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王全安:关于白鹿原的访谈人文与社会 [打印本页]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2-10-13 16:47     标题: 王全安:关于白鹿原的访谈人文与社会

王全安:关于白鹿原的访谈人文与社会 提交 2012/09/16 阅读: 212
来源:人民日报2012.9.6
摘要:两条主线索,一是关于历史、时代大背景的风云变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 王全安 陈忠实 白鹿原 茅盾文学奖



"改编《白鹿原》几乎是九死一生"
记者:电影《白鹿原》9年中经历了"换导演"、"换演员"、"被撤资"等各种风波。有人说,接力棒从"第四代"导演吴天明传到了"第五代"张艺谋,到你手里恐怕已经成了"烫手的山芋"。你为何决定接下它?
王全安:《白鹿原》用陕西方言写成,是一部地域性很强的小说,由陕西人来拍电影似乎顺理成章。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作品打动了我。它写出了陕西人尤其是关中农民的精神特质。我决定拍电影《白鹿原》之后,首先到陈忠实当年翻阅三个县志的地方待了一个多月。这让我确立了对这部作品的信心,因为它是扎实可靠、值得信任的。小说《白鹿原》给人最直观的一个印象是血性,写出了陕西人性格的质地,外表看起来木讷,性子有点"一根筋",甚至有些暴烈;另一印象是情爱。二者的结合,反映出这片土地的繁衍的力量。所以,拍摄《白鹿原》是一项挑战。
记者:这种挑战来自于剧本改编吗?原作曾获茅盾文学奖,畅销近20年,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几代人的阅读记忆。把这部具有史诗气质的文学作品,改编为有限长度的电影,十分冒险。
王全安:改编《白鹿原》的过程几乎就是九死一生!就像你主动跳入一个陷阱,既要不怕死,也要有智慧,想方设法从陷阱里逃生。
《白鹿原》给我的感觉尤其如此。它太庞大,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展现了半个世纪里近百人的历史,电影根本不可能全部容纳。所以,改编的基础在于找到适合自己表达的方式,重建一部完整的电影。我们抓住了两条主线索,一是关于历史、时代大背景的风云变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我们先将原作打散,而后筛选、简化,按照主线索重新建构一个电影文本--它源自小说,又具有电影本身的语境和价值,能带给观众新鲜的体验和感性滋味。
特别要感谢陈忠实,给了我重走这段历史的机会。我希望,观众通过电影也能获得这种历史的在场感和参与感。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2-10-20 20:30

电影《白鹿原》上映,褒贬各有说法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作者:王昊 【大 中 小】 2012-09-23   

  



白鹿原海报
      其实就在作家们发表观点的同时,很多观众也第一时间在网上展开热议,观点之丰富令人目不暇接。作家们的看法固然深刻和专业,但毕竟也是“一家之言”,想要选择观看该片的观众,也可以参照一下其他的看法和观点——

[真假] 陈忠实打出95分,观众给多少分?

  影片上映前,《白鹿原》的原作者陈忠实为电影打出了95分的高分。对此,陈忠实说:“电影体现出了小说的精神内涵,能把人物展现到这程度,电影完成了它的使命。”陈忠实本人认为,段奕宏(微博)很好地呈现出了黑娃的复杂,张雨绮(微博)演的田小娥、张丰毅演的白嘉轩都演得好,被他“扣掉的5分”,主要是因为“很多重要人物都没进去——白灵、朱先生都没进去”。
  对于陈忠实的打分,有网友表示支持,认为“电影和小说艺术形式不同,容量和深度不同,不能简单做对比”,正如陈忠实所说,电影版至少“比秦腔和话剧的改编要好”。
  但也有网友认为陈忠实作为利益相关方,这样的高分有点“作弊”嫌疑。网友“世界M观”表示:“将史诗小说改为史诗电影,殊为不易,能到这个程度也不错了,75~80分吧。倒是让自己重新理解了一种来自土地、农民的厚重忍耐的坚持。”
  网友“Defay”没有给出具体分数,只是说“假如看过原著的人我劝你别去电影院看了” 。网友“青云兮”也说:“怎么能这么糟蹋《白鹿原》呢?你这是拍戏呢还是给媳妇儿拍写真呢?只见小娥,不见白鹿!”看来,这部分网友心中的分数都不高。

[情色] 是导演故意所为,还是观众品位所趋?

  “情色”一直算是《白鹿原》的卖点之一,电影预告片中也有大量画面。对于这一点,观众和导演之间的认知有不同吗?
  导演王全安表示:“大家对别的东西没兴趣,这本身引我思考。可能在生命里,情欲恰恰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食色,性也,现在食已经不是问题,情色、欲望这种东西的需求就变得特别重要,你要谅解普通人对情欲有这么大兴趣,之前我们一直在压抑,还是由于一直不丰富造成的。”
  不过,确实也有观众不是冲着“食色”去的。网友“晓明的自耕田”就提醒大家:“看《白鹿原》一定要走心,千万别光顾着看搞破鞋了。”网友“发烧布衣”也说:“其实《白鹿原》的主旨不是情色,而是在这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人们,过着为土地而活、为土地而争的日子,有地就有饭吃,有饭吃才能活着,一切道德和礼仪都不如‘活着’实在,这使大家都本分地活着。只是当不愁饭吃时,有人依然本分、有人想挣脱精神上的压抑,于是怨妇可以勾引雇员、父子可以成仇……”
  [成败] 观众热议即是口碑?
  无论大人物打分多少,观众的口碑始终是一个重要参考指标。目前来看,不同类型的观众有着不同的评价。
  “容容OnlyBaby”说:“没看过《白鹿原》,电影改编了一些,就算是从田小娥的经历切入,也能感觉到原著的宏大……”
  “黄村”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改编电影,虽然整个小说的最高潮部分并没有在电影中出现,完结得稍有仓促……”
  90后网友“伊奈斯再出发”说:“作为一名肤浅青年,我始终对黄土高原题材提不起兴趣,看完电影,翻翻各种解析方才明白……改编剧本真不容易啊!”
  “经济学工匠”说:“说实话非常失望。”“兰若寺大少爷”说:“片中只有欲,没有爱;只有求生,却没有活者的尊严。”“ALXYoung”说:“稍微有些冗长。”

>>>结语

  无论每个人的结论如何,对电影的热议、对这部作品的关注已经成为网络上一道风景。网友“消失宾妮”就认为:“电影与原著之争,几乎输的都是电影。实际上,一个电影能承担的只是一个中篇小说的容量,要承载长篇,就必须舍弃,舍弃之好坏是见仁见智的事。”
  此外,更多的网友则在关注影片的同时表达了对原著的关注。网友“迷糊娃娃在路上”就现场“微博直播”说:“刚刚合上纸质的《白鹿原》,就团了电影票,现在已经坐在电影院等待开演了……”网友“Gooner_GK”也说:“看了《白鹿原》的书,又看了《白鹿原》的电影,其实还是书写得更有意思。”从这里恐怕就能明白,为什么《白鹿原》出版20年,至今每年还有10万册左右的印刷量。
  正如刘心武当年在“揭秘《红楼梦》”时所说:我所有的观点都可以商榷,但只要能引起年轻人去重读经典的兴趣,我就很高兴。对于电影《白鹿原》来说恐怕也是一样,如果你在它这只碗里喝了一口酒,肯定不能拿它有限的容量和一缸、一窖做比,但只要没倒了你的胃口,能让你想起一缸的味道来,就是个不错的结果。

(责任编辑:渡江)

转载自http://www.culstudies.com/html/z ... 2012/0923/9871.html
作者: 乌尔沁    时间: 2012-10-25 11:03

拍摄《白鹿原》应该不如种地比如红高粱来的更加实惠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