,缺乏统一形象设计。以武汉市为例,武圣庙和卓刀泉寺内的关公形象差异较大,就连卓刀泉寺内的两处关公塑像也有明显形象差异。此外,这些关公形象普遍和游客心中期望的威风凛凛、器宇轩昂的美髯公相去甚远。由于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满意度取决于游客期望值的高低,期望值越高,越不易满足。所以,在湖北关公文化旅游开发中有必要整合全省范围内的关公形象,统一塑造成为和多数游客心中想像近似的关公形象。

    2、线路整合、营销整合以及宣传整合

    效仿上海旅游集散中心推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带动作用,尽快在武汉市建立全省旅游集散中心。以武汉市为全省关公文化和三国旅游集散中心,对以上各级区域内的关公文化旅游线路予以整合。关公文化旅游景点之间应采取联合印制宣传资料、旅游网站相互链接、相互推介等方式,加强联合宣传促销,建立关公文化旅游区域合作体系,打造统一品牌形象,增进交流与互动。由湖北省旅游局牵头,联手打造湖北关公文化旅游节,当阳和荆州分设旅游节主会场,分会场分别为武汉、南漳、恩施、武当山等地。
作者: 2010211210    时间: 2012-12-25 21:55

这是一篇楚天金报的通讯稿,从这个新闻稿我们可以初步看出洪山区乃至武汉市政府对于卓刀泉寺关公文化发展的重视及其在未来初步的规划走向:

   金报讯 通讯员叶康民记者邬红波报道:卓刀泉关公文化旅游区有望在3年内基本建成,5年内全部完工。昨日,记者从洪山区政协重点提案督办会获悉,卓刀泉综合改造项目正有序进行,放生池改造和1000平方米仿宋古建筑样板工程均已完工。

  昨日,记者在卓刀泉寺看到,古寺周围正在改造修缮中,作为该寺山门附属工程的临街门面已经建成。进入古寺,可见关公桥,赫赫有名的“卓刀泉”,供奉桃园三结义之刘备、关羽、张飞塑像的桃园阁,以及华中最大的关公青铜神像等。

  根据规划,古卓刀泉寺将扩容,除了现有的关公文化区和佛教活动区外,还将新增前院休闲区和革命烈士纪念区。其中,关公文化区项目包括原有的关公桥及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春秋书院、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三国书画社、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结义亭、桃园阁及工艺馆等附属建筑和雕像。

  据介绍,2013年12月完成关公殿堂综合改造工程、工艺馆、桃园阁、春秋书院、集古斋、三国书画社、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等工程。全部项目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完工。

  洪山区民宗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卓刀泉综合改造项目除了改造修缮古卓刀泉寺外,还将新建关公文化广场、仿宋一条街等,面积约150亩。目前,仿宋一条街正在建设之中。

  古卓刀泉寺还将与背靠的伏虎山联通,形成一个整体。届时,卓刀泉公园、伏虎山辛亥烈士墓、卓刀泉全部建成后将连成一片,打造成全国关公文化旅游区。

  古卓刀泉寺,也称御泉寺。据考证,公元208年(建安13年),关羽在此卓刀为泉,留下卓刀泉地名,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近年来,武汉市和洪山区政协委员多次呼吁,关羽在汉活动的“活化石”古卓刀泉寺亟待开发扩建,将卓刀泉寺打造成武汉市吸引境内外游客的旅游名片。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6 08:22     标题: 关羽形态探析

关羽的几个形象哦`
   关羽在中国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也是佛道儒共同推崇的神灵,关羽在老百姓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许多地方都有文武庙、关帝庙,供奉着无数的关公像。
民间传说关公能够御灾解难,护佑百姓,不仅官府每年按时祭拜,一般百姓的宅邸、作坊、店铺等亦是普遍供奉,而且关羽的忠义故事和勇猛形象也是各类画家时常描绘的内容。因此,历代流传下来的关羽图像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绘刻的画作和各类雕像关羽的形象刻画基本已形成固定的模式,一般都是身材魁梧,威风凛凛,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五缕长髯。但是由于有关关羽的传说和对于关羽的崇拜比较复杂,而且受到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影响,使得历史上对于关羽形象的刻画非常丰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图像形态。
   关羽的形象还是有所不同的,主要可以分为六大类型。
    1、战神武圣
    武将出身的关羽,首先是以勇武著称的,所以在历代关羽的图像刻画中,做为“战神”和“武圣”出现,是其较为主流的形象。在这一类形象中,关羽主要着战袍(一般为绿色),头戴幞头,足登如意靴,或立马横刀奔驰战场,或战袍铠甲主帅军中,形象伟岸、威武骁勇。《义勇武安王》是刻于公元12世纪金代的一幅木版画,独幅,当是作为神作而供人膜拜祭祀之用,是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羽画像。画中关羽握拳抵膝,居中坐在交椅上,气宇轩昂。前立两侍卫,后站三员武将,背景上松枝穿插,“关”字旗幡迎风飘动,图上方刊有“义勇武安王位”六个雄劲楷字为标题。作品构图严谨雄浑沉稳,颇有气势,人物面貌及动态生动,风格豪放,是中国古代版画的上乘之作。通过此画我们发现,至少在两宋时期,关羽已是“丹凤眼,卧蚕眉,五缕长髯”的形象。
   2、儒将夫子
  《三国志》本传没有关羽读书的记载,只是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云:“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而宋代的俗文学继承、发挥这一说法、创造出关羽诵读《左传》、秉烛夜读的形象,从而为关羽忠义的形象作了一个注解,进而将之塑造成儒家的理想人格。
    3、财神
    在关羽的各类神职中,财神是一个最让人意外的头衔。在所有的历史和传说中,关羽始终都是一个重义轻财的人物。关羽成为财神主要在于,人们敬重他的诚信和信义,而这正是商业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品质,由此关羽在民间信仰中便成为商业的保护神。
    4、关圣帝君
    明代以前的关羽图像,一般都是武将形象,自明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到清朝不断加封至“忠义神武灵佑神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关羽的形象开始呈现古代帝王装束,一般为头戴冕旒冠,珠旒下垂,身着衮服,双手以帛捧圭,端坐椅中。神态气质相对温和庄严,具有帝王之气。
    5、护法神
    隋代天台宗四祖智顗禅师和唐代禅宗北派六祖神秀在湖北当阳玉泉山开寺说法,都有关羽显圣,皈依佛门的传说。其中神秀更是令关羽为寺庙的护法伽蓝,自此各寺流传。明清时,佛寺供奉关羽为伽蓝菩萨者日渐普遍,直到今天,在著名的杭州灵隐寺、开封大相国寺、北京雍和宫等寺院,仍有护法关羽的神像。
    6、戏剧化的形象
    在关羽的众多形象类型中,还有一大类就是戏剧化了的形象,主要出现在民间美术中。在关羽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中,传统戏剧发挥着重大作用,也是塑造关羽形象的重要艺术形式。关公戏产生于元代,明清以来发展得愈为丰富,全国各种地方剧种都大量上演关公戏。在关公戏中,关公的“盔头”、“服装”、“道具”等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6 08:24     标题: 关羽的墓地解析

关公的墓在哪里之一
       据传关羽死后头葬在河南洛阳,身子葬在湖北当阳。现在洛阳、当阳各有一处关羽墓,民间盛传,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山西。”
       关陵位距当阳市城区3公里处,是埋葬蜀汉名将关羽尸骸的地方。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兵所杀,孙权怕刘备报杀弟之仇,将关羽首级献与曹操,企图嫁祸于人,将其正身以侯礼葬于当阳城西北。关陵开始是座土冢。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为关羽加封,使其成为武圣人,直至关帝,他的陵园随之扩大,形成宏伟规模。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已成陵园建筑群,始名“关陵”,沿用至今。以后曾多次修缮,但仍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关陵建筑群以宫墙相连,全是红砖黄瓦,富丽堂皇。陵园中轴线上,由前而后依此排列着神道碑亭,华表,石坊,三圆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陵墓。两侧分设八角亭,春秋阁,碑廊等。正殿为主体建筑,前檐悬“威震华夏”金匾。殿内供奉关羽父子和周仓的大型塑像,造型生动,威风凛凛,气概不凡。寝殿内有台湾同胞捐资铸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关公铜像。寝殿后的墓冢,高7米,周长70米,甃石为垣,加上石雕栏杆,刻有“巨龙如海”等图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汉寿亭侯墓”碑。整个陵园风景幽丽,古柏参天,远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国故事脍炙人口,关公品德世人景仰,于是常有海内外旅游者结伴而来,拜谒凭吊。2006年05月25日,关陵作为三国时期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关公的墓在哪里之二
      河南洛阳关林。将关羽首级的地方,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南7公里的关林镇.明万历年间始建庙、植松。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形成现今的规模。关林总面积约百亩左右,古柏苍郁,殿宇堂皇,隆冢巨碑,气象幽然,为洛阳市著名的古建筑及游览胜地。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洛阳市东15公里的白马寺东,它的前身是周代的成周城,曾做过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朝代的都城。东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后,在成周城的旧址上广为扩建,使其极具规模。宏伟壮丽的东汉都城在封建建筑史上达到空前的水平,它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城市。关林的主要建筑均在中轴线上,依次为舞楼、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后为关冢。2006年05月25日,关林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呵呵,这是我简单的搜索咯。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6 08:26     标题: 关羽的年史

关羽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人物。他由生前一位将领、侯爵,死后逐步晋封为公、王、帝君、大帝,直到登峰造极作为“武庙”主神与孔子“文庙”并祀。这个过程也就是关羽由人变为封建社会各阶层共同信仰的神的过程。据《荆门志》记载:湖北当阳县玉泉景德禅寺关羽庙“兴于(南朝)梁、陈间,盖始于智者大师开山之时也。历隋至唐,咸祀事之”。唐代贞元十八年(802年),“荆南节度使江陵尹斐均,广其祠宇,增于旧制”。这是最早的关羽庙祭祀。唐代关羽作为名将,已进入“武庙”(当时主神为姜太公)陪祀。至北宋徽宋(1101—1125)崇宁元年(1102年)始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年)又进封为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再加“义勇”二字,称义勇武安王。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封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更封为英济王。元代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加封显灵武安济王。史称元代关羽“英灵义烈遍天下,故在者庙祀,福善祸恶,神威赫然,人咸畏而敬之,而燕赵荆楚为尤笃,郡国州县乡邑闾井皆有庙……千载之下,景仰响慕而犹若是”。明朝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敕建庙于“金陵鸡笼山之阳”。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又“庙祭于京师”。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式决定把地安门西关帝庙作为太常寺官祭场所,除每年定期拜祭外,“又定国有大灾则祭告”。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对关羽的晋封由王提高到帝,称“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又改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明方孝儒《关王庙碑》文说:“(关羽死)至今千余载,穷荒遐裔,小民稚子,皆知尊其名,畏其威,怀其烈不忘”。至明末又尊崇关帝为“武庙”主神,与孔子“文庙”并祀。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6 08:28     标题: 历朝代对于关羽地位的对比呢

亲们,我就说说我们历朝的对比哈。
         關羽的祠廟遍佈各地,為最多祠廟的中國神明之一。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也就是發明許多武器的蚩尤。就官方祭祀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善於用兵的周武王宰相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之神。如平日出征,則祭拜佛教四大天王中掌管北方的毘沙門天王,並繪製毘沙門天王旗,以保佑戰爭勝利。今日盛行於華人世界的關帝信仰,可能肇始於宋代,完成於明代。關羽信仰由來已久,至宋朝更趨昌盛,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宋朝皇帝也多追封關羽為王。元代朝廷雖崇信藏傳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代不立武廟,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嘗以「漢壽亭侯關羽廟」列為京師金陵祀典之一(《萬曆明會典卷九十三》),之後明朝歷任皇帝不斷追封關羽,關羽漸漸成為明朝「所最崇奉」(《萬曆野獲編》)。明朝尊奉關羽,甚至要求藩屬朝鮮官方修建「關王廟」(朝鮮《宣祖大王實錄》)。隨著明朝追封關羽為帝,明朝人對關羽的尊稱也由「關王」漸漸升格為「關帝」,沿襲至今。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佈中國內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鮮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裏,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中國江南的道教信仰,伏魔大帝關聖帝君、蕩魔天尊真武帝君、與驅魔真君鍾馗帝君,合稱為三伏魔帝君,為降妖伏魔的三大神祇。另外,民間認為關帝君是專管文學的神靈朱衣神轉世化身。如民間流傳的「桃園明聖經」:「吾(關帝君)乃紫微宮裏朱衣神,協管文昌武曲星。」,又被尊為五文昌之一。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教、佛門等兩教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家、佛門、道教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更多關羽的本色。
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合稱「文武二聖」。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商業、煙業、描金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崇關羽,所以也信奉他為「財神」。
       呵呵,希望这个对我们的考察有用,呵呵。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6 08:32     标题: 各地对关公信仰

突然想起来需要中外不同地方的对比来描写关羽的传说,就上网查了查资料,找到了些有用的东西。
                                      香港信仰
   在香港社會中,各界同樣地推崇和尊敬關羽,並稱他為「關二哥」或「關公」等。傳說關羽年少時擅長簿記與會計,不少人視為財神象徵,故香港許多商店都供奉關羽,其像多半持左氏春秋,不持刀劍,希望能藉此保佑店舖生意興隆。另外,香港建有不少的祠廟供奉關羽,荷李活道的文武廟十分有名。在香港,民間都相信關公會保衛盡忠守義之人,所以即使警察及黑社會份子同樣尊崇關羽,社會均不認為存在信仰上的衝突。可有一點值得留意,警察拜祭的關公像,持關刀,穿紅鞋;而江湖黑道拜祭的關公像,多半是腰懸寶劍,穿綠鞋。因此,「着紅鞋」一詞在黑社會裏,亦有串通警察的意思。香港警察在警署內供奉關帝君的習俗,始於1931年。當時油麻地警署刑事偵緝部的刑事偵緝甲級高級警長黎兆在差館雜差房內供奉關帝君神位,以示忠於職守,祈求庇祐,得以順利破案,維持治安時亦能夠表現勇武。自此,其他差館的刑事偵緝部相繼彷效,使到這個民間信仰帶進香港警隊,英國及印度籍等外籍警務人員亦有入鄉隨俗者,與其他華人同袍一同向關帝燒香,以示團結一致[15]。除上述原因外,若有人員將快升級、或已經升級、駐守調動及節日時期,皆會進行供奉儀式。港英時期,警隊記者會常以供奉關帝的神龕作為背景。時至今天,大部分警署仍然供奉關帝,部分警署因其地區文化而會奉祀其他神祇,如黃大仙警署供奉該區最富名氣的神祇黃大仙。此外,部份部門亦不會參拜關帝君,例如部分的交通部;亦有不同的參拜習俗,例如部分部門人員,會刻意不在當值開始時參拜,部分警署的全數女性警務人員亦會依特別的俗例,不作參拜,以及月事來潮的女性警務人員,更是會避卻參拜。近年警隊高層有意淡化此種香港警察傳統,例如新香港警察總部警政大樓一直未依過往傳統舉行「拜關二哥」儀式,有評論認為此舉是配合警隊近年積極改變的專業和先進機構形象之故。
                                            臺灣信仰
   關帝廟信徒。穿藍色道服的是以收驚科儀聞名的効勞生,以年邁女性居多。
   在臺灣,祭祀關羽的廟宇也相當普遍,除了一般武廟、小型宮廟、神壇將其作為主祀外,也有稱為恩主公廟的大型關帝廟,其中臺北行天宮、大溪普濟堂、苗栗縣玉清宮、臺中市南天宮、雲林縣斗六南聖宮、臺南市的祀典武廟、高雄市苓雅區的帝君廟、塩埕區的聖帝廟等最為著名。
   行天宮所謂的「恩主」,是鸞堂信仰的名詞,是「對民有恩的主神」,另說是「救世主」的意思(源自鸞堂信仰)。臺灣所謂的「恩主」共有關羽、呂洞賓、張單、王善、岳飛。而關羽為「五恩主」之首,所以一般臺灣人亦稱關羽為恩主公,也因此順勢稱關帝廟為「恩主公廟」,如臺北行天宮。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臺南市鹽水區的鹽水蜂炮就是關聖帝君出巡顯聖祈求平安演變成的民間習俗。每年農曆六月廿四關聖帝君聖誕,以大溪最為熱鬧,俗稱「大溪大拜拜」,上百尊大仙尪、最多的雙龍、童仔。目前有三十幾個社團在當天都為關聖帝君公祝壽。其中以大溪共義團雙龍最為出名。臺中市南天宮,部分扶鸞信眾,稱關羽被推選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玄靈高上帝,也就是第十八代的「天公」,此說又以閩南一帶為最盛,而台灣也有少部份信徒及行天宮承襲此說法,。但此說法有很大的爭議,大部分宗教信眾都不相信此一說法,依然於原本的正月九日玉皇誕辰,禮拜玉皇。
   時見關公神像陪祀有兩者:一位捧漢壽亭侯官印的是關平,另一位手持關刀或寶劍者是周倉。關公則坐虎皮椅,左手捋鬚,右手研覽《左傳》。在行天宮法會時,玉皇壇的十八代玉皇大帝(關羽領任),旁邊兩位陪侍拿取的物品就有所不同,關平一手拿官印、一手拿寶劍,周倉則一手拿令牌、一手拿卷宗。
                                         日本信仰
   在日本幕府時代,足利尊氏和水戶黃門亦非常崇拜關羽。而據小松田直的《圖解世界史》,也有為數眾多的關帝廟,奉關羽為學問與生意之神。現時日本仍有關帝廟。
                                        朝鮮半島信仰
    朝鮮半島的人也尊崇關羽,以關勝教為名到處宣揚。較為著名的關帝廟有東關王廟。
                                        琉球信仰
    琉球國時代關羽信仰由閩人三十六姓傳入,自此琉球人也信奉關羽,久米村亦設有關帝廟。
                                        漢字文化圈以外名聲
    無論是英國或美國等非華人的國家,只要存有華人社區,都會有人祭祀關羽。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6 08:32

呵呵,孩子们,我发现了一个关公网,蛮好的,大家看看吧。http://v.youku.com/v_showMini/id_XNDYyMDIxNTMy_ft_15.html这个视频是2012海峡两岸(洛阳)关公文化论坛部分嘉宾发言[视频]还不错的,很进一步加深对关公文化的了解
           这是关公网网址咯  http://www.guan-gong.com/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6 08:34

关羽关羽在远安的传说哦~
    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的湖北省远安县, 汉称临沮, 晋称高安。这里不仅有茫茫苍苍的林海风光, 神奇莫测的龙潭河大龙洞, 风景秀美的道教圣地鸣凤山, 还是魏、蜀、吴三国争一统的古战场。因此, 在民间留下了许多关于三国名将关羽的传说。
打湿旗——晒旗村—— 瞄日岗
   建安二十四年, 刘备已据有荆襄、两川之地, 在孔明等人的拥戴下, 于是年秋在沔阳进位汉中王, 封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 令其起兵攻取樊城, 被曹仁毒箭射伤右臂, 又不听王甫之言, 大意失荆州, 遂一面差人往成都求救, 一面回师欲夺回荆州。关羽在荆州路上, 前有吴兵, 后有魏兵, 进退两难, 十分艰辛。传说, 一日行军至今远安县望家乡一山谷之中, 忽然天降大雨, 军士们的衣服和军旗被打湿, 无奈军情紧迫, 只好冒雨行军, 走了一会, 雨住天晴, 关羽命军士们集中到一村子里, 一边休息,一边晒衣、晒旗。他走上一个高岗之上,查看军情, 抬眼望日, 眼看天色不早, 又命继续行军。人们为了纪念关羽, 从此把关羽打湿军旗的山沟叫“打湿旗”,把关羽晒守军旗的那个村子叫“晒旗村”,把关羽瞄( 当地方言) 日观天色的那个高岗叫“瞄日岗”,一直沿袭至今。
均食沟—— 粥巴锅
   传说, 有次关羽行军至今远安县晓坪乡赵河村的一条山沟之中埋锅造饭,因军粮不多了, 为了让每个士兵都能吃一点充饥, 关羽亲自掌勺平均分食。后来, 这条山沟就取名为“均食沟”。这个传说反映了关羽爱兵如子, 官兵一致的仁义之心。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6 08:37

我查了一下关羽的地位,发现有好多的,主要是这几种说法。
    1、道教的关圣帝君,在道教中关羽亦称“关圣帝君”,简称“关帝”,本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当代,关公在台湾还有一个封号——玄灵高上帝。这个称号标志着关羽在道教信仰中的升级。
    2、佛教中的伽蓝神与议国明王佛, 伽蓝即是寺院,藉由寺院,可接引初机修善断恶,从迷苦忧恼中觉醒,明白如何清净身心,进而推己及人,使社会更为安宁。关羽也是佛法当中的护法神 —— 伽蓝菩萨。关羽之像,手执关刀,智勇双全。关羽成为佛教护法伽蓝神则是在唐朝以后的事情了。
    3、民间帮会的精神领袖——关二哥,关羽在民间被人们奉为武财神,武财神分二种,一是封神演义中的越公明,形象为一手持金元宝,一手提兵器,黑脸凶面,坐下一匹黑虎,威风凛凛。其手下有四小神,分统招财的专职工作。多敬于小行业的偏门中。而最受人们崇敬的当首推有武圣人之称的武财神——关圣帝君。同时,帮会人讲究“义气”二字,能不能身体力行是另外一回事情,这口头义气是一定要讲的。同样的,《三国演义》已将关羽塑造成仁义礼智信美好品德的完美化身,他因此成为宣扬儒家伦理观念的最佳人选。作为帮会里的人,自然是要奉关羽为先祖,因此关羽在民间帮会也迅速传播开来。  
    4、封建社会帝王们的推崇, 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将关羽奉作忠义之神,关羽的地位也从侯到王,由王至帝,最终被奉为圣人。自宋徽宗封关羽为忠惠公来,至清道光帝封关羽为关圣大帝,关羽的封号多达十数个。一个武将,沉寂了800余年,猛地被冠以那么多名号,无不让人嗟叹。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神像、关羽的祠庙遍布各地,成为了中国神明中最多祠庙的一位,并取代蚩尤,成为了新的战神。随著关羽地位变得显赫,关羽更被尊称为“武王”、“武圣人”,与孔子并肩而立。也正是因为关羽如此显赫,除了军界奉他为行业神崇拜外,就连商业,政界等很多不相干的职业也推祟关羽,所关羽渐渐变为武财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7 18:12     标题: 关公文化-故里圣迹

 关公(公园160-219年)名羽,字云长,河东郡解(今山西运城市解州)人。运城是关公故里,也是关公文化发源地与关公文化发展的直根。
  山西解州关帝庙名誉“天下武庙之祖”。敕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前朝后寝,在国内外数以万计的
关公故里圣迹(7张)关帝庙中规格最高,其建筑价值和独特的人为价值是全球任何一座关帝庙所无法替代的。还有与解州关帝庙关称“三关”的常平关公家庙、关帝祖茔,这些弥足珍贵的文物史迹组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圣迹文化风景线。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7 18:12     标题: 细说关公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关羽传》在正史《三国志》中不过九百多字,得到的评价也并不算高,陈寿曾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但千载以后关羽居然能压倒群雄,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佑民」的神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在清初《三国志演义》的评语中,关公已被崇誉为集「儒雅」、「英灵」、「神威」、「义重」于一身,「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的「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了。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以上这幅清代关庙中的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巨大影响。   至今海内外华人,仍然有关老爷、关帝君、武圣人、关帝公、关圣、恩主公、帝祖公等敬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于审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很有意义。这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伦理、哲学、民俗一起相互作用,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关公崇拜实际上隐藏着的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7 18:13     标题: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关羽成神究竟是受到《三国演义》传播的影响,还是相反?从现在发现的历史资料看来,从唐宋到元明清,都是关公成神的传说早于三国故事的流传。正因如此,历代三国小说、戏曲中才会出现很多围绕关公的虚构故事和人物。一般认为,小说《三国演义》以及三国戏剧的流行,是形成后世关公崇拜的主要原因。但如仔细排比史实,会发现因果恰恰相反:每次社会上的关公崇拜升温,都会带来小说和戏剧的新一轮流行和演变。《三国志演义》一向有「七实三虚」之说,在《三国演义》中虚构增益最多其中一个人物,也许便是关羽的事迹吧。   关羽后来获追谥为壮缪侯,由关羽之子关兴继承他的爵位。关兴字安国,年纪轻轻就有美名,丞相诸葛亮非常器重关兴的才干,年仅弱冠便当上侍中、中监军的官,但可惜的是过没几年就死掉,由关兴的儿子关统继承爵位,关统尚公主(也是就做了刘禅的驸马),官做到虎贲中郎将。关统死了之后没有儿子继承,遂找了关兴的庶子关彝继承。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7 18:13     标题: 《三国志.关羽张飞传》评言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的确这些说法在《三国志》里屡见不鲜,在《魏书》、《吴书》的传记里,一再出现关羽是「万人敌」、 「熊虎将」,或者「勇冠三军」、 「勇而有义」等等赞词。很多人会认为这已经是史家定论,但是对于关羽、张飞的负面评价,后人并不认同。清代即有人为关帝庙题对联说:   「史官拟议曰『矜』,误矣!视吴魏诸人,原如无物;   后世尊崇为帝,敢乎?论《春秋》大义,还是汉臣。──王午山题山东临淄孙家店关王庙」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7 18:14     标题: 佛教与关公崇拜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一位高僧出现在湖北玉泉山中的小石窟中,他是因为佛教势力还没有在荆、湖一带发生应有影响,特地到这里来捐募建庙的。这位高僧就是被称为「天台大师」的智顗。这一年他56岁。一年以后,即在此地开讲说法,信众如云,俨然伽蓝精舍,并且与润州栖霞寺、台州国清寺和灵岩千佛殿并称「天下四绝」了。   智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奇僧。他俗姓陈,华容人,先世为梁朝显宦。自幼习儒习道,后转入佛门,陈宣帝及隋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都礼之为国师。他创立的「天台宗」被陈寅恪认为是「佛教宗派中道教意义最富之一宗也」。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的一方碑刻认定就是他做了个梦,才使关公父子识得前衍,皈依佛门,并为创建玉泉寺出力的。后来还有禅宗北派六祖神秀(公元606─706年)来到玉泉山创建道场,欲毁一祠,又梦见关公「提刀跃马,于云雾之中往来驰骤」,具言前事。神秀遂欣然以关公作为护法伽蓝。至今玉泉山犹立有明万历年间碑刻「关云长显圣处」,和清代嘉庆年间的「最先显圣之处」证实着这段佛门因果。而且至迟从唐代开始,玉泉寺就有关羽祠。这可视作关公信仰的发端。     
天台宗和禅宗的相继出现,意味着佛教中国化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教最初记述中的「关公信仰」,也是其本土化进程中的一个插曲。弘治本《三国志演义》卷之六中曾出现过一位在汜水镇国寺和关羽叙过乡情,声言「贫僧与将军家只隔一条河」,后又在玉泉山结茅, 因应关羽「还我头来」的痛苦呼喊,而以一句「颜良安在」喝破前孽的「普净」,其实就是这个佛教故事的演义版。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7 18:14     标题: 道教与关公崇拜

  中国早有「黄帝战蚩尤」的传说,这是关乎远古时期中原两大部族战争,决定中华民族最初走向的一项历史大事件。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记述,所以长期以口传形式存在于神话之中。先秦载入各种典籍,已出现多重歧义,以致历代分证,代有异说。   「关羽斩蚩尤」就是依附「黄帝战蚩尤」传说而来的。实际上与道教派别惯于「托祖」以自高门楣,自我作古的习俗有关,其间还涉及到北宋政治财政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最早记述这个故事的,是被视为《水浒传》祖本,成书于宋元年间的《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大略为北宋崇宁五年夏天,山西解州盐池有蛟作祟,「布气十余里,人畜在气中者,辄皆嚼啮,伤人甚众。」皇帝请第三十二代天师张继先平息,很快成功。宋徽宗抚劳其功,张天师说是蚩尤作乱,是请来两位神将出力的。「一神绛衣金甲,青刀美须髯;一神乃介胄之士。继先指示金甲者曰:『此即蜀将关羽也。』又指介胄者曰:『此乃信上自鸣山神石氏也。』言迄不见。帝遂褒加封赠,仍赐张继先为视秩大夫,虚靖真人。」这部分解释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宣和五年正月乙卯,礼部奏请侯封。敕封义勇武安王,令从祀武成王庙。」元明清历代续有记述,但年代、人物显有不同。   金人侵宋,强索解州池盐。南宋只有靠海盐继续维持财政。但是解盐「不劳人力,自然生成」的神奇,以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其灵异毕竟是南渡将吏不能忘怀的,因此「关公斩蚩尤」神话应该是南宋失去了这块聚宝盆以后,道教对于解州池盐支撑国家财政的宗教想象。而正一派张天师所以推出并且不断扩展这个神话,一来是正一派宋代以来地位不断提升,二来是张天师一系素来与盐利有关,三来是张天师已然托祖黄帝,所以乐于承袭黄帝神话的余绪。     
金元以后,全真道和其他道教派系也陆续接受了关公神话及其灵迹,如全真道曾以关羽为四元帅(或四天将)之一,至今武当山道观犹与马、赵、温同塑一堂。元代蒙古大汗封敕关公的徽号也带有明显的道教色彩,如至顺二年(1331年)封为「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淮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招讨使,兼提调诸宫神刹、无分地处检校官、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府仪同三司、驾前都统军、无佞侯、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护国崇宁真君。」并且开始出现托名关公的道经,如《道藏》收辑的《太上大圣朗灵上将护国关王妙经》中,则称关公为:   「大圣馘魔纠察三界鬼神刑宪都提辖使,三界采探捕鬼使者,元始一气七阶降龙伏虎大将军,崇宁真君雷霆行符伐恶招讨大使、三十六雷总管酆都行台御史,提典三界鬼神刑狱公事大典者,提督刑案神霄大力天丁、三界都总兵马招兵大使、统天御地诛神杀鬼大元帅。」   显然大大提高了关公的神权,道教亦借此增加其影响力。也为日后关公被明代封敕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圣帝君」,以至近世台湾传出关公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的说法奠定了基础。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7 18:15     标题: 忠义神勇之传播

 在《三国志》中,关羽、张飞曾被魏、吴双方称为「万人之敌」、「熊虎之将」,已经是一流美誉。「白马」之战中,关羽「望见(颜)良麾盖,即策马刺良于万人之中,斩其首还,(袁)绍将莫能当者。」尤其是都督荆州,相机北伐,杀庞德、擒于禁、「梁、陕、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锋。」离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恢复中原」战略总目标只有咫尺之遥。尤其是「威震华夏」一语,为中国历代著史者仅有之颂词,尤其使后人心仪。故魏晋南北朝之武将,莫不以关、张自励。关羽既能够冲锋陷阵摧敌,又能够「守经从权」,委曲求全,随即千里投刘;既能节制一方,忠心卫疆,执行「北伐中原」的战略意图,又能够舍生取义,从容就死。所以被后人奉为「忠义仁勇」的典范。   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奏请武成王配祀增加关羽等,共64人。这时关羽已正式列入儒家祀典。宋代开宝、庆历年间,两次将关羽等人列入武成王配祀中。   随着佛道两教争相神话关羽,儒家尤其是理学出于「神道设教」的政治设计,也开创出一整套国家体制下的儒家祠庙祭祀制度,并且开始用儒学系统阐释关羽精神,他们以关羽「兴复汉室」作为「《春秋》大一统」理念的标志,以「尊刘贬曹」为「正统史观」的泾渭,以「宁死不屈」作为「忠节相尚」的象征。随着理学在元明清时代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关羽形象也愈加完美了。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7 18:15     标题: 关公之神话传说

关羽传说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源于佛教中国化,公元六世纪(陈、隋之际)天台宗为在荆楚地区传播佛教,借用关羽显灵,帮助修建玉泉寺,并且愿为佛教护法,成为「伽蓝神」。第二阶段是公元11世纪北宋关羽成为军队护佑之神,传说能够率领阴兵为宋军助阵,帮助他们获得胜利,这也是依托佛教战神毗沙门天王的神话传说转化而成的。第三阶段是公元13世纪宋元道教「关公战蚩尤」的神话,使他成为道教尊神。第四个阶段则是明清以后各地民间不断涌现「关公显灵」传说,扶危济困,惩恶扬善,无所不能,以至康熙朝已编辑《关帝圣迹图志》,广泛宣扬关公对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护佑传说。从中可反映了关羽崇拜之形成与神话传说增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三国志》本传中关羽死后说道:「……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但裴松之注引《蜀记》言:「庞德子会,随钟(会)、邓(艾)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也就是说他家曾被灭族,不可能有后人。   但是至迟在盛唐以前,即有自称关羽后裔者。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洛阳出土的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关楚征墓志》,开首即言:「昔三国时蜀有名将曰羽,即公之族系。曾祖元敏,祖玄信,父思浑,并代推雄望,蔚为领袖。」洛阳《千唐志斋》收藏有五代李克用亲家关夫人碑志中,也言「其先春秋时未详所出,蜀将镇国大将军、荆州都督羽之后也。因徙陇西,乃郡焉。远则龙逢(按:原文本有误,「逄」才是正字)逆鳞,次则云长战勇,其后代生俊哲,世不乏贤。」可知确有一支自认关公后裔之族存在,并把关公远祖推衍到夏桀时代的忠臣关龙逄。明清全国敬祀关公以后,万历、雍正陆续命解州、许昌、荆州、当阳、洛阳等地官员就地寻访关氏后裔,仿照曲阜孔子后人袭封之例,世袭五经博士,奉祀当地关帝庙香火。关氏后裔开始随迁徙扩散至全国、海外。至于关公后裔的传说并非较晚期,而是盛唐期间出现的。《三国志·关羽传》已述明关羽是与其长子关平同时遇难的,但后世传说中,却为他增添了不同的儿子。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7 18:16

 随着多年「移风易俗」,关公信仰的深刻涵义也逐渐远离。尤其是在国内,商家和民间供奉,多取其「保佑发财」,故其造像也变成一手持刀,一手捧着金元宝了。   《西游记》说,唐太宗时代开始以秦琼和尉迟恭护卫门庭,遂图像以做门神,避邪驱凶,家宅平安。实际上以关公作为门神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后世关公地位已很崇高了。   将天地神灵祖宗供奉一堂,这是中国民间比较普遍的习俗。如将「关圣帝君」、文武财神、观音大士与神农、灶王、十二时辰、孔子以及自家王氏先祖杂祀一堂的景象。   善信奉祀关公,除焚香礼拜,致敬输诚之外,抽签问卜亦是重要途径。世传「关帝灵签」即为通神之主要媒体。此风习其实源出北京,由来已久。清代号为「通儒」的纪昀说:   「神祠率有签,而莫灵于关帝;关帝之签,莫灵于正阳门侧之祠。盖一岁中,自元旦至除夕;一日中,自昧爽至黄昏,摇筒者恒琅琅然。一筒不给,置数筒焉。杂沓纷纭,倏忽万状,非惟无暇于检核,亦并不容于思议。虽千手千目,亦不能遍应也。然所得之签,皆验如面语,是何故欤?」可知影响之大。现代学者容肇祖认为:签卜本由《易》占而来。《易》的爻辞固定,利用文字以解释卦兆。到了后来,解兆的重心也逐渐移到文字上,由《周易》而《象》、《彖》,占卜的意义愈向哲学化演进。签卜不只有签诗文句,还有签格、圣意、东坡解、碧仙语、解曰、释义、占验等,或历史典故,或以三言、四言简释吉凶,指导人生行事,含有规劝意义,这与「哲学化」的功能是十分类似的。   现存《关帝灵签》100只,分甲乙两种不同签题,此外史料记述还有若干内容不同的《关帝签》,流行不广。早期签文只有七言签诗及「解曰」(或言「东坡解」),后来版本则添饰了签题及「碧仙注」等。   《关帝灵签》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南宋莆田人傅烨所著《江东灵王签》。有充分证据表明,约在明代嘉靖年间由苏州传播到京师关王庙,随亦改称为《关帝灵签》。此后又随科举士人、赴任官员及商贾行贩,迁徙侨居的行踪所至,渐次播及全国,以至海外。   关公既有护法的角色,同时亦为武财神,在香港及国内不少食肆、商店都会供奉关帝,希望利其财运。关公信仰由于跨越了佛道儒三家,普及到民众底层,深入家居和日常生活,因而也超越了三教原有的禁忌。至于因佛以结缘,奉道以尊神,崇儒以称圣的各种善信,亦能各守自家禁忌,各随其便。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7 18:16     标题: 关公崇拜与传统崇拜

关羽的武勇,被誉为 「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三国志·魏书》中即屡有「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则不可犯也。」《吴书》也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晋代以后,南北朝之武将无不以关羽、张飞自比,以为「关、张之流,万人之敌。」清代史学家赵翼指出:「以上皆见于各史者。可见二公之名,不惟同时之人望而畏之,身后数百年,亦无人不震而惊之。威声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虚也。」唐人诗歌也吟咏 「关、张敌万夫」,「汉将小卫、霍,蜀将凌关、张。」可知关、张始终以武勇敢敌,为人敬重。   但关羽的地位却较张飞为高,至明清时他被尊为「武圣」或「山西夫子」,已与官方尊孔子为「文圣」、「山东夫子」崇高地位分庭抗礼,而民间信仰则尤过之。他由三国时期的「败军之将」取代姜尚成为「武圣」的漫长过程,反映出中华民族从「尚谋略」到「崇忠义」道德伦理观念的变迁。在中国名目繁多的各种本土神祇中,唯有关公信仰圆融了佛道儒三教,并覆盖了社会全部阶层,成为传统伦理道德最大的价值符号。
作者: 彭亚平    时间: 2012-12-27 18:21     标题: 鲁肃墓、卓刀泉

http://www.huaxia.com/whtb/2005/00290108.html
作者: 彭亚平    时间: 2012-12-27 18:22     标题: 卓刀泉可望重振关帝雄风

卓刀泉可望重振关帝雄风

傅炯业

    卓刀泉寺虽然也是佛教寺庙,却因缘起于关公卓刀泉的典故,因此除敬奉佛祖外,对关公的尊崇与膜拜成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一大特色。因为庙中除供奉释迦牟尼外,还有关公,以及桃园结义的三位英雄。

  对于关公卓刀的相传始于距今1800年的东汉末年。当时,朝廷衰败,群雄四起,经过无数的征战与组合,遂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关羽是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的把兄弟,又是蜀国一员战将,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关羽在镇守江陵期间,曾率军进入江夏的伏虎山。时逢酷暑,战马与士兵干渴难耐,关公仰天长啸“水也!”将青龙偃月刀向地而卓,顿时所卓之处水涌如泉,解了兵马的干渴之苦。这就是关公卓刀泉的来历。

  卓刀泉寺始建于对关公评价极高的宋代,始建的初衷是关帝庙,因庙中有关公卓刀之古泉,定名为“御泉寺”。 御泉寺历经沧桑,屡毁屡建。明洪武五年,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楚昭王)曾游历此寺,品尝了古泉之水,觉其口感甚佳,下令用条石建四级井台,并用一整块石头凿井口。他还亲笔书写“卓刀泉”三字,令石匠刻于井口之上。这石阶与井口一直保存下来,成了至今尚能触摸的历史见证。

  明末战乱,卓刀泉寺曾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重建。后因太平军与清军在此鏖战,卓刀泉寺再度遭毁。清咸丰八年,名将胡林翼发动善男信女捐资重建(有《清咸丰八年功德碑》为证)。庙宇建后,林木稀少。清光绪二年,邑侯钟公领衔种树木1.3万株。到光绪九年,已林木葱茏。民国五年(1916年)卓刀泉再次重修,从而奠定了今日卓刀泉寺的基础。

  1959年,卓刀泉寺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憾的是,“文革”之年的“破四旧”让卓刀泉寺遭到重创,占地面积缩小,关帝像、刘关张三英像等均被毁,周边屋宇也被挪作他用。直到1988年,市政府才下文将卓刀泉交由市佛协管理。此时中国的改革方兴未艾,发展旅游业也提到议事日程,可惜资金短缺,房产分割,享有盛名的卓刀泉一时难以恢复到鼎盛时的旧貌。所谓“三国文化”的载体,只有一尊很小的关公瓷像与观音、财神一起供之于庙堂。

  当今,卓刀泉终于走到了倍受关注的一天。在洪山区委区政府的决策下,在有关部门的运作下,曾经占据卓刀泉的单位全部撤走。2004年8月,能静法师晋院,标志着卓刀泉寺正式恢复寺院功能。除对外开放外,还将卓刀泉的文史钩沉与修建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对卓刀泉文脉的发展与延伸方面,洪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的领导和能静法师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他们的策划与运作下,在洪山区文体局、洪山区作家协会的支持下,组成了《卓刀泉》一书的写作班子,参与这一工作的专家、学者、作家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含卓刀泉历史、文物、传说、佛学、关公文化为一体的著作《卓刀泉》。此书出版发行后,对卓刀泉寺的造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随着卓刀泉寺文化建设的进行,卓刀泉寺的实体建设也加快了步伐,2004年,该寺护法檀越(企业家)程剑、徐萍夫妇慷慨解囊,实施了重建关圣殿,重塑关帝圣像及刘关张像的义举。

  如今的卓刀泉寺已旧貌换新颜,三进门楣是一门一景。游人从卓刀泉路步入大门,一座典雅的“关圣桥”便让人赏心悦目;一块“古驿道隘口”的石碑,可让人想起九岭十八凹古道的沧桑;一块“百福壁”体现着和谐社会对幸福的祝愿。过了桥,迎面就是展示卓刀泉主题的“关圣殿”,殿门外两侧有“福慧双修”、“护国利民”八个大字。进入关圣殿,一尊高达4米的关公铜像便映入眼帘,据称这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一尊关公青铜神像。关公像的两侧分别是身躯略小的关平与周仓。这是中国传统的关公造像格局。殿内的两壁是根据关公一生主要经历所绘的四幅壁画。从画中人们可以读到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历史故事。

  从关圣殿向内深入,就是由卓刀泉井、大雄宝殿、桃园阁、武圣阁、客堂、斋房组成的卓刀泉寺景区。笔者在卓刀泉寺采访时,曾见到多位游客与信徒在井边舀水畅饮。我也效仿,正如清光绪九年《卓刀泉记》碑文所载:“斯泉之水,冬温夏冽,其色微碧,味甘如醴。”有人不仅自己喝,还用矿泉水瓶灌入泉水,带回去供家人品尝。

  武圣阁内供奉着一尊关公坐像,上有“神威巨镇”四个字,两边是楹联:“度一切众生于梦幻后,存千秋大义在天壤间”。桃园阁内供奉着桃园结义的刘关张坐像。阁前有关于关公文化的简介,以及关公在世界华人中的地位。简介的结尾处的一副楹联道出了关公文化的主题:“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了民族精神。”

法云法师:

让古寺再放异彩

傅炯业   徐志刚

  公元2007年10月20日,一个与卓刀泉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活动——“关公卓刀泉一千八百周年暨法云法师晋院庆典”在卓刀泉寺隆重举行。参加活动的除有关领导外,武汉地区各大寺庙负责人、部分文学艺术家也应邀与会,可谓新中国成立以来卓刀泉寺最大的一次盛会。这次盛会既是弘扬关公文化的盛会,也是揭开卓刀泉寺发展新篇章的盛会。会上,发言者都盛赞关公“忠义仁勇”的美德,阐明了这一美德对于创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同时也对卓刀泉寺的美好远景进行展望。

  由于能静法师年事已高,有关部门特请在宝通寺的文化建设中颇有建树的监院法云法师晋院卓刀泉寺,担当住持一职。法云法师祖籍罗田,18岁时在黄梅五祖寺出家,现年34岁,是武汉地区百余宗教寺庙中最年轻的住持。他是武昌佛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又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攻读两年,其思想紧扣时代脉搏;他喜文爱字,其书法经名家指点,已有相当功力,堪称一位年轻睿智的和尚。接到重振卓刀泉寺雄风的重任后,他立志要将卓刀泉寺打造成与归元寺齐名的名寺。晋院庆典后,笔者拜访了这位新任住持。在交谈中,他引用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语,表达了对开发卓刀泉寺的信心。他的具体想法有四——

  第一,要对关公文化进行发掘与弘扬,并将关公文化与其他文化相结合,使卓刀泉寺真正成为融儒释道于一体的丛林。在谈到公关文化时,他说,关公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有着广泛的世界影响,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尼、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就有关帝庙四万余座,祭祀活动相当频繁,武汉市的卓刀泉寺有着关公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若能将这一优势彰显出来,必将对海内外华人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为此他计划与湖北关公文化研究会合作,打造卓刀泉的特色文化,加强与海内外的交流。

  第二,要在多元文化上做文章,使卓刀泉寺成为佛教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结合体,已列入计划的有办国学班(已开办)、办书画院、设佛教音乐坛,不仅做国学与艺术的普及工作,也浓化卓刀泉寺的文化氛围,使卓刀泉寺不仅是烧香拜佛的庙宇,还是一个文化艺术的殿堂。

  第三,充分利用卓刀泉水质好的优势,发展茶文化。这位对中国茶文化颇有研究的法师,不仅以功夫茶自饮和待客,还拟创办茶社,普及茶道,让卓刀泉水真正惠及大众。

  第四,重新规划卓刀泉寺的建筑格局,让其成为疏密有致、以徽派建筑为特色的平民化的寺院,以区别皇家寺院的建筑模式。他说,现在的卓刀泉寺占地面积太小,政府若能像长春观那样让其拓展,或将伏虎山划入一部分,扩大卓刀泉寺的范围,不仅是佛门幸事,对打造一张武汉精美的文化名片也将大有裨益。

一座禅院,多样表情

    随着武昌卓刀泉地区旧城改造和道路建设的推进,一座曾被世人遗忘久远的禅院古寺——卓刀泉寺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宛若一块沉甸甸的千年璞玉,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挖掘潜力,使走近它、研究它的学者与市民激动不已:打造特色文化,古卓刀泉寺必将大放异彩。

关公文化传承千年

  卓刀泉寺,因关羽在此卓刀得泉而得名。因此,相对于其他寺院而言, 卓刀泉蕴含最深厚的应是世人崇仰的关公文化。

  关于关公卓刀,历史上其实并无明确记载,但民间却有甚广的传闻。传说自然不能用严格的历史科学来证实,但它反映的是人们对关羽的敬仰,对乡土风物的热爱。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卓刀泉的传说”能千古流传,在2006 年武汉市公布的首批6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榜上有名。

  卓刀泉的传说,只能算得上卓刀泉关公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作为武汉目前唯一的一处纪念武圣关羽的场所,卓刀泉寺还有更丰富的关公文化内涵。竖有一尊高达4米,长髯飘拂、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公铜像的关圣殿、象征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圣桥、演绎关羽一身戎装豪情万丈的武圣阁、纪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桃园阁,体现的都是关羽身上忠、义、信、智、仁、勇的精神。

  回望历史,关羽生前的职位只是个“汉寿亭侯”将军,但他死后却声名鹊起,封号不断升级,由“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最终定位在“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上,与孔子的“大成至圣先师”不分伯仲。

  关羽能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历史,最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的“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人生哲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阐述着人生价值的观念,直到现在仍有积极意义。

  “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圣”。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关公文化及关公信仰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感情和血脉亲情的纽带。当许多海外华人得知全世界只有武汉有一处关公卓刀而成的泉眼时,都专程而来,只为喝上一口圣水。有的甚至还灌上一瓶回去。这不得不说是关公文化的魅力。
  
古井文化独树一帜

  除了悠久的关公文化,卓刀泉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井文化。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的一天,年仅9岁的楚昭王朱桢慕名来到了卓刀泉。当他品尝过清冽的井水之后,心中大喜,赶忙为卓刀泉办了四件实事:用条石筑井台,在井口加井栏,建井亭,题“卓刀泉”三字刻于井栏之上。

  尽管朱桢下令建造的这些井台建筑看似不起眼,但却蕴涵着很丰富的井文化。建筑专家认为,这个用三层较薄的条石组成的方形井台不仅古雅朴素,而且很有特色,它与用整块甃石打磨而成的圆形井口相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思想,在我国的井台建筑中并不多见。

  从实用的角度,这些建筑也让人不得不佩服年幼的朱桢有着智者的深谋远虑。围之井栏,覆以井亭,是防止雨天地面水的浸入,减少风天地面土的吹入,有助于用水的清洁卫生。同时也是防止夜间落井、盲人落井、童稚落井等危险事故,起着保障安全的作用。

  其实不光是井的建筑独树一帜,还有那暗藏古井深处的哲思文采,同样让人折服。

  被称之为寺中一宝的“卓刀泉”三字,刻于井栏,古朴苍劲。井以字为依托,字也增添了井的精彩。

  “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汉寿亭侯关公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斯泉之水,冬温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以疗疾。故上自省垣各大宪,下逮村氓咸取给焉。”这段寥寥数语的文字,言简意赅,包含着对井深刻、传神、精到的解释,并于清光绪九年镌刻于金石之上,形成井铭。让井沾了文化的气息,也成为了文化载体。

  有了文化的韵味,卓刀泉古井也被文人雅士纳入了一方景致。在民国时期任桐《沙湖志》中所列举的沙湖十六景中,就有“卓刀饮泉”和“泉亭松韵”两处。不难看出,卓刀泉也是一道古井文化大观。

佛教文化禅意盎然

  卓刀泉是井,也是一座佛寺。宋代,因泉而建关庙,明代,此庙演变为卓刀泉寺。以后历经兵燹战乱,寺庙也屡建屡毁。

  目前的卓刀泉寺,虽然只有一间大雄宝殿,但在武汉佛教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湖北省佛教中颇有威望的大鑫和尚都曾驻锡(俗家所说居住)于此。这里还是当代高僧净慧法师的批剃祖庙。

  卓刀泉寺的建筑格局与江城寺院迥然不同。卓刀泉大雄宝殿与关圣殿前后错落,互相呼应,成为了西方佛教文化与我国关公文化相适应、相融合的最好佐证,形成了寺庙合二为一的独特景象。

  有普度众生、解脱苦难职责的观音是寺院的主要供奉,卓刀泉也不例外。不过它供奉的是一尊仿唐风格的男性观音像。据说观音从印度传入中国时本为男性,后来入乡随俗,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被中国老百姓变成女菩萨了。

  男也好,女也罢,观音依旧是慈眉善目,丰腴安详。那种胸肌微露,双足裸露,一足立于灵石,一足踏在莲花上的造型,更趋平民化、世俗化的表露,让人自然联想起菩萨原来也具有人的本性。

  菩萨塑像只是卓刀泉寺所藏浩繁、高深的佛教文化中沧海一粟。寺中那与中国传统诗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禅语,那繁琐森严的清规戒律和制度礼仪,同样十分精彩。读读寺院中诸如“谁道鸟语花香不是禅机”之类禅意盎然的楹联,猛然间会有种阅世、修心、悟性的感觉。

历史文化彪炳千秋

  卓刀泉寺的背后,是伏虎山,传说是被关羽打败的猛虎化身而成。伏虎山不高,海拔只有62.3米,但方圆四公顷山林,3000多株成年大树,把卓刀泉、伏虎山都笼罩在苍森稠叠的意境之中。

  有人说这里有南湖、东湖相拥,有伏虎山、桂子山形势之胜,是藏风得水的宝地。

  灵山秀水墓占多。从清代起,这里就已是高等级墓园的所在地。清代封建统治阶层的“赐葬”建在了伏虎山,卓刀泉;民国时期的三十年代,湖北省政府更是把卓刀泉、伏虎山划为埋葬国民政府上层人物的墓地。当时大总统黎元洪,湖北省主席杨永泰等一批赫赫有名的人物都葬在了这里。

  现在的伏虎山上,堪称是群英荟萃。寂静幽深的树林中,十来位在革命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先烈长眠于此。刘公、蓝天蔚、蔡济民、孙武、刘静庵、吴兆麟六位为推翻腐朽封建王朝抛头颅、洒热血的辛亥先贤、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抗战时期牺牲在前线的第一位军长郝梦龄、晋军阎锡山的参谋长朱绶光、国民党第66师师长张森,每一位英灵都给武汉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禅院深深,小小卓刀泉寺也许比不上一些寺庙的高大宏阔,但这片圣土所承载的岁月年轮,为我们呈现的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表情,却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正是它的价值魅力和开发潜力所在。■徐志刚

  


--------------------------------------------------------------------------------
作者: 彭亚平    时间: 2012-12-27 18:25     标题: 古卓刀泉简介

http://www.zdqs.net/Introduction.asp
作者: 彭亚平    时间: 2012-12-27 18:28

四大文化打造卓刀泉景区

--------------------------------------------------------------------------------

http://www.sina.net 2008年02月04日 10:14 长江日报


  徐志刚

  随着卓刀泉立交桥的动工,卓刀泉的地理优势已经凸现。这里自然环境优越,古寺紧邻东湖、南湖水域,周边内有伏虎山、桂子山、元宝山、土公山等小山丘。各山山体不高,但植被保持完好,有树有花,林木葱郁。特别是盛夏季节,温度比市区低,是一个天然的生态调节系统。

  卓刀泉地区人文资源丰富,周边高校林立。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武汉工程大学、交通学院等大中专院校环绕,有着很好的文化氛围及景观背景。

  鉴于卓刀泉具有人文地理的区位优势,结合市政府显山透绿政策,洪山区准备通过打造关公文化区、佛教文化区、烈士陵园区、市民休闲区四个功能区域对卓刀泉地区的文化进行开发,使之成为洪山区最重要、最核心、最著名,具有地标性的旅游景区,成为武汉市一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关公文化区:武汉市的关公纪念地不多,目前除武胜路、洗马长街等地名外,只有卓刀泉一处留有遗迹可供人凭吊。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完善寺庙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关公文化特色,深厚关公文化内涵,大力开发关公文化资源,发展关公文化经济,彰显关公文化及其传统伦理价值,发挥关公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加强与海内外的交流,开展祭天祭祖等活动,用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祖国统一。团结海内外华人华侨,维护祖国统一,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使之成为武汉市最具特色的关公文化中心和关公纪念圣地。同时,结合周边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白马洲等三国遗迹,推进武汉地区三国旅游线的发展。

  佛教文化区: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卓刀泉寺是中国佛教的典型禅宗的道场。卓刀泉的佛教文化开发,除继续承担洪山区佛教信徒活动外,还将与附近高校联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将佛教、儒学、书画、音乐、艺术相结合,开办国学班、办书画院、佛教音乐演出,强化卓刀泉的文化氛围,让卓刀泉寺成为佛教文化和古典艺术相融合的场所。

  烈士陵园区:依托卓刀泉附近的伏虎山十余座革命先烈的墓地,突现卓刀泉地区名人文化资源的强势。以伏虎山自然景观为主,保持山体形成格局,拆除山上建筑,保留山上原有的植被,达到显山透绿的景观效果,也为盛夏居民上山避暑纳凉创造条件。同时,结合三年后举行的辛亥首义百年纪念活动,改造现有山路,方便游客祭扫,使之成为供市民瞻仰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场所。

  市民休闲区:在打造关公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同时,卓刀泉要体现朝拜、休闲、旅游观光和文化交流的多种功能。以卓刀泉水为主打,增设品茶、进餐等游客活动,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强化卓刀泉寺的园林布局,适当添置建筑设施,为游客休闲提供便利。
作者: 彭亚平    时间: 2012-12-27 18:29

河南56个项目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http://www.sina.net 2008年01月30日 10:11 大河网-河南日报


  新华网河南频道1月30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 (记者陈 茁)记者从河南省文化厅获悉,文化部自1月28日起向社会正式公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在众多入选项目中,我省56个项目榜上有名,位居全国前列。

  2005年,我国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此同时,我省启动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选工作。经过层层论证考察,经省政府核定,当年9月,我省申报了包括少林功夫、太极拳在内的57个项目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3月,我国正式公布了该名录,我省22个项目上榜。

  在第一届评选的基础上,我省又开展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省文化厅多次组织专家讨论、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向文化部提交申报项目108项。据悉,此次全国共申报2540项。

  随后,文化部组织有关专家按照评审标准对申报的2540个项目进行了审议,最终确定新入选项目564项,扩展进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134项。其中,我省新入选41项,拓展项目15项,共计56项,位居全国前列。在我省入选的项目中,涉及民间文学、音乐、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民俗等,基本反映了我省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

  据悉,此次公示期历时30天,公示期结束后,文化部将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最终入选这一名录的项目,国家将给予系列扶持政策,助其发展、传承。

  新入选项目共41项

  民间文学(4项):虞城县木兰传说、桐柏县盘古神话、泌阳县盘古神话、济源市邵原神话群;

  传统音乐(8项):信阳民歌、西峡县西坪民歌、黄河号子、新密市超化吹歌、西平县大铜器、郏县大铜器、开封盘鼓、大相国寺梵乐;

  传统舞蹈(4项):兰考县麒麟舞、博爱县苏家作龙凤灯、汤阴县跑帷子、项城市官会响锣;

  传统戏剧(4项):滑县二夹弦、汝南县罗卷戏、范县罗卷戏、武陟县二股弦;

  曲艺(3项):沁州三弦书、南阳三弦书、南阳市大调曲子;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5项):博爱县月山八极拳、漯河市心意六合拳、周口市心意六合拳、荥阳市苌家拳、濮阳市东北庄杂技;

  传统美术(5项):安阳市滑县木版年画、镇平玉雕、洛阳宫灯、汴绣、方城石猴;

  传统技艺(4项):禹州市钧瓷烧制技艺、洛阳市唐三彩烧制技艺、宝丰酒酿造技艺、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

  民俗(4项):洛阳市关公信俗、新郑黄帝祭典、确山县打铁花、洛阳牡丹花会。

  拓展项目

  共15项

  传统舞蹈(3项):巩义市小相狮舞、沈丘县槐店文狮子、沁阳市高台火轿;

  传统戏剧(3项):许昌市越调、清丰县柳子戏、罗山皮影戏;

  传统美术(4项):灵宝剪纸、卢氏剪纸、辉县剪纸、汴京灯笼张;

  传统医药(4项):焦作市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洛阳市平乐郭氏正骨、辉县市百泉药会、禹州药会;

  民俗(1项):浚县民间社火命名。
作者: 彭亚平    时间: 2012-12-27 18:31

“关公卓刀得泉1800年”依据何在?

--------------------------------------------------------------------------------

http://www.sina.net 2008年02月04日 10:14 长江日报


  徐志刚

  洪山区去年底隆重纪念关公卓刀得泉1800年,并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对此有不少读者询问,位于洪山区伏虎山下的卓刀泉真的是三国时蜀将关羽所卓?而且真的有1800年历史吗?为此笔者采访了有关人士。

  据洪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喻建设介绍,关公卓刀虽只是民间传说,但也并非毫无历史依据。所谓1800年,也只是在分析相关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推断,为了弘扬关公文化,以此为依据为举行关公纪念活动提供一个时间上的参考。

  关于关公卓泉,喻建设说,这从流传已久且广为人知的民间传说和卓刀泉寺内“清光绪九年卓刀泉记”,以及明景泰年间的《寰宇通志》、清康熙年间《武昌府志》等史料记载中可以得到答案。然而,这些记载,只说明了有关公在此卓刀得泉之事,但都没有阐述具体是哪一年。所以只能根据现有的有关卓刀泉寺的资料和关羽、刘备的年谱再进行1800年的推论。

  先看关羽年谱。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击刘表。八月,刘表病卒,次子刘琮降曹,刘备离开樊城奔往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关羽率水军至江夏刘琦(刘表长子)处求援,后与刘备会合于沔江共同奔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是年十一月,关羽参加了赤壁大战。由此不难看出公元208年,关羽到过今天的武汉。

  公元208年关羽卓刀得泉,从遗迹刘备郊坛上也可以得到佐证。据明景泰六年(1455年)《寰宇通志》记载:“在府城东十里,汉昭烈郊坛上。世传关羽曾卓刀于此,有庙在泉上。”说明关羽卓刀得泉是在刘备郊祀祭天时期。刘备何时祭天?只有在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前夕。据陈寿所撰《三国志》中记载,刘备进驻夏口一共有9处。分别为:卷一《武帝纪》:“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卷六《刘表传》:“太祖军到襄阳,琮举州降。各走奔夏口。”卷三十二《先主传》:“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卷三十五《诸葛亮传》:“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卷三十六《关羽传》:“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卷三十六《关羽传》注引王隐《蜀记》:“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摇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卷四十七《吴主传》:“备进驻夏口,使诸葛亮诣权。”卷五十四《周瑜传》:“时刘备为曹公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驻夏口。”卷五十四《鲁肃传》:“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赤壁大战之后,关羽留守荆州,刘备进入蜀地直到出兵为关羽复仇,此间再没有与关羽驻军一处。分析这些史料,由此推断出公元208年,关羽和刘备会合于武汉,驻兵用井,出兵祭天,为赤壁大战作充分的准备。而至公元2007年,正好1800周年。

  卓刀泉的形成,与它所在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

  地质工作者曾对卓刀泉进行过考察。他们认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武汉有着丰富的大气降水,降水垂直渗入伏虎山的土壤和岩缝中。卓刀泉水的一部分就是来自这种渗入水,另一部分是在含水层和隔水层相互影响制约下,一部分地下重力水运移到地形低凹的地方,被迫出露地表,这样就成了卓刀泉。

  由于泉水在地下经过岩层多层过滤后,所以特别清澈澄净。

  尤其是炎炎盛夏时,井水水温明显低于气温,所以喝起来确实清冽爽口,有消暑解乏的功能。

  (徐志刚)
作者: 彭亚平    时间: 2012-12-27 18:32

法云法师:让古寺再放异彩

--------------------------------------------------------------------------------

http://www.sina.net 2008年02月04日 10:15 长江日报


  傅炯业 徐志刚

  公元2007年10月20日,一个与卓刀泉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活动——“关公卓刀泉一千八百周年暨法云法师晋院庆典”在卓刀泉寺隆重举行。参加活动的除有关领导外,武汉地区各大寺庙负责人、部分文学艺术家也应邀与会,可谓新中国成立以来卓刀泉寺最大的一次盛会。这次盛会既是弘扬关公文化的盛会,也是揭开卓刀泉寺发展新篇章的盛会。会上,发言者都盛赞关公“忠义仁勇”的美德,阐明了这一美德对于创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同时也对卓刀泉寺的美好远景进行展望。

  由于能静法师年事已高,有关部门特请在宝通寺的文化建设中颇有建树的监院法云法师晋院卓刀泉寺,担当住持一职。法云法师祖籍罗田,18岁时在黄梅五祖寺出家,现年34岁,是武汉地区百余宗教寺庙中最年轻的住持。他是武昌佛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又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攻读两年,其思想紧扣时代脉搏;他喜文爱字,其书法经名家指点,已有相当功力,堪称一位年轻睿智的和尚。接到重振卓刀泉寺雄风的重任后,他立志要将卓刀泉寺打造成与归元寺齐名的名寺。晋院庆典后,笔者拜访了这位新任住持。在交谈中,他引用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语,表达了对开发卓刀泉寺的信心。他的具体想法有四——

  第一,要对关公文化进行发掘与弘扬,并将关公文化与其他文化相结合,使卓刀泉寺真正成为融儒释道于一体的丛林。在谈到公关文化时,他说,关公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有着广泛的世界影响,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尼、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就有关帝庙四万余座,祭祀活动相当频繁,武汉市的卓刀泉寺有着关公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若能将这一优势彰显出来,必将对海内外华人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为此他计划与湖北关公文化研究会合作,打造卓刀泉的特色文化,加强与海内外的交流。

  第二,要在多元文化上做文章,使卓刀泉寺成为佛教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结合体,已列入计划的有办国学班(已开办)、办书画院、设佛教音乐坛,不仅做国学与艺术的普及工作,也浓化卓刀泉寺的文化氛围,使卓刀泉寺不仅是烧香拜佛的庙宇,还是一个文化艺术的殿堂。

  第三,充分利用卓刀泉水质好的优势,发展茶文化。这位对中国茶文化颇有研究的法师,不仅以功夫茶自饮和待客,还拟创办茶社,普及茶道,让卓刀泉水真正惠及大众。

  第四,重新规划卓刀泉寺的建筑格局,让其成为疏密有致、以徽派建筑为特色的平民化的寺院,以区别皇家寺院的建筑模式。他说,现在的卓刀泉寺占地面积太小,政府若能像长春观那样让其拓展,或将伏虎山划入一部分,扩大卓刀泉寺的范围,不仅是佛门幸事,对打造一张武汉精美的文化名片也将大有裨益。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8 16:39

我发觉关羽真的大部热都把他当做财神。在关羽的各类神职中,财神是一个最让人意外的头衔。在所有的历史和传说中,关羽始终都是一个重义轻财的人物。关羽成为财神主要在于,人们敬重他的诚信和信义,而这正是商业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品质,由此关羽在民间信仰中便成为商业的保护神。做为道教的一个民俗神,关公是武财神,是保护商贾之神,很多店铺、工厂等皆有供奉。身为财神的关羽形象没有一个特别固定的样式,既有单独供奉关羽一人的,也有与文财神放在一起的;既有武将形象的,也有身着帝装或身着戏装的,或站或坐,形态变化较多。不过出门求财的心愿,在民间的审美心理上,财神往往是较为和善的,所以整体而言,作为财神的关羽形象相对较为温和,在服饰上也追求喜庆吉祥。清代杨柳青年画中有一幅彩印的《关帝财神》,画面一派祥和,关羽神态安详,此图又名《上关下财》,因为“关”、“官”同音,寓意官运亨通,财源广进。这种刻画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带有民间美术中普遍追求的吉祥喜庆的特色。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8 16:40

我上网查了一下资料的,除了关羽自身形象的多变以外,在描绘关羽的美术作品中,故事内容和人物的组合也较为丰富,关羽较少单独出现,一般有几种类型的常见组合:1、关平周仓随侍据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羽画像——刻于金代的木版画《义勇武安王》来看,至少在两宋时期,关羽居中,关平捧印,周仓握刀随侍两侧的组合就已形成。后世刻画的关平、周仓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样式,周仓是武将装束,络腮虬髯,双目圆睁,威猛慑人。关平有时武将装束,有时着文官袍服,清秀文雅,恰与周仓形成对比。二人一文一武,一动一静,很好地将关羽沉着庄严的大将之气衬托出来,似乎也暗示着关羽既是威武的战神又具有文雅的儒将风范。2、结义三英共祀刘、关、张的情同手足被作为关羽的重要社会关系表现出来,“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过去中国北方有很多“三义庙”,内塑刘备居中,张飞、关羽分坐左右。“重义”是关羽广受崇敬的重要因素之一,刘、关、张结义兄弟的忠诚和情意,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异姓兄弟间情同手足、忠诚仁义的象征,他们也成为民间结社、帮派和一些秘密组织崇拜的对象。在“结义三英”的组合中,关羽主要以常见的武将形象出现,也有部分图像中,一旁的关羽是帝王装束,居中的刘备反而是一般文人的服饰。3、与故事中的其他人物组合与关羽有关的美术作品中,在内容上,主要受小说、话本、演义、戏剧的影响,一些大众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身在曹营心在汉”、“漏桥挑袍”、“挂印封金”、“过关斩将”、“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都是描绘最多的内容。其中关羽是主要的刻画对象,以武将的装束和气质呈现,其他人物则是配角,以突出关羽的勇猛忠义。还有一些各地流传的民间传说,讲述关公显灵,救危扶难、除暴安良、主持公道、驱鬼避邪,甚至科场助考、治病送子。这些传奇故事中的关羽,主要以神明的形象呈现,造型上往往仅有关羽“丹凤眼”和“五缕长髯”的基本特征,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或威严,或慈祥,或以神龛中的神像形式出现,或腾云驾雾而来,形象变化较多。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8 16:41

卓刀泉寺,因关羽在此卓刀得泉而得名。因此,相对于其他寺院而言, 卓刀泉蕴含最深厚的应是世人崇仰的关公文化。
  关于关公卓刀,历史上其实并无明确记载,但民间却有甚广的传闻。传说自然不能用严格的历史科学来证实,但它反映的是人们对关羽的敬仰,对乡土风物的热爱。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卓刀泉的传说”能千古流传,在2006 年武汉市公布的首批6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榜上有名。卓刀泉的传说,只能算得上卓刀泉关公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作为武汉目前唯一的一处纪念武圣关羽的场所,卓刀泉寺还有更丰富的关公文化内涵。竖有一尊高达4米,长髯飘拂、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公铜像的关圣殿、象征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圣桥、演绎关羽一身戎装豪情万丈的武圣阁、纪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桃园阁,体现的都是关羽身上忠、义、信、智、仁、勇的精神。
  回望历史,关羽生前的职位只是个“汉寿亭侯”将军,但他死后却声名鹊起,封号不断升级,由“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最终定位在“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上,与孔子的“大成至圣先师”不分伯仲。
  关羽能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历史,最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的“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人生哲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阐述着人生价值的观念,直到现在仍有积极意义。“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圣”。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关公文化及关公信仰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感情和血脉亲情的纽带。当许多海外华人得知全世界只有武汉有一处关公卓刀而成的泉眼时,都专程而来,只为喝上一口圣水。有的甚至还灌上一瓶回去。这不得不说是关公文化的魅力。古井文化独树一帜
  除了悠久的关公文化,卓刀泉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井文化。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的一天,年仅9岁的楚昭王朱桢慕名来到了卓刀泉。当他品尝过清冽的井水之后,心中大喜,赶忙为卓刀泉办了四件实事:用条石筑井台,在井口加井栏,建井亭,题“卓刀泉”三字刻于井栏之上。
  尽管朱桢下令建造的这些井台建筑看似不起眼,但却蕴涵着很丰富的井文化。建筑专家认为,这个用三层较薄的条石组成的方形井台不仅古雅朴素,而且很有特色,它与用整块甃石打磨而成的圆形井口相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思想,在我国的井台建筑中并不多见。
  从实用的角度,这些建筑也让人不得不佩服年幼的朱桢有着智者的深谋远虑。围之井栏,覆以井亭,是防止雨天地面水的浸入,减少风天地面土的吹入,有助于用水的清洁卫生。同时也是防止夜间落井、盲人落井、童稚落井等危险事故,起着保障安全的作用。
  其实不光是井的建筑独树一帜,还有那暗藏古井深处的哲思文采,同样让人折服。
  被称之为寺中一宝的“卓刀泉”三字,刻于井栏,古朴苍劲。井以字为依托,字也增添了井的精彩。
  “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汉寿亭侯关公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斯泉之水,冬温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以疗疾。故上自省垣各大宪,下逮村氓咸取给焉。”这段寥寥数语的文字,言简意赅,包含着对井深刻、传神、精到的解释,并于清光绪九年镌刻于金石之上,形成井铭。让井沾了文化的气息,也成为了文化载体。
  有了文化的韵味,卓刀泉古井也被文人雅士纳入了一方景致。在民国时期任桐《沙湖志》中所列举的沙湖十六景中,就有“卓刀饮泉”和“泉亭松韵”两处。不难看出,卓刀泉也是一道古井文化大观。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8 16:42

卓刀泉寺庙的传说,“北有归元寺,南有卓刀泉”。据史料记载,这座历经1800年的古井为三国时期所立。相传当年关羽屯兵于此,遇到大旱,天气炎热士兵无水解渴,一时怨声四起。关羽闻知,甚是着急,拿起他200斤重的青龙刀奋力斫地,并大声叹道:“如此炎热,官兵怎可一日无水呢?”说着,又是连斫几刀。没想到,勇武无比的关羽几刀下去,竟有泉水潺潺流出,关羽大喜,捧一口泉水喝下,甘甜可口,便令三军畅饮,营中官兵欢呼雀跃,士气大振。后来,当地人在泉水涌出之地围了一口井,称着“卓刀泉”。     古卓刀泉寺中有一块《卓刀泉记》碑,碑石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昔汉寿亭侯关公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斯泉之水,冬温而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以疗疾。”原来,卓刀泉是关羽用大刀斫出来的啊!而且斫出的是一口“饮之可以疗疾”的好井。 除了碑石上记载的故事之外,在民间还有一段传说。赤壁大战前,关羽奉军师诸葛亮之命率兵马途经此地。时值盛夏,酷暑难熬,士兵极度缺水。于是,关羽派兵四出寻找水源。这里,一位银须飘拂的老翁告诉关羽:“这里原是水丰林茂之地,后来出了个老虎精,把湖湾水源全部截断了。百姓们为求水用,得给老虎精送去童男童女呢!”关羽闻之,凤眉横竖,怒不可遏。恰在此时,狂风乱起,一只猛虎随风而现。关羽祭起青龙堰月刀,刀在瞬间便化为一条青龙,呼啸着迎虎而上,龙虎相搏,一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不久后猛虎一阵惨叫,趴在地上化成了一座石头山。这就是伏虎山。伏虎为山后,大刀重回关羽手中。关羽以刀斫地,仰天大笑。没想到,就在大刀斫地之处,冒出了涓涓清泉。将士们痛饮泉水解渴,军威士气大为振奋。然后,关羽以刀蘸水浇洒石头山,山上即刻便绿树丛生。真个是“青龙降虎关云长,甘醇还数卓刀泉。”后人感念关羽,便把这眼清泉取名卓刀泉,在泉畔建起了卓刀泉庙,把猛虎化成的小山称伏虎山。这便是伏虎为山、卓刀为泉的传说故事。     
        三国时期,有很多的英雄豪杰逐鹿沙场,可真正能成为神并被立庙祭祀与供奉的可谓凤毛麟角,但关羽就是其中的一个。关羽在武汉活动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只要关羽的足迹到过这里,这里便有了与关羽相关的传说与故事。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看,这些传说与故事都让关羽的英雄之气弥漫在了武汉的城市空气之中。     随着汉蜀的消亡,关羽的“忠义仁勇”被人们世代传诵。宋朝,朝廷为纪念关羽,在这里建了一个寺,名叫“御泉寺”。因“关公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寺内香火鼎盛,游人如织,一时间,御泉寺名扬中原。明朝时,御泉寺更是盛极一时,当时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帧游览至此,仰关公之名,命人打井水畅饮。泉水入口,甘甜无比,令朱帧欣喜不已。于是,他令人为此泉筑井台,修石栏,建造井亭,并亲书“卓刀泉”三字,刻于石栏之上。在古卓刀泉寺看到,经多次兵火战乱后,寺内古时的亭台与护栏早已消失匿迹,唯有这口井保存完好,见证着1800年的沧桑岁月。,斑驳的井壁上,“卓刀泉”三个大字十分醒目。     只可惜,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作为武昌之胜景的古寺庙大部分建筑在清初毁于战火。咸丰八年(1858)重建,1916年重修。重修后的山门上刻有“卓刀泉”三字。今天,当我们进入古寺的山门,可以看见一四合院落。院落中央,即是古泉井;左侧为桃园阁,供奉桃园三结义之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左右两厢为禅堂。再进为正殿,供关羽塑像。
作者: 2010211212    时间: 2012-12-28 19:11

卓刀泉总述
  卓刀泉位于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地处险要之地。西接桂子山,东倚伏虎山,地处九岭十八凹之间,是武昌城东古驿道隘口,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咸丰初,太平天国起义军与清军在此激战,御泉寺大部毁于战火。咸丰八年(1858年),中丞胡林翼捐资重建,呈“神字复新,而登高周历,四顾童童”,于是邑人廷梁在光绪二年(1876年),禀请邑侯钟公捐资补种松树13000株,间以梅竹桐柏桃李等树。卓刀泉寺内有碑文:“其泉”四周松柏缭绕,拔地参天,每当烟开日出,天朗气清,则百鸟腾鸣,欢如乐作。及微风披拂,而云飞涛涌,谷应山鸣。其澎湃之声,恍如万马奔驰,杂沓而至。往往呼吸之顷,百灵变换,莫测其端,词客骚人,靡不以得睹斯泉为快。神驰圣境,心恋佳景,固游其间者,恒累宿不能去。
作者: 2010211212    时间: 2012-12-28 19:12

古卓刀泉发展历程:
  古刹名曰:“御泉寺”,为纪念关羽所建,始建于北宋。明初,楚昭王朱桢到此一游,饮泉水,赞其甘甜可口,于是为此泉筑井台,修石栏,建造井亭,并亲书“卓刀泉”三字,刻于石栏之上。 使泉景与寺庙前后呼应相得益彰。但古卓刀泉寺历经沧桑,自宋代建寺以来,屡建屡毁。明代毁于兵乱,康熙年间得以重建,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与清军在此鏖战,御泉寺大部分又再度毁于战火。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有名将胡林翼发起重建。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邑侯钟公在此广植草木。后又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重修。20世纪50年代,武汉市人民政府曾将卓刀泉纳入东湖风景区的文物景点进行过维修,并于1959年把它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在文革中,卓刀泉不幸惨遭毁坏,庙里和尚被驱逐,大殿祖师台被挖,殿堂变成了存放骨灰盒的灵堂。直到1988年,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才退还给武汉市佛教协会,恢复其寺庙功能。现在卓刀泉井已经修缮和整理,恢复了故貌。井水清澈,四时不减;井栏上“卓刀泉”三字清晰醒目:大殿、禅堂、客堂、桃园阁等修葺一新;山门背面墙上镶嵌着《御泉寺记》、《卓刀泉记》等石碑。 1991年,区人民政府与省林业厅、空军武汉指挥所、卓刀泉村以及市佛教协会等单位共同协商,筹建洪山区的第一个公园一一卓刀泉公园。2011年6月3日上午,武昌古卓刀泉寺隆重举行了山门工程竣工暨七宝如来禅茶馆开馆庆典,各界贤达名流云集。
  卓刀泉寺住持法云法师表示,该寺将贯彻《湖北宗教事务条例》精神,积极引导信教群众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道路,以“品千年古泉,拜忠义关公”为核心理念,将古卓刀泉寺打造成武汉关公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寺院。
作者: 2010211212    时间: 2012-12-28 19:13

卓刀泉寺的构成
  该寺为三进院落。入山门,步行过关公桥,映入眼帘的便是关圣殿。殿内竖立着集忠、义、仁、勇于一身,儒、道、佛共同信仰的关公青铜神像,高4米,两旁由关平、周仓护卫。关公形象如下:手执青龙偃月刀,勇武神威。行出关圣殿,卓刀泉便呈现在眼前,楚昭王题刻的“卓刀泉”三字,依然清晰可见。游人来此,无不汲泉水而饮。这儿正是:“瞻圣容品甘醴望云卷云舒荣辱不惊,沐佛光闻梵音看花开花落道法自然”。大雄宝殿,供奉佛祖及弟子群像。佛祖背后是救苦救难的男身观音菩萨像。极其罕见
  关圣殿的两侧。一侧为武圣阁,一侧为桃源阁。武圣阁内关公一身戎装,正襟危坐,神威逼真展现,将其武将的英姿展现得活灵活现。桃源阁内供奉着刘、关、张三位结义英雄的坐像,向人再现出但年那段豪气万丈的历史画卷。
作者: Tamie    时间: 2012-12-28 19:14     标题: 关于卓刀泉研究的几个问题

在我们为期两个多月的研究中,我们在获取了大量的资料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疑惑,其中主要体现在文化的融合上:
1、为什么在院里会供奉男身观音像,其具体寓意是什么?
2、男身观音像何时迁入寺中,为什么会迁入?
3、卓刀泉寺的关公文化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哪里?我们应当怎样解读?
4、关于卓刀泉寺的关公文化的发展,该何去何从?佛与这种忠义精神应怎样融合?
5、卓刀泉寺目前面临着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够等问题,应如何解决?
作者: Tamie    时间: 2012-12-28 19:15

大家可以以这几个问题为参考,展开讨论
作者: 2010211212    时间: 2012-12-28 19:30

关于第一个问题,以下材料可以提供一些信息
观音菩萨,梵文 Avalokiteś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现在的造像是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慈航普度观世音菩萨。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按照《悲华经》的记载,在过去的时劫中,当阿弥陀佛仍然为转轮圣王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即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为“不眴”,所以他是男身。《华严经》中形容观世音为勇猛丈夫,《悲华经》则称善男子。据说佛教是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传入中国的,相传观音菩萨在唐以后(也有说宋以后),为因应广大女信眾的愿求转化为女性形象,以女性的母爱和慈悲来感化救度眾生。这样,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个慈眉善目,大慈大悲,慈航普度,人见人爱的漂亮女菩萨。
作者: 2010211212    时间: 2012-12-28 19:38

就第五点问题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关于知名度,具体的规划我想无论是经验还是社会阅历我都无法提出一个较为可行而又具有新意的构思。但是结合社会实际经验我认为卓刀泉在规划发展中应该避免以下问题。那就是商业化程度,以归元禅寺为例,前些年昌明大师还在的时候,归元寺的解签是直接写在佛像上,后来慢慢增加了许多收费项目,但是以我个人实际经历,这些年人流量远不如当初。一个寺庙在规划发展,在现代社会,借鉴商业元素无可厚非,收费也是集资的一种,但是舍本逐末就有些过了。卓刀泉在未来发展中可以适当招商引资,但是不能过分商业化。让人反感,巧立各种收费项目各种,当然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内涵。一个寺庙如果没有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必然不能长远,例如卓刀泉可以主打关公文化,宣扬忠义精神。总体说来,规划时木管能够长远一点,能个深刻一点,不流于世俗,并保留其文化内涵
作者: Tamie    时间: 2012-12-28 20:35

在我们探访的过程中,我们与附近的居民进行沟通采访,他们都反映原先的寺院里是没有观音像的,只有关公铜像,但是谁也没有说清究竟是什么时候迁进去的,以及为什么迁进去,而在我们获得的资料里,也没有此类的说明,因此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疑惑。
具我浅薄的眼界来看,我个人认为关公信仰相比佛教文化,观音来说还是并不普遍,且观音往往带有平安,求子等, 与百姓生活甚为紧密,我想,基于这样的考虑,卓刀泉寺从单纯的关帝庙逐步延伸成为了一个寺庙。
作者: Tamie    时间: 2012-12-28 20:40

我也比较认同小娟的说法, 卓刀泉寺在建设的过程中的确必须拿捏这个度,既不能过分商业性质化,也不能佯装“身居闹市,唯我独清”的孤傲。它应当还是与百姓与生活相紧密,处到进退有度。
另外,从文化的角度看,我想,可能我们最关心的还是它的内在文化的归属问题,它要怎么与这种古老的关公文化与佛道文化,并且与现代文明相融入。
同样,还是我个人来看,关公文化才是它的精髓所在,是它的特色,是它的历史积淀。因此保留关公文化并发扬,是我们首先要做的。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8 21:37     标题: 回复 53# 的帖子

恩恩,商业化的手段只能是一个方式,它的目的一定要指向卓刀泉寺的长远发展,其中包括如何诠释卓刀泉寺的关公文化、佛教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而不是仅仅来逛逛古庙购物消费。在规划这一方面我觉得问题不会特别大,因为毕竟是我们学校文化产业中心的老师在做规划,通过和他们的研究生交流我们也发现,他们的规划思路还是很注重文化内涵这块,而不是完全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 彭亚平    时间: 2012-12-28 21:48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观音本身就是男的,这种说法是普遍被认可的。如:同问 观音菩萨是男是女`?
男的观音,原名观世音,是佛教中阿弥陀佛的左协菩萨,无性。《悲华经》上说,观音原来是转轮王的儿子,名叫不煦。他曾与父亲一起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道,发誓“要排除众生一切苦恼。苦难众生,只要一心念我的名字,我就能即时观其声音,帮他脱离苦海。”释迦牟尼为不煦的决心所感动,亲自为他授记:“善男子,你要拯救三恶道一切众生,断除众生烦恼,使他们往生乐土。善男子!我就给你取名观世音“ 据说观世音最初的艺术原形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所以又叫”双马童神“/佛教产生后,其艺术形象变为一匹小马驹,名称“马头观世音”,为一慈眉善目的菩萨。后来它又被人格化,表现为威猛的男相形象。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一段时间内依然是男相,如河北平泉出土的北魏太和年间的铜铸观世音菩萨立像,形象粗犷威武,衣饰朴素。但是后来他为什么变成了女相呢? 一种说法是唐太宗做了皇帝后,真龙天子独一无二,观世音的形象便由男相改变为女相了。又说因其名字中的“世”字与皇帝名称相同,避讳而删去,就改称为观音。另一种观点认为,观世音像的变相更多地取决于当时人们审美的爱好。按站佛法说法,观世音菩萨有32种应变化身,其中即有一些女身。观世音为说法需要,可以变换性别和身份。因此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把他们所喜爱的女性美赋予了心目中敬仰的观世音菩萨,女相观音变逐渐出现在寺庙之中。到了唐朝,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日益提高,艺术家便把对女性的爱恋之情移植到观音雕像上,观音像从此固定为体态婀娜`,神态妩媚,服饰华丽,富有风韵的女相形象了。观音通常脚踏仰莲莲坐,左手拿着净瓶,右手持柳枝,面露微笑,似乎正在把瓶中赶路撒向人间,把幸福带给人类。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8988.html?wtp=tt
作者: 彭亚平    时间: 2012-12-28 21:53

男的观音被请入寺中,应该是寺庙发展和人们心里的需求,至于何时请入寺里的就只能根据卓刀泉寺的演变历程去寻找答案了。如果周围的居民什么的也不知道答案的话,那应该就是很久了吧?
作者: 彭亚平    时间: 2012-12-28 22:05

根据规划,古卓刀泉寺将扩容,除了现有的关公文化区和佛教活动区外,还将新增前院休闲区和革命烈士纪念区。其中,关公文化区项目包括原有的关公桥及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春秋书院、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三国书画社、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结义亭、桃园阁及工艺馆等附属建筑和雕像。

  据介绍,2013年12月完成关公殿堂综合改造工程、工艺馆、桃园阁、春秋书院、集古斋、三国书画社、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等工程。全部项目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完工。

  洪山区民宗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卓刀泉综合改造项目除了改造修缮古卓刀泉寺外,还将新建关公文化广场、仿宋一条街等,面积约150亩。目前,仿宋一条街正在建设之中。

  古卓刀泉寺还将与背靠的伏虎山联通,形成一个整体。届时,卓刀泉公园、伏虎山辛亥烈士墓、卓刀泉全部建成后将连成一片,打造成全国关公文化旅游区。

  古卓刀泉寺,也称御泉寺。据考证,公元208年(建安13年),关羽在此卓刀为泉,留下卓刀泉地名,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近年来,武汉市和洪山区政协委员多次呼吁,关羽在汉活动的“活化石”古卓刀泉寺亟待开发扩建,将卓刀泉寺打造成武汉市吸引境内外游客的旅游名片。

根据这些报道的内容,我们大体可以猜知,在卓刀泉的规划中,在文化这一块还不是很惨,规划人员除了照顾关公文化和佛教外,还会相应衔接伏虎山等,因此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卓刀泉寺的声明也会相应的远扬,因此在以后来武汉玩的游客,会更多的知道卓刀泉寺和关公的传说。商业也是有它的利和弊的!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8 22:10

在根本方面,我们应说观音菩萨是个男子。且在我国唐朝以前,所有观音菩萨的塑像或画像,都属男人的相貌。观音菩萨为男人相,有没有根据?有。华严经说:“勇猛丈夫观自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经中称为勇猛丈夫,证明观音本地是属男子。不过,从观音的示现方面说,那就难以决定他是男是女。因大菩萨的示现,不是为了好玩的,而是为了度生的。众生需要菩萨示现怎样的身相,菩萨就为众生示现怎样的身相。如有一类众生需要观音菩萨示现男相来化度的,菩萨就为其示现男相。另有一类众生需要观音菩萨示现女相来化度的,菩萨就为其示现女相,很难决定是怎样的身相。因这不是菩萨本身的问题,而是随诸众生的要求所示现的,自己并不怎样能做得主。至于观音菩萨在此世界多现女身,自亦有其道理在,这等到下面再说。  最近得到一本《观音菩萨全传》的书,书里的观音菩萨完全是女性形象,由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以便和大家一同研究。  观世音菩萨应该是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在东汉末年支曜译的《成具光明经》中已提及观世音的名号,但当时社会上尚未产生对观世音的信仰。观世音信仰的形成是佛教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德国学者奥登堡(Hermann Oldenberg)据印度坎达拉佛像研究,认为观音信仰应出现于公元前后;一般则以为应在公元一世纪末,至迟在公元二世纪初。晋法显《佛国记》记载摩头 罗国(今印度北方邦马土腊Mattra西南五里处的马霍里Maholi)的摩诃衍人供养观世音,据考应在公元1—2世纪”。  在古印度佛教雕塑和我国早期观音造像中,其都是男性,并且嘴唇上还长着两撇漂亮的小胡子。 《华严经》称善财童子到普陀山参拜观音时,“见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丈夫”,必然是男性。《悲华经》上说:“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王有四子,第一太 子名不眴,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萨;第四子名泯图,即普贤菩萨。”王子,自然是男性。  南北朝后期,我国才出现了女性观音像,盛行刚在唐朝以后,《北齐书·徐之才传》中记载道:“武成酒色过度,恍惚不恒,曾病发,自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食顷,变为观世音。”可见,美妇观音的形象在当时已经流传久远了。  至于观世音菩萨在此世界多现女身道理于佛教在中国社会普及后女信徒的增加等,及观音菩萨宣扬的救苦救难的精神与中国儒家所谓的仁义精神有关系。。  女相只是观世音随类应化的示现,而不是真正的性别,所以真正的佛教信徒不必拘泥于性别本身……  我查看来一些典籍,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观音菩萨最初的原型是印度婆罗门教中一对孪生马驹,又称谓印度双马神童,象征着慈悲和善良,能让盲人复明,不孕者甚子,公牛产奶、朽木开花。它们在古印度受到广泛信奉。佛教产生以后,神马驹渐次成为一位慈眉善目的菩萨,叫“马头观世音”,形象依旧是一匹小马驹,以后它又被人格化,塑造为男人身,于是观世音菩萨一跃而变为一位威猛伟丈夫。在佛教密宗至今还有一位马头观音,又叫马头明王,造型愤怒威猛,头有四面,分别为菩萨面、大怒黑色面、大笑颜面,顶上是碧马头。  又有一种说法,观世音菩萨在印度原本是男性,根据刘宋昙无谶译《悲华经》卷二《大施品》认为观世音在成菩萨前是一位太子:“时王千子,第一太子名曰不眴,终竟三月供养如来及比丘僧”。[2](卷三P176)不眴,即观世音。他和弟弟尼摩一起随同父亲转轮圣王皈依佛门修行。他的行动比思想要快。观世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观音。苦海无边,一切众生因无明要遭受悲苦,产生诸多烦恼。观世音就是细心地、深入地观察,寻找世界上一切苦难的呼救声音,世界上有情众生,遇到灾难,只要诚心诚意地称念观世音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观世音就会应声而至,救呼号者脱离苦难。观世音的名号因此而来。“观音”的由来是因为唐朝时期要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便省去一个“世”字,略称“观音”。不过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佛经所传的观世音,多依据印度的传说。  也有的佛经把观音菩萨说成是莲花化生的,如 刘宋昙无竭译《观世音授记经》:  昔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彼国中无有女人,王名威德,于园中入三昧,左右二莲花化生二子,左名宝意,即是观世音,右名宝尚,即是行大势。[2](卷十二P356)  中国净土宗流传开以后,极乐世界的第二大神观音菩萨受到广泛崇敬。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观世音逐渐由男变女,成为一位大慈大悲的女菩萨。  在传入中国早期阶段,观世音在信众的眼里还是男身。我们从敦煌石窟中的北魏、唐朝的观世音造像中可以看出,特别明显的标志就是唇上的一撇小胡子。他在中国的由男而女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入唐以后观音像的脸庞渐渐地趋向丰腴圆润,而后则脸型更加俏丽,双眉细长,黑发披拂。这一点与唐代女子以肥为美相符。  盛唐时期,观音像的着装似为透明轻薄,呈现出荣华贵重,这与但是的女子美感的特点是一样的。到了宋代观音像才完全变成了女相。宋朝僧人寿涯禅师曾用“金荫西裙”来描述观音的服饰。而明代吴承恩笔下的“眉如小月,服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的“女真人”观世音,乃是唐以后特别是元明之际的一尊中国佛教女菩萨和典型的中国淑女形象。南怀瑾先生认为:观世音菩萨慈悲为怀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素以仁义存心的教化相融会,已成为家喻户晓,男女老幼无所不知的人生守则;以慈悲的心肠而济世利物,以牺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怀抱救苦救难,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中心思想。  按佛教说法,观世音有33化身,其中即有一些女身,以后观世音不再亦男亦女,而固定为一女性菩萨,这一改变深受俗众欢迎。观世音传入中国以后,逐渐被彻底汉化,她的国籍、民族,以至性别,全都按照中国人的意愿脱胎换骨了。观世音甚至被附会为汉家的公主,把她说成是楚庄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妙音。  观世音所住的普陀山,据说本在印度的海岛上。距中国太遥远,中国佛教徒想去朝拜很是不易,于是舍远就近,在中国替观音寻觅了一处道场,这就是浙江舟山群岛的梅岑岛。梅岑岛风景旖旎,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山”。  相传唐时有个印度僧人有岛上的潮音石洞焚烧十指,礼拜观音,洞内忽放异彩,观音感召现身。于是这里被传为观音显圣地。以后日本僧人从五台山迎奉了一尊观音像回国,途经这里时,突遇风暴,船不能行。他们认定这是观音菩萨不愿东去,遂把像留在岛上,人们便依此建了一座“不肯去观音院”。  宋代,神宗皇帝下令在岛上建“宝陀观音寺”(就是今天的普济寺),把观音作为主神供奉,观音道场正式形成。此后,梅岑山便被观音住处“普陀洛伽”所代替,原名倒渐渐湮没了。  中国佛教将阴历二月十九定为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统称“观音香会”。民间又有观音送子的说法,每逢观音香会时,来普陀求福求子的摩肩接踵,纷至沓来,成为规模宏大的盛会。  现在先来说个观音菩萨示现女身化度众生的故事给诸位听听:在中国唐朝的时候,菩萨在陕右金滩,示现一个卖鱼妇的女相。这个卖鱼妇,长得很漂亮,每天早上,提著一只鱼篮,在某村庄卖鱼。村庄上的青年,见其年轻貌美,就不断的向她追求。每个青年男子,都希望获得她,做为自己配偶。由于追求的人多,使得卖鱼妇无法应付,于是想出一个办法,对村庄上的青年男子说:你们这么多人,我只一个女身,当然不能满足你们每个人的心愿,现在提出一个不十分难的条件,你们谁做到了,我就许配于谁,谁也不要妄追!  青年男子迫不急待的问:什么条件?卖鱼妇回答说:佛教里有本经,叫做普门品,你们有谁在三天内读熟,我就嫁给谁。结果,在三天内读熟普门品的,有四五十人。卖鱼妇又说:我仍只是一身,你们还有这么多人,怎能决定嫁给谁?告诉诸位,佛教还有一部经,叫做金刚经,经文比普门品长些,你们有谁在五天内读熟,我就嫁给谁。大家在爱的热力支持下,到了五天期满,读熟金刚经的,仍有十人之多,结果,问题还是不得解决。于是卖鱼妇再对这些人说:佛教有部大乘妙法莲华经,你们有谁在七天内读熟,我就决定嫁给谁。诸位想想:法华经有七卷二十八品这么多,要在七天内读熟,实在是不容易的,所以结果只有一姓马的青年读熟。  卖鱼妇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当然就嫁给了姓马的。姓马的内心欢喜自不用说,别人亦对他得到这么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为妇而欣慰。可是到了洞房花烛夜,在贺客狂欢散去以后,女的忽然肚痛而死!不用说,这时最悲伤的,无过那位马姓少年,因他用尽心机,才得到这样一位美女,而今竟然成为一场空,怎不悲痛欲绝?可是人死不能复生,悲痛又有什么用?只好依照一般俗礼,将死者送去安葬,除此还有什么其他办法?  说来真正奇怪,灵柩送至半途,忽然遇到一位老僧,老僧对那马姓青年说:听说昨天你才举行结婚大礼,怎么今天又在举行葬仪?马姓青年哭丧著脸回答说:这是我最爱的美女,用了好大的心机,才能得她为妻,不意一个活泼泼的美女,转瞬之间就成了一个无知的死尸,叫我怎不痛心?老僧看他悲伤的样子,于是就开示他说:你们年轻人,就只知谈情说爱,而不知追求真理。当知昨天你所娶的美女,并不是世间一般女子,而是观音菩萨示现来化度你们的。因为悲心深重的观音,知道你们村庄老幼,不晓得信奉三宝,特方便示现女身,来给予你们化度,假定你们不信,可以开棺来看。大家为求获得证明,乃真的将棺材打开,一看始知最初放入的美女,已经不在其中,到此不得不信是菩萨运用神通离开的。可是再回头来看那老僧,老僧又已不知所在!  本此可知:不但卖鱼妇,是观音的示现,就是该老僧,亦为观音的示现,目的在使这村中的人,切切实实有所觉悟,认认真真信奉三宝。从此,不但马姓青年,发心出家修行,就是村庄中人,亦都信佛菩萨,而归依三宝。这在佛教中有两句话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为菩萨度生的最大方便。  观音菩萨所以时时示现女身教化众生,推究起来,约有两个原因,现在略说如下:  一、专以多苦的众生为救济的对象;人类众生痛苦最多的,在过去重男轻女的时代,女人的痛苦确比男众多。因在那时代,女人受到很多的限制:如未嫁前在娘家里,定要听从父母的命令;出嫁以后在丈夫家,定要听从丈夫的命令;到年老时有儿女的,还要听从儿女的话。在世间做人,女子的痛苦,确实是多些。观音菩萨既以救苦众生为目的,当然要先救度苦痛多的女子,所以特多示现女身,期与女子打成一片,然后从女子本身所有的各种痛苦,逐渐引导她们走上修学佛法的大道,以解除所有痛苦,而获得身心解脱。  二、女众痛苦虽说比较多,但内心中的柔和慈爱,却又的确胜过男子。如世间的父母,疼爱自己子女,固然是一样的,但若比较起来,母亲爱护子女,更为深刻亲切。我常常说:有时父母同坐一处,假定小儿女们走来,向父母要钱买花生或糖吃,做父亲的总是说,你们常要钱做什么?今天没有钱给你们,说了也就算了,真的一钱不给;做母亲的不然,一方面呵责儿女不应常常要钱,一方面却从腰包中掏出钱来给他们,并且很慈爱的抚摸著儿女说,乖乖的去吧,以后不要再来讨钱。说虽这样说,等到再度来要时,如法炮制的,仍是那一套。所以母亲对子女的慈爱,是超过父亲的。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所以示现女身,不过是把世间的母爱,予以净化扩大而成大悲。  世间的母爱,虽说是很真挚的,但范围非常狭小,只知爱护自己的子女,不知爱护别人的子女,而且其中还含有染污的成分。普通虽说父母慈爱子女是无条件的,其实于无条件中有其条件在,如中国人说的“积谷防饥,养儿防老”,这不是条件是什么?所以菩萨所有的慈悲与父母所有的慈爰,有两点的实质不同:一是不广大,二非无条件。观音菩萨的慈悲,能将世间的母爱,加以净化与扩大。慈悲一切众生,不是慈悲一分众生。是以菩萨的慈悲是伟大的,世间的母爱不能与之相比。观音菩萨深知世间母爱的难得,所以处处示现女身,希望以女人的身分,感化世间一般的女人,不要专门陷在狭小的母爱中,而应以母爱的精神,来慈爱一切众生,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离苦得乐,都能了生脱死,都能成等正觉。  如上所说,就是观音菩萨示现女身的两大原因。不过在此我仍请诸位牢牢记住的,即这仅是菩萨的示现,绝对不可认为菩萨原来就是女身。
作者: 2010211210    时间: 2012-12-28 22:11

关于第一个问题:
    据说观音从印度传入中国时本为男性,后来入乡随俗,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被中国老百姓变成女菩萨了。而这座观音像也是打破了自北魏灵太后以来我们所熟知的女性像,现出的是男身。
    按照《悲华经》的记载,在过去的时劫中,当阿弥陀佛仍然为转轮圣王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即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为“不眴”,所以他是男身。《华严经》中形容观世音为勇猛丈夫,《悲华经》则称善男子。据说佛教是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传入中国的,相传观音菩萨在唐以后(也有说宋以后),为因应广大女信眾的愿求转化为女性形象,以女性的母爱和慈悲来感化救度眾生。这样,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个慈眉善目,大慈大悲,慈航普度,人见人爱的漂亮女菩萨。
    所以卓刀泉寺内的男身观音像可以说是对佛教教义最原始的回归和尊重。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8 22:14

御泉寺的布局很有特色,山门上刻有卓刀泉三字,进山门,为一四合院落。院落中央,为泉井;左侧为桃园阁,供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塑像;左右两厢为禅堂。再进为正殿,供关羽塑像。关公一生事业主要在湖北,武汉市佛教丛林较多,而关公纪念的不多,卓刀泉寺已有基础,我认为将来建设方面应集中在关公文化和三国文化上,佛教文化不宜过多表现。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8 22:17

卓刀泉寺规划原则可以有以下几点:
1.在融合佛教文化、世俗文化、关公文化的基础上,突出关公文化特色;  
2.综合体现朝拜、休闲、旅游观光和文化交流多种功能;  
3.精减佛教建筑设施,增加能体现关公及三国文化的建筑设施;  
4.在保持依山而建、左右对称的寺庙格局基础上,强化园林化布局。  
作者: 2010211210    时间: 2012-12-28 22:18

关于第四个问题:
    卓刀泉寺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它的面积较小,还有位置较为偏僻,名气不算很高。所以它的发展需要长远和庞大的规划。
    第一,要对关公文化进行发掘与弘扬,并将关公文化与其他文化相结合,使卓刀泉寺真正成为融儒释道于一体的丛林。在谈到公关文化时,他说,关公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有着广泛的世界影响,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尼、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就有关帝庙四万余座,祭祀活动相当频繁,武汉市的卓刀泉寺有着关公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若能将这一优势彰显出来,必将对海内外华人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为此他计划与湖北关公文化研究会合作,打造卓刀泉的特色文化,加强与海内外的交流。

  第二,要在多元文化上做文章,使卓刀泉寺成为佛教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结合体,已列入计划的有办国学班(已开办)、办书画院、设佛教音乐坛,不仅做国学与艺术的普及工作,也浓化卓刀泉寺的文化氛围,使卓刀泉寺不仅是烧香拜佛的庙宇,还是一个文化艺术的殿堂。

  第三,充分利用卓刀泉水质好的优势,发展茶文化。这位对中国茶文化颇有研究的法师,不仅以功夫茶自饮和待客,还拟创办茶社,普及茶道,让卓刀泉水真正惠及大众。

  第四,重新规划卓刀泉寺的建筑格局,让其成为疏密有致、以徽派建筑为特色的平民化的寺院,以区别皇家寺院的建筑模式。他说,现在的卓刀泉寺占地面积太小,政府若能像长春观那样让其拓展,或将伏虎山划入一部分,扩大卓刀泉寺的范围,不仅是佛门幸事,对打造一张武汉精美的文化名片也将大有裨益。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8 22:18

重点突出的关公文化区可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左侧。涉及项目包括原有的关圣桥和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春秋书院、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三国书画社、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结义亭、桃园阁及工艺馆、集古斋等附属建筑和雕像。其中,工艺馆、春秋书院、集古斋、三国书画社、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构成一个相对对立的院落。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和结义亭、桃园阁分别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这些具体的构想都很能体现关公文化在整个寺庙中的重要作用,很值得利用。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8 22:19     标题: 回复 61# 的帖子

是不是观音只有一个,但是从来不以真面目现身,而是用化身来普度众生呢~?哇··
作者: 2010211210    时间: 2012-12-28 22:22

关于第三个问题:
    卓刀泉寺内关公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他与佛教共处一室。在寺内大雄宝殿中出现的几乎都是佛教中的人物,除了大门内左侧有关羽拿刀直立的塑像。
    关公之所以能与佛像供奉在一起,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关公在佛教里是护法神,又被封为伽蓝尊者。据《佛祖统记·智者传》载,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一高僧到湖北当阳玉泉山建庙传教,夜见一长髯神人,自称蜀将关羽,现为当阳山主,愿为佛门弟子。该高僧奏于晋王杨广,遂封关羽为伽蓝护法神。另外,关公在儒教中崇为武圣,在道教中尊为三界伏魔大帝。也就是说,关公在儒释道三教均有名望,各占一席之位。所以说关公文化博大精神,兼容并蓄。
作者: 彭亚平    时间: 2012-12-28 22:23

在关公文化和佛教文化中,我觉得各有各的特殊之处,但究根底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想要融合的话还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看有无这个可能,因为在基本的信仰上还是有差别的,而且差别很大,即使寺庙建在了一起,不同的信仰还是能够分得清楚的,而且我也不太赞同他们融合,觉得这样会坏了关公文化的那种很神的传说。佛教文化迷信成分太多,虚的也太多,关公毕竟是存在过的,不会太空!
作者: 2010211210    时间: 2012-12-28 22:24     标题: 回复 66# 的帖子

观音菩萨,梵文 Avalokiteś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现在的造像是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慈航普度观世音菩萨。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作者: 彭亚平    时间: 2012-12-28 22:24     标题: 回复 63# 的帖子

关公文化的特色在哪里呢?是不是黑白道兼容呢?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8 22:26

 卓刀泉的传说,只能算得上卓刀泉关公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作为武汉目前唯一的一处纪念武圣关羽的场所,卓刀泉寺还有更丰富的关公文化内涵。竖有一尊高达4米,长髯飘拂、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公铜像的关圣殿、象征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圣桥、演绎关羽一身戎装豪情万丈的武圣阁、纪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桃园阁,体现的都是关羽身上忠、义、信、智、仁、勇的精神。

  回望历史,关羽生前的职位只是个“汉寿亭侯”将军,但他死后却声名鹊起,封号不断升级,由“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最终定位在“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上,与孔子的“大成至圣先师”不分伯仲。

  关羽能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历史,最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的“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人生哲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阐述着人生价值的观念,直到现在仍有积极意义。

  “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圣”。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关公文化及关公信仰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感情和血脉亲情的纽带。当许多海外华人得知全世界只有武汉有一处关公卓刀而成的泉眼时,都专程而来,只为喝上一口圣水。有的甚至还灌上一瓶回去。这不得不说是关公文化的魅力。
作者: 彭亚平    时间: 2012-12-28 22:27     标题: 回复 66# 的帖子

说不清啊,西游记里繁是好心肠的女性几乎都被称了菩萨了。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8 22:30

除了悠久的关公文化,卓刀泉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井文化。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的一天,年仅9岁的楚昭王朱桢慕名来到了卓刀泉。当他品尝过清冽的井水之后,心中大喜,赶忙为卓刀泉办了四件实事:用条石筑井台,在井口加井栏,建井亭,题“卓刀泉”三字刻于井栏之上。

  尽管朱桢下令建造的这些井台建筑看似不起眼,但却蕴涵着很丰富的井文化。建筑专家认为,这个用三层较薄的条石组成的方形井台不仅古雅朴素,而且很有特色,它与用整块甃石打磨而成的圆形井口相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思想,在我国的井台建筑中并不多见。

  从实用的角度,这些建筑也让人不得不佩服年幼的朱桢有着智者的深谋远虑。围之井栏,覆以井亭,是防止雨天地面水的浸入,减少风天地面土的吹入,有助于用水的清洁卫生。同时也是防止夜间落井、盲人落井、童稚落井等危险事故,起着保障安全的作用。

  其实不光是井的建筑独树一帜,还有那暗藏古井深处的哲思文采,同样让人折服。

  被称之为寺中一宝的“卓刀泉”三字,刻于井栏,古朴苍劲。井以字为依托,字也增添了井的精彩。

  “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汉寿亭侯关公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斯泉之水,冬温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以疗疾。故上自省垣各大宪,下逮村氓咸取给焉。”这段寥寥数语的文字,言简意赅,包含着对井深刻、传神、精到的解释,并于清光绪九年镌刻于金石之上,形成井铭。让井沾了文化的气息,也成为了文化载体。

  有了文化的韵味,卓刀泉古井也被文人雅士纳入了一方景致。在民国时期任桐《沙湖志》中所列举的沙湖十六景中,就有“卓刀饮泉”和“泉亭松韵”两处。不难看出,卓刀泉也是一道古井文化大观。

佛教文化禅意盎然

  卓刀泉是井,也是一座佛寺。宋代,因泉而建关庙,明代,此庙演变为卓刀泉寺。以后历经兵燹战乱,寺庙也屡建屡毁。

  目前的卓刀泉寺,虽然只有一间大雄宝殿,但在武汉佛教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湖北省佛教中颇有威望的大鑫和尚都曾驻锡(俗家所说居住)于此。这里还是当代高僧净慧法师的批剃祖庙。

  卓刀泉寺的建筑格局与江城寺院迥然不同。卓刀泉大雄宝殿与关圣殿前后错落,互相呼应,成为了西方佛教文化与我国关公文化相适应、相融合的最好佐证,形成了寺庙合二为一的独特景象。

  有普度众生、解脱苦难职责的观音是寺院的主要供奉,卓刀泉也不例外。不过它供奉的是一尊仿唐风格的男性观音像。据说观音从印度传入中国时本为男性,后来入乡随俗,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被中国老百姓变成女菩萨了。

  男也好,女也罢,观音依旧是慈眉善目,丰腴安详。那种胸肌微露,双足裸露,一足立于灵石,一足踏在莲花上的造型,更趋平民化、世俗化的表露,让人自然联想起菩萨原来也具有人的本性。

  菩萨塑像只是卓刀泉寺所藏浩繁、高深的佛教文化中沧海一粟。寺中那与中国传统诗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禅语,那繁琐森严的清规戒律和制度礼仪,同样十分精彩。读读寺院中诸如“谁道鸟语花香不是禅机”之类禅意盎然的楹联,猛然间会有种阅世、修心、悟性的感觉。
作者: 2010211210    时间: 2012-12-28 22:31

我觉得现在对关公的崇拜已经很少很少了,世界越来越小,我们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信息时代里对原始文化的崇拜会越来越少。所以我认为,要想弘扬或者说是宣传关公文化,可以以书籍,影视等现代媒介为载体来宣传,以关公的故事来传播关公的文化,这样容易令人接受。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8 22:32     标题: 回复 68# 的帖子

随着武昌卓刀泉地区旧城改造和道路建设的推进,一座曾被世人遗忘久远的禅院古寺——卓刀泉寺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宛若一块沉甸甸的千年璞玉,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挖掘潜力,使走近它、研究它的学者与市民激动不已:打造特色文化,古卓刀泉寺必将大放异彩。
作者: 彭亚平    时间: 2012-12-28 22:32

寺内“三宝”  寺内有“三宝”:     规划图
其一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关公青铜神像;   其二就是楚昭王朱桢题字的“卓刀泉”;   其三是在一般寺院中难得一见的珍品——男身观音像。   除了这三宝之外,来到寺院内,还可以感受庙前的泉水淙淙,庙周的古木森森和宁静幽闲的山野情趣。如今,这里将重新规划,成为集关公文化和佛教于一体的重点旅游景区。   关公是民间的财神,因此,每年到这里来的人络绎不绝,求财和求才都是非常好,再说,目前它是武汉市内最有特色的山林——伏虎山,有最甘甜的泉水可以直接饮用,难得的好去处哟。
作者: 2010211210    时间: 2012-12-28 22:32     标题: 回复 62# 的帖子

只能说是更加注重发展关公文化,要不然现在那些法师何处安身?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8 22:33

在对卓刀泉文脉的发展与延伸方面,洪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的领导和能静法师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他们的策划与运作下,在洪山区文体局、洪山区作家协会的支持下,组成了《卓刀泉》一书的写作班子,参与这一工作的专家、学者、作家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含卓刀泉历史、文物、传说、佛学、关公文化为一体的著作《卓刀泉》。此书出版发行后,对卓刀泉寺的造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随着卓刀泉寺文化建设的进行,卓刀泉寺的实体建设也加快了步伐,2004年,该寺护法檀越(企业家)程剑、徐萍夫妇慷慨解囊,实施了重建关圣殿,重塑关帝圣像及刘关张像的义举。

  如今的卓刀泉寺已旧貌换新颜,三进门楣是一门一景。游人从卓刀泉路步入大门,一座典雅的“关圣桥”便让人赏心悦目;一块“古驿道隘口”的石碑,可让人想起九岭十八凹古道的沧桑;一块“百福壁”体现着和谐社会对幸福的祝愿。过了桥,迎面就是展示卓刀泉主题的“关圣殿”,殿门外两侧有“福慧双修”、“护国利民”八个大字。进入关圣殿,一尊高达4米的关公铜像便映入眼帘,据称这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一尊关公青铜神像。关公像的两侧分别是身躯略小的关平与周仓。这是中国传统的关公造像格局。殿内的两壁是根据关公一生主要经历所绘的四幅壁画。从画中人们可以读到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历史故事。

  从关圣殿向内深入,就是由卓刀泉井、大雄宝殿、桃园阁、武圣阁、客堂、斋房组成的卓刀泉寺景区。笔者在卓刀泉寺采访时,曾见到多位游客与信徒在井边舀水畅饮。我也效仿,正如清光绪九年《卓刀泉记》碑文所载:“斯泉之水,冬温夏冽,其色微碧,味甘如醴。”有人不仅自己喝,还用矿泉水瓶灌入泉水,带回去供家人品尝。

  武圣阁内供奉着一尊关公坐像,上有“神威巨镇”四个字,两边是楹联:“度一切众生于梦幻后,存千秋大义在天壤间”。桃园阁内供奉着桃园结义的刘关张坐像。阁前有关于关公文化的简介,以及关公在世界华人中的地位。简介的结尾处的一副楹联道出了关公文化的主题:“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了民族精神。”
作者: 彭亚平    时间: 2012-12-28 22:33

总体布局1.功能分区
    关公
(1)关公文化区:以展示关公和三国文化为主。   (2)佛教活动区:以举行相应的佛事活动和安顿僧人的日常生活为主。   (3)前院休闲区:以休闲、品茶、进餐等游客活动为主。   (4)后山游览区:以观赏自然景观和相关建筑、雕塑点景为主。
2.平面布局
  (1)基本理念:   A、在保持贯穿中轴,左右对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变化,以形成活泼、流动的空间;   B、尽可能保持原有生态,不因建设而造成破坏;   C、虚实结合,静中有动,在不违背传统殿堂制度的基础上,强化园林布局;   D、分区明确而又要保持相互一间的贯通。   (2)具体设想:     宋界碑
总的布局构成分为四个区九个空间单元。   (1)关公文化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左侧。涉及项目包括原有的关圣桥和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春秋书院、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三国书画社、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结义亭、桃园阁及工艺馆、集古斋等附属建筑和雕像。其中,工艺馆、春秋书院、集古斋、三国书画社、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构成一个相对对立的院落。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和结义亭、桃园阁分别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2)佛教活动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及中轴线右上侧。涉及项目包括已有的天王殿(关圣殿改)、大雄宝殿;天王殿(关圣殿改);前改建的放生池、新建的钟楼、鼓楼;古井左侧和右侧改建后的客堂、祖堂、斋堂;大雄宝殿后增建的藏经阁、法堂以及从中轴线向右侧依次新建的正心亭、观音殿、自在亭、经幢、长寿轩、传经堂、晒经石、财宝天王殿、碑林、云水堂、念佛堂、众贤居、香积厨,分别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3)前院休闲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右下侧。涉及项目包括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妙逸茶馆、菩提斋楼、濯莲池、闻泉亭、停车场,并与财宝天王殿、碑林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4)后山游览区:山体挡土墙以上,主要分布于后山右上侧。涉及项目包括从下面依次新建的印祖亭、郡主显灵处、昭王殿、关公伏虎像、伏虎塔等与佛教或关公信仰有关的构筑物、建筑小品及雕像,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游园。   以上八个空间单元,加上山门至天王殿(关圣殿改)的寺庙前庭区域,包括山门内侧左右新建的两个碑亭在内,共计九个空间单元。
作者: 2010211210    时间: 2012-12-28 22:34     标题: 回复 31# 的帖子

关羽真是个无死角的人啊, 各路都很照顾他..是个神奇的人物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8 22:34

静能法师对于卓刀泉寺庙的发展设想
  第一,要对关公文化进行发掘与弘扬,并将关公文化与其他文化相结合,使卓刀泉寺真正成为融儒释道于一体的丛林。在谈到公关文化时,他说,关公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有着广泛的世界影响,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尼、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就有关帝庙四万余座,祭祀活动相当频繁,武汉市的卓刀泉寺有着关公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若能将这一优势彰显出来,必将对海内外华人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为此他计划与湖北关公文化研究会合作,打造卓刀泉的特色文化,加强与海内外的交流。

  第二,要在多元文化上做文章,使卓刀泉寺成为佛教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结合体,已列入计划的有办国学班(已开办)、办书画院、设佛教音乐坛,不仅做国学与艺术的普及工作,也浓化卓刀泉寺的文化氛围,使卓刀泉寺不仅是烧香拜佛的庙宇,还是一个文化艺术的殿堂。

  第三,充分利用卓刀泉水质好的优势,发展茶文化。这位对中国茶文化颇有研究的法师,不仅以功夫茶自饮和待客,还拟创办茶社,普及茶道,让卓刀泉水真正惠及大众。

  第四,重新规划卓刀泉寺的建筑格局,让其成为疏密有致、以徽派建筑为特色的平民化的寺院,以区别皇家寺院的建筑模式。他说,现在的卓刀泉寺占地面积太小,政府若能像长春观那样让其拓展,或将伏虎山划入一部分,扩大卓刀泉寺的范围,不仅是佛门幸事,对打造一张武汉精美的文化名片也将大有裨益。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8 22:38

我好像来晚了的,呵呵,就第一个问题我提出的意见和大家的意见也是差不多的,但是我觉得可能与卓刀泉的由来有很大的关系,卓刀泉来源传为三国西蜀名将关羽镇守荆州时曾在此驻扎兵马,为解决饮水问题,他勇斗虎妖,伏虎除害,并以刀卓地,得此甘泉,故称此泉为卓刀泉。除妖处的后山被称为伏虎山。孡至宋代,因泉建庙,供奉关公。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的六子楚昭王朱祯喝此泉水,极为赞赏,于是筑井台建亭,并手书“卓刀泉”三字,庙宇规模又有所增益,明末(1642-1643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攻打武昌,许多名胜古迹毁于战火,古卓刀泉寺也未能幸免。
        卓刀泉是我市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古泉,也是见证关公在武汉留下的唯一胜迹和武汉市最有代表性的特殊寺院,寺内供奉的观音像为国内罕见的男身观音像,与卓刀泉、青铜关圣像统称为寺庙三宝;我觉得为什么是这样的就是因为其来历都和男性有关,而且在佛经中,释迦牟尼称观世音为“善男子”,而不是“善女子”,可见观音本来应是男身。观音菩萨刚传到中国时是男身,在敦煌壁画中的观音菩萨嘴唇上也有两撇小胡子,但宋朝之后按中国古代仕女形象而创作出来的观音菩萨像却成为主流。
      我觉得好像还和一个传说有关的~
作者: 彭亚平    时间: 2012-12-28 22:38

、建设卓刀泉寺的意义建设卓刀泉寺的意义建设卓刀泉寺的意义建设卓刀泉寺的意义       卓刀泉寺面临东湖,背靠伏虎山,周边有华中师范大学等大专院校及中国光谷等商业重地,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气息和商业气息浓厚,繁华闹市一静地,卓刀泉寺独具魅力。因此,全面建设卓刀泉寺顺时、顺势、顺意。  1.古卓刀泉寺是武汉知名、洪山区最重要、最核心、最著名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古卓刀泉寺对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关公文化是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关公文化文化为核心的古卓刀泉寺对于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维护祖国统一、提高中华名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3.以关公文化为核心的古卓刀泉寺的建设对构建和谐洪山、和谐武汉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8 22:38

东汉末年,汉灵帝时期乱政的太监集团“十常侍”,把持朝政多年,为害苍生。其时神州百姓民不聊生,人心熙攘,天下危如累卵,大乱一触即发。此时天竺国胡僧鸠罗菩谛,携带天竺国马鸣菩萨开光的两尊佛像,来到汉地中原,宣讲佛法。这两尊佛像乃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音菩萨。胡僧鸠罗菩谛,曾在西域游方多年,历经磨难,深知“不依国主,法事难立”的道理。来到中土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来到洛阳,打算面见汉帝,寻求支持。但是,他在洛阳城里却打听到,执掌朝政的,并非皇帝,而是十常侍,为首的是张让和赵忠。于是就请求面见这两个太监。张让、赵忠,自幼被阉,深居宫中,一辈子没见过什么世面。听说有胡僧前来,自然感到好奇,想要瞧瞧热闹。况且,二人虽权倾朝野,但最大的遗憾,就是肢体不全,遭人白眼。二人深感耻辱。从前听说胡僧懂得能使“玉茎重生”之奇术,将信将疑,却无法证实。这回听说有胡僧求见,自然想问问到底有无机会,重塑自己的男儿身。于是胡僧鸠罗菩谛与张让赵忠二太监见了面。
   鸠罗菩谛先是宣说佛法,讲了四圣谛、六道轮回、十善业、十二因缘,又讲了修佛之后的种种利益功德。张让和赵忠听了,心生想往。当讲到出家为沙门的种种功德时,张让问道:“吾欲出家,可乎?”不料鸠罗菩谛多年为僧,佛门戒律早已烂熟于心,脱口而出说道:“本师释迦牟尼佛,曾立戒律,黄门不得出家为比丘。黄门者,阉人也,黄门出家,非真比丘。”一句话激怒了深感为耻的张让。
    张让马上下令,将此胡僧推出去斩了。鸠罗菩谛惊恐万状之中,急中生智,心生一计,大叫道:“黄门虽不得出家为比丘,却有修德更胜之法门!”张让听了胡僧的叫嚷,下令放开胡僧,听他为自己辩白。胡僧鸠罗菩谛言道:“贫僧所带二佛像,内有观世音菩萨,专司救度断绝男根之人,故又被称为‘中人菩萨’,殊胜之至。”讲到这,张让更加欢喜,心想自己就是中人,而偏偏这胡僧带来的,还恰巧就是“中人菩萨”,岂非天公冥冥之中保佑自己吗?即令胡僧讲述这“中人菩萨”的来历。胡僧鸠罗菩谛只要硬着头皮,继续编下去。
    他说,观世音菩萨,原本也是一位中人,于佛住世时,曾在古天竺的舍卫国皇宫之中,充当太监。后来,佛祖在舍卫国给孤独园宣讲无上法门,观世音菩萨前往聆听,受佛言所点化,成就了正果。因为观世音菩萨本来就是太监出身,所以当了菩萨之后,尤其特别保佑太监。张让、赵忠听之狂喜,即令天下广为塑造观世音菩萨像,又命百姓膜拜。胡僧鸠罗菩谛也因此获得了无数的赏赐。天下的官吏,不敢怠慢,立即开始大量塑造观世音菩萨像,而又为了讨好十常侍,故意将观世音菩萨像,雕琢得犹如太监一般,面无胡须,颈无喉结,好似妇女。
    其时黎民困顿,苦不堪言,所以求仙拜佛者更多于以往。听说朝廷从天竺国请来了新神仙,唤作“观世音菩萨”,纷纷去佛寺中焚香膜拜,祈求保佑。
   后来,十常侍被袁绍诛杀,群雄逐鹿,遂至三分天下,进而三国归晋,苍生经历了几十年的浩劫。但是,这观世音菩萨的外观,却在百姓心中得以保留,以至于后世塑造观世音菩萨像,都塑造得犹如太监一般,男女特征不甚分明。而且,经过这几十年战乱,黎民早已依据外型,以为观世音菩萨是女身菩萨,故而其造像演变得更像女性,而几乎没有男性特征。到了晋代,就直接塑造成女身了。
   而观世音菩萨的女身形象,也一直流传至今。后来更是依外型而敷衍出“男身女相”、“送子观音”等种种穿凿附会之说。虽说佛法有言在先,必须以男身才能成为菩萨。但是,观世音菩萨却一枝独秀,以窈窕之相点缀佛门。这也多亏了张让、赵忠两名太监广为塑造佛像的无上功德。

[ 本帖最后由 xujiao2010 于 2012-12-28 22:40 编辑 ]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8 22:46

第二个问题呢,我实在是没有参与进去那个询问,我就看了一下规划的,2005年,卓刀泉寺面积扩大至20亩,2006年,开发古卓刀泉寺成为武汉市人大常委会的重点议案。之后,洪山区进一步规划,将面积扩大到15000平方米,并详细区分了四个功能区,以使其体现朝拜、休闲、旅游观光和文化交流多种功能。按照最新构想,卓刀泉寺分为以展示关公和三国文化为主的关公文化区,以举行相应的佛事活动和安顿僧人的日常生活为主的佛教活动区,以休闲、品茶、进餐等游客活动为主的前院休闲区,以及以观赏自然景观和相关建筑、雕塑为主的后山游览区。今年,该寺将开始实施关公文化区的关公殿、桃园阁的建设,并力争5年内成为仅次于归元寺的武汉市第二大宗教文化旅游品牌。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8 22:51

2007年法云法师晋院主持法务,古卓刀泉寺进入全面改造修缮阶段。古卓刀泉寺面临东湖,背靠伏虎山,周边有华中师范大学等大专院校及中国光谷等商业重地,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气息和商业气息浓厚,繁华闹市一静地;卓刀泉是我市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古泉,也是见证关公在武汉留下的唯一胜迹和武汉市最有代表性的特殊寺院,寺内供奉的观音像为国内罕见的男身观音像,与卓刀泉、青铜关圣像统称为寺庙三宝;古卓刀泉寺是武汉知名、洪山区最重要、最核心、最著名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古卓刀泉寺对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关公文化是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关公文化为核心的古卓刀泉寺对于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维护祖国统一、提高中华名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构建和谐洪山、和谐武汉具有积极作用;开发古卓刀泉寺可以为市民提供较好的休闲场所,带动洪山区域经济发展,宗教和顺,广泛团结信众并引导信众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道路,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建设古卓刀泉寺将为打造武汉城市文化名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做出贡献,古卓刀泉寺独具魅力!因此,全面建设古卓刀泉寺顺时、顺势、顺意。为加快寺院建设步伐,武汉市文物局文物处就古卓刀泉寺建设规划了蓝图,就寺院历史和风格进行了设计,并确定了以宋式风格建筑并充实以佛教文化和关公文化的建设意见,以“一山,一水,一寺,一园”的理念来打造古卓刀泉寺,将重修古刹工程分为以下三个整合点:
       1:卓刀泉广场打造成以商业、旅游和关公文化为主题设施,将“忠义街”命名的古色古香一条街延伸到关公博物馆;
       2:寺院建设分为关公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相融合功能体现为忠义阁,关公文化长廊,关圣殿,万圣殿,佛教禅修中心,放生池,钟鼓楼,地藏殿,僧人宿舍,忠义素膳肪,七宝如来禅茶艺术馆,卓刀泉寺文化中心;
       3:将寺院延伸至后山,辛亥革命烈士打造为忠骨园,以景观园林绿化为主.
整合后的古卓刀泉寺将成为洪山区一张新名片,改造后的古卓刀泉寺规模宏大,景致壮观。左刀泉寺的扩建重修耗资巨大,非一方能力所能为,还望十方大德,护法善信发菩提之心,乐善布施,随缘捐助,共同成就这一万代功德。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8 22:53     标题: 回复 80# 的帖子

主要是关羽为人正直忠孝两全,无可挑剔,而且其代表了我们当时传统下的人们的审美观点。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8 22:56     标题: 回复 55# 的帖子

其实吧,关羽文化很多人觉得太模糊的了,只是自己心中的信仰而已,而且关羽的文化在当阳和荆州更加的出名与富有特色,可能左刀泉寺会比较的倾向于普及大众以及为自己获得一些商业化的收入,所以关羽的特色在这里只有那个关帝签比较突出了这里的特色,还是值得提倡的。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8 23:04

对于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个人认为自己的力量有限,但是我们是可以运用我们这次的研究作业来帮助左刀泉寺打一个真正的文化宣传,而不是倾向于商业的。
    对于左刀泉寺的建设,第一步我们必须先把物质文化做好,也就是先将这个寺庙的特色做出来特别是关公文化,以便于大家了解这个寺庙的精神和文化;第二步就是做好宣传工作,我的宣传工作是广泛的宣传关公文化以及该寺庙的文化内;第三步就是我们要做好寺庙自己的修养,也就是提高寺内僧人的素质,以便于提高该寺庙的吸引力,当然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的,也需要政府和媒体的大量支持。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8 23:11

下面是我找到的详细的左刀泉寺的规划模式,规划后的古卓刀泉寺,将拥有四个分区,即关公文化区,佛教活动区,前院休闲区,革命烈士纪念区,大小将近二十几个殿厅。新建筑及相关设施包括工艺馆、国学院、桃园阁、结义厅、放生池、钟楼、鼓楼、正心亭、观音殿、经幢、长寿轩、传经堂、财宝天王殿、碑林、晒经石、龟碑亭、斋堂、云水堂、香积厨、众贤居、妙逸茶馆、菩提斋楼、濯莲池、闻泉亭、停车场、印祖亭、郡主显录处,昭王殿、关公伏虎像、伏虎塔等。规模宏大,精致壮观。为了使广大居士信众有个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并能广种福田,宣扬佛法,续佛慧命,本寺的扩建将主要依靠广大信众的力量来完成。整个寺院扩建耗资巨大,非为一方力量所能为,还望十方大德,护法善信大发菩提之心,乐善布施,随缘捐助,共同成就这一万代功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增长福慧,速证菩提,功不唐捐。     偈曰:以此殊胜功德      普及法界群生     愿与有情众等      共成无上佛道。
       1.寺院规划寺院规划寺院规划寺院规划。 (一)规划范围。现有范围、待拆迁的洪山区教学家俱厂、洪山区园林局和省民政厅的有关建筑物所在地及挡土墙以上的局部山地  (二)规划定位。在完善寺庙相关佛教建筑设施的基础上,进一部突出关公文化特色,深化关公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武汉市最具特色的关公文化中心和关公纪念圣地(如上所述,关公一生事业主要在湖北,武汉市佛教丛林较多,而关公纪念的不多,卓刀泉已有基础,将来建设方面应集中在关公文化和三国文化上,佛教文化不宜过多表现)。(三)规划原则 。1.在融合佛教文化、世俗文化、关公文化的基础上,突出关公文化特色; 2.综合体现朝拜、休闲、旅游观光和文化交流多种功能; 3.精减佛教建筑设施,增加能体现关公及三国文化的建筑设施; 4.在保持依山而建、左右对称的寺庙格局基础上,强化园林化布局。  (四)总体布局规划构想。1.功能分区 (1)关公文化区:以展示关公和三国文化为主。 (2)佛教活动区:以举行相应的佛事活动和安顿僧人的日常生活为主。 (3)前院休闲区:以休闲、品茶、进餐等游客活动为主。 (4)后山游览区:以观赏自然景观和相关建筑、雕塑点景为主。
       2.平面布局 (1)基本理念:A、在保持贯穿中轴,左右对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变化,以形成活泼、流动的空间;B、尽可能保持原有生态,不因建设而造成破坏;C、虚实结合,静中有动,在不违背传统殿堂制度的基础上,强化园林布局;D、分区明确而又要保持相互一间的贯通。  (2)具体设想:总的布局构成分为四个区九个空间单元。 A、关公文化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左侧。涉及项目包括原有的关圣桥和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春秋书院、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三国书画社、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结义亭、桃园阁及工艺馆、集古斋等附属建筑和雕像。其中,工艺馆、春秋书院、集古斋、三国书画社、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构成一个相对对立的院落。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和结义亭、桃园阁分别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B、佛教活动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及中轴线右上侧。涉及项目包括已有的天王殿(关圣殿改)、大雄宝殿;天王殿(关圣殿改);前改建的放生池、新建的钟楼、鼓楼;古井左侧和右侧改建后的客堂、祖堂、斋堂;大雄宝殿后增建的藏经阁、法堂以及从中轴线向右侧依次新建的正心亭、观音殿、自在亭、经幢、长寿轩、传经堂、晒经石、财宝天王殿、碑林、云水堂、念佛堂、众贤居、香积厨,分别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C、前院休闲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右下侧。涉及项目包括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妙逸茶馆、菩提斋楼、濯莲池、闻泉亭、停车场,并与财宝天王殿、碑林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D、后山游览区:山体挡土墙以上,主要分布于后山右上侧。涉及项目包括从下面依次新建的印祖亭、郡主显灵处、昭王殿、关公伏虎像、伏虎塔等与佛教或关公信仰有关的构筑物、建筑小品及雕像,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游园。  以上八个空间单元,加上山门至天王殿(关圣殿改)的寺庙前庭区域,包括山门内侧左右新建的两个碑亭在内,共计九个空间单元。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8 23:14

卓刀泉寺面临东湖,背靠伏虎山,周边有华中师范大学等大专院校及中国光谷等商业重地,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气息和商业气息浓厚,繁华闹市一静地,卓刀泉寺独具魅力。因此,全面建设卓刀泉寺顺时、顺势、顺意。建设左刀泉寺对我们的各个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弘扬关公文化,建设这个寺庙。
      1.古卓刀泉寺是武汉知名、洪山区最重要、最核心、最著名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古卓刀泉寺对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关公文化是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关公文化文化为核心的古卓刀泉寺对于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维护祖国统一、提高中华名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3.以关公文化为核心的古卓刀泉寺的建设对构建和谐洪山、和谐武汉具有积极作用; 4.开发卓刀泉寺可以为市民提供较好的休闲场所,带动洪山区域经济发展;  5.宗教和顺,广泛团结信众并引导信众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道路,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6.建设卓刀泉寺将为打造武汉城市文化名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做出贡献。
作者: xujiao2010    时间: 2012-12-28 23:15

下面是我对于左刀泉寺庙的关公精神的一个总结,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关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伦理型文化的核心内容。关公的忠义仁勇,渗透着儒家伦理道德精神,是中华名族传统美德的完美化身。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是集战神、财神、文神为一体的万能之神。历朝均为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之供奉对象。关公文化中包含着“大一统”的思想,关公一生先是桃园三结义,后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刘备,最终为刘备断首捐躯。总结关公一生之奋斗理想,即是匡扶汉室,天下一统。这种思想历来为中国人所敬仰,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弘扬关公思想,对于找寻文化根源,促进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9 20:32     标题: 寺内有“三宝”:

其一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关公青铜神像;

  其二就是楚昭王朱桢题字的“卓刀泉”;

  其三是在一般寺院中难得一见的珍品——男身观音像。

  除了这三宝之外,来到寺院内,还可以感受庙前的泉水淙淙,庙周的古木森森和宁静幽闲的山野情趣。如今,这里将重新规划,成为集关公文化和佛教于一体的重点旅游景区。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9 20:40

除了碑石上记载的故事之外,在民间还有一段传说。赤壁大战前,关羽奉军师诸葛亮之命率兵马途经此地。时值盛夏,酷暑难熬,士兵极度缺水。于是,关羽派兵四出寻找水源。这里,一位银须飘拂的老翁告诉关羽:“这里原是水丰林茂之地,后来出了个老虎精,把湖湾水源全部截断了。百姓们为求水用,得给老虎精送去童男童女呢!”关羽闻之,凤眉横竖,怒不可遏。恰在此时,狂风乱起,一只猛虎随风而现。关羽祭起青龙堰月刀,刀在瞬间便化为一条青龙,呼啸着迎虎而上,龙虎相搏,一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不久后猛虎一阵惨叫,趴在地上化成了一座石头山。这就是伏虎山。伏虎为山后,大刀重回关羽手中。关羽以刀斫地,仰天大笑。没想到,就在大刀斫地之处,冒出了涓涓清泉。将士们痛饮泉水解渴,军威士气大为振奋。然后,关羽以刀蘸水浇洒石头山,山上即刻便绿树丛生。真个是“青龙降虎关云长,甘醇还数卓刀泉。”后人感念关羽,便把这眼清泉取名卓刀泉,在泉畔建起了卓刀泉庙,把猛虎化成的小山称伏虎山。这便是伏虎为山、卓刀为泉的传说故事。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9 20:43

 卓刀泉是井,也是一座佛寺。宋代,因泉而建关庙,明代,此庙演变为卓刀泉寺。以后历经兵燹战乱,寺庙也屡建屡毁。

  目前的卓刀泉寺,虽然只有一间大雄宝殿,但在武汉佛教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湖北省佛教中颇有威望的大鑫和尚都曾驻锡(俗家所说居住)于此。这里还是当代高僧净慧法师的批剃祖庙。

  卓刀泉寺的建筑格局与江城寺院迥然不同。卓刀泉大雄宝殿与关圣殿前后错落,互相呼应,成为了西方佛教文化与我国关公文化相适应、相融合的最好佐证,形成了寺庙合二为一的独特景象。

  有普度众生、解脱苦难职责的观音是寺院的主要供奉,卓刀泉也不例外。不过它供奉的是一尊仿唐风格的男性观音像。据说观音从印度传入中国时本为男性,后来入乡随俗,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被中国老百姓变成女菩萨了。

  男也好,女也罢,观音依旧是慈眉善目,丰腴安详。那种胸肌微露,双足裸露,一足立于灵石,一足踏在莲花上的造型,更趋平民化、世俗化的表露,让人自然联想起菩萨原来也具有人的本性。

  菩萨塑像只是卓刀泉寺所藏浩繁、高深的佛教文化中沧海一粟。寺中那与中国传统诗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禅语,那繁琐森严的清规戒律和制度礼仪,同样十分精彩。读读寺院中诸如“谁道鸟语花香不是禅机”之类禅意盎然的楹联,猛然间会有种阅世、修心、悟性的感觉。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9 20:45

卓刀泉寺的背后,是伏虎山,传说是被关羽打败的猛虎化身而成。伏虎山不高,海拔只有62.3米,但方圆四公顷山林,3000多株成年大树,把卓刀泉、伏虎山都笼罩在苍森稠叠的意境之中。

  有人说这里有南湖、东湖相拥,有伏虎山、桂子山形势之胜,是藏风得水的宝地。

  灵山秀水墓占多。从清代起,这里就已是高等级墓园的所在地。清代封建统治阶层的“赐葬”建在了伏虎山,卓刀泉;民国时期的三十年代,湖北省政府更是把卓刀泉、伏虎山划为埋葬国民政府上层人物的墓地。当时大总统黎元洪,湖北省主席杨永泰等一批赫赫有名的人物都葬在了这里。

  现在的伏虎山上,堪称是群英荟萃。寂静幽深的树林中,十来位在革命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先烈长眠于此。刘公、蓝天蔚、蔡济民、孙武、刘静庵、吴兆麟六位为推翻腐朽封建王朝抛头颅、洒热血的辛亥先贤、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抗战时期牺牲在前线的第一位军长郝梦龄、晋军阎锡山的参谋长朱绶光、国民党第66师师长张森,每一位英灵都给武汉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禅院深深,小小卓刀泉寺也许比不上一些寺庙的高大宏阔,但这片圣土所承载的岁月年轮,为我们呈现的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表情,却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正是它的价值魅力和开发潜力所在。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29 20:48

 卓刀泉寺虽然也是佛教寺庙,却因缘起于关公卓刀泉的典故,因此除敬奉佛祖外,对关公的尊崇与膜拜成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一大特色。因为庙中除供奉释迦牟尼外,还有关公,以及桃园结义的三位英雄。

  对于关公卓刀的相传始于距今1800年的东汉末年。当时,朝廷衰败,群雄四起,经过无数的征战与组合,遂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关羽是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的把兄弟,又是蜀国一员战将,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关羽在镇守江陵期间,曾率军进入江夏的伏虎山。时逢酷暑,战马与士兵干渴难耐,关公仰天长啸“水也!”将青龙偃月刀向地而卓,顿时所卓之处水涌如泉,解了兵马的干渴之苦。这就是关公卓刀泉的来历。

  卓刀泉寺始建于对关公评价极高的宋代,始建的初衷是关帝庙,因庙中有关公卓刀之古泉,定名为“御泉寺”。 御泉寺历经沧桑,屡毁屡建。明洪武五年,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楚昭王)曾游历此寺,品尝了古泉之水,觉其口感甚佳,下令用条石建四级井台,并用一整块石头凿井口。他还亲笔书写“卓刀泉”三字,令石匠刻于井口之上。这石阶与井口一直保存下来,成了至今尚能触摸的历史见证。

  明末战乱,卓刀泉寺曾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重建。后因太平军与清军在此鏖战,卓刀泉寺再度遭毁。清咸丰八年,名将胡林翼发动善男信女捐资重建(有《清咸丰八年功德碑》为证)。庙宇建后,林木稀少。清光绪二年,邑侯钟公领衔种树木1.3万株。到光绪九年,已林木葱茏。民国五年(1916年)卓刀泉再次重修,从而奠定了今日卓刀泉寺的基础。

  1959年,卓刀泉寺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憾的是,“文革”之年的“破四旧”让卓刀泉寺遭到重创,占地面积缩小,关帝像、刘关张三英像等均被毁,周边屋宇也被挪作他用。直到1988年,市政府才下文将卓刀泉交由市佛协管理。此时中国的改革方兴未艾,发展旅游业也提到议事日程,可惜资金短缺,房产分割,享有盛名的卓刀泉一时难以恢复到鼎盛时的旧貌。所谓“三国文化”的载体,只有一尊很小的关公瓷像与观音、财神一起供之于庙堂。

  当今,卓刀泉终于走到了倍受关注的一天。在洪山区委区政府的决策下,在有关部门的运作下,曾经占据卓刀泉的单位全部撤走。2004年8月,能静法师晋院,标志着卓刀泉寺正式恢复寺院功能。除对外开放外,还将卓刀泉的文史钩沉与修建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对卓刀泉文脉的发展与延伸方面,洪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的领导和能静法师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他们的策划与运作下,在洪山区文体局、洪山区作家协会的支持下,组成了《卓刀泉》一书的写作班子,参与这一工作的专家、学者、作家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含卓刀泉历史、文物、传说、佛学、关公文化为一体的著作《卓刀泉》。此书出版发行后,对卓刀泉寺的造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随着卓刀泉寺文化建设的进行,卓刀泉寺的实体建设也加快了步伐,2004年,该寺护法檀越(企业家)程剑、徐萍夫妇慷慨解囊,实施了重建关圣殿,重塑关帝圣像及刘关张像的义举。

  如今的卓刀泉寺已旧貌换新颜,三进门楣是一门一景。游人从卓刀泉路步入大门,一座典雅的“关圣桥”便让人赏心悦目;一块“古驿道隘口”的石碑,可让人想起九岭十八凹古道的沧桑;一块“百福壁”体现着和谐社会对幸福的祝愿。过了桥,迎面就是展示卓刀泉主题的“关圣殿”,殿门外两侧有“福慧双修”、“护国利民”八个大字。进入关圣殿,一尊高达4米的关公铜像便映入眼帘,据称这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一尊关公青铜神像。关公像的两侧分别是身躯略小的关平与周仓。这是中国传统的关公造像格局。殿内的两壁是根据关公一生主要经历所绘的四幅壁画。从画中人们可以读到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历史故事。

  从关圣殿向内深入,就是由卓刀泉井、大雄宝殿、桃园阁、武圣阁、客堂、斋房组成的卓刀泉寺景区。笔者在卓刀泉寺采访时,曾见到多位游客与信徒在井边舀水畅饮。我也效仿,正如清光绪九年《卓刀泉记》碑文所载:“斯泉之水,冬温夏冽,其色微碧,味甘如醴。”有人不仅自己喝,还用矿泉水瓶灌入泉水,带回去供家人品尝。

  武圣阁内供奉着一尊关公坐像,上有“神威巨镇”四个字,两边是楹联:“度一切众生于梦幻后,存千秋大义在天壤间”。桃园阁内供奉着桃园结义的刘关张坐像。阁前有关于关公文化的简介,以及关公在世界华人中的地位。简介的结尾处的一副楹联道出了关公文化的主题:“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了民族精神。”
作者: 隋春颖    时间: 2012-12-30 01:45

引用:
原帖由 李宛璐 于 2012-12-29 20:32 发表
其一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关公青铜神像;

  其二就是楚昭王朱桢题字的“卓刀泉”;

  其三是在一般寺院中难得一见的珍品——男身观音像。

  除了这三宝之外,来到寺院内,还可以感受庙前的泉水淙淙,庙 ...
其实我觉得里面的碑文也很有价值,不过很遗憾,很多已经看不清了!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30 20:58

我觉得他们应该尽量保存这些珍贵的文字档案对吧~
作者: 李宛璐    时间: 2012-12-30 21:00

关公与佛祖共处一庙的寺庙,知名的恐怕仅此一处吧。卓刀泉寺既沿袭了古庙特征,又与通常寺庙有别,把“忠义仁厚”特色的关羽文化与佛教思想融为一体,更显得非同一般。其实,佛教传入我国有2000多年历史,早与我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相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的大雄宝殿与关圣殿融为一寺,则是最好的佐证。大雄宝殿后面是御泉九龙岩。此岩可谓山水合一的精巧设置,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据说这里会出现九龙吐水的壮观景象,不知什么时候可以亲眼得见。九龙岩依托伏虎山,不得再有扩展,因为山上有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和辛亥首义几位领袖人物的墓地,同属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卓刀泉寺至此已到尽头,整个寺院虽然面积有些狭小,但格局很是紧凑,秩序井然。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