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守望前行中的苗家“织女”
[打印本页]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2-10-15 17:29
标题:
守望前行中的苗家“织女”
守望前行中的苗家“织女”[ 来源:贵阳日报 | 发布日期:2012-10-13 | 浏览( 121)人次 |
投稿
|
收藏
]
文化传承人祝庭珍正在编织苗族服饰。
每一个民族都有独具魅力的文化形态:或歌咏,或舞蹈;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有特定的传承方式:或口授,或书写。它们记录了我们来时的每一寸足迹,是一个族群共有的心灵记忆。可是在今天,民族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使古老的民族技艺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今年年初,经各区、市、县推荐,市民宗委、文广局组织专家评审,18位民族文化工作者被评为贵阳市第一批民族文化传承人,他们用自己的坚持和智慧,让民族文化绽放出了更鲜艳的色彩。
从今日起,本报开辟《走近民族文化传承人》专栏,我们带您一起欣赏他们神奇的技艺,看苗族的“刀尖舞者”龙光清如何让苗家傩技走向世界,看唐云富手中的龙头如何舞出“龙马精神”,看祝庭珍的一双巧手怎样绣出苗家人的精神图腾……我们邀您一起分享他们背后的故事,看布依族的赵焜对布依语的热爱,看陈国芬对刺绣的坚持,看罗远仁对簸箕画的痴情……
每一个传承人都在坚守,也在改变,坚守的是对民族文化的执着热爱,改变的是对技艺的推陈出新,就在这变与不变间,古老的文化,民族的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编者
祝庭珍今年61岁,一直是金华镇翁井村里公认制作“呕欠”苗族服饰速度最快,刺绣最精美的长者。大家都亲切地叫她“祝妈妈”,很多村里年轻人过节时要穿的盛装,都出自祝妈妈之手。今年,祝妈妈被贵阳市政府评为贵阳市首批“民族文化传承人”。
初见祝庭珍,身穿深蓝色苗家服饰的她正坐在织布机前织着布,“现在村里懂得织布刺绣的人不超过20个,都是和我一起长大的老姐妹。”对于祝庭珍来说,“传承人”这个称号不仅是一份自己制作苗族服饰的手艺得到认可的证明,更多的还是心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整套的苗族服饰,需要耗费苗家姑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手脚勤快的都需要一年多时间”。祝妈妈笑着说。
“几十年前,村里的家家户户都有一块麻地,这可是家里的命根子。”在以前的苗族家庭里,女孩子从八九岁开始就要跟着妈妈学习搓麻、纺线、织布的技术。等地里的麻成熟之后,就要将麻撕开取丝,并要用专门的纺车将麻丝缠绕成一个个纺锤,用水和生石灰煮后,晾干纺成麻线,才可以用来织布。布织好后还要经过蜡染、刺绣等工艺才能制成成衣,“这种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精细活儿,现在村里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才会,年轻人已经没这个耐心学了。”
“在以前的村里,家里的长辈们都会请木匠给待字闺中的女儿打造一台织布机。姑娘们要在出嫁前做一套盛装,当做自己的嫁衣,”回忆起自己做姑娘的日子,祝庭珍露出一丝笑容。这时,除了精心绣制节日盛装外,还悄悄地绣着只有自己知道的东西,叫做秘绣。秘绣时,必须把窗户遮严,不许人看。有时候会邀请同伴二三人一起绣,交流技艺。在那些制作秘绣的日子里,苗家姑娘将对幸福的希冀绣在自己的花围腰上,将对未来的憧憬织进自己的袖口里。在这些与布料、针线相伴的岁月里,苗家姑娘的少女情怀缠绕在那些横横竖竖的麻线和绣线里,那织布机“依依呀呀”的声响陪伴着苗家少女们的期待度过最美好的一段青春时光。等到出嫁前夕,姑娘将绣品封存起来,交给母亲保管。
当姑娘嫁为人妻,做了妈妈,孩子满月时,娘家人便去婆家喝满月酒。娘家人除了带去糯米、鸡、蛋、肉之外,最重要的礼物便是姑娘出嫁前留下的秘绣品——孩子的绣花帽、绣花鞋、绣花衣、绣包被等,整齐地堆在堂屋的长桌上,主人客人一起来欣赏这些封存已久的秘绣品,称赞新嫁娘的手艺。“当时我是村里刺绣最好的姑娘哩,大家都称我为‘织女’呢。”祝妈妈说着这些,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与幸福。
虽然在历史上,苗族文字已在两百多年前湮灭于战火,但苗族服饰却以更加生动的方式记录了古时苗人对生活与自然的认知与感悟。因此,苗族服饰不仅蕴含着苗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更是一部价值连城的“无字史书”。
在祝庭珍这一辈老人看来,保留苗族服饰就是对苗家文化的一种传承。在古书中,苗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的蚩尤部落。苗族服饰中的许多古朴多姿的纹样,都是取材于远古时代苗人生活中常见的草木、鸟兽、虫鱼、器具等,代表着苗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还有一些服饰上绣着“蝴蝶妈妈”、“姜央射日月”、“天地”、“黄河”、“长江”等祖先的创世图案、祭祀图案和记载先民悲壮历史的战争迁徙图案,用图画的方式直观地表现了苗家族裔的历史片段。“但村中的年轻人现在也不懂这些了。”祝庭珍非常遗憾地说。
苗家服饰上的图案不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刺绣手法也十分多样,对手工艺人的要求很高。在苗族服饰的制作过程中,苗家人大量运用了写实和变形夸张等造型手法,刻画的众多历史、人物、动物、花草等图案,集历史、美学、纺织、刺绣、音乐、美术、哲学、几何学于一身。“衣服上的刺绣图案一般都是等距、对称的,绣的时候有着固定的变化规律”,指着自己袖口上的花纹,祝庭珍介绍说,这样绣看起来美观大方,但却增加了刺绣的难度,考验着苗家姑娘的刺绣水平。
在祝庭珍的记忆里,身着“呕欠”是苗家人身份的象征。“以前的苗家人平时必须穿‘呕欠’,过节时,姑娘们必须着带有银饰的盛装,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但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如今的年轻人都不穿‘呕欠’了,都喜欢赶时髦买汉服穿,只有在过节或者表演的时候,才穿上苗族服装。也只有我们这些老人平时还有穿‘呕欠’的习惯。”说到这里,祝庭珍的眼里流露出些许失落。
在祝庭珍的心目中,所有的苗族姑娘都应该是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人。
回忆起小时候跟妈妈学习织布的经历,祝庭珍说,自己当时也很贪玩,不想做这么耗费精力的事情,但是当妈妈和自己起说苗家服饰图案背后的故事时,她被本民族的历史吸引住了,于是也希望自己能亲手把那些民族传说绣成衣服上美丽的图案。
就这样,祝庭珍用一根针、几缕线、一把小小的蜡刀……用极大的耐心和日益精湛的手艺制作成一套又一套精美的苗族服饰。“这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苗家文化,一定要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祝庭珍说。
屋外的日光透过木门,照射到厅堂里的木织机上,发出金灿灿的光芒。小孙女爬进祝庭珍老人的怀里,小手抓住了木梭,在织布机上密密麻麻的细线里左右穿行,这时,祝庭珍也踩起了踏板……
[字号:
大
中
小
]
(编辑:俞虹)
转载自
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335618-1.htm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