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与“忘却”对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们
[打印本页]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2-10-20 20:15
标题:
与“忘却”对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们
与“忘却”对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们
刘 菟
前不久,浙江省文化厅公布了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共有20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在这种其中,古书古典类就占据了20项。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书籍,里面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精神。然而,信息时代来临,各种讯息爆炸般的传播开来,还会有人去关心前辈留下的古书古典么?今天,我们首先带大家认识这样一个组织,他们为了对抗“忘却”而在不断努力着。
与“忘却”对抗的传承者们(一):
古书影印:“传古楼”在“痛与乐”中艰难前行
这里是浙江图书馆古籍馆,位于图书馆的地下一层。这里珍藏着古书约84万本,是浙江省最大的公共古书图书馆之一。但是与上面人数众多,座位都要抢占的普通借阅室相比,这里显得冷冷清清。记者在这里呆了一上午,没有一个人来这里调阅古书。对于这样的情况,省图书馆副馆长徐小军感情复杂,一方面,人来的少了,古书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在这个常年湿度温度恒温的空间里,读书者如想调阅古书,必须要提前一天申请,并且亲自带上手套,每翻一页,都必须小心谨慎,而且不能在古书上面做任何标记。但另一方面令徐馆长无奈的是,是一年到头,这里最多的依然是工作人员。为了能吸引更多的人来看古书,图书馆其实很早就开展了影印服务,让更多的人更方便地看到古书。然而图书馆经费有限,影印设备就一台,再加上自身缺乏宣传,古书阅读,已经鲜有人问津了。
浙江图书馆馆副馆长徐小军:文化方面的保护是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不仅仅是政府,也需要社会各界也就是社会各界的一部分,我想这是很有积极意义。
对于徐馆长的期待,有人正在努力实现着。陈志俊,“传古楼”的创始人之一,目前正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古书的影印和出版工作。
“传古楼”公司创始人陈志俊说:“主要是关注到市面上缺少一个比较清晰可读的(古书),我们自己有句话叫做可圈可点的,古籍最早古人拿的书是可圈可点的,因为古文是没有标点的,而且是竖排的。”
陈志俊告诉记者,因为爱好,他产生了印影和出版古籍的年头。前段时间,他花了5000块钱,从浙江图书馆古籍馆买下了宋代朱熹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的影印权。随后,再联系出版社进行出版。经过陈志俊几个月的努力,一本全新的影印古书就出版完成了。
“传古楼”公司创始人陈志俊:“一个大出版社,它的流动资金也就够买一套房子和一部车子,我了解后,发现的确是。一本书(印刷)的成本目前是两三万块钱,对于这点来说,做一两本书,以我目前的自己这个实力,应该是可以承受的。”
为了能够推广宣传出版后的古书,“传古楼”建立了官方售书平台,也在微博等地方开辟了网络空间,宣传“传古楼”。陈志俊坦言,买书的人很少,但是他坚信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
“传古楼”公司创始人陈志俊:“一本书预定的时候,最多只有46人,当时其实是有点进退两难的。(但)让我们感到振奋的是,我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个认可,我们通过微博、通过QQ以后,有各种各样的人(购买),有些是学术上面,比如说学古籍学的教授,也有是媒体的朋友。”
陈志俊说,做这样一个事情,别谈什么盈利了,从目前看两三年内肯定是亏本的。但是他觉得,自己从影印古书到出版和传播古书,学到了很多东西,而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为保护古书,传播古代文化,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浙江图书馆馆副馆长徐小军:“它这个书印出来以后,我们原本的使用就可以相应的减少,那么它的寿命也会更长,就会有更多的后代看到这个古籍,那么实际上它是一个再生性的保护。那么第二个,它对文化的传播意义也是相当的积极,它影印以后就把原来比较少的古籍化成千本中华文化,至少一个传播路径就是一个人努力,然后把他印出来,然后很多人去阅读。
【编后】对于一般人而言,古书的阅读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因此阅读人群少,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古书的保护,古书古籍的文化传播,却是一个我们不能“忘却”的事情,这些书籍承载着中华文明,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庆幸的是,社会上还有些像陈志俊的这样的人,为保护和传播古籍古书出一份力。不管形式是否好,是否存在争议,至少“传古楼”还一直在与“忘却”对抗者。而在我们周围,对抗“忘却”的人还有很多。在最新的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工艺占据了66项,是所有类别当中最多的一项。水印木刻,做为一项传统的民间工艺,早早地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这项手艺的传承情况怎样呢?请继续看我们记者,带大家去探望另一位手工艺人。
与“忘却”对抗的传承者们(二):
水印木刻:古楼作画的黄老师渴望年轻人继承
在杭州宝石山下的一间老房子里,记者见到了黄小建老师,正巧,他正在进行自己的创作。
“木刻水印”传承人黄小建(一边做工一边说话):”现在在刻得是一个西湖十景三潭印月,这个东西做为信签用的,轻重要掌握好,不能太过啊,过了以后很容易断掉。“
黄老师正在创作的,是我国的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木刻水印。它最早起源于明代,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创作者根据原画着色浓淡、阴阳向背的不同,分别刻成许多板块,再依照色调进行套印或叠印。目前这项技术广泛运用于复制艺术品。由于印刷出的作品,能保持原作的风格达到乱真的效果,因此“木刻水印”也被誉为“再创造的艺术”。
“木刻水印”传承人黄小建(一边做工一边说话):”这就是我们很传统的墨啊,我们纸头是要喷水的,像这个纸头是要喷水,喷水以后水均匀的渗进纸头里,渗进之后就软掉了。“
黄小建老师的父亲就是一个“水印木刻”的艺人,他自己也是“子承父业”,继续进行着创作,目前他也是“杭州木刻水印技艺"唯一传承人。但是,他告诉记者,虽然“水印木刻”这项技艺已经列为杭州首批、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学的人依然非常的少。
“木刻水印”传承人黄小建:”在我们这个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还是要不能忘记我们以前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技艺,这个技艺,如果是过了若干年没有人做了,那么我们就对外界对世人就没法交代,所有人都去搞电脑印刷,我们最传统的东西没有了。“
黄老师说,目前有5、6个学徒在跟自己学印刷,还有一对博士夫妇在跟自己学雕刻,这也是他目前所有的弟子。现在,虽然有很多企业来找他定制“木刻水印”的艺术品,收入也不少,但是黄老师还是一直担心传承的问题。要掌握这项技术,至少需要6年时间,但黄老师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都希望能尽早工作赚钱,很难有耐心来找他学手艺。
“木刻水印”传承人黄小建:”年轻人不要光考虑经济效益什么的,功利色彩太浓,应该有一个社会责任,这点东西还蛮重要的。“
黄老师在创作作品的同时,最希望的是把这项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的,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来传承这项慢慢被忘却的技艺。我们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关注“水印木刻”。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里,还有一项比较特殊,那就是声音类,而前段时间,省档案馆一直在进行着一个事情。
与“忘却”对抗的传承者们(三):
收录方言:省档案馆努力建立“方言档案库”
在浙江省,各地的方言也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浙江省档案馆一直在努力寻找着最完美的方言发音人,进而记录这些渐渐被忘却的“声音”
浙江省档案局档案管理处副处长朱南雁:“2011年11月,我们开始开展“浙江方言档语音案总库”的建设工作,目前为止有包括杭州上城区等18个试点单位完成了构建工作。”
记者从浙江省档案局了解到,正在建立的“浙江方言语音档案总库”,是通过一定的要求,寻找挑选浙江省内50多个重点地区的语音发音人,让他们诵读由语言专家制定的统一文本,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收集资料,整理后将资料永久存档。
浙江省档案局档案管理处副处长朱南雁:“诵读文本由词汇、短剧、短文构成,包括天文地理、称谓、物品。选择了几百个词汇,还有两篇短文。”
浙江省档案局表示,因为现在很多方言的土语特征逐渐萎缩和消亡,方言的新老差异越来越明显,新派方言越来越向普通话靠拢,老派方言的特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建立“浙江方言语音档案总库”的形式留住逐渐消失的声音,为未来浙江方言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语音资料。将来也有可能对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出版推广。
【主编观点】
这个时代,新事物层数不穷,一些传统却渐渐被“忘却”,我们敬佩那些一直在坚守的艺人们,同时也可以尽自己微薄之力,保护各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尽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
(来源:浙江在线)
(编辑:江晓雯)
转载自
http://www.ihchina.cn/inc/fy_detail.jsp?info_id=3800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2-10-22 18:28
“浙江省档案馆一直在努力寻找着最完美的方言发音人,进而记录这些渐渐被忘却的‘声音’”
这个做法根本没法实现,谁是标准音?谁说方言不可以改变?语言本来就是语言使用者自己决定的事情,岂能说是“忘却”。做个标本可以,但绝不可宣传说是所谓“传统被忘却”,非遗运动本来就是一种“传统的发明”,更何况在我们的基层已经被泛化。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