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第三届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生产性保护直播平台 [打印本页]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2-11-17 10:36     标题: 第三届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生产性保护直播平台

11.16 大会报到
11.17 全天论坛
      9:00 开幕式
      10:00 大会发言正在进行时
      刘守华教授: 《山野奇花的旷世魅力--撒叶儿嗬"简论》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2-11-17 11:05

刘先生认为, 湖北土家族在丧礼上的歌舞表演, 将文化的意义与功能即社会人生仪式结合起来, 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 其豁达的生命观与智慧的村落建构仪式,以及在现代非遗保护框架中的典型意义, 都值得我们关注!
作者: 李晓婧    时间: 2012-11-17 11:20

所谓“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陷阱,也是最有问题的命题。沿此路径走下去,中国的非遗保护必走入歧途!
怎么会想到去和美国人谈这个问题?
是哪位高人出的馊主意。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2-11-17 11:58

刘老师宝刀不老啊~~
最近看了一些有关仪式的书,个人感觉确实如刘老师讲的,“仪式”在重塑内部自我认知、维系社区认同、建立集体记忆上意义非常大。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2-11-17 12:03

生产性保护:非遗的“自我造血”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  时间: 2012-02-21 15:12  责任编辑: 侯杰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织锦传习所

云南建水紫陶生产作坊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独特品格和民族气质,体现各族人民群众的审美追求、生存智慧,乃至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中国非遗保护严格贯彻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存续状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取了以下几种保护方式:立法保护、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实践证明,这几种方式各有侧重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都发挥出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生产性保护方式是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中应运而生的,它既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开展此项工作方面的独创性,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相关文化“公约”的精神相一致。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要不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的同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也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体现“经济和文化发展互补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此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七条对此又做了具体阐述:“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物质形态产品的保护方式。这一保护方式主要是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实施。
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力,是生产性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原本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其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要靠生产工艺环节来体现,广大民众则主要通过拥有和消费传统技艺的物态化产品或作品来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因此,对它们的保护与传承也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
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首先是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积极恢复生产,真正实现活态传承。对适合生产性保护的濒危代表性项目,采取优先抢救与扶持措施,整理、保存相关资料,逐步引导其恢复生产;对有市场潜力的但生产力量分散的代表性项目,鼓励采取“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等模式恢复生产。
政府为代表性传承人组织生产、授徒传艺、展示交流等活动创造条件,提供引导: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生产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产品;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运用传统核心技艺开发适应当代民众审美需求的产品,推动传统产品功能转型;支持和帮助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产品宣传,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积极为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技艺展示、产品销售的渠道和平台;利用“文化遗产日”和传统民俗节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宣传展示活动,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协会制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原材料、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方面的相关标准和规范;鼓励将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作品列入政府礼品采购清单并优先采购等等。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际开展进程中需审慎处理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保护是原则,开发必须服从保护工作的需要;开发不是要去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而是重点去开发市场;尤其是开发不能一味求大、求新、求全,而要尊重历史、呵护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和产品流通方式原本就是多元化的,既有纯手工生产,也有手工与简单机械相结合的生产;既有自产自销,也有产销分离;既有家族小作坊式生产,也有公司化专业化生产。因此,文化部始终强调,生产性保护要把保护放在首位,尊重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的多样性,坚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不能急躁冒进,随意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生产方式。
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企业和单位不同于一般生产企业,它必须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施和传习基地,体现自觉传承保护的意识。文化部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企业、单位根据自身条件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室)和传习所,同时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相关保护设施的建设。对于生产工艺相对简单,规模小,地域偏远的项目企业、单位,通过“生产作坊+传习所+社区文化服务中心”非盈利保护扶持模式,纳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群体性社会传承。对于有一定产业规模的非遗保护企业、单位,鼓励其实施“工厂+博物馆+传习所+文化观光旅游线”人文生态整体保护模式。
近年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企业、单位都因地制宜地建立起了规范的传习基地,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还建立起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文化展示馆或博物馆。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取得突破,一些年龄偏大的代表性传承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大批濒危的传统技艺重新获得了生产实践的机会;在市场上大量流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可谓异彩纷呈,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了“自我造血”功能,其生命活力得到延续。在全国许多地区都出现了文化保护事业和文化特色产业同步发展的良好势态。(邱春林)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文转载自http://cul.china.com.cn/yichan/2012-02/21/content_4824242.htm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2-11-17 12:31     标题: 回复 3# 的帖子

谢谢争鸣与讨论!
生产性保护作为国家主导的行为策略,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社会生产意义上的施政方针, 其合法性不言自明。学术界的逻辑是, 讨论与检视这种保护方式的意义与效性!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2-11-17 12:37

也可以说, 当下的热狂的非遗运动, 既是历史必然,也是政府策略。学者的责任是检讨这种现象及其行为!
作者: 李晓婧    时间: 2012-11-17 13:11     标题: 回复 6# 的帖子

有“政策”就合法?大谬矣!
何况我们所合之法都问题多多。
作者: 李晓婧    时间: 2012-11-17 13:17     标题: 回复 7# 的帖子

非遗既然已经成为运动,其非理智的狂热可见一斑。
不用我们自己降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给降温——从二十多项入选,到只有可怜的一项入选。
正如上面所言,现在确实需要学界的反思与检讨,检讨我们的学者在非遗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不应该只是帮忙,更不能够贪做帮闲,拿出学者的良心去该做的事情:批评,批评,再批评!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2-11-17 14:49

直播怎么中断了?
期待更多中美论坛的一线信息。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2-11-17 14:58     标题: 回复 9# 的帖子

非遗保护中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也不赞同将生产性保护作为非遗保护的核心来看待,许多非遗项目是无法进行生产性保护的。
但是,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现对于民俗学、民间文学这两个学科而言,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学科建设都是好事情。
懂行的民俗学家多多介入非遗工作,总比那些只懂唱歌跳舞的人在里面指手画脚要好的多。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7 15:49

张士闪教授《谁在生产?谁在保护?——透视中国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7 16:14     标题: 标题

以山东惠民县泥玩具和昌邑市“烧大牛”活动为个案,当前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其目标“实现非遗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而言,并非如看上去那么乐观。民间手工技艺有明显的商业性和自洽性,在对它们进行制度性保护时,也要让它重新回归到一种与乡土日常生活相联结、充满精神创造旨趣的活动。进行整体性的保护,才能使工艺得以有效和持久的保护和传承。如果将不适合产业化的非遗推向市场,最终可能会导致其自身灾难性的破坏。要真正发挥“生产性保护”的功效,有几点要注意:政府不能漠视社区人们的意愿而将保护非遗的义务强加给他们;要将非遗到受益面扩展到具体的操作者那里;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7 16:22

艾伟教授评议:1生产性保护可以是社区生活的一部分。烧大牛活动是“destructive protect”这种仪式行为更强调社会价值。2.民间的生产不是产业化的生产3.对张教授提出的几点政策表示赞同,当地人有权选择什么需要保护,社区外的利益可以帮助社区保持热情,非遗保护如果仅放在产品本身的话,会使它与仪式生活分离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2-11-17 16:25

美国学者的发言是什么题目?都说了些什么?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7 16:27

艾伟教授还给张教授提出一道选择题:您更倾向于哪种方式保护泥娃娃?A.村子人与企业签协议合作生产  B手工艺者向申请小额贷款,每年制作少量手工艺品  C.给村子大额贷款,让村民选择怎样生产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7 16:27

猜猜张教授的答案是哪个哩?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7 16:48

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民间生活研究中心主任Betsy Peterson发言题目《通过保护非遗创造文化潜能:美国民间生活研究中心的两个个案研究》。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7 16:57

美国民间生活研究中心由1976年“美国民俗保护法案”通过成立,目的是制定和实施项目以保护、支持、振兴和传播美国民间生活,并建成一个档案馆。通过收集和收藏讲述文化社区故事的各种录音、照片、动态图像、文件、手稿、数码文件等方式记录和记载文化遗产。他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保护,展示和信息服务,特别项目(如退伍军人历史项目),文化政策(主要集中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关于知识产权的讨论)。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7 17:18     标题: 标题

个案一:奥马哈音乐项目
旨在将古老的蜡筒录音(已知最早的一批美洲原住民的歌曲和叙事录音)上的内容转移成现代录音格式,中心工作人员与部落长老合作,后者提供重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并参与专辑和网站的歌曲选取,制成的录音也回归到奥马哈部落,促进部落振兴文化遗产和重新找回流失的部落文化遗产。这是美国政府机构与文化社区间合作的一个独特例子。
个案二:马赛社区文化档案项目
美国民间生活研究中心会通过田野学校提供三个星期的有关记录方法和民族志田野工作原则的培训。2007年,中心对“马赛文化遗产”社区组织提供专业知识培训、纪录技能、数码设备让他们纪录自己的传统和创造性表达。这一援助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创意遗产项目”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土著社区在确保自己知识产权利益的同时纪录和保存自己的文化传统。纪录技能和专业知识能帮助一个组织实现从教育范社区治理,到文化发展的多重目的,从而增强其自主意识并强化其自主权。这表明简单化的经济发展并非首要或唯一的非遗策略,社区自身了解文化遗产和传统具有多重、复杂的功能,学者和专业纪录人士必须明白这点。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7 17:27

俄亥俄州甘比尔凯尼恩学院乡村生活中心负责人Professor Howard Lawrence Sacks《反思现代性》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7 19:53

(接上Howard的发言)非遗保护是对现代性挑战民间文化的一种回应,现代性的影响已触及传统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生产性保护是一个民族通过将其民间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来主动保护民间文化。
  他说自己的研究主要受美国实用主义的影响,他所创建和管理的乡村生活中心则发展了受实用主义影响的“安居学派”传统,力求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确保乡村生活的活力。他举了诺克斯县为例,这个县的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模式一直富于乡郊特色,传统艺术和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如广场舞蹈、手工缝制的被单、木雕等),但像很多农村社区一样,在城市化席卷的背景下,诺克斯县的传统遗产也面临挑战。在乡村生活中心的协助下,他们试图确定一个长远规划解决社区问题。广泛社区参与至关重要,通过外当地农民、农产品加工者、分销商、机构买家、消费者和农业专家间建立联系在区域市场内推广当地农产品,最终使这些利益方共同受益。另外他强调地域在传统文化中的深刻意义,地域归属感可能产生多样的甚至是矛盾的影响。比如诺克斯县有些农民不愿意挂靠在县级品牌下认为这一标签会破坏他们作为个体农户的独特身份。相反在另一个亚米希人的宗教社区产生了反例,他们抵制绝大部分现代科技和大众文化,然而他们多以一种“家庭手工业”的方式积极推销自家缝制的被单和手工制作的家具,并邀请外人到农场做客消费,这样地域归属感就促一个传统社区在保持与世隔绝生活的同时参与到现代社会的市场化过程中。
  县民们历史上一直对外人持怀疑态度,如果学界人士想以被当地人认可的方式参与到建设性的社会变革中,必须首先成为积极的社区成员,做好长期持续投身于工作所在地的准备。
  实用主义强调依据当地情况拟定解决方案,我们民俗学家也可以推进这一进程,通过促进不同团体间有意义的合作,借助我们的专业知识针贬时弊,并为社区项目贡献各类资源。任何对非遗的保护都应是长期的努力,必须确保孕育了我们宝贵传统的地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7 20:40     标题: 萧放教授《关于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若干思考》

首先理清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概念、范围与对象。他认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应该作为非遗主要保护方式,在理解生产性保护概念时,应该突破技艺等狭义的物化生产保护方式范围,将文化的再生纳入广义的生产性保护范围。生产性保护不是让这些项目参与一般概念的生产性竞争,而是强调它们通过文化再生产的方式,使传统文化样式重新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如史诗、故事等口头传统在今天可以采取新媒体手段进行传播。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活态传承,是非遗最有效的保护传承方式。
   接着对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原则逐一展开。真实性是首要原则,非遗与当代社会环境的关系、它如何与现代社会机体的协调是新的整体性问题,另外我们要明白我们是在为传承非遗才进行的生产活动,非遗的物质消费与经济收益是生产过程中的自然结果,它有助于非遗自我维护与发展。
   当然非遗生产性保护也面临许多实际问题,不是所有非遗都可生产性保护,对不同对象应实行不同生产性保护方式,这种保护还应合理适度。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8 08:29

18日上午研讨会开始,陈建宪教授主持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8 08:39

美国加州传统艺术联盟主任Amy Kitchener发言《传统实践与社区福祉: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8 08:51

她将提出一个不同于“生产性保护”的非遗保护模式,与其冒着干扰社区日常生活和艺术实践的风险引入外部市场,我们可以通过识别和支持当地积极从事非遗实践和保护的文化领袖来促进更深层次的社区健康。加州传统艺术联盟采用这样一种模式——识别文化领袖,并以小额基金、组织会议及个别援助的形式提供直接支持建立联盟以帮助社区保护其非遗,以此来保护文化价值和习俗。
    非遗不只是靠传承人传承,其他非传承人也参与进来。会定期让非遗传承人相聚一堂,给他们提供空间,并提供有帮助的物质材料。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8 09:00

她将提出一个不同于“生产性保护”的非遗保护模式,与其冒着干扰社区日常生活和艺术实践的风险引入外部市场,不如通过识别和支持当地积极从事非遗实践和保护的文化领袖来促进更深层次的社区健康。
识别文化领袖,并以小额基金、组织会议及个别援助的形式提供直接支持,是加州传统艺术联盟采用的保护社区非遗的有效方式。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8 09:39

加州传统艺术联盟有两个标志性项目:学徒项目——邀请并签约一个大师级别的传统艺术家授徒,;生活文化资助项目——向个人、非正式团体和非政府组织提供小额资金,以延续和促进加州众多文化社区中的传统艺术实践活动。我们并不把参与人看成“得款者”,而是将其视为类似小额关系中的“投资伙伴”,不同的是我们不求回报。
  在不同文化群体中,实践者们一致并反复表明传统文化参与与他们的健康和福祉之间有潜在联系。联盟请健康专家们评估联盟项目对参与者的健康及其他影响。研究报告表明,在个人、家庭、社会和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都发现了有关成长、健康和整体福祉的主题。
    让世人更多了解个人和社区福祉的强大影响力可以激发非遗在社区内的保护,并提高外部政策制定者、政府资助机构和私人慈善机构对这一保护的重视。跨部门和国家的、对传统艺术实践强大健康功效的广泛共识可以给致力于保护其非遗的社区带来社会认可,提升其价值,并最终助其获取资源。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8 09:46     标题: 林继富教授评议

非遗对社会福祉的命题很有意义,加州艺术联盟对不同群体展开不同举措,特别针对以人为核心的文化活动,很好处理了非遗保护中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肯定了人发展实践与传统的力量以及保护非遗中的主体地位。将非遗与人的幸福感、自豪感、成就感联系起来,以移民社区的非遗保护为例,表现了将传统生活化的急迫性。
对“文化领袖”与普通人的关系,“得款者”与投资合作伙伴的关系展开讨论。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8 09:51

Amy针对艾伟教授提出的“中国非遗保护是ride in a tiger”引申出一个有意思的比喻“美国的非遗保护是ride in a chicken”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8 09:51

Amy针对艾伟教授提出的“中国非遗保护是ride in a tiger”引申出一个有意思的比喻“美国的非遗保护是ride in a chicken”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8 09:54     标题: 刘晓春教授发言《传承人如何选择?——从主位视角考非遗的生产性方式保护》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8 10:02     标题: 刘晓春教授发言《传承人如何选择?——从主位视角看非遗的生产性方式保护》

大爱的晓春老师兼师兄发言,一定要来张特写哈~
手机有点瞎,没拍出酷酷的刘老师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8 10:22

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要区分传承母体共享的“非遗”与脱离传承母体的“非遗”,应该在充分认识到非遗“活态性”特点到基础上理解非遗的“本真性”原则。
对非遗的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都是从政府、学者、商人或传媒的角度出发,即从“局外人”而不是传承人(“局内人”)的视角提出相应的保护传承措施。
四个个案:顺德地区的广绣——从传统家庭式作坊生产到现代规模化集中生产的转型;山西长子县西南呈村响铜乐器制作技艺——引入现代技术,以损害传统非遗的手工技艺特性作为现代文明的代价;顺德永春拳——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人员流动、资源交换,日益消解非遗传承的地域性、群体性特征;广东吴川泥塑——现代社会的高度市场化特征,使非遗传承人受到消费者、市场等因素影响。
  讨论:局外人和局内人如何对话?固守传统还是传承创新的本真性问题?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8 10:50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博物馆民间艺术馆馆长Marsha Macdowell发言《“美国”拼布:保存和保护一种传统文化遗产形式的交叉点和挑战》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8 11:24

“拼布”(quilts),是纺织品的一种形式,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把面料拼、补和嵌合在一起,然后把多层面料缝合在一起,已经在不同地域和文化内存在了几百年。美国“拼布”艺术来源于世界各地的纺织传统。
美国拼布艺术的信息可以通过一个在线信息库——“拼布索引”获取,它收集了来自拼布制造者和他们所制拼布用途分布的数字数据。
  拼布被认为是典型的美国艺术形式,与之有关的故事、习俗、和信仰会出现在纪实类文学作品和知名作者的小说中。就美国的拼布制作和使用可以探讨有关传统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文化错位、对传统的定义市场带来的影响等问题。
  接着以具体案例作分析:“史密森拼布争论”;“密歇根传统艺术学徒项目”和“密歇根文物奖项目”;批量生产的夏威夷拼布;以“拼布索引”(Quilt Index)和“Q.S.O.S.”为例讨论有关拼布及其故事的数据资料库的开发等案例。展示拼布是如何与传统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相交集的。
通过案例可以用来检视与非遗相关的问题,如什么是本真的,什么样的策略在减缓对传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时是有效或无效的,什么是维持和保护传统的最佳实践等。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8 11:25

评议人:刁统菊教授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8 11:43

陈建宪教授:我们讨论的生产性保护,生产的关键是产品,产品是为了消费,消费分自我消费和他者消费。就前者而言,要考虑到传承主体的感受。若作为他人消费,那所生产的就是商品,就应遵循经济学的规律,这时我们所谓本真性,传承性,整体性就要重新考虑。作为自我消费,我们需要尊重传承主体,作为他人消费,就要尊重消费者。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8 11:47

黄永林教授作总结发言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8 11:48

论坛圆满结束

[ 本帖最后由 Robot 于 2013-7-4 01:55 编辑 ]
作者: 禹沫沫    时间: 2012-11-18 11:48

非常惭愧,由于能力有限,脑、耳、手同步不够好,所以错过不少精彩讨论,未能一一记下,难免心存遗憾,希望各位专家学者逛到这里时能使它更完善,与大家共享。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2-11-18 12:32

ls辛苦了!
作者: 小虾咪    时间: 2012-11-21 21:49

引用:
原帖由 叶涛 于 2012-11-17 14:58 发表
非遗保护中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也不赞同将生产性保护作为非遗保护的核心来看待,许多非遗项目是无法进行生产性保护的。
但是,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现对于民俗学、民间文学这两个学科而言,都 ...
叶老师所言极是!
真正的民俗学大家,大可不必对当下非遗保护绕道而行。
直面非遗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给予持续性关注,积极探讨出路。
而不是持以忽冷忽热、若即若离的态度······
作者: 小虾咪    时间: 2012-11-21 21:50

引用:
原帖由 禹沫沫 于 2012-11-18 11:48 发表
论坛圆满结束
禹沫沫辛苦啦!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