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冯骥才:有些狂热与文学无关(图) [打印本页]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2-10-22 09:36     标题: 冯骥才:有些狂热与文学无关(图)

冯骥才:有些狂热与文学无关(图)
2012-10-21 19:58:12  来源:每日新报

--------------------------------------------------------------------------------

[提要]  昨天上午,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协办的“李福清中国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津开幕,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俄罗斯驻华公使陶米恒,俄罗斯科学院科罗博娃,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教授等海内外来宾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言。


  昨天上午,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协办的“李福清中国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津开幕,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俄罗斯驻华公使陶米恒,俄罗斯科学院科罗博娃,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教授等海内外来宾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言。由于80岁高龄的李福清先生月初不幸病逝,旨在全面总结李福清院士对中国文化研究的成就与贡献的本次会议也多了一份肃穆和哀思。

  今年9月初迎来80岁大寿的李福清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汉学家,在中国民间文学、中国古典小说、中国民间年画、中俄文化交流史等研究领域成就卓著,先后获得过“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和“中国语言文化贡献奖”,是他最早将冯骥才、王蒙等中国作家的中短篇作品集翻译成俄文。2012年10月3日,李福清因病去世,噩耗传来,中国学界为之伤痛,决定研讨会继续召开,以追思缅怀这位国际著名的汉学家。冯骥才主编的《李福清中国民间年画论集》和《年画研究》李福清研究专号,本意是想当成喜庆寿礼送出,如今只能寄托无限哀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冯骥才表示:“李福清先生是中国文化的知音、是中国学界的好友。他对中国文化特别痴迷,可以说是有一种饥饿感,他对中国文化的民间抢救帮助很大。”

  对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热门话题,冯骥才表示:“莫言获奖,从深处说,将引起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也将唤起全社会对文学的关切,有助于让社会沉静下来,认识生活、思考生活,从而给社会带来积极的推动。”不过对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类似“莫言旧居变文化体验区”“种一万亩红高粱”等外界的种种狂热表现,冯骥才坦言这些已经跟文学、文化无关,完全是粗俗化的经济概念:“国家价值观不能和钱挂钩,莫言获奖是好事,如果让学者、评论家讨论讨论莫言的作品,给普通读者讲讲,这多好,文学本该是关于心灵、安静的事,但是现在却演变得愈发粗俗化。”冯骥才坦言文学作品的翻译是最难的,“我曾经对一个外国朋友说过,在中外文学交流中,你们是出现赤字的,因为中国读者对世界文学了解得很多,而外国人对中国文学却了解得很不够。其实想了解中国的最好方式,就是看中国的文学作品。”(仇宇浩)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