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简介
[打印本页]
作者:
yangdancheng
时间:
2012-10-29 22:02
标题: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简介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是“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和学校民族文化艺术实践创新研发基地五个中心之一。
其成立于1984年,早期为西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所民族古籍研究室。中心下设有藏学文献馆、彝学文献馆、综合文献馆、数字文献馆、民族古籍文献学硕士点、“中国民族古籍网”等学术研究机构和信息平台。
目前,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使用面积达到两千余平方米,拥有容纳几十万函的书柜、现代文献管理设施设备、电子设备及民族文字系统软件。现在,中心已成为了独具民族建筑特色和现代高新技术支撑的文献中心,是迄今为止全国高校规模最大、收藏最全的民族文献中心。
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同时,围绕科研陆续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 抢救珍贵文献古籍
为了及时挽救那些濒临消失的历史文献,中心一方面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一旦发现重要文献的线索,立即前往购置;另一方面对国内仅存的高龄藏学、彝学等民族文献专家进行抢救性采访和拍摄,以获取宝贵的影音文献资料。
同时,对收集到的已受到损坏的文献开展了修整装裱、复印复制的修复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先后从美国、英国、青海、甘肃、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及收集了各种版本的民族古籍文献资料四万余函(册),电子图书548册,电子音像制品350多种,其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医药学、工艺建筑学、天文历算、因明逻辑学、地理历史、语言文学、绘画艺术、音乐舞蹈等三十多门学科领域,其中不乏极其珍贵的孤本,手抄本,文献价值极高。
二、整理、翻译、出版文献资料
文献中心对馆藏的所有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编目,系统整理,并陆续录入电脑,制作文献电子版,建立文献全文数据库,同时对有较高价值的重要文献在整理、翻译后出版,到目前为止已翻译整理出版了古籍文献16本。其中“藏学文献馆”主持了国家民委的古籍整理出版项目《藏文典籍目录编撰史》和《藏族名人文库》两套丛书的整理出版工作,这两套《丛书》也是藏学文献数据库的一部分,出书与数据库建设同步,将逐年实施。“藏学文献馆”还搜集、整理、复制完成了137函(约4千万字)藏学巨著《博东全集》,以藏式长条版式出版。这部巨著至今在国内外没有人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其重要性得到国内外文献专家的充分肯定和国家民委古籍办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国家民委古籍整理重点项目。翻译的《更敦群培文集》获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 “彝学文献馆”“综合文献馆”也在按计划整理、翻译和出版《枯色扎莫》、《局卓布苏》等民族文献。
三、积极为科研服务
文献中心不仅在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古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十分重视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原则,全力支持民族类学科的科研工作,成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强力支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献中心多次组织专家座谈会,认真听取从事民族类学科研究的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搞好科研服务工作。文献中心主动向专家了解文献需求信息,提供库藏文献资料信息,并根据需要整理文献资料。同时还对民族类学科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放,为他们提供学习特别是研究需要的文献资料,解答相关问题,尤其对我校民族学博士点的教学科研和博士生培养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除此之外,两个文献研究中心本身也把科研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逐步开展了文献古籍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
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是我校对外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访,推动了我校民族类学科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对我校相关学科的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外传播了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了党和国家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政策,并以铁的事实批驳了西方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散布的“西藏文化毁灭论”的观点。
中心自成立以来,共接待来访的各级领导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计30000余人,为宣传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一体两翼发展和特色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民族古籍文献中心的发展目标是:在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和学校的领导下,努力建成一个集民族文献抢救保护,民族古籍整理研究,民族文献数字化开发,民族古籍专业人才培养和民族古籍信息港于一体的国家基地。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