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台州有三个半“祭祖节” 七月半为群祭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2-9-9 20:22
标题:
台州有三个半“祭祖节” 七月半为群祭
2012年09月09日 10:43:59 星期日 中国台州网
台州三个半“鬼节”,其实是祭祖节,形式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别:清明为野祭,到祖先坟前祭奠;冬至要进行族祭,合族祭拜,主要地点放在祠堂;七月半进行群祭,在世人认为孤魂野鬼出没频繁的地方进行祭祀。
民间的“九大碗”
“请老太公”是鬼节的民俗核心,也是绵延至今的民俗活动。因为它们分属逝者的早餐、中餐、接力和晚餐,故显得很是隆重。家家户户烧山珍海味,以祭亡灵,供品是民间的“九大碗”(黄岩为八大碗)。
“九大碗”,其实是九道菜,主要是猪肉、鱼、肉皮、金针菇、笋干、油泡、豆腐、香菇、豆面等,多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海边人家多海鲜,如各种鱼;而天台、仙居、临海北部山区等则以山珍为主,如菜干、笋干等晒制的干食。
旧时一般来客很难享受这种待遇,只有贵客光临才烧九大碗。究其意,一来是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老百姓普遍置买能力较低,能办得起九碗的确已经很不简单了;二来可能由于,“九”字含有吉祥之意,民间素有“九九长寿”、“九九归一”之说,还有至高无尚的意思,“九五之尊”显示出客人的与众不同;再者,“九”与“酒”同音。在我们这个“酒文化”十分丰厚的国度里,“酒”自然是衡量主人待客是否热情的标志。
以“九大碗”之礼来祭祖,可见级别之高。
八仙桌上呈九字格摆放
烧好“九大碗”后,摆放在堂前的八仙桌上。
须注意的是,八仙桌必须直放。九碗呈九字格摆放,每碗菜置一双筷子,一端搁在碗上,另一端置桌上,同时要放一些酒之类。
接着是点上三炷清香、两支蜡烛,在天井空旷处双掌合什,向天空祭拜祈祷,同时要说明:“今天是清明(或七月半、冬至、三十夜),请老太公来吃羹饭。”还要说明“请老太公带朋友过来吃”。这里的“朋友”,应该包括孤魂野鬼——在生者眼里,阴间也和阳间一样,去世的老太公同样有自己的朋友。
点香、蜡烛是祭祀主要程序,俗称“画老太公”(请老太公过来吃饭)。据说只有用点上香,才能请到去世的先祖(民间其它与神灵有关祭祀都得用香)。香、蜡烛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载体,只能通过香、蜡烛,在生者才能与过世者联系上。究其因,可能是因为神灵高高在上,根据“火性炎上”的原理,他们认为通过火的焚烧,气味随烟向上,神明就能享受到祭品的美味的原因。
点燃的蜡烛是不能熄灭的,但香必须熄灭却要保持火种,从而使缕缕清烟自人间奔至“阴间”而把祭祀者的祈祷带给神灵。要注意的是,点燃香后,熄灭时只能用手扇灭,不能用嘴吹。据说神灵非常讲究卫生,口是万恶之源,什么东西都用嘴吃,故非常污秽,用口吹香烛,绝对不允许,否则是对神灵的大不敬。
祈祷完后把香蜡烛插在八仙桌的香台上。《临海竹枝词》这样描写中元节:“七月十五祭鬼节,家家堂前开鬼宴。祖宗上代来受祭,赐财赐喜福寿添。”
烧“九龙会”
一般认为,“画老太公”后,祖宗便来到了人间,开始“进食”。半炷香时间,然后烧“九龙会”。
“九龙会”其实是经卷,是专门烧给亡故者的冥钱,其主要载体是阡张。拿一些老年人的解释就是“把经卷念在阡张上”。
阡张,是用黄裱纸压缩切割成砖状的,松开可以伸张的一种冥纸,是专门给过世的先祖和鬼道里面的人。阡张是受到币帛的启发,逐步完善定形的,是币帛的延续。
阡张不能写作“千张”。阡张的的单位也很有意思,其最小单位是“陌”(mo仄声)。“故黄岩民间学者陈明达认为:”阡张的寓意单一明确。就是阡(土地)(扩)张……是送给祖宗的田地。“
其实在台州许多地方,阡张是不能单用的,它只是载体,得有经卷附着才生效。挑个黄道吉日,由九位善男信女围坐一桌,同念经卷,称”九龙会“,是专门烧给过世的先祖的;还有”十二生肖会“,必须有十二个人,分属十二生肖,一起念经,是专门烧给佛祖的;另有”天敕会“,得在”天敕日“这一天念才能保证其功能……其次,最简单的是用”麦杆“折成七、八寸长,然后边用双手数过边念佛经,称”麦杆草“,最简单的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民间统称”念八佛“。笔者认为,无论哪种形式,均是在生人烧给先祖的”钱币“,用阡张作载体的,是整钱,而用”麦杆草“作载体的,则是零用钱。
待阡张烧尽,最后是放鞭炮,表示送先人及客人回去。整个祭祖仪式也宣告结束。接下去,大家开始包麦油脂,其乐融融,另有一股风味。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晚报 作者:戴相尚 责任编辑:余彩虹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