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泰山国山论:民国文献释读 [打印本页]
作者: 马东盈 时间: 2011-11-11 19:03 标题: 泰山国山论:民国文献释读
泰山国山论:民国文献释读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第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2011年11月·江西南昌)
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内曾经出现了定泰山为国山的声音,在报刊上热闹一时,这就是至今仍然不绝于耳的“泰山国山论”。20世纪90年代,“泰山国山论”又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话题。2007年3月,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向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了国山建议案,引起更多的讨论。因此,重新回顾一下民国时期“泰山国山论”的有关文献,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一
说到泰山“国山论”的缘起,我们注意到:公元二三○年,三国时代东吴帝国皇帝孙权派遣大将卫温,泛海东征到达夷洲(今台湾)。四十六年后,即公元二七六年夏季的一天深夜,一道异样的光亮划破寂静的夜空,接着一声巨响,宜兴离墨山山崩石裂,这一罕见的地震现象,使孙权的孙子、当时的东吴皇帝孙皓感到振奋,他以为这是瑞应祥兆,于是改年号“天册”为“天玺”,特封离墨山为“国山”,并派遣大司空董朝到宜兴,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在“国山”之阴刻石碑以颂德。这块石碑就是至今被誉为“江南第一碑”的国山碑。——这大概是中国“国山”概念的初始。
如果再往前追溯,《山海经·大荒西经》卷十六记述:“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古人曾经把不周山当成一座圣山,要在这里举行巫术活动。那么,不周山似乎就是一座“国山”了。对这样的观点我们自然不敢苟同。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国山论”的缘起要从中华民国时期“北伐”胜利、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而实现“国家统一”开始。
“中华民国”四字出自中国同盟会“恢复中华,建立民国”誓词。这是周、秦以来第一次将已经流传数千年的“中国”两字径直用来作为正式的国名。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了北伐战争,彻底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8年,国民政府在“国家统一”的形势下,开始致力于“国家”的重建。出于对内鼓舞民族精神与培植国家意识,对外展开外交活动的双重需要,呼吁确立国花、国山等国字号象征物的声音骤起。率先提出并实施的是“国花”的确定。国花之议晚清时期就已经提出,此时又被重新提上议程。1929年1月28日,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党务委员会第193次会议,讨论宣传部报告审查选定国花案。2月8日,国民政府109训令中同意“采用梅花为各种徽饰;至是否定位国花,应提交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此后,虽因政见、政局等原因,最终未获得“国大”通过,但在政府部门(如教育部)行政运作与民间活动中,梅花作为中华民国的“国花”成为客观事实。“国山倡议”正是在这一背景的刺激下出现的。
三十年代初期,日本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国难深重,各种诸如“读经救国”的奇谈怪论层出不穷。老舍先生在《论语》1932年12月1日(第6期)发表的《救国难歌》中写道:
我也曾赞助以梅为国花,好去踏雪寻梅在沙漠大戈壁。我也曾提倡东封泰岳为国山,“泰山石敢当”,妈的,姜太公在这里!可是望梅止渴总成空,南天门上新鲜的不过是空气。
这是目前笔者发现的明确披露“泰山国山论”的最早文本。2006年,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布了这一信息。当时认为,老舍先生是“国山倡议”第一人。2007年3月,住泰安的全国人大代表向当年召开的人大会议提出国山建议案。会前,《泰山画刊》主编徐伟先生因组织编辑《国山专刊》而向我约稿。我撰写了《泰山国山论的缘起》,刊登在专刊第1期上。其中,对于老舍提出泰山国山论,仍然沿用了原来的观点。然而,细绎老舍先生的文意,我们可以做更为深入的解读。
首先,《救国难歌》本身是讽刺诗,那么其中的“我”,还可视为一个虚拟的形象,即作者是借“我”(非作者)而对作者(非“我”)看来没有实际意义的种种“救国”言论和行为进行的讽刺。其次,“泰山国山论”的提出者如果不是作者本人由初始的提倡到后来的放弃(从这个意义上说,老舍提议泰山为国山,应有更早的言论在前。只是目前笔者尚未见到。),就是首倡者另有其人,且其言论已经公开刊布(很遗憾的是,笔者同样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而老舍之诗正是批判这种言论。由此,老舍先生并不支持泰山国山论。
二
易君左、王德林的《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一文,最初发表于《江苏教育》月刊1933年第1~2期合刊(1933年2月出版),试图全面论述定泰山为国山的意义、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这篇文献是在国内报刊已经展开国山讨论的时候撰写的,具有阶段总结的意义,值得重视。这篇文献产生的本身也有深远的背景,对后来的国山讨论也有启发。
该文是继老舍先生《救国难歌》之后又一篇“泰山国山论”的文本。本期《江苏教育》是所谓“新年特大号”,有《挽救国难复兴民族》的大字标题揭示主题诉求,正说明老舍《救国难歌》创作之所以提到泰岳国山,委实是因为当时救国思潮中有定泰山为国山的说法,且有一定影响,而这也为后来出现较为系统地论述泰山国山的《定泰山为国山刍议》这一长文提供了基础。作者易君左曾拟把该文收入其文集《江山素描》。江苏教育1934年第4期、5~6期两期《江苏教育》刊登的《江苏教育丛书》第三种《江山素描》预售广告,其中目录明确列出了《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一文。
《定泰山为国山刍议》约计万字,分为“缘起”、“理由”、“计划”、“办法”四节,论述了“国山”的起议背景、论证依据及具体方案。以下从泰山与国内外名山比较、泰山所具民族精神特征、泰山与历代政治的关系、泰山与中国山系构成及国防之作用、泰山与中国民众心理、泰山与孔孟道统,以及泰山自身的文化价值等方面,论证了独具的国山地位:
求能气魄伟大,形态庄严,傲首嶙峋,丰姿华灿,而又与吾国历史文化及固有道德有密切悠远之关系,且确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者,舍泰山而外,将何所求!
吾人欲请定泰山为国山,正因泰山足以代表中国之国魂。
在书的题记当中,称泰山“具有刚健中正四大德性”,应该定其为国山。
易君左(1899~1972),名家钺,笔名康陶父、意园,号三湘词人,湖南汉寿人。北京大学文学士、日本早稻田大学硕士。留学回国后,江苏省教育厅编审室主任。长年在国民党军政界擅从报业文化,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9年底去台湾,嗣后,辗转香港、台湾,在大学任教,兼任中华诗社社长,历经世变。易君左家学渊源,才高资绝,成名早,享名久,成就高。诗文书画无不精工。著文60余种,数千万言,诗词、游记、传记、随笔、剧本广涉博猎,信手天成,书画法古出新,卓尔不凡。
《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一文的写作,易君左在其游记《泰山纪游》中曾经提及。《泰山纪游》最初发表于《江苏教育》(月刊)1933年第1卷第10期《文艺》专栏。其中《“孔子登临处”?》一节穿插发表了一首《登岱》诗:“泰山之奇奇在石,泰山之高不盈尺;此尺三万馀丈长,女娲衔石将天量。天生此山独突兀,如象有齿龙有角。历代小儿好荣封,金冠耀顶一重重。远望如挽道士髻,逼视危峰冲霄立。山外一步可登天,山中一步须千年:愈登愈高径愈窄,伸手即可搓日月,愈高愈登境愈穷,忽然开豁天地宏。一径六千七百级,一境十百千万意。伟哉造化巨斧痕,辟此绝岱招国魂!国魂国魂何处得?只有泰山好颜色!齐鲁岂但圣人邦,英雄产地鱼盐乡。国利民富士山侠义,能医萎靡穷愁气。我欲定此为国山,呜呼国正危兮山未安!”作者在《泰山纪游》的《岱庙的一瞥》一节中写道:“回来以后,我发愤写了一篇大文章——《定泰山为国山刍议》,征得厦材的同意,连署发表。”王厦材就是王德林。
附带说一说王德林。
按照《定泰山为国山刍议》原刊本的署名格式,和当下学术圈里的基本定义,王德林氏是合格的第二作者。不过,他不是具体执笔完成此文的作者,也是可以推定的。文中交代:“近者君左、德林偕友登岱,仰望徘徊,故增感慨。”(第一节《缘起》)准此,王德林是泰山国山论的附和者,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不能因为王德林没有亲自拿起笔来写作《定泰山为国山刍议》,就淡化这些慷慨陈词里包含着他的完整理解并同意所有的描述,无论是泰山定位国山的理由,还是期望和计划。然而,慷慨陈词之后,王德林急吼吼地当了汉奸,也是事实。这个人,主要是他的言行反差如此之大,令人费解。
王德林,字厦材,浙江吴兴人。后来使用更多的名字是王厦材,或者王厦才。1935年11月24日,滦榆区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在日本华北驻屯军唆使下,在通县召集停战区特警队等开临时会议,宣示合并滦榆、蓟密两区为滦蓟区,发表脱离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宣言。25日,伪“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在通县宣布成立。12月25日又改名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伪政府以殷汝耕、张庆余、张砚田、李海天、李允声、王厦才、池宗墨、殷体新、赵雷等9人为委员,殷汝耕为委员长。管辖区域为通县,滦县、临楡、遵化、丰润、昌黎、抚宁、迁安、密云、蓟县、玉田、乐亭、卢龙、宝坻、宁河、昌平、香河、三河、顺义、怀柔、平谷、兴隆等二十二县。下设秘书、保安、外交三处;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四厅;铁路管理、税务管理二局。各厅、县都聘用了日本顾问及秘书,一切大权都操纵在日本顾问或秘书手中。伪政府还设立五总队伪军,由冀东保安处处长刘宗纪指挥,各队伪军都聘有日本教官、军队指挥大权全操纵在日本教官手中。
“冀东汉奸政府主要人物是全国闻名的汉奸殷汝耕,其次就是池宗墨(秘书长)、王厦材(建设厅)、张仁蠡(行政厅)及四个保安总队长:张庆余、张砚田、李允升、韩则信等。”[①]《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立周年纪念专刊》(1936年11月25日)所载《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文武简任人员姓名略历表》中记述:建设厅长王厦材,40岁,浙江省吴兴县人。并介绍其“出身略历”称:“北京大学文科毕业,历任校长秘书、馆长、教授等职。”[②]
王厦材曾任浙江省教育馆馆长,应殷汝耕之邀来通州。此人精明机敏,重名利,是殷的一员干将。1936年4月22日《唐山工商日报》刊出了一则消息,时任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教育厅长的王德林发表“告冀东教育界书(续)”,其中慷慨陈词:“对学说勿警新奇——近来学说纷歧,(彭)〔鼓〕簧弄舌,共产谬论,四处宣传,其害人之深,如洪水猛兽,学生正在青年,缺乏实力,一经蛊惑,辄被麻醉,小之足以为害一身,大则足以动摇国本,李大钊为著名学者,只以误投共党,致遭杀身之祸,往迹昭昭,可资殷鉴,故学生对于学说,应趋循正轨,勿务新奇(下略)。”[③]在这里,王德林依然是铿锵陈词。不知道几年前他连署《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之时,有没有觉得自己是在对学说警于新奇。《定泰山为国山刍议》指出:当民族面对于日寇侵逼、“国族生存,危如累卵”之际,“召回国魂,恢复民族自信力”,“应有具体之象征”,因而亟应推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物——“国山”。——参撰《定泰山为国山刍议》的王德林,有“用泰山的精神消灭富士山之魔影”之志的人,怎么会投身于日本人的怀抱?并且,他的投怀送抱还在日本人全面入侵中国之前的1935年。
汉奸文人王德林的投日,使我们想起了周作人。有人说,周作人不是汉奸。如果他不是汉奸,谁是汉奸?汉奸总得有个标准。
三
《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也得到了一些积极回应。
《定泰山为国山刍议》发表后,在泰山本地获得了呼应。1933年10月,泰安县立师范讲习所翻印了这篇文章,装订为一本小册子。这本32开的小册子,共20页。据收藏者王建功称,《刍议》为其父王安良遗物,“父亲早年就读于师范讲习所,故而获得此书,家传至今”。
徐瑞祥(1900~1972),字芝房,又名守揆,字揆予,泰安人。小学毕业后,进菏泽六中读书,接触到《新青年》、《新潮》等书刊,逐渐热衷于社会问题的研讨。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北大学习期间,正值西风东渐,旧文化受到新文化的冲击,于是大量阅读中西典籍。他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认为只有发扬中国固有文化,发展教育事业,才能启迪民智,使国家富强。1927年北大毕业后,先后在临清二中、菏泽六中、济南一中任教。1933年暑假返回家乡,任泰安县立师范讲习所(后改为乡村师范)校长,一直到“七七”事变。徐瑞祥著有《中国社会问题探原》和《怎样建设中国本位文化》等著作。[④]同年十月,翻印了易君左、王德林撰写的《定泰山为国山刍议》。[⑤]现存的《泰山天书观乡村师范教学大纲》一书所附的“刊印书目”,著录了这本小册子。
引发徐瑞祥翻印《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一文,并非偶然。1933年8月,徐瑞祥任泰安县立乡村师范简易学校校长之始,东北中学学生军一行400人来泰山修学旅行。教育家、历史学家许兴凯在泰安县立师范传习所对来泰山修学旅行的东北中学学生军讲演“泰山的意义”,称泰山“本来是我们中国的象征”、“五岳以泰山为首,泰山可以代表我们中国”。是为近代倡导泰山作为中国国山的先声。许兴凯所著《泰山游记》(家庭之话第五集,读卖社印行)之三《讲演泰山》记述了讲演泰山的经过及内容:
泰山!五岳之首的泰山!本来是我们中国的象征。国是个概念,需要一个具体的东西来代表他。这东西不是河,就是山。比如德国的莱茵河,日本的富士山。我们中国也以河山比喻国土。这河,我以为就是黄河。这山,我以为就是泰山。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也是世界古文明的策源。中国的五岳本来是早年中国国境的四至。五岳以泰山为首,泰山可以代表我们的中国。
这泰山是国家,人民,土地的代表者。我们到此游览,当然有重大的意义。[⑥]
许兴凯此次演讲,对徐瑞祥产生了启发。
许兴凯(1898~1953),笔名老太婆,历史学教育家。毕业于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今北京师范大学),民国初年在北京晨报当记者,撰写妇女专栏,笔名“老太婆”,小有名气.1930年代曾于北平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平大学与天津法商学院等院校任教,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许兴凯到日本考察一段时间,返国之后撰写《日本帝国主义与东三省》一书,暴得大名。富饶的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大兴安岭以东的地区,其作为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但是,在“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侵略者和一些卖国求荣的跳梁小丑为了侵占和分裂我东北,给伪“满洲国”的成立制造根据,竟然不惜公然歪曲和篡改历史,挖空心思地提出东北是“独立国”的谬论,妄图以此来混淆视听,蒙蔽世人。面对日伪的上述无耻谰言,广大爱国学者纷纷拍案而起,引经据典,著书立说,揭露日本侵略东北的野心与罪行,痛斥汉奸卖国的无耻行径。代表性的论著主要有许兴凯的《日本帝国主义与东三省》(昆仑书店,1930年)等。他又向蒋委员长上抗日万言书,获得层峰赏识,乃得转进政坛任滑县县长。许县长宣称他是学者从政,要将滑县建立为抗日前哨,但政绩并不突出。在日寇侵入滑县之后许县长弃职南进,后于西南联大任教授。许兴凯在北京师范肆业时曾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其后转入共产党,成为北平师大中共地下党的负责人。
芮麟先生的《山左十日记》是一篇长篇游记,并单独成书(太湖书店1934年5月第1版)。其中涉及泰山国山的文字,见于其中的《一夜秋风到泰安》、《登泰山》两节。
芮麟(1909~1965),字子玉,号玉庐,江苏无锡人。1929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毕业,后为中国社会教育社成员。抗战期间,任山东省政府秘书、农林部秘书、科长、代司长等职。芮麟的文学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与林语堂、赵景深等齐名。其游记文学尤具特色,先后出版有《山左十日记》、《东南环游记》、《北国纪游》、《中原旅行记》、《青岛游记》等。民国二十二年(1933)八月,芮麟赴济南参加中国社会教育社年会,趁便登临泰山,所作《山左十日记》中记述泰山之旅的文字共有五节,分别为:《一夜秋风到泰安》、《登泰山》、《雷声忽送千峰雨》、《泰山观日出》、《别了泰山》。[⑦]
《山左十日记》一书第五节《一夜秋风到泰安》中写道:
我们坐端整了,便飘飘然的由轿夫抬着向千古雄峙、万里驰名,我们近半月来日夜渴念着的中国的国山——泰山前进。(第15页)
第六节《登泰山》写道:
千古第一名山,我国的国山,今日已遂登临之愿了。(第31页)
芮麟在《登泰山》一节中写道:“壁上泰安县长姚的布告,奇文妙语的布告,依然还在,今春读易君左《泰山记游》(按:当为《泰山纪游》),知道有此奇文妙语的布告,所以今天特别注意,又重新读了一遍,且告诉了以凡、石永。”(第17~18页)。看来,他对于易君左的《泰山纪游》是十分熟悉的。1933年初出版的《青岛教育》第一卷第1期刊登了将于本年3月25日出版的《江苏教育》第二卷第三期《要目》,其中便有署名“君左”的《泰山纪游》。[⑧]在《泰山纪游》中,易君左通过一首《登岱》七古,表达了定泰山为国山的愿望。《山左十日记》初版时,是由易君左题签的。那么对于其《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也不会不熟悉,因此在游记中才有“中国的国山——泰山”这样的表述。——看来,芮先生是由于与易君左的密切交往而获得有关国山信息的。
芮、易交往密切,可以看上揭芮先生之子芮少麟的博文,不赘。芮少麟先生并指出:““五岳独尊”的泰山,因古代封禅和诗圣杜甫《望岳》里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名闻天下,流传千古,为人景仰,成为华夏子民心目中的国山。1933年父亲赴济南参加中国社会教育社年会,顺路登泰岱,以遂朝拜国山的心愿,也留下了他的山水游记文学纪实。”[⑨]
四
蒋介石是否看过《定泰山为国山刍议》?
自孙中山以来,泰山独特的精神内涵得到政治人物的肯定。关于此点,我在《泰山通鉴》民国卷的第一条(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即已经述及。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定都南京,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自上海抵南京就职,以是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以“泰山之安”喻指新诞生的中华民国,视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之象征。临时政府公报第一号《临时大总统告海陆军将士文》提出:“愿吾海陆军将士,上下军人,共励初心,守之勿失”,“拥树民国,立于泰山磐石之安。则不独克尽军人之天职,而吾皇汉民族之精神,且发扬流衍于无极”。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从事民主革命的关键时期,在演说中多次借用“泰山鸿毛”的话语鼓舞革命斗志,以“泰山之重”激励革命志士为国奋斗。[⑩]
蒋介石其实是作为孙中山的继承者逐渐确立在国民党内的地位的。从目前所见的蒋介石著述,可以发现他论述泰山的文字达数十处。应该说,蒋介石对泰山独特的精神内涵也是很重视的。(此点可参看马东盈撰《蒋介石与泰山》,此处不赘。)
蒋介石本人两次登临泰山,还曾捐款、题词。
1928年,蒋介石第一次来泰,时值北伐战争泰安战事,蒋介石作为北伐军总司令前来督战。北伐军占领泰城后,蒋介石于5月8日坐桥到泰山斗母宫。随员有朱培德、杨杰、邵力子、陈立夫等。在斗母宫用餐时,因接到日军的一份通牒,蒋介石匆忙下山,于火车站停放的专列中商讨对策。随后又偕夫人宋美龄游斗母宫。据说蒋介石曾备有南方带来的“山轿”——滑竽,不料一进山,却不适于台阶式的盘道,于是改乘当地的山轿。泰山山轿尽管土气、简单,却很舒适,蒋介石很满意。
1929年7月,蒋由平南归偕夫人宋美龄游泰山,随行的官员有浙江教育厅厅长陈布雷、中央政训处长周佛海、副官长陈铭阁、山东教育厅厅长何思源及泰安县长等。此次泰山之行,蒋介石还曾捐款二百大洋,维修岱顶碧霞祠盘路。此事见于《地学杂志》1931年第4期所刊傅振伦《重游泰山记》一文:“北行,盘路平正,则十八年蒋中正出资二百元重修者也。”《地学杂志》1932年第1期刊登的《重游泰山记》(续),有关于蒋介石在泰山情况的记述:
正殿之东,为迎旭亭。中有“春云日俗”之题额,游人观日出,多寄宿于此。其南有殿三楹,十八年夏日蒋中正登岱,与宋美龄宿此,故其室独加油漆,至今犹新.室中有联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乃集经石峪残字而为之者。蒋氏所书“泰山永固,民国常安”,与蒋氏在御帐砰(坪)云步桥与其夫人合影,及在岱顶与同游者所照像,均悬壁间。
值得注意者,是蒋介石所书“泰山永固,民国常安”一语,对于泰山之于国家的意义,推举至重。
1930年5~8月,国民党内部爆发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5月10日 蒋介石在泰安对第十五路军六十四师官兵训话(稿佚)。[11]此行未见登山记载。
回到本文开头的话题:蒋介石是否看过《定泰山为国山刍议》?
易君左、王德林的《定泰山为国山刍议》发表在《江苏教育》1933年第1-2期合刊。本期《江苏教育》是所谓“新年特大号”,有《挽救国难复兴民族》的大字标题揭示主题诉求,而首篇文章就是蒋介石的《如何救中国》一文。由此,蒋介石看过《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一文,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至于蒋介石对于这一提议的看法如何,不得而知。大体上说,由于《刍议》精神层面的议论多,具体实施起来其实带有明显的书生气,可以说是兹事体大,不能轻易决断。
人们或许还记得:1930年,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还针对泰山“淫祀”的问题,做出过一些禁令。是年4月30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下发《神祠存废标准》致各级党部函,明令废止部分神祠,其中包括“五岳四渎”、“东岳大帝”、“送子娘娘”等。中云:“五岳四渎 古者老子祭山川社稷之神,山岚五岳为尊,川以四渎为大。秦汉以后,帝王封泰山,禅梁父,大都祝其安谧,无为民害。今者地理之学,日有进步,旧日五岳等山,在中国各山中,比之葱岭,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已觉渺乎其小。至于四渎则济夺于河,淮夺于运,四渎之中,已缺其二,即江河之能否安澜,全赖人工之疏浚防堵,于神祠何涉,故五岳四渎,均在废止之列。”“东岳大帝 世俗以黄飞虎为东岳大帝,塑以(全)〔金〕身,饰以王者衣冠,其下设阎罗判官等像,盖由于宋真宗祥符九年,有事泰山,相传岳神显异,诏天下郡县,悉建东岳行宫,人始得以庙而作敬神之所(见浙江通志),后人复根据封神传而附会之云尔。”“又近世城隍东岳等庙中,多有阎罗殿,俗传为司地狱之神,塑刀山剑树,牛头马面等鬼怪,以威吓愚民,考阎罗之名,虽见诸佛经,然并无事迹可考,亦一律废止。”“送子娘娘 世俗僧寺中往往有送子娘娘,殿中塑三女神,谓小儿之生产,皆该神所司,妇女祈子者络绎不绝,或云本诸封神传之云宵琼宵等娘娘,此实淫祠之尤,亟应严禁。”且对祀神礼节提出改良措施,“至各地方男女进香朝山,各寺庙之抽笺礼忏”等予以禁止。[12]
那么,对于把泰山定为国山的倡议,在蒋介石看来,至少是不具备可行性的。
(马东盈博客:http://blog.sina.com.cn/taishannet)
[①]李景铭:《芦沟桥事变后北平闻见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近代史资料》总6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5月。
[②]南京市档案馆编《审讯汪伪汉奸笔录•下》十九《殷汝耕》,凤凰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1168页。
[③]《唐山工商日报》1936年4月22日。
[④]新编《泰安市志·人物》。
[⑤]记者孙弘,通讯员贺安栋、李娈鸾:《通讯:〈定泰山为国山刍议〉重现记》,中新山东网泰安10月16日电。图为《定泰山为国山刍议》封面。(摄影:李娈鸾)
[⑥]许兴凯编《日帝国主义与东三省》,(上海)昆仑书店1930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国家图书馆有藏本。本书共3篇:政治篇、铁路篇、经济篇。书前冠自序。附录《呼伦贝尔蒙古青年党运动真象》。书内共有图表171幅。
[⑦]参看芮麟之子芮少麟著《重吻大地(1909-2008)》)(书稿)八《会当凌绝顶》“杨荫榆小议文学创作观文坛纠葛异议渡江叹钟声醒国魂”,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616a0e0100esaf.html,2009-10-06。
[⑧]《青岛教育》1933年第1期,第16页。
[⑨]芮少麟著《重吻大地(1909-2008)》)(书稿)八《会当凌绝顶》“杨荫榆小议文学创作观文坛纠葛异议渡江叹钟声醒国魂”,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616a0e0100esaf.html,2009-10-06。
[⑩]《泰山通鉴》,齐鲁书社2005年版。
[11][台湾]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论著年表•中华民国十九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印,1984年10月版。
[12]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档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奉发〈神祠存废标准〉致各级党部函(1930年4月30日)》(《中华民国史料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第502页)
(书林网发表http://www.booksfores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4276&page=1&extra=#pid1166341)
作者: 虾哥 时间: 2011-11-11 19:52
是否为国山,它仍在那里!哪管士人纷纷攘攘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