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马东盈】泰山东南新甫山甘露堂遗址略述 [打印本页]
作者: 马东盈 时间: 2012-11-12 11:39 标题: 【马东盈】泰山东南新甫山甘露堂遗址略述
【马东盈】泰山东南新甫山甘露堂遗址略述
本文是20年前(1992年)对泰山东南新甫山甘露堂遗址的考察。其中有泰山地方信仰中的“甘露菩萨”之记述。图片拍摄于2007年春节。
“泰山东百余里,杰峙若左辅者为新甫山。新甫南依新泰,北屏莱芜。”[1]清代文史学家唐仲冕在《岱览》卷二十三《新甫山》中称:“新甫山在泰山东百三十里,隶新泰县。……山在县西北四十里,连莱芜界。”“新甫”之名,最早见载于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典籍《诗经》。《鲁颂·閟宫》篇中有“新甫之柏”之句,其中的“新甫”即指此山。《毛传》:“新甫,山也。”《传疏》:“新甫山在今新泰县西北。”王伯厚《困学纪闻》云:“《传》注不言所在,惟后魏《地形志》[2],鲁郡汶阳县有新甫山。”
民间传说:汉武帝封禅泰山东巡之际,闻知新甫山西南一小村有一名医李浮邱,医术高明,有起死回生之功。汉武帝于是亲自诏见,求问长生不死之仙药。李浮邱无能为力,而又难违君命,于是奏称:“要炼长生丹,须向新甫山。”汉武帝便钦封李浮邱[3]为御医,让他在新甫山上建炼丹院,炼长生不死之药。炼丹院故址疑即今犹存在的甘露堂遗址。据碑文载:“新甫之阳旧有甘露神祠” [4],所谓甘露神祠,即指“甘露堂”,据称与汉武帝祈求长生不死之仙药有关,后改为甘露(罗)菩萨庙,俗称“甘露(罗)堂”。今存明清碑刻完好者七通,为重修甘露(罗)堂碑刻。
甘露堂在新甫山南的宫山前半腰,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体建筑有庙堂三间,主供之神为甘露菩萨,甘露堂之名即由此而来。甘露菩萨是何方神灵?碑中有这样的文字:“甘露菩萨为宫山之灵神也,起英英之白云,当五夜而□润草木;零瀼瀼之清露,洒百谷而助秀实,与风雨雷神皆奉天命、同施泽于下民者也。且念灵神之深思,更有见于救苦济难、除暴安良者矣。”[5]由此,甘露菩萨有两大“神通”’,是施泽“下民”,二是除暴安良。由于建筑受到破坏,其庙堂原貌已不详。正殿前左有一灵官庙,桌面大小,内供灵官王恶元帅站像,护卫甘露菩萨。在庙堂西南建有道房,最初是道人居住的地方。道房面北背南,南墙开劈巨石而成,中间开凿一圆洞,雕画精细,构建奇绝。壁上有摩崖题刻,可辨识者为“大金国”云云,当是最初开辟之时的纪事题刻。东西两墙用砖石砌成。前有石窗。道房之前左(西)侧石壁上刻有文字,至今仍有“天顺三年五月重修”等字可依稀辨认,其余则漫漶不可辨识。
甘露堂何时建造,已不详明。碑文载:“如宫山之阳素有甘露堂一座,不知创自何人,起自何年。”[6]“东则灵官庙,前则有道房,亦不知起于何代,创自何人,以至于今,历有年矣。其修葺者已非一次矣。”[7]清乾隆《新泰县志》卷六《寺观》记载:“甘露庙,旧在宫山,以甘露降故建。今改城东四里。”《岱览》卷二十三《新甫山》记载:“《府志》:‘汉武帝以甘露降,建甘露庙……今改建县城东。”[8]这些记载说明,甘露堂的创建与汉武帝东巡求仙访道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
甘露堂曾一度名“甘罗堂”,如明嘉靖四十三年(1562)前后就以此名之。[9]这时的主持者是一个道人。至崇祯八年(1635)又以“甘露堂”名之,并一直沿用下去,此后的主持者是僧人。[10]“甘罗十二为卿相”的故事,在莲花山一带流传甚广,但不知他与甘露有何相通之处。其实古人也有疑问:“尝考甘罗乃秦皇之卿相,甘露乃汉宣之纪年(前53年—前50)。[11]且秦皇汉宣不同时,卿相年号不一义。况武帝往返泰山,七至海上求安期,驾銮舆、四侯城驻跸于其地也明矣。今曰甘罗堂者,乃文献无徵,人言不信。”[12]至于如何产生这一差别,令人费解。可是古人并不斤斤计较“但祠久神灵,众心倾□,欲雨欲雷,屡祈屡应,又其可尊信者也。”24只要灵验,拜敬不已。
甘露堂的建筑数量和规模都不大,但经过多次重修。“自古迨今,重修者不知其几。”[13]这里简述如下:有文字可考的重修,最早在明天顺三年(1459)五月(见上文),其次是明嘉靖二十年(1541)[14]。之后,在明嘉靖四十三年(1562),由山下居民刘国祯倡议并捐资,“有庙恭者某翁然”,于是有“新泰县上三保土人(百姓)”捐资重修,由赵京、赵安等工匠施工。这次重修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庙堂极为简陋:“非石穴则砖垃,非茅盖则土壁,是岂灵神所栖者耶?”重修是由庙中道人住持的,结果使“栋宇新,规模润,神像尊严,功成不日,香火岫出,雄镇一方。”[15]祟祯八年(1632),甘露堂由大明寺(云谷寺的前身)的一个僧人庆殿“募化本境善男信女,施舍聚材,重修殿宇,塑绘神像。”不幸的是,殿宇没有修完,这个僧人就去世了。他的两个徒弟智全和智成同心竭力,继续进行施工。几个月后,终于告竣,并于同年八月十五日立石碑以纪之。[16]至清代,甘露堂重修数次。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有善人“薛登举募化重修,由塑匠范复圣、木匠朱松、泥水匠□之祟等施工。[17]在同治年间(1862—1875),“今庙堂风雨损坏,神像失色,近山义土目睹心伤,慨然以重修为任,尽心竭力,鸠工庀材,重加修葺,经始于辛未(1871)之夏,告竣于壬申(1875)之秋,营构既坚,采章弥焕。”这次重修由今泉沟、翟镇一带的二十三个村庄加高崖头、前羊村等共捐钱九十六千五百,由官庄运石灰,由宫山前提供砖瓦,尹家庄(今甫阳庄)负责公运。[18]
在此以前,甘露堂还曾重修两次,一次由某地会首薛××首倡,“至我朝康熙年间(1662—1722),庙宇倾圮,神像毁坏,有不堪言者。有会首薛××等目睹心伤,大家结社而更新焉。”[19]一次由松树林李文炜首倡,“迨至雍正年间(1723—1735),又经风雨飘摇,隳淹之余,庙宇神像,倒塌倾圮……幸有松树林李君讳文炜目触心恻,慨然以重修……。”由马会隆等捐资,泥水匠张忠、石匠林文安、塑匠刘竹盛、曹道廷施工,“薛继则合族施树一株,冯仁隆施梁一架。”[20]具体时间不详。
甘露堂的最后一次重修是在光绪三十年(1904)。“(新甫宫山)之麓旧有甘露堂,岁月移屡经修补,至今庙貌残缺,神像毁伤,好义诸君子……鸠工则资财先捐,募擅施则万善同归,遂使庙貌之缺残者而壮丽矣,神像之毁伤者而辉煌矣。”这次重修,由张云台、马秉然等28人领袖,由今泉沟、翟镇、西周等乡镇的40多个村庄如高崖头、前后羊村、王家园等村庄捐资。济阳县的公德昌容提供砖瓦。[21]
清代的重修规模较大,最后两次尤其如此,其中高崖头村先后分别捐钱60吊和15千,数目最大。旧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穷果庄,富良庄,打开高崖头作皇上。”是说高崖头村在莲花山阳富甲一方。此处可为一证。[22]另外,甘露堂的影响已远达外县(如济阳),侧面反映出甘露堂的兴盛。
附:重修甘露堂碑记
甘露菩萨为宫山之灵神也起英英之白云当五夜而□润草木零瀼瀼之清露洒百谷而助秀实与风雨雷神皆奉天命同施膏泽于下民者也且念灵神之深恩更有见于救苦济难除暴安良者矣当咸丰同治之际南贼屡侵环而攻山者数次他山遭劫而宫山独安然无失人力不致于此何莫非灵神之保护维持于冥冥中也此下民相传而不忘今庙堂风雨损坏神像失色近山义士目睹心伤慨然以重修为任尽心竭力鸠工庀材重加修葺经始于辛未之夏告浚于壬申之秋营构既坚采章弥焕非以为观美也办望其神有凭依而下民常得沾雨露之恩矣岂不休欤后之贤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宫阳刘境安敬题并书
道光十六年陈富栽柏树一株
铁笔李华亭
画匠高义
泥水时法祥
木匠张盛可
领袖善人(马秉然等四十七人,人名略)
施财善人
高崖头庄捐钱十五千
西刘家上汪捐钱十千
东刘家上汪捐钱五千
徐家上汪捐钱四千
陈、李家上汪公捐钱五千
泉沟庄捐钱五千
大沟桥捐钱二千
三合庄公捐三千
曹家庄捐钱三千
孙家庄捐钱三千
张家阑捐钱二千
邓家庄捐钱五千
前羊村捐钱三千
松树林捐钱五千
魏家峪捐钱三千
萧家上汪(十八人捐钱十千八百,人名略)
王家园庄(五人捐钱八千四百,人名略)
后羊村(七人捐钱八千四百,人名略)
尹家庄公运
宫山前砖瓦
官庄运石灰
袜子铺捐钱三千
河山庄(十二人捐钱三千九百)
皇清光绪五年岁次己卯秋七月上浣
<DIV style="mso-element: footnote-list">
[1]明谭性教《创修石城碑记》,载乾隆《新泰县志》卷十九《艺文》。谭性教,明代莱芜人。
[2]后魏《地形志》即《魏书·地形志》。
[3]李浮邱,乾隆《新泰县志》卷十六《人物》中《方外·汉》记载:“浮邱翁,李姓,浮邱保人。居嵩山得道。所在有炼丹炉。尝作《原道歌》、《相鹤经》。汉申公师之。”
[4]明崇祯八年(1635)仲秋十五《重修甘露堂碑记》。
[5]清光绪五年(1879)七月上旬《重修甘露堂碑记》。
[6]清康熙(1662—1722)《重修甘露堂碑记》,邑庠生王启昌撰。
[7]清雍正(1723—1735)《(重修甘露堂灵官庙道房碑记)》,邑庠生马思忠撰书。
[8]《岱览》原文:“《府志》(按:指《泰安府志》):‘汉武帝以甘露降,建甘露庙于南天门。今改建县城东。”(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里的“南天门”,本义指今说莲花山“北天门”。甘露庙建于此地之说,纯系《府志》误记。
[9]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春季月(三月)《重修宫山甘罗堂记》,国学生邑人古□肖鸣凤撰文并书丹。
[10]明崇祯八年(1635)仲秋十五《重修甘露堂碑记》。
[11]甘露,据光绪三十年(1904)《重修甘堂露碑记》载:“尝考天文志云:天乳一星司露,其象润则甘露降,美如贻而凝如脂。”甘露在古人心目中,是一种延年益寿的“圣药”,食后,能让‘不寿者八百岁”,是古代帝王梦寐以求的仙药。梦想长生不老的汉武帝对此更是神往至极,曾在长安城外建承露盘,商二十丈,大十围,求上天赐药。据载,汉武帝曾来新甫求仙访道,甘露庙之建当与之有关。不过后世已演绎成祈求风雨的神庙了。又,明代学者杜镐最早揭开了甘露的秘密,原来竟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潘立《“圣药”甘露》(载《中国青年报》1988年8月28日)介绍说,据检测,“甘露”中含碳水化合物70%、糊精20%以上、蛋白质3%,虽未必如此神灵,确也有些滋补作用。
[12]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春季月(三月)《重修宫山甘罗堂记》,国学生邑人古□肖鸣凤撰文并书丹。
[13]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春季月(三月)《重修宫山甘罗堂记》,国学生邑人古□肖鸣凤撰文并书丹。
[14]据残碑可知,有“嘉靖二十年岁次……”等字样,余皆不详。
[15]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春季月(三月)《重修宫山甘罗堂记》,国学生邑人古□肖鸣凤撰文并书丹。
<DIV style="mso-element: footnote" id=ftn16>
附件:
STA71876 [时间:2012-11-12 11:40]
STA71875 [时间:2012-11-12 11:40]
STA71891 [时间:2012-11-12 11:40]
STA71892 [时间:2012-11-12 11:40]
STA71911 [时间:2012-11-12 11:41]
STA71889 [时间:2012-11-12 11:41]
[ 本帖最后由 马东盈 于 2012-11-12 12:00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