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马东盈】龙母崇拜“为岭南所独有”献疑
[打印本页]
作者:
马东盈
时间:
2012-11-9 16:06
标题:
【马东盈】龙母崇拜“为岭南所独有”献疑
【马东盈】龙母崇拜“为岭南所独有”献疑
题目所谓龙母崇拜,本来用的是龙母信仰。但是题目出现信仰这个词比较敏感,导入论坛比较繁琐,就改用崇拜这个词。实际说的是龙母信仰。
本文摘编自我最近出版的一本小书《风雅龙廷——高堂生故里诗文选注》(青岛出版社2012年版)之《前言》。看到论坛上探讨龙母信仰的话题,有学者提出龙母信仰“为岭南所独有”,特献疑于此。该《前言》涉及到“龙母信仰”的问题。因对该地的龙母信仰,我另有专题调查,因此这篇摘编的小文比较简略。
龙廷镇是西汉初期礼学宗师高堂生的故里,位于山东省新泰市东北部,是一个风景秀丽、民俗淳朴的山乡,更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古老山镇。
说起龙廷,自然离不开龙的话题。这里广泛流传着秃尾巴龙的传说。因为有神龙停留的传说,才有了“龙停”这个名字,后来演变为“龙廷”。
神龙的传说有多种版本,其中一个版本说的是龙堂山下的龙池河。清康熙二十二年《新泰县志》卷之一《封域志·山川》载:“龙池河,龙堂山下。两崖如削,壁立数仞,阔三丈,亘二十丈
[1]
许。源发恶沟上口,为大龙池,水势湍急,石峡陡峻,喷激如珠,吼声如雷。绕百余步,有石突起如龙门,中有大渊,深不可测,为小龙池,相传有龙潜此。土人以荼取鱼,雷电交作,电灼若龙飞,渔者尽仆,始名‘龙池’。明末
[2]
,土人姚典取鱼,以火烧石投入,云烟陡起,雨大滂沱,龙腾而去。典数日毙,池遂塞。至国朝顺治六年(1649),复如故。”
[3]
关于龙的话题,体现在自然景观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古新泰八景之一的“龙池秋月”。龙池秋月,古新泰八景之一。清康熙二十二年《新泰县志》卷之一《封域·八景》载:“龙池秋月:大、小二池,渊深不测,世传龙潜其中。中秋夜,大池中见双月。小池北岸,石高数仞,水流自上而下,月光耀人眼目。”
[4]
龙池秋月源在龙池河。其中大龙池长约60米、宽约9米。由大龙池上行5公里,为小龙池。如今,新修的龙池水库已经把“龙池秋月”之景淹没,烟波浩渺的龙湖新姿虽非昔日的秋月胜景,却也别有一番胜致。
明嘉靖年间,龙廷人崔文奎晚年退居故乡、优游山林时所作《龙池秋月》七律,是目前所见最早以四字定格题咏这一名景之作:
夏日寻芳到陂池,尚思春色景尤奇。
千寻翠壁藏龙迹,一派银河解众饥。
已去壮年嗟去远,方侵老景赏来迟。
子陵倘使先临此,肯把丝纶别钓施。
[
5]
神龙的传说也使龙廷境内形成了体现民众信仰的庙宇和冢墓。龙王庙在龙廷镇龙池水库处,已经淹没水下。清乾隆《新泰县志》卷六《寺观》载:“龙王庙,在龙廷龙池北岸。”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四十四年,新泰大旱,时任新泰知县王应修多方筹措救灾。明天启《新泰县志》卷之八《祥异·灾异·国朝·万历》载:“四十三年,大旱,井泉枯竭。八月,陨霜杀菽。冬,大饥,人相食,死者相枕藉。邑侯王公设粥赈济,活者甚众。鬻妇女者成市,邑侯王公严禁稍贩,阖邑保全。四十四年春,大旱,几无麦禾,邑侯王公斋戒露祷不时,霖雨三日。夏蝻。秋飞蝗蔽天,邑侯王公悬赏捕杀,免害。”重修龙王庙是当时的措施之一。明代新泰人牛濩撰《重修龙王庙记》详记其事。
[6]
清康熙二十二年《新泰县志》卷之二《建置志·庙祠》载:“龙王庙,龙廷龙池北岸。后圮。康熙己未(十八年,1679),大旱,知县宗之璠步祷至其地。归至半途,甘雨大沛。屡祷,无不响应,因重修之。复捐资置庙田,以供岁祀。”
龙母与秃尾巴龙的传说以及传说背后的龙母信仰,则提供了中国北方龙母文化的一个典型个案。当地流传的《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是这样的:
小栗峪的李寡妇和小姑子桂香到龙池庙烧香赶会,回来的路上在小庙里躲避雷暴雨。过了几天,李寡妇觉得身怀有孕。这天夜里,她正睡着觉,一阵肚子疼把她疼醒了,身子轻松了一大半,她知道是小孩下生了。她忙起来看时,却没发现孩子。第二天三更时分,李寡妇正在睡觉,觉得有个东西吃她的奶,醒来后什么也没有。以后天天如此。李寡妇和桂香想看弄个究竟。这天晚上,李寡妇躺在炕上装睡觉,桂香躲在门后。到了三更,那东西又来了,李寡妇猛一下把灯敞开,只见长长的尾巴搭在梁头上,头正在她怀里吃奶。原来这是一条小龙。寡妇惊吓而死,小龙惊慌而逃,尾巴被门缝挤住了。桂香咬了咬牙把那截尾巴剁下来。大伙把李寡妇抬到村头埋了,还堆了个大坟头。此后,每年下过雹子后,李寡妇的坟上都都会大一些,并压上坟头纸,坟前还有没烧完的香纸。人们说:这是秃尾巴老李又给她娘上坟来了,赶快往天井里扔切菜刀,意思是秃尾巴老李最怕切菜刀剁它的尾巴。
[7]
现在小栗峪村南还有李寡妇的坟头,坟前还有一块大石碑,上刻着“龙母坟”三个大字。
[8]
民国3年(1914)清和月立、清末新泰县儒学生员张有敬撰《栗峪龙母墓碑记》写道:
山有龙堂,水有龙池,新邑东北之胜地也。栗峪庄北有龙母墓,故老相传,历有年所,每逢大旱,乡人祷雨无不辄应。壬子(民国元年,1912)秋,久旱无雨,田禾尽枯,有刘元昇等约会附近绅耆,俱各庙沐祷于墓前。是日浓云布合,未及半夜,大雨如注,邻近四境告霑足矣。共感灵应,连资乐输,爰勒诸石,以志不朽云。
[9]
碑文记述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龙母是被神化的主角;其次,民众为龙母“树碑立传”并予以祭祀;第三,当地形成了以龙母崇拜为核心的相关风俗。
[10]
[1]
丈:原文误作“里”,从清乾隆《新泰县志》卷三《山川》改。
[2]
末:原文误作“未”,从清乾隆《新泰县志》卷三《山川》改。
[3]
清乾隆《新泰县志》卷三《山川》所载略同,“电灼若龙飞”作“闪灼若龙飞”。此外还有《龙堂山》的传说,载《新泰民间文学集成》第123~126页,新泰市民间文学三集成办公室编印,1988。讲述者:朱学俭,男,50岁,中专,汉,汶南镇干部;整理者:赵西谱;搜集时间:1987年5月;流传地区:新泰市东部。
[4]
清乾隆《新泰县志》卷七《古迹·八景》所记为“龙池秋月:按池在龙堂山下,大小二池”云云,余同。
[5]
明崔文奎:《龙池秋月》,载明天启《新泰县志》卷之九《艺文·诗》,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天启刻本,第79页B面。其中“千寻翠壁”误作“千寻翠璧”,今予乙正。参看马东盈点校本,新泰市史志办,2010。
[6]
明牛濩:《重修龙王庙记》,载明天启《新泰县志》卷之九《艺文·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天启刻本,第17页A面~第19页A面,题下署“邑人、常德府通判牛濩”。
[7]
有一个说法是:此后,这条小龙就停留在九顶凤凰山上,称为“龙停”,后演变为“龙廷”。
[8]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载《新泰民间文学集成》第175~176页,新泰市民间文学三集成办公室编印,1988。讲述者:沈维成;整理者:范德水;搜集时间:1987年;流传地区:新泰。类似的传说还有《秃尾巴老吕的传说》,载同书第168~169页。讲述者:王登汉,男,70岁,农民,汉族,文盲;整理者:王文河,男,22岁,农民,汉族,初中,龙庭乡苗西村;流传地区:新泰市。
[9]
张有敬:《栗峪龙母墓碑记》,旧抄本《褚氏谱书》。本书已收录。
[10]
陈金文《岭南龙母文化散论——兼与叶春生、梁庭望、陈摩人等先生商榷》提出:“龙母文化起源于有关‘秃尾巴龙’的传说。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流传着关于‘秃尾巴龙’的传说,如湖南等地有《桩巴龙》的传说,山东、东北等地则广为流传着《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但是本人以为在这些地区并未因这些传说的流传或传播而形成龙母文化。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二:一者,这些地区流传的有关‘秃尾巴龙’的传说中龙母一直不是主角,也没有被神化;二者,在上述地区鲜有群众将龙母当作庙堂神灵顶礼膜拜的现象;三者,在这些地区也没有形成以龙母崇拜为核心的多种民俗文化现象。而在岭南地区则不同,在这一地区流传的民间口头叙事中龙母被神化,并进而成为了民间尊奉的大神,同时,围绕着龙母崇拜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就此,本人以为有关‘秃尾巴龙’的传说虽流传于我国多个地区,而龙母文化却概为岭南所独有。”(《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4期) “龙母文化却概为岭南所独有”的说法值得商榷。
附件:
龙池秋旧地址
[时间:2012-11-9 16:12]
《风雅龙廷》封面
[时间:2012-11-9 16:23]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