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三个新闻话题 [打印本页]

作者: 马东盈    时间: 2012-10-23 10:50     标题: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三个新闻话题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三个新闻话题

[国学与道德建设•第五届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工作年会论文(节选),湖北武汉•2012年10月28日]


当代社会的大众舆论是如何多元解读“坐怀不乱”的?下面以三个“新闻话题”为例略加申述。

招考干部的坐怀不乱试题
2000年海南省机构改革,公开招考副厅级干部进行面试时,其中有一道“坐怀不乱”的题目:

相传古代有个叫柳下惠的人夜宿旅店,因天骤冷,一住店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将其抱入怀中,一直坐到天明,没有非礼之举。请你分析这个“坐怀不乱”的故事对领导干部从政的启示。

将柳下惠的事迹列入考试题目,特别是具有选举人才性质的考试,并非当代人的创造。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中便多次出现。在当代考题中出现了与传统迥然不同的命题思路,本身就是值得思考的现象。命题者或许受到了此前已经有所展开的话题之启发。例如张茂《柳下惠·鲁男子·廉洁自律》[1]、陈鲁民《柳下惠未必靠得住》[2]、张秀璋《“坐怀不乱”与“自知不及”》[3]等文章就此展开论说。且让我们回到当代的考题上来。中新社的报道说:“这个“坐怀不乱”的故事,新近出现在海南副厅级干部公开选拔干部面试试题中,要求考生分析这一故事对领导干部从政的启示。”“此次笔试入围的年轻干部,没有预料到面试会“遭遇”如此考验,答题五花八门,无非表示要学柳下惠做“正人君子”,有些明显言不由衷者遭淘汰。”“海南省委组织部邱德群副部长说,面对专业知识都不错的年轻干部,组织部门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从中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4]
应该说,命题者的初衷是好的,应试者的答案却各有千秋,但思维指向都是围绕“性”或“男女关系”展开。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坐怀不乱”与当代中国人特别是政府公务员道德问题的讨论。[5]
“如何评价这样的面试思路,担任这次面试监督员的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郭幼莹女士认为,考题更多的是考察考生的世界观,以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选拔的优胜考生,应当是放到哪里都能胜任的好干部。”[6]
参与讨论的文章,大致可以归结为嘻笑怒骂为长的“杂文”,例如,陈鲁民《“坐怀不乱”了就是清官吗?》[7]、冷眼《如何学习柳下惠》[8]、傅正明《也谈“坐怀不乱”》[9]
陈鲁民《“坐怀不乱”了就是清官吗?》说:“有人怀疑,这也不奇怪,因为连圣人都说过‘食色性也’,就是大力鼓吹‘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不是照样狎妓纳妾。大家都在那里风流快活,可是却偏偏出了个柳下惠,怎不叫人生疑?争议也好,怀疑也罢,平心而论,在这个事情上最明白不过的,当属历代皇帝。”“他们深知天底下男人没有几个柳下惠,就是柳下惠也未必靠得住,所以不论是圣明天子还是糊涂君王,无一例外地要把进宫服务的男人‘去势’,以期从根本上解决‘乱’的问题。”“世上确有志行高洁不受女色诱惑的坦荡君子,皇帝何尝不知,但君子是会变的,此时君子,彼时就可能变成小人,面对村姑丑妇,你也许能自重自爱,但面对后宫貌似天仙又个个都是色中饿鬼的后妃宫娥,何以自持?”一道考题,引起了评论者诸如“风流快活”、“色中恶鬼”乃至“去势”等等评论,亦可见时人心态之一斑。
这道考题,也许因为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成为国家公务员备考者常温不倦的经典题目。各种名目的辅导者也在尝试为这个题目定制标准答案:
——“这个故事对领导干部从政的启示主要有这么两点:第一,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时刻做好表率作用;第二,领导干部在工作当中应该善于助人,敢于破俗,应该具有创造性的完成工作或解决问题的能力。”[10]
——“回答这个题,当然主要是领导干部应该品行端正,作风正派。但除了这一点以外,对这个故事还有几点启示,要善于助人、敢于破俗、意志坚定、遵纪守法等,都是应该提出的,这样才能较圆满地回答出面试题的本意,体现一个考生对社会问题、对各种情况的丰富思想、正确见解。”[11]

“柳下秽”侵犯柳下惠名誉?
2005年,有人在网上注册了“柳下秽”的网名,并发表涉及“性”的图文。有报道称,近日,博客网上一网友以“柳下秽”的网名注册并发布了数篇讨论两性话题的文章。此举引起了十几位自称是柳下惠后人的不满,他们联名在网上提出抗议,认为其侵犯了祖先柳下惠的名誉权。此事引起很大反响,《北京青年报》专门组织了专家学者展开讨论。[12]讨论围绕六个议题展开,涉及诸如名誉权、网络实名注册、网络自由等内容,我们姑不涉及。在讨论中,北京中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夏综英女士的观点富有较强的针对性:

“柳下秽”事件是对历史遗留下来传统美德教育的挑战,应该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这种行为与宪法中道德教育精神相违背,是一种违法且有悖于社会公德及良好民俗行为,应该受到制裁,而且人为使用与传统美德故事主人公谐音相同的名字是一种故意的且与现实精神文明教育中不相和谐的行为。因此,实行网络实名制是当务之急、利大于弊,且将有利于净化网络市场,去其糟粕,让一切有悖于社会道德、虚假模拟网络世界尽可能返璞归真。而现今网络的无限、无序自由已对社会、个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因此,网络实名制及相关法律出台势在必行。

其实,这类以名字谐音式的行为早已屡见不鲜。例如,深圳市金喜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于2003年推出了“20集都市浪漫轻喜剧《律政佳人》”,剧中塑造了“四位才貌双全、性格各异的年轻女律师”,“她们越是努力地工作,便越渴望爱情的滋润,无奈冷酷的现实世界令她们屡屡受伤,对男人她们更是既爱又恨。”据称:“此剧突出地展示了新时期成长起来的职业女性的事业与生活,以轻松幽默略带搞笑的方式表现现代人现实与理想、精神与物质、传统与道德等激烈的冲突。”[13]剧中男主角取了个富有意味的名字“柳夏会”,因在剧中的形象是“鼠肚鸡肠、不仁不义”,玩弄女性感情,遭到学者批评。[14]

一篇《谎言》引发的风波
2006年1月7日,一篇题为《坐怀不乱——一个上千年的美丽谎言》,发表于“新思语网”的“谈古论今”栏目。[15]作者是一个叫谢浮名的人。作者缺乏对基本文献的了解,只是根据一般的成语解释,指出坐怀不乱在西汉初年的《毛诗故训传》中才有了故事的雏形,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有了今人熟悉的丰满情节。“假如柳下惠真有坐怀不乱的事,为什么在发生之初,世界上没见传播,直到汉朝才有人知道一点点,元明时人才完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呢?是元明时期出土了大量文物,才让胡炳文、陶宗仪得窥故事全豹么?明显不是。纵使有文物出现,也展现不了坐怀不乱这样极富戏剧性的情节。只有一个解释:胡炳文、陶宗仪等人在撒谎!”事情的本身有太多的疑点,坐怀不乱如果真的发生,柳下惠和女子谁也不会说出来,因此即使发生过,后人也会不知道:“纵使不从柳老先生的生理角度来理解,换个角度想一想:假使真有其事,又是谁传出来的?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那女子说的。但是,可能吗?一个女子能够大大方方躺在一个陌生男人怀里过上一夜,然后还惟恐天下不乱地大事宣扬?另一种可能是,柳下惠自己说的。如果真的如此,这个柳老夫子也就够无耻的了。这不是要坏别人的名节吗?”
浮名的观点基础是建立在坐怀不乱的记载始见于西汉初,飞跨到元末明初。我们已经讨论过坐怀不乱在“孟子之前”的《孔子家语》已经有了明确表述,而其定型则至迟在唐初,因此其论点与推论已经不需再辨。但是浮名先生的莫名惊诧,在网上弄起了一阵风波。这篇《柳下惠坐怀不乱?—个上千年的谎言》,因其题目一惊一诧,制造了新闻效应,而在互联网上传播更为广泛。《谎言》发表后,光明网记者刘晨采访了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炜评。刘炜评认为:“这牵扯到古代文化的接受学和对事实的价值判断。原本一个事件传下来,其本真的东西是不会走样的,但往往后人对它的善恶判断,却会反过来影响对其本真的判断,后代的价值渗透和干扰现象并不少见。”“柳下惠本身并不是一个典型度很高的人,不论是‘坐怀不乱’还是‘坐槐不乱’,原型故事只是想体现一种中国古代的绅士、君子风度。但经过如此一番争论就变味了,正面的可以说,这是他本人思想度高,懂得男女授受不亲;反面的可以说,这是泯灭天性。这都扯得太远,是学术研究‘太钻牛角尖’的结果。也说明了我们当代‘泛疑古主义’倾向,发展不好就是恶搞了。”[16]
面对当代社会这些话题的考量,追寻柳下惠坐怀不乱作为道德典范的意义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向度。不少学者已经给予了正确的阐释。
南怀瑾说:“过去都说,孔子讲这句话,是为了卫君而感慨的,因为卫灵公这个了不起的人,迷于一个美丽的妃子南子,所以他虽然尊重孔子,而不能接受孔子的意见。因此孔子对他感慨:‘算了吧!我没有看到世界上有人,好德如好色一样!’”“大家最熟悉的人——鲁男子柳下惠——他姓展,名获,字禽,食邑于柳下,谥号惠,是鲁国的大夫。其实像柳下惠这样坐怀不乱的人,世界上也多的是,不过古人取其贤者为标榜。有唱反调的,像年轻人说,什么柳下惠?那只是性无能!或者说,那是阴阳人,没有开刀。这类怪论可多啦!柳下惠的见色不动心,还只是他私德的一面,他真的好处是侠义,是一个济困扶危的人。”[17]《论语·微子》有云:“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南怀瑾分析说:“下面跟着说到柳下惠,鲁国的人,大家都知道柳下惠‘坐怀不乱’,这还是小事情,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过古人以柳下惠作标榜,我们也不必再另外举别人的例子了,而坐怀不乱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这里”,“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为了贯彻人格的思想,为了贯彻传统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处世,忽视于功名富贵,那是身外事,并不在乎,这是他的人格。”[18]此外,《为什么把柳下惠誉为“坐怀不乱”的楷模?》[19]、《孔子何以数称柳下惠》[20]、《柳下惠不辞小官》[21]、《不学柳下惠,正是柳下惠》“鲁人有独处室者不纳邻妇”[22]等文,行文的出发点都是建立在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也对柳下惠坐怀不乱给予正面评价。例如,《柳下惠不辞小官》指出:“这个故事,也说明柳下惠在群众间得到的信赖。”[23]

[1]张茂:《柳下惠·鲁男子·廉洁自律》,载《石油政工研究》1998年第3期。

[2]陈鲁民:《柳下惠未必靠得住》,载《社会》1999年第4期,《党员文摘》1999年第2期摘登。

[3]张秀璋:《“坐怀不乱”与“自知不及”》,载《支部建设》1999年第6期。

[4]关向东(中新社记者):《“坐怀不乱”进入海南选拔副厅级干部考题》,中新社海口2000年8月17日电。

[5]相关文章,例如老五:《考试能考出“柳下惠”?》,载《科技日报》2000年9月12日;燕林:《面试技巧:思路要开阔》,载《市场报》2001年4月1日第2版;com:《官员最喜欢读什幺书?》载http://www.seawolfnet.com/forum/article.php?id=2315;端木昌:《“坐怀不乱”这道题》,载http://news.eastday.com/epublish/big5/paper81/2/class008100005/hwz192217.htm。

[6]关向东(中新社记者):《“坐怀不乱”进入海南选拔副厅级干部考题》,中新社海口2000年8月17日电。

[7]陈鲁民:《“坐怀不乱”了就是清官吗?》,载《大公报》2000年9月27日。这篇文章的主体内容,还见于作者的《靠不住的柳下惠》,载《中国老年》1998年第12期,第23页;《柳下惠未必靠得住》,载《社会》1999年第4期“卷首篇”,第1页;《“柳下惠”真的靠得住吗》,载《公民导刊》2001年第2期,第1页。

[8]冷眼:《如何学习柳下惠》,载《领导广角》2001年第1期。

[9]傅正明:《也谈“坐怀不乱”》,载《继续教育与人事》2001年第2期。

[10]《考生必看:公务员面试经典试题问与答》,载东北教育网“公务员·综合面试”栏目(http://edu.northeast.cn/system/2007/06/26/050869023_02.shtml)

[11]《2006最新国家公务员面试预测题及详解80道》,载中国考试招生在线“育路网”(http://www.yuloo.com/gwyks/gwy_kszt/gwy-fxzd/2005-12/1135219069.html),新浪考试以《面试真题解析》转载(http://edu.sina.com.cn/exam/2007-02-05/100371031.html)。

[12]王晓东(《北京青年报》记者):《“柳下秽”侵犯柳下惠名誉?》,载《北京青年报》2005年8月21日(《法律圆桌》第219期)。

[13]《20集都市浪漫轻喜剧〈律政佳人〉剧情介绍》,载新浪娱乐2003年09月18日(http://ent.sina.com.cn/v/2003-09-18/1444202735.html)。

[14]秦群:《以今讽古居心何在——评电视剧〈律政佳人〉》,载“泰山国山论”sina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4ad7010009me.html)。

[15]新思语网(http://xz7.2000y.net/mb/2/ReadNews.asp?NewsID=459684),2006年1月7日。

[16]刘慧:《柳下惠坐怀不乱再引质疑被指为千古谎言》,载国学网国学资讯(http://news.guoxue.com/article.php?articleid=13183),转自光明网2007-11-02。

[17]南怀瑾:《论语别裁》(下论)《卫灵公第十五》,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722-723页。与柳下惠相关文字之节录,以《从〈论语〉看柳下惠》为题收入马东盈主编《柳下惠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 页。

[18]南怀瑾:《论语别裁》(下论)《微子第十八》,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 838-839页。

[19]《为什幺把柳下惠誉为“坐怀不乱”的楷模?》,焦润明主编《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幺》第一辑《伦理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20]张宗舜:《孔子何以数称柳下惠》,《齐鲁学刊》1994年第2期。

[21]刘雪英:《柳下惠不辞小官》,《中国通史》第3卷《上古时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收入《柳下惠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22]勾承益编著《智行天下点击经史百家经典》,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版。

[23]刘雪英:《柳下惠不辞小官》,《中国通史》第3卷《上古时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收入《柳下惠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