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马东盈]从中华英雄到东方福神——羊祜信仰的兴起与演进之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马东盈
时间:
2012-9-9 11:56
标题:
[马东盈]从中华英雄到东方福神——羊祜信仰的兴起与演进之研究
中华羊氏文化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简介
广东·汕头·2012年9月29日~30日
西晋政治家、军事家羊祜(221~278)生活在三国鼎立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英雄并且产生了英雄的时代,平息战乱、统一全国是时代的主题。羊祜从一个汶水之滨的聪异少年、先识不伐的青年士子到佐命建晋的元老勋臣,逐渐走上了历史的前台,肩负起统一全国的使命。羊祜把后半生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投注到为实现统一而进行的伐吴战争之中,奠定了西晋统一全国的胜局。羊祜也因此成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作为卓有成就的文学名家、独树一帜的学者,羊祜流传于今的著述,尽显文采风流、深邃哲思。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从真实走进传说,羊祜的英名伟业引起后人的景仰,羊祜的人格风范也成为后世的楷模。
在西晋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中,羊祜不仅提出了实现统一的指导理论,并且直接领导了实现统一的斗争实践,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此后一千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常常想起这位致力于统一的英雄。羊祜领导西晋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经验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今天实现中华统一也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正是因此,羊祜一统功业的千秋伟名也引起了晚年毛泽东的频繁关注。中央档案馆公布的毛泽东读史批语表明:一九七五年八月,毛泽东阅读了《晋书》第五十至五十六卷,再阅第三十四卷《羊祜传》、《杜预传》;九月再阅第七十九卷《谢安传》、《谢琰传》、《谢玄传》。[1]晚年毛泽东关注羊祜的事迹,是这位伟人一直念念不忘完成我中华一统大业的具体体现。[2]
“成功黄石在,遗德翠厓镌。此地留芳躅,钟灵说大贤。”[3]——出身北方、征战南国的英雄人物羊祜,使人们慕风向化。民众追寻着他的遗踪,兴建了纪念他的祠庙亭台,确立了祭拜祷祀的仪节。他的影响声震华夏,播迁四海,形成了羊祜信仰。羊祜从一统全国的中华英雄,逐渐走上神坛,成为庇佑民众的东方福神。
学界时贤已经对宁波-舟山群岛的羊祜信仰有一定的讨论,但对更广泛的区域内实际存在的羊祜信仰则没有涉及。本文在时贤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羊祜信仰建筑与习俗的考述,探讨羊祜信仰的兴起与演进。
本文的基本主题是梳理“羊祜纪念”到“羊祜信仰”的进程,并尝试得出一些结论性的认识。在撰写过程中,新的资料不断发现,也使得本文的观点得到多次修正。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还有很丰富的文献需要进一步搜辑、辨析,作为信仰民俗研究的基本方法,田野调查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文没有急于得出比较具体的结论,而主要对已经掌握的文献和调查资料进行罗列排比。但是,粗线条地观察一下羊祜信仰的兴起与演进,可以得到如下认识:羊祜作为实现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因其仁德而播誉后世。在其故乡山东新泰和建功立业的湖北襄阳,首先兴起了“羊祜纪念”,并逐步演化为纪念与信仰并举的局面。由此为起点,羊祜信仰在荆襄地区、江浙内陆扩而大之,拓展到宁波、舟山地区,其影响逐渐延伸到国外。羊祜信仰在兴起与演进过程中,逐渐和各地的山川风物、民众生活发生了联系,并展开互动,从而逐渐形成了“在地化”的多元信仰民俗。作为多元的信仰民俗,羊祜信仰体现在羊祜作为“神”具有多方面的“神通”,但其要义却都可包含在民众求吉祈福的范围内,从这个意义上说,神坛上的羊祜是一位庇佑东方的福神。
本文主体部分包括如下五节:
我欲瞻先墓,公犹作里神——山东新泰羊祜祖墓与羊公祠;
大名终不灭,堕泪此山碑——湖北襄阳岘山堕泪碑与羊公庙;
化行江汉间,恩被疆场外——荆襄地区、江浙内陆与羊公庙祀;
海岳钟奇士,江陵运壮犹——宁波-舟山羊祜信仰与羊府大帝;
羊流争爱慕,犹是岘山民——岘山文化祭与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遗产。
--------------------------------------------------------------------------------
[1]《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65页。毛泽东书的手迹“羊祜”,见《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档案出版社版。
[2]详看马东盈著《毛泽东与泰山》相关阐述。
[3]清孙尔准:《羊留店谒羊叔子祠》,载氏撰《泰云堂集》之《诗集》卷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道光刻本,第16页B面~17页A面;收入《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95册,第542~543页。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2-9-11 09:37
引用:
原帖由
马东盈
于 2012-9-9 11:56 发表
羊祜信仰在兴起与演进过程中,逐渐和各地的山川风物、民众生活发生了联系,并展开互动,从而逐渐形成了“在地化”的多元信仰民俗
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研究!
作者:
马东盈
时间:
2012-9-12 01:19
标题:
回复 2# 的帖子
谢谢点评指教。目前主要梳理了陆续检获的一宗材料,还需要理论分析。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