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八旬“非遗”传承人24年保护畲歌不言悔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2-10-16 19:02     标题: 八旬“非遗”传承人24年保护畲歌不言悔

2012年10月01日 11: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霞浦10月1日电 题:八旬“非遗”传承人24年保护畲歌不言悔

  作者 李松

  80岁的钟昌尧最近心老悬着:经过近4年收集整理,一本300多万字的畲族歌言集等着出版,却苦于没有经费。

  钟昌尧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小说歌的传承人。1932年,他出生于畲族小说歌发源地——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清末民初,村里出了首创畲族小说歌的“畲族歌王”钟学吉,白露坑由此声名远播。  

  在白露坑村里,很多人家都藏有自己的歌本,平时上山砍柴,下田耕作,都会扯开喉咙练上几嗓子;年轻人聚会,谈情说爱,更少不了以歌传情。到了畲家节庆日,各地畲歌能手还会齐聚村中,对歌、盘歌。

  中新社记者近日走进钟昌尧家,正逢钟老正在帮朋友修改手抄歌本。“高山击水流落前,看见潭底鱼串磊,壬戌葵亥海大水,九州路头会着妹……”他边改边哼唱了起来。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钟昌尧一直致力于畲族歌言的搜集、整理与传承。1981年退休后,钟昌尧回到家乡,却发现畲家年轻人连“畲话”都不会讲,更不用说唱畲歌了。

  “抢救失散民间的畲歌,刻不容缓。”1989年,57岁的钟昌尧开始自费搜集整理畲族歌言。自此24年间,他跋山涉水,走村串寨,一本一本搜集失散的畲族歌言,逐字逐句整理各地的畲歌。

  1991年寒冬,钟昌尧听说霞浦县盐田乡兰头村一户人家歌本很多,随即赶了过去,但遭到主人的拒绝。“人家不肯借,没办法,当晚我就留宿他家,通宵加班,抄下了5000多字。”

  这家主人为钟昌尧的执着所感动,第二天终于借了三本歌本给他。钟昌尧如获至宝,回到家连抄5天,搜集到1000多首畲歌。

  拿起一本破旧不堪的手抄歌本,有些字迹已无法辨认。钟昌尧说,许多畲歌都是“残本”,只能凭借儿时记忆或走访一些老者,才能补充完整。

  搜集的畲歌越来越多,钟昌尧发现,光有歌可没人唱,还是不能传承畲歌。

  “只有畲家的孩子们爱唱了,畲歌才能代代相传。”2003年始,钟老在白露坑小学当起了义务“老师”,每周坚持到小学上一节课,教孩子们唱畲歌。

  “可孩子们刚学会唱畲歌,又到外地上中学或外出打工了,畲歌的传承仍面临青黄不接。”钟昌尧有些无奈地说。为此,他已决定在村中创办“畲歌传习所”,以更好地教授、传承畲歌。

  24年来,钟昌尧把每月的大部分退休金都用于畲歌的搜集整理和传承,现在家里还负债1万多元人民币,但他不后悔。“只要我还能走,就要继续从事畲歌的搜集整理和传承”。(完)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