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惊悉曾祥委教授仙逝 [打印本页]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2-10-11 12:02     标题: 惊悉曾祥委教授仙逝

惊悉深圳党校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曾祥委教授因心肌梗塞,于今天凌晨3点左右仙逝。
特此悼念!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2-10-11 13:22

很让人吃惊啊!好像年纪不是很大。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2-10-11 13:26

http://www.kjwhsky.com/home.php?mod=space&uid=19796
作者: 大高    时间: 2012-10-11 13:58

记得10年太原年会,和曾老师在一桌吃饭,他还给了我一张名片

曾老师一路走好
作者: 王晓葵    时间: 2012-10-11 18:58

在广州、珠海见过曾教授几次,很谦和热情的人。年龄最多就在50上下吧。英年早逝,可惜了。谨致哀悼。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2-10-11 20:26

一个很执着的民俗学人。
沉痛悼念曾祥伟教授!
作者: 刘晓春    时间: 2012-10-11 23:50

今天上午10点39分,我在广州火车站广场前面的流花宾馆开会,接到弟弟从深圳打来的电话,他非常难过地告诉我,曾教授昨晚走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家伙是不是喝多啦?!因为在会场,不便过多询问。但我随即手机短信那些记得他的朋友,“惊悉曾祥委教授今天凌晨三点逝世。”赣州的左民兄即刻回复:“吓人!”他大概以为我是开玩笑的。

中午回校,坐在出租车上,我跟左民兄电话,方才知道曾教授前几天都在赣州,与作家左民兄、书法家吴本清教授以及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法师,曾经在韶关南华寺修行,应该是曾教授多年的朋友,一起踏访赣南名山胜水,难怪左民兄回复“吓人!”,吴教授说他一路上非常兴奋。昨日下午3点左右从江西龙南回到深圳,大概是过度兴奋且劳累着,便感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医生开了点药,叫他回家静养。后来我才知道,当晚他还与一个课题组的成员一起讨论课题的初期成果,一直到10多钟。今早9点多,太太发现他已经走了。

左民兄在博客中说,“昨天与他握别于龙南,昨天下午15时31分他来电说回到了深圳,并告诉我一个好日子……”原来“他回到天上时,路过赣州,是和老朋友告别的!”

曾教授是我多年的好友。95年9月,我在钟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他从韶关学院来做先生的访问学者。从那时起,由于都在广东,我们几乎每年都有几次见面,按他的话说在一起“喝点革命的小酒”。近几年由于工作繁忙,我与他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现在回想起来,最后一次见面竟然是10年底在太原的民俗学大会,但还是少不了经常电话联系,说一些正儿八经的事情,开一些不正经的玩笑。

曾教授人生阅历丰富,人情练达,洞明世事。他是一位地道的民俗学家,会踏勘风水,善八卦命相,对广东三大民系的民俗文化了如指掌,我常常感叹于他有如此丰富、地道的感性经验;由于他的工作性质,对政治文化、社会管理也有他自己独特的思考。在他那硕大的办公室一边喝着工夫茶,一边听他天南海北地神侃,总能学到很多东西。

曾教授走了,走得太快。如果没走,他过几个月就要退休了。他应该有自己的宏大计划,云游四海,遍访名山?潜心佛学,修身养性?还是走村串巷,访民问俗?……这些都应该是他退休后的生活吧?

惟愿他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他的人生计划。

[ 本帖最后由 刘晓春 于 2012-10-14 14:19 编辑 ]
作者: 郑土有    时间: 2012-10-12 16:27

唉,又一个中年早逝!心痛!祥委兄一路走好!
作者: 浅小坏    时间: 2012-10-13 19:03

10年太原年会,翘课去旁听,正好有幸听到曾老师讲的论文,一面之缘,没想到再听到曾老师的消息竟是这样让人难过的消息,真的很痛心,祝曾老师一路走好!
作者: 刘晓春    时间: 2012-10-13 19:33

宝安当地报纸昨日发表整版追思文章,痛悼曾祥委教授仙逝

http://barb.sznews.com/html/2012-10/12/content_2235339.htm

[ 本帖最后由 刘晓春 于 2012-10-13 19:34 编辑 ]
作者: Robot    时间: 2012-10-14 09:24     标题: 回复 10# 的帖子:专版转发

  讣 告

  宝安区委党校教授曾祥委同志因心脏病突发,不幸于2012年10月11日凌晨逝世,享年59岁。

  曾祥委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2年10月15日(星期一)上午10时,在深圳市殡仪馆3号厅举行,请曾祥委同志生前同事好友届时参加。

  特此讣告

  联 系 人:罗先生

  联系电话:29993436

  传 真:27786395

  家属电话:15999572777

  曾祥委同志治丧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一日
作者: Robot    时间: 2012-10-14 09:26     标题: 转发-2

宝安本土著名学者曾祥委辞世

作者:左永霞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0-14 |


温良恭谦成追忆 无限怀思入梦魂
──区委党校教授曾祥委病逝



今年1月12日,曾祥委教授在宝安区委党校办公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覃忠武 摄
  

  本报讯(记者 左永霞)宝安区委党校教授曾祥委因心脏病突发,于11日凌晨逝世,享年59岁。

  曾祥委是广东丰顺人,1952年出生,民俗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史硕士研究生;先后在广东省韶关市广播电视大学、韶关大学中文系任教,2000年10月调入宝安区委党校任教至今,逝世前为宝安区委党校惟一一位正教授。在宝安区委党校任教期间,他曾教授应用文写作、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行政管理、民俗学等方面的课程,出版学术专著《南雄珠玑巷移民的历史与文化》《田野视角:客家的文化与民性》等。此外,他还在国内外发表语言、文字、教育、传统文化、地方文史、民俗、客家和民族研究论文160余篇。

  据悉,曾祥委近期正在为宝安区的重点课题“新时期如何做好社会管理”做研究,并已形成初步调查报告。10日晚上10点多,他还在与同事一起探讨这一重点课题的调研报告,对这一调研报告进行精心斟酌和推敲。此外,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宝安区委党校自去年开始举办学术沙龙活动,每月举行一次,每次就一个主题邀请一位专家或学者做讲座,全区各机关单位、教育科研院校的20多位专家、干部、学者与会,并就讲座内容展开讨论。学术沙龙旨在建立一个高端、前沿的思想与学术交流平台,尤其关注宝安区经济社会建设问题的研究,先后得到了宝安区职业能力开发局以及宝安区文体旅游局的资助和支持。


·追忆·

先生去矣,宝安学界从此添寂寞

左永霞


  宝安读者的那个老朋友走了

  曾祥委先生,一个学问做得那么好的人,一个永远都那么谦虚的人,一个永远都热情洋溢的人,怎么突然就走了?老天怎么舍得让这么好的人就这么匆匆地离开我们?

  一个十分友善且博学的人

  我很早以前就认识曾祥委先生,知道他是一位十分友善且博学的人,尤其在民俗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频繁与曾祥委先生打交道要从去年6月说起。本报《悦读周刊》开办初期,我和同事王国华一同前往曾祥委先生的办公室采访他。当时《深圳十大观念》一书在全国各地掀起一股热潮,我们请他谈“深圳十大观念”在宝安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针对记者提出的六个问题,曾祥委教授一一作答。他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非常细致且具说服力,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独特体会与理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我们邀请他到宝安日报和群艺馆联合主办的“宝安文化茶座”做讲座,他欣然答应。去年10月16日,他为读者们做了一场主题为《传说与真实——珠玑巷移民故事的背后》的讲座,他的讲座学术性极强,导言、历史典故、学界的观点以及他的结论,一一道来,深入浅出地为读者剖析了南雄珠玑巷移民故事背后的真实历史。他的讲座有理有据,传说与真实紧密结合,不失趣味性与史实性,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去世前一天,还答应为本报供稿

  在交往中,虽然我每次给曾祥委教授打电话第一句就是“我是宝安日报的小左”,但他紧接着总会叫我“左老师”。第一次听到这样的称呼时,我非常不习惯,并请他称呼我为“小左”,毕竟他已是快60岁的人,而且他学富五车,我等小辈在他眼中岂能以“老师”称呼。不料曾祥委教授却一再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并一直称呼30岁出头的我为老师。

  曾祥委先生还是一位十分热心的人,尤其支持本报的工作。开办《悦读周刊》初期,我们拜访他时,他非常热心,说自己十分关注我们新办的周刊,特别支持我们的“文化观”栏目,并给我们推荐了研究宝安本土文化的一些人,将申晨、程建、廖虹雷、曾观来、石泰康、温铭池等介绍给记者。他不仅支持我们的工作,而且还发动他身边的人支持我们。知道我们有个“书房记”的栏目后,他还推荐该校的胡晓地、林清新、陈廖娜等老师赐稿相援。不管是中午休息时分,还是繁忙的上班时间,只要接到记者的电话,曾祥委先生必定耐心回答,直到记者满意为止。

  曾祥委先生从来不摆架子,从不以自己是教授而自居。他主持的宝安文化沙龙活动,每有活动,都会事先发短信或电子邮件给记者,希望记者踊跃参加。他每每读到好文章,必发邮件给记者,希望记者与他一起分享。同事经常找我要曾祥委先生的联系方式,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位十分开明,能说、敢说的人,都拿他当朋友。就在前天,10月10日,本报编辑马双丽还向曾祥委先生约稿,请他谈广府式围村与客家围屋的区别,电话里头的曾祥委先生侃侃而谈,并答应周五之前一定给本报编辑传稿。谁知世事无常,第二天就接到了他去世的消息。

  怀念之情一言难尽,愿曾老师在天之灵安息。

  ■本报记者 左永霞



  曾祥委个人简况

  曾祥委,1952年生,广东丰顺人,民俗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史硕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建筑民俗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广东民俗文化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学术委员;国际客家学会、中国人类学会、中国东方文化学会、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会、广东民族学会会员。

  学术兴趣:以南方族群为对象,研究中国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主要成果: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省、市和高校课题,出版专著《南雄珠玑巷移民的历史与文化》《田野视角:客家的文化与民性》,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个人简历:

  1972年10月上山下乡,在清远县附城公社插队;

  1978年10月-1982年6月,就读于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1982年7月毕业分配到广东省韶关市广播电视大学任教;

  1985年9月调入韶关大学中文系任教;

  2000年10月调入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党校任教至今。

[ 本帖最后由 Robot 于 2012-10-14 09:28 编辑 ]
作者: Robot    时间: 2012-10-14 09:27     标题: 转发-3

曾教授,我们还等着您的新著

廖虹雷

  今年7月上旬,我接到宝安日报通知去宝安群艺馆的“文化茶座”讲“深圳民俗的嬗变与传承”,为了熟悉场地,我提前一周专程去听曾祥委教授关于客家民俗的“文化茶座”。

  整个下午我听得津津有味。末了,在与听众互动交流时,我提出了深圳大学刘丽川副教授研究深圳最早客家移民的时间,与曾教授讲的有多处出入。曾教授以学者的风度和翔实的史料分析他与刘副教授研究的不同观点和看法,让我及与会听众受益匪浅。

  曾教授是深圳民俗研究不多的专家学者之一,他的勤奋、热情、严谨、执着,非常令人敬佩。如今他离我们而去,是我市民俗文化研究工作的一大损失!曾教授,我们还等着您对深圳早期移民的研究新著呢……  (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 廖虹雷)

一身书卷气的他留下满柜书

覃忠武

  昨日下午,接到曾教授辞世的噩耗,我心情沉痛。

  我多次采访过曾教授,也曾经和他共事过,从不熟悉到无话不谈,我们成为好朋友。

  曾教授是书卷气很浓的知识分子,喜欢研究民俗学,且著作颇丰。曾教授对书的喜爱胜过一切,只要跟他谈起书本里的东西,他就特别来劲。谈起读书,他曾经谆谆教诲年轻人:“读书是越读越聪明,只看电视是越看越傻。”

  随着交往的增多,我逐渐了解到曾教授一些传奇的往事后,更是对这位前辈钦佩有加。他连初中和高中都没有读过,却自学成材,以优异成绩考上华南师范大学。

  一身书卷气的曾教授走了,留下的是满柜子的书,以及对年轻人的谆谆教诲。■本报记者 覃忠武



挽曾祥委教授

  上联:一辈子学术生涯,文学、美学、民俗学、经济学、政治学,最是学逼云端,博古通今君惊我。下联:六十年情缘世界,爱情、友情、家国情、历史情、道义情,剧怜情铸论坛,鞠躬尽瘁我哭君。

  ——吴味(艺术批评家)

  突闻尊师驾鹤去,满纸悲伤寄瑶台。先生教诲心间记,竭智尽忠勤育才。

  ——冠华育才学校杨代勇

  师恩如山、师恩如父、师恩如友、师恩无疆、师恩永记!

  ——庄瑞明

难忘教授教诲

陈廖娜

  曾教授走了。一位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三十载的园丁走了;一位忠诚于党的事业的优秀员走了;一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学者走了。他走得那么匆忙、那么突然、那么不舍,让身为同事的我们无比悲伤。

  悠悠十余载,回想与教授共事的日子,教授教诲历历在目。每当有同事工作处于低潮,教授总会热心鼓励和开导;每当有年轻人在写作上遇到障碍,教授总会不厌其烦地指点迷津。过节了,教授总是用邮件早早发来祝福;遇到好的书籍,教授总是在第一时间与我们分享。教授给我们的教诲是:多读点书,多学点有用的东西,用自己的学识多为社会做贡献。(陈廖娜)

祥委兄,一路走好!

胡晓地

  昨日上午刚走进办公室,便接到噩耗,殊为震惊。失此良友,令人扼腕悲伤。

  我与祥委共事已有十二个年头。他调来宝安党校前,专研客家文化,已为个中翘楚;他在“盘古”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被行内专家尊为“盘古王”。祥委的研究不是从书本到书本,他非常重视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数据,言他人所未言。

  祥委来宝安党校后,把他的专业积累很好地运用到对宝安现实问题的研究中。祥委的社会责任感很强。他为提高宝安的学术研究水平,指导更多的年轻人多读书、读好书。如今祥委已去,宝安的读书人再也听不到他睿智的发言。

  祥委兄,一路走好!  (胡晓地)



↓ 专版下载 ↓
[attach]23423[/attach]
作者: Robot    时间: 2012-10-14 09:29

沉痛吊念。。。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